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好吃的生日蛋糕:亲兄弟,明算账 钱江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1:30:25

亲兄弟,明算账

  农村里,兄弟大了以后,父母往往会考虑分家。因为小时,大家吃穿都靠父母,彼此没有经济纠葛;一旦成人有了劳动力,各人都有了自己的收入,再吃大锅饭,就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兄弟各自成了家,那更是分开过来得爽气了。

  “亲兄弟,明算账”,无血缘关系的“兄弟”,那更是如此了。想当年插队落户,初下乡时,同学亲如兄弟,大都愿意同住同吃。但几个月下来,再要好的淘伴,也会选择独立门户分灶吃饭。口味各异、性格不合……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在于经济,吃多喝少,账都混在一起,这日子没法过。

  曾听说过一个“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未成功前穷困潦倒, 一次外出天热难耐,经过一瓜园,摸口袋没钱,赵匡胤就寻思吃白食:先吃瓜再问价钱,然后说太贵坑人,拒不付钱。赵依计而行,吃完了就问:“多少钱?”瓜园老翁伸出了一个指头:“一文钱”。天底下不可能有比这更少的钱了。但就这一文钱,赵也没有,预先准备的借口根本没法用,“一文钱”难倒了赵匡胤这英雄汉。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更是“行动三分财”,难怪再亲的弟兄,也要“斤斤计较”了。

  亲戚朋友之间,不计较不现实,锱铢必较毕竟有损感情。如何权衡?中庸之道在这里又可以派用场了。我有位老同学为人极有分寸。他与人“算账”是有一条底线的:百元以下的“小钱”,他从不与亲友计较;过了这一底线,他才与人计算出入。当然,这条底线也要因人因时而宜,今天是百元,物价、工资涨了,说不定明年就会提高到二百也未可知。原则是“抓大放小”,行之还颇有效。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骰子活络的人,到处都能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