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君多少岁:擦亮眼睛去理财 挂钩股票型理财产品根本就是浮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08:09
“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看上去好像收益率很高,其实细算下来,根本就没有多少收益。”近日,不少投资者向记者抱怨,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股票型理财产品说明中大段大段艰涩难懂的收益介绍,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就看不懂。

    对此,本报根据财汇金融统计,筛选了2010年发行、收益率排名最末位的10只股票型理财产品进行盘点。在脱去这些股票型理财产品厚重、繁缛的华丽外衣后,投资者或许会发现这些理财产品留给我们的收益,还真的不是那么华丽、好看。

    据财汇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1月1日至今(2011年1月11日),挂钩股票型理财产品总计发行164只。其中, 有127只理财产品挂钩股票,有2只挂钩相关的指数,另有35只股票型理财产品未列出其挂钩股票。

    在这127只股票型理财产品中,挂钩1只股票的理财产品有5只;挂钩2-3只股票的理财产品有40只;挂钩4只股票的理财产品有78只;挂钩4只股票以上的理财产品有4只。

    预期年化收益率5.8%几乎不赚钱,且挂钩股票全上涨5%难实现

    华夏银行2只产品,分别为“华夏理财—慧盈22号”A股挂钩自动赎回型人民币理财产品A(公司)(100%保本)、 “华夏理财—慧盈22号”A股挂钩自动赎回型人民币理财产品A(个人)(100%保本)。从预期收益率来看,2只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均为5.8%。

    其中,前者为针对机构发行,后者则针对个人发行。机构投资者的购入始价为10万元,个人投资者购入始价为1万元。

    从产品介绍上来看,面向个人的“华夏理财—慧盈22号”A股挂钩自动赎回型人民币理财产品A(100%保本),其产品的挂钩标的分别为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平安(微博)(601318)、中国太保(601601)这4只国内A股上市股票。

    “我认为,这款产品在设计之初就没想让我们这些买它的人赚钱。”1月11日,国内专业理财网站——口碑网一位理财产品投资者西尔敦告诉记者,2010年年初因为好奇研究了一下这个产品,却发现要从这只理财产品中获得收益,可能性几乎为零。

    1月12日,华夏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只理财产品共有4个观察日,所挂钩的4只股票在4个观察日中的任意1个观察日中,只要它们当日的收盘价格相对期初价格涨幅均同时大于等于5%,那么这只产品将会自动赎回。

    “届时,产品到期的收益率(年化)为‘对应期限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的2.58倍,其中‘对应期限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为:3个月=1.71%,6个月=1.98%,9个月=2.115%,12个月=2.25%,其中9个月定存利率取6个月和1年定存利率的平均值。”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这一产品极有诱惑力的收益率,西尔敦却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4只股票同时涨幅大于5%的概率是多少?万一产品的收益率真的达到这个小概率条件,我们投资者又能赚多少?”

    这4只挂钩股票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以2010年2月11日收益起计日到2010年5月11日的3个月为例,我们来看一下这4只股票价格到底有哪些变化。

    记者查询了一下, 2010年2月11日,该产品挂钩的4只股票的收盘价分别为:中国平安49.9元、工商银行4.86元、建设银行5.61元、中国太保24.6元。

    2010年5月11日,上述4只股票的收盘价则分别为:中国平安46.82元、工商银行4.43元、建设银行5.04元、中国太保24.12元。

    显而易见,3个月中,上述4只股票全部亏损。非但没有出现“收盘价格相对期初价格涨幅同时大于等于5%”的盈利局面,就连之前投资者看好的建设银行股价,也从2月的5.61元跌到了5.04元。

    “4只挂钩股票想要全部上涨5%,这基本就是个梦。这还只是3个月的收益,如果是半年、一年期的产品呢?对投资者而言,这样的理财产品和它的这种收益计算方式,很不靠谱。”西尔敦表示。

    除了挂钩股票的糟糕收益之外,统计4只股票集体上涨5%的概率结果也让投资者异常纠结。“很复杂的概率论我不会,但是我会简单推理:1只股票上涨的概率是50%,4只股票要同时上涨的概率大概是,0.5×0.5×0.5×0.5=0.0625=6.25%,还要加上都要上涨5%,还要考虑4只股票之间的相关性等等。”西尔敦说,光是让这只股票挂钩的4只股票集体上涨5%,这个概率数值就已经非常小了。

    “即使这4只股票都达到这个小概率条件,投资者也赚不了多少。”西尔敦说,华夏银行的产品介绍中很清楚地写着,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为“对应期限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的2.58倍”。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该银行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为例,如果投资者购买了10万元的理财产品,4只股票同时上涨5%的情况下,这一产品的投资收益为100000×1.71%÷12×3×2.58=1102.95元。在这1102.95元的投资收益中,尚未考虑减去银行手续费、管理费等银行例行扣除的必要费用,“为了1000多元,你要冒多大的风险?”

    对于这一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12日,华夏银行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上述理财产品尚未到期,目前还不能查询到实际收益情况。挂钩股票看涨10% 根本就是浮云

    “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不能光看它挂钩的股票数量,就算是只挂钩一只股票的理财产品,也不见得就一定能获得很多的收益。”1月13日,一位理财产品业内人士表示。

    财汇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发行的股票型理财产品中,收益率排名末尾十位的理财产品中,有3只来自大华银行。而这3只股票型理财产品不像汇丰银行或花旗银行那样挂钩多只理财产品,3只理财产品均只挂钩中国移动H股。

    这3只大华银行的理财产品分别为:“安稳回报Ⅱ”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9个月)、“安稳回报Ⅱ”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6个月)、“安稳回报Ⅱ”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3个月)。

    从财汇金融统计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来看,3只理财产品中,9个月期限的那只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为4.4%;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其预期年化收益率则为4%;而3个月期限的那只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最低,仅为3.3%。

    3只理财产品均挂钩中国移动的港股股票,其收益均按照统一的运算模式统计。产品收益介绍:产品到期后,年化收益率=到期红利收益率×n/N + 0.36%×(N-n)/N;其中,N:为观测期内的交易日总天数;n:为观测期内挂钩股票收市股价高于或等于其初始股价(即:产品起息日当天的收市股价)10%的交易日总天数。

    其中,到期红利收益率:投资金额为20万元(含)~50万元(不含),到期红利收益率为3.1%;投资金额为50万元(含)以上,到期红利收益率为3.3%。

    据收益分析,最好情形为:在观察期内,中国移动H股每个交易日的收市股价始终高于或等于其初始股价的10%,则投资者可获取到期红利收益率3.3%(或3.1%);最差情形:观察期内,中国移动H股每个交易日的收市股价始终低于其初始股价之10%,则投资者只能获取0.36%的年收益率。

    以“安稳回报Ⅱ”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3个月)为例,其收益计息日为2010年8月31日,以该产品挂钩的中国移动当天的收市股价为初始股价,其初始股价为79.15元。

    按照该产品的运作统计,中国移动H股每个交易日的收市股价始终高于或者等于其初始股价的10%。这就意味着,中国移动H股在8月31日至11月30日的33个交易日中,其股价必须高于87.06元,投资者才有可能收益3.3%或3.1%。

    如果在这33个交易日中,中国移动H股的收市股价非但没有高于其初始价格的10%,反而低于87.06元,则投资者只能获得0.36%的年收益率。

    那么在2010年8月31日至11月30日这3个月的股票交易中,中国移动的表现又如何呢?

    据大智慧时段统计数字显示,从2010年8月31日至11月30日,总计33个交易日。中国移动的股价最高位83.8元,最低位76.2元,涨跌幅-3.97%。

    在33个交易日中,该股股价的最高位为83.8元,并未冲破该股初始股价的10%。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只能从该只产品中获得0.36%的年化收益率,如果折合成3个月的收益,则这一数字仅为0.09%。擦亮眼睛去理财

    近日,银率网发布《2010年360°银行评测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2010年国内商业银行的各种零售业务、服务等进行了综合评测。《报告》显示,在近万名被访用户中,受到诟病最多也是用户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银行误导客户的现象,其中31.57%的用户表示其在银行有过被误导的经历。理财专家表示,市民选择理财产品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预期,了解这款产品的特点,不能只听销售人员一面之词。

    误导买保险最频繁

    《报告》显示,2010年用户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银行销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2010年消费者反映银行销售服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较2009年有所上升,2009年比例是22.20%,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1.57%。银率网总编徐瑾介绍,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片面和错误引导客户来购买金融产品,第二个是片面夸大投资性产品的投资收益水平,有些客户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各类投资品的时候,可能会期望投资收益10%、15%甚至更高,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些银行在营销过程中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就存在着片面夸大投资性产品的投资收益水平的情况。第三个是没有如实告知费用、现金价值、产品属性等投资性产品的关键要素。第四是对服务或产品的功能、费用、风险等情况揭示不足等。《报告》中也指出,有被误导经历的受访用户中,41.9%的用户表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受到误导,31.38%的用户表示在办理存取款业务时易受误导,而发生误导最为频繁的是误导用户购买不合适的保险产品。

    买理财产品前多问问

    近几年,“存款变保单”的误导销售现象时有发生,类似的投诉接连不断。针对此类现象,去年11月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2010年底前完成代理保险业务过程中存在的不合规行为的清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通知》一方面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误导销售,在代销保险前,一定要先向客户进行明示销售的是保险产品,并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得主动推销。电话销售过程应全程录音并妥善保存。另一方面,要求银行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仍有机会听到柜面人员建议客户将存款改为购买保险类理财产品,只有在客户明确问是否保险产品时,柜面人员才提醒是保险产品。而且,各银行网点的宣传板上也不乏保险产品收益率较高的提示。

    理财专家表示,市民选择理财产品目的应明确,保险和投资分开考虑更合适。买保险,就根据自己需求以保证为主,买理财产品就以保值增值为主。当银行工作人员向您推荐理财产品时,不妨多问一句,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险理财产品?

    认清产品结构很重要

    经历了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零收益和负收益现象,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以投资债券、票据、信贷资产等稳健产品为主。因此,业内人士估计,2010年客户投诉“片面夸大投资性产品的投资收益水平”的应该主要是结构性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一般挂钩股票、大宗商品等走势,因为在其中嵌入期权,收益计算情况并不如传统理财产品那么简单,如果仅关注最高预期收益率,往往会以失望收场。

    理财专家提醒,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一般比较复杂,最高预期收益率越高,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比较适合喜欢博取高收益,又能承担零收益或负收益风险的投资者。而稳健型投资者还是将目光瞄准债券、信贷等综合类理财产品。

    当然,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有稳健型理财产品,关键在于产品的设计结构。在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应关注产品挂钩标的和设计结构,明白挂钩标的在何种状况下,会实现何种收益率,以免对理财产品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