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包的打包步骤图片:路加福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08:39

 路加福音

    山丹甘泉本堂神父李成权,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向教友们讲授圣经知识,并组织教友分组学习圣经,他的方法是先带大家一起读圣经,读完之后,由神父讲解,下面有小组讨论。虽是严冬,但学圣经的热情却极浓。在学习中,使教友们对圣经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友们的信仰素质。据李神父讲,他所用的材料取自每日读经、李志祥所著《研读路加福音》、《丙年主日福音释义》、《福音教师手册》韩承良著、《邂逅福音》及《路加福音灵修版》等圣经学习资料,经整理后讲授,他先整理成讲稿,然后再用当地信友能理解的口语表达。

 

(李成权神父编辑)

 

概论

 

路加福音与前两部福音的不同之处,是在开端既有作者的自我介绍,他是教会的第二代人物、受过教育、细心察访上一代的传承。但作者并没有明言自己的身份,那么这个作者究竟是谁?

 

A.圣经内的证据:

 

一、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是出于同一个作者的笔下

 

1.两部作品(一本书的上下集)都是为同一个人而写(路1:1;宗1:1:德敖斐罗)。

2.宗徒大事录一开始就提到“前书”,并指出这卷书是“论及耶稣所教的一切”(1:1)。

3.从两书的写作风格上可以看出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

关于此种观点今天已无异议。但这个作者究竟是谁呢?

 

二、宗徒大事录虽没有标明作者,但其中有几个段落所用的复数人称代词“我们”表明作者是保禄传教行程中的同行人。根据宗徒大事录的记述及保禄书信中的提及,很可能作者就是“路加医生”。

 

1. 我们知道路加是从宗16:11记载的时间,开始成为保禄的助手。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用第三人称来记载其他人的事,但是从这里开始,他突然改用第一人称的口气说,“我们从特洛阿开船”路加是在保禄开始欧洲的传教工作时加入的。他与保禄一起到斐理伯、得撒洛尼。然后弟兄们差遣保禄到贝洛雅,不久他又到了雅典。路加被留在雅典,但不久他又去与保禄会合。从20:5,6开始,我们看见路加再度出现了,一直到结束,他都与保禄在一起。保禄被监禁在凯撒勒雅的两年中,他一直与保禄在一起。别忘了,凯撒勒雅与耶路撒冷相距不远。这一切事发生的时候,他都在邻近的地方。他和保禄一起航行到罗马。毫无疑问的,保禄最后被囚的那几年,路加与他共处,路加一定会受到保禄宣讲的影响。

 

2.保禄的书信中提及路加的地方:

A.哥4:14说道,“亲爱的医生路加和德玛斯问候你们。”

B.费1:24也提到他的名字:“我的合作者马尔谷、阿黎斯塔苛、德玛斯、路加都问候你。”

C.弟后4:11“只有路加同我在一起。你要带着马尔谷同你一起来,因为他在职务上为我是有用的。”这些是我们在新约中仅能找到直接提及路加的地方。

 

三、作者并非耶稣生平事迹的目击人。路1:1-3“关于在我们中间所完成的事迹,已有许多人,依照那些自始亲眼见过,并为真道服役的人所传给我们的,着手编成了记述,我也从头仔细访查了一切,遂立意按着次第给你写出来。”他很可能是第二或第三代基督徒。也就是说,他未曾亲眼见过耶稣。

 

四、作者对巴勒斯坦的地理、风俗、习惯方面了解得很少,他常要加上一些注解(22:1-7);同时他也省略了外邦人难明、不好接受的的一些片断(玛15:24;10:5)。由此可见他可能不是巴勒斯坦人。

 

五、作者熟悉希腊文学,且用以希腊文学界惯用的写作手法写作(路1:1-4参看巴克莱),所以说他是一个受过良好希腊教育的人。

 

六、本福音中运用了很多医学术语:4:38高烧;5:12 变体长癞的人;8:43 有一个妇人,十二年来患血漏病,把全部家产都花在医生身上,却没有一个能治好她。宗3:7 于是握住他的右手,拉他起来;他的脚和踝骨就立即强壮了。所以说作者可能是医生。

 

七、路加是一个希腊名字。保禄在哥罗森(4:10-18)书结尾代人问安的部分提到一些人,他说这些人是“受割损的人中”;然后他又代一些未受割礼的人向当地教会问安,这些人包括了路加、厄帕夫辣和德玛斯。可见路加是一个外邦人。

 

B.圣经外的证据:

一、  P.75 (Papyrus 75,150-200年)路加福音最古的手少本提到作品是路加的;拉丁文《穆拉多利碎片》(Muratori  170-180年 )中,称第三本福音为《路加福音》,又记载路加写书的经过。

 

二、 依肋乃(180);戴尔督良;奥利震;热罗尼莫等,都证实保禄的随从者医生路加写了这部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C.大多数人的观点:

   路加是希腊旅居叙利亚的安提约基亚人(教会从巴勒斯坦向外发展到外方人的中心点),生于外教家庭,原是医生。在保禄第二次出外传教时(50-52年)随他到了马其顿的斐理伯城(宗16:10-12);保禄第三次传教时(53-58年)同他到了凯撒肋雅(宗21:8-9),后又一同到了耶京(21:15-18),其后(61年)又随被捕保禄来到罗马(宗27:1-28:16),两次被囚期间路加都服侍在左右(哥4:1-4;费24;弟后4:11)。

 

写作时间

路加福音在编写时曾参考了《马尔谷福音》,所以他的成书时间一定在《马尔谷》之后,《宗徒大事录》之前。故多数学者推断本书成于公元80年代。

 

写作地点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本书不应该在巴勒斯坦,因为作者对此地的地理环境认识不深(17:11)。而真正的写作地点又很难推测:希腊(阿哈雅)、埃及、罗马。但更可能的是叙利亚的首府安提约基雅。因为安提约基雅已经成为保禄向外邦人传教的中心据点(宗13:1-3;4:19-28;18:22)。

 

写作对象

路1:1;宗1:1德敖斐罗,此名字是当时存在的希腊姓名。且作者用类似古典希腊文的语法,写下这段正式的序言,这是当时希腊文学历史著作常用的格式。“依照那些自始亲眼见过,并为真道服役的人所传给我们的”,这里清楚指明,路加的朋友德敖斐罗曾受过教导,但不是来自书本的教导,而是口头的教导。显然的,当时德敖斐罗(德敖斐罗的团体)没有一本书可以依赖。路加写这本书,好让他能知道得更确定、更有把握。所以说这是写给皈依的外邦人的书或是写给皈依的希腊人的书。这样说还是因为:

 

1.路加解释风俗文化、地理环境(4:29;22:1;7)。

2.路加略去能使外邦人见怪的言辞:“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 玛10:5(路9:2-5;谷6:8-10);“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玛15:21-28 (路没有谷7:24-30)

3.路加特别强调外邦人在救恩史上的地位:葛法翁的百夫长7:2-10;善心的撒玛黎雅人10:33-37;十个癞病人17:11-19;百夫长对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反应23:47

4.他强调天主对罪人的仁慈:悔改的罪妇7:36-50;败子回头15:23-43

5.保禄和巴尔纳伯被派遣从安提约基雅到耶路撒冷(宗15:1-22)。

 

总而言之,这一切说明了路加的作品是写给所有皈依的外邦人的,至少不是写给犹太人。

 

路加福音的写作特点:

1.  是一部文笔典雅的文艺作品(用词丰富修饰讲究)和着重历史背景的史书,作者仔细查访过相关资料,才依序编排耶稣的生平事迹,并将叙述镶嵌在当时历史骨架里:

巴勒斯坦历史:若翰的诞生——大黑落德的任期内(1:5);耶稣受审黑落德(23:6-7)若翰蒙召(3:1

罗马历史:耶稣诞生——凯撒奥古斯督、季黎诺(2:1-2);

当不能清楚指出时间时,常给读者一个大约的概念(1:56;3:23;9:28;22:59;23:44)。

 

2.  注重人物描写的完整性,详细记载了施洗若翰的出生,并用长篇幅记载耶稣的出生和童年事迹(1:56;1:57;1:80;2:1;3:19-20;3:21-22)。

 

3.  常提及被社会轻视的人物,如税吏、罪人、女人和寡妇等,是一部典型的穷人和社会边缘人的福音:

税吏:肋未5:27;匝凯19:1-10;一群税吏5:29-32;7:29;15:1;无名税吏18:10-14。

罪人:罪妇7:36-50;荡子15:11-32;悔改的右盗23:39-43

妇女:纳因城的寡妇7:11-17;加里肋亚妇女8:1-3;玛尔大和玛丽亚10:38-42;佝偻病妇13:10-13。

社会的下层人士:福音的领受者4:18;贫穷者的“福”6:20;7:22;18:22;拉匝禄的比喻16:20;穷寡妇21:1-4    因为人子来,是为寻觅及拯救迷失了的人(19:10)

 

4.  强调福音的普世性:

异帮的光明,因此他的救援属于万民(2:31-32)

亚当是天主的儿子(3:38),强调整个人类都是天主的子女。

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见天主的救援(3:6)

厄里亚与厄里叟的使命(4:24-27)

治愈十个癞病人(17:11-19)

天国宴席的比喻(13:29-30)

宴席的比喻(14:15-24)

复活后派遣门徒向万民宣讲(24:47-48)

 

5.  此书特别细致的记载妇女的事迹。在童年史中玛利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像在玛1-2以若瑟为主),还有依撒伯尔、女先知亚纳、耶稣身边的妇女(8:1-3)、纳因城的寡妇(7:11-17)、罪妇(7:36-50)、与玛尔大和玛丽亚的关系(10:38-42)、医治病妇(13:10-17)、在苦路上与妇女相遇(23:27)这些都是路加独有的资料。

 

6.  外邦人的福音:路加省去了玛10:5,谷7:24-30,玛15:28能使外邦人见怪的言辞和事件。同时强调外邦人与救援的关系4:24-30;葛法翁的百夫长7:2-10;善心的撒玛黎雅人10:33-37;十个癞病人17:11-19;百夫长对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反应23:47。

 

7.  祈祷的福音(3:21;5:16;6:12; 9:28;11:1-31;18:1-14;24:53)。

路加福音结构大纲

1.序言(1:1-4)

2.耶稣的童年史(1:5-2:52)

3.耶稣公开生活的准备(3:1-4:13)

4.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4:14-9:50)

5.迈向耶路撒冷(9:51-19:27)

6.在耶路撒冷的宣讲生活(19:28-21:38)

7.耶稣的苦难及光荣(22:1-24:53)

 

 

1.福音的序言——写书的目的、方法和过程

 

一、阅读:路1:1-4

 

二、重点提示:

 

1.路加动笔写下这篇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2.路加写这篇作品的材料都是从哪里收集来的?

3.路加的这部作品是写给谁的?

 

三、注释

 

路加以客观严肃的历史学者的态度,按照当时的习惯,为自己的著作写了一篇简短清楚完备的序言,在这短短的四节中,作者注明全书献给何人,说明写作的动机,目的和书中的内容,以及搜集资料和编辑的方式等,完全凸现了希腊作者的文风。由此可见路加是一位的确受过相当高深教育的学者。

 

序言通常是用来介绍一本书给读者,作家常常是写完全书之后再写序文。从路加的修辞当中,可以看出他也是最后才写开头的那四节经文。他在序言中提到这书已经完成了(v.3 着手编成了记述)(牧灵:我把这些事按照次序为你写了下来)。路加在这篇序言中告诉我们四件事:

 

主题:路加给他的主题起了一个名字,就是“道”,“依照那些自始亲眼见过,并为真道服役的人所传给我们的,为使你认清给你所讲授的道理(道、言、话),正确无误”。这就是路加最后给耶稣的一个名字。这里的“道”有一个固定冠词,和在若望福音里的用法是一样的(若1:1-18)。我们读这段经文时,就知道若望以“道”作为耶稣的头衔(名号)。在路加福音里我们看到的是道(圣言)成了肉身。

 

资料来源:路加的这些“记述”并非凭空杜撰。他说他在写这部作品时已经有好些人提笔作书了(可能包括了玛窦福音、马尔谷福音、还有许多其它的书),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他尽力搜集了许多书——材料。但他另外还有一个资料来源。“依照那些自始亲眼见过,并为真道服役的人所传给我们的”,就是那些耶稣在世期间,亲自见过他,服侍过他的人——十二宗徒以及圣母玛利亚的见证。他们与耶稣谈话,他们“亲眼看见”耶稣,因此,这些人握有第一手的资料。路加与他们会面,从而获得着手的资料。

 

写作的方法:路加说明他写作的方法。首先他说,他从起头就详细考察了。他收集一切资料,然后从起头详细考察。这是一种科学化的考察工作,他考察他所收集到的一切有关耶稣的事迹。可以肯定路加的作品是一部严谨的著作。

 

写作的目的:最后,他揭示了写作的目的。“为使你认清给你所讲授的道理,正确无误”。当然这里所指的,不只是知识上的信服,也意味着保证、确定。路加的朋友德敖斐罗曾听过有关耶稣教导,但不是来自书本的教导,而是口头的教导。显然的,当时德敖斐罗没有一本记载有关耶稣的书可以拜读。路加写这本书,好让他能对耶稣的事迹知道得更准确,更有把握。同时也指出了这部历史文件的价值所在。因为它正确无误的记载了耶稣的救恩史。藉着书将天主的圣言存留了下来。

 

“德敖斐罗”,此名意谓“天主所爱的人”或“天主的朋友”。这个名字可能是确有其人,他是一位贵人或重要官员;但也有可能是象征性的,即是指一切皈依天主的外邦人。总之,路加的目的是使一切看过这作品的人,都能主动成为天主的好朋友,成为他的好子女,纵使并不完美,但在天主眼中也是心肝宝贝。

 

四、个人反省

 

1.路加在写福音时曾明言“关于在我们中间所完成的事迹,…… 我也从头仔细访查了一切,遂立意按着次第给你写出来”。对信仰、对天主你有这样的执着精神吗?

2.路加福音的材料来源是那些“为真道服役的人所传给我们的”。你觉得你是天主的好仆人吗?你跟别人分享(提及)过你的信仰吗?

 

2.天使向匝加利亚报告若翰诞生

 

一、阅读:路1:5-25    

 

二、重点提示

 

1.匝加利亚和他的妻子依撒伯尔不能生育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2.天使告诉匝加利亚他未来的儿子的个性和使命是什么?

3.匝加利亚为什么成了哑巴?

 

三、经文注释

 

匝加利亚和他的妻子依撒伯尔不能生育,而且又上了年纪。犹太人认为没有子女是一种不幸、羞耻、甚至是天主的惩罚。(主这样厚待了我,除去了我在人前的羞辱)但路加明言:他们都是司祭后裔,(匝加利亚是肋未的后裔,依撒伯尔是亚郎的后裔)“二人在天主前是义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诫命和礼规行事,无可指摘”。可见他们是极为虔敬的人;同时也表明这对夫妻不生育并非罪恶的原因,也并非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天主要在他们当中完成一件大事。

 

司祭们以抽签的方式进入圣所献香,因为供职的司祭共有二十四班,每班当值七天,每天早晚有抽中签的司祭进圣所献香。抽签;一是因为当时司祭人数众多,二是因为这也是司祭职分中最尊贵的一项,一个祭司可能一生都没有抽到签。

 

从天使对匝加利亚说的话,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曾乞求一个儿子,(13别怕匝加利亚,你的祈求已得应允,你的妻子依撒伯尔将为你生一个儿子)但是最后只好放弃了祈求,和一切希望。从匝加利亚对天使的回答中可以证明。“我凭着什么能知道这事呢? 因为我已经老了,我的妻子也上了年纪”。而这时天使却明确地对这个没有孩子,或已经放弃生育盼望的人——匝加利亚宣告,他将要生一个儿子。这是一项伟大的奇迹。向人证实了“在天主前没有不能的事”。

 

「你要给他起名叫“若翰”」,天主给人起名字,表示天主将赋予他一项特殊的使命,若翰的使命是做救主耶稣的前驱,为耶稣的到来预备人心。“若翰”这名字的意思是“天主的恩赐”,的确,若翰为年老而又无生育能力的匝加利亚夫妇来说,确实是天主的恩赐。是天主的大能扭转了他们的命运,并除去他们的耻辱。若翰的诞生揭开了救恩的序幕,证明了天主对人类的爱和许诺的实现。

 

若翰犹如古时的耶肋米亚先知一样,在母胎中已充满圣神被召选为先知,他传授宣讲悔改的洗礼,他的生活是严峻生活的典范。他将获得厄利亚的精神和毅力,替天行道为上主预备善良的百姓。

 

匝加利亚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对天使的预告不敢相信;“我凭着什么能知道这事呢?”,天使为了回应他的疑虑便给了他一个证据,就是他要变成哑巴。(我说的话到时候必要应验,因你不信你要变成哑巴)此后,整整九个月他不能和人交谈,生活在一片寂静中。可以说这不是惩罚,而是一个蒙福的征兆。当若翰诞生,匝加利亚恢复说话能力以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赞美上主(1:68)。不久依撒伯尔也怀孕了,她也时常赞美上主,“主这样厚待了我!除去了我在人间的羞辱。”

 

为我们也是如此,当我们尚在母胎中,已蒙天主的召选,成为天主的子女,愿我们也好好珍惜这份恩宠,效法若翰的榜样,在生活中努力实践天主子女的使命,宣讲救恩的喜讯,为耶稣作证。

 

四、个人反省

 

1.试着想象你就是匝加利亚,说出当天使在圣殿中对你说话时你的感觉。在其后的九个月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2.若翰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必须放弃什么?如果你要过这种生活,什么是你必须舍弃的?

3.我们基督徒的责任与使命和若翰的使命有相同的地方吗?

 

3.天使向玛利亚报告耶稣诞生

 

一、阅读:路1:26-38  

 

二、重点提示

 

1.天使加俾额尔传报给玛利亚的是什么信息?这信息意味着什么?她有什么反应?

2.天使以哪些方式来证实他带给玛利亚的消息,并增加玛利亚的信心?

3.玛利亚是怎样回应了天使的信息的?

 

三、经文注释

 

天使加俾额尔在向匝加利亚显现之后(或依撒伯尔怀孕之后)的第六个月,再次向纳匝肋的一个名叫玛利亚的童贞女(未婚女子)显现。童贞玛利亚一开始就被天主定为迎接他独生子的最佳人选,他具有完备的信德。她要给予耶稣血统,世袭的特征,品行,早期教育等等。她必须如同一朵神秘的小花,在全能者的庇荫下成长,只属于天主,将她的一生作为献给天主的礼物。她已经许配给了一个名叫若瑟的木匠,若瑟是达味王的一个直系后代。路加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默西亚按预言应是达味的后代,而若瑟虽不是耶稣——默西亚——的生身父亲,却应尽为父的义务,按照法律是耶稣的父亲,玛利亚的丈夫。护卫着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这实在是天主的救恩史中早已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

 

天使向玛利亚说:“万福,充满恩宠者,上主与你同在”。意味着天主的爱,进入和充满了玛利亚的整个身灵。因为天主为爱世人,愿意与人类建立友谊,希望她的儿子有位母亲,并且有必要以更多的爱来看顾和恩待她。使她在救恩层面上,这样的美、这样的可爱,完全沉侵在天主的圣爱中,使空前绝后名副其实的充满恩宠者。这也给后来的教会,在信仰中更加确定了圣母玛利亚无染原罪的道理。

 

玛利亚听了这话,心中不安,但是并没有如同匝加利亚那样恐惧,(1:12)玛利亚的精神立时被惊醒,她知道是天主的临在,因此这神圣的默示并没有使她恐惧。只是这些启示她独一无二的圣召,使她感到困扰和不理解。天使安慰了她。

 

这是天使向玛利亚报喜的主题,告诉玛利亚,她要怀孕生子,以及这个孩子的名字,身份,和使命。你要为他取名叫耶稣,(名字)他将是伟大的,将被称为至高者之子,上主天主将把他祖先达味的宝座赐给他,(身份)他将永远统治雅各伯家族,他的王权无穷无尽。(使命)他的伟大和洗者若翰在天主之前的伟大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洗者若翰毕竟是人,他作为耶稣救世主的前驱的确伟大。但不能和耶稣相提并论。而耶稣则是至高者之子和达味之子,这两种身份是指期待中的默西亚和救世主。

 

玛利亚因天使的这番话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这事怎能成呢? 因为我还没有结婚”。这里并非表示玛利亚的不信,她只是提出了自己的现实问题:没有结婚怎能怀孩子呢?因为这件事非同小可,会使她成为未婚妈妈,玛利亚必须考虑其中的重重后果;被未婚夫休了的可能,亲朋好友的误解与嘲笑等。天使为了让玛利亚相信,于是给她一个证据说:“圣神会降临于你,至高者的大能要庇荫你,所以有你而生的圣者将被称为天主之子。你的表姐依撒伯尔年老而一向不能生育现在已怀孕六个月了!对天主来说,没有不可能的事!”这件奇事令玛利亚消除了疑虑,当玛利亚问清楚是藉圣神而怀孕的神迹时,她就以婢女顺服主人的虔敬,勇敢,爽快的接受了使命。她说“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因玛利亚的这句话天主的救世计划得以顺利的进展。这个超自然律的事件是因圣神的大能而完成的,童贞女所生的孩子,就是至高者的儿子。玛利亚不禁从心中涌出赞美的祈祷,她真的要成为默西亚的母亲了!真是太伟大,太奇妙了。

 

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成为一位未婚妈妈,谈何容易?有多少人不能理解这件事。她所承受的压力和歧视是何等大——用石头砸死?玛利亚虽然还不完全明白这事的真相,却谦卑而又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使命。玛利亚完全将自我放下,甘愿与天主的旨意合作,安然等待天主在她身上施行大事,使天主的救赎计划得以实现。玛利亚对天主所怀的信德,是所有基督徒的典范。我们能否在生活中与主相偕,承行主旨呢?让我们学习玛利亚的德表,真正将自我放下,服从天主在我们身上计划,将主耶稣为世人所带来的救恩喜讯广传于世。

 

四、个人反省

 

1.天主(默西亚)通过什么方法进入这个世界?人在天主的计划中占有什么位置?你常常爽快地服从了心中的善念吗?

2.玛利亚原本打算以终身守贞的方式侍奉天主,但天主却愿她童贞怀孕、与若瑟成为名义上的夫妻。当你面临个人利益与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怎样权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你又是怎样做的呢?

 

4.玛利亚拜访依撒伯尔

 

一、阅读:路1:39-56

 

二、重点提示

 

1.玛利亚为什么去拜访依撒伯尔?她的这个行动说明了什么?

2.对玛利亚的到访依撒伯尔有什么反应?

3.玛利亚为什么高兴的唱出赞美歌?说明了什么?

 

三、经文注释

 

当玛利亚从天使那里得知亲戚依撒伯尔怀孕的喜事,便立刻前往犹大山区去拜访她。此刻,若瑟尚不知道玛利亚已经怀孕,而且他们也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圣经没有说明为什么当时玛利亚去探访依撒伯尔。我们推测,一方面可能要证实天使的话──不生育的老妇竟然怀孕六个月了;一方面可能也要将自己天使报喜的经历告诉她,互相分享各自的喜乐。结果,她们同被圣神感动,一同歌颂赞美天主。

 

玛利亚的行动显示出她对于天主的信仰,她相信了天使所说的话:“依撒伯尔虽在老年却怀了男胎”(1:36)。虽然从纳匝肋到犹大山区的路途相当遥远,而且危险,但路加完全没有报导这个旅途的过程,而直接叙述玛利亚到达依撒伯尔家中时所发生的情景。

 

依撒伯尔因玛利亚向她问安,胎儿在腹中跳动,她又被圣神充满,也就是圣神支配着她,引导她说话和行动。她称玛利亚为“吾主的母亲”,意思是宣认玛利亚所怀的胎是天主预许的救主。她称玛利亚在妇女中是有福的,因她得到怀孕默西亚的特别福份。她也称玛利亚“所怀的胎也是有福的”,因他是救主。依撒伯尔又对玛利亚说:“我主的母亲前来看望我,我怎能当得起呢?你的问候一进入我的耳朵,胎儿就在我腹中欢喜跳跃!”玛利亚的来访的确增加了依撒伯尔内心的喜乐,此时若翰在母腹中也充满了圣神而为玛利亚的来访,和耶稣的降孕而欢喜跳跃。最后依撒伯尔称赞玛利亚说:“你坚信上主的话必会实现;你是多么有福啊!” (参阅:路一38),这是赞扬玛利亚的信德,玛利亚在此被表达为聆听天主圣言最好的榜样。这里强调玛利亚的福分不仅仅是做了耶稣的母亲,而是她坚信了上主的话,承行了上主的旨意。耶稣将会重复这一点(11:27)

 

   被圣神充满的生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高唱感恩歌。这首赞美诗中交织着「卑微与高举」、「谦逊与举扬」,等词句,正是玛利亚生命的写照,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天主的赞美,祂是伟大的、全能的、仁慈的与忠信的天主。天主满全了祂对选民的许诺,俯允所有向祂求助的贫穷和卑微的人。歌中体现了玛利亚内心的欢乐,她欢庆自己所领受的祝福,同时又谦卑地称自己是主卑微的使女。事实上,她为服从主旨,接受了因圣神而怀孕的命令。这便意味着她甘愿担当被人羞辱(未婚生子),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被石头砸死)而与天主合作,完成天主的计划。结果是,她成了世世代代中最为有祝福的人。最后,玛利亚赞美天主许诺的应验,如今这计划在她身上实现了。

 

四、个人反省

 

1.玛利亚拜访依撒伯尔,为依撒伯尔带去了什么?你从玛利亚的行动中学到了什么?

2.玛利亚与依撒伯尔都对天主的大能作为怀着无比的感恩之心,你会常常对天主、对人怀着感恩之心吗?

 

5.若翰诞生及割损

 

一、阅读:路1:57-80

 

二、重点提示

 

1.犹太男孩在出生后为什么要行割礼?

2.初生婴孩的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他叫若翰?人们对此有何反应?

3.匝加利亚的感恩赞歌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

 

三、经文注释

 

天主眷顾匝加利亚老来得子的好消息很快在邻里亲族中传开。亲朋好友都知道是上主的仁慈眷顾,都在分享他们的喜乐。到了第八天要为婴孩举行割损礼,因为旧约法律规定,犹太男子出生后八天要献圣殿、割损并起名。割损礼是表示与天主缔结了盟约,自此以后便是天主的选民,享有选民的权力及义务。

 

本来孩子出生后该是由父亲来命名,但因为父亲还不能说话,所以邻居亲友建议按习俗让孩子跟父亲一样叫匝加利亚,意思是延续父家的香火,满足父亲的期望和理想。但天主早在匝加利亚儿子身上有了计划,(你要给他取名若翰1:13)孩子的母亲依撒伯尔清晰地坚持要叫他若翰。亲友邻居打手势征求孩子父亲的意见,匝加利亚也同样在一块板上声明要叫他若翰(意即天主的怜悯恩赐)。这说明夫妇二人不会在亲族的压力下抛弃天主的计划而顺应人意。

 

匝加利亚起初因不信他们夫妇会老年得子,于是天使给他一个记号,让他成为哑吧。现在孩子已出生,匝加利亚相信天使,并按着天使的吩咐给孩子起名“若翰”,结果是他的口舌开了,立时便能赞美天主。凡亲眼目睹和听见这些异事的人就认出了天主的大能,知道上主特别眷顾若翰,与他同在。这个消息不翼而飞很快就传遍了整个犹太境内,人们都非常感动,议论纷纷说:“这孩子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物呢?上主的手的确与他同在。

 

同样匝加利亚如同他妻子依撒伯尔也充满了圣神,咏唱出了先知性的的感恩赞歌,前半部(68-75节)预言并感谢仁慈的天主要兴起救主。这位救主要解放他们,但并非为报复仇敌,而是为使选民无恐无惧地以内在的虔敬和外在的圣洁生活事奉祂。后半部(76-79节)讲述因天主的仁慈,默西亚将如同旭日一样,由天主那里而来,为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这光明就是天主的恩宠,把那些生活于罪恶和死亡阴暗中的人领出来,引导他们走上和平、正义、光明、真理的道路。若翰的使命就是为默西亚的到来帮助人们做好准备,使人得救恩,蒙罪赦,迈向平安。这一切,都是出于天主的慈怀!

 

小若翰渐渐长大,心志坚定,为了完成这神圣的使命,便在偏僻的旷野中以祈祷和克苦的生活来准备自己,直到天主召他出来执行使命的日期。

 

四、个人反省

 

1.请特别注意路1:76-79中匝加利亚对若翰所说的话。你从中对若翰的使命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2.其实我们每人都有一项来自天主的使命,就是藉我们将天主的光带到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你有否察觉身边有哪些在黑暗中无助的人?你认为应该怎样行动呢?

3.若翰选择住在旷野,专注自己与天主关系的进展,要叫自己的心灵成长。我们曾下了多少功夫在信仰中?若你为人父母,会如何看看待孩子的成长?

 

6.耶稣诞生

 

一、阅读:路2:1-20

 

二、重点提示

 

1.耶稣降生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2.耶稣降生在白冷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3.牧人怎样回应了天使传报的信息?

 

三、经文注释

 

耶稣降生的历史背景是罗马帝国:当时的罗马皇帝凯撒奥古斯丁,下令进行人口普查,罗马皇帝周期性的户口调查具有双重目的,是为了征兵和收税,因为犹太人免服兵役,那么它们在巴勒斯坦进行的户口调查显然是为了征税的目的。

 

季黎诺,在黑落德的长子阿格老(辖区:依督美亚、犹大、撒玛黎亚)于公元6年被罗马革职并充军后,犹大附属于叙利亚省的罗马总督的统治权下,直接向罗马皇帝负责。时季黎诺任叙利亚总督。

 

按当时的规定人们应回自己的出生地办理登记手续,而犹太人一定要回自己的原籍本乡,这样正好应验了先知的预言,默西亚应该诞生在白冷。白冷又称“厄弗辣大”(创35:19),位于耶路撒冷以南约十公里,是达味的出生地(撒上17:12-58)。米该亚5:1-5节预言默西亚生在此地。(5:1 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犹大群城中虽是最小的,但是将由你为我生出一位统治以色列的人)路加告诉我们,若瑟已经与玛利亚订婚,并以夫妻的身份来到祖先达味的出生地报名登记,当时玛利亚已怀孕。  

                                      

“他们到了白冷后”,似乎玛利亚和若瑟在白冷住了几天,产期才满,便生了他的头胎男儿。“头胎男儿”并非说耶稣是长子,还有其他弟妹。而是在强调他是“首生子”,按法律应奉献与天主。(出:13:12路2:23)这也是玛利亚在圣殿奉献耶稣於上主的原因。 耶稣诞生的地方大概是一个山洞,“因为在客栈中为他们没有地方”原因可能有几个;一是来登记的人太多,二是妇女生产,怕是别人沾染不洁。(肋12:2-4) 三是他们是穷人。因此玛利亚和若瑟,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虽然贫寒但也安静,使贫穷的小耶稣,安静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玛利亚用襁褓把婴孩耶稣裹了起来,放在马槽里。处境是可想而知的。

 

路加在经文中三次提及马槽(7, 12, 16节),显示马槽的重要。事实上,这是一个标记,肯定了天使的宣告(12节)。襁褓不是标志,因为这是新生婴儿所特有的。马槽用来做婴孩的床,是很不寻常的,所以它是独特的标志。

 

小耶稣虽贵为神子,却不被人认识,竟然在马棚里诞生。因为在客栈中为他们没有地方。也许作者想说明的是他们是受人轻视的贫穷人。把耶稣安排在那些他将来要服务的人当中:就是穷人、社会的下层人、弱小者当中。他在穷人家的马槽里开始了生命,而在后来,他仅连枕头的地方也没有(9:58)。耶稣的诞生为人类实在是救恩的大喜讯,祂来到人间,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而且竟找不到容身之处!他虽然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格后 8:9),为救我们,主耶稣就是这样的谦卑降生。究竟圣诞的真正意义是甚么?现代人似乎并不理会圣诞的主角是谁,他们所庆祝的是狂欢夜,是吃喝玩乐的享受。

 

身为基督徒,圣诞为我们又有何意义?在我们的心灵内有没有容纳耶稣的地方?或是如外教人一样,心中只为追求物欲享乐的满足而忽略主耶稣带给人类的真正喜乐和平安?

 

牧人的工作是骯脏而又辛苦的,牧人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和身份的,当时他们在野外露宿,轮流守夜护羊,大地一片寂静,上主的天使突然显现给他们,天上真光闪烁照耀着他们。天使首先向他们报告了这个关系万民的大喜讯。“今天救世主在达味城中为你们诞生了,他就是主默西亚”。并且指给了他们寻找耶稣的标志——躺在马槽里的婴孩。此时天上出现了一对天军奏乐歌唱:“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整个天上人间呈现出了平安和谐,欢天喜地的美丽景象。

 

一群卑微的牧人,竟然成为天使报佳音的对象,当他们听到救主降生的信息时,便立即以敬畏之心,按照天使的指示,急切寻找。他们果然见到了玛利亚若瑟和躺在马槽里的婴孩,赶忙伏地朝拜,然后喜乐而归,他们证实了天使告诉他们的都是真的。一路频频谢恩光荣赞美天主,把有关耶稣诞生的事传扬开了,他们好像以后那些舍弃渔船的渔夫以及离开税关的税吏一样,听从主的召叫,成为耶稣复活的见证人。比宗徒们更平凡的牧人首先就成为天主降生成人的见证人。这实在是因为牧人的谦卑与服从精神,使得他们成为除了天使之外,最初宣讲耶稣诞生喜讯的人。

 

玛利亚把这些事铭记在心,反复思想。因为她生命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天主的计划在里面。而现在她更加与耶稣生活在一起了,她必须以默想的方式去慢慢理解和发现,耶稣的救恩之路。反复思想,直到后来耶稣复活,和圣神降临,耶稣所有言行的意义都昭然若揭了。

 

主耶稣,我愿意迎接您到我心中,并以喜乐的心情偕同天使们一起朝拜和赞颂您说:「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主,多谢您赐给我们救恩的大喜讯!

 

四、个人反省

 

1. 耶稣为什么要出生在一个如此简陋、贫寒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触?

2. 牧人回去,并没有忘记所发生的事,而是赞美天主,同他人分享这一喜讯。你是否敢于和他人分享你所接受的信仰呢?

3.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在心灵内有没有容纳耶稣的地方?或是心中只为追求物欲享乐的满足而忽略主耶稣带给人类的真正喜乐和平安?

 

7.献耶稣于圣殿

 

一、阅读:路2:21-40

 

二、重点提示

 

1.玛利亚的取洁、婴孩耶稣的奉献、割损在给我们传递什么信息?

2.圣家与西默盎和亚纳的相遇事件又在告诉我们什么?

 

三、经文注释

 

婴孩耶稣的割损礼:耶稣诞生后八天,按照梅瑟的律法,圣母怀抱小耶稣在若瑟的陪同下,一起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将耶稣献于天主父。孩子受了割损礼,这仪式应在孩子出生第八天后进行(肋12:3;创17:10),同时根据传统,为孩子起名。但天使早已吩咐玛利亚和若瑟要叫他耶稣。

 

玛利亚的取洁礼:法律规定,母亲在生下男婴的四十天或女婴的八十天被视为不洁。在这期间,她被禁止前往圣殿或处理神圣事务(肋12:1-8)。取洁礼所用的正式祭物是羔羊和雏鸽,但法律也有例外,准许穷人奉献雏鸽或斑鸠(肋12:8)。路加告诉我们若瑟和玛利亚奉献的是雏鸽、斑鸠,这显示他们是贫穷,献上的是穷人之祭。耶稣开始他的生命时已与穷人一样(生于马槽),而他在以后的生命中同样也与穷人为伍。

 

奉献婴孩耶稣于圣殿:这种将首生婴孩奉献于上主的仪式是梅瑟法律的要求(出13:1-2, 11-16)。犹太人相信,天主是生命之主,万物由他而来,是属于他的。奉献然后赎回,表示该孩子是“祝圣于上主,属于上主”。赎回的行动是纪念以民通过最后的灾难──埃及的一切头胎死亡──而获得解救。因此,以色列的一切首生者(包括动物和人类),都要奉献。然后赎回(出13: 11-16)。这仪式的目的是“作你手上的记号,作你额上的标志,记念上主用强有力的手臂领我们出了埃及”(出13:16)。路加在此处并没有提及耶稣被赎回之事,或许是为了说明耶稣从来不是“被买回来的,却完全属于上主”。

 

割损、赎回、取洁,这三种礼节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很深的信仰:即相信我们都是属于天主的。天主是万有之源,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当然也是幸福家庭的基础,更是耶稣、玛利亚和若瑟这个“圣家”的基础。一个按照天主的圣意而生活,依照天主的法律而行事的家,也一定是一个以天主为中心的家。

 

西默盎与主相遇:西默盎具有不平凡的品格;他正义虔诚,一生都在“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圣神在他身上,并给他一个启示,在未见上主的受傅者以前,决不会死。当时刻来临,圣神引领他进入圣殿,在那里遇见若瑟、玛利亚和耶稣。他以双臂接过婴孩来,感到无限欣慰,大声称赞天主说:“主啊!现在可照你的话,放你的仆人平安去了!因为我亲眼看见了你的救援”。西默盎抱着耶稣是怎样的兴奋,其感激爱慕之情,溢于言表。他三言两语道出了自己的一片心情。西默盎的话语给我们一个十分清楚的提示,救恩是向万民的,然而,他亦谨慎地接着说,“你百姓以色列的荣耀”。天主实现他的应许,使西默盎在离世前看到救世主。他的梦想实现了,他可以平安地去世。

 

西默盎告诉玛利亚,“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在耶稣的传教生活中,尽管他成了罪人、贫苦大众的朋友,却成了当权者的眼中钉,以及因耶稣而引起的大争议,这一切为玛利亚来说必然是痛苦的时刻。在十字架上,刺透耶稣肋旁的长枪当然跟刺透玛利亚心灵的剑带来了不一样的痛苦。天主表扬玛利亚,拣选她成为默西亚的母亲,但荣誉越高,使命越重,困难痛苦也定会增加。有什么比一个母亲眼见自己的儿子如罪犯般被行刑更痛苦呢?

 

女先知亚纳:女先知亚纳是阿协尔支派法奴尔的女儿,她出嫁后与丈夫同居了七年,以后就守了寡,现年已84岁。她守斋克己,不断祈祷,昼夜事奉天主,一心仰慕天上的事,总不离开圣殿。她也被圣神引导,前来称谢天主,并向一切在跟前的人,宣认耶稣为救世主。这位圣妇亚纳,同西默盎一样,充满了圣神,亲眼看见了救世主。

 

路加把亚纳跟西默盎并列,因为二人是虔诚的,又都是先知,且二人都是老人(26、29节),同时他们又都承认这个婴孩是默西亚。西默盎和亚纳都是度充满信德、满怀期待的生活。西默盎一生“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而亚纳昼夜事奉天主,总不离开圣殿,尽管年纪老迈,但是她的盼望从来没有休止,她从来没有停止事奉天主,她从来没有停止祈祷。

 

四、个人反省

 

1. 身为父母的你是否曾尽到努力带领整个家庭度一个虔诚的信仰生活?你做到了吗?你给子女立了信仰的善表吗?

2.玛利亚和若瑟所做的,以及西默盎的生活和话语在哪些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3.如果要你长久等候才能看到天主的许诺在你身上实现,你会有何反应?

 

8.耶稣十二岁时在圣殿内的领悟

 

一、阅读:路2:41-52

 

二、重点提示

 

1.为什么路加特别强调了耶稣在十二岁时去耶路撒冷过节?

2.耶稣此次到耶路撒冷过节让他明白了什么?

3.耶稣的成长过程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三、经文注释  

 

犹太男人必须遵守三个庆节:无酵节(逾越节)、五旬节和帐棚节。犹太女人不须遵守,但获准参与。居住在耶路撒冷二十里以内的成年男人,必须每年守逾越节,而其他人也希望一生中最少能够参与一次这个庆节。

 

本段福音是路加所特有的,记载耶稣十二岁时照例随同父母去耶路撒冷过节。犹太男子到了十二岁就要预备自己在次年(十三岁时)成为犹太宗教团体中的一份子。到这年龄,就成了“律法之子”,必须开始遵行“法律”。所以这一年过节的重点是在耶稣的成年礼。但这里并不表示耶稣十二岁之前没有去过耶路撒冷。

 

从整个事件来看,这一次的过节不是快乐的经验,正如玛利亚所说的,她和若瑟都很痛苦难过,因为耶稣没有和他们一起回去,在归途中丢失了。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在旅行队伍中,通常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在一起,儿童则一起玩耍。所以,不难想象若瑟和玛利亚可能假设耶稣是在旅行队中的。他们走了一天的路程后,才知道耶稣没有跟他们在一起,就到亲戚邻居那里寻找,但没有找到。无奈又花了一天的时间返回耶路撒冷,继续四处寻找,过了三天才在圣殿里找到了他。

 

耶稣坐在经师们中间,聆听他们,也询问他们,这是犹太人教学和探讨问题的习惯。在此,耶稣不是在向这些老师们宣讲,而是聆听和发问。也正是在这听与问的过程中耶稣显露了他的知识与智慧,令在场的人刮目相看。

 

圣母一看见耶稣,便大为惊异并向他说:“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耶稣这句回应圣母的话是本段福音的中心。

 

耶稣的回答说明他这样做的理由,而且似乎在说明他的父母本来应该了解这一切的。耶稣强调他必须留在父的家(圣殿)中,意思是他必须执行天父给他的使命(4:43;9:22;13:33;17:25)。无论如何,耶稣话中的“我的父亲”和玛利亚问话中的“你的父亲”是相对应的,清楚地表达出耶稣是天主子,他和天主间的父子关系应胜过一切家庭的关系和职责。

 

现在,他在圣殿里感到他被那特别的圣召所推动,所以才说“我必须”,他并非不尊重他的父母,但对于天父却应有更大的责任。耶稣温柔而又非常果断地把“父亲”这名字从若瑟取过来,再把它交给天主。根据下文所介绍的耶稣成长过程(在智能和身量上,并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渐渐地增长),可以肯定地说,耶稣此次到耶路撒冷过节使他明白了自己是谁,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更明白了天主的计划和旨意。

 

耶稣初次给父母所准备的痛苦是十分重要的。耶稣用这话提醒他们知道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和自己与天父的关系有天壤之别(谷3:31-35),因为将来圣母还要受到考验(若2:4),直到她将自己的爱子献于天主圣父(若19:26)。

 

耶稣和父母回到家以后,服从他们的管教。显示出耶稣的成长过程、经历和常人完全一样,都是置身于家庭传统、规则之下。耶稣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也渐渐的增长。这也是一个真正人的正常成长过程。

 

通过对这段经文的了解,我们应该明白在耶路撒冷被钉死的耶稣,从生命之初就忠信地以天主子的身份执行他的使命。不论他的亲戚、弟子、门徒是否了解,他都按着天父的旨意、计划而生活和工作。

 

四、个人反省

 

1.你如何看待你身为天主子女的身份?

2.你能将天主的旨意放在生活中的首要位置吗?你敢做这个决定吗?

 

9. 若翰的使命

 

一、阅读: 路3:1-20

 

二、重点提示

 

1、我们怎样可以知道路加在当时是一位严肃的历史作家?(1-2)

2、有几种人前来向若翰请教讨他的注意?若翰做了什么样的答复?

3、若翰宣讲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三、经文释义

 

若翰自隐居的旷野中出来(1:80)给耶稣作证,标志着默西亚世代的正式开端。福音一开始,就以六个不同的方式指出若翰洗者出现的时间(三1-2),这是表达以下的叙述都是在「世界历史」中发生的事,强调了耶稣的事件是真实的在人类历史中的事件。

 

「提庇留执政第十五年」大约是主历28-29年左右,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居于罗马皇帝的统治之下。比拉多是在犹太地区的第六任罗马总督,他的执政时间在主历26-36年之间,耶稣就是在这位罗马总督的执政期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福音中提到加里肋亚的分封侯黑落德,这个人并不是大黑落德,而是他的儿子黑落德安提帕,分封侯黑落德统治加里肋亚地区的期间相当长,大约从耶稣诞生6至39 年;因此,耶稣的整个公开生活期间,都在这个人担任地方官的统治之下。

 

亚纳斯担任大司祭的时间在主历6到15年之间;盖法是他的女婿,在18-36年间担任大司祭。在这些其间,二人拥有宗教的最高权威。路加借着这些数据清楚的刻画出若翰洗者公开生活时的政治以及宗教情况。

 

若翰走遍了约旦地区,到处宣讲领洗和悔改的道理,让人的罪得到赦免。路加引用了依撒意亚先知书则更是给予若翰洗者一个特殊的重要性,和救赎的普遍性。(4-6正如依撒意亚先知预言的:『在荒野中有呼号者的声音:你们当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径!一切深谷要填满,一切山岳丘陵要铲平,弯曲的要修直,崎岖的要开成坦途!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见天主的救援。』)若翰的行动标志着许诺的实现,以及天主对于整个人类救援福音的开始。

 

在若翰的公开生活中,不仅是他自己周游各处,群众也都主动蜂拥来到他跟前。他不仅宣讲,而且也施洗。若翰的宣讲措辞相当严厉,他称呼那些愿意、或者已经接受洗礼的人为:「毒蛇的种类!」(7)若翰把那些罪恶累累不知悔改的得人,比做邪恶的人、有毒的人。若翰清楚地指出,他们的邪恶与罪行并没有因着洗礼而除去;他们应该小心,因为等待他们的是天主对罪人的义怒。如果他们没有真正地结出悔改的果实,不彻底地弃绝罪恶,改善生活行为,他们将面临严厉的审判。「亚巴郎后裔」的身份并不能保证他们得到救恩,因为,天主能够随意产生更多的亚巴郎的后裔,使他们成为天主许诺的继承人。这样的警告是如此的严厉,而且具有真实的紧迫性,就如「斧子以放在树根上了;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必被砍倒,投入火中。」(9)说明天主的公义随时都会来到,让人们赶快翻然悔悟,改过自新。

 

这样的警告在群众中的确产生效果,他们因此而询问若翰确切的生活方式。我们该怎么做?若翰的答复因人而异,非常简单,只是一般性地提出「兄弟之爱」或「近人之爱」。对于那些为了罗马驻军收取税金的税吏,以及为犹太王室尽职服务的人,他也仅仅要求他们,不要做任何不正义的事,不要滥用职权敲诈勒索,不要成为金钱权利的牺牲品。

 

若翰洗者的生活与工作引起了轰动,以致于人们在心中推想,是否他就是整个民族长久期待的默西亚。若翰面对这个可能的误解,主动的做出响应加以澄清。他谦逊的把耶稣介绍给了民众。他首先指出他和将要来的「更强者」之间具有绝对性的区别,他「固然以水施洗」,但那位要来的更强者将「要以圣神和火」施洗(16)。我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默西亚的洗礼是以圣神及火,是赋予圣神的洗礼,圣神好似火焚烧人灵魂的一切污秽,同时也净化光照,烧热人的心灵。若翰将默西亚(更强者)的出现表达为审判,默西亚是一位最高的审判者,这个审判就如「农夫扬净自己的禾场,把麦粒收在仓内;至于糠秕,却要用不灭的火焚烧。」(17)就是他将分开善人恶人,犹如农夫留下麦粒,簸去糠秕一样。若翰强调这个火将是不灭的火,更强调了这个将要发生的惩罚,也就是地狱的恐怖景象。这个比喻指出默西亚的伟大,他是一个真正分辨善恶的判官。

 

最后路加以摘要的说明,他在这段经文中所记载的话语,只是若翰洗者许多警告中的一部分,是若翰宣讲福音喜讯的一个例子。他还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众人走向耶稣。

 

若翰因斥责黑落德不可霸占他弟弟的妻子,以及他的种种恶行而受到了监禁。若翰用他的生命为耶稣的来临做了生活的见证。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得到天主的救援,希望能与天主共建和谐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恩典呢?就是要真心改过,心里相信,口里承认耶稣基督是天主。已领洗的教友,也就有了另一个使命,就是不要怕困难与迫害,要像若翰一样,在不认识主耶稣基督的世界里,作旷野里呼号的声音,把福音带给所有人。

 

主耶稣基督,我愿意跟随你,求你使我有勇气,并求你补助我的不足,使我能承行你的旨意。亚孟。

 

四、 个人反省

 

1、若翰的宣讲为我们有什么意义?

2、我们是否觉得自己是教友就足够了?还该做些什么?

3、我们向若翰学习什么?

 

10.若翰给耶稣授洗,耶稣的族谱

 

一、阅读: 路3:21-38

 

二、重点提示

 

1、若翰给耶稣授洗是出现了什么景象?天上发出了什么声音?

2、耶稣的族谱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经文释义   

 

耶稣受洗这是若翰活动的最高峰,也是他最大的荣誉。路加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叙述耶稣受洗的情况,耶稣受洗的情形和所有来到若翰跟前的犹太人完全一样,路加并没有给予任何特别的礼仪(比较:玛三13-15)。路加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提到耶稣在受洗后「祈祷」,这也是路加福音中常常提到的一点(例如:五16、九18、28),而当耶稣祈祷时,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景象:

 

首先是「天开了」!这一点和先知文学以及默示文学非常的相似(参阅:则一1、默四1),路加生活于这些文学传统之中,采用同样的手法传达了当时天主的临在方式。「天开了」所表达的是:天主救恩的临在,救援的开始。天主圣父及圣神降临来为耶稣的救赎使命而壮行。

 

天开了之后,「圣神借着一个形象,如同鸽子降在耶稣上边。」旧约中关于默西亚的预言常常提到「圣神降下」的因素,我们只举出两个著名的例子:依十一2 描写由叶瑟家族将诞生一位君王,而「上主的神将住在他内」;依六一1-2也特别提到:上主的神将降在雅威的仆人身上(参阅:路四16-21)。

 

路加采用了双重的方式描写圣神的降下:(一)首先描述圣神借着一个「看的见」的形象,使一切在场的人都能看见而且了解;(二)如同一只鸽子:意思是好像一只拍打着翅膀、缓缓降下的鸽子,或者以类似的形象出现。

 

天上的声音: 除了有可以看见的形象之外,还有可听见的声音由天上发出:「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这个来自天上的声音虽然是直接对耶稣说话(你是我的爱子),然而路加所要表达的,则明显的是在场之人都听见了这些话。(就内容而言,这些话是由咏二7和依四二1组合而成的。)这来自天上的声音,为耶稣天主子的身份得到了证实。耶稣是天主所爱的儿子、上主雅威的仆人,透过这个受洗事件,他按着天主的旨意开始公开生活。这个「爱子」的头衔所表达的,应该不只是默西亚君王的头衔(咏二7),很可能是说明耶稣独特的出身:耶稣天主子的身份。通过耶稣的受洗,天主圣三同时向世人显现出来了;父以声音,子以人身,圣神以鸽子的形象显示在世人面前。

 

这段简短的耶稣受洗的叙述,耶稣受洗是一个历史事件,路加采用旧约和犹太叙述故事的方式报导这个事件,并且提出他对这个事件的诠释:耶稣是天主的爱子,在受洗的时候,以一个特殊的方式被天主圣神所充满(参阅:宗十37)。透过这个叙述他告诉我们,教会对于耶稣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从受洗的时候就以独特的方式被圣神充满,他是天主的仆人、天主所爱的儿子。

 

这个显现故事所含有的真理,其最深的基础是建立在耶稣整个生活上,复活的基督也启示自己是「子」(参阅:迦一16、玛十六17)。耶稣受洗的事件也因此成为初期教会洗礼的基础和模范,基督徒在接受教会的洗礼时也同时领受了圣神,成为天父的子女圣史路加将耶稣的族谱安插在这里,是紧接上文所说耶稣按天主性是“天主的儿子”的必然结果,这族谱由耶稣开始,一直上溯到亚当全人类的祖先。说明了耶稣基督是全人类的救主。族谱以「亚当是天主的儿子」结束,前呼后应,强调耶稣既是真人,也是真天主;但最终是藉圣神的德能降生的天主子(参阅1:35)。在路加福音中,耶稣的族谱成为祂在世的历史,即祂「开始宣讲的时候...」(3:23)的开场白。

 

其实,整部圣经皆是天主参与人类历史的记录:旧约记载雅威亲临以色列的历史;福音记述天主子耶稣在世的言行;保禄则经常在他的书信中刻划圣神在基督徒团体中,施展祂的德能。神圣的历史和俗世的历史,根本分不开。因为天主就在人类的历史中,也要我们从世俗本性的幅度,进入神圣的超性幅度;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体验并实现天主爱的奥迹,营造爱的生活。

 

让我们努力学习,在一切事情上体会天主的临在,不管欢乐或悲伤的时候,也让天主与我们一起谱写我们生命的乐章。

 

四、 个人反省

 

1、基督徒的洗礼意味着什么?

2、因着天主圣三之名领洗后的我们,是否真的活出了基督徒的精神?

 

11.  耶稣面对诱惑、三退魔诱

 

一、阅读: 路4:1-13

 

二、重点提示

 

1、魔鬼为什么要试探耶稣?

2、魔鬼试探耶稣的手段是什么?

3、耶稣怎样驳斥了魔鬼的诱惑?

 

三、经文释义 

 

耶稣在受洗的时候,圣神借着如同鸽子的形体降在他上边(路三22),从此他便被圣神充满(参阅:路四18),他的整个生活都是在圣神感动与带领之下进行的。耶稣受洗之后,圣神就将他引入旷野,四十天之久受魔鬼的试探(2)。魔鬼试探耶稣的目的,是要他迎合犹太人对默西亚建立富强国家的妄想,而放弃以苦难死亡作救赎的代价,但是耶稣没有迎合此种妄想,祂面对诱惑,能明智地责斥魔鬼,三退诱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不朽的榜样。

 

   「旷野」对以色列民族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当上主借着梅瑟将他们由埃及救出时,他们曾在旷野里遭受试探与考验四十年之久。「四十」是旧约传统中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数字,除了以色列子民在旷野流徙四十年之外,还有无数个与四十相关的例子(参阅:出二四18;三四28;列上十九8)。

 

人生活不只靠饼:路加记载耶稣由于四十天之久没有进食,因此而感到饥饿,使魔鬼(再次)有了试探耶稣的机会:「你若是天主子,命这个石头变成饼吧!」(3)在叙述层面上,这个试探是根据耶稣受洗的情景:「有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路三22)。魔鬼要求耶稣利用这个特殊身份所具有的特殊力量施行一个奇迹,解决饥饿的问题。耶稣却引用申命纪的话回答魔鬼:「人生活不只靠饼」(申八3),强调对人而言,解除饥饿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唯独朝拜事奉天主:接着魔鬼把耶稣引到高处,使他在顷刻之间看到普世万国,魔鬼宣称拥有这一切,并且许诺把一切权势赏给耶稣,条件是耶稣必须朝拜魔鬼,意思是承认牠为所谓的「世界之神」(参阅:格前四4;若十二31)。路加很可能在这段经文中,暗示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十分盛行的物质崇拜。面对这个诱惑,耶稣再度的引用圣经的话加以驳斥:「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独侍奉他。」(申六13)耶稣借着这句圣经的话不但拒绝了魔鬼的诱惑,更同时显示他「唯独」朝拜天主,因为他是天主子,天主才是真正的王,并且已将一切王权赐给了他的独生子(参阅:路一32;咏二7)。

 

不可试探上主:接着魔鬼将耶稣引到耶路撒冷,并且引用咏九一11-12的经文,挑衅地要求耶稣从圣殿顶端跳下去。这个试探有双重理解的方式,第一个可能性是魔鬼愿意利用耶稣盲目且错误的信任,而使他死亡;另一个可能则是要耶稣借着一个不服从的行动,强求一个奇迹征兆。耶稣再次引用申命记的话斥责这个毫无意义的话:「不可试探上主,你的天主。」(申六16)人不可相反天主的计划,而向他要求证明他自己的力量(参阅:路十一29-32),由于耶稣是天主子,所以很可能他也借着这句圣经的话要求魔鬼停止试探他。

 

结语:这三个被特别记载的试探,代表魔鬼为破坏耶稣的救援工程所进行的一切试探,既然没有成功,魔鬼「就离开耶稣,再等待时机」(13)。魔鬼并没有因试探失败而完全放弃,牠更是寻找各种机会,不断的伤害阻挠耶稣(参阅:路二二28),特别在耶稣受难的时候,魔鬼更激烈的进行他的阴谋行动(参阅:路二二53-54)。最后他对付不了耶稣,但他时常寻找机会破坏基督的教会,陷害天主的子民。

 

在福音中,耶稣三退魔诱,祂所采用的方法,象征基督徒应有的态度,那就是生活圣言,(人生活不只靠饼)实践真理,远离罪恶,(不可试探上主)爱主在万有之上。(唯独朝拜事奉天主)

 

的确,在现世生活中,人也常面对诱惑,当人遇到诱惑时,往往束手无策,随着自己的骄傲私欲好奇而不知不觉被魔鬼征服。魔鬼也同样用诱惑耶稣的手法去挑战人类,使人就范,即物欲、骄奢、名利三种诱惑。我们应效法耶稣,要死于自己而活于天主,以圣言作我们日常生活的指标,明智地拒绝一切诱惑。

 

四、 个人反省

 

1、耶稣三退魔诱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面对魔鬼肉身世俗的诱惑的?

 

12、 耶稣在会堂讲道

 

一、阅读: 路4:14-30

 

二、重点提示

 

1、为什么纳匝肋人先是欢迎而后又拒绝了耶稣?  (20-22)

2、耶稣引用那两段旧约的事迹来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 (24--27)

 

三、经文释义   

 

耶稣在战胜魔鬼的诱惑之后,便以会堂中的宣讲,开始叙述他的公开生活,并且向人讲述天主使人得救的道理,深得民众的爱载。这次是祂回到自己的家乡纳匝肋,向同胞宣扬天国的道理,根据犹太传统,他在安息日到会堂聚会,有人把依撒意亚书地给他,他展开书卷,正看到这段圣经:“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然后他说:「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耶稣所读得是先知依撒意亚有关默西亚的预言,也就是耶稣整个使命的总纲,他在耶稣身上完全应验了。贫穷、俘虏、盲目、受欺压等;是指百姓道德沦丧的凄惨状况,而耶稣的使命就是给人类带来慈爱,自由、光明、和平及喜乐。带来有罪恶奴役中而获得的自由解放。耶稣所诵读的先知书含有两个基本重点:(1)上主的神临於我身上(业已降临);(2)贫穷人(得到)的喜讯。这也是整部路加福音、以及宗徒大事录的核心讯息。

 

这个「今天」是了解圣经最根本的关键:我们不要把圣经看成是历史,或耶稣说给别人的话,教训别人的话。而使天主的话和旨意不断地在「此时此刻」来到我们眼前!

 

耶稣的宣讲在群众当中引起了非常大的赞赏:「众人都称赞他,惊奇他口中所说的动听的话。」但是一想到他的出身家庭,贫穷木匠的儿子,(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众人遂大失所望。失望之余好似在争着要求耶稣显出几件奇迹,以证明自己是默西亚以加强本乡父老对他的信任。

 

耶稣以先知说话的方式,说出了群众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他说你们一定会告

诉我这句俗话:「医生,医治你自己吧!我们听说你在葛法翁行了奇迹;你也该在自己家乡试试看。」他知道群众心中的想法:他们希望耶稣在自己的家乡也行奇迹,就有如他在葛法翁以后所行的奇迹的一样(23)。

 

这段经文预设了耶稣在葛法翁行过许多奇迹(具体的例子在稍后的经文才提到;参阅:路四31-41),引起群众的好奇心,并质疑这一切的真实性。耶稣的话展现他具有「视透人心」的能力,显示出他是「认识人心」的上主。

 

耶稣没有向家乡的群众让步,也用了一句俗语“没有一位先知在他自己家乡是受欢迎的”来反驳他们,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向来迫害先知们,如今对耶稣也加以迫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耶稣为了证明自己所说的俗语是完全对的,遂引证了两个历史上的事实,就是群众们熟知的先知厄里亚(列上十七8-16)和厄里叟(列下五1-27)的事实。(25)这两位先知因不受本国人的欢迎,而以奇迹救助了外帮人。这个事实说明,天主施恩不看人的种族和信仰,不论犹太人还是外帮人,而只看人的信心。某种程度上外邦人比犹太人更先得到天主的救助。纳匝肋的群众明白,耶稣指责他们和祖先一样不尊敬先知,断定他们必将因此遭到和祖先们相同的命运,被拒于天国之外,同时眼睁睁地看见外邦人得到救恩(参阅:宗十三46;二八28)。群众听到这一切心理及不平衡。

 

耶稣讲这两位先知的事迹,本来是邀请他们悔改的召叫;但是他们没有明白,却因此而感到愤怒填胸,并因此而「起来把耶稣赶出城外」,想要把他从山崖上推下而杀死他(29)。这个描写生动的表达出群众愤怒的程度;也是我们从整部福音叙述中了解,这个「谋杀」耶稣的行动,事实上已经预先暗示了耶稣将在耶路撒冷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

 

群众们的暴行并未成功,耶稣「由他们中间过去走了」(30)。这个情景近乎一个「奇迹」;耶稣在此没受到伤害有其更深刻的意义,这是表达耶稣死亡的时间还没有来到,他还得继续执行天父给他的使命,宣讲天国喜讯。

 

四、 个人反省

 

1、耶稣在自己家乡的遭遇只是他苦难的刚刚开始,他的一生将要处处受到同样的遭遇。面对耶稣的处境我们在想些什么?

2、假如耶稣来到我们中间我们会怎样对待他?

 

13、在葛法翁讲道及显奇迹

 

一、阅读: 路4:31-44

 

二、重点提示

 

1、耶稣在葛法翁如何行了第一个奇迹?

2、耶稣为什么责令魔鬼不要作声?

 

三、经文释义   

 

耶稣的宣讲越来越具有权威性,令人非常震撼。这个驱魔的故事是路加福音所记载的耶稣所行的第一个奇迹,耶稣曾在旷野中受魔鬼的试探(路四1等),已大获胜利,今天的这段经文则是耶稣攻击魔鬼,这样的战争会一直下去,甚至在耶稣所建立的教会中,魔鬼也不断的诱惑人们(路二二31等)。

 

当耶稣在加利肋亚的葛法翁,安息日在会堂中讲道时,忽然一个附魔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喊大叫。(34)魔鬼称耶稣为「天主的圣者」,表示耶稣是天主所祝圣、派遣来的圣者。但在这里耶稣不愿意接受魔鬼的作证,避免人们对祂产生错误的期待;严厉的禁止魔鬼说话,耶稣一声喝斥:“住口,从这人身上出去”恶魔便闻风而逃了。在场的群众都非常震惊,议论纷纷。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奇迹,他们惊奇耶稣只用一句话就赶走魔鬼,立刻将此事传遍当地。

 

群众的反应并不表示他们都了解耶稣的所作所为。因为人们只把耶稣看成一个能驱魔治病的人,想把祂据为己有。而没有把他看作是默西亚救世主。我们细看人们仍然紧守死的规条,要在「日落后」(v 40),即安息日过后才找耶稣驱魔治病;以及说谎称著的魔鬼从旁弄虚作假地破坏,主动作证耶稣是天主子,便可知道要救赎世人是非常不容易。

 

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把耶稣看成是一道护身符:在有危难的时候,祂是我们的保护盾;在我们心情难受的时候,祂是我们的安慰舒畅;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教会的兄弟姊妹又是我们守望相助的好朋友;我们都像不认识主耶稣的人一样,我们都自私地要把耶稣据为己有。(就是只为自己利益)我们常常忘记了,我们做基督徒最大的责任是向一切人宣传福音。

 

耶稣结束讲道,原本该好好休息,但一见到有需要的人,祂立刻响应人们的需求;(38)耶稣只说一句话就治好了病人,病人立刻痊愈,并起来服务大家,一方面证明自己因耶稣的奇迹而痊愈;另一方面她明白自己重获健康,即需要以自己的健康来服务别人。 

 

福音以摘要的方式叙述,听到耶稣所行的奇迹之人,把一切有病的人抬到耶稣面前,耶稣一一治愈,说明他还行了许多奇迹,只是没法一一记载而已。经耶稣所赶出的魔鬼有能力认出耶稣是天主子,但耶稣不让魔鬼说出,因为人们对默西亚的观念认识的还很模糊。耶稣要对人们先做一番准备。

 

耶稣常常以祈祷和天父保持关系,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从未因人们的称赞而忘记天父的派遣。耶稣为挽留他的人说:“我必须到别的城镇宣讲天主国的福音!我正是因此而才被派来的”。从此他就到犹太人的各会堂宣讲道理。也就是整个巴勒斯坦境内。

 

主耶稣基督,求你让我们认清跟随你的重大使命,求你启迪我们的心灵,立志跟随你,在日常生活中为你的福音作见证,做个真正的基督徒。亚孟。

 

四、 个人反省

 

1、耶稣的话具有权威!当我读圣经时,是否感受到天主圣言的权威?

2、耶稣的能力大于魔鬼。我是否有被魔鬼捆绑的经验,有没有祈求耶稣的释放?

3、耶稣随时准备好响应身边人的需要,我也时时准备好响应身边人的需要吗?我是否学习耶稣的榜样,常常祈祷?

 

14、捕鱼奇迹,召叫首批门徒

 

一、阅读: 路5:1-11

 

二、重点提示

 

1、耶稣如何召选他的首批门徒?

2、如何可以知道伯多禄在被召之前曾为渔夫?

 

三、经文释义

 

故事发生在革乃撒肋湖,(也叫加利肋亚,或提庇黎亚)因为耶稣不仅在会堂内讲道,也往往因听众越来越多而在露天讲道,湖边就是一个相当适当的地点。有一天,耶稣站在革乃撒肋湖边,群众纷纷前来,要听天主的圣道,因为人数众多,耶稣看到湖边停着两条渔船,渔夫正在岸上洗网,于是上了伯多禄的船,以便更容易向民众讲道。

 

「天主的圣道」;这是路加在他的双重作品中 ─ 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 常常使用的语句,表达耶稣的宣讲内容,同时也是初期教会宣讲的核心概念。基督徒的宣讲基础来自于耶稣的宣讲,而其最深的根源则来自天主(参阅:得前二13)。 

 

结束宣讲后耶稣向西满说:「把船划向湖心深处去,撒下你们的网捕鱼罢!」西满代表在场的渔夫回答耶稣说:「老师,我们已辛苦了一整夜,毫无所获。」这说明他们已经在最适合捕鱼的时间努力工作了,但却没有任何成果。虽然如此,西满还是表达出他对耶稣特别的信赖,他说:「我就遵照你的话再撒一次网吧。」西满和同伴们遂按着耶稣的话撒了网,结果和他们之前的努力大不相同,他们得到难以置信的丰收,甚至渔网也险些破裂,以至于招呼另一只船上的同伴来协助收网。他们网到的鱼竟装满了两只船,船还有些下沉。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奇迹。

 

伯多禄与同伴毫无疑问的会相信这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特别使西满伯多禄大为惊异,他深深领悟到自己亲眼所见到的耶稣的能力,是超越人性的天主性的力量。因此他起了敬畏之心,以朝拜神的姿态跪伏在耶稣足前对他说:「主,请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这是初期教会的信仰表达方式),伯多禄面对耶稣的大能而感到自己的卑微不堪,因此自认为罪人,不敢同耶稣在一起。

 

不只是西满,而是所有看见这个奇迹的人都惊骇起来。路加一直到这里才提出和西满一起工作的伙伴是谁,他们是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若望(比较:谷一19),但是除了害怕之外,路加并没有描写他们对这个奇迹有其它特别的反应。耶稣只是对西满说:「不要害怕!从今以后你要做捕人的渔夫!」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表达他将要为耶稣而聚集群众,成为耶稣所立的普世教会的负责人。(参阅:耶十六16)。其他的两位耶稣也召叫了他们。11节说“他们就将船靠了岸,放弃一切跟随耶稣去了”。但此处耶稣特别强调了伯多禄,显示了伯多禄在门徒团体中的重要性。

 

这是耶稣来到革乃撒勒湖边召叫的首批门徒---即伯多禄、雅各伯及若望,他们全是渔夫。这批目不识丁的渔夫听见耶稣的「召唤」后,竟立即抛下工作及家人「跟随」耶稣去了。他们做了耶稣的门徒,要舍弃原有的一切,过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一个全新的使命及生活来跟随耶稣,作祂的见证人。

 

「召叫」是主耶稣的一个主动邀请。耶稣不但向当时的伯多禄等人发出邀请,同时也是向今天的你我而发出的。「你愿意作我的门徒,跟随我吗?」这个诚意的邀请,正在等待着我们的回应呢。我们若能接受并有所行动,这「召叫」便成为我们与天主互动及沟通的机会了。透过这个天主恩宠临在的机缘,让我们时刻醒悟自己是「罪人」,并借着耶稣基督而得到重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要依靠祂的助佑。再者,当遇到困难或惊恐时,我们「不要怕」,因为耶稣许诺与我们同在,祂必赐给我们力量和恩宠,完成祂给我们的使命。

 

四、 个人反省

 

1、当耶稣提出与我生活习惯不同的邀请时,我愿意答复试试看?还是拒绝?

2、身为基督徒,我是否愿意学习伯多禄成为渔人的渔夫?

 

15、 治好癞病人

 

一、阅读: 路5:12-16

 

二、重点提示

 

1、我们从那些方面看出了麻风病人的信心?

2、耶稣治愈了麻风病人为何又让他去司祭那里检查?

 

三、经文释义

 

路加和马尔谷(1:40)二部福音都记载了这个故事,且都提到是这位癞病人主动来到耶稣的面前。在当时的城市里是不会遇到癞病人的,因为所有癞病人都被禁止进城。耶稣在城中与癞病人相遇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这位病人对耶稣的事迹早有所闻,癞病人也相信只要耶稣愿意定能医好他的病,这才冒着生命危险来求耶稣治病。这个麻风病人俯伏在地,充满信心的祈求耶稣说:“主啊,只要你愿意,我就会好的!” 耶稣就因他的信心,而伸手抚摸这个会传染的病人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癞病立时就从这人身上消除了。(13)这奇迹说明信心是神迹的基础,只有当人愿意努力(以信心)和天主的恩宠配合时,才能看见神迹。当耶稣触摸癞病人时,癞病「立刻」退去,显示耶稣具有人无法想象的能力。

 

然后耶稣叮嘱他不要告诉别人,叫他到司祭那里检查一下洁净了没有。并按梅瑟的法律献上祭品。因为按梅瑟的法律,麻风病人必须隔离,(肋13:45)要想与人来往,必须等到麻风病完全康复,并通过司祭的检查,完全没有问题,才能重新进入团体之中与人来往。因为当时麻风病被视为天主的惩罚,治愈代表天主已经宽恕罪人,于是他必须用祭品表达他的感激。这件事说明耶稣并不因神迹,而轻忽当时正当社会的规范。

 

现实生活里,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像那个癞病人。我们都不能坦坦荡荡的见人,我们也不敢把自已的内心世界让身边所有的人知道;即使是至亲我们也很少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我们就如癞病人那样孤单和无助。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当想到耶稣,因为我们的主耶稣他会解救我们,驱除我们心中的黑暗,祂邀请我们与祂接触,祂愿意抚摸我们,只要我们对祂有信心,祂就能医治我们。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同这个癞病人一样,不必在意和理会人们的歧视目光,满怀信德,勇敢走到耶稣跟前,把自己一切的劳苦、不安、烦忧、悲哀、害怕和痛苦都交托给耶稣吧!今天,你只要向祂祈祷,祂必应允。

 

路加记载耶稣在进行他慈爱的治愈工作的同时,也不忘时常退入荒野,独自一人祈祷。路加曾多次提到耶稣的祈祷,(3:21;6:12;9:28;)耶稣不仅是为了安静而退居,实在是因为每一次祈祷对他来说都是必须的,因为在祈祷中他与天父相通。耶稣也从未因群众的爱戴而迷失,或模糊降生于世的主要目的,他不断地祈祷以确保和天父直接的联系。

 

良善心谦的主耶稣基督,求你宽恕我的过错,我愿意跟随你,我愿意把我的悲伤、忧愁和一切都交给你,求你接受我,抚慰我,亚孟。

 

四、 个人反省

 

1、 耶稣触摸那不可触摸的,因为在他眼中没有不值得爱的,或不应当宽恕的人。我如何面对处于社会边缘的人?

2、耶稣常在「高峰」之时,独自退入荒野与父交谈。这行动有何含意?对我有什么启发?

3、反省自己是否在精神上患有不敢见人的麻风病?

 

16.治愈瘫子,召选肋未,更新思想

 

一、阅读: 路5:17-39

 

二、重点提示

 

1、耶稣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有赦罪的权利?

2、耶稣亲近罪人的理由是什么?

3、新补丁与新皮囊的比喻在说明什么?

 

三、经文释义

 

这是耶稣让瘫子行走,来证明自己有赦罪的权柄的奇迹,虽然路加没有指出事情发生的地点,但按上下文可以看出,应该是葛法翁。这时耶稣传教治病的事,已经传入耶路撒冷法利塞人的耳中,他们便打发人前来视察,监视耶稣的言行。耶稣与法利塞人一连串的冲突从此开始了。以下的经文中一连五记载了耶稣与经师法利塞人的冲突。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那个瘫子的信心,他确信耶稣能治好他,所以在人多而又特别拥挤的情况下,愿意让四个人用床把他抬到房顶,再从房顶缒到耶稣跟前。这是一个非凡的举动。耶稣一见他们的信心(20)便对这个瘫子说:“朋友!你的罪赦了”,这句话使他获得双倍的祝福:先赦免他的罪,然后才医治他身体的疾病。我们不仅要看耶稣医治肉体疾病的能力,更要看他能赦罪,医治人的灵魂。耶稣看见这个人除了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灵魂。便行了奇迹,先治好那人的灵魂,然后治好他的身体。  

 

经师和法利塞人开始忖度说:「这人是谁?竟说亵渎话!除了天主一个外,谁能赦罪?」自称是天主和自称有天主的属性能力都算是说亵渎的话。经师和法利塞人确实看见耶稣自称为天主,却不明白他确实就是天主,具有医治和赦罪的权能。

 

“耶稣看透了他们的心思,就向他们说:「你们心里忖度什么呢? 什么比较容易?是说:你的罪赦了,或是说:起来行走吧! 但为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权赦罪──便对瘫子说:我给你说:起来,拿起你的小床,回家去吧!” “你的罪赦了”这句话说起来是容易的,但要使瘫子行走就困难得多了!但耶稣以治愈瘫子的奇迹来证明自己有赦罪的能力,他对瘫子说:“起来,那其你的床回家去吧!那人当着众人的门面,立刻起来那起自己躺过的担架,回家去了!”他的行动证实他的话是完全真确的。

 

耶稣用行动证实了他的言语;作为基督徒的你我,我们对天主的爱是真的吗?但你为何还站着不行动你?说一句爱天主的话很容易,假如没有实际的行动来表现,什么话都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你该如何藉着行动来说明你是一个真正的爱主爱人的天主的好儿女呢?

 

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属于罗马人统治,而「税吏」是替罗马政府向以色列人收税的,他们被视为叛徒卖国之人,因此最为人所憎恶。罗马的税收是以包揽的方式经营,税吏只须向政府交出规定的金额即可,其余从百姓身上多余搜刮的金钱,都可名正言顺地据为己有,而民众却无力反抗这些恶行。因此税吏与强盗、杀人凶手被民众视为同一类人。就连乞丐也不愿接受他们的施舍。

 

但在路加福音中,耶稣不但没有责难他们,反而拣选了他们中一个叫肋未的做自己的门徒。(27-28)肋未可能是后来的宗徒玛窦(9:9)。像西满那样经耶稣改名为伯多禄,肋未也改名为玛窦,在希伯来语中玛窦的意思是:天主的礼物。

 

耶稣召选了税吏为徒弟,并和他及他的朋友们一同分享宴席;难怪法利赛人气愤难消。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怎么能跟税吏和罪人们一起吃喝呢?”但为耶稣来说,肋未是在内心精神上患了重病,耶稣愿意治愈他的内心。他说:“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生病的人才需要。我来不是为找义人,而是为召叫罪人。”耶稣厌恶罪恶,但是却亲近罪人,他来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医治人灵魂肉身的疾病、带领他们进入天父的家乡。

 

法利塞人强调禁食和祈祷,已表达悔改的精神;若翰的门徒也遵守这传统;但是耶稣的门徒却是与罪人一同欢乐,因此引来法利塞人的批评。(33)耶稣先用了新郎举行婚宴的比喻答复他们,(34)说明新郎的朋友不可在婚礼中禁食,因为禁食是悲哀的表示;但当新郎被劫走时,他们(门徒)必将禁食。

 

接着,耶稣又用了两个比喻:旧衣和补钉与新酒新皮囊,说明自己的精神与他们不同,耶稣带来新的精神,当然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最后,以喝酒为例指出一些人顽固不化的保守思想,人们往往因为陈酒香浓美味,新酒清淡苦涩,而不会在喝了陈酒后立刻拿新酒喝;这是指那些已习惯遵守旧规矩旧习俗的人的保守思想,不易接受和适应新规矩。但是耶稣给我们摆上的新酒,实在胜过所有的陈酒。

 

旧的和新的:这提醒我们要能够接受社会和教会的改变,最好的办法是向天主敞开心扉,倾听他每天给我们的启示,祈求他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 跟随耶稣,不只是要看耶稣的奇迹异事,更不是要得到金钱财富,地位权势,名誉虚荣。而是要接受祂新的教训,要将天主的爱,爱人如己的精神传播在世上。我们在身体力行,传播福音的时候,或许会失去很多金钱、时间、甚至朋友;但我们所获得的却是基督那无可言传的爱。

 

   我们要改变自己,要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在尽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否真心实意的爱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如同爱自己一样?是否全心全意按着天主的教训而善度自己的生活呢?

主耶稣基督,我现在诚心诚意,在你面前求你改变我的心灵,让我能真心真意接受你的教训,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亚孟。

 

四、 个人反省

 

1、我愿意为了我的信仰,舍弃现有生活中不好的习惯吗?

2、我如何面对被人轻视的人吗?愿意接近他们吗?

3、我真正了解守斋、禁食的意义吗?还是只在意外表的行动?

 

17、耶稣是安息日的主

 

一、阅读: 路6:1-11

 

二、重点提示

 

1、耶稣在两个机会上如何以言语及行动来解释安息日真正的意义?

2、法利塞人和经师对耶稣在安息人治病有什么强烈的反应?

 

三、经文释义

 

四部福音都清楚地指出,耶稣和犹太人的当权者经师和法利塞人之间主要的冲突,大多数是关于安息日的问题。路加福音连续记载了二个有关安息日的冲突事件(路六1-5;6-11)。

 

第一个是门徒们在安息日在麦田里掐麦穗的举动,引起了与法利塞人的冲突,(1-2)门徒们掐麦穗吃的行为按梅瑟的法律,一连触犯安息日的四个禁令:掐麦穗违反收割禁令;用手搓的动作违反打谷禁令;把壳抛开违反簸谷禁令;吃下麦子违反预备食物禁令。面对谨守律法的法利塞人,耶稣以达味吃供饼的例子来说明:(3-4)人的需要胜于律法礼规,重要的是律法的精神和目的是什么,守法的目的并非外在的形式。犹太法律规定「安息日」的目的在于使人无拘无束的自由事奉、光荣天主,施行爱德。但在法利塞人的过渡法律主义的严格要求下,遵守安息日竟成了生活的束缚。(什么也不能做)为此(5)耶稣以「人子」(意指人或指默西亚)这个双关语,说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来赋予安息日真义:人本身优于安息日;安息日也要以人为本,为人着想,人理所当然的先要料理自己正常的衣食住行和特殊的工作。才能安心的敬拜赞美天主,实践爱德;是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能与天主亲密交往。这才符合天主规定安息日的真正要求。

 

又是一个安息日耶稣走进会堂,看见一位右手萎缩的人,遂起了怜悯之心。在此同时,经师和法利塞人密切观察耶稣的动态,看耶稣是否又在安息日给人治病,好随时在大司祭面前控告他,耶稣洞察人心,知道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心意。他首先让病人站在人前面,然后问他们说:「安息日是许行善呢? 还是许作恶呢? 是救命呢? 还是丧命呢?」这话强调法律的最终目的在于「爱」,在于行善,在于救人。也就是说在安息日一切爱德工作都能做,只要是爱人的事,只要行善的事,都不违反主日罢工瞻礼。在安息日效法天主的仁爱和慈悲,使人们脱离苦难,比死守法律及有关安息日之禁忌更为重要。

 

耶稣以行动证明自己的教导,命令那右手枯萎的人伸出手来,并使他获得痊愈。经师和法利塞人不但没有从这治愈奇迹中看见耶稣新的精神,及天主的救恩记号,却只僵硬地在意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而愤怒填胸,更加仇视耶稣,竟然彼此讨论如何对付耶稣。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毫无疑问主日是属于天主的圣日,是天主的子民敬拜上主的日子,应该毫无保留的属于天主。作为基督教徒除了特殊的情况以外,不可无缘无故的缺少敬拜天主的礼仪。一个懂道理的人都知道主日天懒惰不进堂,这不能算特殊的情况。敬拜天主这才是主日的真正意义,主日不是让我们休闲娱乐。主日也不是为了不干活而守罢工。主日天除了参与弥撒之外,还要做一些荣主宜人的圣善事宜。如孝顺父母,看望病人,关心教会等等。

 

四、 个人反省

 

1、以什么动机与态度读经呢?是否只为找寻自己本有观点的支持依据,或是为寻求上主的旨意?

2、我遵守各种法律吗?我是否能意识到法律的目的在于爱己、爱人?

3、我是否常常读经?

 

18.  拣选宗徒

 

一、阅读: 路6:12-16

 

二、重点提示

 

1、十二宗徒的名字各叫什么?

2、十二宗徒在圣经的纪录上有什么次序?

 

三、经文释义

 

福音是有关耶稣召选十二宗徒的叙述。在福音的一开始特别描述了耶稣的祈祷,他不忘自己的使命,彻夜不眠与天父交谈,耶稣是个「祈祷人」,也是我们祈祷的榜样。福音中也多次记载耶稣往往在重要的事件前,必定与天父交谈,拣选宗徒前耶稣也同样彻夜向天主祈祷 (路 6:12),可见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之后,他又在众门徒中拣选了十二人,称他们为宗徒。他们将会与耶稣有更亲密的关系,并跟随他学习服从天父的生活态度,即忍辱负重的信德精神,(路6:29-30)当耶稣复活之后这些人将负起传扬福音的使命。路加福音特意强调耶稣「称他们为宗徒」,表达出十二人在初期教会的职务与使命。

 

宗徒(apostles)希腊原文的意思是奉派出去的,与玛窦福音中「耶稣派遣这十二人」(玛十5)的「派遣」是相同的字根。说明宗徒是领受到特殊使命的人,宗徒含有三重意义:首先确定了一个派遣者,就是耶稣;其次还有一个接受派遣者,就是宗徒。因为宗徒自己并不是使命的来源,而是使命的完成者。宗徒这个字也表示一个来自耶稣的使命,耶稣派遣他们就是要让他们完成这个来自天上的神圣的使命。透过耶稣的祈祷他们也一定能够完成天父的计划,这一下伟大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你们要到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扬福音,”我们也可由下文的第18节经文看出来。「他们前来听他讲道,并求他治病,那些被不洁邪魔纠缠的人都痊愈了。」宗徒的使命就在于跟随耶稣,传扬耶稣的道,同时服务众人,医治他们的各种疾苦,为天国来临的喜讯作证。

 

这十二宗的名单,曾四次出现与圣经上,(玛10:1-4;谷3:13-19;宗1:13;)这四次关于十二宗徒的记载,都保守了一定的规格及次序,就是将宗徒们分成三组,每组四位;有每组的第一人常是一成不变的,既伯多禄、斐利伯、雅各伯,第一位常是伯多禄,第十二位常是出卖耶稣的犹大斯,其他宗徒的位置都是变化无常的。

 

如果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评估,犹达斯心怀大志,善于理财,本是最佳的领袖人选;但因著他后来的贪财和背叛,说明他不是宗徒之长的最佳人选。相比之下,伯多禄只是一名渔夫,个性鲁莽,为人冲动,非大将之材。但是,天主拣选领袖的标准,非一般常人的标准,天主看的却是人心。常怀着爱主的忠诚,便可以像伯多禄一样,全情投入,承行主旨,为主作证。

 

「被拣选」是来自天上的恩宠,不是我们拣选天主,而是天主「先拣选」了我们。自我们出生时,主已发出这份邀请。我们蒙召成为基督徒,领洗加入教会,愉快地接纳这一份无条件的爱,就是回应主的召叫!这份爱催逼我们跟随基督,爱主爱人,乐意与他人分享个人的资源,包括时间与物资,也愿意以一颗聆听的心和一份关爱,为最小的兄弟姊妹服务。

 

主,感谢你拣选了我们!

 

四、 个人反省

 

1、除了十二宗徒,耶稣还召选了另外七十二人(路十1),这表示耶稣愿意更多的人参与祂的使命。我怎样参与耶稣的使命?

2、在我生活中,那里有耶稣使命的踪迹?

 

19、真福与真祸

 

一、阅读: 路6:17-49

 

二、重点提示

 

1、四福是怎么样构成的?

2、四祸是怎么样构成的?

 

三、经文释义

 

宗徒们刚刚选出后,教会的组建工作刚刚起步,耶稣就开始他著名的训导。路六20-49收集了耶稣一连串的训话,内容和玛窦福音的「山中圣训」(玛5:-- 7:)相似,但路六17报导耶稣发表这段演说的地方是在「山下的一块平地」上,因此学者们称这段经文为耶稣的「平原言论」。路加福音记载的「平原言论」内容比玛窦的「山中圣训」简捷紧凑,共有三个大段落,首先是「四个祝福与诅咒」(20-26),其次是关于「爱仇」的教导(27-38),接着是关于自我批评的「比喻」(39-46),最后是整段教导的结语(47-49)。

 

耶稣在山上选立了十二宗徒之后,和「他们下山,站在一块平地上」,面对一大群门徒和从各地涌来的群众,他讲道,治病,驱逐魔鬼。人们都想触摸它,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治愈他们的各种疾病,减轻他们身心的痛苦(路六17-19);耶稣的人气越来越旺。

 

耶稣向他们讲了四福四祸,耶稣所说的「四个祝福」和「四个诅咒」(路六20-26),内容和玛窦福音的「真福八端」相近,只不过路加增加了消极的诅咒部分。在每个祝福和诅咒之后,都有理由加以说明;但是,对于前面三个祝福和诅咒的说明原因都非常简短,而关于第四个祝福和诅咒的理由,则明显的比较详细。

 

耶稣先指出四种「有福的人」,和他们之所以有福的原因。所谓「有福的人」,意思是指非常幸运、值得赞美、值得恭喜的人(参阅:创三十13;咏一1),而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喜乐。耶稣所赞美的有福的人,首先是「贫穷的人」,在希腊社会中,穷人常常是大众轻视耻笑的对象;但是在以色列的传统中,穷人则是特别被雅威保护看顾的人(参阅:约二九16;依二五4),「依撒意亚」先知特别强调自己蒙召的目的,就是把天主的援助带给这些贫穷人(依六一1)。在耶稣时代穷人又是耶稣特别关注的对象。耶稣许诺一切贫穷人将得到救援,贫穷人就是指物质上贫乏特别需要帮助的人,被人瞧不起的人,忍受饥饿者、哭泣悲痛者,以及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的人。这些人自知一无所有,因此能够完全投身于天主。他们所处身的困难景况也使他们更加意识到天主是他们唯一的依靠,而更能接受天主的祝福。

 

(21节)这段经文具体所指的对象就是门徒们,他们虽然缺乏现世的财富,却将直接得到天国真实财富的赏报;他们现今虽然挨饿、受冻,但将来必要得到饱饫与祝福(参阅:路一53;依四九10、咏一三二15);虽然现今哭泣,将来必要喜乐欢笑(参阅:咏一二六2)。到那时,他们必将得到圆满的赏报,也因此在现世就能感到了天主内的喜乐与庆幸。

 

(22)第四个祝福和前面的情况不一样,是预告他们「未来」的情况,他们将会因为相信耶稣而遭受迫害,这些情况大概包含被赶出会堂(参阅:若九22),或者被嘲笑为基督徒(伯前四16)。但是,当他们真正遭遇这样的悲惨命运时,也正是他们应该高兴欢跃的时刻,因为他们的遭遇和先知们一样(参阅:路十一49-51;耶二六20-24),因此他们也可以确信将和先知们一起在天主内得到生命的赏报。

 

(24)「四个祝福」之后,紧接着耶稣也相对地提出四个严厉的诅咒。他以先知般的口吻警告那些富有的人、饱饫的人、心地坚硬的人以及看见别人受苦而幸灾乐祸的人,在审判之时他们将明白,上主必将惩罚他们,现世的享乐其实都是虚空。因为现世的福乐导致他们忘记依靠天主,甚至堕落犯罪。他们必将因此而遭到上主严厉的惩罚:现今饱饫的必将饥饿,现今欢笑的将要哀恸。耶稣虽然并没有直接宣告,富有的人将会一无所有,却以间接的方式判定富有的人和天国完全没有缘分,显示他们将遭受旧约中的假先知一样的报应(参阅:依三十10-11;耶五31)。

 

这段关于祝福和诅咒的经文呈现出「末世审判」的特点。「四个诅咒」的内容特别表达整部路加福音特别关心的主题,也就是「财富的危险」(路十六9-13;宗二44-45;宗五1-11)。

 

路加的山中平地圣训,清楚的强调天国的价值观和现世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与世俗友好,就是与天主为仇。』(雅4:4)。耶稣在开始祂的传教生活时,公开并大胆挑战所有跟随祂的人,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同化。祂自己更以身作则实践他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他不但由贫穷、饥饿、变成被人恼恨、辱骂、诅咒、以致被杀的人;他更祝福诅咒祂的人,为毁谤祂,甚至在十字架上杀害祂的人祈祷,祈求天主宽恕他们。在耶稣的心里时刻充满着天父无限的慈爱,很自然流露出了这个价值观。我们称他为基督的价值观。

 

基督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基督徒生活的方向,我们必须效法基督,相似基督。作为基督徒必须放弃一些腐化堕落的生活习惯,效法基督时常充满天主之爱;活出天主之爱。路加特别提出耶稣的祝福来鼓励我们基督徒,预告我们将拥有天国赏报。虽然这些祝福在未来才会真正地实现,甚至必须等到来世,但是天国的赏报是确定的,因此我们现在就可为此而欢欣鼓舞。

 

四、 个人反省

 

1、你活者是为什么?在你的一生中你做了哪些你认为值得耶稣称赞的事?

2、你认为你有哪些行为会受到耶稣的诅咒?

 

20、爱仇人

 

一、阅读: 路6:27-38

 

二、重点提示

 

1、关于爱德耶稣说了些什么?

2、基督徒伦理的黄金规律是什么?

 

三、经文释义

 

这段经文的中心是关于「爱仇」的教导。我们首先要注意耶稣宣讲的对象是他的门徒(六20),耶稣强调他的门徒(基督徒)特殊的生活态度。基督徒虽然经验到天国临在的事实,但是在天国来临之前,基督徒必须经受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与考验。初期基督徒团体在当时社会中是缺乏特殊保护的、弱势的、遭受压迫的团体,基督徒的仇人是比较强势的、握有权势的团体。路加对生活在这种具体环境中的基督徒提出耶稣的教导:“他们应该爱他们的仇人,善待恼恨他们的人,祝福诅咒他们的人,为毁谤他们的人祈祷(27-28)。”对于遭受迫害的人而言,他们最后所能做的响应就是「为迫害他们的人祈祷」,路加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耶稣(路二三34)和斯德望(宗七60)作为最好的榜样。

 

  「爱仇」是与一切人和平共处:注意到路加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我们便可了解,经文中所提到的爱仇的「爱」并不是一般的情感之「爱」,并不要求在情感上特别的表达;爱仇其实就是一个人面对他人应有的基本态度(参阅:申六5;),虽然面对着困难与考验,仍能和他人平安共处。当然,这个态度必须超过人本性的自然倾向,所以耶稣说「如果我们只爱那爱我们的,或者只善待那善待我们的」,就毫无特殊之处(32-33)。

 

「基督的爱」使基督徒有爱的能力:作为耶稣的门徒必须超越人性的层面进到更深的层次,不仅爱善待我们的人,也要爱仇人。这个要求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耶稣的临在与参与;基督徒永远不可忘记,在我们和所谓的仇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第三者,一个更重要的角色:耶稣基督。由于我们从耶稣(天主)领受了丰富的爱与宽恕的经验,我们才得到爱的能力,因而才能挣脱「报复律」的桎梏,超脱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恶性循环。当我们和耶稣一起走向他人时,仇人就不再是仇人,我们都是基督内的弟兄姊妹。

 

放弃抵抗(29-30)耶稣在提出爱仇的教导之后,紧接着要求门徒面对任何不当待遇都放弃抵抗的权利(29-30);类似的教导也出现在玛五39-42节中。这个教导使爱仇的言论得到具体的指示,也反映初期基督徒具体生活的社会状况,他们是缺乏保护、遭受迫害的一群,爱仇成为他们生活中常常面对的课题。

 

伦理的「黄金规律」(31)耶稣要求门徒爱仇、放弃一切抵抗,并非为了息事宁人,避免更大的报复,而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理由:「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31)这句话从十八世纪起就被称为基督徒伦理的「黄金规律」,是对于任何报复行动最绝对的批判。天主对人的态度是基督徒伦理观最深的根源,他们经验到天主不断地宽恕,从不施以报复;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像天主一样对待他,因此他们也应该如此待他人。

 

慈悲的呼吁(36)这段福音中有一个和「黄金规律」相互呼应的句子:「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36)。旧约传统对于犹太子民最深的召唤,就是肖似天主(参阅:肋十九2、18),「慈悲」是犹太传统关于天主的特质的描述之一,路加福音对天主的慈悲有特别丰富的描写(参阅:路十五),并使之成为基督徒的基本生活态度。

 

不要判断与彼此赠与(37-38)在慈悲的呼吁之后是两个具体的教导:不要判断他人,与彼此善待。不要判断他人的意思就是不要任意给人贴上标签,或者强行归类。基督徒虽然能够而且必须强调信仰的价值观,但仍应保留他人自由抉择的权利;唯独天主有判断人的权利,谁若判断他人,便是僭越天主的地位。

 

福音经文最后使用一个做粮食交易的图像(38)说明人们应该彼此善待。销售粮食的商人大方(连按带摇)的将东西送给买主,象征天主的爱胜过法律。耶稣透过这个比喻说明人们不可恶毒地彼此报复,而应该彼此善待以表达出天主无限的爱,因为彼此善待之中,人也更深刻的体验他们由天主所得到的恩宠

 

耶稣的教导不仅教训当时的门徒,也教训我们今日的基督徒「爱仇」。这个要求似乎有些过份,但是基督徒蒙召的最高目标是肖似天主,「像天父一样慈悲」。我们在生活中所经验的天主的爱,引领我们超越我们的能力,超越本性的限制,达到天主创造我们的最终目标:和天父一样。

 

这段经文,主要报导耶稣给人指出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爱仇与善待他人。耶稣要求我们像天父一样慈悲,但是天主永远比我们更为宽大仁慈。只要我们不判断他人,慷慨对待他人,天主将更宽大仁慈的赏报我们。

 

四、 个人反省

 

1、「像天父一样慈悲!」这是耶稣的邀请,我愿接受吗?

2、我愿意努力学习不论断他人、不定罪别人?宽宥别人的过失?和别人分享生命中的一切吗?

 

21、 瞎子岂能给瞎子领路?实践耶稣教导的重要性

 

一、阅读: 路6:39-49

 

二、重点提示

 

1、关于自我批评耶稣说了些什么?(41-42)

2、耶稣把听了他得道理。又照着做的人比作什么?

 

三、经文释义

 

这是一段每一位基督徒耳熟能详的经句:「瞎子怎能给瞎子带路呢?他俩不是都会掉进坑里吗?」福音中耶稣教导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瞎子,所谓的「瞎子」乃是一个象征的说法。因为人总是被自己的骄傲以及主观意识所蒙蔽,特别是属灵的生命被自私和世俗所蒙蔽,如果不能超越自己本性的限制,或主观的偏执,那么我们就都是「瞎子」,自然也不能为其它人领路,更谈不上纠正他人的缺点,教给人为人处世及爱主爱人的道理。作为领导者及为人师者,应先时时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过错。精通天主的道理,提高业务素质。如果一位师长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怎能希望自己的徒弟属下弃邪归正,和没有过错呢?可惜,我们往往自以为是,不能认清这一点,只是藉着和别人的比较,来满足我们的骄傲,为了显得比别人好,常常批评判断别人。而没有身体力行为人树立好的表扬,引人归向天主。反而把人引入地狱。这个事实证明我们真的是瞎子!生活中我们也要辨别是非,真理和谎言。我们既不能做引领人的瞎子,也不要成为受骗的瞎子。如果一个人能够忠实的面对自己,便能以公平的态度来看别人。一个人能够谦卑的倚侍天主,也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40)“徒弟不会胜过老师,他虚心受教了,也只能达到他老师的程度。”这里的老师不是一般的老师,不是代语文数学课的老师,而是耶稣自己,徒弟要向真正的老师耶稣学习。只有耶稣是真光,我们只能祈求他光照我们,使我们能够超越主观的成见,超越相对的事物,看见绝对的真实。在耶稣的光照下,我们也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才有悔改皈依的可能。祈求天主使我们属灵的眼睛都能「看见」。

 

(41-42)耶稣教导我们不可吹毛求疵,也不能对人恶意的做出批评和判断。因为我们人人都有过错,甚至我们的过错往往还要比别人的更加严重。你要想指责别人的过失,首先改掉自己更大的错误。

 

43至49节是路加福音中耶稣「平原言论」的结尾,内容和玛窦福音「山中圣训」结论的比喻相同(七16-27);二部福音对比喻的应用虽不全然相同,却可相互对照,对明了其意含有所帮助。

 

「果树」的比喻是「纠正兄弟错误」的道理(路六37-42)的延伸,以提醒那些愿意劝戒和领导他人的人,必须净化自己的心灵和精神,才能表现出你非凡的圣德,同样你的行为将会结出圣善的果实。否则,人们将会从你们的行为中辨认出你不是一个好人,如同人们由果子辨别树的好坏一样。因为一个人内心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行为表现什么,心里就想的什么?基督徒应该成为胸怀天主,表现天主得人。

 

最后,耶稣以「建造房子」的比喻,说明实践祂教导的重要性,并做为「平原言论」的结论:作为一个基督徒必须内外言行一致,不可光说不做,我们如果称耶稣为主,就该按他的教导去生活行事;光靠口中呼喊「主啊,主啊」,或我是真正的教友。这并非真正的顺服于天主,唯有全心全意地实行主的旨意,才是真正跟随耶稣的最好明证,更是进入天国的标志。凡听了耶稣的教导而在生活中实践的,就如同「具有坚实基础」的房子,能够历经种种的考验与困难而坚定不移。我们有这样的信德基础吗?

 

四、 个人反省

 

1、我的外在言行常与我内在的心思意念一致吗?有何困难?如何突破?

2、我生命的根基建立在哪里?我如何加深我生命的根基?

 

22、治好百夫长的仆人,复活寡妇的独生子

 

一、阅读: 路7:1-17

 

二、重点提示

 

1、这位百夫长是什么样的人?

2、在这件事上从那些体现了百夫长的信德?

3、面对丧失儿子的这位寡妇,耶稣作了什么?

 

三、经文释义

 

      在平原言论之后,路加记载了耶稣所显的几个奇迹,首先他去了葛法翁。在那里正好遇到一个百夫长所器重的仆人病的快要死了。耶稣以他人性化的慈悲,先治好了百夫长仆人然后复活了寡妇的独生子。

 

3-5 百夫长听说耶稣的事非常高兴,虽拜托了几个有地位既有势力的犹太人,前去耶稣跟前为自己的病仆转求,也说了这个百夫长的许多优点,虽是外教人,但他谦逊善良,慷慨解囊相助,为犹太人作了许多好事。这件事也类似的记载在玛窦八5-13,记叙百夫长直接向耶稣求情;相较之下,路加则描写百夫长遣发两组「中间人」来求耶稣,也许要表达他的谦恭,但重要的是这些「中间人」更突显出百夫长对耶稣的信德,他对耶稣的权威存有超乎常人的信心。

 

 「主啊!我当不起你到我舍下来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会好的。」百夫长身为军人,深知权威性命令的效果;他也遵守长官的命令,当他下令时,属下也会服从他。因此,他以自身的经验相信耶稣的权威,认为耶稣不必亲临医治,只要吩咐一声,仆人的病就会好。就如他自己可以命令手下去做他要做的事一样,只要耶稣愿意他的仆人就会痊愈。

 

所以,耶稣听了这番话很高兴,他看见百夫长的,是对自己极大的谦卑和信德。相信自己治病的威能,超越世人。所以他对跟随他的群众说:“我告诉你们,就是在以色列人中,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信德。”从这句话中,看出耶稣十分惊讶百夫长的谦逊及依靠的信心,并说明这种信心在犹太人中也不易找到。(谷6:6)耶稣的确成了「启示异邦的光明」(路2:32;13:28-29;玛8:11-12)

 

玛窦记述百夫长还跟耶稣在一块时,仆人病就获愈;然而在路加福音中,耶稣除了向跟随者赞赏百夫长的信德外,并没有再说些什么,第三者也就是受托的人回到家中,看见仆人病已经痊愈。路加要表达的是,百夫长在未见到耶稣的情况下,竟然就对耶稣存有那样大的信心和认识,这是让耶稣不断赞叹的特殊之处。

 

    耶稣在福音的其它地方,不止一次强调他来,首先是要拯救以色列家,但现在他不但应允拯救外邦人,而且是地位卑微的外邦人,他不但不假借他人的手,而且是身体力行。百夫长对耶稣的信德,是基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世俗的权势出发,充其量也只能从世俗的权势理解或信任耶稣的权势,对于耶稣超越的权能,也就是耶稣的天主性,他只能俯首接纳。信德始于接纳,百夫长值得称赞的,不只是他的谦虚,更是他迅速和勇敢地接纳耶稣。

耶稣和祂的门徒和群众一起同行,当临近纳因城门,看见一大群人抬着一口棺材,陪着一位寡妇前行,而死者就是寡妇的独生子。(按:犹太人的传统是男尊女卑,女性身份低微,需依靠男人生活;女人如死了丈夫,惟有依仗儿子,但惟一的儿子也死了,无论感情上、经济上,各方面都顿失所依,是极其凄惨的事!)耶稣看见这个寡妇,就动了怜悯的心,便安慰她说:「不要哭了!」并命令青年人起来,那死者便立刻坐起来,开口说话。这情景令在场的人大为惊叹,遂将此事传扬开去。(路7:13-17)

 

    试想假如你也和耶稣在一起,你会有甚么感觉?是否像耶稣一样,悲天悯人,或者无动于衷?耶稣在这件事上特别流露出祂人性的一面,并主动伸出援手,使寡妇的独生子复活;同时也充分反映出祂的天主性,祂具有无上的权威,死者也要听从祂(若5:25,11:17-44),祂是真人真天主。祂何止是一位大先知,何止救赎自己的百姓,祂更是大能的普世救主(路6:68-79),就是要来的那一位(路7:22-23)。

 

    毕竟人心总是硬的,致使生命充满遗憾。既然你今天认识了主,就赶快走近祂,赴你还存一口气时,就多说一些关心家人、朋友的话语,多做一点爱德的行动吧(雅2:14-17),正如短诵所言:「何处有仁、何处有爱,天主必常在。」

 

四、 个人反省

 

1、我对耶稣的信德是如何?是在于体验到祂的临在,还是无条件地去相信祂呢?

2、百夫长关心自己的仆人,我是否关心自己身旁之人?

 

23、赞扬若翰洗者

 

一、阅读:路7:18-35     

 

二、重点提示

 

1、耶稣为什么以奇迹来答复若翰门徒的提问?

2、耶稣怎样赞美了若翰?

 

三、经文释义

 

耶稣的名声传遍了巴勒斯坦,若翰的门徒把有关耶稣的事都告诉了若翰。若翰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已完成了,不久就会离开这个世界,故此,有意把自己的门徒导向耶稣,就打发几个自己的门徒,去见耶稣。询问耶稣是否就是那位要来的默西亚,让他们以开放和交托的心怀,去寻找、认识主。并直接从耶稣的口中,获得耶稣是默西亚的证据。(20)

 

打发自己的门徒去造访耶稣,也是若翰从师徒关系中隐退下来的第一步。让他的徒弟踏上自由、成长的道路。领袖中有自我显耀的,也有像若翰一样,懂得何时为基督开路,何时要退位让贤,在每一刻中活好自己的交替角色,将显和隐,同归光荣于主。就像若翰哪样。

 

耶稣以实际的行动,奇迹、言语答复了他们的问题。(21)然后才引征先知关于默西亚所作的预言(22)(依35:5)以证明这些预言在自己身上应验了。凡不因我绊倒的是有福的。意思是凡不见怪耶稣,不对他发生反感的人是有福的。

 

若翰的门徒走后,耶稣以极高的评价向群众讲述了若翰的人格即使命。首先说明他不是随风倒的没有主见的人,更不是衣服华丽,享受安乐的人,相反的他是一位非常刻苦的圣人,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强者。他不仅是先知,更超越旧约时代所有的一切先知。「但在天主的国内最小的也比他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决不是圣德的大小,也不是地位的大小,而是历史的先后和环境的不同而言。意思是生在新约救主耶稣之后的人比旧约时代的人更有福。这个「天主国内」(28)指的是耶稣的时代。

 

我们这一代出去到底是为看什么?不论是浪荡四海,或寻求不断的变化,我们的心仍然牢牢的被困在自以为是的框架内,而无法挣脱。只有当我们皈依由若翰所预备,由基督开辟的救恩国度时,我们才真正获得人生中唯一的智慧和瑰宝!

 

29-30节中耶稣将自以为是的法利塞人,及被法利塞人视为罪人的税吏和被轻视的平民来做一个比较,前者脱离了救恩,后者却获得了救恩。

 

30-35耶稣以犹太小孩玩耍的情形,比拟当时作为人民领袖的法利塞人冥顽不灵生活的态度。犹太小孩常见的游戏就是扮演婚礼和丧礼,当他们要扮演婚礼时,若有人吹笛,大家应该要跳舞,偏有一些孩童不愿意配合而吵着要玩丧礼;当有人唱哀歌,他们偏不悲哭要闹着玩婚礼。小孩幼稚而固执的态度,正是法利塞人对待若翰和耶稣的写照。

 

若翰宣讲悔改的洗礼并以苦修的方式生活,他们拒绝若翰,还说他附了魔;耶稣传天国的福音,四处与人用饭,接受税吏和不被欢迎之人的邀宴,同样也遭他们的拒绝,被说成是酒肉之徒、罪人的好朋友。这些人就像那些孩童,无论婚礼或丧礼的游戏,全都拒绝参加。只有那些接受若翰和耶稣,且立即对天主国有响应的人身上,才能彰显天主的智慧和正义。

 

四、 个人反省

 

1、天主的智慧最终是透过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彰显出来,也是借着成为祂的儿女而得以证实,我是否为着这测不透的智慧来感谢、光荣天主呢?

2、我是否常常只凭自己的主观或偏见判断所接触的人、事、物?

 

24、悔改的罪妇及热心的妇女

 

一、阅读:路7:36- 8:3

 

二、重点提示

 

1、罪妇给耶稣作了什么?

2、元宝的比喻有什么意义?

3、西满与罪妇的比较。

 

三、经文释义

 

悔改的罪妇,是路加的独有资料。这段记载也衬托出该福音的特色,作为「罪人的福音」及「女性的福音」。因为他特别关注罪人和妇女。

 

福音鲜明地陈述法利塞人和罪妇对待耶稣的态度。西满邀请耶稣来到家中,却没有按照贵客的礼节给他洗脚,反而是这位罪妇,将内在的痛悔意念,化做爱的修和行动:有备而来,走近救恩的泉源,不避人耳目,以行动表达她内心而发的真诚悔改。他打听到耶稣的消息便带着珍贵香液前来,以泪给耶稣洗脚、以发擦拭,又亲吻他的脚,再抹上香液;这一连串的举动,深刻地表达她对耶稣的感激和爱戴。那位西满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却有另外的想法:如果耶稣是先知就必定知道她是个罪人。耶稣洞察人心立时明白了西满的心思,于是对西满说了「债主与债户」的比喻(41-42),除了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之外,也引导西满了解:「爱的多,必多得恩赦,越多得恩赦,则爱的更多」。接着耶稣将西满和妇人的态度作个对照,(44-46)显然西满就是那位爱的少的人,因为耶稣说:“因他深后的爱,他的许多罪得到了赦免”而那个西满和所有的法利塞人一样自以为是义人,不需要天主的怜悯。     

      

当耶稣对妇人说:「你的罪得了赦免」,引发同席人对耶稣身分的疑惑;(49)耶稣又对他说:「你的信德救了你,你可平安的回去吧!」这句话暗示妇人尚未进屋时,主耶稣已经在无声中接纳了她,在不追究罪责之下宽恕了她。「那许多的罪得了赦免,因为她爱的多」,她的罪已被赦了,因为她渴望被怜悯,相信耶稣是主,从她的举动就可看出她对耶稣的爱是如此之深。在她还未目睹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显现最圆满的爱时,她已经体验到天主的爱并做出了回应;就是他的生命得到了改变。所有罪恶,羞愧、内疚、恐惧、和自卑感都被抹去,他现在充满爱和谢意。带着基督的平安开始新的生活。

 

可见耶稣是多么的慈悲, 若不是祂的爱首先感动人心,我们无法认识祂是生命的主;若不是祂首先接纳了我们罪人,我们无法找到力量去接纳及宽恕别人;若不是祂首先白白地爱了我们,我们又如何懂得无私奉献和以爱还爱呢?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从主那里蒙受的慈爱愈丰厚,就越要从中激发内心的感恩,我们对天主的爱才能够无穷无尽的延续下去。

 

福音在此开始了另一个境况,耶稣不单在葛法翁附近一带城市宣讲福音,祂更开始连同祂的12位门徒往远处传道;同时,亦看到一些热心的妇女,她们也成了耶稣福传团体中的一份子、有力的助手。推崇妇女是路加福音的特色之一。这些热心的妇女在耶稣传教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她们帮助、供应团体需要,安排生活上的一切。事实上,在当时社会环境,妇女们往往是经师们日常的食用和生活开支的支持者。

 

在耶稣传教团体中的热心妇女内,有些名字是特别描写的:玛利亚玛达肋纳——因着耶稣的德能驱逐了身上的魔鬼、约安纳——她是当时黑落德王管金钱的官雇撒的妻子。可见当时这些热心的妇女是无分贫富、地位、种族、男女、健康和疾病。天主的智慧打破了人们狭隘的思想,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在耶稣内修好;都能分担自己的一份使命。今天,在我们的教会内,是否同样无分性别、种族、贫富,而只为追随耶稣,将祂的福音传杨开去呢?

 

四、 个人反省

 

1、我渴望主的怜悯吗?我明白在基督内赦罪的恩宠吗?我该如何回应天主呢?

2、当我经验到身旁的弟兄姊妹得到天主恩宠时,我自己通常会有什么反应? 

 

25、  撒种的比喻

 

一、阅读:路8:4-15   

 

二、重点提示

 

1、耶稣如何讲了撒种的比喻?

2、耶稣如何解释了撒种的比喻?

 

三、经文释义

 

耶稣在福音中,时常用比喻与宗徒及群众讲话。这个比喻,在玛窦和马尔谷福音中都有记载。比喻可分为两段,前段是耶稣所讲的撒种比喻的原文,(5-8)目的在鼓励人在福传方面要有农夫撒种的精神。后段是撒种比喻的解释,(11-15)反映撒播和宣讲天国福音后的不同效果。比喻的重点在于撒种和收获,不仅仅是把种子撒出去,落在不同的地方。当然在撒种的过程中,一些损失是在所难免,但只要落在好地里就会有百倍的收成。所以比喻中把人心比拟成四种情况,劝勉人的心要成为好地。听了天主圣言后要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听了这个比喻,发现撒种者是天主自己,衪很慷慨大方地,不怕自己所播的种子落空,只希望种子都能落在肥沃的土地上,以便能开花结果,有百倍的收获。

 

接着耶稣引用先知的话:「有耳听的,就听罢!」(依六9)说明天主的话不被接受的原因,是因为听众不愿聆听,所以他们才不明白比喻的意义,并不是耶稣不愿意人们明白。

 

9-10节门徒问耶稣:“这个比喻有什么含意?”他回答说:(10)。路加清楚的指出,耶稣讲比喻的两个效果,那些心怀善意及意向正直的人,藉着比喻更能容易明了耶稣的道理,更热心的加以研究和追求,并努力的去遵循。那些心地不纯正的人,却不明白耶稣所讲的比喻,因而感到乏味,渐渐离开了耶稣。

 

紧接着耶稣开始为他们解释这个比喻的意义:(11-15)。比喻的解释非常清楚,种子是一次性被撒在地上、有的落在路旁,被人践踏、或被飞鸟吃了、有的落在荆棘中、被荆棘荒芜了,有的落在石头地里,缺乏水分,这一切不同的遭遇,都是因为人们心硬听不进去天主的圣言。或者听了天主的圣言,又缺乏信心,不把它放在心上,也不去在生活中实践的人。因魔鬼、肉身、世俗的诱惑,而只知道贪图钱财名利而无暇顾及天主圣言。天主圣言的种子在他们心中不能扎根,窒息、干枯、死亡了。

 

有的落在好地上结出百倍果实。落在好地上的种子会自然地发芽生长,自然生长中的奥妙和力量,只有依赖赐予人类和万物生命的天主。所以聆听福音就好像种子落在每个人身上,人完全有能力去接受天主的圣言。因为天主圣言是透过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启示给我们每个人的,天主让福音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内都能发芽生长。可是,只有那些诚实善良的人,保存天主的话,且以坚忍的态度结出信仰的果实的人心,才是比喻中的好地。才能让种子发芽滋长,结出百倍的籽粒来。天主就是种子发芽成长的原动力,祂所撒播的种子,只要落在好地里,就必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撒种的比喻,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兴奋的讯息,在我们的生活中,天主不断的提供机会给我们,使我们能离开那些阻挡我们接近天主的事,天主也教导我们反省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天主的爱,而结出圣善的果子。其实在我们领洗的时候,天主就慷慨的把生命的种子送给我们,让我们接着基督生命活水的浇灌,圣体神粮的滋养,在基督内不断的成长。

 

但是,由于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的黑暗,再加上我们内心的罪恶,生命的种子无法正常的生长,罪恶的势力时常寻找机会将天主的圣言夺取,阻止基督在我们内生存,我们被生活中的忧虑和安逸快乐所影响,变得心烦意乱,无比的恐惧。甚至感到沮丧不安。

 

然而耶稣以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好让我们能充满希望,当我们改变自己,抛弃罪恶的意念时,那在我们心中不朽坏的,新生命的种子便会茁壮成长,并长出令天主和自己都喜悦的果实。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如何让天主在我们内工作呢?耶稣要求我们祈祷,阅读天主的圣言,以他的教导更新自己的生活,并以爱去服务他人。当我们服从他时,便会体验到他对我们的爱,渐渐的我们就会像似他。我们对上主的爱和服从,在加上对别人的爱和宽恕;能将旧有的生命连根拔起,使新生命有发展的空间。天主只要求我们每天实践一、两个信德的行动,他不但只会祝福我们那些细小的行动,而更是我们渴求更多爱的行动。完成基督爱的使命。

 

主!求你教我们做一块好地,让你圣言的种子在我们身上结出百倍果实。

 

四、 个人反省

 

1、我是否有农夫撒种的精神,不断地和他人分享福音?

2、我是比喻中的好地吗?或是容易被生活的思虑缠绕,以致不能好好追求信仰?

 

26、灯台上的灯 , 耶稣的真亲属

 

一、阅读:路8:16-21

 

二、重点提示

 

1、灯台上的灯象征什么?

2、耶稣说他的真亲属是谁?

 

三、经文释义

 

本段福音应该在上一段「撒种比喻」的背景下来了解。耶稣的教导可能为一般的群众不太明白,但门徒听了耶稣的解释就完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犹如在他们身上点燃了信仰的灯光。灯光的比喻,是指门徒们,在得到天国的奥义之后,要变成照亮他人的光,应向全人类传播基督的真光,因此门徒要把耶稣所讲解的,继续公开地宣扬出去,因为天国是为给所有的人准备的。

 

作为一个基督徒应不断的,祈祷默想和阅读天主的圣言,我们付出越多的时间去关注天主的圣言,我们的意念便能越接近天主。透过沉思「天主的富饶,上智和知识」(罗11:33)我们会得到平安,并能与圣保禄一起说:「我们有基督的心意」(格前2:16)

 

耶稣许下,如果我们稳固的持守所接受的圣言,他会在我们内生长和结出果实。当我们被天主的圣言滋养,他的光会渗透这个黑暗的世界,照耀我们。我们的生活见证和德行,会将其他人吸引到我们身边,使我们能与他们分享那从天主而来的圣言,成为基督福音的传播者。起到光的作用。

 

天主借着基督的启示,慢慢地向我们显示一切。圣父从来没有将自己隐藏起来,衪从创世之初直至末世,衪不断向世界显示自己,与人类建立一份亲密的关系。可惜人类时常忘记天父的大爱,为满足个人的私欲,竟埋没良知而投靠魔鬼的势力,不惜将天主真、善、美、爱的本体隐藏起来。

 

 

由于门徒们所肩负的使命重大,耶稣劝勉他们要留心地听,因为用心领受耶稣道理的人,体会更加深刻,收获更为丰硕。但若一个人自以为是,想自己已经知道了天国的道理。而自满自足,固步自封,那么他所有的亦必将被夺去,因为人若不谦逊的领受,和利用天主的圣宠,圣宠必要离开他。那么连他原有的也会丧失,他们将变成「撒种的比喻」中无法生长种子的石头地。

 

在尘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物欲的诱惑,容易使一些善良的人堕入黑暗的世界。因此,我们生活在现世,必须把持着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大道。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若14:6)。耶稣清楚指出只要跟随祂,按照祂的教导生活,便能找到通往永生的道路。

 

所以,当人生遇到任何困惑,忧虑,恐惧,悲伤等挫折时,不要忘记投靠耶稣指引,因为祂是我们的领路人、路途上的明灯。

 

综观犹太文化,「兄弟」二字的使用非常广泛,除了指同一父母,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外,诸凡侄子、侄女、表兄弟、堂兄弟、同族、同支派、甚至朋友及同等职业的人,都称为「兄弟」。

 

这篇福音的记述,不单在路加福音,也在玛窦及马尔谷福音中记载。三部福音作者亦将此段事件记载在撒种比喻的前后,暗示听天主的话的重要性和结果。耶稣说:“那听了天主的话而实行的,才是我的母亲和兄弟。”耶稣的言语让人有些难懂,但他却借此指出,他的母亲玛利亚就是俯听和遵守天主圣言的典范。因为她完全成行天主的旨意,做了救主的母亲。因此,要成为这天国大家庭的一份子,凡是热切地聆听并遵行天主圣言的所有天主子民。都是耶稣的亲人;兄弟姊妹和母亲。

 

我们通过对圣经的不断深入了解,完全能够从圣经的记述中,明白耶稣基督在世宣讲时的教诲。我们称天主为父,彼此互为兄弟姊妹,并以耶稣基督作为我们的兄长,我们又岂能只将耶稣对我们的训诲化成空谈,而不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呢?我们要学习圣母玛利亚聆听和遵循天主圣言,耶稣透过玛利亚的榜样,教导我们「与他相会」的意思,就是那真正留心聆听天主说话的人。其实我们每天在弥撒圣祭当中,聆听天主圣言,恭领主的体血,就是与主相约。

 

四、 个人反省

 

1、我是否善用从天主得来的恩宠、神恩、才华?

2、我是否虚心领受天主圣言?积极地追随主耶稣?

 

27、平息风浪、驱逐恶魔

 

一、阅读:路8:22-39

 

二、重点提示

 

1、耶稣是如何平息风浪的?

2、耶稣怎样拯救了附魔的人?

 

三、经文释义

 

这个奇迹的地点,无疑是加利肋亚湖,而且是耶稣正在坐船由湖西岸到东岸革辣撒人地方去的时候,时间是在耶稣平原言论之后,当时天色已晚,耶稣整天讲道之后已是疲倦不堪,所以在船上睡着了,此时忽然狂风吹来,大浪淘天,船几乎被淹没了。宗徒们在惊慌之余,求救与耶稣,耶稣醒来斥责了风浪,顿时奇迹出现,湖面上风平浪静。人们惊呆了,彼此询问「这人是到底是谁?」连风浪也屈服于他。这是一个耶稣征服大自然的奇迹。在这件事上,也许是耶稣要考验门徒的信德,所以任由风浪翻腾,让几个门徒有机会同舟共济;可是当耶稣看见他们怕得要死时,也于心不忍,把风浪平息下来。稍微透露了他天地万物的统治者的威力。使宗徒们的信德大增。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也时常出现太多忽然翻起的风浪。有时我们会发觉这段福音能安慰我们,使我们重拾信心,恢复平安。但更多时候,耶稣虽为门徒平息风浪,却好像是忘了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喊,面前的困境总没有过去,耶稣是否睡得太死了呢?

 

不!耶稣并不是真的睡了。祂既愿意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救我们,又怎会在危急关头弃我们不顾?那么祂到底在想甚么?但这里面必定有天主的圣意存在。是天主的公义还是考验,没有人会知道。

 

是的,有许多事情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外,尤其是生老病死;但最重要的是,天主无时无刻也在看顾我们。即使我们感到无能为力,筋疲力尽,而且也不明白天主有何计划,但我们不必绝望,因为我们的希望和信心,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那位为爱我们而死、永恒不变的真天主。

 

今天,把你的困难和重担,都一一交托给慈爱的天父吧,祈求祂助你回复信心,尤其是对祂的信心。

 

耶稣刚渡过加利肋亚湖,来到革辣撒人的地方时,便遇到那个附魔的人,不论日夜,咆哮如雷,人心惶惶,没有人来制服他。耶稣看见好好的一个人,被魔鬼弄得面目全非,不似人形,住到坟墓里去,怎能不动怜悯之心?这次,耶稣驱魔的方法很特别:祂答应魔鬼的请求,把魔鬼赶到猪群里去了。放猪的损失惨重,猪群全都淹死了。耶稣当然有其它方法来驱魔,祂选择这样做,有他一定的道理。我们只能猜测的说:一是为显示自己具有天主莫大的全能,二来可能也是为了惩罚外帮人所犯的罪过。(犹太人从不养猪,也不吃猪肉。)

 

耶稣来到革辣撒人的地方,原本是为给这里的人带来福音,和同舟共济的好机会,提醒民众关心有需要的人,帮助解救痛苦患难中的人。可惜,他们拒绝了这个机会,把耶稣赶走了,他们所惦记的是耶稣给他们损失了的那几头猪!他们再不想看到耶稣。人们往往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抛弃真理和信仰;抛弃了耶稣,正是愚昧无知到了极点。

 

正如伯多禄提醒我们的:“魔鬼如同咆哮的狮子,巡行各处,寻找可以吞噬的人。”我们不仅在圣经中看到魔鬼的凶残,在生活中也时常在遇到恶魔的侵害。所以我们要时时依赖我们的主基督,耶稣愿意将魔鬼捆绑起来,然后把他的光明带到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不要害怕,尽管像他祈求。他会将黑暗暴露于光明之下,将他慈爱的光辉带给那些寻觅他的人。让我们透过祈祷和圣言,聆听天主对我们的说话,他愿意生活在我们内。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依赖他的帮助而得到解决。

 

四、 个人反省

 

1、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否也遇到门徒们那样生命危险的类似情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受过魔鬼的困扰?你怎样面对了它?

 

28、治好血漏妇人及复活幼女

 

一、阅读:路8:40-56 

 

二、重点提示

 

1、为什么患血漏病的妇人只可偷偷触摸耶稣的衣服?

2、谁是复活女孩的见证人?

 

三、经文释义

 

耶稣和他的门徒又顺着湖西岸,来到他的传教根据地葛法翁城,人们欢迎耶稣返回,就在这时一位会堂长前来请耶稣去医治他病重垂危的独生女。耶稣欣然就道,有许多的人簇拥着他。人群中有一位多年患血漏病的妇人,以十分活泼的信德,相信只要摸一下耶稣的衣边,就会痊愈的,他挤到耶稣跟前摸了耶稣的衣边,果然他得到了痊愈。她受到耶稣公开的赞扬,称赞是他的信德救了他。还在路上的时候,会堂长的家人来报说,孩子已死了,不必再麻烦老师了,可是耶稣仍然前往,使已经断气死亡的女孩,复活了起来。

 

试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让我们难以接受的事实,使我们的思想钻了牛角尖?例如:在事业方面停滞不前,或是经济过于贫困,或是遭人毁谤,或是感情上的不愉快等等。总之,你用尽办法也无法走出困境。这时,你有甚么感受?会绝望吗?往往那些失去勇气和希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一蹶不振,有些甚至选择以了结生命,来逃避这些看来没有希望解决的困难。

 

这位患血漏病的妇人,却给我们极大的鼓励。她虽感痛苦,但没有绝望;即使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也没有放弃,仍然继续尝试,因为她深信总有方法能治愈她的病。她曾听闻耶稣的事迹,便千方百计挤到祂身旁,摸摸祂的衣服繸头。她为什么不堂堂正正的请求耶稣给她治病呢?按犹太人的法律,患血漏病的女人是不洁的,凡与他接触的人也成了不洁的。(肋15:19-26)这位妇人一定将自己的病隐瞒起来,才敢走进耶稣,触摸它的衣繸。不管怎样,她的行为,旁人看来愚蠢,但对她来说,却是个千载难逢好的机会。结果,她的病如愿以偿得到了彻底的治愈。

 

由于她满怀信德的行动,亲身体验了天主那不可思议的治病能力。也除去了他的罪恶,加深了他与天主之间的关系。曾经被视为不洁而被人离弃的血漏病人,现在却获得耶稣的欢迎而恢复原来的自尊。

 

在复活会堂长的女儿这件事上,更显示了天主的慈爱、同情、和起死回生的治愈能力。当有人告诉会堂长;“你的女儿已经死了,不必麻烦老师了”耶稣说:“不要怕!只要信,他就会好的”。从这些对话我们看出,耶稣的怜悯之心,和信心的重要。在人们以为女孩已经死了,不可能再活的情况下,他复活了这位去世不久的小女孩,再一次证明他那不可抗拒的天主性的能力。

 

耶稣治愈我们的愿望永不动摇,包括肉身和灵性上。耶稣愿意每天从罪恶中拯救我们,使我们与他有更深的结合,明了被召叫的喜乐,如果我们能对天主充满信心,正如患血漏病的妇人和那位会堂长,天主会运用他的恩宠,使我们的生活信德日增。并充满天主神奇的德能。

 

天主的恩宠永远足够我们使用,我们只要走进他,便能得到。我们如何走近耶稣?他临在于我们的祈祷中,只要我们恒常祈祷并在祈祷中聆听他的说话,便能接近他。我们越接近耶稣,便越能经验他的治愈手法。我们不要害怕和害羞的向他告诉我们的需要,他来世界的目的就是拯救我们。我们得救是他最大的心愿。

 

四、 个人反省

 

1、你从这位被耶稣治愈的妇人身上看到了什么?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有失望的经验吗?你想到过耶稣吗?

 

29、 宗徒的使命

 

一、阅读:路9:1-9 

 

二、重点提示:

 

1.耶稣赐给了宗徒们什么权柄?及遵守的原则?

2.,黑落德为何听到耶稣的名声而忧虑不安?

 

三、经文释义

 

耶稣由大批的门徒中拣选了十二位宗徒后,已和他们同居共处有相当的时日,如今耶稣更进一步教导他们,使他们善尽来日的使命,首先赐给他们各种所需的权利,又给他们指出,以后传教时应守的具体规则,携带衣物及应有的态度,然后打发他们出去做实地的工作,及亲身的考验。

 

宗徒是蒙基督的召叫,然后被差遣出去传福音的。耶稣赐给他们治病躯魔的能力和权柄,目的是要为耶稣宣讲的福音做活的见证。主先给予他们装备和训练,然后才差遣他们出去。并让他们凭着信心去过简朴的生活、(3)并适当接受别人的款待。无论进入哪家都要向他们问安;(4) 若被拒绝接待,就离开那家,但平安却归于他们自己。(5) 同时他们亦照着主的吩咐,带着主的权柄出去宣传福音,并医治疾病。

 

此外,路加以「宣传福音」来代替马尔谷的「使人悔改」(谷六12),表达出悔改与福音喜讯是一体的两面;「周游各地」也显出传扬福音的普遍性。宗徒们「周游各乡村,宣传喜讯,到处治病」,凸显出初期教会传播福音的蓬勃气象。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耶稣训练门徒的模式,就是召叫、训练和派遣三部曲。天主在每个基督徒的身上,都有他的心意,透过他们的才能,彼此互相的配合,使福音可以传扬出去。到了今天,一切都没有改变。同一的耶稣召叫我们每个人,赐给我们权柄去面对魔鬼和病患者,派遣我们去宣讲天国的喜讯,去治疗肉身和灵魂的受伤者,无条件的去关爱其他人。请记住我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上路,而是以耶稣的名字和能力。

 

因此作为基督徒应时常提醒自己,我们有没有准备自己,让天主向我们说话?有没有愿意聆听天主召唤的声音?宗徒们为我们立了一个榜样,愿我们能以一份单纯、聆听和服从的态度来响应天主的召唤。 

 

由于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的过程中,行了许多令人惊异的大事,教导也富有权威,因此人们纷纷猜测耶稣的真实身份。福音中,路加特别以黑落德不安的心情,(7-9)说明了这段经文的主题。

 

上文提到十二门徒宣扬福音;从黑落德的反应,可得知门徒们的宣讲是颇有成效的。以致人们猜测:是否耶稣就是那位要来的厄里亚已经出现了,或是旧约中的那位先知有来了。但心怀恐惧的黑落德却因自己的恶行而非常恐惧担心,是否是被他斩首的若翰洗者来对他纠缠不休。

 

因为黑落德为了霸占他兄弟媳妇的事,不但没有听若翰的话向天主悔改,反而把若翰杀掉,希望他宣讲的讯息与他一起被埋葬,然而那个讯息继续在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身上活着,甚至比若翰更有力量,这是黑落德大为震惊。因为他杀死了若翰并没有将它宣讲的信息毁灭,那么他应该怎么办呢?黑落德感到特别迷茫,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阻止天主救赎消息的宣讲。

 

后来,在处死耶稣的事上黑落德再次面对选择,要么听从悔改的讯息,要么把耶稣处死,让讯息沉寂下来(路23:7-12)黑落德最终没有吸取从前的教训,最后成了杀死耶稣的一份子,我们可以想象当黑落德听到耶稣复活的消息,他内心是何等的困扰。

 

路加省略马尔谷所记述的若翰之死,但福音中以黑落德对耶稣的迷惘与好奇,说明若翰的结局。如同马尔谷记载的一样。(是被黑落德杀害的)路加以若翰死亡的记述,为耶稣死亡的记述预作铺路,说明若翰作为前驱的身份,不只是言语教导,而更是包含着苦难与死亡,包含着为主殉道的命运。

 

四、 个人反省

 

1、福传的能力来自于耶稣。我是否聆听耶稣的旨意?是否依靠圣神的能力?

2、为主作证的性质是充满喜悦的。我也愿意分担这样的使命吗?即使面对困难,是否仍然愿意努力?

 

30、五饼二鱼

 

一、阅读:路9:10-17 

 

二、重点提示:

 

1.耶稣在什么背景下行了五饼二鱼的奇迹?

2.留意耶稣增饼的整个过程。

 

三、经文释义

 

门徒们在外宣传福音一段时间之后归来,耶稣把他们带到一个名为「贝特赛达」的地方。这是一座村庄,位于加里肋亚湖北端约旦河入口的附近。此地相当偏僻安静,因为耶稣愿意单独和门徒们在一起,一方面使他们能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也可私下提供教导。也许群众听到了这个消息,便跟随着他们去了,耶稣看见群众时,立刻对他们表达欢迎,「给他们讲论天主的国,并且治好患有各种疾病的人。」(11)这个简短的开场白清楚地表达,耶稣不但特别照顾门徒们,也十分关怀一切跟随祂的人。

 

当夜幕渐渐低垂时,门徒们开始忧虑,这么多的群众如何能找到食物和过夜之处,这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耶稣要求门徒们给群众东西吃,由门徒们的回答以及当时在场的人数看来,耶稣的要求似乎「不近情理」,根本无法实现。这个情况生动地凸显了增饼奇迹的真实背景。

 

耶稣指示门徒们让群众50个人一组,好像准备进餐似地一组一组坐下,这个叙述大概反应了初期教会共同举行晚餐礼的实践方式(参阅:宗二46;二十7)。接着,耶稣拿起他们当时仅有的五个饼和两条鱼,望着天祝福了,擘开递给门徒,叫他们分给群众。耶稣的言语和行动,充分显示出他有如一个家族的父亲、或者是接待客人的主人;至于这些门徒如何将鱼和饼分给在场的五千人,福音则并没有叙述。福音最后非常简短的报导了整个事件的结果:所有的人都吃了,而且吃的很饱。他们将最后剩余的碎块收集起来,共有十二筐。

 

路加叙述这个奇迹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客观地报导这个事件,而是要以生动的方式帮助读者认识耶稣。整段经文让我们看见耶稣的图像,他是老师、救主、也是供给饮食给广大群众的施主和主人;门徒们则被表达为耶稣的见证人。路加向读者们讲述耶稣的故事,使大家透过耶稣和门徒之间的对话,以及祂对群众们的关怀,真正了解默西亚的使命与身份。他正如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照料患病者,教导天国的道理,并以奇迹喂养他们,直至每个人都感到满足。

 

圣保禄致格林多人前书中说:“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我们每次阅读圣经,可以唤起我们的感受。我们每次祈祷,可以充满圣神。当我们以谦卑的心走进耶稣的祭坛,恭领圣体圣血,我们便得到滋养。只有他能喂养我们,满足我们肉身和灵魂的需要。让我们共同期待那美好的未来。到那时“他要拭去我们眼上的泪痕;以后再也没有过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因为先前的都已过去了”。

今天的福音也使我们反省到自身的许多问题,许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的才干比自己强,不敢出头露面。所以不敢将我们仅有的拿出,总是收藏起来,倘若那拥有五饼二鱼的人,吝啬他的食物,留下来给自己,那五千多的群众就要忍受饥饿了,然而,他的慷慨却成了别人的祝福。圣经也将这件事记录下来,作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今天这段经文提醒我们,只要你愿意将这微不足道的贡献出来,天主将会使用它成为更多人的祝福。我们不妨省察一下,自己有什么可拿出来奉献给天主,成为别人的五饼二鱼。

 

四、 个人反省

 

1、在团体行动中当众人最渴望需要的一件东西的时候,假如你有,你是否慷慨拿出与众人分享?

2、当别人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是否无动于衷?

 

31、伯多禄明认耶稣

 

一、阅读:路9:18-22

 

二、重点提示:

 

1.伯多禄怎样明认耶稣是主?

2.耶稣怎样预言自己的苦难?

 

三、经文释义

 

福音是耶稣和门徒之间关于祂身份的对话,重点在于伯多禄的回答,以及耶稣自己对于默西亚身份的说明(18-22)。路加并未报导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参阅:谷八28),只说耶稣正在独自祈祷,这是路加福音的特色之一,耶稣常在重要的事件发生之时祈祷(参阅:路三21;六12;九29)。当苦难接近他时,他在祈祷中,将自己全部交托与天父。说明他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天父的旨意与支持。

 

福音也指出门徒们和耶稣在一起。耶稣问门徒们说:「人们说我是谁?」在此之前黑落德王也曾经询问过有关耶稣身份的问题(9)。门徒们如实的回答了人们对耶稣的说法。「有人说是洗者若翰;有人却说是厄里亚;还有人说是古代的一位先知复活了。」(19)

 

耶稣更进一步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20)他不但挑战他们,而是邀请他们与他做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关系。他希望他们在祈祷中向天主开放自己,接受他的生命和爱。伯多禄以门徒团体发言人的身份,答复耶稣说:你是「天主的默西亚」(思高版:「天主的受傅者。」)说出了耶稣真正的身份,「天主的默西亚」表达出默西亚和天主之间特殊的归属关系,以及他的特殊使命。同时也巧妙地答复了先前黑落德的问题:「这人到底是谁?」 

 

而真正的「天主的受傅者」,并非一般人所期待的「光荣的默西亚」,而是耶稣所诠释的「受苦的人子」。耶稣严格禁止门徒们把他的身份告诉人,目的就是避免引发群众们的误解。耶稣预言「祂(人子)将遭受苦难、被弃绝、杀害,但第三天将要复活」。这一切是天主救援行动的必要因素,唯有在耶稣的苦难背景下,「基督」的头衔才能被正确地了解。这就是所谓的耶稣第一次预言自己受难。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有许多次使用「必须」这个词汇描述祂的苦难,说明耶稣明白唯有天父的旨意才是祂的使命;祂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告诉门徒:祂将走上祂的十字架。作为真正的基督徒也必须跟随基督走上祂的苦路。

 

透过这段经文耶稣对每一个读者提出相同的问题:「你们说我是谁?」同时教导所有基督徒耶稣的真实身份:耶稣的确是默西亚,但并非犹太传统中所期待的政治性默西亚,而是天主派遣来的「基督」,是必须经过苦难和复活来完成救援使命的「天主子」。

 

其实,耶稣每天都向我们发出同样的问题,耶稣的问题是直接了当的,直插入我们的心坎,是挑战我们要真正的认识祂;就是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认识他。而我们的行为也一一答复了。倘若世俗的事物才是我们的主,那么,耶稣的心所受的痛苦,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还要痛。

 

让我们反躬自问,每天用多少时间来与耶稣倾诉心事?若要认识耶稣,首先要与祂足膝谈心,互吐心事。耶稣不但在圣经中对我们说话;在绝望的人群中,在病人中,在家庭中,在周遭的人群中,在大自然中,耶稣都在向我们说话。我们要明认耶稣是主,是创造和救赎我们的天主,我们要在这世界上藉着祈祷赞美他、敬拜他、依靠他、得到他。在《宗徒大事录》中路加告诉我们,当门徒认识祈祷的方法,便成为福音有效的执行者。他们明白天主的计划,甘愿为天国舍弃生命。(宗4:23-31;10:9-48;27:21-26)

 

耶稣邀请我们在祈祷中与他相遇。当我们在祈祷中目睹他的光荣,我们的心便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他将赐予我们无数奇妙的恩典,他会改变我们,并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为基督做生活的见证。

 

四、 个人反省

 

1、“你们说我是谁” ?你是怎样回答耶稣向你提出的问题?

2、耶稣的苦难对我有什么意义? 在你一天的日程中,是否安排与耶稣倾心交谈的时间?

 

32、跟随耶稣的条件

 

一、阅读:路9:23-27

 

二、重点提示:

 

1.做耶稣的门徒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耶稣说谁若就自己的性命必须该作什么?意思是什么?

 

三、经文释义

 

耶稣对门徒们预言自己的苦难后,突然转为对当时的群众发言。由于经文并没有交代这些群众由何而来,因此这些谈话应该是针对跟随他的门徒及信仰团体所做的教导。

 

第一个教导是「做门徒的条件」:凡是愿意跟随耶稣走上祂的道路的人,必须决定性的舍弃自我;具体的行动就是背起十字架,跟在耶稣后面行走。根据罗马政府的刑罚,被判十字架死刑的人,必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的横木走上刑场。因此耶稣的要求首先是指出,凡是愿意跟随他的人必须具有准备接受这个可怕的刑罚的态度(参阅:路十四27),「自己的十字架」则是指耶稣的跟随者将要接受的为主殉道命运。这段经文更以「天天」来强调,跟随基督是不能间断地走上苦难死亡的道路(参阅:格前十五31;格后四10;罗八36)。就是甘心忍受每天所遇到的困难和痛苦,并且要舍弃自己的私欲和愿望,只有爽快地牺牲现世的一切享乐之后,才可以获得天上的报应,永远的生命。

 

第二个教导「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这人必能救得性命。」其实这个教导是前一个教导的解释:任何一个为了因信仰的缘故保全现世性命的努力,事实上都是屈服于这个世界中的死亡威胁,是对信仰及天主的背叛。唯有对基督表达忠诚,牺牲个人现世生命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救援,获得永远的生命。

 

天主除了赐给我们每天的是十字架,还要我们为信仰作证,如此我们就必须冒险。有时这种危险只不过是我们受到朋友和上司的嘲笑;而有的时候终于福音也可能会冒死亡的危险。我们应以为耶稣受苦为荣,就如初期的宗徒们那样。谁若在现世为了人情脸面,而不遵守天主的法律、诫命、则来日审判时耶稣光荣的判官,亦将不以他为自己的门徒。所以,作为耶稣的门徒,就必须效法耶稣,背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前进。

 

在25节主耶稣又为我们指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人纵然赢得了全世界,却毁灭了自己为他有什么好处呢?”这是耶稣讲的警句名言。是他对以上教导的一个总结。说明世上的一切名利金钱,无论对人的肉身和灵魂都没有益处。唯有跟随耶稣是我们人生的正确方向。这句话吸引了无数的青年抛弃一切跟随了基督。最有名的就是圣五伤方济各。

 

这几个值得基督徒不断反省的警告与教导提醒我们,跟随耶稣基督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耶稣向一切跟随他的人所提出不能妥协的要求,目的在于使他们重新反省、检讨、爱惜现世生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悔改,借着实际参与耶稣的苦难和复活而得到天主内的真正生命。基督徒就是跟随复活的主、学习时时听从天主声音的人;所以也应与祂一样克己牺牲、甘愿忍受痛苦的考验。唯有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的人,才是祂的门徒(十四27)。唯有能真正弃绝自己(路九23;玛十六24;谷八34)、空虚自己(斐二7),才能被保存在天主的生命锦囊中(撒上廿五29)。不被损坏。

 

让我们时常祈祷,当我们决心在祈祷中寻求耶稣时,便能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当我们接受上主的提示,放下自己生活,便会充满至圣的爱,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让我们接受天主所召叫的生活,虽然这可能是很困难的事,但我们的报酬是远远超过所付出的。

 

四、 个人反省

 

1、我能够「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吗?

2、你是否愿意响应主耶稣的邀请,为他甘愿将俗世的价值观钉上十字架上,全心仰望天上,在世上积累天主的宝藏呢?

 

33、 耶稣显圣容

 

一、阅读:路9:28-36   

 

二、重点提示:

 

1. 耶稣显圣容时出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2.在耶稣显圣容时梅瑟和厄利亚同时出现有什么意义?

 

三、经文释义

 

路加叙述耶稣显圣容的事件,发生在他讲述有关苦难以及跟随他的人必须有的条件之后的第八天,显示这些言论和显容事件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连。

 

耶稣带着伯铎、雅格和若望登上一座山去祈祷,这三个耶稣的门徒在对观福音的传统中常常被放在一起提起,显示出他们和耶稣有特殊的关系。在犹太传统中「山」是特别合适祈祷的地方,路加福音也保持了这个传统(参阅:六12;二二39)。这段经文并没有指明耶稣和门徒所登上的是那一座山,但是从教父奥利振开始,教会传统就一直认为那座山就是「大伯尔山」。

 

当耶稣在山上祈祷时,他的容貌发生了变化,衣服也变的洁白发光,在这个时刻梅瑟和厄里亚也同时出现。梅瑟和厄里亚是建立以色列子民信仰基础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曾经在西乃山上和天主「相遇」(出三三18-23;列上一九9-13),现在他们在这座「圣山」(伯后一18)上和耶稣相遇,证明耶稣就是满全一切法律和先知的「那一位」。他们在荣耀中显现和耶稣谈论的主题,是耶稣的逝世和祂在耶京必要完成的事,显示耶稣的死亡是天主救援计划的实现。在这些事发生的时候,伯多禄和他的同伴们却昏昏入睡,当他们醒来时,才看见「耶稣的光辉」和梅瑟及厄里亚的出现,耶稣的光辉显示使他的容貌有所改变了,衣服洁白发光。但是路加并未报导三个门徒当时有什么具体的反应。

 

直到梅瑟和厄里亚要离去的时候,伯多禄才相当突然地说出一个愚蠢的建议,他希望为耶稣以及另外两个人各搭建一个帐棚,相当明显地他渴望永久留住眼前所发生的景象。伯多禄的建议大概反应出一个传统的犹太信仰实践:犹太人在帐棚节搭建帐棚做为在现世经验未来天上福乐的象征(参阅:匝十四16-21)。

 

就在此时,天上出现「一片云彩遮蔽了他们」(34)。云彩是天主光荣的象征(参阅:出二四15-18),表达天主具体的临在,云彩的出现也显示搭建帐棚是毫无必要的;门徒们感到恐惧,是犹太人因为意识到天主的临在而有的普遍反应(参阅:路一12;二9;五9、26)。

在云彩中有声音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从他!」(35)这句话由许多不同的旧约经文综合而成(咏二7;依四二1;申十八15)。云中的声音代表天主的宣告,内容说明耶稣是天主特选的儿子,并且要求在场的门徒们服从他。这句话也同时将门徒以及读者的眼光引向耶稣苦难的宣告,以及召叫门徒们在苦难中跟随他(路九23;)。

 

整段叙述以一个简短的话做为结束,在天上发出的声音中,整个场景就只剩下耶稣一个人,意思是由天上来的梅瑟和厄里亚以及天上的声音都已消退。最后路加简短地叙述三个门徒对整个事件的反应,他们把所见的一切都当作秘密,在「那些日子」中,也就是指在耶稣复活之前没有把这事件告诉任何人。

 

路加透过生动的叙述报导一个「具体事件」(参阅:伯后一16-18),目的在于告诉他的读者耶稣真正的身份。根据这个显现的故事,有些门徒直接从天主的启示,经验到耶稣是谁(参阅:玛十六18;迦一16);虽然他们当时并未完全明白,但却在耶稣的复活事件之后领悟了其中的意义,并且大力宣扬他们的信仰:虽然耶稣遭受极度的贬抑,受苦至死,但他的确是天主的特选者、天主子,他的苦难完全符合天主在旧约中所显示的旨意,因此人们必须听从他,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走向救援的苦路。

 

    按教会的教导,耶稣藉显圣容预示祂的追随者的归程,他们将来的最后结局:将如祂所显示在门徒眼前的光耀辉煌的景象。太好了,耶稣的追随者应该怎样走向这归程呢?       

 

最后结局是光明欢庆的,前往之道却是艰难困苦的;如果基督徒感觉步履艰难,主将会以大能伴随他们上路。

 

四、 个人反省

 

1、耶稣的光荣在苦难中彰显,面对自己不顺心的情况,我如何处理?

2、耶稣是真天主。我是否遵照祂的教导生活行事?

 

34、 治好附魔的儿童、二次预言受难

 

一、阅读:路9:37-45 

 

二、重点提示:

 

1.耶稣有山上下来显了什么奇迹?

2.耶稣说:「无信而败坏的世代,容忍你们直到几时呢?」这是什么意思?

 

三、经文释义

 

在玛窦福音17:15节记载着个附魔的孩子患有癫痫病。谷九:17则更清楚地说他又聋又哑,路加却只简单的说他是个独子,附有恶魔在身,宗徒们传教治病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路九:6-10) 所以这孩子的父亲没有等到耶稣及其三位爱徒自山顶上下来,便将孩子送到其他九位面前,求他们治愈。但他们没有有驱逐这个魔鬼。

 

当耶稣和他的门徒刚从山上下来时,这孩子的父亲在人群中大声祈求耶稣可怜他的独身子,并向耶稣述说了孩子附魔时的情形。耶稣批评了他们之后让他们把孩子带来,当人们把这附魔地孩子带来时,魔鬼的气焰非常嚣张,将孩子折磨一番,可是耶稣一声喝斥,便将他赶走了,如此在众人面前彰显了自己的全能,使人人皆惊讶佩服。

 

耶稣曾经行了不少奇迹,当中亦有治好附魔的人,那么这段经文是否单单想告诉我们一个奇迹呢?看来可不是了。在经文中,耶稣叱责当时的人为「无信而败坏的世代」,并说「容忍你们直到几时呢」。从这些话看来,衪已经对人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容忍人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容忍到了极点。

 

耶稣曾经多次表明信德的重要性,这其实不是一件新鲜的事,远在旧约时代,天主在旷野中亦曾考验以色列人的信德。那么,为何人还会因无信而跌倒呢?我们每天又有几多次因对天主的无信而跌倒呢?

 

这段圣经中,除了儿童的父亲无信外,门徒的信德又有多大呢?假如门徒对天主有很大的信德,那么他们便可以把魔鬼赶走。

 

从34节中「众人都惊讶天主的伟大」,可见得:人实在渺小,我们是否「看轻」了天主的能力?人是否「限制」了天主的力量?这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反省的问题。试问一下,我的无信,是否要耶稣难以容忍呢?然而,天主是仁慈的,纵使人仍是无信,纵使这无信已经到了极限,但是耶稣仍然愿意为他们治好这儿童,不愿意这儿童继续受苦受难。

 

所以,让我们一起反省自已对天主的态度,虽然我们都会因无信而跌倒,但日后再遇上同样的考验时,我们又会如何回应呢?

 

路加和玛窦(十七22-23)、马尔谷(九30-32)一样,都在耶稣治好附魔儿童后,紧接着记载了耶稣预言自己将受难,这是路加第二次的受难预言,比玛窦、马尔谷的记述显得更为严肃庄重。

 

耶稣将门徒们的注意力从惊奇祂所作的一切拉回,转向受难。耶稣对门徒的劝戒比第一次预言苦难时(路九22)更加恳切,要他们「谨记」人子将被交付的事,是愿意他们将这话牢记在心,日后记起才能明白。

 

「他们不明白这话,意思是隐藏着的,但他们无法听懂。」似乎是福音作者为门徒们的不明白作了批注,并藏了一个伏笔,因为人子受难是天主的奥秘,但将来要因圣神的开导,才能明白一切。最后说门徒不敢问耶稣,因为「默西亚受苦」与他们原本对于默西亚的观念不同,也和耶稣眼前倍受百姓爱戴情况相冲突。

 

四、 个人反省

 

1、耶稣备受百姓爱戴,但祂却不沉醉其中,从未忘怀天父所托付的使命。我是否也正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或只愿停留在美好的经验中?我明白耶稣受苦难的意义吗?我如何与人分享呢?

 

35、  引导门徒走上十字架的路

 

一、阅读:路9:46-50    

 

二、重点提示:

 

1、按耶稣的教训,人的伟大在于什么?(48)

2、耶稣说:「你们当中最卑微的,就是最大的」是什么意思?

 

三、经文释义

 

今天的福音显示,门徒们对默西亚王国怀有梦想,所以迫切想知道「他们中谁最大?」这也可能是三位门徒特别受到耶稣的优待而引起的争议。耶稣看透他们利欲熏心、争权夺利的意图,所以拿小孩子作为比喻:「谁为我收留这个小孩子,就是收留我。」「小孩子」是指为人所鄙视、没什么可夸耀的人,相对耶稣而言,一切人都是「小孩子」,祂降生成人,就是和这样的人认同;因此,凡收留这样的人,就是收留了耶稣;收留耶稣,也就是收留天主。耶稣以最好的心理方法纠正他们的观点,并以小孩子最象征的行为,具体的指出了真正的伟大之处就是谦卑自己。

 

「你们当中最卑微的,就是最大的」,卑微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谦逊接受耶稣与天主的宠爱。宗徒因蒙主特别的召叫,方才显出其地位的优越,因此地位越高,越应谦卑领受天主的恩宠。

 

另一段经文记载若望问耶稣:「要不要禁止别人用祂的名驱魔?」耶稣说:「谁不反对你们,就是倾向你们。」凡愿意用耶稣之名驱魔的人,表示他们在信仰上,或多或少也相信耶稣,否则,绝不会用祂名字行事。因此耶稣教训宗徒们不要因为自己被召选,而轻视他人,高举自己。相反的要大方地容忍所有的人,特别是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可能我们可以从圣经中知道耶稣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也可以从宗徒的书信中了解对基督的论述,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已明白了天主的道理呢?我们又是否误解了当中的意义?其实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但是还有我们不知道,不明白,甚至误解的不知又有多少?

 

宗徒们都是耶稣亲自所拣选的,他们都实实在在地与主生活在一起。可是,路加所记载的这一段经文,却告诉了我们宗徒不明白,误解耶稣,及争权的一面。请想我们对耶稣了解多深呢?

 

首先,耶稣预言自己将被交在人的手中,可是,「门徒不明了这话」,又「怕问他这话的意思」(第45节)。接着,他们想谁是最大的问题,却被耶稣教训他们,叫他们应做最小的,而非最大的。

 

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宗徒不明白耶稣的真正使命。耶稣发觉他的时候开始了,他必须以死亡去救赎人类。可惜的是衪身边最亲密的人却不了解衪,不但不能很好的支持衪;反而彼此之间争夺权力,争谁将来应该做最大的!这群与耶稣朝夕相处的门徒尚且不明白,那么,我们对耶稣又了解了多少呢?我们有没有误解了衪的使命?在团体中,在工作上,我们有没有争做最大的,而忘记了彼此服待的爱德精神?对于一些不属于团体中的人,我们会不会排斥他们?这实在是一些很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

 

四、 个人反省

 

1、我欣赏怎样的伟大人物?耶稣认为的伟大与我的想法有何相同?有何不同?

2、我怎样看待那些与我意见不同的人?有何积极的方式能帮助自己尊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