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怎么涨粉最快:占据半个长沙城166年,此后被一把火烧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33:42
占据半个长沙城166年,此后被一把火烧尽复原1477-1643年的一座长沙藩王府2011/8/2





  □撰文/刘见华  摄影/朱辉峰

  2011年7月17日,长沙五一广场地铁工地,300多年前仍是明朝吉王府的正殿所在。




  1477年-1643年的长沙吉王府复原图。图中建筑形式参考了北京故宫,据文献记载,长沙吉王府与故宫的建筑布局、结构一致,只是规模小很多。

  6月8日,在“长沙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项目工地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出土了明代藩王府建筑夯土台基遗迹,以及宋代的一个街坊建筑遗址。这使得明代藩王府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

  东牌楼区域为长沙古城的核心区域,是历代官署及衙门等行政区域所在地,在该区域历年发现有古城墙、古代官署建筑遗迹、古作坊及古井等一大批古代文物遗迹。

  考古挖掘时可以清晰看到,工地被黑色和红色的泥土分成了明显的两个部分。在红色区域中,不仅有石头砌成的规整外墙和完备的防护设施,墙体内部还有用石块铺设得十分平整的地板。考古人员推测,红色泥土区域就是明朝藩王府所在地。

  四个王

  从西汉至清的2000多年历史中,有许多朝代封过长沙王,但只有西汉和明朝的王是在这里建王府、立国的,其余的长沙王只是享用长沙租税。

  长沙是明王朝的一个藩封重地。据《明史·诸王列传》记载,曾先后封有藩王4人,即明太祖朱元璋子——潭王朱梓和谷王朱橞,仁宗朱高炽子——襄王朱瞻,英宗朱祁镇子——吉王朱见浚,其中吉王传续7代。共有10王就藩长沙,计195年。

  潭王  第一个长沙王,常召集大臣饮酒赋诗,因政治牵连自焚而死

  据《明史·诸王列传》,朱梓为朱元璋第八子,1370年封潭王,因为长沙在唐宋时即称作潭州。1385年朱梓就藩长沙,他“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常召集王府儒臣饮酒赋诗,亲自评品其高下。当时明朝刑法严酷,有“连坐”之罪。朱梓的王妃姓于,于氏的父亲和哥哥因牵连到宰相胡惟庸谋反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在朱元璋召他进宫之时,与于氏一道自焚,在火中凄惨呼号而死。无子,除其封国。第一个长沙藩王选择了如此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谷王  传说入岳麓山西北的谷山寺为僧,重建中的寺庙尚只有一个简陋的大殿

  1402年,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徙封长沙。朱橞原为今河北宣化一带的藩王,因宣化为古上谷地,故称谷王。燕王朱棣起兵攻打南京时,在位的建文帝召朱橞进京勤王。但在朱棣过江时,朱橞感到大势已去,打开南京城门,投靠燕王朱棣。朱棣称帝成为明成祖后,把他徙封长沙。据《明史·诸王列传》记载,朱橞后来“遂益骄肆”,野心逐渐膨胀,密谋反叛,为部下揭发。明成祖将其父子三人皆废为庶人,除其封国。传说朱被废后,万念俱灰,避往长沙县西一深山入寺为僧,该山就是今天的谷山。

  但是,按《望城县志》记载及当地传说,谷王是个贤人,在百姓间很有威望。燕王朱棣夺位,诛杀非亲信王子,派三名将军率兵讨伐谷王。但这三将军感谷王的恩威与贤德,没有杀他,又无法回京复命,就全部自刎身亡。谷王将三位将军就地安葬,自己也在宝宁寺削发为僧,再不过问世事。人们为了纪念谷王,就把云母山改名为谷王山,把山中的最高峰起名为谷王峰,宝宁寺命名为谷山寺。同时,为纪念三位将军,又在他们自刎而死的地方建了一座三王庙。

  谷山就在今长沙市岳麓区西北,已辟为森林公园。宝宁寺(谷山寺)本为唐代建筑,其地在今岳麓区望月湖街道谷峰村的谷峰水库旁。据谷峰村一位于(音)姓老伯说,上世纪50年代谷山寺曾作过谷峰小学的校舍,他就在寺里就读,后来小学才迁到山下。当地至今还有埋葬三位将军的将军坟,但山路荆棘,已没人上去了。他还说,岳麓区的“银盆岭”地名原为“营棚岭”,就是当年军队驻扎留下的印记。原来还有一些地名如白马庙、烈马抬头、金甲村等可能与此有关,但现在这些地名也都湮没了。

  1969年,宝宁寺不幸被毁,改建为林场。如今仅存古桂一株,为旧址沧桑惟一的见证。2009年,省宗教事务局同意恢复重建谷山宝宁寺,并成立了宝宁寺恢复重建筹备委员会。目前寺庙只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大殿,有几名僧人,筹委会也在旁边办公。据筹委会的一位熊(音)姓工作人员介绍,重建的宝宁寺将按照汉唐古风,采用全木结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正因如此,建设施工进度较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慢很多。

  襄王  “最长且贤”,“庄敬有令誉”,其后代在襄阳传续王位

  公元1429年,仁宗第八子朱瞻就藩长沙,朱瞻在诸王中年龄“最长且贤”,“庄敬有令誉”,名声还不错。8年后即1436年徙藩襄阳。朱瞻一生谨慎,很得皇帝欢心,“礼遇之隆,诸籓所未有”。其后代在襄阳传续王位,成为襄王世系。公元1641年,张献忠率大西农民军攻陷襄阳,末代襄王朱翊铭被杀。

  吉王  唯一在长沙传国的王,末代王死于缅甸,后裔朱剑凡创办周南中学

  1436年后的40余年,长沙一直没有王。直到1477年,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就藩长沙,他被封为吉王,是明代长沙诸王中居国最久,也是唯一将王位传续下来的一位。到1636年,第七代吉王朱慈煃即位。1643年,张献忠率大西农民军攻克长沙,朱慈煃仓皇南窜至广东,后来死于缅甸。

  值得一提的是,吉王后裔为躲避清王朝的追杀,将“吉”字加“冂”为“周”,改姓周。到了清朝末年,有一个矿工周达武投湘军,以军功先后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后来他买下长沙城北的蜕园,是当时省城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民国成立后,他的次子周家纯呈上家谱,证明自己为明代吉王后裔,请求湖南督军府批准恢复朱姓,并改名朱剑凡。又于“蜕园”创办“周氏家塾”,后改名周南女学堂,取《诗经·周南》之女性象征意义,也即后来的周南中学。

  至今,周南中学有很多朱剑凡的印记,如学校的图书馆叫剑凡图书馆,在人工湖中央,是一座5层的金字塔型建筑。学校北校区有一座朱剑凡先生的雕像,校文学社也叫剑凡文学社。

  三个王府

  四个藩王都建造了自己的王府。潭王府建于原元朝湖南元帅府旧址;谷王和襄王也分别建府;吉王就藩伊始,就对原有潭王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工役浩繁,财费巨万”,修建起一座宏大的吉王府。这样,就有了三个王府地址。其中,吉王府仿北京明故宫的形式,亦建有紫禁城,在长沙城内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城,是规模最大最气派的一个。

  明代长沙城,在今湘春路、芙蓉中路、城南西路与湘江中路的范围内

  据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六·长沙府》记:“今府城为明初所筑。有门九:曰浏阳,曰小吴,曰驿步,曰德润,曰朝宗,曰通货,曰正南,曰湘春,曰新门。城周十四里有奇。”

  从明至清,长沙城墙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城门的名字有了改变。其中,浏阳门在今浏城桥一带;小吴门位于今中山路与建湘路的交会处;德润门即小西门,位于今天的坡子街口;朝宗门即在今潮宗巷一带;通货门因通向货码头得名,又因进城便是通泰街,亦称通泰门;正南门就是今“南门口”;湘春门为今湘江大道与湘春路的交会处。这样,明代长沙城就在今天湘春路、芙蓉中路、城南西路与湘江中路的范围内。当时长沙城一周才十四里,是一个很小的省城。

  吉王府占据了今解放路、中山路、蔡锷路、西长街之间的地域

  吉王府模仿北京的故宫而建,处在长沙城的正中,坐北朝南,共有四门,各门都有一牌楼。今天的东牌楼、西牌楼地名就源于当时王府东、西两门的牌楼。

  据明嘉靖《长沙府志》,王府以南门为正门,称为端礼门,其位置在今司门口处。“司门口”就是因为南门外西侧有保卫王府的仪卫司,在仪卫司门口而得名。如今那里是黄兴南路步行街口,长沙市最繁华的地方,据说每天人流量有10多万人次,但来来往往的人很少有知道他们是站在王府的正门前。司门口所在的解放西路一线就是王府的南城墙。南门外还有一护城的御河,河上有3座青石桥。民国初年,此地还有青石桥的地名,修解放路时所有遗迹全部湮没,桥亦不复存在。

  南门前有一跨街的朱漆大牌楼,这一段街道至民国时仍称红牌楼。民国初扩建黄兴路时,曾在此处挖掘出不少圆形和方形的巨石柱础。过红牌楼再往南为当时王府外的一块大坪,此地过去一直有王府坪之称,是王府前门广场。长沙城南还有吉王祭祀天地的社稷坛所在之地,民国时尚有一大土堆。

  据陈泽晖主编《名寝与名人》,王府北门为广智门,在今黄兴路与中山路相交处中山亭一带,是一个交通大转盘,中山路一线则是王府北城墙。广智门北也有王府护卫军驻扎,在今营盘路一带,“营盘”之名就因军队驻扎而来。今天的府后街也是因在王府后而得名,府后街旁现在是乐和城、英尚国际和如家旅馆,该区域的街道社区也叫“府后街街道”。广智门外的大木牌楼皆以巨大楠木为之,高10余米。

  藩城堤是吉王府的西城墙,藩城即王城,因为城墙兼做了防湘江潮的堤坝,故称为藩城堤。如今,两边是破旧的老房子,热闹而拥挤。

  今五一广场是原王府正中大殿,仓后街一带是后花园,新大新大厦是后宫所在地

  王城之内,计有五殿三宫,室屋八百余间。据《湘城访古录》云:“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

  据嘉靖《长沙府志》,王府中心是承运殿,为吉王府正殿。清雍正时在其基础上改建万寿宫,至民国初年此宫仍在,虽已颓废,但红墙黄瓦还十分壮观,后此处建为远东电影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五一路时,此处辟为五一广场,万寿宫也就淹没于五一大道之中了。

  如今那里正是五一广场地铁站所在地,地铁站还在建设中,轰隆隆的挖土机挖的就是承运殿的殿基所在地。承运殿不仅是王府中心,也处在长沙城的正中位置,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性质一样,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承运殿前当时陈列着3座大铁炮,据清同治《善化县志》载,三尊炮原在八角亭,每炮重千余斤,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城时,清兵将炮移至南门城上,轰击城外的太平军。这炮是王府在举行大型典礼时鸣炮奏乐之用。

  承运殿西北一大片为当时王府的花园,叫紫金园,在今仓后街一带,内有长沙园林史上首次出现的人造石假山。清《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垒,石径逶迤。”

  紫金园之西则是王府的万春池,清代陶丙寿撰《三蕉余话》云:“万春池,吉王凿,即今大四方塘。”池南有更衣亭,池北有梳妆楼,是王府妃嫔的游玩之所。

  王城的东部是后宫所居之地,就在今天新大新大厦一带。

  王府内还有书院、祠庙、仓库,以及长史司、审理所、纪善所等十数个官署。除此之外,宫阙台阁、亭榭池塘也布满了长沙府城东北和北部的大片地方,所有王府建筑,几乎占据了近半个长沙城。

  建在长沙市中心的王府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国”,王府的浩大开支都落到了地方

  王府建在长沙城的中心,戒备森严的王府使长沙古城四分五裂,给当时百姓生活造成很大不便。王府之地,不仅一般百姓不能进入,就是长沙府县官员、巡捕也“不得擅侵”,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国。

  据陈泽晖主编《名寝与名人》,王府内纪嫔成群、侍从众多,还有大批的属官、卫士,开支浩大,都落到了地方。吉王初封,“奏立王庄”,占田3万多亩,到万历年间(1573-1619)更增加到4.6万亩。王府的各种供支、劳役,也都通过府县官吏强加到百姓头上。明中后期财政拮据,而诸王支出更为繁浩,又加派荆、辽、荣、楚、岷等5王府的禄米于长沙,共值白银8万多两。如此沉重的负担,百姓不堪其命,连一些地方官员也深有怨气,大声呼道:“宗藩日盛”,“长沙之民不胜其苦矣!”

  1643年,王府灰飞烟灭,张献忠几乎烧掉了半个长沙城

  到末代吉王朱慈煃即位时,明王朝已走向了它的尽头,作为宗藩的长沙吉王府也不能幸免。1643年,张献忠率20万大西军攻克长沙,朱慈煃仓皇南逃。克城后,张献忠一把大火将这座王府烧了个精光,那等于是半个长沙城。

  后来清朝于藩府旧址筑起万寿官,藩府原有左右两府,改建成仓库,以外都成为居民区。清骆化麟《过长沙故宫》诗,道出了王府遗址的凄凉景象:“燕子何须问画梁,故宫瓦尽散鸳鸯。万春池上花俱殁,三洞山头石自僵。永巷无人吹玉笛,短墙有鬼泣香囊。许多歌舞承恩宠,输与芄狐作战场。”

  参考资料

  《明史·诸王列传》(清)张庭玉著;《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著;《全史宫词》(清)史梦兰著;《名寝与名人》陈泽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