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的章程:志灵:中国改革的困境,在于难以凝聚社会共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14:29

北京此前100万公费医疗人员中,尚有约33万人的中央级公费医疗尚未启动改革,这已成为北京市公费医疗改革的最后一场“攻坚战”。1月14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张大发对外表示,中央级公费医疗改革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计划明年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新京报》1月15日)


  既谓“攻坚战”,说明推进这项改革阻力大、难度高。这也符合近年来改革已陷入“路径依赖”的规律,即凡是最后改革的都是难度最大的,推进起来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不过,在这场名为“攻坚战”的改革中,似乎并没有太大困难。


  按照北京市人社局官员的说法,将公费医疗纳入医保,对于被改革者益处多多,这不仅体现在本人不需要先行垫付医疗费以及能扩大就诊医院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公费医疗纳入医保后,公务员还可以有补充保险,这样可以确保其看病保险补偿水平不下降。这意味着,中央级公费医疗改革,是以“无损被改革者利益”为前提的。


  既然“无损被改革者利益”,那就称不上什么“改革攻坚战”。之所以公众一直在呼吁将公费医疗纳入医保,是因为公费医疗与医保在报销补偿水平上存在着不公平,它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如此局面需通过改革加以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已很难再出现“无损被改革者利益”的现象。这也符合大多数人对当下改革困境的判断,即改革初期那种“人人皆受益”的“帕累托改进”环境,早已“黄鹤一去不复返”,再进一步推进改革,必须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30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现在搞改革则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如果只是根据这个利益格局决定改革的取向,那么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南方日报》1月5日)。


  当下改革的困境,与其说是没有改革进程,倒不如说是缺少真正能凝聚社会共识的改革方案。比如,公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公费医疗改革等,大多暗含“无损被改革者利益”的意味,所以,很难赢得普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当下改革的最大分歧,早已不是需不需要改革,而是怎么选择改革路径。甚至一些反对改革的人,反对的也不是真正的改革,而是某些打着改革旗号却并未触及实质性问题的“象征性改革”。


  或许有人认为加强“顶层设计”是治本之策,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加强“顶顶层设计”,可正如有媒体质疑的那样,“顶层”在哪?当现有利益格局之下,既得利益群体已经具备在很多问题上“绑架”决策层的资本时,难道真的存在一个“超然世外”、“专门利人”的顶层设计者吗?有共识、有动力的改革,说到底是一个能体现各方意志的政策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需回归“多层参与”以呼应“顶层设计”,否则“顶层设计”就会被××人绑架,目前很多改革难题不正是如此吗?(志灵)

 

  • 贾敏:美国改革决心可学中国,两国有相似问题
  • 许小年:改革须理性,不能像农民造反只会破坏
  • 郑永年:“政治激进化”对中国可能是一个噩梦
  • 庞中英:美国深刻改革的时机还没到
  • 刘志勤:应理直气壮督促美国改革
  • 吴敬琏:改革,就要让老百姓富起来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