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王何鸿燊年轻照片:河图洛书的哲学思维(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16:31
关于[河图洛书的哲学思维(下)]的字幕:
  • 今天讲的是河图洛书的哲学思维。前面讲了第一个问题时空论:方位与次序,第二个问题是形质论:象数与义理。前面谈到在《易》学研究史上,无论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
  • 他们的著作一般都不回避河图洛书,都要谈到河图洛书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易》卦和河图洛书既展示象数,又深含义理,这是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问题的形象表述。
  • 象数与义理是对立统一关系,象数是第一性的,义理是第二性的。由象数而解析义理,就是由事物的外在形式认识其内容,由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其本质,由事物的存在状态认识其属性,
  • 这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思维规律。《易》卦和河图洛书所显示的象数关系及其内涵,就反映了这样的思维规律。应该肯定《易》卦和河图洛书非常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信息论原理。
  • 《易》卦和河图洛书中的象和数,所表示的是各种信息要素,就是客观事实能够给人的感官提供的直观认识,人们可以从已知的领域出发,进而认识未知的领域。《易经·系辞下》说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就可以理解为根据八卦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它所反映的未知领域是有迹可寻的。《系辞上》又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这里所说的设卦观象的推理过程,就是从已知的领域到未知的领域的认识过程。从已知的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认识有两个方向:
  • 一是从空间的意义上来看,是从近知认识远知,从直观视野进而认识微观视野及宏观视野。这个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本来是有限的,人的目力所及、听力所及都是很有限的。
  • 所以一般的认识的过程是从近知认识远知,从直观视野进而认识微观视野和宏观视野。二是从时间的意义上来看,是从既然认识未然,从当前现状进而认识既往历史及未来发展,这就是从已知到未知认识的两个方向。《易》卦和河图洛书以及相关的
  • 占卜、策数、揲蓍等法,就是在这两个方向进行推测的。用当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这可以称为预测学。因此,对于《易》卦和河图洛书在认识论方面所表现的思维规律,从形式认识内容,从现象认识本质,
  • 应当承认它具有可贵的科学性。这是第二个问题,形质论:义理和象数。下面第三个问题
  • 知行问题就是知识与应用问题,或者是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是哲学的又一个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践经验
  • 逐步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人们取得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些道理,如今已是尽人皆知的哲学常识。
  • 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主张知行并重,历代许多文人学者对这个问题多有论述并有精辟见解。《易经》中关于典则与通变的内容,就是对于知与行问题的论述。所谓典则,是指人们已经认知的
  • 自然界固有的法则,就是人们已经认可的客观真理或重要结论;所谓通变,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已有知识或真理的实际运用。古代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是当时人们认为的一种天赐的宝物,具有典则的意义。
  • 但是,对河图洛书这样的宝物进行应用,还应当予以通变。《易经·系辞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说的“则之”、“效之”、“象之”的过程,
  • 就是进行通变的过程。关于通变,《易经·系辞》中有不少论述,这里择录几段:“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里面讲到这个变的问题,
  • 就是通变问题。“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也讲了通和变的问题。“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这段话也是把通和变放在一起来阐述。“变通者,趣时者也。”
  • 还有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上引录的五段都是《易经·系辞》当中的原话。从这些论断,可以理会其中所谓通变的含义。大意是说,
  • 人们对于天地法则要在运用和实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变化。八卦之象原是显示变化规律的,“化而裁之”、“推而行之”是通变的基本要点,“趣时”就是要为现实服务。
  • 可见,孔子撰作《系辞》,阐释《易经》义理,特别强调其中体现的通变的精神。前人论述《易经》,还曾经指出“易”字的本义为“更易”,就是“变”的意思。说《易经》的“易”本身就是个变的意思,“易”就是变,就是改变,这是一种看法。如宋代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原序》中说:
  • “《易》之为言,变也,……而言象之间化而裁之,推而行之,而其变无穷焉。是故特以变称,而命之曰《易》也。”可见耿南仲他对“易”的解释就非常明确,是说“易”就是变,“易”本身就是变。这里指出“变”是《易经》的基本特色,是《易经》书名的缘起。
  • 当然这里面对《易经》的书名的解释还有其他说法。有一种说法叫做“日月为易”,说“易”字本身,上面是个“日”字,下面是个“月”字的变形。“日”就是日月,就是分写天地的,写天地之间规律的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易”,《易经》的“易”就是“蜥蜴之易”,这在《说文解字》上面
  • 也就这样解释。“易”,易之“蜥蜴之易”也。而说“蜥蜴之易”这个意思也含有“蜥蜴善变”的意思和这个说“易”是善变那个意思差不多,因为蜥蜴这种动物还有个名字叫“变色龙”,就是个变。孔子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指传说
  • 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九畴》。这种说法是体现《易经》通变精神的典型例证。尽管明清两代有些学者对大禹据洛书创立《九畴》的说法提出怀疑,但是都不否定河图与八卦、洛书与《九畴》的逻辑联系。伏羲创立八卦,
  • 仰观俯察万事万物,当是包括河图在内的。伏羲所取法象,即是典则;所作八卦,即是“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的通变。八卦的创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仰观俯察是圣人的主观认识过程,即知的过程;作八卦是新的创造过程,
  • 即行的过程。八卦同河图虽然有联系,但毕竟不是河图的简单复制,而是“通变”之后的衍生物,是在遵依原有的典则基础上创立的新的理论成果。同样道理,传说大禹创立《九畴》,也应当是通过仰观俯察万事万物
  • 这样的知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创立《九畴》这样的行的过程,洛书只是大禹所依据的典则之一。如果我们认定陈抟所绘的洛书图形是本来的洛书,那么《九畴》和洛书相比显然不同,《九畴》决不是对于洛书的简单复制,
  • 而是大禹遵依有关典则并进行通变的新成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关于伏羲据河图而创八卦、大禹据洛书而创《九畴》的传说,正是体现了《易经》的通变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统一的思想。
  • 河图洛书是原有典则,伏羲、大禹对河图洛书的发现和掌握是第一层次的认知;创立八卦、《九畴》的过程是对所掌握知识的应用;而八卦、《九畴》是把河图洛书的普遍真理和当时社会政治、生产活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新的理论体系。
  • 这种从知到行再到新知的过程,正是哲学所谓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新的理论的过程,再到新的理论的飞跃。《易经》所谓的通变,以及伏羲据河图作八卦、
  • 大禹据洛书作《九畴》的传说,对于后世的《易》学研究和后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周敦颐的《易》学研究著作就命名为《易通》,后来改名为《通书》,突出了一个“通”字。可见他这个命名叫《易通》或者叫《通书》也不是随便命的,
  • 他强调这个“通”的意义。《通书》是周敦颐另一种著作《太极图说》的姊妹篇,《太极图说》主要是据《易经》谈天道,《通书》则是据《易经》谈人事。周敦颐提出了“通微”的重要观点,所谓微当是指事物的深层本质和内部规律,
  • 而通则是在知和行的过程中去认识和掌握。(结束在通微的过程中,周敦颐更强调“思”的重要性,他说:“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这里认为人的智慧与聪明
  • 是实现通微的必要条件,是知与行的基础,议论是相当深刻的。宋代的另一著名思想家张载著有《横渠易说》,他对于通变也有新论,提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的观点,又说:“变则化,由粗入精也;
  • 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这两句话是张载的很著名的观点了。在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和有关中国哲学的著作当中我翻了一些书,都常常见引用这两句话。这里他认为通变是一个时间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缓则称为渐化,疾则称为著变或谓突变。这样的认识意在表述通变的规律,具有独到见解。清初哲学家方以智又从《易经》的通变而提出“通几”和“质测”的概念。他在《物理小识自序》中说:
  • “寂感其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质测即藏通几者也。”他的另一部著作又名为《通雅》,也强调一个“通”字。方以智所谓的“通”是贯通的意思,“几”是“几微”,
  • 即内部蕴含的深奥道理与规律,而“质测”呢?就是在实践中通观天地万物,就是从已知的知识进而推测而认识未知的领域。方以智所谓“通几”和周敦颐的“通微”的含义是一致的。他的观点,
  • 既涉及认识与实践问题,也涉及现象与本质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受到当代学术界重视。同时,方以智也非常重视河图洛书的价值,他认为“河洛卦策,征其端几,物理毕矣。”这段话在《通雅》卷首,
  • 意思是说,从河图洛书和八卦图式显示的迹象进行探求,世上万物的道理和规律都在这里面了。方以智对于河图洛书的这一认识,特别推崇河图洛书的认知意义,正说明河图洛书所蕴含的哲学思维确实非常奥妙与深刻。
  • 方以智的思想是有渊源的,他的曾祖父就是方大镇,明万历十七年就是公元1589年,进士,精于义理,著有《易义》四卷,方大镇是方以智的曾祖父。方以智的祖父就是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
  • 研究《易》学更有成就。方孔炤在《易》学研究史上非常著名,他著有《周易时论合编》十五卷,《图象几表》四卷,其中论及河图洛书时即提出:“效法天地,通变自用”问题。他说,旧说图法天故五行循序,书法地,故五行逆时,时者天因地偶尔立体 ,
  • 地因天起而自用,图有法地,书又法天也。这是方孔炤一段话。这里概括出河图洛书二者的顺逆体用关系,比较简明而精辟。方以智却不像他的曾祖父、祖父那样以研究《易》学为主,而是在哲学思想上有更大的成就。
  • 方以智的著作叫一著作《东西均》在哲学史上非常重要。有人说作为形而上学这样提法在方以智的著作当中有较多的分析,所以方以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了。说方氏四代人的学术发展来看,是很耐人寻味的,这一事实本身
  • 似乎在说明一个道理,《易经》的象数、义理和河图洛书同中国的古代哲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好,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