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沃特舞曲巴赫吉他谱:湖南博物馆瓷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5 01:08:04

愚叟草堂祝您全家幸、安康
湖南博物馆瓷器


    湖南陶瓷业源远流长,独放异彩。距今一万余年的道县玉蟾岩陶片,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片之一。约在东汉中期湖南已开始制造青瓷。目前,湖南发现东汉至清代瓷窑四百余处,窑烟袅袅,千年不绝。湘阴窑瓷釉色晶莹透明,雕塑栩栩如生,曾受官府青睐。尘封已久的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彩瓷的肇始,图案生动、趣意盎然的釉下彩绘是民间绘画艺术的缩影;脍炙人口的诗歌、里巷皆知的俚谣警句,是商品经济下新兴市民情趣的表露,也是原汁原味的唐代民间文学,穿越千年时空,可遥感唐诗风靡一时的盛况。清末民初醴陵窑另辟蹊径,首创釉下五彩,产品屡获国际大奖,醴陵发展为驰名中外的瓷城。 简介  湖南陶瓷业源远流长,独放异彩。距今一万余年的道县玉蟾岩陶片,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片之一。约在东汉中期湖南开始烧造青瓷。  湖南发现东汉至清瓷窑四百余处,窑烟袅袅,千年不绝。湘阴窑瓷釉色晶莹透明,雕塑栩栩如生,曾受官府青睐。尘封已久的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彩瓷的初盛,图案生动、趣意盎然的釉下彩绘是民间绘画艺术的缩影,饰以脍炙人口的诗歌、里巷皆知的俚谣警语,是商品经济下新兴市民情趣的表露,也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穿越千年时空,可遥感唐诗风靡一时的盛况。清末民初醴陵窑另辟蹊径,首创釉下五彩,产品屡获国际大奖,醴陵发展为驰名中外的瓷城。  色彩斑谰的湘瓷艺术,为中国古陶瓷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展厅陈列的三大窑瓷产品,仅是冰山一角,未能充分反映湖南古代制瓷的全貌。借此彰显窑工之创意、湘瓷之神韵,才是我们的初衷。      
青瓷乐女俑——唐代私家小乐队
唐代
通高18厘米、肩宽5厘米
奏乐女俑,一组5人,皆高髻(jì),着袒胸,窄袖,百褶裙。姿容丰腴,仪志娴雅,所执乐器有拍板、拍鼓、钹、箜(kōng)篌(hóu)、箫。这种小型的乐队,在中原地区的唐代中屡有发现。岳州窑也有烧制。乐队中,有男俑,更多的是女俑。
中国古代,除了宫廷、宗庙和宗教寺院音乐队,唐时官府和民间富裕之家畜养舞乐伎人的风气很盛行。如白居易家就有舞乐队,他的诗中每每提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组5人奏乐木俑,是一支管弦乐队。使用的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兼奏管弦,当为室内清音。乐器中有从西域引进的箜(kōng)篌(hóu)和拍扳。
乐俑所执的箜篌是竖箜(kōng)篌(hóu),是唐时常用的乐器。竖箜(kōng)篌(hóu)有大小之分。女俑所执属于小箜(kōng)篌(hóu),左手托着,右手弹奏。拍板,多用檀木制作,也称檀板。唐玄宗时,黎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拍板,所以又称“绰板”。这是一种节拍乐器。演奏时,有指挥引导乐队音节合拍作用。
唐代墓葬中常见乐舞俑出土,说明当时生活安定,音乐受到普遍爱好。所制俑物,正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青瓷印花盒——件隋代盛放薰香的瓷盒  隋代  高5.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2厘米  1957年长沙南门新生砖厂出土  这件盛化妆粉的瓷盒,是隋时岳州窑仿金银器造型的典型器。盖与盒身从子母口套合。盖面有三条弦纹,第一、二条弦纹之间,印半圆形组成的纹饰一周,第二、三条弦纹之间,印团花、草中纹相间组成的纹饰一周。盖壁印半圆形相连的变形莲瓣花纹。盒外壁也印团花、草叶纹相间的纹饰一周,但个体较盖面大。施褐釉,釉面光亮,概追求仿金银的效果,与同时岳州窑其他器物的釉色明显不同。  香盒的出现很早,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红漆盒,内盛树脂香料。随着佛教的传入及风行,北魏时期香盒使用已很普遍,石窟中供养人往往一手捧香盒,一手拈香送向博香炉。唐法门寺地宫发现的随真身衣物帐香具类列有“香合一具,香宝子两枚”。唐宋时香盒常作为贺礼赠人,欧阳修《归田录》载:“每岁乾元节醵(jù)钱饭僧,进香合,以祝圣寿,谓之香钱。” 薰香用器汉代流行博山博及豆式香炉,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足炉,或三足或五足,下有承盘,江苏丹阳胡桥山南朝墓砖画上的仙人,便手持多足香炉,炉里轻烟冉冉升起。隋唐时香炉也多沿袭此式,香炉与香盒多同时出现,此墓中出土一件香炉,证明此盒为盛放薰香之用。  最早的瓷质盒始于隋。宋时瓷质香盒、粉盒非常普及,往往标有作坊号。这件青瓷印花香盒,工艺精湛,十分难得。 三、长沙窑


褐绿彩山峦纹瓷壶——具有西亚文化风格的纹饰
唐代
高22.8厘米、口经7.8厘米
长沙窑窑址出土
这件执壶,唇口,曲颈溜肩,腹部下重,前有管形流,后有执鋬(pàn)。施青釉偏典,所饰褐、绿联珠纹绘成的重叠山峦,璎珍形纹,是西亚文化风格的纹饰,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见证。
以圆图形相接,缀联组成多种图案,的联珠纹,南北朝时期通过中亚传入西域和我国中原地区,成为隋唐时期盛行的丝织纹样的一种流派。
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殷商青铜器、六朝的石刻、陶瓷等装饰纹样中,都已出现过类似的联珠纹图案。其珠纹,同以传统的空心圆构图,排列比较分散零乱。受西亚文化影响,唐代长沙窑上的联珠纹采用西亚常见的实圆纹,所组成的图案,有圆形、 形、方形等多种几何形和弦纹。以褐彩单色为多,也有褐,绿双彩交绘。每每用在双耳罐上,出现在执壶上的联珠纹,尚不多见。
唐朝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社会经济繁荣,西亚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土,逐渐融入唐朝文化。长沙窑瓷中丰富的异域文化,促进儒家、佛教、伊斯兰教文化三者相融共处。这件执壶上的联珠纹,可以看成是西亚文化被中土文化吸收,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后,创造出新颖的图案。

  青釉褐绿彩飞凤瓷壶——唐釉下彩绘的精品之作  唐代  高23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2.3厘米  1983年窑址出土  长沙窑以釉下彩绘见长。这件瓷壶飞凤色彩鲜艳,神态生动,是釉下彩绘精品。龙凤均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动物,是吉祥的象征。凤又多寓意女性,唐朝女性几度预政,对凤尤为信奉。武则天当政后便将权力最重的中书、门下省改为凤阁鸾台。唐代为皇陵看风水时,“見到金粟山崗有龙盘凤翥(zhù)(翥,即向上飞之意)之势”便认为是理想的墓地。唐诗歌中描写飞凤的诗文也很多。壶上的图案画成飞凤正是一种时尚。  从凤鸟的图案看,长沙窑瓷的描绘手法、用色都已逐渐规范化。图案以线描为主,一般用褐彩铁线勾画轮廓,线条细若游丝,然刚劲有力,以表现动物的肌肉、筋骨、眼、嘴、羽,以及植物的叶脉,山石纹理和人物的衣褶等,再以绿色柔线渲染,使图案变得鲜活起来。褐、绿两种色彩的搭配恰到好处,表明长沙窑工匠的绘画技巧非常娴熟,并且影响到后世瓷器装饰艺术与文人绘画的结合。

  青釉褐绿彩“竹林七贤”诗文瓷罐——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唐代彩罐  唐代  高17.5厘米  1983年长沙窑址出土  这件罐饰诗书画于一体,在长沙窑瓷中仅见,也是至今见到的唐代瓷器中唯一的一件。罐直颈,口唇外卷,腹部外鼓,平底。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系,饰褐绿点彩两周,腹部一面以褐彩绘两高士相对而坐。高士头戴高山冠,身着宽衣长袍。另一面书七言诗一首:“须饮三杯万士(事)休,眼前花囗四枝叶。不知酒是黄泉剑,吃入伤(肠)中别何愁。”画与诗之间题有“七贤第一组”5字。底部施釉,长沙窑壶、罐类产品底部一般不施釉,这件施釉,可见当时就已对此器相当看重了。  “七贤第一组”显然是指画中人物而言,据此而推当有第二、三组等同类器物。“七贤”,即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jí)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史载“竹林七贤”放荡不羁,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下,狂歌纵酒,肆意酣畅。其中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阮咸饮酒每次与宗人共饮时,总是以大盆盛酒。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娶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以他们的形象绘于酒罐,并题酒诗于上,作为酒器推销广告是再合适不过了。  罐的用途应有多种,储酒当是其中之一种,长沙窑这件储酒罐口沿外卷,当是便于封酒之用。启封后,酒未饮完,还可以严封保存,待以后再开封。罐,唐时也称瓮或罂。“酒堂贮酿器,户牖(yǒu)皆罂瓶”(元结诗),“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王绩诗)“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味甘辛”(白居易诗)。都是指的信考通器。

酱釉双鱼瓷壶(榼)
————唐代的一种轻便酒壶
唐代
高25.5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13.8厘米
1978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双鱼瓷壶,是一种轻便酒壶,造型奇特。由两条鲤鱼相对合抱,两鱼张嘴合成为壶口。腹部隆起,鱼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眼、鳞、腮、鳍,雕刻细腻、形象逼真。整器线条匀称,玲珑别致,加上酱釉深沉,既显得鱼体丰满,又使造型凝重。壶的两侧有直穿式的纽,可以系绳,携带方便。这种异形瓷壶,不能接拉坯而成,制作工序复杂,难度较大,却能如此规整,实不失为长沙窑的精品。
这类酒器,今人称为壶,是按照现代考古学上的通常命名,唐人则称为榼(kē),榼是古老的名称,公元前500多年,就已有“执榼承饮”的说法。当时的榼,盛水也盛酒,先是木质,以后才有陶瓷、金属制品,白居易的诗句里,多处提到这种酒器。
白居易外出,也常带这种酒器,“携持小酒榼(kē),吟咏新诗句”(《秋日怀杓直》)。有时出门会友,坐着小轿,也带酒榼,“肩舁仍挈榼,莫怪就君来”(《雨中访崔十八》)。即使游山玩水,仍惦记着酒榼。有次他与友人出游,就是“朝欲携手出,暮思联骑还。何当挈一榼?同宿龙门山”(《赠苏少府》)。  在白居易的诗中,还提到家中盛酒也是双鱼榼:“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家园三绝》)。  为什么唐代的酒榼(kē),要做成鱼形呢?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鱼,谐音为“余”。民间流传着“吉庆有余”,“丰收有余”的种种吉祥语。双鱼,更表示或象征着富有和昌盛。酒是助乐,鱼榼助兴。因而受到人们喜爱。有趣的是,鱼双榼的两条鱼,都是鲤鱼。唐朝为李氏天下,“李”、“鲤”谐音,唐玄宗曾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开元十九年曾两次下诏“禁断天下采捕鲤鱼”。长沙窑的酱釉双鱼壶(榼),无疑是有取悦于当朝的用意。

2785青瓷龙首盉    隋  通高14.2宽18.4厘米  1964年长沙出土    仿铜器制作,造型别致。柄作龙首形,流作变形凤首,与之相对应处分别有龙、凤尾。三兽首蹄足。施青釉。

2968青釉褐彩卧狮瓷瓶   唐      高22.3口径11.2厘米   口沿下绘一雄狮伏于地,双目注视前方。长沙窑瓷上有许多动物图案,先以褐彩勾勒轮廓,再以绿彩渲染或点缀。此狮未以绿彩填色,是一幅典型的唐代“素描图”。


2985动物瓷玩唐  象高4.4狮高6.2底座长7.7羊7.4高4.9蛙高3.6长4.7龟长8宽5.5厘米。以动物造型的玩具是长沙窑成品的重要种类。这些瓷玩或系于脖上,或可吹奏,造型浑圆,神态栩栩如生,十分可爱。

青瓷盞托   宋        高7.2口径11.5底径6.3厘米  1952年长沙郊区出土。茶具。由盞及托两部分组成,胎薄质细,釉色呈蟹壳青。


青釉陶壶西汉   长沙白泥塘出土施釉、装饰仅在器物上部。腹有三条凸棱,两铺首衔环系。腹部刻划底纹或奔跑,或回首顾盼。肩部有鹿、六头鸟相间图案。

青釉褐彩诗文壶    唐    高16。7厘米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径亦相过”其书法遒劲,诗意率真。

黄褐釉龙柄瓷壶    唐    宽10.7底径4.5厘米    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龙形扳手,上半部先施褐釉,再通体罩一层浅黄的透明青釉,长沙窑瓷如此造型者仅此一件。




青瓷镇墓兽    唐    高32.5底长20.2宽18.5厘米    镇守坟墓的冥器。往往成对出土,一为人面,一为兽面。兽面头有一角,十分凶猛。而人面者背有火焰式鬃毛,长尾贴背,表情较温和,中原出土镇墓兽皆为陶质,此对镇墓兽施青釉,饰以褐色点彩,釉面光洁,造型孔武有神,是瓷中精品,较中原出土的陶质镇兽尤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