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谣伴奏试听:《袁毅平摄影白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34:16
《袁毅平摄影白话》笔记摘录(一)
袁毅平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新的摄影理论著作《袁毅平摄影白话》,我反复阅读,收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到它确实是一本全面论述摄影艺术的论著,无论是对初涉摄影艺术的发烧友,还是在这个领域跋涉多年的摄影者都会是宝贵的读物。尽管我年迈视力越来越差,不得不依靠放大镜阅读,而且还作了摘录笔记。在这里我将把笔记分为:袁毅平介绍、关于摄影创作、关于摄影的艺术性、关于黑白摄影、关于人像摄影、关于民俗摄影、关于风光花卉摄影、关于时代精神、关于意境、关于风格、关于摄影艺术民族化、王朝闻论摄影创作的几个关系、关于摄影新观念等十三个专题逐一向博友介绍共享。

袁毅平新出版的摄影理论宏著《袁毅平摄影白话》
一、袁毅平介绍
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1950年至1954年任重庆《新华日报》摄影记者。1954年至1958年任《人民日报》摄影记者。1958年至1960年调任中国摄影学会,任《大众摄影》杂志编辑组长。1960年至1966年调任《中国摄影》杂志任编辑组长,副主编。1979年后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兼《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理论研究部主任、全国摄影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年离休。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著名摄影家袁毅平

1950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

1999年在河北省影展获奖作品讲评会上

2007年在新疆天山脚下


袁毅平先生的代表作《东方红》
《袁毅平摄影白话》一书,集纳了袁老半个多世纪来很有见地的摄影论文,作者谦虚地命题为“白话”,这些创造性的劳动,蕴含了对中国摄影的眼力、见识、智慧与魄力。涵盖了对中国摄影事业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学术意识。书中的评论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历史感,充满了现实的针对性,也充满了哲理。

尽管我年迈视力越来越差,不得不依赖放大镜阅读,
我还是作了摘录笔记
二、关于摄影创作
一幅既有思想深度而有有溢满情谊的摄影作品,它的诞生大体要经过一个过程:“立意”→“创意”→“表意”→“达意”.在实际创作中,这几个环节往往是密切相连联、互相交叉,甚至是同步进行的……,“意”是贯穿在摄影创作的全过程,能否创作出意味浓、意境深、题旨明、形象生动感人的摄影作品,除了他它“诗外功夫”等因素以外,就要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否做到立意高远、创意新颖、表意鲜明、达意充分。这直接关系到摄影作品的成败或高低。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38)

稻子和稗子            李英杰
严格意义上的摄影创作,作者所立之意,应该是根源于社会生活或大自然环宇,是在作者主体通过对客体物象的深化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客观对主体的刺激和主体对客体的感受,从而萌生的某种胸中之“意”。而这个“意”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臆造之意,也不是没有心理依据的任何之意,更不是没有任何真情实感的虚假之意,而是以现实为基础,心物相交、情景相融、主客统一的“意”。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8)
我国古典文论家一再强调“意在笔先”、“意存笔先”就是指的这个谋篇之始的心物相交、主客统一,并经作者酝酿,构思而成的一种新“意”……也就是说所立之意不能离开真、善、美的原则。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8)
摄影创作不仅要立意,而且要创立新意。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文学艺术中的推陈出新,也是一条文艺创作的共同规律。“陈言务去”、“自出新意”、“独辟境界”、“不戴别人的眼镜”等等古今中外文艺家的这些警句,都是从文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珍言。怎样能够做到创新,我想其中有两条尤其值得重视。一是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二是艺术构思和艺术想像。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9)

石林深处                  邵伯林
构思离不开想像,艺术想像更富有创造性。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人们的思想,开拓人们的视野,作者能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将自己头脑里储存的记忆表象(积累的形象生活素材)调动起来,进行取舍、提炼、改造、形成一种再创造过的新的意象,最后借助特定的具体物象,外化为作品中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可见,艺术形象虽然离不开一定的事实依据,但又不为眼前的事物所局限;虽然必须靠具体物象作为载体,但又可以超越具体物象,“化实境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宗白华语)创作出“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千古”留不尽之意于画面外的摄影作品。陈长芬的摄影名作《日月》就是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到了我国古代,借太极图这一形式,运用摄影特技,将日月合成为一个整体图案,借助这一具体形象,表现了一种时空观念,也就是说表现了日夜时空交替“周行而不殆”的宇宙生命运动。
(《袁毅平 摄影白话》p.41)

《日月》                  陈长芬
所谓“表意”,就是要把摄影创作创作过程中作者所立之意和所创之意,完善地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完善地实现摄影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这就必须依靠一定的创造技巧作为“纽带”,即驾驭摄影工具的技术技能和掌握摄影创作的艺术技巧。……技巧包括构思和表现的能力要运用精湛的造型手段和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内容和形式上把摄影作者赋予作品的题旨和意境完善地表现出来。这种创造技巧,在中国诗话理论中叫做“意匠”,它在艺术创作中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正因如此,唐代大诗人杜甫吟出了“意匠惨淡经营中”的名句意思是在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表现的技巧上一定得“惨淡经营”下功夫。
(《袁毅平 摄影白话》p.42)

《海的印象》               辛凯
构思和表现的新颖独特,是艺术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历来受到中外文学艺术家和评论家的高度重视。古人云::‘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外人云:“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今云:“别人嚼过的馍不香”。难怪唐代诗人杜甫早在他的《丹青引》中吟出千古绝句:“意匠惨淡经营中”。
(《袁毅平 摄影白话》“意匠惨淡经营”p.263)

《油田壮歌》              张甸
诚挚深沉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巨大的力量。 情感对于文艺创造或报道中的能量和作用,古今中外的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都有中肯年的论述,“情动于中,故行于言”,“情者文之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情而造文”,“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实际上,情与理,情与思,情与志,也就是说情感与思想应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而其情感体验活动,有时是“通情”而后“达理”,有时是“达理”而后“通请”,是个辩证的关系
(《袁毅平 摄影白话》《意匠惨淡经营》p.265)

气壮山河                     张甸
三关于摄影艺术性
“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
“思想的构成充溢在作品里面的灵魂。”(别林斯基)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
“艺术创作得在一切里面找到内部的意义。”(果戈里)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刘勰)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
“以意为主”(杜牧)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
“意犹帅也“(王夫之)(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国)
(《袁毅平 摄影白话》p.37)
光,是摄影必须的基本条件,色,是摄影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摄影家可以按自己的创作旨意和美学要求,将光与色连同线、形、影等其他造型因素,组构成多种多样富有形式美的摄影画面,
(《袁毅平 摄影白话《融心于自然》p.235)

秋雨之夜                        朱恩光
摄影艺术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所以,魏秀金在创作时特别注意对实际生活的朴实再现,她很少用变形、夸张、抽象等艺术手法,而是强调忠于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视觉真实。因此,她大多采用写实的方法去再现生活。再现拍摄对象的感性特征,这同样需要精心的构思,同样寄寓着作者的深情。
(《袁毅平 摄影白话》《功夫不负苦耕人》p.267)

老渔人                 魏秀金
当然,爱美是一回事,是否善于正确地审美是另一回事,能否将客观现实之美创造为艺术之美则又是另一回事。从爱美到寻美和从发现美到感受美,体验美,再到升华和创造艺术美这不仅是个由感知到思维,由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认识过程,而且同时是个包括着情感和想像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有厚实的生活基础,具有相当的思想修养、艺术素养、审美经验、情感体验及丰富的想像力,只有这样,在面对自然山水时,他才能观照四时,渐次进入几个审美层次,也就是说最后领悟大自然深层意蕴的审美境界。也只有这样。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他才能洞察生活的底蕴,感悟到作为主宰世界的人的创造力量。同时也只有这样,在进入创作过程时,他才能完善地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将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转化和升华为艺术美。
(《袁毅平 摄影白话》《痴于寻美  迷与创美》p.294)

新月照芦花                  汤德胜

大地放歌                    李月玲

巍巍长城           何世尧
四、关于黑白摄影
与彩色摄影相比,黑白摄影自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如果把握和处理得好,某些局限性都往往可以转化为特长。……它的主要特长,也在于它将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转换成为单纯的黑白世界,使高度凝练、概括的黑白画面更含蓄、更简练、更有可塑性、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袁毅平 摄影白话》“力与美的凝聚”p.70)
这里没有鲜艳瑰丽的色彩,有的只是由不同阶调、不同层次的黑白灰交织组成的光与影。然而,我们在欣赏心理上,却又仿佛从画面的空间感觉到这里存在着丰富的种种色彩,而且还在时时地变着。……明明是黑白灰,何来红黄蓝?这当然是欣赏者的一种审美体验,一种联想,一种色彩的“错觉美”。但这种“体验”、“联想”、“错觉”等等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创作者或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生理和心理反映等等之外,主要的物质依据就是作品画面上各种特定的黑白灰阶调和层次
(《袁毅平 摄影白话》“力与美的凝聚”p.70-71)

西部山魂      王达军
在中国的水墨画画论里,由于用墨的浓淡深浅而分出阶调层次,因而常有“墨分五色”、“墨分七彩”、“运墨而五色俱”等等之说,这是与黑白摄影同理的
(《袁毅平 摄影白话“力与美的凝聚”》p.71)

竹                 颜振东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彩色摄影是叙事的,而黑白照片则是联想的,”
(《袁毅平摄影白话》“力与美的凝聚”p.71)

搏斗    陈复礼
摄影艺术反映生活,不是对客观物象机械的翻版或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客观事物的提炼、生华、和创造。黑白摄影把繁复的色彩抽象为简单的黑白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概括,这种概括隐没或删除了那些多余的东西,使画面更加纯净、洗练,更有利于突出和强化那些最需要表现的东西。
(《袁毅平 摄影白话》“力与美的凝聚”p.71)

引洮河上天           茹遂初
黑白概括往往更具“举繁治简”、“以少胜多”的功能。经过对黑白的抽象,使画面更加洁净、洗练,留下的只是最必要的东西和最有表现力的因素,使其更能体现作者的构思,达到“以最小限度的要素作最完善表现”,创造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
(《袁毅平摄影白话》“力与美的凝聚”p.72)
对于人物摄影,黑白概括还是一种“遗貌取神”的表现方法。所谓“遗貌取神”,当然不是忽略外形特征,而是对外形特征的最巧妙的概括,以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袁毅平摄影白话》“力与美的凝聚”p.72)

画家齐白石      郑景康
在运用黑白对比方法时,也要注意画面的阶调。如果一味地夸大或过分地追求强烈的对比往往反会造成画面的失调,产生生硬、简单化的效果。
(《袁毅平 摄影白话》p.72)
中国画强调“气韵生动“,黑白摄影也要讲求”黑白韵味“。韵味从何而来?除了内容因素之外,在形式因素中,主要是从艺术的黑白概括和对比中来,从黑白灰形成的丰富的影调和层次中来,正是构成黑白摄影艺术语言的这些造型因素,创造了黑白摄影艺术的独特韵味,以及肃穆、浓烈、或纯净、典雅等等的审美特征。
(《袁毅平摄影白话》p.73)
关键在于如何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黑白摄影的语言特性,充分发掘它的潜在因素,强化黑白摄影的艺术魅力。
(《袁毅平 摄影白话》p.73)

走吧,走出去,那边就是你寻找回来的天    闫波成
二、关于人像摄影
人是社会的核心,没有人就构不成社会。所以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演替,都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来体现的。
(《袁毅平 摄影白话》《就壬午摄影访王文澜》p.141)
现在拍人物时就要有背景,把人物放在背景中去表现,而且也不去过分追求光线、影调等造型元素的运用,而是拍的比较随意、放松。……更多的去表现日常生活中
(《袁毅平 摄影白话》《就壬午摄影访王文澜》p.141)

冰心                   王文澜
大家都知道人物摄影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那种重形轻神或重神而忽视形的片面追求,都是有损于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然而在神与形的这对矛盾中,神还是主导的,因而还得强调“以形传神”,而所谓“神”者,按我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的个性特征,这应是“神”的最高层次。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是立不起来的陆中秋的人物作品所以获得金奖,我想,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本真性情”——个性特征。
(《袁毅平 摄影白话》《妙在突现“本真性情”》p.233)

作家韩素音                     陆中秋
陆中秋的人物作品还有个特点,大多是在人物自然状态中摄取的,拍摄上很少“人工味”这种看不到“技巧”的高明手法,往往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艺术手段,甚至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袁毅平 摄影白话》《妙在突现“本真性情”》p.233)

好年景                     邓朝兴
综观收集在这本画册里(指潘德润《文学艺术家肖像选》)的作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朴实自然,不加矫饰,这些作品都是在人物活动的现场在人物的自然状态中抓拍的,有的凝神思索、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在苦心构思、有的在全神贯注地写作、有的在静听别人的议论、有的在尽情地畅抒己见、还有的则在互相亲切地交谈。……确实是栩栩如生,神采奕奕,说实在的,其中有的作品在用光构图等造型处理上并不十分讲究,但这并不是作者粗枝大叶,而恰恰是他悉心观察所至,全心神地抓取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惟其如此,人物的形象方显得真实、自然、亲切、可亲、可近。这正如罗丹所说:“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当时抓住”了。
(《袁毅平 摄影白话》《潘德润《文学艺术家肖像选》序》p.249)

浮想联翩-诗人艾青                  潘德润
比如郑板桥画竹子,他的创作过程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又到“手中之竹”,也就是说对竹子经过了观察体验、艺术构思和精心表现这样一个全过程;而朱天民拍摄人像照片的创作过程,又何尝不是从“眼中之人”,到“胸中之人”,又到“手中之人”呢?
(《袁毅平 摄影白话》《美在其中》p.255)

演员白杨                      朱天民
拍摄人像作品而不注重表现人物性格,就难免产生“千人一面”的弊病。如果说朱天民的人像作品有什么成功的“秘诀”,那正在于他突出了人物性格,激活了自己镜中的人物形象。
(《袁毅平 摄影白话》《美在其中》p.254)

画家石鲁                      李江树

思想者徐迟                       彭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