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防己乙素的沸点:林彪为自己翻案写的一首词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35:47
1930年的元旦,刚刚回到红四军领导岗位不久的毛泽东,收到第一纵队司令林彪的一封贺信。信中流露出一种对时局沮丧悲观的情绪,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回信。18年后,这封信准备收入《毛泽东选集》,林彪致电毛泽东,请求不要刊载他的名字和对他批评,理由是怕引起国外“种种无益的推测”。毛泽东满足了林彪的要求,并将文章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这件事却一直成了林彪的一块心病,1969年9月,林彪重游井冈山,写下了一首《西江月》词,试图对这段自认为很不光彩的历史进行“翻案”辩解。

林彪在信中还提出了“流动游击”的消极思想,质疑根据地的作用,这绝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林彪当时写的这封信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潮。武装暴动的一次又一次失败,让许多人对革命前途感到茫然。这种悲观情绪甚至滋生蔓延到了中央高层。事实上,在不久前的中央“二月来信”,也正是以这种思想作指导的。而朱毛红军也在敌人的疯狂会剿下,不得不走下井冈山向赣南出击。在红军南下途中,领导层内部又起纷争,毛泽东还一度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之下,部队中产生悲观情绪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思想现状。

红旗能够打多久的疑问之一:井冈山的迷茫
红旗能够打多久,这个问题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时就已经存在,并不是林彪首先提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开辟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打破了武装暴动夺取城市的苏联模式,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新型革命道路。但当时这种形式并不为中央所理解,甚至很多同志也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逃跑主义、流寇思想。就连毛泽东自己,也不能不说是在探索着前行。在路卫兵看来,开辟井冈山根据地诚然是历史的选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也属于一种无奈之举,是被“逼上梁山”的。当时秋收暴动失败,人员的伤亡很大,如果再盲目的攻取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部队又必须要有个落脚点,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无疑是队伍休养的最佳去处。这里敌人的统治也相对薄弱,又恰逢李宗仁和唐生智两军阀集团火并,使得这一地区布防空虚。其实就是在毛泽东刚刚进驻井冈山之时,他建立根据地的思想理念也没有一下子就成熟,仍有在队伍休整之后进军湘南的打算,在获悉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毛泽东才坚定了扎根井冈山开辟根据地的想法。井冈山可以说凝聚了毛泽东大量的心血,也正是在井冈山的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型革命理念才逐步形成。这在当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夺取城市仍旧是当时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中央高层的固有观念,对山沟里是否能出马列主义持怀疑态度也很正常。

红旗能够打多久的疑问之二:井冈山的困境
1928年上半年,井冈山在朱毛的苦心经营之下进入全盛时期。但这种热闹的场面很快便被打破。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民党的不断会剿;二是中央及湖南省委的错误指示。在井冈山兵强马壮之时,中央命令红四军进军湘南。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红军惨遭“八月失败”,井冈山根据地也在主力南下的困境下,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土豪劣绅的武装趁机报复,农民分到的土地,在辛苦经营大半年后,又被地主坐收了渔利;而随着国民党的一次次会剿,根据地的补给困难也日益凸显。这里毕竟是穷困山区,没有多少土豪可打,地少人稀,生产也跟不上。1928年末,井冈山迎来了最为困难的冬季。这时彭德怀、滕代远的红五军又来到井冈山会合,武装力量增强了,吃饭也成了大问题。军民只能以红米、南瓜、野菜充饥,身穿茅草、稻草御寒。第二年1月,蒋介石又下达死命令,实施强力会剿,井冈山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不得不出击赣南,采取迂回的“围魏救赵”策略。在这个时候也有人怀疑“红旗还能打多久”,毛泽东先后写出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对井冈山的困境和出路问题作了分析和回答。

红旗能够打多久疑问之三:红四军的纷争
红四军内部的争执使这种疑问更加强烈。1929年春,行军途中的红四军领导层内部,在军委机构设置上出现分歧和争论,这种争论曾一度形成两大派别之争。“朱毛”不分家的朱德和毛泽东,也第一次出现政见不和,双方在军委与前委的设置和关系上发生争执,几乎不可开交。1929年夏至,红四军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试图解决此问题,结果却使争论更加白热。会上毛泽东以“个人英雄主义”和“家长制”作风遭到批评,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在选举中毛泽东又失去了前委书记职务,陈毅取而代之。毛泽东随后离开了他凝聚了众多心血的红四军,以红四军前委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在这期间毛泽东又患疟疾到上杭养病。直到陈毅带来中央的“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才又回到红四军领导岗位。红四军内部的这种争执一方面影响了团结,另一方面也使军队的思想更加复杂,给本就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革命道路上,又蒙了一层阴影。

红旗能够打多久疑问之四:中央的态度
中央对毛泽东开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开始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甚至给毛泽东扣上了“逃跑主义”和“流寇思想”的帽子。中央夺取大城市的冒进行动屡遭失败后,才对这种形式有了重新认识。井冈山进入全盛后,中央似乎又看到了一支希望的生力军,于是命令朱毛离开井冈进军湘南,结果遭受“八月失败”的惨痛。中央领导层也是频繁换帅,一直没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革命道路。在连遭失败的打击之下,中央领导层也出现了悲观主义倾向。1929年2月,中央在给朱毛的“二月来信”中,甚至要求朱毛红军:“应该有计划有关联地将红军武装力量分成小部队的组织,散入湘赣边界各乡村中进行深入的土地革命。”“要计算这一只武装力量如何避免被敌人消灭”,甚至提出“中央依据目前的形势,决定朱毛两同志有离开部队来中央的需要。”目的是保护朱毛。一下子又从冒进转向保守。这种“分散游击”的思想也正是林彪信中所反映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普遍性。

林彪的这封信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很显然这不是林彪的一时起意。可以肯定的是:林彪绝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思想的人,也绝不是唯一的一个,他是代表了当时一种普遍的思潮,是长期处于革命困境之中的诸多同志的现实思想反应。所以毛泽东给林彪的回信,也不是简单的私人通信。这封信也被油印下发到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进行学习。在路卫兵看来,其实有错误有过失,敢于承认和改正也不失为一种胸怀,谁也不敢保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林彪虽然经过革命和战火的洗礼,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革命前途未卜,年仅22岁的林彪有这种想法,应该也属正常。他向毛泽东反映这种思想更是应该,认识总是有一个过程的,革命的道路本来就是在不断的争论探讨中前行的。只是后来林彪在政治上平步青云,行将成为党的接班人,便觉得这段历史是个污点了。事隔40年后,具体说是1969年9月的某天,林彪重游井冈山时,填写了一首《西江月·重上井冈山》的词,全文如下:繁茂三湾株树,茫茫五哨云烟。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势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这首词送呈毛泽东阅示,毛泽东用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下面画了两条粗杠,并打了一个问号,说道:“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