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rain片段:东北民俗之写春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22:49

 

  

写春联

作者:齐光瑞

今天是虎年腊月二十三,民俗中的小年。一过了小年,农人们便放弃了一切的农事活动,开始忙年了。而忙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求人写春联。

众所周知,贴春联是我国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它既可以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又和猜灯谜一样,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写一副春联,表一番心意,既回首过去,又展望未来,还增添喜庆。所以,每到这时节,我国各地城乡的年货大集上就到处都是卖春联的摊子。

我小时候,也像现在一样,春联摆满年货大街,各种吉祥话、祝福语随便挑。在买年货、年画、鞭炮、挂钱儿的同时,若嫌现有的对联词语不合适,也可以买张供写春联的大红纸,回家自己编词自己写。当然,农村人因为收入有限,也没啥讲究,能不花钱就尽量不花钱,一副对联的价钱能买好几张大红纸。再说,只要那字看起来顺眼,纸是红色的,能给节日增添喜兴心里就高兴。过年嘛,图的就是喜庆。何况一个茅草房,又是报纸糊的墙,哪来的那么多讲究。墙上贴满年画,门上粘着对联,窗上剪着窗花,房前再挂上大红灯笼,随着鞭炮的炸响,脸上洋溢着喜气,这年就是很喜庆的嘛!所以,只要这个家庭在这一年里没有老人过世,那就不管穷富,家家都是要贴对联的。

既然要贴对联,又不想去买,自己还不会写,那就只能找人写,于是,村里有点文化水准的人就成了香饽饽。但写对联儿不是普普通通的写几个字那么简单的,那是要张贴出去见世面的,不仅要求词好,符合这盛世年景和家庭和谐,还要像书法一样,讲究笔法、笔势和笔意,要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有放有收。贴出来就要是件艺术品,要供人评头论足地评判,所以,这就要求书写者,必须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最起码要懂得在书写时能横平竖直,收放自如。

因为父亲是村里的小队会计,为社员们写对联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加之他老人家在幼时就学习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国宝级大师的书法作品,于是,村里的社员们就会来找他写春联。我们这一个村子有两个小队,但那个生产队的会计是年轻人,不会写毛笔字,所以,除了离我家较远的人家在附近找村小学老教师写对联外,几乎都跑到我家来。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家的桌子从来就没有合起来过,每天的热水都要烧几锅,从姥姥家要来的关东烟叶也要消耗几笸箩。有不客气的人,赶上吃饭了,还要委上炕,稀里哗啦地吃个不亦乐乎。虽然父母都很劳累,但我并未看到他们厌烦,相反倒总是笑脸相迎,礼貌欢送。

来写对联的人都要自己拿一张大红纸,那时的一张相当于两张对开报纸大的大红纸才9分钱一张,可以裁成一个能写28个字或30个字的春条儿,一对儿5字、7字或8字的楹联儿,两副7字、8字、10字或12字儿的门联儿和横批,余下的还可以写成“金鸡满架”“肥猪满圈”“井泉龙王”“六畜兴旺”“多拉快跑”的鸡架、猪圈等春条儿,也可以写“抬头见喜”“出门大吉”等吉祥祝福语。这些都写满,一张大红纸就正好OK,完成了他的使命。

因为我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所以,每到这时,我就成了父亲的助手,不再出去溜冰、打翘尜儿了,而是给父亲研磨、裁纸,并负责将写好的对联儿拿走找地方晾干。

当一盘墨研得稠密得当之时,父亲就嘴含着毛笔,将我裁好的纸按照每幅对联的字数,折叠成字块儿,再打开,这样,每个字之间就有了印记,免得掌握不好字体会出格。这张纸的上下联是不能裁开的,写时可以上下联同时写。春联的词儿是早就拟好的,有的是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每到春节前夕,《黑龙江日报农村版》都会编写一些春联供人选用。还有的是从64开本的《历书》上摘下来的,无非就是些: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等。也有用毛主席诗词做春联儿的,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横批:万象更新;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横批:欢度春节等。

老人家在选好词后,摊开他折好的红纸,从嘴里拿下横叼着的毛笔,凝神静气,饱蘸浓墨、豪放下笔,刷刷刷,眨眼之间,一副全对1416字的对联便一气呵成,其笔法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全都跃然纸上,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笔划转折处方圆皆俱,拿真是“方者动峭,圆者柔润。”搭眼一扫,就会被其那特有的神韵和节奏感而陶醉,不能不让人由衷的击节赞叹。

不客气的讲,老人家的字,既有颜真卿字体的委婉曲折,柔韧有余,又不失柳公权字体的结体遒劲,钢劲有力。

练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颜真卿的字是朴拙雄浑,大气磅礴,他汲取欧阳询、怀素、柳公权、高闲这唐四家之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有弓弩蓄势之形。“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他“每个字的笔画之间,大多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而就,而在钩末、捺末处则运笔自如,挑踢出尖锋,令其闪耀精神,常有一波三折的节奏感。”其字的直钩、平钩、斜钩,都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从结构上说,那真可以称得是“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又“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正如北宋书学理论家,潜溪隐夫朱伯原、朱长文先生所述:颜体书法“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而柳公权的字则是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之风,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结构严谨,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正所谓“书贵瘦硬方通神”。我父亲虽然不是书法家,他的字也从来没用市场价值衡量过,但在我心里却一直是将其和颜、柳二公相提并论的。尤其是他那种为人民服务不知疲倦的精神,真的是很让人高山仰止。别的辛苦啥的都不说,就为了每年到春节时给社员们写对联,竟然将我爷爷调制墨汁的秘方都给大家用上了,这种用松香加猪油熬制的墨比普通墨汁研磨出来要黏稠,写出来的字也乌黑发亮,而且耐日晒不怕雨淋。哪怕在门口张贴了一年的时间,红纸都褪色变成白的了,但所写的字迹仍然黑漆漆的光亮如新。

父亲说:“写春联要用心写出最好的字和最好的词,这就好像是在给大伙儿拜年。一定要用真心,要有真情实意。”确实,好字再配上好词,不仅寄托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祝福,也会品尝“和谐社会瞳瞳目,富裕农家处处春”的时代气息,更会传送“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的现代精神文明。

父亲会写字,源于爷爷对他的培养,我的两个叔叔也习得一手好字。可惜,到了我们这辈儿,字就写得差了,我家哥兄弟5个,除了我大哥继承了父亲的习字精髓外,其余哥四个的字,一个比一个差。尤其是我的字,歪歪扭扭,磕了巴嗔,难看极了。我回家时曾问过父亲,为啥您和我大哥的字写的都好,而我们却写不好哩?父亲长叹了一声不说话。母亲嘴快,马上回答我:“没人经管你们呗。你大哥的字好看是打出来的,有你们时,忙得一天脚打后脑勺儿,那有时间看你们练字儿?学校老师又不管,你们的字要能写好可就真怪了。”

是的,母亲的唠叨的确是真理,一个人字写得好坏,绝对是练出来的。如果小孩子在上学初期不盯紧他练习写字,那他肯定写不出一手好字来。所以,这给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不要将孩子写不好汉字归咎于是电脑普及的原因,那是在给你自己找借口。孩子写不好汉字,就是小学语老师的责任,别无他因。

在网上,我看到教人写字说到将字写到“抑扬顿挫”时有这样一段话:“写字时,横画竖画中的逆锋起笔、横画直落笔、直画横落笔就是‘抑’,抑是为了蓄势而扬;撇和捺的提笔出锋就是‘扬’,就是出露锋芒、释放能量;‘顿’和‘挫’也是笔画中内敛和外放的结合,如横和竖画中的收笔就是‘挫’,点和提就是‘顿’,顿本身就是一种节奏,就象信马由缰时马踩出的步点,歌唱时的节拍,或者水滴在石上的声响,舒缓有致、起伏跌宕。另外中锋行笔时的运腕也是‘顿’,也是为了讲求书写时的节奏和步调。所以书写时的每一笔画都是需要讲究抑扬顿挫的艺术元素,其相互的结合才能体现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否则就是呆板和没有生气的。”特将其引用在这里。算是给自己提醒吧。

传统的关于春联的书籍和网上都有记述: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每逢正月一日,各家各户便将新作的桃符挂在家门上,以求新的一年百鬼遁形,万事大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才逐渐有人在桃符上书写一些吉祥的话语,再修饰对仗,渲染新年喜庆气氛,慢慢形成春联的雏形。五代时,后蜀政权最后一任皇帝孟昶颇有文才,有一年春节,他亲自命笔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便是我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北宋大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说明直到宋代,仍然还被不少人把春联称作“桃符”。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确要求推行过春节张贴对联的风俗。经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和实践,春联在明代获得空前的普及。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所有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文化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春联也俗称“门对儿”、“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这已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严格来说,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而且这里也有细分:平时贴于门上叫门联,贴于柱子上叫楹联,贴于室内的叫堂联,剪成条儿贴在堂屋门边儿的叫春条儿,还有在名胜古迹、神庙奇观、高山石壁等随处可见的殿堂联、山水联、亭台联等。

写春联要求要用红纸,写黑字或金字,纸的长短和宽窄要根据房门的大小而定,字迹要美,内容要新,气魄要大,寓意要深。同时,对联具有格律性和典型性,其基本的原则为: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平仄对立,语意相关。联文的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为了学习方便,这里特将搜集的有关编写对联的具体要求简单整理归纳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这不用细说,谁都懂。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第四,切忌合掌。所谓“合掌”,就是语义重复,浪费笔墨。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写春联时也是有笑话流出的。比如,有的人给能开玩笑的人家鸡架上写的对联是“金鸡满架,有蛋不下,到处乱窜,憋得嘎达。”

还有历史上流传的那些搞笑对联:

如: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人揭走,最后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节早上见到的春联就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门对儿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店主人将其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人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满。祝枝山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还有民间流传的:“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

“男英雄单枪匹马勇闯无底洞;女豪杰两面夹击生擒独眼龙。”

“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等等,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或买本《对联故事》看。下边讲个真实的笑话:

记得好像是在1981年,我因高考落榜而回乡务农,因不甘于寂寞,便开始给报社投稿,将村中的好人好事向外传播。因为被省报采用过几篇,便被县委宣传部新闻通讯组评为当年的优秀通讯员而去参加颁奖会。在会上,我们见到来自某乡广播站的编辑永君大哥的脸上有伤疤,我们就问是咋闹的。不知生性幽默的永君大哥是不是为了表现真实,就像现在的相声或二人转演员一样,拿自己的身边人“砸卦儿”,他一脸沮丧但又不失快感地坏笑着说:“小舅子媳妇儿给挠的。”他这已买关子,大家就知道这里有故事,于是就缠着他给讲一下。老兄也没客气,笑嘻嘻地就讲了起来:他的小舅子叫云冈,小舅子媳妇儿叫淑清。这是真名假名咱也没考证过,反正他就那么一说,咱当听众的就是跟着乐。因为他是广播站的编辑,有文化,又会写,所以很多人都来求他写对联。这小舅子媳妇儿不识字,过年了,也去找姐夫给写对联,永君兄一看小舅子媳妇来了,就冒开了坏水儿,他知道她不认字儿,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楹联、门联等都写好了,便在春条儿上写了一首诗,笑嘻嘻地告诉小舅子媳妇儿:“回家就贴上吧。”本来他以为小舅子媳妇儿回家就能贴上,这样,小舅子看见就会撕下来,他好将备用的给他家。谁料,小舅子媳妇回家后,把春联当成宝贝锁柜里了,一直到大年三十的早上才将春联小心翼翼地拿出贴上了,贴完,就开始忙活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在外边转了一圈儿后回家的小舅子看媳妇将对联都贴好了,就很是高兴,开始逐个检查有没有将上下联贴颠倒的,看看柱子上的楹联“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没有错,再看门联:“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也挺好,便喜滋滋地踱进里屋看春条儿,这一看就来火气了,到外屋“啪啪”就给媳妇儿两嘴巴子,把媳妇儿打得直愣怔,委屈地骂:“你是不是耍钱输了回来拿我们娘们儿撒斜气儿?大过年的你凭啥打我?”小舅子就说:“谁写的对联?”“姐夫啊。咋了?”见媳妇儿还糊涂,他就指着春条儿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她念:“窗外明月朗,永君炕头躺,淑清挨着睡,放哨是云冈。”

呵呵,大过年的,那有这么玩儿的,难怪永君兄的脸上落了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