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庆数学竞赛:印光大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20:37

净空法师:怎样念佛才不会感觉累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5-8 9:06:00  
 
这位同修他问:“所说念佛,心听、心念,有时用意识心、回光观心一处念佛,有时念多了心太累。”

这个现象不只你一个人有,有这个现象的人很多,所以你问得很好。念佛要怎样不累?不但是念佛,从事任何工作,我们看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不看别的,你去看《华严经》五十三参,这五十三尊佛示现在人间,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你仔细把经去查一查,哪一个人说是累了?我们没有听说过,没有见到过。我们就想,为什么菩萨示现他不累,我们会累?这原因在哪里?要把原因找到,你再把原因消除,你就会跟诸佛菩萨一样,永远都不累了。其实,这个事情经论里头佛说得很多。

为什么会累?有“我”,“我”累了。我今天做了好多工作,我累了。佛菩萨为什么不累?他没有“我”,他做再多的工作,他没有我,谁累?道理在此地。所以《金刚经》一开端,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只要有四相,他一定会累;念佛也会累,读经也会累,干什么都会累。如果四相没有了,他绝对不会累。他要是累了,问他:“谁累了?”由此可知,这是一个心理的问题;不是生理的问题。

佛跟我们讲:“境随心转。”我们的心不健康,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身就会累。心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身工作不会累,日夜工作都不会累。但是,你需不需要休息?需要。为什么需要?别人都睡觉,你一个人在干,干是没错,但是别人发现:“哎呀!你是神,你不是人。你这个法门我不能跟你学。”所以,诸佛菩萨示现,要跟人完全一样。他不累,不累他也休息,也做休息的样子,是这么个意思。所以示现,要跟众生完全相同、完全一样,这才能教化众生。“我跟你一样,我能修得成功,你也能”,他才会相信。你要是表现得很特异的话,别人看到了,“你行我不行!我没有办法学到你。”人家信心就没有了。帮助一切众生建立信心,必须要跟众生一样,这也显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我们是凡夫,当然一下这个境界转不过来。我们觉得念佛累的时候,或者拜佛用功累的时候,要求三宝加持。这是属于业障,这个业障突破,就不会累了。你们在念佛堂里面有这个经验。你初到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晚上到了两、三点钟的时候,很难过!可是你把这个熬过去之后,精神 越来越有了,这很多同修都有。一天能熬过去,到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精神就越来越好,会很正常,不会感觉得疲厌。所以七天七夜念佛的时候,念下来之后,还想念个七天七夜。我们现在人讲“瓶颈”,那个瓶颈要突破。不突破,就被它障碍,我们的精神提不起来。突破之后,往后才一帆风顺,才能够排除一切障碍。但是突破瓶颈是很艰难的,这个艰难必须克服,我们才会有成就。这个要祈求三宝加持

上一篇:业障可畏,地狱非虚
下一篇:印光大师:深信净土后,方可学余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0311.html)
------------------------------------------------------------------------------------------------------------------------------印光大师: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老实专修净业?
 发布:释众苦 []   日期:2011-5-1 18:08:00     

 
今人稍于经教有得,即注重于研究;稍于宗意有所发明,便注重于参究。其源总因不知自己是业力凡夫,不能自证解脱耳。(三编下·复周群铮居士书) 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务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今人稍聪明,便自大自是。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参禅纵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地位,尚是凡夫,不是圣人。光极庸劣,无学问,而确有不随经教知识语言文字所转之守。汝若肯信,且从易下手、易成就法上着力。如不以为然,一任汝直证十地,作真名儒。人各有心,何可强勉。(三编上·复谢慧霖居士书六)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69477.html)-------------------------------------------------------------------------------------------------------------------------------印光大师:修学净土念佛应读典籍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1-22 0:55:00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正)重刻阿弥陀经序◎阿弥陀经,有澫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正)与徐福贤书◎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澫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正)重刻弥陀圆中钞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正)复包右武书二◎愣严经五卷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净土十要,乃澫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正)与徐福贤书◎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正)复邓伯诚书一◎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正)与徐福贤书◎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趣净土壶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正)复张云雷书二◎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共有三编,初编系清乾隆间彭际清居士,饬其侄希涑所辑。续编,系道光末,莲归居士胡珽所辑。三编,系民二十年后德森法师所辑。编者敬注。)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安士全书,觉世牖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越古超今。言简而该,理深而着。引事迹则证据的确,发议论则洞彻渊源。诚传家之至宝,亦宣讲之奇书。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则绳武圣贤,了生脱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与彼世所流通善书,不啻有山垤海潦之异。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着书觉民。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者最要。又着阴骘文广义,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雅俗同观,智愚共晓。又着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正)与许豁然书◎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正)复尤弘如书◎历史统纪一书,无论信佛谤佛者,皆肯看。以其是史鉴中事,〖余劝其遍阅二十四史,择其因果报应之显着者,录为一书。见续编历史感应统纪序〗较之一切善书,为得实益,为最切要。(续)复念佛居士书◎欲知禅净之所以然,非博览禅净诸书不可。即能博览,倘无择法智眼,亦成望洋兴叹,淼不知其归者。是宜专阅净土着述。然净土着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着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祈息心研究,当自知之。(正)复何槐生书
编者敬按:今为便利阅读文钞计,撷其至精至要之言,编此菁华录一书。有志净业者,如无暇详阅文钞,但将此菁华录息心研究,而净土文义,洞若观火矣。◎了然大师,从初出家,即志宗乘。苦参力究,得其旨归。嗣后云游诸方,研穷经论,始知净土法门,实为诸佛诸祖,究竟自利利人之甚深法海,遂生真信,而力修持。间有发挥禅净理致,语语确切,发人深省,乃名之为禅净双勖。虽仍提倡禅宗,实则注重净土。可令参禅未得悟证者,得其即生了办之道。(三)禅净双勖序
编者敬按:了公上人近年所着入香光室、及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二书,以事理圆修之妙法,彻底显明净土之要义。故能感佛作证,舍利频降也。◎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要。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正)金刚经线说序◎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愣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乐,〖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正)与徐福贤书编者之言莲宗十三祖灵岩印光大师。乘大愿轮,作如来使。奋起于末法苍茫之际,专修净业,圆悟真乘。以馀门修道,解脱綦难,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遂专提净土一宗,普摄群机。法语流传,遍于中外。崇仰而求皈依者,何止数十万人。平生修持之勐,诲人之切,近代僧伽,鲜能望其项背。而末后一着,撒手便行,瑞应昭然,了无障碍。使见闻感叹,信向益坚。尤为彻悟老人后所罕见。净通忝列门墙,未获亲炙,而师已示寂,恨深恩之莫报,怅请益之无由。辄取吾师遗着,昕夕披览,熟读而深思之,觉其中一字一句,皆昏衢之慧炬,苦海之慈航。如涂毒鼓,声声普闻。如大圆镜,光光交彻。惟辞丰义博,未易猝解。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义同而下语殊胜微妙者,提要钩玄,录为一编。惟所取者,限于正续二集。吾友唐慧峻居士,犹慊其未足。乃商之妙真法师,取文钞三编之未付梓者,供余采掇,俾阅之得窥全集菁华而收宏效。综文钞正续三各编,共选得精要三百三十三则。仍按正编嘉言录编次,分列十科。并逐句详加圈点,以醒眉目。名之曰: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置之座右,以资寻绎策精进而已,未遑以示人也。间者为沪苏诸大德所闻,索读一过。以所录虽不及原书之十一,而佛祖之心传,圣贤之道脉,净土之奥旨,持名之奇勋,凡吾师所称性而谈,如实而说者,采撷靡遣。尝海一滴,可知全味。乃集议刊行,以饷同伦。复承了然、德森两法师,遵照原着,详为鉴定,而始臻完善。昔大师答郦隐叟书有云:某之文,虽无大发挥,而初机阅之,则禅净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观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头。并于一切法中,见其法法圆妙,不至无所适从。又答永嘉某居士书云: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夫大师度生之心,尽未来际,固无穷尽。惟愿读斯编者,依教奉行,广为演说。或斥资流通,自他兼利。不惟获无量无边之福德,且不啻与大师謦欬相通,法流相接,其净土之生,如操左券矣。净通智慧狭劣,于吾师广大精微之遗训,稍窥藩篱,未穷涯际,遗珠之憾,实所难免。尚冀当世大德有以教之。公历一九五四年甲午孟秋菩萨戒弟子海盐李净通法名宗敬识于上海闻性庐时年七十有七   
 上一篇:印光大师: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366.html)-------------------------------------------------------------------------------------------------------------------------------宣化上人:要善念不要空念
 发布:心源 []   日期:2009-2-23  
 《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处此末法时期,念佛法门实在是应时、最普遍。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均收」,三根是上根、中根、下根;利根就是上根,不利不钝为中根,愚痴为下根。聪明人可念佛,愚痴人也可以念佛,所以说:若人年老,来日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来日方长,更好念佛;
若人有病,知病是苦,正要念佛;
若人无病,平安快乐,更应念佛。 因此,无论何人都可念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劝人念佛;《华严经》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也劝人念佛。不要以为念佛是老婆婆的工作,有什么意思?究竟你要做什么才是有意思?念佛最重要的,必须要念到离念──离一切妄念、杂念,这样才能得到益处,才能往生西方。 在末法、法灭时期,一切经典都会自消自灭,《楞严经》最先灭,《阿弥陀经》最后灭。经过一百年后,经文亦灭,只存「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再过一百年后,则只存「阿弥陀佛」四字,但还能超度无数众生。再过一时期,连「阿弥陀佛」四字也没有了,世界便毁灭到「空」的时期。 成、住、坏、空后,另一世界又成立,世界就是这样的循环不已。人也一样有成、住、坏、空:二十年是成年期、读书期,二十年是做事情,二十年是坏期,「而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还有二十年,那就呜呼哀哉,一切空了! 「人生好比一间房,口为门户,眼为窗,四肢好像房四柱,头发好比屋顶草。」这间房子坏了,就搬进另一间;这一色身坏了,又转另一色身;房子好时,不知保护,等到坏了,焦急也太迟了。 所以要念佛找「谁是我?」同时也栽培自己的法田,使其下种、发芽、结果。下菩提种,便是念佛;发菩提芽,便是西方的莲华已长出来;结果就是──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花开见佛。 一七的时候,很多人已得好处,饮甘露水,脉搏停止,呼吸也忘了,外边的呼吸停止,内面的呼吸再生,也有人已经能把一切妄念停止,这都是用功专一,而得轻安的境界。 希望各位把二七看得更重要,不要「无话找话说,不渴找茶饮」,把时间空过,得不到好处,就太可惜了!要认真用功,发菩提心,一秒钟也不要让它空过。 若要人不死 须装活死人 不要管闲事,要回光返照求诸自己,「反闻闻自性」,时时审查自己的念佛声是否清楚爽朗。「善念佛者,能念至佛现前;不善念佛者,反而念至杂念纷飞」,有这样大的分别,所以大家要「善念」,不要「空念」。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0148.html) ----------------------------------------------------------------------------------------------------------------------------- 印光大师:追荐先亡,不得谓已解脱而中止
 
 发布:心源 []   日期:2009-5-5     
 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逐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则所以亲丧作闹热,非人子所宜为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948.html) ---------------------------------------------------------------------------------------------------------------------------------------------------------------------------------------------------------------------------------------------------------- 文殊仗剑逼如来,佛开示罪性本空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0-26 13:07:00    
        仗剑迫佛就是文殊菩萨持剑欲刺佛陀。其经过,据《大宝积经》一五卷的记载,是这样的:大约有五百位菩萨,从用功修行中,已得到宿命智,运用这宿命智,观察自己的过去,发现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极重罪业,不禁生起极大怖畏,时时刻刻忧愁恐惧,再也不能专心用功修行,亦即由于如此,不能证得无生法忍。所以修行需要心情安宁,如果稍为有点动乱不安,用功就难上路,不特初发心者如此,就是已得宿命智的菩萨亦然。   文殊菩萨发现这五百菩萨有了这种动念,照一般常情的办法,应该设法去开导他们,使他们继续如法修行,好让他们证得无生法忍。然而文殊菩萨不这么办,反而手执利剑,于大众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儿走去,快要到达佛的左右,竟然举起利剑,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说,文殊菩萨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其实我们不必为文殊菩萨害怕,因这正是文殊菩萨度众生的大方便。何以知之?因为这时佛陀止住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当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来刺,但是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后再来行刺不迟,你认为怎样?   文殊菩萨经佛这样一讲,就止步在低头沉思,当他正在这样沉思时,佛陀又对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则的话,应当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诉你: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体,亦复如幻如化的,既没有实在的我,亦没有实在的人,试问你所执剑欲杀何人?将来又会受到怎样的殃报?我老实的对你说:如有一个实在的人,你去将他杀死,才会构成你的杀害之罪,才会使你感受罪殃之报,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当然就无所谓杀害,亦无杀害重罪可得了!   时五百菩萨在旁听佛陀对文殊菩萨这样的开示,当下了达罪恶之性本来是空寂的,对过去所作的重罪,何必作无谓的忧悔!于是实时证得无生法忍。   本此可以证知文殊菩萨执利剑以刺佛陀,不过是其度众生所运用的善巧手段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刺于佛陀。同时我们也可知道,文殊菩萨手中所持的利剑,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萨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当作真的利剑来看。所以五百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后,以偈赞叹文殊菩萨说:
  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
  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
  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
  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此中显示文殊菩萨以智能通达空性。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孩子与父母四种因缘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生死轮回怎么来的?贪嗔痴变现出来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248.html)------------------------------------------------------------------------------------------------------------------------------------------------------------------------------------------------------------------------------------------------------------印光大师:关于爱情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3-16 10:55:00   
  
    (1) 立志如山,守身如玉   兹有江苏太仓吴紫翔居士,念世祸之日亟,彼新学派,提倡废伦废节,专主自由爱恋,如决江堤,任其横流,俾一班青年男女,同陷于无底欲海漩澓之中。遂发心广印欲海回狂,施送各社会以期挽回狂澜。然众志成城,众擎易举,恳祈海内仁人君子,大发救世之心,量力印送,并劝有缘,普遍流通。又祈父诲其子,兄勉其弟,师诫其徒,友告其侣,俾得人人知其祸害,立志如山,守身如玉,不但不犯邪淫,即夫妇正淫,亦知撙节。将见鳏寡孤独,从兹日少,富寿康宁,人各悉得,身家由兹清吉,国界于以安宁,秽德转为懿德,灾殃变作祯祥。毕竟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得此美满之效果,仁人君子,谅皆当仁不让而乐为之也。(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增三》  (2) 爱情既起,幻质斯托  受身之始,厥由无明。迷本真如,妄生爱情。爱情既起,幻质斯托。遂认为我,永不能觉。如来愍之,特设方便。俾彼存亡,俱离我见。身既叵得,我从何有。圆灭四相,顿空五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真如法性,复彼本然。离幻妄相,发菩提心。回向净土,觐光寿尊。闻法受记,证无生忍。乘大愿轮,度诸可愍。令彼一切,同生西方。咸于未来,作法中王。(普陀普济寺化身塔记)《增四》  (3) 汝等均少年,须知好歹  现今世道人心,坏至其极。凡圣贤所传述之道,德,仁,义,孝,慈,廉,节,均废弃之。凡古昔所不忍见闻,不肯挂齿者,均极力提倡,期其一致进行。而男女自由恋爱,裸体相抱跳舞之场,与学校,不知其数。大学堂,画裸体画,以期美术进步。美术固能进步,绝不虑人道退步,畜道进步乎。汝等均少年,须知好歹,切不可于此种灭伦灭理之邪说中,中其毒气。则后来尚可自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愧怍。否则,纵艺高学博,于己于人,有何所益。(复宁德恒德复居士书)《续一》(民国二十年)(皆德晋之弟)  (4) 此种儿女,还是无有为好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对不尽人事者而言也。若已娶而不生,则固非不尽人事也。吾乡一居士无子,多方祈祷均不应,遂娶一妾。而妻妾不和,颇生闲气,又不生。一友为计画,拟于远乡娶一妾,不来家中,每年其友来往一二次,以期生子。有以此事告光者,光闻之,不胜慨叹。近来人心坏极,男女自由恋爱,几成公开。以一少年女子,独居于数百里外,此女不生外事,即是大贤,恐百千人中,也难有几个。况此一女,乃自成一家,尚须用人,其费用颇可观。幸而生子,好讥议者,必有暗昧之污蔑。不幸而又不生,则此女一生孤寂,其夫一生供给,真成自投牢狱,为女作奴,可不哀哉。此种计画,总因为名而起,以为无子乃系无德,有子则人便不以为无德也。名之累人,一至于此。我但尽我之分,一切不计,方为乐天知命。命本无子,积德以求,求而不得,有何所憾。今之打倒父子夫妇之伦,以自由爱恋,男女裸而抱之跳舞者,非其父母所生之儿女乎。此种儿女,还是无有为好。光兄弟三人,光最小,二兄皆无子,其门遂绝。光闻之,不胜欣慰,以其以后不会有造恶业辱祖先之子孙故也。此种事,岂但吾乡有之,或有与吾乡抱同情之感者,亦可以稍解其忧闷也。而况修行之人,不愿血脉相续。庞居士,男不婚,女不嫁。彭二林,一生宏法修净业,其妻生二女,无子,亦不娶妾,亦不令侄子过继。以彼志在往生西方,不愿续由淫欲而生之子孙也。吾人纵不敢高攀于庞,彭二林之芳规,可以自守。又何必设此种极危险之计画,而必欲得之也。或曰,汝如此说,过于不近人情,忍令祖先坟墓,无人拜扫奉祀耶。则曰,与其娶妾,而被人讥以暗昧,则何如到育婴堂,抱一个庞厚福态的为子,为两全其美。彼无人养,我养之为子,即救彼之命。亦可代我奉事先人,亦令彼之先人,不至痛其子孙之填沟壑也。此义举也,人以为螟蛉,螟蛉有何愧哉。(复胡奉尘居士书)《续一》(民国二十年)(又名师远)  (5) 其得益全在夫弃上  赵冷姑之夫,弃妻恋妓,于世情论,为冷姑之命薄不幸,依佛法论之,实为大幸。若夫不见弃,则夫妻情爱,儿女纠缠,终日劳碌,便难念佛求生西方矣。今因夫弃,而得以专心念佛,将使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即便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其得益全在夫弃上,切诫勿生怨恨,当生感激。又当以己念佛功德,为其夫回向,令其速出迷途,早寻觉路。有此心肠,则爱憎二心,均不得而生,更能得念佛之大效矣。(复王慎斋居士书)《续一》(民国二十年)  (6) 孝女唯知有母,节女唯知有谊  今人不但不讲忠之实际,即孝与节义,均不注意,每欲劝导,莫由发起。适彭孟庵居士,以湖南孝女传见示。孝女唯知有母,节女唯知有谊,而己身之死生不暇计也。虽其以身殉母殉谊之迹,不能为训于普通人,然其尽孝尽谊之诚,即天地鬼神,尚能感动,况同具此心之人类乎。不念鞠育之恩,随意自由爱恋者,见闻于此,能不惭愧欲死,因之痛改前愆,聿修后德乎。其有关于世道人心也大矣。又秦昭之操,比之坐怀不乱者,更深百倍。以一时不乱易,多日不乱难。况有邓某如不能自持,此女即归于君之语乎。竟能以少年男女,数十日,日同食,夜同眠,了无男女情欲之事,非浑合天理,绝无人欲者能之乎。余于安士全书,寿康宝鉴中,均附之。(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序)《续二》(民二十年)  (7) 其人虽已逝,贞德无泯期  天地之正气,人当大展施。男女虽有异,此理固无差。以同具佛性,即所谓秉彝。但得善扩充,作圣由此基。堪嗟近世人,欲以夏为夷。男女之范围,尽力弃靡遗。恋爱称高尚,贞节谓瑕疵。直欲举世人,与禽兽齐驰。伟哉张珊贞,矢死志莫移。既不蒙母谅,以翦而自剺。虽是农家女,足为闺阃仪。以身辅名教,可云大丈夫。其人虽已逝,贞德无泯期。惜未知佛法,终难出凡篱。果能生信愿,志心念阿弥。必蒙佛接引,往生七宝池。见佛闻妙法,渐进证菩提。尽未来际劫,常为天人师。(张珊贞烈女颂)《续二》  (8)恋爱,亦属生死根本  孟子谓,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况临终能以念佛相助,则正念昭彰,随佛往生。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凡作佛者,必度无量无边众生。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是宜竭尽吾诚,而极力助之也。倘或狃于习俗,不以成就正念为事。或预为洗澡,换衣,一经触动,心已纷动,若或疼痛,必生瞋恚。若或哭泣,必生恋爱。纷动,则正念已失,莫由往生。瞋恚,则或致堕落毒虫之类。恋爱,亦属生死根本。人非病狂,谁忍以行孝之愚诚,坏亲正念,令其失了生脱死,以至成佛之巨益,致堕三途恶道,及常劫轮回之极苦乎。此之行孝,与罗刹女爱人何异。罗刹女谓所吃之人曰,我爱汝,故吃汝。愿一切孝子贤孙,及诸仁慈眷属,同随顺佛度众生之心,切勿与罗刹女之爱相同。则亡者存者,通皆得大利益矣。(海门汲浜镇助念往生社缘起)《续二》(民二十年)  (9) 新的又何尝有益于世道人心?  新生机撷要,亦可为止杀之渐。旧生活的批评,何得录此。彼只知旧的坏,新的男女自由恋爱,打倒伦常,打倒廉耻,子弑其父,尚得奖誉。美术学校,使数女人裸体,数十男学生在周围,以所见之何方面,各各描画,当作一种功课,此无廉耻之女人,尚属教员之职,月得薪若干。新的又何尝有益于世道人心。欲挽回世道人心,何可登此种言论,自己宗旨,也不顾了。以后凡这些瞎捣乱之魔话,切不可登,免被明眼人见诮。(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三二》  (10)爱情锢蔽  古语云,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其责何在,在物不格耳。物若肯格,则知致,意诚,而心正,身修矣。(一人如是,亦有大益。人人如是,则太平矣。)物者何,即心中之私欲。格者,格除屏弃。人心中无有私欲,则知见自正。譬如爱妻爱子之人,由彼心中有一个爱情锢蔽到,女人儿子之坏,总见不到。若无爱情,则妻子之是是非非,直下如镜照象,一点也不会错乱。切不可以朱注中推极吾之知识为致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若如此说,虽圣人也做不到。正心诚意之事,即一字不识之匹夫匹妇,但无偏私之欲心,均做得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事,从本上说,乃格物一事。物既格,则知致,意诚,心正,身修矣。(复琳圃居士书)《三二》  (11) 继往圣,开来学  今之学堂,直是一个陷人坑。不陷于邪说中,便陷于自由恋爱,任意冶游。须知人只四五尺一动物耳。而与天地并称三才,则人之名,尊无与等。名既尊贵,必有尊贵之实,方可名之为人。否则便是衣冠禽兽,以其无有人之气分故也。才者,能也。天能生物。地能载物。人能继往圣,开来学,补天地之化育不及。故与天地并称之为三才也。若只知饮食男女,不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则较禽兽为恶劣。是人也,空得一世人身,绝无一点人气。则一气不来,当堕地狱。经百千劫,了无出期。欲为禽兽,尚不可得,况又得为人乎哉。汝最初不知此义,闻恶友之诱即冶游。及恶毒已受,疼痛不堪,好后又行又发又犯。亦太不知好歹,太无志节矣。须知男子冶游,与女子偷人,了无高下。世人每以女子偷人为贱,而于男子冶游,则不以为怪。此皆不知人之名义,所以有此恶劣知见也。幸汝以屡次受苦,始知回头,亦是宿世善根所使。而光又详说所以者,恐汝此心未死,后来或复蹈此覆辙。故欲使知人名尊贵,而不致自暴自弃。并以此劝谕一切青年男女,同凛人之尊贵名称。实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世善。又复发菩提心,普利自他,同皆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以修出世之善。是则可名为人。虽不能继往开来,参赞天地之化育,如古圣贤。然亦有少分继往开来参赞之功德,则人之名,方有实际,不成空谈。今为汝取法名为宗诚。宗,主也,本也。谓以真实至诚,自行化他。不使有一丝毫虚假,及恶劣念头,以至辜负人之一字也。五戒且先自持,既能真持,久之则受,又有何难。倘心仍犹豫,是则名为儿戏。不但汝自罪过,光亦同得罪过。(六月八日)(复柏龄居士书)《三三》  (12) 只可随他去  今之儿女婚嫁,一本于自主,只可随他去。否则彼等后来或有怨言。然虽云无怨言,一旦情爱稍歇,则离婚别配者,不知有若干数也。国家将兴,必从伦纪上振兴。国家将衰,必从伦纪上废弛。伦纪不讲,说什家教。家教既无,国岂能有贤人乎。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儿女事若了,当令彼自作主张,以撑自己之新场面。吾人专心念佛,以修自己之旧法门。则彼此各适其适。庶不至因过虑儿女事,以误自己生死大事也。(复慧海居士书二)《三三》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性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6/60798.html)------------------------------------------------------------------------------------------------------------------------------印光大师:色欲一事
 
 发布:心源 []   日期:2010-6-19    
  
 印光大师云:“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33913.html)------------------------------------------------------------------------------------------------------------------------------印光大师: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5 11:30:00  
                     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 
原文   手书备悉。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可不哀哉。
   光一介庸僧,了无长处。见之何益,不见何损。若欲见者,又有何难。大约七月半后,必到太平寺,有二三月之耽搁。待其印书事了,即灭踪长隐,永与一切人不相往还矣。汝欲归依,今为取一法名,名为慧新。谓本有智慧,原是自己故物。但由惑业障蔽,不得受用。今以念佛之力,消除惑业,令其复得彰显。虽是旧物,不异新得。故名慧新。又祈以此念佛法门,化度一切。俾彼咸皆自新其德,则幸甚。其修持之要,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余详文钞嘉言录,祈检阅之,此不备书。《文钞》之《复陈薪儒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171.html)------------------------------------------------------------------------------------------------------------------------------ 宣化上人:善用六根求无上道
 
 发布:心源 []   日期:2008-12-10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帮助,也可以说它们结成一党,狼狈为奸。怎么叫「狼狈为奸」?狼和狈,必须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牠们就不能走路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狼、狈,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边那两条腿长、后边那两条腿短,狈的前边那两条腿短、后边那两条腿短长,狼没有狈就不能站立,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狼和狈常常相附而行,所以这叫「狼狈为奸」。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它可以作恶,也可以作善。向下边跑,它就可以令你的法身,跟着它们到地狱里去;或者做饿鬼,或者转畜生,都是因为这「眼、耳、鼻、舌、身、意」带你去的。要是成佛呢?也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合作;你帮助它,它帮助你。好像我讲的,鼻子的功德生出来了,眼睛的烦恼就灭了;眼睛的功德生出来,鼻子烦恼就灭了。什么是眼睛的烦恼?什么是鼻子的烦恼?你所愿意看而得不到的,见着,心里就生出贪心来,就有一种烦恼;这个烦恼,是因为眼睛而造成的,这就是眼睛的烦恼。 眼睛的功德是什么呢?眼睛看见经典,哦!这个经典这样好,我要读一读!这也是眼睛帮你心里明白这个经典的道理。我眼睛看见佛像,于是就拜佛;为什么你拜佛?你眼睛看见佛像,就「我要恭敬、我要供养」,这眼睛有了功德,来帮助你了。那么眼睛可以帮助你,鼻子、耳朵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统都是这样子,都有这种的力量,也可以帮助你,又可以破坏你,看你怎么样去做?你要是根据善功德去做,眼、耳、鼻、舌、身、意,就帮着你去做善功德;你要是以罪孽过做基础,去造罪孽过,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帮助你去造罪孽过。 《楞严经》上说,你堕地狱也是因为你的六根;你成佛,也是因为你的六根,没有旁的。所以我说「愚痴就是智慧」,也就和这六根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听经听多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我们人的自性,就和虚空是一样的。那虚空里边,有真有妄,在虚空里头包含着。你明白本来自性的道理,一通一切通;你一样明白了,样样都明白了! 拿我们吃饭来说,人为了什么要吃饭?因为要医治肚子饿;所有一切的饮食,都是医治肚子饿的,不论好吃、不好吃的东西,都有这个用途。穿衣服,是为了抵御寒冷;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是能把寒冷防备了,能御寒。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需要吃饭、穿衣服、睡觉,认为这三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就发生了问题。我们现在要学佛法,也就应该把它看得像吃饭那么重要,像穿衣服那么重要,像睡觉那么重要;没有佛法,我们的自性就发生问题了。所以,我们现在利用我们固有的六根,来求无上的觉道,这都叫六根震动——「大地六变震动」。 你看坐禅的人!没有坐过禅的人不知道,坐过禅的人,有时候手就动起来了,有的时候眼睛也动起来,鼻子也动起来,耳朵也会动弹了,这都叫六根震动的一种表现。 净极光通达,别有一重天。
净极光通达,你净,用功用到极点;别有一重天,另外有一种境界。在今年暑假的时候,有人坐禅就有一点小动作,手就动弹起来了;手自己动弹,你不想它动,它也动了,这就身体有一种变化──动则变,变则化。这种的功夫,必须要用过功的人才明白;还要有真正的明师来指点,才不会走错路。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善知识来指示,在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误入歧途,也很容易就生一种恐惧心,不敢再用功了。我们如果哪一个人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不要生恐惧心,这都是六根震动之一。 经上所讲的道理,必须要和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体、自性上都相合的。为什么要有经?就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找一条应该行的道路。所以佛说这些经、这一些个道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边,都具足的;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的习气毛病。我们自己有了毛病不知道,还跟着这个毛病去跑,被这毛病所转,以为这是快乐了;实际上,自己一天比一天堕落,自己还不晓得。所以佛在经典上,指明我们每个人这个道路。 这六种震动,不离于你个人的六根;你六根为什么要震动?这个震动就表示破你的无明。为什么要有六种呢?要六番破无明——就是破凡夫的无明,破初果的无明、二果的无明、三果的无明、四果的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的无明、等觉的无明;破了等觉的无明之后,就是妙觉,这才成佛了。大地六变震动,也就表示这六个阶段,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佛,这六种次第成佛的果位。这是「六种震动」大略的意思。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008.html) ------------------------------------------------------------------------------------------------------------------------------印光大师: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0-1-6 
  
 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23678.html)------------------------------------------------------------------------------------------------------------------------------印光大师:念佛怎样回向?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09-4-28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祗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盘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上一篇:印光大师:若不研究经典,遍参知识,怎么知道该不该学净土法
下一篇:持名念佛的原则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744.html)------------------------------------------------------------------------------------------------------------------------------印光大师:读经须知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09-4-4  
  
   印光大师法语   何谓恭敬?印光大师云:“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凡欲阅读经典,须先洗手漱口、洁净几案、端身正坐、合起双掌,然后以拇指与二指翻开经本,慎重小心保护经文,勿令染污、勿使损毁。一则保持经文寿命,二则保持经文完整,三则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则远离诸过也。  何谓不恭敬?印光大师云:“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也。”例如将经典放置不净几案上、或置于世间杂乱书中、或放置最底处、或床头上、或置衣物中,或用指甲划经页翻阅、令经篇上有指甲划痕,或用口涎沾于指上来翻经页,或用二指及中指夹起经文翻阅,或穿鞋时用手指提鞋、再用此手翻阅经典,或眼看经文、心思经文,双手无事,则闲摩其脚及脚指隙,然后再用手翻阅经典。或正在观阅经时,咳嗽、打喷嚏、打呵欠不用手掩口,或正阅经时,未将经覆盖便与人谈话、及大说大笑,或不端身正坐、及半坐半卧、并斜身翘起脚来阅读,或将经置于腿上翻阅,或将经书卷起,当小说唱本看等等。以上各举不敬经典有十五种,若详举则无量矣。  祈缁素大德,于观览经文之时,必须仔细思量,对于三藏圣教灵文,恭敬与不恭敬之福罪为要。   
  上一篇:如何消除业力
下一篇:印光大师:如何正确阅读佛经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70.html)-----------------------------------------------------------------------------------------------------------------------------------------------------------------------------------------------------------------------------------------------------------光大师:念佛要如同死了父母一般的念(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12 11:27:00     
   念佛要如同死了父母一般的念  原文 
   六十余岁,非世久客。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如丧考妣,如救头然。法名宗惠,谓以此法普济一切也。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不能详书开示。今寄经书二包,祈至诚恭敬读之。则无疑不释,有愿皆得矣。以后切勿来信,以无力应酬故也。《文钞》之《复济惠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587.html)-----------------------------------------------------------------------------------------------------------------------------印光大师: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5 17:36:00     
                       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  原文    焚经一事.虽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烧於锡箔灰中。锡箔灰.卖於收灰者.将纸灰簸出.而留其锡以卖之.此经灰.不同弃於垃圾中乎。谁肯细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於大江大海中乎。光於初出家时.见放蒙山.烧黄表.内加往生钱者。(印往生咒如钱形.故名往生钱。)点着.随点随着.至手不能执则丢之.每每未烧尽.而每张多有字未烧及。光绪十六年.在北京龙泉寺.晨出寺门.见夜间放焰口送孤魂所烧之纸堆.有往生钱.约二寸厚.只烧一半.光拾而纳之於字篓中。傥被仆人打扫.不同归於垃圾中乎。是知无论何法.皆须细心人做。若大派头人做.则益未得.而祸先得矣。前数年.太平寺.为苏州隐贫会.代售朱书金刚经.真达和尚.闻光说而止.不为售。如有人送朱书金刚经.不必於做佛事烧.恐无有细心人料理.仍蹈前愆。当在家中清净处.具一大锅.或大洋铁盆.下铺箔锭.置经於上.上又加以箔锭.以免飞扬。候其火灭.取其灰.贮於新布袋中。又须内加净沙.或净石.净砖.投於江海深处.庶可无过。若不加沙石於内.则浮而不沈.仍漂之於岸上.终遭秽污。焚经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无过愆。否则.吾不敢说。彼焚经者.谁不是与锡箔同烧乎。南方锡箔好.人不肯烧之於地。北京锡箔恶劣.诸寺皆不知敬惜字.凡人家做佛事.每每文疏均於门前车路上烧.并不用器盛贮。人畜践蹋.其过非小而相习成风.大可痛悼。此事在吾人分上.当以缄默自守。如南方女人拜佛手方.印有佛菩萨名号.上打各寺之印.铺地拜佛.或用垫坐。此种恶风.遍传远近。光绪二十一年.光在阿育王.见一女人.用此布垫坐.因与舍利殿主说。殿主云.此本地风气.意谓光多事。故於普陀志中.说其罪过.不知有人肯留心也否。世间不知有多少不可究诘之事.相习成风.人各以为有理。如吃荤之人.以吃素为不吉祥.於子孙不利。若吃长素.当令子孙断绝。竟有信之不许父母吃长素者。此种讹传之话.遍周各处。又凡生产.有念佛人.概不敢近。又有不见死人者.不见新娶之妇者以及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此种无道理之事.庸僧为求利而为人作之.无知者为消罪而出资请人行之。至真得利益之念佛法门.又漠然视之。龙梓修、濮秋丞、十八年.拟以一千六七百圆.在宝华山做一堂水陆.为光说。光令以此钱打念佛七.彼便舍不得用.用几百圆念佛耳。使光赞成彼做水陆.则二人均须八百多圆。可见世间人.多多是好闹热铺排.不是真实求超荐先亡.与普度孤魂也。锡箔亦不可废.亦不必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遍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文钞》之《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焚烧经书给鬼道众生这件事,虽然有功德,我们不敢提倡。因为粗心的人多,往往烧在锡箔灰中。而锡箔灰,则卖给收灰的人,最终纸灰被簸出去,而留下锡卖钱。这个经书的灰,不是同样丢到垃圾中了吗?有谁肯细心准备器具焚化经书,而把灰投到大江大海之中呢?印光在初出家时,曾见到放蒙山,烧黄表纸钱,里面加往生钱的。(把往生咒印在如同钱形状的纸钱上,所以叫往生钱。)用火点燃,随手点随手烧,直到不能拿的时候,就扔到地上,往往没有烧干净,而每张有好多字都没烧到的。光绪十六年,印光在北京龙泉寺,早晨出寺院的门口,见到夜间放焰口送孤魂所烧的纸堆,有往生钱,大约二寸厚,只烧了一半,印光拾起来放在字篓之中。如果被佣人打扫,不是一同扫到垃圾中了吗?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的人来做,如果是粗心的人做,只会未得到利益,而灾祸却先得到了。   好多年前,苏州太平寺,为苏州隐贫会代售朱砂书写的《金刚经》。主持真达和尚,听印光说了此中的罪过,就不给隐贫会代售了。如果有人赠送朱砂《金刚经》,不必在做佛事的时候烧,恐怕没有细心的人料理,仍然重蹈前面的罪愆。应当在家中洁净的地方,具备一只大锅,或者大铁盆,锅中铺箔锭,把经书放在上面,然而上面又要加上箔锭,以免经灰随风漂扬。等到烧完,火熄灭之后,取出经灰,放在新布袋中。又要里面放上干净的沙子,或者干净的石头或者砖。然后扔到江海的深处,这样差不多可以没有罪过。如果布袋中不加上沙石,便会浮在水中,不沉下去,仍旧会漂到岸边,终究会受到染污、亵渎。焚烧经书能够这样细心,必定有功德,必定没有罪过。否则的话,我不敢说。那些不如理如法焚烧经书的人,那个不是把经书锡箔一同烧呢?南方锡箔质量好,人们不会在地上烧。北京锡箔质量差,许多寺院都不知道敬重、爱惜纸和字,凡是人家做佛事,往往疏文都是在门前车来车往的路上烧,并没有放在器具中烧。而人和动物在上面践踏,这个罪过不小,而且大家习以为常,成了风气,大为让人痛惜、悲叹。   这些事,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说,应当保持缄默,自己做好就行了。比如说南方女人的手帕,上面印有佛菩萨名号,上印着所出寺院的印章,铺在地上拜佛,或者铺在坐垫上坐。这种恶劣风气,远近普遍传播。光绪二十一年,印光在阿育王寺,见到一个女人,用这样的布垫坐,因此和舍利殿负责人说这件事。负责人说,这是本地的风气,意思怪印光多管闲事。所以在普陀山志中,印光说了这件事的罪过。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够于此注意。世间不知有多少不能究根追底的事,相互学习致使成为风气,这些人却往往以为是正常的。比如吃荤的人,认为吃素不吉祥,对于孙子不利。如果吃长素,会让孙子断绝。竟然有相信这种邪见,而不许父母吃长素的人。这种以讹传讹的话,周遍各地。又凡是生孩子,有念佛的人,一概不敢接近。又有不敢见到死人的,不敢见到新娘子的,以及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这些没有道理的事,昏昧的出家人为了求得钱财而为人去做,无知的人为了消罪业而出钱请僧人去做。至于真能得到利益的念佛法门,却又漠然看待。龙梓修、濮秋丞两个人,民国十八年,打算用一千六、七百元在宝华山做一堂水陆法会,他们把这件事告诉印光。印光让他用这个钱来打佛七,他们就舍不得花这个钱,只花了几百元请出家人念佛而已。如果印光赞成他们做水陆法会,那么两个人都要出八百多元。可见世间的人,大多数是好排场,不是真实求超度先亡,和普遍救度孤魂野鬼的。   至于救济孤魂的锡箔也不能废弃,但是也不必一定要要烧多少。要知道这是救济孤魂用的,佛菩萨以及往生净土的人,是完全不需要的。还应当用佛力、法力、心力,加持使之变少成多。如果每个孤魂各得到一份,纵然所烧锡箔有千万万之多,也不能普遍都能使他们得到,因为孤魂和鬼神充满虚空的原故啊。如果知道变少成多的道理,便会救济孤魂的诚心尽到了,而且没有浪费物资的罪过。因此在于人人都能够至诚地的做,那么心力周遍法界,鬼道众生的钱也会随着心力而财遍啊。  上一篇:关于鸡蛋
下一篇:黄念祖居士:我们还是会谤法呀!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898.html)----------------------------------------------------------------------------------------------------------------------------- ------------------------------------------------------------------------------------------------------------------------------------------------------------------------------------------------------------------------------------------------------------净空法师:如何去掉生活、工作、修持上面的障碍
 
 发布:普皆回向 []   日期:2011-5-1 17:20:00     
最近有几位同修来告诉我,他们在生活、工作、修持上都遇到了一些障碍。虽然信心没有退,可是体力有大幅度的衰退。於是就想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求往生,这个观念到底正确不正确?实在讲,很难做一个定论,尤其是年岁还并不是很大的时候,正应该为佛法、为众生多做一点事情。往生是我们这一生所希求最大的一个目标,决定不能放弃。可是如果在这个世间多为众生做一点事情,特别是接引众生的工作,帮助众生学佛,这正是行菩萨道。与自己念佛求生净土它是相辅相成的,决定没有障碍,我们对於这个事理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如何突破眼前的障碍?读经、听经就非常重要。我反问他们,最近这一段时期,你们对於研习经教做得怎么样?因为工作的繁忙,读经、听经都没有时间,只能够有一点时间断断续续念几句佛号。我就明白了,你为什么会衰退?不读书。古人有所谓「三天不读书就面目全非」,那是在那个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内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外面诱惑太多太多了。所以一天不读书,我说的书是经书,一天不听经,烦恼就起现行了,不必要三天。如果你要是有半个月、一个月都没有听经,没有读书,你的衰退是必然的。如果我要是听说,你这么久的时间没有读经、没有听经,我就会想像得到,你衰退到什么样子。所以古德常常讲,经书不可不读,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没有时间读书,听讲,现在的录相带、录音带很方便,你那里有缺乏向我们要,我们这边完全是免费赠送。你写信到这边来,你把地址写清楚,我们就会提供给你,赠送你经书、录相带、录音带。我们还制作有很多的CD,帮助大家调整我们的情绪,务必使我们的生活永远能够保持高潮,永远保持大量的体能。实在讲,体能渊源於心能,读经、听经是能量补充的根源。你明白这些道理,你才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充实自己内心跟体力的能源,保持旺盛的精神,你才有能力工作,你才有能力应付现前复杂的环境。依然可以在复杂环境里面享受到清凉自在,这是我们学佛的好处,我们学佛的受用。佛家常讲「法喜充满」,这个欢喜就是能量、精神充沛的一个现象,谚语里头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自己很高兴、很欢喜的事情,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睡觉,精神都那么好。那是什么?心的能量、体的能量特别丰富,这个能量是从欢喜里面得来的。为什么诸佛菩萨他的能量那么样充实,那么样广大,永远不衰不竭?都是从欢喜心里面生的,这个欢喜心在佛法里面叫「大慈大悲」。他对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充满了真实清净的爱心。我们世间人讲欢喜,哪一个人能比得上佛菩萨那种欢喜?他们生活在大慈悲里面,生活在爱心里面,大爱!心能转境,这大乘经上佛常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不学佛的时候,我们被境界所转,日子过得很苦,我们的能量几乎衰竭。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恰恰相反,生活在慈悲之中,生活在博爱之中,他生活在爱心里面,虚空法界没有一样东西看在眼里不生欢喜心。我过去也常常讲,任何一桩事、一个物,佛眼睛里面都能看出它的真、善、美、慧,所以能生欢喜心。不但法性里面充满了真、善、美、慧,现象里面同样也充实。非常可惜,我们凡夫粗心大意,粗心大意就是指严重的分别执著,让我们看不出事实真相,产生许多的偏见陋执,在这里面生烦恼,不生欢喜心,常生烦恼,这对我们自己身心伤害太大太大了。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经教。所以读经不仅是要读,读了要明理、要解义,《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深解义趣」,这句话很重要。如何能达到深解?解与行相应就能达到。佛所讲的我们懂,譬如佛跟我们讲的四相,他告诉我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假的;世间人贪著,觉悟的人、诸佛菩萨舍离。我们听懂了,就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学习,学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怎么个无法?心里没有贪著,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这就叫舍离。舍离四相,果然不错,清净心现前了,由此可知,以往清净心不能现前是这些东西障碍了。禅宗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那是清净心,我们心里本来无一物,现在有我、人、众生、寿者,有了这么多,他当然不清净,当然把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使这些智慧、德能不能现前,我们得不到受用。诸佛菩萨的本事就是不让这些东西牵挂在心里,让这个心地恢复到清净。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难在哪里?实在讲,难在无始劫来的习气。我们常常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已经养成习惯,拿也拿不掉,很想把它拿掉就是拿不掉,这是难处。我们仔细思惟,为什么会这么难?老实说,对於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彻底,所以才这么难。你要真正想了解彻底,真正想彻底放下,慢慢做,先让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减几分,每一天能减几分,每一年能减若干分,决定不要让它增长。我们可以用读经、研教的方法,可以用念佛、参禅的方法,用这些方法把它减缓、把它减轻,慢慢的放下,不要想著我突然去把它放下,那是不可能的,理论上讲得通,事实上办不到。逐步逐步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这两种方式,辗转的运用,相辅相成,锲而不舍,这样子你就自己会感觉到功夫得力了,果然有效了。这个效果你的欢喜心逐渐逐渐就产生,你得到受用;这个受用经上常讲,「烦恼轻,智慧长」。烦恼没断但是减轻了,就能够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转烦恼成菩提,是一分一分的转,慢慢的转。我们学佛要学会这个本事,要有这个能力,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就如经上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佛、菩萨、经典给我们真实之利,我们自己得到了,得到就是证;我们有信、有解、有行,这才得到。所谓证就是一个大转变而已,把污染的心转变成清净心,把烦恼转成智慧,这就叫证。可是如果不通过在生活当中的学习,生活当中的学习就是修行,就是行,你才能够得到。一定要通过在生活里面认真的学习,你就得到了。我们观察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停留在信解上,他得不到受用,他没有认真去做,他做得不如法,做得与佛讲的完全不一样,就是不相应,所以在生活当中始终不能有一个转变,这是错误。这个转变是亲证,经上常说「境随心转」,这就是实证的最好例子。你思想转变,行为转变,所以你的相貌转变,你体质转变,你的生活环境转变,这叫证果;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入法界,你入了法界。法界是什么?法界是真实,「一真法界」。我们从十法界、从人法界能够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佛菩萨的境界,真的能入,确确实实在入。所以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经教,每天要读经,每天要研究,在佛法里面叫参究,它不叫研究。研究是落在意识,也是落在分别执著;参究不用分别执著,用智慧,我们现在人讲用直觉,直觉就是用智慧,用直觉是参究。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真正的明了,真正得「真、善、美、慧」的生活,这四个字落实在生活当中,而不是一种假想。如果不依照佛法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来学习,实在讲,真、善、美、慧这四个字,在这人世间是有名无实,你得不到。唯有通过佛法认真的学习,这四个字就变得很实在、很踏实,决不是空洞的,变成我们生活当中真实的受用。所以同学们如果你们感觉到精神振作不起来,体力状况不佳,生活得很苦恼,你一定要觉悟,赶紧读经、听经。依照经典所说的理论方法去学习,使你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让你的欢喜心时时现前,你的精神体力,你的生活环境必定能有改善,这是一定会收到这个效果。假如这个效果收不到,你要认真去反省检点,你的修学一定有错误。这个时候可以请教其他的同学,看看这个同学修得有效果,你向他请教,常常跟他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他会帮助你。生活上种种疑难问题,佛法都能够给我们圆满的解答,所以这门学术我们不能不学,而且应当认真来学习。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69471.html)------------------------------------------------------------------------------------------------------------------------------印光大师:论回向 常用回向偈、回向文等
 
 发布:阿弥陀佛 []   日期:2011-4-6 15:56:00    
  
 印光大师:论回向
 
  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关于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给与他人。(3)实际回向:谓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实法性。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多回向多所开示,除了采取了一般回向的意义,又具有净土宗的鲜明特色,下面试概述之。  一、回向的一般含义  印祖在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中开示:“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此说三种回向与《大乘义章》相同,而同生净土为归宿。  二、净宗中回向的含义  净土宗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宗旨,所以净宗之回向必指归往生净土。所以,印祖在与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开示:“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净宗回向以发愿求生净土为本,这是观经三心之一,回向发愿心的要求。印祖开示:“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三、回向与菩提心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结缘释怨,成就大乘胜行。印祖在与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祖在文钞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中又开示:“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若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印祖对一位受魔扰的居士开示:“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增广文钞卷二复某居士书)  四、回向之功德无量  在增广文钞卷一复周孟由昆弟书中大师又开示:“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在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中又开示:“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有一种疑问:圣者有功德回向,凡夫有什么可回向的呢?印祖在增广文钞与徐蔚如居士书三中回答了此疑:“读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机之书,直欲愧死。而朝暮礼诵时回向,乃摅我愚诚。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弥陀圣众,以速度我,何可谓为法施?然不妨借此缘事,以增长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当礼诵时,尚为诸佛回向,况示居凡位,于理又有何妨。”  五、回向的具体修法  印祖开示:“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五、回向是导圣道修行归于净土的纽带  1、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既显示了净土法门的高尚地位,对治骄慢知见,又成就净土法门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之义,还成为末凡的指路明灯。印祖开示:“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又开示:“良以末法众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况末世之学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2、回向成就助行和圆修的往生意义。印祖在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中开示:“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是助行。在《近代往生传》序中开示:“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善巧回向可使一切行门成为净土助行,如在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我们注意到凡开示回向必与信愿念佛正行之外的种种助行关联,按照善导大师弘愿与净土要门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愿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诸善则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才能变成往生净业。故回向求生净土对于净土要门自他二力行者要而又要。印祖开示:“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  净土要门的具体内容就是观经说的净业三福,也可以代表一切圣道门的修行,这些修行未到断尽见思惑地位,不能了分段生死,而回向求生净土,就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印祖之所以说净土法门统摄一切禅教律之义。印祖在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中开示:“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回向偈四普贤菩萨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回向偈五文殊菩萨发愿偈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回向偈六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偈七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回向偈八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正法久住,法錀常转。灾障消灭,祸患不生。法界有情,同生极乐。回向偈九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唯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回向偈十西方发愿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回向文十一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后附)  备注:不论念经念佛,念完后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选适合自己的一个即可。(每句字数相等叫“回向偈”,句子长短不一,叫“回向文”。)上面是本站简选的十一个回向偈(文),其中第一个最常见,其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6/63576.html)------------------------------------------------------------------------------------------------------------------------------阿底峡尊者的开悟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9 10:32:00     
 
阿底峡尊者的开悟
      阿底峡尊者是公元十一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他是最后一所大规模学佛中心超戒大学的领导之光。他应一位住在西藏西部地区受监禁的国王邀请来到西藏。这位国王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以他的赎金用于将佛法带给他的子民。阿底峡将生命最后的十二年留在西藏,教学并建立了噶当派的传承。     阿底峡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论》及关于《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阐扬如何培养及训练菩提心,也就是如何发展利他的情操而达证悟。今天,在许多藏传佛教的系统里,阿底峡精湛的教学与实修法的传授,仍被广泛应用于学修。   阿底峡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生于公元980年。年少时,绿度母曾示现在他梦中,劝诫他不要为世俗有刺的诱惑物牵绊,因为他在过去五百五十二生中已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并且是博学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是他的使命。   认清重续使命的必须性,阿底峡离弃世俗生活,出家为僧。他不倦怠地四处寻访证悟名师,在他们座下学习。后来在密续上师罗睺罗教导下,成为一位博学、有成就的阿阇黎,也就是佛法教师。阿底峡研读佛教三藏所有经典及梵文大乘经论。依照那个时代的习惯,他背诵了许多经典以及相关注释,成为非常有名的大法师。   有一天,阿底峡思考着:“直接引向开悟,哪一条路是最迅速的呢?”因为他怀疑,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盘寂静。那么他有可能开悟吗?   “我要怎样才能到达涅盘彼岸呢?”这位年轻学者叹息着,“我是否得无止尽地轮回?”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罗睺罗上师突然召唤阿底峡,仿佛洞悉弟子的想法。罗睺罗告知阿底峡说,任何形式的自我关怀都无助于圆满证悟,禅定的专注、学问、辩论技巧甚至涅盘经验本身到头来都毫无用处。若能精进不懈地长养菩提心,发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更好。接着,罗睺罗上师预言他的弟子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一样,终将证得自利利他的最高成就。   “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罗睺罗劝诫着,“视别人比自己更重要。执着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征服自私自利的两面巨魔!一个单独的自我也不过是另一种幻想。因此,有谁能逃离轮回而达到涅盘呢?如果你愚昧地避离轮回而追逐涅盘,要得到绝对解脱是很困难的。最好是超越这二元对立的观念,了悟到无分别,使一切事务达到圆满。”   不久之后的一天,阿底峡在菩提迦耶,佛陀证悟的圣地,绕着大佛塔经行时,二位庄严的年轻女子站在靠佛塔南边的莲花池畔。她们长得太美了,绝不是世间凡人。其中一位问另一位说:“什么是达到圆满开悟的最好方法?”另一位天女回答:“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个人如何能转身弃他人不顾呢?”   第二天,阿底峡又去绕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释迦牟尼佛曾在这棵树下静坐。阿底峡听到一位老丑的乞妇告诉一位年迈的麻疯病人说:“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圆满开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释着:“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峡心想:“此地每个人,从最尊贵到最卑贱,似乎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与上师所说吻合,为何独我一人迟疑不定?”   翌日,阿底峡手持念珠缓缓地绕着圣殿,他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四面石头壁龛里。他听到佛像对小鸟说:“舍自爱他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优先考虑他人,将胜利与益处荣归他人,自己承担失败。”就在这一刻,十分不可思议地,阿底峡自己发现他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当阿底峡站着兀自冥思,凝视菩提树下金色佛像的宁静容颜时,他突然了解苏门答腊岛上的金洲法称大师是真正护持珍贵菩提心的上师。为了达成他的使命,阿底峡决心去寻访金洲大师。在这位上师座下修学十二年,阿底峡成为他的法嗣。   晚年时,阿底峡尊者已是一位有名望受欢迎的上师。每当他提到尊贵上师金洲法称的名字,他总是合掌当胸,阖上双眼并微微行礼。阿底峡从这位慈悲的上师学到了“自他交换”的大乘修法:将自己置于他人之处境,而将他人的负荷承担起来。这成为噶当派特殊而主要的修持方法。   阿底峡在印度本土成为一位伟大的法师,并住在超戒大学。许多年后,几位西藏皇室使者满载黄金来迎请他到他们愚昧的地区教学。阿底峡向观世音菩萨和度母祈祷请求指引,询问他到西藏是否能真正利益彼邦。   度母告诉阿底峡,如果他愿意前去,将对这雪国有大助益。然而她又说,如果他前去西藏,将于七十二岁死于彼国,如果留在印度,将活到九十二岁高龄。阿底峡展现他无我的菩萨誓愿,长途跋涉前往西藏。   阿底峡改革了西藏的佛教与社会,重整道德作为佛法的基础。在西藏,他以“皈依班智达”一名而著称,因为他授的皈依戒实在太多了。七十二岁那年,果如预言,这位佛法导师圆寂了。来源:大成就者的故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257.html)------------------------------------------------------------------------------------------------------------------------------------------------------------------------------------------------------------------------------------------------------------印光大师: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发布:原平五峰山寿宁寺 []   日期:2011-5-25 7:44:00    
 
印光大师: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他说:通身放下,彻底靠倒。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实,要认识到自己是个造罪的凡夫,这样,就会把自己那个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们的身体完全放下──不光指身体,还指我们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彻底靠倒”。    就像我刚才讲的坐板凳的比喻一样,大家晚上都要睡觉,除非你不倒单,那每天晚上睡觉,我们怎么样?就“通身放下,彻底靠倒”,你不可能半靠半不靠(那可能是练功的人在练功),那样怎么睡?那样子很累啊,坚持不到两分钟就不行了。    那么,我们就“通身放下”,放在哪里呢?放在阿弥陀佛的誓愿里,惟有阿弥陀佛的誓愿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证。阿弥陀佛以祂的大悲愿力说:“十方的众生,我来救度你:你的罪业,由我承担;你没有功德,我为你成就;你要堕落,我来济拔你;你不能往生,我来迎接你,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学佛明灯集《下集》书如其名内容丰富多彩,书内容:摘录了祖师大德与居士的体会,主要内容;是在修行过程准经常于到的问题,您想知到的几本上有。主要内容从《网络空间》上收集,大部分是净空法师的开示,内容通俗易懂,看后会受益非浅。下载:网址: http://shouningsi.fjsy.net请求师兄先看后邦助传播一下:功德无量. 阿弥陀佛!   
 上一篇:净空法师法语:修行,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送你十八句话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2412.html)------------------------------------------------------------------------------------------------------------------------------------------------------------------------------------------------------------------------------------------------------------净空法师法语:修行,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5-24 23:31:00     
 1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我们的本分,在自己本位上,处处要替别人着想。 2 譬如我们做生意,自己经商,一定要处处竭尽心思为顾客着想,我们卖的东西一定是货真价实,不会让他人吃亏上当。3 做生意的,做买卖的,要用心,要对得起人、要对得起社会。对社会有贡献、能利益大众,这个商人就是菩萨商人。4 做工的,在自己本分的岗位上,负责任、尽本分,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去做,这是菩萨工人。乃至于家庭主妇,只要能竭尽心思,尽心尽力地把家务做好,对于家里老少都能照顾得到,让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舒服、很快乐,这是菩萨主妇。5 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工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这是菩萨事业。佛法,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6 佛法的修行,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清净心生智慧,你有了智慧,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你都会做得非常圆满、做得恰到好处。7 所以我们一切工作,无论是你家庭,或者是你事业上,你要问,于你学佛有没有妨碍?你问这个话就外行。你应当问,于你自己的清净心有没有妨碍?假如于清净心没有妨碍,那就对了。8 于自己清净心有妨碍,我们就不做;于自己清净心没有妨碍,你就放心去做。所以要知道,所谓修行,就是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里面修清净心而已!
 上一篇:佛陀的教诲:放下我执
下一篇:印光大师: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2408.html)------------------------------------------------------------------------------------------------------------------------------净空法师法语:送你十八句话 
 发布:原平五峰山寿宁寺 []   日期:2011-5-25 7:50:00 
 
净空法师:送你十八句话1、现在这个世间,说实在的话,民主自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的一生都被别人控制,你的一生都出不了别人的魔掌,受人控制,你哪来的自由?你哪里来的幸福?2、你贪财,你被财控制;你好色,你被色控制;你争名,你被名控制。条条绳索都牵着你,你以为你自己在动作?全是别人在控制你。3、真正要自由自主,这些人为的东西全部要放下,这些东西全都是虚妄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4、把财色名利这些东西舍得干干净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种人就真正得救了。5、如果还贪恋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五欲六尘是严重的污染,你怎么能够脱离?这种严重的污染要统统放弃掉,才能恢复自己真心。6、佛劝我们放下,而且自己做出放下的样子给我们看。佛真是做得很彻底,一生生活,三衣一钵,除此之外,一无所有。7、世间的名闻利养,佛确实一丝毫都不沾惹。他做的样子,就是真实人生,真实人生就是这个样子。8、真实人生,就是随顺法性,随顺自然,古人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真正得大自在!9、我们搞错了,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欲望没有止境。殊不知这个欲望不是好东西,全是垃圾,全是毒素,全是染污。10、佛给我们示现的,生活多简单,三衣一钵。这个意思告诉我们,他那个生活方式才是最快乐、最自在。不但心里乐,身也乐——心没有忧虑,身没有苦恼,身心自在,身心安稳。11、所以要晓得,贪嗔痴慢、七情五欲,那是妄中之妄,我们真心里头本来没有,要把它抛弃得干干净净。同学们听到我这个说法,千万不要误会!12、过去有人误会,中国大陆的同修,听说我讲经的时候讲到看破放下,他看破放下了,工作也辞掉了,每天在家里念佛,什么事情也不做了,收入也没有了,过了几个月,生活维持不下去,写信问我怎么办?13、其实我所讲的看破放下,他没听懂,他着了言说相,他错解了这四个字的意思。佛法讲的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而是叫你心上放下。14、你看,佛没有放下生活,没有放下工作——他每天出去托钵,他的生活没有放下;他每天为大家讲经说法,他工作没有放下。15、工作不但没有放下,他做得非常积极、非常认真,每天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四十九年不间断,这种敬业精神到哪里去找?16、如果你真能想通,你才知道释迦牟尼佛过的那个生活最快乐,为什么?佛过的是大自然的生活,回归自然的生活。17、由此可知,看破放下是什么?看破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清楚明白,放下是不把这些忧虑、牵挂放在心上。18、能真正做到看破放下,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我们日常生活的心态,自然是自在随缘、念佛求生净土,一生圆满。阿弥陀佛! 会修行的人,所有的环境都是道场1、我们学佛,特别要注意的就是闻法。修行为什么会退转?就是不闻法。不闻法就容易退转,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2、不要说是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就是讲这一生,从我们懂事到现在,我们六根所接触外面的境界,都是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我们不知不觉就被烦恼薰习。烦恼习气太重,我们一般讲业障太重,自己修行这一点功夫敌不过习气,所以,决定会退转。3、但是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把这个世间一切的缘看淡!无论是人,无论是事,无论是物,要看淡;一年比一年淡薄,那就是我们有进步。4、如果你很用功,每天读经、念佛,但是你对于世缘还是看得那么重,还是那样的分别、执着,那你是毫无功夫!你的经是白听了,你的佛也是白念了,只是跟佛法结一点缘而已,这一生不得受用。5、这样的情形,我们知道,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如是。如果过去生中修学功夫得力,我们早就成道,怎么还会跑到这儿来?过去错了,希望这一次不要错了,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天天听经、天天闻法,用这个来薰习。6、真修行人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看淡,与一切人决定不计较!跟一切人接触,看到别人善,知道要向他学习;看到别人不善,绝对不会去宣扬,一定是自己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7、所以,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对修行人来讲都有好处,没有坏处。会修行的人,所有的环境都是道场,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萨,都是老师,他不是在正面教我,就是在负面教我。会学的人,天天有进步;不会用心的人,顺逆都是障碍。8、我们这个世间,闻佛法的时间太短,听不到佛法的时间太长,所以容易退转。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环境里面,你要是随顺烦恼习气,你要是不能够转内在的心境,你就会被外在环境所转;被环境所转,你就很难有成就!阿弥陀佛! 学佛明灯集《下集》书如其名内容丰富多彩,书内容:摘录了祖师大德与居士的体会,主要内容;是在修行过程准经常于到的问题,您想知到的几本上有。主要内容从《网络空间》上收集,大部分是净空法师的开示,内容通俗易懂,看后会受益非浅。下载:网址: http://shouningsi.fjsy.net请求师兄先看后邦助传播一下:功德无量. 阿弥陀佛!   
 上一篇:印光大师: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常发脾气,你这一生见阿弥陀佛的机会没有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2413.html)------------------------------------------------------------------------------------------------------------------------------业障可畏,地狱非虚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5-8 9:05:00  
佛经里说:“罪苦众生,往往生在边地下贱之所,不得见佛闻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0310.html)-------------------------------------------------------------------------------------------------------------------------------
佛陀的教诲:放下我执
 发布:破执除妄 []   日期:2011-5-24 21:52:00  
  
如果有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三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束,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就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佛陀只教导「无执无着」,它可以不同的层次教导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种方式来了解:为得现世人间的利益而说法是低层次的;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说法是中级的;最终极的是为得超越世间的无上利益而说法。全部的教义精华可被归纳成:由於无执无着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无执无着,是最重要的教诲。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着的人,佛法教导「不执着」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着」的出家众。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着!」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瀚的三藏( Tipitaka )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地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麽一句话 「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麽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着,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着,就不会犯戒。为什麽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着某些事物。为什麽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着某些事物。如果一个人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着」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槃。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 Ovada-patimokkha )意指「教诫总纲」( 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麽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作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沈重的。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着,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因为心有执着,就会困在里面.心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往往都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绑”住了。如果始终固执在这些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中,往往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和矛盾。《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怎样才能“心无挂碍”呢?就是以“缘起性空”观照自己的生活,了知诸法本无自性,并以“止观双运”时时训练我们这颗心,将“空性”引导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放下执着,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感觉去分别。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松弛、包容、不在意、不计较、不攀缘任何外在现象,心就会很坦然地属于自己. 我们如何收心呢?我们的心过去经常都在外境之上,从今天起,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内境之上,或者选择一个所缘境,比如,大圆满里观“啊”字一般,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就像野马拴在木桩上,不让它向外跑。我们要修止自己的心,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境上来,不让他向外跑。所缘境上面已经讲过,比如,一朵花也可以做所缘境,我们的心不外散,安住在花上,花就是自心的所缘境,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做所缘境,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心”  .但诸法无我的见解还是依靠禅定,禅定依靠静心,静心依靠持戒。我们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不得已只好先从现象界、事相上来用功。也就是先用种种方法来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用这种持戒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少看、少听、少讲、少做、少心向外散、少妄想,烦恼自然就少了。烦恼越少,心就越静,这样才能心可以入定与禅定,才能明白诸法无我与空性。 佛在《最妙胜定经》里,勤勉地劝众生修习禅定,佛说,就算你们精通所有经藏,持戒布施忍辱做到世界第一,你们得到的功德,都不如入禅定一天一夜!      .各位注意!凡是从外来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是理会它,听其自然,不随它转。    .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   .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不着相,就叫做“禅”。    .心里不起贪嗔痴慢,心里清净不起烦恼,就叫做“定”。   
 上一篇:索达吉堪布: 一切万法唯心造 心之力量难思议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修行,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2402.html)------------------------------------------------------------------------------------------------------------------------------宣化上人:先破我执 后破法执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9-18 9:01:00    
 佛说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无非是教人破执着。   何谓我执?就是执着“我”。这是“我”的身体,那是“我”的所有,总而言之,一切以我为前提,把我摆在前边,有我无人,三心未了,四相没空。  怎么才能知道“我执”破了没有?就要从每日起居饮食,以及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上来看。在这种种举动之中,是为自己着想?还是为他人着想?或为道场着想?如果仅为自己着想,那就是自了汉,小乘人的思想,自利而不利他。佛曾说过这种思想是焦芽败种。为什么?因为有这种思想的人,心量太小,我执太重,自己好了就算,不管他人好坏,所谓“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这是小乘人的宗旨。所以他们看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冤家,自己了生死就好了,不顾众生的生死。  若为他人着想,有利他的思想,不但自己得到解脱,也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是菩萨的思想。换言之,忘了自己而去利益他人,就是行菩萨道。所谓佛光普照,法雨均沾,行菩萨道就是要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若为道场着想,就要处处拥护道场,不带任何企图,不为名,不为利,这才是真正地拥护道场。  我们每天要反省,是为自己打算的时间多?还是为他人打算的时间多?或为道场打算的时间多?这样回光返照,便知“我执”破了没有。这是很浅的说法。  若往深处来说,自己是不是天天怕吃亏?天天怕得不到利益?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再反省自己有没有忍辱的功夫?如果有人无缘无故骂我,或打我,能不能忍受?是否发脾气?或者有报复的心理?若有的话,则我执尚未破;若没有的话,则我执已破。各位认真想一想,一切的问题和烦恼是怎么来的?都是我执在作怪。我执若没破,法执更破不了。小乘人破了我执,而未破法执;菩萨才能我法双亡。  我执破了,然后要破法执。何谓“法执”?就是不明白五蕴(色、受、想、行、识)之法,乃是因缘而生,而执着为实有。如果把一切法的执着没有了,就能圆融无碍,到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到了我法双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真正的修道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境界,绝对不为自己打算,有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思想,有大公无私、至正不偏的行为。  佛说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无非是教人破执着。可是我们偏偏不听佛的教诲,要做佛的叛徒,总是执着一个“我”,我相不空,人相不空,众生相也不空,寿者相更不空,执着四相舍不得,对于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搞不清楚。  本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因为“过去”心已经过去了,你到什么地方去找这个心呢?“现在”根本不停,你说这个是“现在”,可是“现在”又过去了,“现在”是不存在的,所以说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来”就是没有来,没有来讲它干什么?  在《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几句经文,人人都会念,可是人人不记得。希望各位在这几句经文上下功夫,四相空了,三心了了,就是真正的修道人。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7814.html)------------------------------------------------------------------------------------------------------------------------------如本法师:何谓'我执与法执’?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0-24 16:40:00     
  
     何谓'我执与法执’?   所谓我执者,又名人执,以五蕴假和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是故,一切之烦恼障,从此我执而生。  所谓法执者,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固执法有实性者,是故,一切之所知障,从此法执而生。    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具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042.html)------------------------------------------------------------------------------------------------------------------------------净空法师法语:圣贤的教育,是教人为善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1-8 14:54:00   
 
1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求个人幸福、家庭美满、社会祥和、世界和谐,可是今天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和谐,什么原因?众生迷了自性,迷了之后,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这造成灾难。由此可知,在众生法界里面,最重要的是教学——你要教他,你要引导他,你要帮助他觉悟。2 世出世间无上的法宝就是觉悟,觉悟才是真正把问题解决;不觉悟,财富解决不了问题,权势解决不了问题,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问题。3 现在这些教育,只讲科学技术、工商业,教人怎么样赚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互相尊重,这个不讲了。这种教育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制造社会问题。4 把习性放下,恢复本性,这是圣贤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是教人为善,教你做圣人、做贤人。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的教育,是教你在社会上怎样去赚钱,没有教你怎样做人,所以,人不像人,家不像家,国不像国,社会大乱,世界大乱,原因就在此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185.html)------------------------------------------------------------------------------------------------------------------------------印光大师:开悟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7 10:32:00                                   开悟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原文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镕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著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名目不同,性质是一,光固不愿多说,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甚深甚深,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文钞》之《复袁福球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来信所说的念佛三昧,说起来容易,要想得到实在是难上加难,只管收摄心念恳切念佛,久而久之也许能够证得。即使不能证得,有真信心、恳切愿收摄心念念佛的功德,也必定可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不乱,如果按照蕅益大师的分析,尚且不是现在的修行人能够证得的,何况理一心不乱呢?因为断尽见思二惑,才叫做事一心不乱,破除无明烦恼证得诸法之真实体性才能得理一心不乱。如果是内秘菩萨的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或者凡夫之相的菩萨,那么理一心或事一心,固然不难做到。如果确实是具足烦恼惑业的凡夫,事一心尚且不可多得,况且理一心呢?应当详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这封很长的信,就明白了。至于觉悟无生理体之后,必须还要保护维持,消除存残余留的习气,这个到时候自然知道,何必预先问人,就像各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自己心里清楚。否则纵然喝水的人说得十分明白,而未喝的人,究竟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居士把悟无生忍看得未免太容易了,私下恐怕自己或者悟得而不知道保护护持,以致使习气又会复发,而导致得到后又失去,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要知道,真正证得无生忍,实在是非比寻常,是破除无明证得法性的人,最低也是圆教菩萨,也就是别教初地菩萨,谈何容易。   请居士依照印光《文钞》开示而实行,等到了解净土法门的所以然,以及信愿行的意志,都能不被一切其他宗善知善的其他法门所夺取,此后如果有多余的能力,不妨加以专研各大乘经论,来开启智慧,以此作为宏扬净土法门的依据。能够这样去做,虽然是凡夫,也同样可以随着有缘人的根机弘法利生,行菩萨道。暂且不要好高骛远,恐怕或者对于事和理不能明了,便难免会招感魔事。永嘉某居士长信,就是专门治这个病的,他的病和你的病,名目虽然不同,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印光固然不想多说,请在给他的信中细心领会。   要知道,悟后的人和没悟的人,修行的方式虽然是一样,但是心识意念则大有差别。未悟无生的人,境界还未到而想要迎候,境界出现在面前而想要攀附、控制,境界已经过去便会回忆、惦念。(攀附、控制的意思,包括喜好和厌恶,不要以为喜爱就是攀附、控制,憎恶就不是攀附和控制。)而已经悟无生的人,境界虽然有生灭,他的心却毫无起心动念,犹如明镜可以照各种物体,而物体映现在镜子中,镜子对它毫无粘留,物体映现过之后,镜子中也毫无痕迹。已悟无生的人,他的心对于所有的境界,犹如镜子对于物体映现一般,绝没有一丝毫执著留恋的想法。然而,虽然对于境界没有起心动念,仍然犹如波涛运行在大海上、犹如云朵遍洒甘霖一般,来慈悲地救度众生;凡是世间的伦理道德、法律规约,和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然丧失生命,也不会有所逾越。还不要认为对于境界不起心动念,就把修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情,全部都废除了,如果这样就是深着拔除没有因果、否定一切善恶的空魔,而堕落于顽空的邪见之中,从此拔除因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肆意妄行,这就是以凡夫冒充得道圣人,破坏佛法,误导众生的阿鼻地狱种子了。这里边道理、关系,相当深,印光还是不得不稍微陈述其中的利害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111.html)------------------------------------------------------------------------------------------------------------------------------净空法师:五戒做不到,再怎么念佛也不能往生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8 8:55:00    
 五戒做不到,再怎么念佛也不能往生 摘自净空老和尚讲《无量寿经》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佛在此地又以善巧方便给我们宣示佛教学的目标。佛教给我们什么?这也是很具体的解答。佛教我们断恶修善,佛教我们如何得到真实的福德。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不容易,所以我们在许多大乘经里面,看到十方诸佛对于释迦牟尼佛的称赞,这是很难得、很希有的一桩事情。   佛教给我们"舍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要把它舍掉,这五种恶是因。   "去五痛,离五烧",这个"痛"与"烧"是果报。痛是痛苦。你造作这五种恶因,一定会得苦报,会带来苦报。   第一种是"杀生",带来的是疾病、短命,这是杀生的果报,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不杀生。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劝菩萨不吃肉,不食众生肉,这个真正是健康长寿之道。   纵然做不到,决定不可以杀生。戒律里面有开缘,可以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为我杀。市场里面你所买到的,这个都可以说是三净肉。决定不要买活的,自己回来杀;或者是叫人杀,你看到、叫他帮你杀,杀好了带回去,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是真正造成重大的罪业。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偷盗"。偷盗所得的果报是贫穷。我们要想富有,要想自己的财富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失去,那你要晓得怎样修因。时时刻刻存着盗心,你的财富就不能保持,决定保持不了多久。   第三种是"邪淫"。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家族兴旺,要达到这个目的,决定禁止邪淫;你的家庭会幸福,会美满,会兴旺。什么样的果报都有业因在。   第四种是"妄语"。我们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任,就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支持你、帮助你,这一定要言而有信,决定不妄语,你才能做到,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你在社会上这个事业就一帆风顺了,得到人家的尊敬,得到大家的信任。   至于"酒"这一条戒,酒能够迷惑人性,酒醉了对于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往往造作罪业,造了过失。饮酒本身没有罪,酒醉之后乱性,会产生严重的过失,所以佛把这一条也列入重戒之一。   佛法戒律虽然多,最重的就是这五条,叫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统统都要遵守。   在这一品经里面,主要的是说这一个意思,教我们断恶,就是断这五种恶。修善,就是修这五种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念佛希望求生净土,这五条要做不到,佛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很简单,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善,他们都是善人,这个在一起总是格格不入;善与善相应。   这一品经里面,实在讲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人持戒念佛,这个就是戒律。所以我们关于戒学,不要到别的地方去找了,《无量寿经》里面有现成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133.html)------------------------------------------------------------------------------------------------------------------------------净空法师:在寺庙里闻到钟声,因病或疲劳,可以不起身吗?
 
 发布:guokun []   日期:2011-12-9 16:16:00    
 
问:在寺庙里闻到钟声,因病或疲劳,请问可以不起身吗?答:如果是早晨,钟声是叫你起来做早课,一定要起来。如果你有病或者疲劳,可以预先请假。总而言之,在常住共住,遵守常住公约,就是莫大的功德,这是诸佛赞叹,龙天拥护。你不遵守常住公约,不遵守常住的规矩,就是破和合僧。你一个人可以这样做,别人也可以这样做,僧团规矩就破坏了,这个罪过是堕阿鼻地狱。我们天天在常住,确实有意无意的做破和合僧的事情,自己并不晓得。所以,不多听经、不多读经怎么行?现在你有再大的过失,别人看到了不会说,说了得罪你。能够说过失的人,这是大恩大德。但是说了能改,人家才会说;说了不能改,连父母都不会说。一个人能够从善如流,过而能改,这个人是圣贤人,在这一生决定有大成就。21-90-28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431.html)------------------------------------------------------------------------------------------------------------------------------
印光大师:害虫是否该杀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24 8:44:00     
 
有位居士写信给印光大师,他提出猛兽、毒蛇、蝗虫之类都是害虫,危害这些虫可以说是为民除害。大师针对此言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猛兽、毒蛇、蝗虫之类都是因为感应到人心凶恶,才伤害人类。如果我们能够对它们念佛,心中生起善念,他们一定会自动离开,不会伤害任何人,哪能说杀它们是为民除害呢?你说这种言论会引发人造杀业,将来永生永世必受被杀的业报。你学佛受持不杀生戒,而说如此可恶的言论,如果不忏悔,必然会遭到天谴。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龙梓修,他在江北的某个地方作知县,有位县民前来呈报,说农作物深受蝗虫之害,人民苦不堪言,请知县大人查验并代为除害。龙梓修亲自到场查看,到了灾区之后,双脚所站的地方,只觉得异常松软。但却不见蝗虫的踪迹。于是他问道:“蝗虫在哪里?”当地人回答说:“我们脚底下所踏的都是!”龙县令仔细一看,地面上有好几寸厚,好几里宽,十多里长,尽是未长翅膀的蝗虫蛹,他日这些蛹变成蝗虫,恐怕足以遮天蔽日。龙县令吓得说不出话来,自认为无法处理这样的灾害,因此跪倒在地,至诚祈拜天地,让蝗虫灭亡,人民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经过两三个小时,天空下起一场大雷雨,蝗虫蛹随着雷雨而灭亡。这是人没有办法解决的灾害,而求天相助灭虫的一大感应事迹。如果龙梓修命具用火烧或用土埋蝗虫,也未必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又有一个小女孩,买了一只苍蝇拍,看见苍蝇就拍,越拍苍蝇出现得越多,后来整间屋子都飞满苍蝇。小女孩的祖母是个念佛人,她打开窗户,大声念佛请苍蝇出去,果然苍蝇相继离去。这个小女孩颇有善根,看见念佛可以使苍蝇自动飞走,便停止再杀害苍蝇。否则她天天造下杀业,自己的寿命也会渐渐减损。至于孙叔敖杀两头蛇的事情不可以学,因为并非人人都有他这样的存心与善念。如果不是心存好意,杀蛇就是造杀生罪业,这件事就会教人造杀生罪业。而且双头蛇是罕见的动物,所以孙叔敖杀了它,将它埋起来,不想再让其他人受害,它可能不再出现。但是猛兽、毒蛇、蝗虫之类的生物,不是杀了它们就能永除祸患,希望大家能发慈悲心,一同念佛,这些动物一定能有所感应,会自动离去,不会伤害任何人。《普门品》中说:“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可见动物是可以透过善力感化的。你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说这种害人害己的极重恶话,如果再不为你说破,未来你所遇到的众生都会变成是你的冤家,这些话以后不可以再乱说了。
 上一篇: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846.html)------------------------------------------------------------------------------------------------------------------------------印光大师:募建药王篷序(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26 9:16:00     
  
                            募建药王篷序(代撰)译文   大觉世尊,叫做大医王。全面医治众生身、心两病。所用的药,种类无量。戒、定、慧三种,包摄全部无有遗漏。所以说用这三种药医治众生,就叫做药王。如果能够服用,就此凡夫而能成就圣果。然而药虽美妙,修持起来实在很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叫做阿伽陀药,所有的病都可以医治。入门容易成功概率相当高,用功夫少取得的效果神速。上、中、下三种根机,就此一生都可以出轮回苦海。戒、定、慧三法,在念佛的时候全部具足。因此说信愿念佛的法门,是药王中之药王啊。某某幸亏承蒙过去世善因,得以听闻净土法门。怎么敢不以竭尽诚敬之心劝导有缘人,孜孜不倦地修持呢?某某打算建茅篷一所,茅篷取名叫做:药王。安心居住其中,诚心修持净土法门。以使得能够普遍治愈自己和他人身心、生死等等大病。恳切祈请各位善男信女,发菩提心,行方便事。略微布施自己宝藏海中的一滴水,以使某某能够成全安身的陋室。从此朝夕竭诚精进修持,礼拜忆念阿弥陀佛。既然能够心心念念忆念阿弥陀佛,就这个凡心而成就佛果,有什么困难的?这种无边殊胜的利益,都是由于善男信女布施所成就的。以如此的因,必定招感如此的果。现生必定得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托身莲池海会。将来必定做药树王身,普遍医治众生。如果能够体会这种愚鲁的诚心,便是这些话没有白说了。 原文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某)幸承宿因.得闻此法。敢不竭谏致敬.孜孜修持乎。拟建茅篷一所.名为药王。安住其中.笃修净业。以期普愈自他身心生死等大病。恳祈檀越.发菩提心.行方便事。略分宝海之涓滴.俾成安身之陋室。由兹夙夜翘勤.礼拜忆念。既能念兹在兹.何难即心即佛。则无边利益.皆所成就。以如是因.感如是果。现生必得蒙佛接引.高预海会。将来必作药树王身.普治众病。若能鉴此愚诚.则此语当不虚弃矣。——《文钞》之《募建药王篷序》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051.html)------------------------------------------------------------------------------------------------------------------------------印光大师: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是坏(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5 11:24:00    
                       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还是坏  原文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复刘慧焯居士书》 译文   念佛的时候心里悲痛,也是好相,但是切不可常常这样,如果常常这样,必定感招悲魔,整天悲痛不已,或者导致悲痛而死。这都是不善于用自己清静心来念佛而造成的。  原文   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文钞》之《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在念佛的时候,怜悯那些苦难的众生,而使得心酸流泪,这也是善根发现的现象。然而不能常常把这个当作有功德,而常常让自己心酸流泪。如果常常这样,便会堕落入悲魔,切记切记这个要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980.html)------------------------------------------------------------------------------------------------------------------------------印光大师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21 9:03:00     
 
                            印光大师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印光大师并不提倡年青人自由恋爱,印光大师在给某居士的信中说:“今天的年青人自由恋爱,情爱一旦稍稍平息,就要离婚。”大师知道我们的毛病,年青人热恋之中只看到对方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等到一旦激情过后,就只看到对方的缺点,绝不想想对方有多少优点。由于没有容人之量,又不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只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这样的婚姻往往离婚的多。而印光大师也并不赞成由父母一手包办。这种进步的思想在当时一切以家长说了算的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复念佛居士书》一文中,印光大师说:“你女儿的婚事,家人不同意,应当再反复考虑以后做决定。并且要问你女儿是不是一定同意。如果你女儿同意,就没有关系。如果你女儿还没拿定主意,婚后或者嫌夫家穷,嫌规矩多,再被一班嫌贫爱富的人抱怨挑拔,这样就不好了,这又是不能不预先考虑啊。应该先问你女儿,然后再求问佛可否,再作决定。”由此可见,印光大师提倡的是父母要征求儿女的意见,儿女也要尊重父母的意愿。互相商量着办,才能得到美满和谐的结果。父母是过来人,人生的阅历丰富,看人看得准,不至于有儿女只见一边,不见另一边的错误观点。而从儿女方面来说,一辈子的终身大事,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对他或她没感觉,不免将来会觉得委屈了自己,造成一生的不幸福,也有可能导致忧思成疾。因此,父母也一定要尊重儿女的意见。而一个充分尊重父母意愿的儿女,一定是有后福的儿女;一个能够考虑儿女感受的父母,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爱儿女。
   印光大师是绝对不提倡只看对方的家庭条件,而不顾对方人品的浅见的。大师说:“世间人为儿女婚嫁所考虑的,往往都在夫家贫富与否,而不在人品上考虑。富家子弟,不数年就饥寒而死的也不在少数。一贫如洗,白手起家成就事业的有为青年,举国推崇的也不在少数。”大师在此指出世间人通病都是从对方的家财方面来考虑,而大师注重的完全在人品来考虑。有家财没有人品的人,一是往往容易会把家产败光、福报折光,二是可能会对配偶做出伤害的之举,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怎么会有幸福。而有人品没家财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照样能白手起家,而且有德行的人,本身就可以改变命运,再说和这样的人过日子,即使是贫穷的,也是幸福的。孔老夫子的外公,就是因为孔家祖上有德行,所以才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的,如果不是孔家盛德所感,怎么会出了这样一个万世师表、万世景仰的孔老夫子呢?而且孔子的后裔即使在今天也相当兴盛,据说西方有个国家一条街都是孔老夫子的后裔,更不要说国内了。而世间人只看家财不看人品的浅薄知见,往往造成不几代就灭门绝户的后果。
   印光大师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作为一代高僧大德闪耀着大智慧光芒的金玉良言,一定会光耀万年。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525.html)------------------------------------------------------------------------------------------------------------------------------净空法师:想一遍过去的恶事,相当于再造一次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7-21 14:59:00 
        问:现在念佛、念经了,还老是想过去所做的恶事,感觉没做过一件善事,心里特别难受,放不下,老打妄想,请问有何方法对治?   答:这我们在讲经里头讲过很多次,你没有好好去听。明天我们《华严经》上讲“普贤德”,普贤德十条,昨天讲了三条,明天我们讲第四,第四是“忏悔业障”。应该怎样修忏悔法门?过去做的这些错事,做的这些罪业,你每想一次就又做一次,常常想就常常做,这样消不掉。要怎样才消掉?不再想它,专想阿弥陀佛,就消掉了。  你要知道,想一遍是你心再造一次,造业有心、有口、有身,就是身口意三业。你身口没有造,你念头在想就又造一次,那造一次跟以前造一次的罪是一样重,很可怕。所以过去错了,错了就不要再想,专想善的,你就改过自新,就重新做人了。还想过去,老是念着,还做过去那个犯过的人,佛也没有办法救你。一定要懂得,做错事情不再想,知道自己错了,后不再造,想一次就造一次。你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想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念阿弥陀佛,去想过去的坏事?这错了,这不是忏悔,这是不知道忏悔的方法。(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六 2006/12/1)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80451.html)------------------------------------------------------------------------------------------------------------------------------------------------------------------------------------------------------------------------------------------------------------  印光大师:修善作恶如种谷(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5 17:27:00  
                             修善作恶如种谷  原文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   世人于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预备,不致临时失措。而于关于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预修,且以人之预修者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淫杀,为有福,为有智。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与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文钞》之《复杨宗慎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世间人往往愚痴,不明白因果道理的事实真相。见到修善而有祸秧,便说善不可以修。见到作恶而仍享福报,便说恶不足以戒。不知祸福的降临,有近有远。迟早不一定。近的凡夫都可以看见,远的或者此生或者隔若干生才会受报,如果不是有宿命通的人,是不能见到的。现在做一个比喻,以希望大家能够明了。修善作恶,好像种稻谷一样,某人今生虽然修善,因为前生所做的不能没有罪过,所以今生所受到的果报就不可能没有逆境。今生的这个身体,叫做报身。因为今生是男是女、或好或丑,以及长寿、夭折、贫、富、聪明、愚蠢、健康、疾病等等,都是前生所做所为招感而得到的报应,所以此生叫做报身。意思是前世心行造作的果报之身,由于前世的前因,造成今生的果报。   今生虽然修善,而前世的罪业重,因此不能马上就能得到此生修善的善报,而先要遭受前世所造作的恶报。比如某人去年没种粮食,今年虽然勤劳耕种,但是在未收获之前,也不能免于饥饿。这个没有粮食的情况,并非今年勤劳耕种所造成的啊。今年的没有粮食,是因为去年没有耕种造成的。今年既然辛勤耕种,待到收获以后以及明年就有粮食了;作恶的人,尚且还没有受到恶报,是因为还有余福没有享尽。比如某人去年辛勤耕种,今年虽然不耕种,而仍然不至于受饥饿的原因,是因为去年的收成还有盈余。而等到去年的粮食吃完后,因为今年没有耕种,就会没有粮食吃了。要知道善人得恶报,假使他不修善,他受到的恶报就会更加大。因为修善的原因,而他的恶报也随着减轻了;恶人得善报,假使他不做恶,他的善报就会更大。因为作恶的原因,善报也随之减轻了。   世间人对于衣食等等供给身体必须的物品,都知道预先备办,这样才不会导致临时茫然无措。然而对于身心性命的头等大事,不但不知道预先修持,而且对于预先修持的人看成是愚痴,而把自己的肆意纵情、放纵淫杀,看成是有福,有智慧。殊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所依靠的可怜人,和牛马猪羊等动物,或者给人做苦工,或者被人吃,都是这种自以为有福有智的人,所最终得到的真实“好报”而已。修行之人,必须具有坚决、刚烈的志向。任凭他讥笑毁谤,我仍然是丝毫没有怀疑。如果听到别人毁谤,就退失道心,这种人也是由于前生善根浮浅所造成的。不把佛金口诚言做为皈依,而却把愚夫愚妇的歪理邪见做为根据。固然会常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遭受三途的苦难。而想要得到人天之身尚且困难,何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于成佛的大利益呢?   净土法门,用真实的信心、恳切的愿力念佛,坚决求生西方做为宗旨。如果念佛人不愿意求生西方,就是违背佛教,好比王子寄居在其他的国家流浪,不相信自己是王子,只想能够天天讨饭,不至于饿死就感到心满意足了。这种的下劣知见,怎么能不让人怜悯呢?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028.html)------------------------------------------------------------------------------------------------------------------------------ 净空法师法语:不能了生死,那就不是正命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1-6 21:25:00     
 1 现在在家人开佛堂的很多,说得不好听,开佛店的很多。开佛店是邪命,不是正命,为什么?他样子很正,心邪,心不正——他希求名闻利养、希求五欲六尘的享受。 2 正命、邪命,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正常的生活、不正常的生活。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心要正,行要正,这才叫正命;住在这个世间,心行都不正,是邪命。邪命将来肯定是堕三途,正命才能往上超生,这是肯定的。3 这个世间人迷惑颠倒,正法他不相信,如果变一点花样,他就相信了;换句话说,他听骗,一听说某人有神通,他马上相信,他就去了。那个神通他见到没有?他没见到。听别人说,他就相信,真是奇怪!4 有的时候也真能看到,像印度的瑜伽师,他在热灰里面走过,在烧得红红的铁上走,他真有一套,像魔术一样的,你看起来不能不相信。可是要知道,那是邪命。为什么说它是邪命?那个东西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不能够帮助你转识成智,那就不是正命。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041.html)------------------------------------------------------------------------------------------------------------------------------ 净空法师法语:念佛的好处,知道的人不多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2-3 22:51:00 
1 《心经》后面讲“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那个无上咒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无上的密咒”。佛在《大集经》讲,这句佛号是“无上甚深禅”。2 这一句佛号,禅里面是无上甚深禅,密里面是最高无上密咒,所以你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禅、净、密三个都修了,这真正不可思议。3 《华严》里面讲“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就是这一句名号,“多”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一句佛号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归纳就这一句佛号,所以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4 这个名号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一般人不晓得念佛的好处,原因就是功夫还不够,念佛真实的利益还没有能够尝到。真正念佛得利益了,晓得念佛的好处,知道名号功德,才晓得念佛之妙。5 知道念佛之妙,他就不会爱惜身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入境界之后,休息的时间会愈来愈少,念佛的时间会愈来愈长,这是一定的道理。6 一般念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认为念佛很辛苦;入境界的人,他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愈念愈有味道,愈念智慧愈增长,愈念愈欢喜,法喜充满,不疲不厌。7 念佛人对于这个身体还有“爱恋之心”,这就是不能太辛劳、太辛苦地去念,这个样子要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一心不乱,那很困难。难在哪里?很显然地,我们能觉察得到,就是夹杂妄想。8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念佛夹杂妄想,就把念佛的功夫破坏掉了,这就没有办法念到心地清净。一定要把妄想断除,才真正能做到一向称念、一心专念。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692.html)------------------------------------------------------------------------------------------------------------------------------ 印光大师:写经字体 发布:心源 []   日期:2009-1-1
 文/王宗懿女士:《纪念印光大师》  宗懿曩家吴门,时过报国寺,拜见印光大师。师无别语,惟教老实念佛,及念观世音菩萨两事,至为著重。又以今日人心日变,皆由妇女失教,以致伦常日乖,言下深为太息。故凡有艳装妇女来见者,师必呵斥,不少假借。予幸不被责,以为可教也。宗懿前发愿书《地藏菩萨本愿经》一部,以资先祖父母冥福,书毕请示于师。师见字体不整,未览毕,即厉斥。谓大乘经典,诸佛慧命,书写不论工拙,要以诚敬,一笔不怠,庶几获益;若专求字体帖学,文饰美观,转失恭敬,致贻亵慢之咎。宗懿深自惶惭,旋更写《阿弥陀经》呈览,师虽色霁,犹谆谆诫以写经字体之不可玩忽。宗懿因遂请师题语,藉以警策,供诸佛前。迨丁丑国变屋毁,仓卒经籍不及携出,而师之手迹亦埋丛残。将俟事定归苏,或得寻现,当旃檀维护,如亲师之謦欬也。今师既登安养,吾辈惟依其念佛法门,老实做去,冀师冥感,庶不负师之弘愿大德耳! 庚辰十一月皈依弟子宗懿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468.html)------------------------------------------------------------------------------------------------------------------------------ 净空法师:贪诗词歌赋,障碍清净心
 发布:心源 []   日期:2009-11-10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这是读书人的毛病、习气,这些东西会障碍清净心。为什么呢?它是激发感情的。诗词歌赋引发人的感情、喜怒哀乐,这就障了道。道是什么呢?是清净心,是如如不动。所以佛教诫初学守持八关斋戒,就清清楚楚教导我们,不可以唱歌、跳舞、看戏,这是绝对有碍道心的。诗词歌赋跟这个是一类的,所以不可以贪着,这是妨碍正法,要把它舍弃得干干净净。如果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在学佛之后拿它作为接引众生的工具,这个很好,未尝不可。以前没有学,现在出了家,再去拼命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弘一大师的艺术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出家之后他用书画来接引大众,跟众生结文字缘结得很深,这个可以的。为什么呢?它已经不妨碍道心了。所以这情形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过去没有学,现在就不要再学了,一心一意去读经、念佛,这是我们的正事,这是正法。   “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逐”是追逐;不可以随顺,不可以希求。“悭”是吝啬;“贪”是贪爱;嫉妒、“我慢”就是贡高我慢,这些都是烦恼习气。烦恼断都断不了,还要天天增长,那还得了吗?我们每一天念佛,求什么?求一心不乱,求功夫成片;有了这些障碍,就作不到啦!所以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警惕的。烦恼一定要远离,分别执着一定要舍掉,把我们念佛功夫上的障碍排除了,我们得一心、得念佛三昧那就有指望,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啊!文章来源:净空法师《晚晴集讲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18462.html)------------------------------------------------------------------------------------------------------------------------------净空法师:念佛
 发布:妙音念佛 []   日期:2011-7-18 11:29:00     
                                         净空法师:念佛    “你什么希望都没有”,魔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你有欲望,“你想要钱”,他有很多钱诱惑你,你就会上当。“你想要名”,他给你一个名义,就把你套住了。你什么希望都没有,他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无可奈何。所以念佛人心要清净,真正念佛不求往生、不求一心不乱、不求功夫成片,什么都不求,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了几天,自然得一心,自然见佛往生,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念佛的人什么都不求,有求都是妄念。如果再求好胜的话,那就更是着魔,这与魔搭上缘了。好胜心,我要超过别人,这个不得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好胜的人,这种心万万要不得。     现在打佛七,一天念到晚,都不是真念佛!打佛七当中有好胜的,伱拜一千拜,我拜一千二百拜,我超过你,你不如我,这种心怎么行?你一天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这比赛!要抢到第一,这个念头都错了。这个念头只会着魔,不会得好结果,所以念佛一定是心平气和,什么都不求。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79944.html)------------------------------------------------------------------------------------------------------------------------------印光大师:所谓专一念佛需要摒弃一切吗?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31 14:10:00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节录自:印光大师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6069.html)------------------------------------------------------------------------------------------------------------------------------ 印光大师对极乐世界方位的开示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6-22 8:57:00    
如果单纯从世间法来讲,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吗?这个问题不好说,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一些科学人士对极乐世界的异议。按世间法,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近似绕太阳南北极轴公转,六度空间去掉南北二个方位,所谓的“西方”其实是在东上西下这四个方位间不停地变化着的,并非确指了“西方”。如果以银河系为参照,太阳系又是动的,则西方所指又是动的。再继之银河系又是动的。娑婆世界是指一个太阳系或银河系或者更大一点呢?因此如果按我们世间法则来思考这个问题,越思考越乱套。印光大师云:“问何故极乐定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须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娑婆视之则极乐在西。倘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则极乐又在东矣。”极乐世界的方位是以整个娑婆为参照来讲而不是地球的西方,至于娑婆有多大是什么样子以我们尚未开悟的智慧可能不好理解,我们连一个太阳系的边界都看不明白。这个就好象要让一只动物弄明白地球有多大是一样的道理。再说即便极乐世界方位是确定的已知的,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我们能飞越十万亿佛土吗?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能于念顷遍历十方世界,阿弥陀佛接引我们时还专门在我们地球的“西方”示现一些祥瑞来增进我们生西的信心,古往今来高僧大德们还亲自确认了很多例接引示现的公案,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应该是深信佛经语深,放下疑惑,老实念佛!    上一篇:印光大师:丈夫别恋怎么办?
下一篇:印光大师:孩子不学好不成器怎么办?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76141.html)------------------------------------------------------------------------------------------------------------------------------ 印光大师:丈夫别恋怎么办?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6-22 8:55:00    赵冷姑之夫,弃妻恋妓,于世情论,为冷姑之命薄不幸,依佛法论之,实为大幸。若夫不见弃,则夫妻情爱,儿女纠缠,终日劳碌,便难念佛求生西方矣。今因夫弃,而得以专心念佛,将使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即便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其得益全在夫弃,切诫勿生怨恨,当生感激。又当以己念佛功德,为其夫回向,令其速出迷途,早寻觉路。有此心肠,则爱憎二心,均不得而生,更能得念佛之大效矣。今为彼取法名为慧冰,谓其居心,当如冰清洁,了无尘累也。宜将前炼丹运气之法,完全丢却,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则可不虚此生此遇矣。其念佛之法则,能看书,则令彼看嘉言录,及浅近等书。否则,为彼说其大略。现在国运危岌,天灾人祸,相继而作,宜令一切人同念佛号,及观世音号,以为预防之计。 复王慎斋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上一篇:明一法师:随顺世缘少烦恼
下一篇:印光大师对极乐世界方位的开示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76140.html)------------------------------------------------------------------------------------------------------------------------------  印光大师:鸡蛋修行人是否可以吃(白话文)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1-18 13:55:00  
                印光大师开示:鸡蛋修行人是否可以吃(白话文)     晋支道林博学善辩,与其师论鸡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辩,其师不能屈。其师没后,现形于前,手持鸡卵,掷地雏出。道惭谢,师与卵俱灭。    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此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复真净居士书》 译文    东晋出家人支道林,学问广博而善于辩论,和他的师父辩论鸡蛋是否可以吃?他因为善于辩论,他的师父不能折服他的邪见。他师父往生后,一次,现相在他的面前,手里拿着鸡蛋,掷到地上后,小鸡跳了出来。道林惭愧谢罪,他的师父和鸡蛋一同不见了。    鸡蛋究竟是否可以吃,这问题大家已经争讼很久了,然而明理的人是决对不会吃的。好吃的人,巧言为其辩论,其实不过彰显自己的愚昧。为什么呢?有所谓的受精的鸡蛋,有生命不能吃;没有受精的鸡蛋,没有生命可以吃。如果照这样来说,那么活的动物不可以吃,死的动物就可以吃,有这样的道理吗?这种邪见,聪明的人往往是会生起的,不过都是为贪图口腹而炫耀自己的才智罢了,致使明理的人所怜悯啊。——《文钞》之《复真净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心觉 和南 敬译
 上一篇:净空法师:如何保持身体健康,不易老化
下一篇:净空法师:名具万德,总摄善根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022.html)------------------------------------------------------------------------------------------------------------------------------ 印光大师: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1-22 0:41:00   
 录印光大师代王弘愿阿阇黎作重刻龙舒土文题词并序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迷背故。轮回不休。如来慈愍。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无奈根性。万有不齐。非出格人。决难出离。因兹特开净土一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待至临终。蒙佛接引顿出五浊。直登九品。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净士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縳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阿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乎哉。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著也。由是具縳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数譬所能知也。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倡导。言浅而典。理深而著。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荼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绝无信。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而叙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当获往生。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喻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镫。居士著书之大慈悲心于煞尘海滴云耳。   
 上一篇:王龙舒:龙舒净土文—初闻净土疑惑不信者,不足为怪
下一篇:印光大师:修学净土念佛应读典籍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36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