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面试历年真题:话说中国五大名鱼中的弓鱼和油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06:26

话说中国五大名鱼中的弓鱼和油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6 14:19: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ttp://www.nxdiaoyu.com/thread-1355-1-1.html 中国的五大名鱼以前介绍过是泰山的赤鳞鱼、青海湖的湟鱼、富春江的鲥鱼和云南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前三者在以前的《说鱼话渔》已经介绍过,现在再说说弓鱼和油鱼。

       肉嫩味美的弓鱼,是洱海独有的特产。 弓鱼?不象弓,因为它能以嘴衔尾成串的象弓一样跃出水面,故名“弓鱼”。它籽多、刺少、苦胆小、味道美,每尾约2-5市两重,因而当地卖弓鱼一般不用秤称,4条就是一斤。弓鱼特别喜欢清水激流,每当农历五、六月间把籽儿产在水底的沙土上。成活后的小鱼,也喜欢在激流中生长,所以弓鱼肉特别鲜美。清代诗人师范曾为它写下“嫩腹含琼膏,圆背媚春酒”的赞美诗句。当地的白族群众管它叫“洱海花”,买者甚多。出门时还往往烹制加工,随身携带,作下酒的菜肴,因而留下“弓鱼走四方”的佳话。

      弓鱼早在唐代就作为贡品远送长安,故又有“贡鱼”之称。明代谪居云南的著名学者、状元杨慎,把弓鱼赞为“鱼魁”。弓鱼其色如银,形体呈圆背长条状,无鳞少骨,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古书图书集成?禽虫典》记载弓鱼:”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桃花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

      上个世纪70年代后,因洱海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弓鱼产量急剧减少。现已很难吃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开展保护、管理、科研等工作,在洱海上游河道已有少量的繁殖。弓鱼喜欢逆水上游,而且还决不回头,游不上去时就弓着腰把自己射向前面,以致于能沿着苍山十八溪游上苍山顶。

      同样生长在洱海的油鱼,该鱼油脂丰富,味道鲜美,是洱海的特产。洱海边的渔民煮“油鱼”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云南洱源县沙坪渔潭坡有一个油鱼洞,东面和洱海相通,有外洞和内洞,内出泉水,夏凉冬温,饮之清凉爽口。内洞呈圆形,直径20米左右,深10余米,水和外洞相通,出产丙穴鱼,小者一二斤,大者五六斤,形如鲤,平时生活在岩洞中,雷雨季节始出,此鱼油多味美,也是洱海的特产。外洞出产油鱼,长5厘米左右,形如小鲤,色金黄,每年农历八月出,十月止。该鱼油脂丰富,味道鲜美,是洱海的特产。

       传说渔潭坡,坡内名有石洞,其一名油鱼洞,有油鱼悠悠其间。一老油鱼常栖洞口,“内吞五笔之精 ,外感阴阳之气”,百年后成精。常干涸日酣睡,进睡过产出油鱼,每年八月十五醒来换气,行人都被吸人其肚内。
  
       为驱魔除害,白族人民便于八月十五始,在洞边坡上搭起帐篷,白日交易集会,晚上灯照彻夜,把鱼精吓跑。从此,每年都在通潭坡举行渔潭会,四面八方的人们来搭起帐篷,带着各地十产,来此赴会交易数日分散,至会不衰。

       据考,渔潭会始于唐代。相传唐永徽年间,在渔潭坡油鱼洞中,有一条修炼成精的红鱼精,经常到洱海中兴风作浪,倾没渔船,伤害渔民,当地人民苦不堪言。一天,观音路过渔潭坡,红鱼精正在洱海中兴风作浪,只见洱海上空乌风暴雨,渔潭坡上飞沙走石,一艘艘渔船沉没海中,无数渔民葬身海底,于是观音抛出一张大网将红鱼精罩住,顿时风停浪止、晴空万里。观音制服了红鱼精,与红鱼精约法三章,准它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出洞活动一次,其余时间均在洞中,鱼精一一应允,于是又把它放回洞中。为防止红鱼精出洞后再兴风作浪,观音让当地渔民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红鱼精出洞这天在渔潭坡上赶会,交易捕鱼网具和鱼叉,当红鱼精出洞时,看到熙熙攘攘的渔民们在交易捕鱼网具时,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作祟。随后渔潭会由交易捕鱼网具发展为物资交流大会。至今在渔潭会开始的头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日清晨,渔民们仍在渔潭坡油鱼洞的青官庙前的两棵大青树下,交易渔具,当太阳出山后即散,转为交易其他物资。交易渔具这种习俗,相传就是唐代渔潭会习俗的遗留。

       洱海油鱼鳞细油亮、腹中油多,肉鲜而不腥,有胆却不苦,故不去鳞也不开膛,整条鱼与豆腐同煮,其味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