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开户行联行号查询:台州非公经济人才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04:03
台州非公经济人才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 叶莲芝 叶勤英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非公经济规模从小到大、实力从弱到强,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全市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台州非公经济继续长足发展,不断提高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人才往往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台州非公经济的崛起,培育了一支适应非公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然而,台州非公经济领域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技能人才紧缺以及整体素质不高等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做好非公经济人才工作,建设一支与非公经济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推动台州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新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台州非公经济领域人才资源现状
     (一)非公经济从业人员队伍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州经济经历了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企业破产成为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摆脱困境、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使得非公经济从业人员队伍迅速壮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1978年台州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包括农村劳动力)为176.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7.1%,在以后的20多年中,非公经济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至2004年,台州非公经济从业人员342.1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高达94%(见下表)。

台州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发展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从业人员 公有 非公有 非公比重(%) 1978年 176.88 22.90 153.98 87.1 1980年 185.19 23.93 161.26 87.1 1985年 268.79 29.84 238.95 88.9 1990年 307.23 33.18 274.05 89.2 1995年 341.04 33.08 307.96 90.3 2000年 340.48 26.07 314.41 92.3 2003年 358.87 21.83 337.04 93.9 2004年 364.13 21.97 342.16 94.0

     (二)各类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61.5%。根据抽样推算,2004年末台州非公经济从业人员152.08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41.0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0.75万人,技能人才41.71万人,三类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61.5%。
     (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90.9%。台州152.08万非公经济领域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59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0%;大专学历为4.20万人,占2.8%;中专学历人员为8.06万人,占5.3%;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绝对多数,共有138.23万人,占90.9%。
     (四)劳动技能型人才比重大。台州民间有着勤劳创业的优良传统,早期许多民营企业主自身就是能工巧匠。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增强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劳动技能型人才大量增加。台州非公经济人才中,劳动技能型人才41.71万人,占44.6%。
     (五)第二产业人才占绝对优势。非公企业人才按产业分布与非公企业从业人员的分布在趋势上基本保持一致,均在产业间的分布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人才密度最高。非公企业人才资源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为0.29万人,所占比重为0.4%;第二产业为70.42万人,占89.5%;第三产业为7.95万人,占10.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的223.8倍、第三产业的8.9倍,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人才最多。
     (六)从业人员户均规模小。调查数据显示,台州非公经济组织(包括非公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营户)33.82万家,占浙江省的11.1%;共有从业人员152.08万人,占浙江省的8.4%;户均拥有从业人员4.5人,比浙江省平均水平少1.5人。〖HT5H〗
      二、非公经济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台州非公经济单位数量多、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设备差,从事传统行业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多,所以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是十分明显,造成从业人员素质低。
     (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总量规模的大小,以及人才结构的布局特点,直接关系到整个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本和效益。调查数据显示:台州非公经济单位数占浙江省的11.1%,而人才总量仅占浙江省的8.7%,人才总量居全省第七位,与台州非公经济的发达程度极不相称。从近年的企业调查中得知,台州非公经济组织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已影响台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高学历人才缺乏。在台州非公企业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9%,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在浙江省的11个市中排位第9。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占的比重仅2.0%,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在个体经营户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0.6%,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并列浙江省第7位,全省只有两个市低于0.6%。
     (三)人才分布不平衡。从调查的18个行业门类看,人才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的部门,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卫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这些行业的高学历人才拥有量大;而在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高学历人才拥有量相对要少。人才在经济类型上分布也不均衡,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高学历的比例高。从人才在不同规模企业和地域分布看,全市非公经济人才分布于规模以上企业多,分布于以城镇街道为中心的城市范围多,偏远乡镇人才比较缺乏。
     (四)人才队伍不稳定。台州非公经济大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些企业在人才引进时,由于自身规模、地理位置等原因,往往给人才一些诸如高薪水、大住房、解决子女就学、安排家属就业等承诺,待人才到位后就以种种理由迟迟不兑现或大大缩水,为了减少开支,有的不为人才缴纳社会保险金。有些企业以经济效益差为借口,拖欠人才工资。在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各种保障不到位等等情况下,人才往往产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想法。
     三、台州非公经济领域人才现状的成因
     古往今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在现代社会里,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稳定的人才基础是很多非公经济单位长不大的根本原因。企业除了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外,还要学会如何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然而,台州非公经济领域人才流动率较高,很多人才不到一、两年就另谋高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的体制与观念是束缚非公经济吸引人才的桎梏。长期以来,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鲜有大中专毕业生被直接分配到非公单位。同时,受旧的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择业还存在铁饭碗的思想,部分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不愿进入非公经济领域就业。由于非公经济在社会上遭歧视,且在非公经济单位里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不稳定,绝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非公单位就业。
     (二)“家族化”管理阻碍企业留住人才。台州非公经济发展起步早,除外商投资企业,大多由家庭作坊转化而来,是民间资本经原始积累的自然演化,有的至今还在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创业期间的“嫡系部队”在企业规模扩大后,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企业制度时而带有传统家族企业特性。虽然非公经济组织的业主也想通过吸纳各种专业人才弥补先天不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飞速发展,但往往大权掌握在嫡系部队手中。在触及到家族利益时,外来人才首先受到冲击和排挤,在单位外来人才感觉不到“主人翁”地位,纯粹的打工观念使他们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企业与人才之间缺乏信任。首先,一些人才思想观念上还比较滞后,在非公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之间总把国有企业放在首选位置。而经济社会的物欲又从一定程度上诱惑着他们,不少非公企业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人才,经常是不管合同是否到期,有机会就跳槽到待遇更高的企业。与此同时,社会诚信缺乏也使企业和人才之间难以形成一种默契和信任感,许多非公企业的经营者历经千辛万苦才使企业创业有成,他们不愿意也不放心把自己奋斗的成果交给别人管理,于是就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怕人才偷走了核心技术。虽然给人才安排了职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处处受到制约,不能充分施展才能,难以让人才产生在事业上的成就感。人才也怕老板不落实待遇,有“留一手”的思想,造成企业与人才之间相互提防,从而陷入“诚信”缺失的怪圈。
     (四)重使用,轻培训,短期行为造成人才流失。大多数非公经济组织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引进人才只是为了满足眼前的使用,不愿在人才培训上投资,因为培训员工需要支付成本,而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性大,企业没有有效的措施保证自己培训的员工不流失,怕投资培训后人才走失,投入没有回报,自然缺乏出资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员工进入单位后知识得不到更新,往往是吃老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员工在社会上就会面临丧失竞争的资本,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难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效益,也失去对聘用企业的热情。非公经济组织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低,因而,非公经济单位缺乏接收大中专毕业生的内在动力。
      四、提升非公经济领域人才队伍素质的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短缺将使台州非公经济组织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台州非公经济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和就业观。非公经济组织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长远意识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清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竞争,改变“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真正认识到要发展壮大企业,就需要一批具有科学管理能力和先进技术的人才。其次,摒弃旧的传统观念,积极引导大专院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领域就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他们提供实践的舞台,增强实干能力,最终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二)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围绕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营造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成长的良好政策环境。制定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与措施,明确规定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人才政策方面,对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一视同仁。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逐步推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期权制、股权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建立非公经济领域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注重从公有制企业中挖掘剩余人才,注重从企业内部发现培养人才,就地取才。
     (三)建设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激励原理,结合台州的实际,灵活地运用和创新激励模式,促进非公经济领域人才队伍的发展,是台州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台州在全省率先开展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同时,还把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和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优秀人才中培养、发展党员,推荐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和优秀人才参选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是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对技术难题和重点项目可实行公开招标;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者可直接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对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新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
     (四)完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人才的市场配置是指通过人才市场的价格作用将人才配置到最需要、发挥作用最大的地方。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评价人才、配置人才上的作用,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
     (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首先,不断提高现有非公经济领域人才队伍素质,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大专院校资源或建立一批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实施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计划,进行技术更新学习,使人才更能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改变思想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其次,加强职业培训。从总体来讲,台州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加强对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是当务之急,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台州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拓宽就业空间,缓解就业压力,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六)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人才也在流动中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居住条件、购物条件、交通便捷、子女就读顺利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是留住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营造一种适应人才创业的好环境,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人事代理、职称评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以及人才落户等方面的服务;建设一支专业技术人员骨干队伍,选拔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让他们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的待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致力改善居住、购物、交通以及文化娱乐等条件,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为台州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
                    (作者单位:台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