动作谜猜一个字:古玉器课堂第十五课8:浅谈玉器雕刻中的加工工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00:25

工具

工具是加工玉器的一个必须的用具,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一共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根据史籍以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最早的工具是锯工的出现,用牛筋和绳子拉成一个弓型,套在转磨的磨具上,做来回的推拉运动,这就是最早的琢玉工具。第二个阶段:在锯工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了蹬陀,就是在地上挖出一个小坑,将原来的手拉改为了脚蹬,用木轴带动陀头,这样即节省了二个手的用力,又可以解放手的动作,这样手和脚一起配合起来,精美的玉器也就这样被先人一脚一手的加工雕琢出来。这个阶段的工具半地上的加工方式。后来有了金属的出现改成了地上陀具,这样力度加大,陀具加大,旋转周期加长,雕琢的玉器范围也更大,图案和纹饰也就更加丰富,但这个时期的玉器加工一般都是一个蹬机,一个加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半地下陀的陀具;第三个阶段:再后来就是真正的水蹬大陀,这样的高蹬大陀一直延续到民国,所谓高蹬就是将坐在工具加工的凳子加高,脚踏的板子也就随之高起来,这样空间就大了,当脚蹬下去的时候,力量也就变大,这样就可以用大的钻头,或者沉重的钻头,这样的变革就是高蹬大陀。第四个阶段:直到机械的陀具,就是我们今天的机器了。出现图

图为现代机具复原的古代机具比较图。

 

通过比较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一个是利用脚踏发力来带动传动杠杆来雕刻,一个是利用电动马达带动陀具雕刻,这里面自然就有了玉器雕刻的区别,这也是成为今天鉴定玉器新老的一个主要手段,这样的人工机具一直沿用到民国和解放初年,所以这个时候的雕刻技术和今日的电动工具就成了一个分界线。我们再仔细看下这二者之间的一些区别,新的机器是电动机,只要机器开动,其转速高不说,最主要是电机不会出现来来回回的转动,只会朝一个方向作用力,虽然现在有的机器可以调整前转和翻转,但是无法间隔,必须靠停下机器后再调整,所以无论机器怎么调整,它始终都会朝一个方向作用力;而老的机具是用一个牛筋带动整个陀头,我们看看复原图,最下面的二根脚踏,就是这根牛筋的起点和终点,上面在陀头的轴上环绕二周后再连接到踏板,我们试想一下,要是陀头转动,就要踏动脚踏,假如二个脚同时踏动,是平衡的,机具无法加工,只有一只脚先踏,再踏另只脚,这样踏动下,会出现一个状况,就是左右两个脚一个周期踏动,是陀头的半个周期,原因是什么呢?当我们踏下右脚时候,是向内翻转180度,而当踏动左脚时候,这个时候就和机器有了质的区别,而是朝反方向转动180度。所以说老的工艺只应用了半个周期,而新的机器是一个周期循环一个周期,方向是一个方向,而老的工艺是来来回回的,这也给我们辨别工艺带来了最大的辨别点,就是老工和新工的最直接不同点,也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地方,具体的辨别在后面章节介绍,不再赘述。琢玉的技术也是在这里失传,变成纯机械化的机具,原来一件玉器要加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现在的加工几个小时就完成,虽然时间获的了利润,可是文化却已经彻底消失,也由原来的文化玉器变成今天的商业玉器。在史书的记载中有一些记录了玉器加工的过程,例如史书记载:中天竺国有金刚,类是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这里充分说明了玉器的加工技术和使用的介质,这是由于西汉开通了西域之路才有了金刚的使用,在以前使用中,我们的中原就有了紫石英,可见紫石英也是我们加工玉器的主要原料,这里还用切来表示加工的动作,这些是成型与汉代以后的做法,可见玉器加工离不开石英和金刚,这里的金刚就是金刚沙,就是刚玉的一种;

一般工艺发展是随着年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也是在工具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改变的,文化时期晚期半地下工具出现,延续到汉代早期,汉代中期以后出现高蹬大陀,但是不是普遍使用,唐代以后不再使用半地下陀具。下面将玉器的工序和流程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些程序是唐宋以后的做法,看到这些工序对玉器的制作原理了解了,更容易掌握玉器的鉴定知识,这也是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程序:是指在加工一件玉器所需要的步骤,一般这些工序也是现在机械工的程序,但不过很多是机械加工而已,但是这样的工序是不变,这里主要讲老的工序和新的工序对比。一件玉器制作工艺程序一般有7-12种工序,根据需要做的图案和布局不同,工序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就将这些常用的工序浅析一下,以供学习和参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