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达吉他怎么样:达子营关帝庙考(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50:01

达子营关帝庙考(下)

(2009-06-13 00:39:48) 转载标签:

杂谈

北京胡同

人文地理

分类: 燕市残月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散馆,授职检讨。【注1】据《曾文正公年谱》,曾氏于该年六月入住果子巷万顺客店,在罹患了一场为时三个月的大病之后,【注2】于当年“十月,移寓达子营之关侯庙,与同年编修钱振伦同寓。十二月,移寓棉花六条胡同路北。竹亭公入都,公夫人欧阳氏、公弟国荃、子纪泽从入都。”按上文所述算来,其实曾国藩仅在达子营关帝庙居住了短短两个月。年谱中的“竹亭公”为其父亲,想来曾氏的住处应不宽绰,,正是因为家眷来京,所居庙寓不敷使用,促使了他的迁居。所述“棉花六条胡同”,即今骡马市大街迤北的棉花上六条、下六条,在选中这里之前,在十二月十三日的日记中记有曾氏还曾到琉璃街(即粉坊琉璃街,位于贾家胡同迤东的第二条胡同)看房,但因房中曾有妇人殉节而死,加之房租贵,屋子多而未能选中。【注3】按说其时曾国藩一家三代五口人,加之使役仆妇,住房应多多益善才对,看来主要还是因为房贵,曾氏此时毕竟只是个翰林,俸禄有限,只能量力而行。

 

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曾引用《曾文正公年谱》为:“曾文正年谱:道光三十年十月,移寓鞑子营关侯庙,与同年钱振伦同寓。”注意,这里“曾文正年谱”不能加书名号,因作者并非特指其书,本意实为“曾文正的年谱”,所以并未照抄原书,而是稍作略写,但却将“道光二十年”误写为“三十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陈宗蕃《燕都丛考》的“外四区各街市”的“达子营”条显系照抄朱书,因此也承袭了这一错误。由于朱、陈二公的著作如今已成研究清末、民国北京街巷的圭臬,后世又多疏于核对原文,,遂使曾国藩在和平巷的居住时间推后了十年。其实道光三十年(1850年),曾国藩已官拜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工部、兵部,且圣眷优渥、名望渐崇,作为相当于当今副部长级的大员,达子营已是“小庙难容大神仙”,据年谱,曾氏已于该年四月入住贾家胡同南口路西。【注4】

曾国藩像。《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稜。”并高度评价云:“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作为庙寓,达子营关帝庙极有可能还住过其他名人,但在晚清,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国家柱石而名震海内,在当代中国又因所谓“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屡遭批判,以至几乎妇孺皆知,近年来又以唐浩明的著作《曾国藩》为嚆矢,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曾国藩热”,所以才会被更多的提起。

 

民国期间,北平市政当局分别于1928年、1936年和1947年共进行了三次寺庙调查登记,但在1928年的《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中已看不到达子营关帝庙的影子,【注5】说明至少在这一年,这里就已成为了民居,但具体原因不明。

和平巷1号院1950年代格局示意图。院内地势较低,东南、东北角稍高,故图中用台阶示意高度差。由北向南,六间北房应为原庙房的寮房,按五檩、开间一丈(3.2米)、进深一丈一尺(3.5米)绘制。贴东厢房北墙山为院内厕所。三间东厢房居中一间凹入,凹坑处,两侧的两间在墙山上相对开门,据此判断此为将原有前廊纳入屋中的痕迹,故按五檩带前廊绘制。贴东厢房南墙山为耳房一间。正对大门的三间正房举架高大,前出廊,应为原来庙房的大殿,按七檩带前廊绘制。西南角应为原庙房的门房。东南角南房一间,建在土坡之上。

 

这是一张我根据居民故老的回忆绘制的1950年代和平巷1号院的示意图。据介绍,东北角的三间北房相对规整,建在土坡之上,因而自成格局。大殿后身是一个面积较大的空场,栽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桑树,夏天院里的人们喜欢在其下乘凉。1960年代,房管局为了解决居民住房困难,便见缝插针,在空场上又增建了三间北房,自此院内顿显逼仄狭窄。

和平巷1号院,历经多年拆改,几乎看不到一丝庙宇的痕迹。正对大门、窗上伸出排烟管的正房相当于原来的大殿,照片左侧已扒掉外墙的房屋应是原来的门房。(摄于2008年12月29日)

 

左侧应是前述在空场上增建的三间北房的红砖墙山。原来的东厢房则已面目全非了。(摄于2008年12月29日)

 

我认为,达子营关帝庙除了今天的和平巷1号院外,还应包括西面的3号院或其一部分,理由有二:

其一,由格局示意图可以发现,全部建筑为非对称布局,有东厢房而无西厢房,且大殿的位置位于中轴线的左面,不符合中国庙宇的传统建筑格局。

其二,如果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外城巡警右厅四区寺庙调查表》所列达子营关帝庙的人员构成进行房间分配,会发现图中房屋捉襟见肘、不敷使用。以下试为之,首先,大殿因供神而不能住人,门房居住杂役一人,东南角南房一间居住两名道士,作为住持人,汪复兴理应占据东北角三间格局较好的北房,那么只剩三间北房、三间东房和一间耳房共七间房了,不大可能住下五户赁居住户,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能够居住在庙寓中的人,是不会各个穷酸到蜗居在不到一间半的房子里的。

 

全文完 )

(“和平巷系列”到此全部结束


【注1】明清两代,因文学、书法优异入选翰林院学习的新进士,称为庶吉士。入选庶吉士称为“馆选”。三年后举行考试(亦有提前举行者,如曾国藩为庶吉士即两年考试),称为“散馆”。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的官职,称为“留馆”,次者出为给事中、御史、主事等职。
【注2】《曾文正公年谱》,(道光二十年)“……六月,移寓果子巷万顺客店,病热危剧几不救,同寓湘潭欧阳小岑先生兆熊经理护持,六安吴公廷栋为之诊治。八月初,病渐减,始能食粥。九月乃大愈,钦派顺天乡试磨勘官。”

【注3】《曾国藩日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上册p57。“……又至琉璃街看房子,因拜其屋侧蒋君,谈及知此屋曾经住狄老辈听[昕]之夫人王恭人,在此屋殉节。……加以此房太贵,屋太多,亦不愿住。是日定棉花六条胡同房子,交两月钱。

【注4】《曾文正公年谱》:“庚戌 道光三十年 公四十岁 ……(四月)十九日移寓贾家胡同南口路西”。
【注5】《北京寺庙历史资料》北京市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