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设备厂家:醍醐子新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5:11:27

     醍醐子新言

 

 

 

醍醐子批判中国名言俗语,从人们日常不经意处发觉真知,警醒明喻世人。其用心良苦,不知可为智士接受乎?

 

 

                           孔子名言批判

 

 

     

“巧言令色,鲜矣仁(很少有仁德)!”–––––––儒家向来抨击巧言善辩之士。孟子称公孙衍、张仪等游说家所行的是“妾妇之道”,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事实是,中国人从来巧言令色者多,威武不屈者少;中国人能说,能辩,能钻,能营,是世界上出了名的,也只有这种擅于阿谀奉承、投机取巧之辈才能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正直老实、木讷不言者只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自甘落后。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的举止不庄重,则有失威严)–––––––儒家十分强调言谈举止之礼,因为礼(类似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治社会之本;正如在当今,法是法治社会之本,一切个人、团体、党派、机构、政府在法律面前要一律平等,都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可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要求人民遵纪守法,他们自己却徇私枉法,以权压法;特别是最高统治者,他自己就是法,独裁权力远远大于法律。所以,他们表面上个个装得道貌岸然,而其背后谁知又隐藏了多少丑恶啊!

“礼之用,和为贵”––––––––人治社会总希望达到人为的表面的和谐、太平,而忽视潜藏的社会危机、动乱和屠杀。而且,中国人的和是表面上的和气一团,暗地里却相互较劲拆台,这或许是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官本位制度所造成的祸患吧?日本人引进我们的儒家文明,也十分重视和,其民族称为“大和”,其古代宪法首条即为“和为贵”,他们的“和”真的能够表现为协力同心、和衷共济,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另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只担心自己没才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地位,只愁何以立身?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有什么本领可让别人知道)。人治社会靠“伯乐相马”,即仰赖上司慧眼识珠,“选拔”人才、提拔下级,而不是通过选举、竞争上岗。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欲施展才能,只能被动等待“伯乐”,怎么可能不“患”(担心)人之不知己呢?孔子明显在说假话。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上没有邪念)––––––––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的保护者,他整理了上古文献《诗经》《易经》《尚书》等六经。他修订经典的目的是维护传统,发掘其道德价值。所以,孔子从道德的角度概括《诗经》的内容。从孔子伊始,中国诗词文学于是出现了泛道德化的局面,其艺术性大打折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在社会中立住了脚,四十岁则没有了困惑,五十岁则知晓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则能直觉地分辨是非,七十岁便随心所欲,自然而然不会越出规矩)––––––孔子强调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要求一个人投身社会后磨灭棱角,消解志欲,顺从世俗,从而达到一种修身后的自由状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一个人从内心得以奴化。这样磨炼出来的中国人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生命活力,只知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终于成为“圣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与人亲密但不攀缘附和,小人溜须拍马而心怀异志)––––––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人团结,但保留自己的个性和见解;小人与朋友亦步亦趋,但很容易分道扬镳)。如果以此言衡量中国的“谦谦君子”、官场之人,有几个不是小人?往往小人才能得志,得志后便趾高气扬。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君也”(各夷狄部落虽有君主但不讲礼制,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但讲究礼制)–––––––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中原人的自得心态。古代中国人把中原就看作整个天下,而且文明程度是最高的。因此,我们对别国的文明往往不屑一顾,最多吸收引进一些神佛和奇巧。谁能说中国人心胸博大,能够兼收并蓄别人的核心文明成果?!

“君子无所争”(君子不需要与人竞争)–––––––孔子还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持而不竞争,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否定竞争,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必然。由此,华夏人群无活力,社会无效率。不过,我们暗地里的竞争却始终如火如荼,人们相互嫉妒、较劲、拆台,相互“掐”,造成巨大的内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又称:“君子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是中庸思想的表现。“威而不猛”就是儒将的风范。四平八稳、不走极端的中庸对养生或许是明智的,但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培养却十分不利。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即使在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德,在紧急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颠沛流离时也是如此)–––––孔子的“仁”具有至少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去爱别人,二是惠及别人和宽恕别人(忠恕),三是自觉克制自己,恢复礼制(克己复礼)。孔子要求君子时刻做到这些,为此必须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去除一己之私。总之,君子、统治者必须道德完满,自觉“兴公灭私”。中国古代政治即建立在相信官僚是人性完美者、是清官或者迟早会出现清官的基础上。因此,不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这种人治的逻辑影响深远。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念德治,小人怀念土地;君子关心刑法,小人关心利益)–––––––孔子把普通百姓称作“小人”,似乎只有自己品德高尚;统治者是德刑并用,唯独可以不关心物质利益,因为他们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住广厦高宇,可“小人”们连吃喝都困难,不关心利益,行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般来说,中国人心胸比较内向狭窄,没有西方人的豪爽直率。我们尔虞我诈,睚眦必报,甚至世代复仇,哪有几个真正的君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现代社会,对于不同政见应有宽容的精神,不同团体应坐在一起谈判协商解决问题。可是,中国人在政治方面决不中庸,决不妥协;道不同,不仅不相为谋,而且血泊中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饮食适可而止,静居安不忘危,敏捷于行动但说话谨慎)––––––––知识分子在人治官本位社会都快紧张得出毛病了,要时时告诫自己小心谨慎,祸从口出。所以,鬼谷子也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孔子又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则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人无信不立”–––––––这两句话说得都不错,但是不讲信用正是国人的大毛病;官场无信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商场无信用,诈骗陷井无处不在;社会交往无信用,人人讲究“随机应变”。

“知者乐水,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此处知者(智者)的思想层次低于仁者。人文科学新定律:中国人更加崇尚山,崇尚静,追求长寿,由此形成了大陆文明、“土”(土地)的文化;我们欣赏大自然,崇拜天人合一,以农为本,战争根源在于争夺土地。而西方人更加崇尚水,崇尚动,追求享乐,黑格尔说:“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由此形成了海洋文明、“洋”(海洋)的文化;他们敌视大自然,崇尚知识就是力量;他们浮沉于海上,或发现新大陆,或建立殖民地,或往来经商致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治社会只能号召官员们自觉克制私欲、想想老百姓了,别无他策;没有选民的监督,没有权力的制约,全靠自觉为人民服务了。所以,孔子提出了参照自己、思及他人、别把灾难强加于百姓之身的要求。

    “君子喻(通晓)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谋利的人一概称之为“小人”。其实,他自己谋求官位、念念不忘实现其政治理想,不也是谋利吗?正像庄子所说,殉利、殉名、殉家、殉天下,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中国上层文化重名不重利,以及在物质不发达时期的过早的反异化,带来的是近代经济的落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者,就想着也反省一下自己)–––––––这是对“圣人”的要求,一般人无法做到。中国文化即是拔高人,然后无视人的堕落。

    “德不孤(有德行的人不孤单),必有邻”–––––––中国是“道德之国”,虚伪的道德、主子与奴隶的道德泛滥成灾,现实中的人却很少有现代公民的文明道德修养。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世道险恶,真理受阻,我就乘木筏飘浮于海上)––––––孔子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社会清明,我就出来为社会效力;社会混乱,我就退隐修身)。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一遇到艰难险阻,知识者就逃到深山大泽,出世为禅道,当起缩头乌龟。

   “听其言而观其行”––––––王阳明有“知行合一”之说。言行并察,无疑是正确的,可是有几个“官员”是这样来考察人才的?他们多是听其顺言,而不管其胡作非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国人几千年学的无非是孔孟八股和方术成仙的学问。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处“安之”,“怀之”,实为家庭赡养、抚养,仁政社会只能做到这一点。现代社会则应当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主义:满肚子孔孟之道,温良恭俭让,温顺谦和,服从统治者,才是“君子”。

   “人之生也直”(人生应当直道而行)–––––––中国人最缺少的恰恰是正直、坦率。

   “敬鬼神而远之”–––––––中国人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主张远离鬼神,沉溺世俗。

   “仁者先难而后获”(仁人志士先吃苦,然后才有所收获)––––––老子也讲“圣人犹难之(重视困难),故终无难矣”。可是,许多学问并不是很难很玄奥的东西,而是易学的常识,如民主、法治、权力监督等,对这些中国人反而永远不了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果是学习科学,有这样的教、学精神,就好了。可惜中国人的好学只是一味地学圣贤人治之道,中国并没有因读书人多而进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于探求真理,根据于道德,依照于仁义,游习于六艺)–––––––中国的学问中并没有严格界定什么是“道”、“德”,“道”有时是社会正义,有时是客观真理,有时是事物的规律,有时是原始的物质。中国人唯对人事感兴趣,对大自然没有兴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不义的手段挤身富贵,对我如浮云那样遥远而不攀)–––––––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这本是优秀的品德,但不能发展为鄙视利益,歧视商人,错误地认为“无奸不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刻苦、乐观,活到老,学到老,精神可嘉。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有的根性乐观的乐观主义者。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成为仁者,就马上能成为仁者)––––––孔子、王阳明都认为主观欲念决定一切。蒋介石也常说,只要放弃萎靡的心态,念头一转,坚定“反共复国”之念,就能达到目的。此说即人们常说的“唯心主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使人民照着去做,不可使人民知道真相)––––––(旧)中国乃愚民之国,专制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封锁信息,剥夺人民的知情权,使自己神秘化。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别进入危险的国家,别居于动乱的国家)–––––重生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或许是因为动乱太多,人民生存太不容易,所以,中国人的生存欲望反而愈加强烈。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治就要严格划分权限,就如韩非子主张官员不得兼职,以免越权。后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胜于孔子之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象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啊!)––––––中国人最有历史感、时间感,所以,孔子感知时间的珍贵。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人惟求旧”,老年人是青年人的导师,有几人能像孔子感知后生的可畏呢?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仁者、勇者皆是儒家培养的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的形象,以此为人治之根本。

“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不关心死后世界,唯重视此生此世的长寿、“享福”。

“仁者,其言也韧(刚韧)”––––––仁者必须是完人,而现代法治社会不需要统治者是完人。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富国强兵,外加人民信赖,这是为政之要)––––为政之要,还应加上一句:建设制度、法治,实行人民监督。

“子为政,焉用杀”(你当政,为什么要动用杀伐手段?)––––––为政不杀,有几人能做到?只有汉光武帝一人。孔子本人摄行相事后,也立即杀了改革家少正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人喜欢寄希望于个人,而不是寄希望于制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牺牲精神可嘉,只是不能盲目为统治者、为君王、为一家一姓去牺牲,而应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献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人重视手段的完善,却不知为了什么目的。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成焉”(君子担心到死还没有名声)––––––俗人为利,君子为名,其实都不外乎“名利”二字。可是,儒家却总是重名轻利,可谓五十步笑百步。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把“能说”当作没有道德,把深藏不露当作大的德行,这种道德观于今应有所改变。

“有教无类”(不管社会地位如何,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普及教育,让人民断文识字,这本是好事,可是圣人、统治者的目的却在于进行奴化教育,这却是可悲之处。

“不患(不担心)贫而患不均,不患寡(少)而患不安”––––––中国是平均主义流行的国度,人们对财富易患红眼病。如果大家不能同富,那么就同贫。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中国,不同见解的人很难相处,而且往往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没有相互妥协、宽容、谈判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精神。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礼教束缚人,让人民恭恭敬敬、规规矩矩、服服贴贴,不得乱说乱动,这就是中国人的太平盛世。

“性相近,习相远也”––––––中国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因此说“性相近”。正因为善,所以不需要监督,唯鼓励他保持善德,自觉修身,成为圣贤,勿因后天的习染而堕落。这是人治的逻辑,是靠不住的。

 

 

 

 

                     老子名言批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种愚民的理论在孔子、庄子、韩非子、孙子那儿都能看到。

“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现代社会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权利,又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反而能成就其私欲)–––––––以后为先,伪装成无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现了中国人的狡猾。难怪人们常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处事,一对一,对方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中国的学问皆是谋略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只有将自己身体看得贵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爱自身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给他)––––––爱惜自身,不烦忧劳作,无为而治,才能托付天下。无为也反映了南方楚国小农经济的轻松自在。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达,深邃到无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测,在中国是褒义词,在西方却是贬义词。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所谓“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张反敛,以反达正等谋略,老子深为谙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礼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术,其次是儒家之术,最少的是道家之术。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人间真理被废弃,才会出现仁义道德;民智得以开启,罪恶也就产生了)–––––––仁义道德是乱世的产物,罪恶是智慧的产物,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现代文明之世也还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过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国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阴谋诡计的智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圣明和智慧,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抛弃仁义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归;抛弃技巧机关和物质利益,盗贼才能绝迹)–––––––人民昏昏噩噩,统治者愚民愚己,中国所以落后。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国人对“私”、“欲”斩尽杀绝,西方人对“私”、“欲”正确引导,建立起市场经济。

“绝学无忧”(不读书,则没有忧愁)–––––––老子主张“不学”,“不智”,以便忘却忧愁,顺从世道。

“我独异于人”(只有我,不肯与世人相同)–––––––像老子这样有个性的中国人何其少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这里说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国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没有西方人的对自然的探索智慧。

“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在中国,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中国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西方人以战胜自然为最高法则,两者可以互补。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神出鬼没,滴水不漏,中国人的大智慧。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为而败,执而失,这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中国的思想主要是阴阳辩证的思想。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中国的战争异常残酷,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的夺权,所以对经济、环境肆意地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肆意地杀掠。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达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果而勿强,可现实中几个军阀能做到?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胜利了,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了不起,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乐杀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于天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皆以逞强治天下,败局已定。

“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要收起它,必须暂且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暂且给出它)–––––––以柔克刚,欲取反予,这是典型的中国智慧。一方面表现了我们的聪明,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国民的狡诈。

“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柔术、柔道虽传之日本,但根在中国。中国人具有以柔克刚的智慧。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国之武器及祭器,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给人看)––––––现代经营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识。所以,利器不应当只是古代的祭器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世上的真理是:无所作为却能大有可为)–––––––君主神秘莫测,看似无所作为,却暗中操纵,做成一切。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置身低贱才能变得高贵,深入下层才能高高在上)––––––朱元璋之流最懂得利用人民,深入下层。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事物的柔弱之处正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这是老子总结出的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中国智慧是反者、弱者的智慧。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老子最懂得辩证地看事物,“大象无形”,使得中国思想有时陷入神秘主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爱因斯坦说,中国人没有遵循逻辑推理和实验方法,但一切都做出来了。的确,中国人“猜”出了许多东西,只是缺乏进一步的探索与论证。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过于爱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坏,财宝藏多了反而会有巨大的损失。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中国人从祸福中体验到知足知止,却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中华民族是最懂辩证法的民族。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清明,则把战马用作施肥种田;天下动乱,则盘马弯弓,流血郊原)–––––––中国治乱循环,没有人想到“天下有道”中的问题。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文人总爱故弄玄虚,神秘其事。其实,老子是通过广征博览、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见天道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西方人是为学,探讨大自然,所以知识天天增加;中国人是为道,提高“境界”、“修养”,所以知识天天减少。少之又少(损之又损),所以落后。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圣人没有他固执的想法,以百姓的想法作为他的想法。百姓的想法善的,我认为它善;百姓的想法不善的,我也认为它善)–––––––老子主张听凭百姓,放任陋俗,混同善恶,与世浮沉,这与政治上有可取之处,但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毫无益处。

“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圣人在天下,使天下百姓的心思浑浑沌沌,圣人应使他们像无知无欲的婴儿)–––––––现代文明是让人民聪明起来,使人民懂得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懂得并遵守文明规范,懂得约束统治者。而中国文明正相反。

“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阻塞知识的巢穴,关上知识的大门,终生不生疾病)–––––––无知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中国人总是把知识说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其实,知识就是人的理性、人的生活。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确的无为的方法治国,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以无所事事来取得天下)–––––––(旧)中国的政治是,以无为、不杀骗取天下,然后以暴力治国。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越陷入昏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特的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强盗反而越多)––––––中国文明是反技术、反法治的文明。

“正复为奇,善者为妖”(正常随时可能变为反常,善良随时可能变为妖孽)–––––––老子善于辩证地看问题,他认为好可能变成坏,善可能变成恶,所以,用不着死守是非善恶。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正直但不莽撞放肆,光辉但不耀眼刺人)–––––––老子一方面提倡韬光养晦,另一方面提出光而不耀,说明他还是有“发光”之心、世俗之欲的。

“治人事天,莫若啬”(统治人,事奉天,没有比吝啬更好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吝啬、节俭、轻松、少为、淡然、无事,也是小农社会的表现。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从易处、细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这既是脚踏实地做事的方法,也是农业文明无想象力、无冒险精神、做事刻板的反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结束时象开始时那样谨慎,于是就不会把事情搞坏。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看重贵特的物品;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以补救众人的过错)–––––––“不欲”、“不学”与现代文明、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是要让人民明白,而是要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难治,就在于他们的智慧太多)–––––––所有的专制统治者都害怕人民有知识,有智慧,所以,焚书坑儒,批判知识分子的事何其多。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要统治人民,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所以,圣人统治人民于上,人民并不感到有压力;领导人民于前,人民并不认为有障碍)–––––––此统治策略是以“上民”、“处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一切都是骗局。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一个好的士兵并不一味逞武,善于作战的人并不表现出他的愤怒,会打仗取胜的人并不跟敌人周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虚,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用人之力”是中国谋略的核心,也是中国武术的窍门。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中国的谋略是后发制人,在原子弹发明之前,它比西方的先发制人更加厉害。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以气势、意志、心战、同仇敌忾的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获胜,而不是唯兵器获胜。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由于世人的无知,所以他们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中国的圣人是神秘莫测、穷困潦倒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陷于饥荒,是由于衣租食税的人太多,因而陷于饥荒;人民难以统治,是由于统治者巧取强为,因而难以统治)–––––––老子强烈地反对剥削压迫,向往公平、太平之世,可是又拿不出具体的办法,只有平均主义、蒙昧主义一途。这种浪漫主义传统延续了几千年。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军队逞强,就会覆灭;木头逞强,就会摧折)––––老子深刻认识到强弱的辩证法。可惜的是,统治者不会听他的。(旧)中国的军队、官府从来是逞强欺民的,只有老百姓倒是不逞强,避强就弱,表现了老百姓的善良、憨厚兼懦弱。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小农经济必然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守土重迁,没有商品交换,没有技术、信息交流,人民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中国五千年社会的写照。

 

 

 

 

 

                      庄子名言批判

 

 

     

“凡人心险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即有此语,怪不得中国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没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像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脱离,所研究的东西也太清虚消极,其个人的成就虽伟大,但对民族却是悲剧。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中国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关系,没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一幅小农经济的画图。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此语的意思是,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随遇而安,知天乐命,使国人丧失了进取心。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使得中国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观念,产生不了近代科学。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中国社会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洁之隐士,唯独没有敢于入世、挑战社会、进行抗争的勇士。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槃,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庄子反对为名利而操劳奔波,可是老百姓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吗?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中国人没有多少是非观念、真理意识,诸子百家都是教导人们混淆是非,不辨善恶,或以恶为善(如儒家以束缚人之恶德为善德,法家以暴力、诡计为善行)。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也模糊如梦,飘飘渺渺,混混顿顿,没有严密的思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庄子也主张“不学”,以保真养神,对付知识的无涯。大概对于中国人所探讨的人际而言,知识也没什么用处,惟有经验足矣。西方人重点探讨的是自然界,这时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用处,所以,西方名言称:知识就是力量。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庄子既反对使用谋略,同时他又是大谋略家,也可以说是市侩,精于谋生处世。也许,他的沿窍门生存的思想是现实逼出来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就是远离官场、名利,崇高自我,同时也放弃社会责任,任由暴政横行。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强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认同统治者的专制、腐败与自己的贫困、受虐。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以天为师,因循自然,保身长命,这是典型的中国思想。庄子也堕入世俗之中。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吃饭不耽于滋味),其息(呼吸)深深”––––––庄子要求忘掉自我(“无己”),忘掉不幸,缩进乌龟壳里。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乱世生命无保,只好以阿Q精神不计较生死了。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与天为徒,不改变自然,可成真人,却不能成改造大自然之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中国用兵的最高境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忘却是非,等同贤恶,于境界修养大可裨益,但于社会进步十分有害。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庄子于此有一种深厚的忧愁意识,这是中国人不多见的。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在中国生存太痛苦了。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中国人只能忘却世俗痛苦,进入假想的自由,而不能争取和赢得现实的自由。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一个“忘”字,是中国人处理人生危难的绝招。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这是想象中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不同于现代西方的自由主义–––––社会的自由,政治的自由,现实的自由。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在精神上超脱,不冤屈自己,高蹈外物,这是中国人最容易做到的。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庄子有对社会的深沉的忧患,可惜,他忧患的结果不是抗争,而是逃避。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乱世而饕富贵,这种只顾眼前享受,不顾将来死活的短期行为在中国人中是最普遍的。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庄周慧眼,透彻小人、圣人,主张保全人的本性,可现实中汲汲于名利的俗子如过江之鲫。中国人反异化也过早了,物质文明尚不发达,就反物质文明,只能导致贫穷、落后。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返璞归真,应当是人格上、心理上的,不应当是置身于蛮荒。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反知识,反文明,反竞争,这是中国文化的滥觞。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庄子倒是想得开,他从反面看待人们的世俗行为,阿Q乎?庄子是阿Q的精神导师。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中国人忘己、无己、忘我,西方人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格、自我。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贤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树枝无心于上,百姓如野鹿无拘无束)–––––––蒙昧时代是庄子的理想社会,他为什么不致力于构筑新的自由社会?中国人缺少创造性吗?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中国人是乐观主义者、非神决定论者(不是无神论者)。有人说,没有悲剧意识的民族是浅薄的。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书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可是庄子否定书籍的作用,认为它不能记载无言、传心、直觉、悟性的真理。庄周可谓有得有失。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亲人)死不哭”––––––放达乐观,所以,藐视死亡。不同于西方人营造死后世界–––––天堂与地狱,中国人对待死是纯世俗的,只不过圣人能超越恐惧。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闲、淡泊总是与劳动人民的现实格格不入。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也”–––––中国的思想是留恋世俗,在世俗中隐逸,印度的思想是彻底超越世俗,遁入宗教。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趋时混俗)––––––如此高洁之士,只能钦佩,不能学习。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苏轼区分匹夫之勇与大勇,庄周区分烈士之勇与圣人之勇。中国要末培养出凡夫,要末培养出圣人––––––高不可攀的人,几百年才一个。如明朝的刘基,清朝的曾国藩才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是直觉(神遇)主义者,惠子是名家的逻辑主义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不一样。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庄周把灾难都归咎于主观的原因、自身的原因。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讳迹韬光,深谋大略,不惹人注目,这是典型的中国智慧。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西方人相信天堂,印度人相信循环再生,中国人只相信现世,所以,我们经常感叹生命短暂。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庄周是中国极少的有个性的人,但他的个性不敢声张。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庄周主张对知识、学问要适可而止,重在境界的提高。中国思想就是不求知识,唯求境界。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庄周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驾驭),其思想超越了时代。西方只在近代才有类似的思想。

“圣人法天贵真(以自然为法则,重视本真天性),不拘于俗(不拘滞于世俗)”––––––在古代,通过科举,即使劳动人民的子弟一旦中举,进入官场,就脱离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些人于是一心想成为“圣人”,返朴贵真,超凡脱俗,再也不愿参加被认为是卑贱的劳动了。

 

 

 

 

                        韩非子名言批判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改变)主位”–––––––中国官场是恶虎相争的角斗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紧握权柄,时时抑制、杀戮爱臣、贵臣。

    “千乘之君(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指中等国家得君主)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指大国之君主)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如果千乘之君不防范,则必有百乘重臣窥隙候变,从而夺得臣民,改朝换代;如果万乘之君不防范,则必有千乘重臣鼾睡于侧,伺机篡国夺权)––––––––中国文化就是暴力文化、夺权文化。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专制统治者都不容许老百姓聚在一块,像秦始皇,三人聚议,必杀无赦。

    “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君臣之间一天有上百次冲突)”––––––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权,上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怕臣民显贵,尾大不掉,功高震主,所以,中国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酷烈的屠杀。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君与臣得利益是相反的,何以见得?答:主上的利益在于尊贤使能,而臣子得利益在于无能而任官;主上的利益在于按功行赏,而臣子的利益在于无功受禄;主上得利益在于使用能人,而臣子的利益在于结党营私)––––––韩非子认定君臣之利异,所以,君主要警惕臣下的一举一动。君臣关系成为虎狼关系。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大凡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以取得被宠幸的权势。所以,君主所喜欢的,大臣顺着恭维;君主所憎恶的,大臣跟着诋毁。大凡人的一般情况是,爱憎相同的就相互肯定,爱憎不同的就相互否定)“夫安利(安全有利)者就(趋之若鹜)之,危害者去(避之不及)之,此人之情也”––––––人性的弱点,韩非子洞察秋毫。特别是,中国人性情曲谨,不率直,善于溜须拍马,为民族性的大病痛。

     “人主之患(毛病)在于信人。信人,则制(受制)于人”–––––很难让中国人讲信用,也很难让中国人信任别人。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所以,作为臣子的,没有片刻停止他的窥视君主的活动,而君主疏忽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为什么世上有劫君弑主的事发生的原因)––––––在中国,不仅君臣是敌人,常常人与人之间都是敌人。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在韩非子的眼里,父子、夫妻、君臣的关系都不可靠,他是彻底的绝情主义者。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大权旁落,于是君与臣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就是说,不能将权势让给大臣)––––––一个“权”字,一个“官”字,中国人最为觊觎,最为看重,十二分地垂涎欲滴。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所以一个人做事和帮助人,如果一心考虑对别人有利,那么与疏远的越国人也能和谐相处;如果一心考虑对自己有害,那么父子之间也会分离和仇怨)––––––“利”、“害”二字,韩非子研究得最透。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明确地行赏),则民劝功(劝勉立功);严刑,则民亲法(重视刑法)”––––––严刑峻法,统治者把人民当作猪狗,那么,人民也把统治者当作压迫自己的天大仇人。最终,遵从韩非子之法的秦帝国被人民击得粉碎。

    “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圣人治国,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这样国力就强大;未等开战,就稳操胜券,这样必胜无疑)––––––圣人就是善于恐吓人民的统治者!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安息)。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法家政治行不通)”–––––法家不让人民安息,秦始皇调用全国四分之三的壮年劳动力做苦力,这样,法家政治虽然行得通了,但人民却要让统治者淤塞而死了。

    “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儒家、道家都主张回到旧时,不变法统,惟有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所以,中国历史上有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只是中国二千年才出这么几个改革家,难怪国家江河日下,积重难返了。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君主不表现出好恶的感情,让大臣们无法揣摩)–––––中国的帝王们一个个都像神秘的红衣主教,喜怒莫测,行为变幻不定。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战战兢兢地办事)–––––––中国古代,患官场精神病的人肯定很多。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帝王之道在于秘不可泄,运用之巧在于不为人所知)–––––––神秘莫测是专制政治的特点,公开透明是民主政治的特点。

    “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帝王要掩藏起自己的行迹,不暴露自己的观点,使得臣下无从探测;要运用智慧于无形之中,不显示自己的才能,使得臣下无从揣度)––––––传统政治总是要神秘其事,甚至搞个人崇拜,把最高统治者的一举一动都说得伟大无比,臣民们则感恩零涕。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故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旧)中国的统治者学习了老子的静退治国之术以及韬光养晦之术。所以,个个都是阴谋家。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所以,让群臣陈述其言,按照其言让他办事,然后按照其事责成其成功。如果大臣功效卓著,言行一致,就对他赏赐;如果功效甚微,言行不一,就对他诛罚)––––––韩非子要求臣子言行一致,这对当今企业管理有借鉴意义。

     “天下有信数(规律)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再有智能也有办不成的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韩非子以强权、暴力闻名,但他还是认识到强权、暴力不能成就一切事情。

    “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借威(耀武扬威于)城市;党与(党羽、仆人)虽众,不得臣(拥有)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没有自己的小朝廷),处军无私交”––––––在韩非子的眼里,臣子之间不得私下往来,军人之间不得有私交,否则是另立“私朝”,这是杀头之罪。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君主丧失神威,那么奸臣就会步步紧逼;如果主上对此不了解,凶猛的乱臣贼子会伪装成忠实的狗)––––––韩非子要树立君王的绝对的权威,哪怕他是昏君,臣民也不得冒犯他。

    “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探测臣子的意图,剥夺他的权势。主上使用杀伐大权,要象电闪雷鸣般迅速猛烈)–––––––臣民的性命不如狗,随时可能掉脑袋。朱元璋时,臣子上朝,都哭着与妻儿洒泪而别。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群臣推崇诸子学问,门客喜欢辩论,商人将财物囤积于境外,小民持械好斗的,就可能亡国)–––––––推崇学问,可能亡国,真是闻所未闻的文化专制理论。

    “官职可以众求(靠党羽之众取得),爵禄可以货得(以钱财买到)者,可亡也”–––––––封建时代,官官相护,官官相托,是寻常事,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买官鬻爵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树木的折断一定是通过蛀蚀,墙的崩塌一定是通过裂缝。然而树木虽有蛀蚀,没有疾风是不会折断的;墙虽有缝隙,没有大雨是不会倒塌的。强国的君主,如果能运用法术作为急风暴雨去摧毁已有灭亡征兆的国君,那么兼并天下是不难的)––––––韩非子主“霸道”,认为,灭敌国必以急风暴雨,兼并天下必以强大兵势。他没有儒家、道家、兵家的心战、战胜而不失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王道”思想。

    “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之,而不肖者不用之也。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中国兵家强调“势”,法家也强调“势”,韩非子的学说是法、术、势三位一体。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治国的手段)具(具备)矣”––––––法家虽赏罚并用,但赏为表,罚为里。(古代)中国的法就只是刑法,没有保护人民权利的民法。

    “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诛罚)莫如重,使民畏之;毁(叱责)莫如恶(厉害一些),使民耻之”––––––秦始皇、曹操、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朱棣、万历皇帝、雍正都继承了重刑峻法的传统。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封建时代只把人当作工具,“上君”也不过是利用他人之智而已,没有人尊重其人格。直到现代,我们也还是追求“成才”,为人所用,或者成为“千里马”,为伯乐所赏识。

    “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责怒,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亲戚妻儿,可作为人质,加以软禁;爵禄丰厚,可稳住对方;相互制约,可束缚对方。贤者由于有人质而不敢有任何活动,贪婪的人由于有高官厚禄而使他的野心暂时得以歇息,奸邪的人由于有相互制约而无计可施。容忍有罪过的人而不加以制裁,臣下就会侵犯君上;小的奸邪不除掉,就会导致大的诛杀;罪名与罪行相符,就直接杀掉他;让他活着碍事,处死他又名不正言不顺,就在饮食中投毒而加以暗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与韩非子如出一辙,他们都洞察人性恶的本质,提出了暴力和阴谋诡计的思想。可是,马氏比韩非子晚两千年。而且,马氏代表的是西方文化的支流,被人称为“罪恶的马基雅维里”,如今商业上“马基雅维里主义”是不讲信用、龌龊卑鄙的代名词,而韩非子在中国却一直代表了文化主流,中国政治文化就是儒法互补的。可见,中国人的暴力和诡计思想之源远流长。韩非子可谓不择手段,教人暗杀、下毒,反映了统治者的残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韩非子教秦始皇施暴,自己最终也被秦始皇害死。这叫作法自毙!法家的商鞅也是同样的下场。

    “明主兼行上下,故奸无所失。伍、闾、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明君同时监视上层与下层,所以不会漏掉一个奸贼。使各级组织:伍、闾、连、县都象邻居,互相监督,告发坏人的就进行奖赏,放走了坏人的就加以诛罚)–––––从商鞅到韩非子,皆以连坐对付“奸人”,为后世所秘用。

    “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君主听言不加以检验,就无法责求臣下的事功;不督促说话切合实际,邪说就会迎合君主)“明主之道,臣不得两谏,必任其一语;不得擅行,必合其参,故奸无道进矣”(明君的为君之道是:臣子不得有两种进说之辞,必须仅持一种;不得任意行动,必须合乎他的言论,这样,奸臣就没有空子可钻了)–––––要求臣下言行一致,以防巧言令色的谄媚之徒得势,这是人治的高招。法治社会这样的人就少多了,因为规章制度、法律、选民都在监督着你呢,一般来说,小人难成大气候。

     “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表彰个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势;听信于仁义说教,就败坏了法制)–––––––韩非子把奖赏与树立自己的权威、道德教育与法制对立起来,所以,他走向了一个极端。

    “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给私家谋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律)––––––赏罚必须全部出自君主,不得让大臣握有赏罚“二柄”,这是韩非子给君主的建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七术是;第一,从各个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第二,有罪必罚,以显示君王的威严,第三,对有功者赏赐讲信用,尊贤使能,第四,逐一听取臣子的主张,然后责求他们的功效,第五,用不确切的诏书诡诈地指使臣下,看他们是否忠诚,第六,明知故问,以考察臣下是否说真话,第七,故意颠倒着说、反过来做,以刺探臣下的实情。这七种方术,是君主经常用到的)––––––韩非子有“御臣七术”、“五术”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参见《韩非子》),他可谓为统治者呕心沥血,竭尽了心智,可惜,统治者只用其术,不用其人,甚至杀害其人。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一个人不兼任其它官职,以防越位;一个官吏不兼管其它事情,以防侵权)––––––如何防止越权、僭位,是韩非子理论的核心之一。

“奸不容细,私告任坐使然也。”(再细小的奸邪行为都不容发生,这就是私人告密和连坐受刑所起的作用)–––––––明王朝皇帝学习韩非子,大搞特务行经,建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之暗探组织。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把大臣往火上烤,言与不言,都有死的危险。所以,我们说,传统政治是以生命冒险的政治,而现代政治则是大家共同遵守同一“游戏规则”的政治。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谋私利的歪门邪道)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谋私行为)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中国政治、文化都是否定“私”和“私利”的,而现代政治则是肯定、引导和监督私欲的。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所以,英明的君主按法律考核选拔人才,不让臣子予智自雄;按法律衡量功绩,不让臣子自视有功。人才不被埋没,过失不被掩饰,并不凭声誉决定进用,也不应诽谤斥退官员)––––––建立客观的功绩评价制度,不听信任何毁誉之辞,这对当今的人事制度有借鉴价值。可惜,人治的古代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

“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峻法是用来禁止过失、排除私心的,严刑是用来执行命令、惩罚臣下的)–––––––严刑峻法,断送了多少王朝,又害死了多少平民百姓啊!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不会奉迎显贵臣子,就像墨绳不会避绕木头的弯曲之处一样)“刑过(惩罚过错)不避大臣,赏善(赏赐善举)不遗匹夫”––––––对于“外人”,可以做到“法不阿贵”,“不避大臣”;对于皇亲国戚,统治者的天平往往就倾斜了。

 “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不侵”(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饬官吏,威慑民众,消除荒淫怠惰的行为,禁止欺诈虚伪的风气,没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罚重,低贱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贵的人;法律严,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古代)中国的法制只是宰制、控制、弹压、屠戮人民的刑法,而没有任何保护人民权利的民法。

“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违法而专权);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抢功而代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放弃法律)而不禁,此之谓明法”––––––韩非子为统治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提供对付大臣的招数,最后自己也覆灭其中。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一向以“霸道”、“强权”称世,竟然突然讲究起是非、虚实来了。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术是藏于胸中,以处理各种事宜而且暗中操纵群臣的权术。所以,法越公开越好,而术则不要显露出来)“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权术就是,根据能力授予相应的官位,按照名位而责求实际的功效,稳操生杀予夺的大权,约束群臣的有能力者)––––––韩非子法家的核心是“术”,即阴谋权术。其术五花八门,堪称中国一绝。

     “君无术则蔽(受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手段)也”–––––权术是帝王所用的,法律是约束臣下的,自古而然。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万乘之君的祸患,在于大臣的权势太重;千乘之君的祸患,在于对左右太信任,这是君主所共有的患害)––––––中国社会的病症在于权势,中国人的病症在于不讲信用。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龙作为一种动物,柔顺时可骑着玩。但它的颈下长有一尺长的逆鳞,如果有人触动了它,就会伤人。君主也有逆鳞,游说的人如果能不触犯君主的逆鳞,则离成功差不远了)––––––有多少忠臣因触龙之逆鳞而亡!魏征、海瑞算是侥幸逃生的极少数人。彭德怀又如何?中国社会只能产生溜须拍马的人。

    “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这里所谓的“奸”,主要指知识分子的活动。韩非子建议对知识分子诛心灭迹。可以说,任何专制社会都要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文化法西斯主义。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韩非子只是主张利用民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多数情况下是主张违逆人心,实行强权恐怖统治的。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威严),三曰名(通过宣传教育使得行为名正言顺)。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利为钓饵,威为威吓,名为欺骗人民。

    “有令不听从,谓之勇。少欲、宽惠、行得,谓之仁。私学成群,谓之师徒。”–––––––韩非子反对儒家之“勇”、“仁”、“私学”,认为皆与法制背道而驰。

    “上宜禁其欲,灭其迹。夫卑名危位者,必下之不从法令、有二心、务私学、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党,又从而尊之,用事者过矣。–––––––对于知识分子,韩非子主张“禁其欲”、“灭其迹”、“破其群”、“散其党”,实行文化灭绝政策。秦始皇、朱元璋、雍正得其道而行之。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己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把百姓看作“不可用”之“婴儿”,所以,不必“得民之心”,这说出了历史的真相。朱元璋何曾忌惮过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许是对的,但失民心者不一定失天下(民主社会另当别论)。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从道德角逐,到智谋角逐,再到强力取胜,人类社会愈加凶险。韩非子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把人民当作动物,像训练猴子、海豚,只行赏罚而已。人民皆是没有尊严的。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章会扰乱法度,思想会危及统治,言论会祸及安定,皆是专制者的逻辑。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而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韩非子愚蠢地认为,仁义道德、文学文化皆与法制对立。

    “其学者……其言谈者……其带剑者……其患御者……其商工之民……此五者,邦之蠹(害虫)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指法术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灭亡的朝代),亦勿怪矣”–––––––把学者、言谈者、商人都列入“邦之蠹”之列,所以,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商人都抬不起头来,从来没有言论自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陷入了愚昧、贫困、落后、挨打。

 

 

 

 

                    鬼谷子名言批判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观察阴阳的变化从而判断万物,了解事物生死存亡的关键;推测万物的开始与终结,掌握人心变化的规律,发现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谨守关键之处)––––––鬼谷子善于洞察要领,抓住关键,他是古代最了解“人心之理”的人,是伟大的公关心理学家。可以说,中国人皆是心理分析大师,善于揣摩、运筹、暗算。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根本法则)一也(是一样的)。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中国人不善逻辑思维,但善于辩证思维,特别是以阴阳类推万物,刚柔、开闭、张弛,等等,对立两极,循环转化。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所以圣人要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其前后顺序,揣度对方的智谋,考察他的能力,比较他们技巧的长短优劣)–––––––权谋、揣度,是中国式的学问。中国人是天生的心理学家。

“可与不可,明审(考察明白)其(对方)计谋,以原(探求)其同异。离合有守(是否情意相投有个准则),先从其志(先顺从对方的志趣)”––––––鬼谷子认为,要说服对方,就要先顺从对方。哪怕对方说的是错误的,也不可死守原则。中国人的灵活表露无遗。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所谓纵横捭阖,是为了促使阴阳四季发生变化,通过开闭演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等都来源于此)–––––––纵横家于各国间纵横捭阖,八面玲珑,其间用的就是阴阳、开闭、纵横(合纵或连横)、反出(从反面套引出实情)、反复(往复钓引对方的话)、反忤(反过来忤逆对方,以得实情)之术。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精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以开闭之术把住嘴巴,控制出入)”––––––纵横家倡导游说术,游说者不仅要伶牙俐齿,而且要练就嘴上机关,懂得开闭之道。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所以与光明正大的人谈话要依据于崇高,与阴险狡诈的人谈话要依据于卑小。以卑下对待小人,以崇高对待大人物)–––––––谁说中国人没有宽容精神?中国文化就能宽容阴险、卑小、小人!唯独不能宽容正义的声音。

“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要根据对方的言谈,听取他的辞意。如果他的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过来诘问他,他的应对之辞就一定会出现)––––––––中国哲学追求无言,可中国百姓大多是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者。所以,中国人也是天生的游说家。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苴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以无形的技巧探求有声的言辞,如果钓出的话与事实相符,就获得了一个人的真情。这就好比张网捕捉野兽,要把网多张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并在一旁等候。如果方法与事理相符,真相自然会被透露,这就是钓人之网)––––––“钓人”是中国谋略的核心。三十六计都是讲如何钓人的。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鬼谷子发挥了老子的权谋术。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自己先谨慎地确定策略然后统率众人,策略不露痕迹,让人摸不到门道,这叫做神乎其神)–––––––中国的学问和谋略皆是玄之又玄,神乎其神的。中国人不愧为谋略的大师。

“或结以(靠…结交)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美色)”–––––这是中国人用术不择手段的反映。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事情出现危机时,圣人能察知,并且能独自发挥作用。随机应变进行游说,对计谋运用自如,从而可以应付细微之处)–––––––计谋是鬼谷子常用之词。中国人用之最多,但只用不说。难怪历代正人君子对鬼谷子之学皆嗤之以鼻。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天下分崩离析,上面没有贤明的君主,公侯不讲道德,于是贤人们陷害忠良,贤人不被信用,圣人逃走躲起来,贪图利益诡诈虚伪的人猖狂作乱)––––––战国时期确是“无道德”、“贪利诈伪者作”的乱世。人文科学新定律:与西方不一样的是,中国的乱世连道德、价值观也崩溃。因为我们没有一种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西方有基督教。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社会如果还可以救治,则对裂缝加以堵塞;社会如果已无可救药,则在堵塞过程中获得政权。或者像这样加以堵塞,或者像那样加以堵塞,或者通过堵塞裂缝使社会恢复原状,或者通过堵塞推翻旧政权)––––––觊觎权力,浑水摸鱼。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当无法对社会进行救治时,圣人就隐居起来等待时机;当可以对社会进行救治时,圣人应当为之出谋划策)––––––中国的圣人是脚踏入世与出世两只船的。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辞,其说辞也,乍同咋异”(运用钩箝之辞,慷慨陈词,控制对方。钩箝之辞,是一种游说的说辞,他们一会儿相同,一会儿不同)“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考察他的心意,知道他的好恶,就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说服;可以用飞箝之辞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然后控制住他)––––––“钩箝之辞”、“飞箝之辞”类于“钓人之网”,是中国人的大谋略。

“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白璧、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对于想要重用的人,可以用财宝、珠玉、白璧、美女来考察他;也可以通过衡量他的才能,以气势制约他;或者通过暗中寻找对方的失误来控制他)––––––记录对方的失误,以控制他。这是“文化大革命”时一些人惯用的技俩,为君子所不齿。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合于计谋,与之为主”(世上没有永恒的富贵,事情也没有永恒的法则。圣人经常有所作为,所以无所不为;他兼听天下,所以无所不听。使事情成功,使计谋得中,所以成为事情的主宰)––––––鬼谷子也是辩证法的大师。老子、鬼谷子都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其术(权术)也,用之天下,必量(衡量)天下而与(用)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衡量个人)材能(才能)气势而与之”––––––鬼谷子与韩非子都重视权术的使用,只不过,鬼谷子是为臣子出谋划策,韩非子是为君主殚精竭虑。纵横家是臣子之学,法家是帝王之学。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如果不是圣人、通达之士,则不能治世;不劳神苦思,则不能探求到事理;不洞悉人心、发现真情,则不能成名;才质不聪慧,则不能用兵打仗;老实、不真心,则不能了解别人。所以运用忤合之术时,一定要自度才能与智慧,衡量长短远近、对方有哪些不如自己的对方,这样才可以进退自如、纵横驰骋)––––––知己知彼,既是兵家,也是纵横家之术。兵家是武斗,纵横家是文斗。兵家是在战场,纵横家是在官场。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衡量)天下之权(轻重),而揣(揣摩)诸侯之情(情意)”––––––量权揣情,丞相之术。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揣测一个人的真情,一定要在他极为高兴时前往,这样可得知他全部的欲望;只要他暴露了欲望,就不能隐瞒真情;也一定要在他极为恐惧时前往,这样可得知他厌恶的东西;只要他暴露了厌恶之情,就不能隐瞒真情)––––––在对方失态时了解对手,才能获得真相。鬼谷子深察人性之秘密。

“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所以,一定要经常从外部所见而去探究一个人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测深揣情)––––––谋略、揣摩是中国特色的学问,鬼谷子是其中高手。在西方的语言中很难找到这两个词的对应词,有人说,可译作strategy,guess,太不准确了。

“古之善摩(善于揣摩)者,如操钓(操竿钓鱼)而临深渊,饵而投之(投饵藏钩),必得鱼焉。故曰:主事(主办的事情)日成(渐渐成功了)而人(别人)不知,主兵(指挥的军队)日胜(日益取胜了)而人(百姓)不畏也。圣人谋(谋划)之于阴(秘密),故曰神(神乎其神);成(成功)之于阳(公开),故曰明(光明正大)”––––––鬼谷子又说:“圣人之道阴(暗中操作),愚人之道阳(公开张扬)”,“阴”、“阳”的确可谓是中国“圣人”与“愚人”之分界线也。“愚人”之老百姓老实巴交,忠诚厚道,“圣人”之统治者神秘莫测,暗箱操作,此乃(旧)中国之国情也。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损益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说服别人,就是使别人觉得更有利。粉饰言辞,就是要借之达到目的;要借之达到目的,就要考虑别人的利害。应对时,要使用伶俐的外交辞令;伶俐的外交辞令,就是大话空话)–––––一些中国人是天生的外交家,伶牙俐齿,随机应变,尽是大话空话!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忌讳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可能被歪曲利用)也”––––––中国语言中关于慎口的词汇很多,如“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君子讷于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等,说明人治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及祸从天降的危险性。

“言(谈论)其(别人)有利者,从(多多奉承)其所长(优点)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中国人讲话多虚套、应酬、言不由衷、两面三刀之假话。此亦为顺人之心、避人之短?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博学);与博者言,依于辩(思辨);与辩者言,依于要(简要)。与贵者言,依于势(气势);与富者言,依于豪(豪迈);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敢作敢为);与过者(有过失的人)言,依于锐(进取)”–––––––鬼谷子主张根据对象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游说方法,此为当今公关心理学所借鉴。

“听贵聪(灵敏),智贵明(明智),辞贵奇”––––––游说也要出奇制胜,方法上与兵家类似。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为人用计谋有方法,一定要了解其缘由,以便得知真情。为了了解真情,所以要确立三仪。三仪即上仪、中仪、下仪,他们相互渗透,以出奇计)–––––––鬼谷子不愧为计谋学家,他认为,凡计谋皆可定上、中、下三种,它们相互参照,配合使用,以便出奇制胜。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有时应揣摩并恐吓他,有时应夸张而打动他,有时应略微拿出证据加以证明,有时应以事实来验证,有时应蒙蔽阻塞他,有时应扰乱迷惑他,这些叫做计谋。计谋的运用,公开的不如私下的,私下的不如结为一心,结为一心则没有裂痕;正兵不如奇兵,奇谋无人可以阻挡。所以,游说于人主,要言出必奇;游说于人臣,要与他讲私情私意)–––––––中国二千年前有鬼谷子,证明了中国文化是谋略文化、社会文化。谋略与逻辑推理、侦探不一样,它不遵循确定的路线和规律,它只在“玄”和“奇”。而西方那时有欧几里德、亚里斯多德,说明西方是理性文化、关于大自然的文化。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身处其内但说些见外的话,就会被认为不亲切;身处其外但深知内情,就会有危险)––––––中国人强调内外有别,连法律、政治也是这样。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事情贵在控制别人,而不能被别人控制),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被人控制了命运)也”––––––在中国,权与命紧紧连在了一起。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掩蔽自己的威势,要效法潜伏的熊。掩蔽自己的威势,即将精神掩蔽起来)––––––韬光养晦,必须学习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老子与鬼谷子。

 

 

 

 

           

 

 

                   中国贤文文学名言批判

 

 

 

 

“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中国人要么汲汲于名利,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沉迷于世俗,要么摒弃物质奇巧,淡泊名利,远避人寰,就是不会正确地正当地看待名利,因此,不会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会有近代科技的诞生,不会有现代文明的硕果。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不为道佛,可钦,鄙视工商农渔,可哀。

“脸上除去忧喜色,心中泯灭是非心”–––––––国人把感情藏着,心中暗自运筹计谋,因此难免奸诈。国人还没有是非之心,没有社会正义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于清高,不能与民众摆平。不过也难怪,中国社会往往太黑暗。

“樽中有酒不成欢,身后虚名又何益”––––––虚名当然无益,但为国家为人类做了贡献,这是有益的。中国人不可太急功近利,只关注个人现世。

“怒掷乌纱去,一笑两袖清”–––––––在羡慕当官、权力万能的中国社会,为守身清廉,怒掷乌纱帽,如此的勇气,可敬可佩!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中华睡狮酣梦不止,有时微睁睡意惺忪的眼,对现代世界文明表现出迷惑不解状。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莫道浮云终蔽日,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中国,坏人出现了,就坐等旁观好人去治,而从未想过靠制度、法律去约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中国几千年实行小人政治,假装谦恭,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人平步青云。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人治社会只有两者––––––主人与奴隶。

“闭门忍听千家哭,袖手何曾万念灰”––––––应当有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决心。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以暴易暴,不知其非。

“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几十年”–––––––于右任此诗太精辟了!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中国人习惯了战争的逻辑,而不理会谈判、协商的逻辑。当两股政治势力相遇时,不是这一方把那一方置于血泊之中,就是那一方把这一方置于断头台上,没有和平的选择。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天涯过客”–––––––可是,中国人有造神的爱好,愿意受骗上当,岂不悲哉!

“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一般来说,中国人人性残忍,崇尚暴力,从来不把人当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平之时,统治者决不会与老百姓分权、分利,一直要逼得人民没有活路,老百姓便揭竿起义,形成一场暴力夺权的战争。

“空山寂寞人声绝,狼虎中间读道经”––––––艺术化生活虽好,只是生命浪费在道佛之上了。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人治社会依人而治,必然小人得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中国知识分子要么丧失人格,爬进官场,要么颓废、隐逸,远离官场。

“只为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见奇雄”–––––––暴力社会只能培养挺而走险的暴徒,成者为王败者寇,于是,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崇拜义侠和草莽英雄的传统。

“自古浮云蔽白日,洗天风雨几时来”–––––––人治社会坏人当道是常有的事,这时只能坐等明君、“青天”来一番洗天风雨。

    “天下几人能隐遁,汉家九鼎赖渔樵”–––––––儒道互补、入世出世两面性的中国文化适于艺术化生活,而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古枯”–––––––中国最值钱的是权力,最不值钱的是人。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国有隐士,没有抗争的斗士。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在官本位社会,宁做芝麻官,不做未及第的书生。

“避席未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人治社会、独裁政治不可能没有文字狱。

“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的确,文化专制主义要为万马齐喑的局面负责。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重要的是,焚书坑儒导致了国人的创造力精神的枯萎,而不在于还有兵法战策藏匿民间。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看知识分子的待遇,就知道社会的文明程度。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官本位社会,读书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做官。

“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中国人只有人治社会的平治天下的功名意识,没有探索科学、探索政治经济体制的成就意识。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人只等被统治者科举选拔、重用、相“马”,没有选举官员、赛马竞争意识。

“天将画图为君开,数卷诗书世外逃”–––––––中国人面对暴政只有隐遁,没有从制度上避免的想法。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坐等选拔、重用、相“马”,因此才会有孤傲高洁之士不求美人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中国农民承受着世界上最沉重的剥削压迫,古代欧洲的剥削率为十分之一左右,而中国多数时期实际剥削率为二分之一以上。小农经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力水平极低,所以,农民常常饿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难得好官忧民。但隐士与其忧君,亦不如忧民,因为政权动荡的结果是人民遭殃。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其实,对名声的执着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应当肯定;做事练达,有何不好,只是别像许多中国人那样滑头、世故。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相逢狭路宜回身,往来俱是暂时人”––––––中国人的智慧都表现在修身处世的小聪明上,而于政治制度、保护自己的权利等方面没有大聪明。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叫呼牛唤马,只是点头”–––––––意即,饱经了人间酸甜苦辣的人,不管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总懒得睁开眼去计较其中的是非;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对于毁誉无动于衷,随便别人对他呼牛唤马,他只是若无其事地点点头而已。严酷的中国社会只能造就如此圆滑的人。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心事天青日白是假,越是地位高的统治者越不可能做到;才华玉韫珠藏是真,越是名气大的知识分子越是避世的高人。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中国思想是世俗思想,最高境界的圣人只是如同俗人做事,但内心有觉解的人。我们念念不忘市井俚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忍让,宽厚,这是理想的虚幻的品质。之所以是理想的和虚幻的,是因为中国人(特别是城市居民)宽厚者少,睚眦必报者多。这是人治社会无规则激烈竞争的必然。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傲慢)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悔过)字”––––––如何为人处世,始终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西方人可能弄不明白,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什么把精力全都耗费在研究人际关系上。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治政治”之险恶、官场竞争之激烈。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中国的艺术化人生–––––亦儒亦道,既不坚决入世也不坚决出世。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中国官场也暗传“无过便是功”的座右铭,所以,萎靡、搪塞、虚以委蛇、浮夸应酬之风炽烈。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情怡性;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忧患勤劳虽然是美德,但太苦了就不能怡养天性;淡泊虽然是高风亮节,但太孤寂了又不能有助于社会)–––––––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太苦了太枯了,都冤枉了埋屈了十年寒窗的做官梦、做“人上人”的“理想”。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正因为现实中的人们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所以,圣贤们念念不忘教导人们宽厚、仁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类推:也正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虚报浮夸、说假做假等不实事求是的现象,所以,“实事求是”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没听说过发达国家的人成天喊“实事求是”的,在那里,企业浮夸,就多收税;官员作假,就会被弹劾或被选下台,一般来说,谁还会不实事求是?)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依傍阿谀)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通达的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此乃理想主义的言论。在中国,历史也是权力的奴隶,依阿权势的人能随心所欲,压榨百姓,为非作歹,并篡改历史。君不见,所谓“二十五史”,都是根据墓志铭、官方传记所编写,又能有几分真实性?!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用术者太多,所以以能隐蔽者为高;“大巧”者,以别人看不出你使用了巧术(“无巧术”)为老手。

“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无心于事,不拘滞于感情和事务,这种浪漫主义的道家做法有利于长寿,但不利于国事公务。(中国没有超越世俗的浪漫主义,如神话、宗教皆不发达,但我们有基于世俗的浪漫主义,如道家。)

 “富贵,家之灾也;才能,身之殃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籍也”––––––––中国人最善于辩证地看问题,也因此常常有阿Q之嫌。

“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其甚于饰才”–––––––在中国,露才,会遭人嫉妒,会被暗算;在西方,露才,会被人称羡,从而激发他人的努力。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息”––––––––中国官场太浑浊黑暗,招权纳贿,比比皆是,所以,圣贤们谆谆教导:要看透名利;而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以利导人,却用不着进行“透得名利关”的教育,道德、信用、法治、制度在引导和约束着人们。

“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温柔敦厚,含蓄厚道,向来被说成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是其中少了几分刚劲,少了几分正义。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正义的概念,只有为朝廷、皇帝、统治者、社稷献身的“浩然正气”。

“率真者无心过,殊多躁言轻举之失;缜密者无口过,不免厚貌深情之累。君子之心事如青天白日,言动如履薄临深”–––––––谨小慎微,不率真,不敢轻举妄动,过于缜密,这是民族(主流)的大病痛。

“坐于广众之中,四顾而后语,不先声,不扬声,不独声”––––––中国人过于矜持,不活泼,无标新立异的精神。

“少年大病,第一怕是气高”––––––––气高志大,应属难得;磨掉棱角,才是人才的不幸。

“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能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可以改过”––––––––人治社会靠自觉,靠修身,靠恐惧、悔过的意识。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清闲人之癖。

“嫉恶心不可不有,嫉恶语不可不忌”––––––––还算保存了一点正义、善良的种子。可是,仅有嫉恶心,没有嫉恶行为,于社会进步有何用?士大夫为逃避责任和道德的谴责,编出“嫉恶心”、“良知”等等,欺世盗名而已。

“不耐烦,干不得事;不忍气,做不得人”–––––––––忍,本是宗教的本义,是好事,可是,我们的民族过于强调忍,变成了忍气吞声、忍辱偷生、受尽敲诈盘剥的受虐狂性格,所以统治者才会变得异常残暴、凶恶。

“事到得意处,便可转思退步,此是留余以养福;言到快意处,便当敛气凝神,此是留余以养德”–––––––中庸之道本是人生的大智慧,但过于强调它,就变成了保功保身、无进一步的进取之心、无再创辉煌的勇气的代名词。

“是非不到钓鱼处,荣辱常随骑马人。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远离官场,知足常乐,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其中,淡然官位尤为可贵,只是少了奋斗之心太可惜。

“混迹尘中,高视物外;陶情杯酒,寄兴篇咏;藏名一时,尚友千古”––––––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尘中”太浑浊,所以“混”,所以“高视物外”,显得自己高尚,而没有拨开云雾见青天、我不下地狱谁下的入世精神。

“内不足者,一言一行便生得色(得意之神色);内有余者,掀天盖地视若浮云”––––––掀天揭地也能稳如泰山,只有圣人能做到。中国文化就是要求每个人都做高不可攀的圣人的文化。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有事常如无事时镇静”––––––中国人都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地生活着。

“英气甚害事,浑涵不露圭角最好”––––––––我们说,英气最可贵,国人最缺少的就是它。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厚道)可以载物(承受事物)”–––––––唯要求老百姓宽厚,可(旧)中国的症结是统治者不但不宽厚,而且太残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话道出了专制统治者的心声,打击异见,钳制舆论,捂住时弊,歌功颂德,愚民主义即为政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当官终身制,好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如官员任期制,让年富力强者上台。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靡不有初,鲜克而终”––––––––意指夏朝之后殷商善始不善终的教训不远,但人们往往不吸取经验教训。其实,中国古代历朝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西周历时400余年,汉朝历时500余年,唐宋明清各历时300余年,人治社会能做到这个程度,一是专制暴力之功,二是愚民之功,实属不易,怎么可能一姓之朝没有终结之时呢?只有法治社会千秋万代愈加完善,政权和平交接,不会终结。

“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皆是姊妹之群”–––––––在没有人格平等的封建社会,提出此口号,但愿不完全是为了“收拾人心”。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中国几千年比窦娥还冤的冤案可谓史不绝书。每朝每代的累累白骨都可堆成一座高山。人治社会就是不断制造冤案的社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农经济的宁静和谐。

    “十年身到凤凰池,一举成名天下知”–––––––当官发财、为皇帝效忠的科举文化、奴才文化的写照。

    “书中有女颜如玉”––––––––读书做官,读书富贵––––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

“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空明”–––––––中国人的皇帝主子意识强烈。

“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治社会一切变化无常,所以只好信命、听命。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历史感、时间感,同时对人生世俗十分留恋。

 

 

 

 

                    中国修身处世名言批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说的道理是,净化自己光明的德性,并教化民众,使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美的思想境界)–––––––人治政治是理想主义政治,强调修身明德,教化爱民,做圣人,其理想往往落空。

    “古之欲明(彰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开启良知)。致知在格物(体验万物)”––––––由体验万物,到开启良知,到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一套主观决定论思想。其方法是直觉感知的、主观的,其目标是宏大而不切合每个人的实际的,其过程是漫长、玄虚而捉摸不定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百姓),一是(毫无例外)皆以修身为本”–––––––现代社会,修身也很重要,但社会秩序和文明绝不能仅仅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上。(旧)中国的悲剧,也就在于不明白这个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以仁爱为最高境界);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交往),止于信”––––––––(古代)中国人设计了人治的最高境界,只是一直没有跨进法治文明的门槛。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官为“民之父母”,“为民作主”者。“父母”者,“家长”也,不可冒犯者也,生养万民者也。而现代文明是,民为养活官员的纳税人,为决定官员命运的选民,为官之父母,而官员为公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做事叫做正道,发扬人间正道叫做教化)––––––教化,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未尝不好,但不能作为构建社会文明的基石,否则就流于人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礼仪分寸),谓之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和,中庸,也是未尝不好,只是不能以此扼杀人的自然的感情,泯灭进取之精神。

 “隐恶(去掉恶德)而扬善(发扬善德),执其两端(掌握极端的观点),用其中于民(选择中道运用于人民)”–––––––中国的政治家也是四平八稳,多了暮气,少了朝气,鲜有观点鲜明、个性突出的。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直到改正为止)”––––––––中国只有“以人治人”,没有以制度、法治、规则治人。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身心修养),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鼓吹以仁心,行仁政,必然常常导致以欺瞒之心行暴政。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所以君子的举动要世代成为天下人民的典范,君子的行为要世代成为天下人民的法则,君子的言论要世代成为天下人民的座右铭)––––––––人治社会的文明风气要靠树立榜样、垂范作则来维持。而现代社会靠法治、宽容、自由、民主、平等、公开的精神来规范。

“当者有极,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实谷不华,至言不饰,至乐不笑”––––––儒家、道家、纵横家都深谙物极必反、阴阳转化之理。

“宇宙在乎手,万化在乎身”“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中国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在人安排,所以,应当顺应自然。这种思想应当为当代所借鉴。可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提倡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只能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中国人懂得阴阳二元辩证、五行相生相克,却不懂得逻辑推理。

“天性,人也;人心,机(机微、机关)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人心叵测,是中国人的共识。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可欺,忠则无二心”––––––与其以勇、智、仁、信、忠,不如以宽容、文明、有爱心、讲信用、忠于人民作为中国人的“五材”。

“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中国人要末独立特行,要末与统治者狼狈为奸,少有既人格独立又善于与人合作者。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保持本色竟然还要倡导,因为我们的百姓虚伪之风太盛。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缲出”–––––––中国的圣人确实不同凡响,只是一般人做不到。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机里藏机,变外生变”,可谓中国官场、商场、人际场的写照。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西方的马基雅维里也说:给人恩惠要一点点地来,给人惩罚要一下置人死地。一些中国人深谙其道。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中国人可包容污辱、善恶,所以,社会的丑恶现象肆意横行。可是,我们的古代统治者却不能包容异见。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中国现实中,趋炎附势的人多,避世的人多,敢于直面丑恶与之斗争的人少。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威”––––––时时想着“退步”、“放手”,民族如何进步!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社会无法治,人民的生命财产无保障,所以,人们对“贫”、“贱”能心理平衡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西方的圣人是创造者,东方的圣人是淡泊者。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拙;与其曲谨,不若疏狂”–––––––以人的本性生活,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在中国竟然只有圣贤能做到。可见,社会的污浊之甚,人性的污染之深。

“藏拙于巧,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宁可装得笨拙一点而不可显露聪灵,宁可收敛锋芒而不可才华外露,宁可世俗一点而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后一步而不可一味往前)––––––––这些都是在险恶的中国社会保全生命的经验之谈。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此为“君子不言利”,“子不语怪力乱神”,蔑视利益繁华、机械发明的写照。

“君子宜净试冷眼,慎勿轻动刚肠”(君子应当以冷眼冷静地观察世界,注意不可轻易地发泄愤怒)–––––––对待丑恶,中国人,为什么不愤怒?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山林与名利,隐与仕,出世与入世,道家与儒家,中国文化似乎只讨论这一个问题。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西方文化是忙人文化,中国文化是闲人文化。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颠,使人兴迈”–––––––西方人追求功利性人生,中国人追求艺术化人生。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不疑”––––––西方文化是学者文化、匠人文化,中国文化是君子文化、圣人文化。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平地起风雷的中国社会,如何对待自己、处理风波就显得特别重要。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世风狡诈多端,忠厚人能有几个?繁华并非末俗,何必唯恐避之不及?

“观操守在利益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中国社会要末出圣贤,要末出愚人。

“作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自得自如,不可为势利术数所拘缚。故大智上哲看得几事分明,外面要无迹无言,胸中要独往独来”–––––––中国人的正义只在心里,中国人的自由只在胸中。

“容耐是忍事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生死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容耐、涵容,只是老百姓的苟活法;安祥、谦退,只是士大夫的苟活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光明正大”是统治者骗人的把戏,堂皇的宫殿下不知发生过多少骇人听闻的阴谋残案!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中国文化的错误在于,教导普通人去做圣人,而不是教导去做合格的公民。

 

 

 

 

                中国哲理名言批判

 

 

 

“人之初,性本善”––––––此孟子的观点代表了中华的乐观民族性、乐感太平感文化(而西方为罪感文化,日本为耻感文化,西方日本皆为危机感文化),它与人治、非法律、非监督、虚伪道德、阴谋诡计,以及正心、修身、明君、清官、兴公灭私、自觉自律、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等观念紧密关联。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此四句的意思是:最大的智慧是不显示出智慧,最大的谋略是别人看不出使用了谋略,最大的勇气是不逞匹夫之勇,最大的利益是不贪图短期利益。从此可见,中国人太聪明狡猾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话仅适用于以暴易暴、逐鹿争鼎的某个时期,在大多数的人治暴政时代,统治者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可以完全不顾民意,而老百姓只能逆来顺受,无可奈何。只有在民主的社会,民心民意能决定统治者的命运;在人治社会,正好相反,统治者不仅决定老百姓的命运,而且依靠愚民手段,还能决定(操纵)民心民意。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正气不应等于忠君,完人不应等于善进善退的圆滑之人。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世道不同,话到口边留半句;人心难测,事到行处再三思”“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心反复间”––––––––鬼谷子说:口可食,不可言,此为至理名言;国人的人心尤为叵测,身处其中,疲惫不堪。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中国统治者从来只会利用人,只会把人当作“千里马”、“人才”、“奴才”,而不会去尊重人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庶民者,国之本”–––––––人治社会总要以民贵君轻、人民当家作主之类的谎言蒙蔽老百姓。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天发杀机,星移斗转;地发杀机,龙蛇起舞;人发杀机,天翻地覆;天、人合发杀机,万类之变有了根基。人性有巧有拙,可以躲过杀机)––––––中国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杀机四伏。

“治之经,礼与刑”––––––靠礼教、刑法两者治理社会,而不见民主、人权。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人治社会欲暴力夺取天下,就要收揽人心,所以要欲取先予,暂时与天下人同利;至于夺得天下后,强大的国家机器如何杀戮、如何不顾民意,老百姓也只能认命。而且中国人是没有足够的智力来吸取以前上当受骗的教训的。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夫为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罗其英雄,则敌国穷”––––––––此处的“人”、“英雄”无非是走卒而已,并无人格人权。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不只是打仗要用奇兵,中国人处世处处用奇兵,诡计花样会让人目瞪口呆。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中国的战争是世界历史上最残酷的,动辄坑卒40万。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人一方面“道”、“器”不分,另一方面只对人生具体事物感兴趣,对抽象的“道”、真理、规律等不感兴趣。

“杀贵大,赏贵小”“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意思是,惩罚要针对居于高位的人,并且以惩罚为管理的本质。中国人没有量刑平等的思想,只有杀鸡儆猴、杀大官泄民愤的思想,没有保障人权的思想,只有惩罚犯罪的思想。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是专制社会功高震主、杀戮英雄的思想的生动描述。

 “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废之,必姑兴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人个个都是谋略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善于从历史中吸取人治的覆辄教训,历史书籍浩如烟海,都记载着警世之言。但前人没走过的、没留下辙迹的路,中国人就没人敢想敢走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即为天地立下准则核心,为老百姓立下做人的根本,为古今的圣贤继承可能失传的学问,为千秋万世开创太平的局面。在这里,天地之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人之根本是孝道礼教,圣人之绝学是理学心学,开人治社会的万世太平纯属梦呓。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地闭,贤人隐”“君子独立不惧,遁世不闷”“终身不仕,以快吾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隐士,所以有一代比一代酷烈的专制;知识分子都闭嘴了,其他老百姓又被“愚民”了,怎教封建统治不长久?

 “要行即行,要坐即坐,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人生贵在适意”––––––此禅宗名言说明,中国人的自由不是制度保证的,而是精神上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仅自觉考虑别人家的老幼还不够,应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历来圣人皇帝无德之流多多,立德纯属骗人。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弥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中国人虽不善于抽象思维,但善于类比学习(从鸷鸟、猛兽类推到圣人),善于后发制人。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中国人的隐逸不同于印度人的出家,前者为乐观主义,后者为悲观主义,前者往往为与官场结合的入世生活方式,后者为出世的人生观。

“潜龙勿用”(潜藏自己,不可暴露)–––––––中国人善于潜藏自己,如潜龙变幻莫测,深邃莫名。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看见龙在田野,有利于长者)–––––––以龙为吉祥图腾,是先民对鳄鱼的崇拜,还是对暴政的热衷?

“亢龙有悔”(高处的龙会因摔得更重而懊悔)–––––––爬得高,跌得重,所以要急流勇退,淡泊名利,《易经》的作者在几千年前就深谙其道。

“亢之为言者,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不懂中庸的极端之人,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存而不知亡)–––––––中国的圣人知进退之节、存亡之度,西方的圣人通宇宙之理、自然之道。

“履霜坚冰至”(脚一踩到霜,就应想到冰冻的季节快要来了)––––––从轻微处发现大变局,乃圣人之察。

“含章可贞”(韬光养晦,是最好的)“括囊,无咎无誉”(就象把住口袋一样,不使才智外露,那么你一辈子平安无事)––––––含敛光芒,不露圭角,以躲避人世的灾难。可以说,中国的学问都是保身学、重生学。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以高贵的身份礼下于人,可大得民心)––––––中国陋学:中国社会虽无种姓之分,但有贵贱之分;虽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元朝除外),但事实上按权势划分着人的等级。

“谦亨,君子有终”(具有谦虚的美德,那么万事亨通,君子能得到善终)“天道亏盈而益谦”(大自然的规律是,圆满的就要亏缺;人间的规律是,谦虚的就能得到补偿)––––––西方人崇尚表现自己,中国人崇尚隐蔽自己。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侍奉王侯朝廷,隐居起来,培养高尚的志趣)–––––一般来说,中国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逃避;西方人遇到困难,会勇往直前。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中国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善于从天文地理、鸟兽万物直观类推人类,而不善于抽象思维。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慎口慎言,既是中国的古训,也是言祸制度的表现。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一家人,女人应主内,男人应主外)“男女正(各处其位),天地之大义(最大的义理)也”–––––––儒家的传统是强调男女之别,男女之分,男女之位。

“正家,而天下定矣”(治好了家,天下就能平定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家长权力的延伸即是皇帝的权力,所谓“家长制”是也。所以,先齐家,后治天下。

“惩忿窒欲”(消除愤懑情绪,遏制欲望)–––––––不像西方人是利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等对欲望加以引导、调节,中国人总是对“私”、“欲”必欲除之而后快,结果必然达到不了目的,反而走向了自私自利、私欲横流的地步。

“中行无咎”(做事不偏不倚,实行中庸之道,就不会犯错误)“思不出其位”(各种想法不要超出自己的身份地位)––––––西方政治是个性政治、观点政治,(旧)中国政治是好人政治、庸人政治、中庸政治。

“乐天知命,故不忧”––––––中国文化是乐观、信命的文化。信命,所以,乐观。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阶梯)”––––––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乱邦”,言语竟然有颠覆政府的作用,说明此政府乃独裁政府也。民主的政府则是不惧言论自由的。

“何以聚人,曰财”––––––一方面是君子不言利,另一方面是唯利是趋,这就是中华民族性的矛盾之处。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怀才于身,等待时机,一鸣惊人)–––––中国的君子像凶手,藏器待时,够阴险的!

“知几其神乎”(事情未露端倪,就知道其祸福,这叫做神乎其神),“君子见几而作”(君子发现征兆后,马上采取行动)–––––––除患于未萌,圣人之智。中国文化就是教做圣人的。

“古人之辞(言辞)寡,躁人(轻浮的人)之辞多”––––––以古人为高,以言寡为高,这是中国典型的思想。

“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人生最大的害处是贪欲和不知足之心)––––––本句出自《黄帝经》。《黄帝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它反映了黄老(黄帝老聃)思想。该书东汉时亡佚,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才得以重见天日。人文科学新定律:中国人从来把欲望、进取之心当作人生最大的敌人,而西方人则视之为动力。

“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不功成身退,会有杀身之祸)––––––中国人鼓励急流勇退,哪怕是半途而废,也在所不惜。

“不重士,去师道,无以建生”(不重视贤士,不师法自然之道,就无以安身立命)–––––––所谓重用贤士,无非是把贤士当工具,利用而已。

“当者有极(事情总会走到极点),极而反(物极必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四时而定,不爽不忒,常有法式,盛极而衰”(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是固定的,不会出现差错,永远遵循着固定的规律,兴盛到了极点就会衰落)––––––中国人最早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法。所谓刚柔、正反、盛衰,阴阳之学也!

“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转则不失韪非之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除害”(通过观察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通过议论知道生死存亡的缘由,通过行动攻破强者、兴起弱者,通过随机应变而不违背是非的道理,通过变革除旧布新,通过教化彰明道德、消除患害)–––––––中国哲学是圣人的哲学,中国科学是坯胎学(古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皆永远处于坯胎的状态)。

“三凶:一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纵心欲”(有三种凶事,一是好打斗,二是行事不讲道德,三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我谓,君有三凶:一曰好杀人,二曰好耍阴谋,三曰好愚民之术。

“以刚为柔者活,以柔为刚者罚。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西方人信奉强者胜,超人统治,优胜劣汰,中国人信奉柔者胜,庸人统治,优汰劣胜。

“当天时,与之皆断(迅速决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刺激和提醒着多少中国人斩草除根、做一毒丈夫。

“顺天(天道人心)者昌,逆天者亡”––––––––这也是一句著名的骗人话。孙中山顺天,倡导民主,为何不昌?朱元璋大杀功臣和读书人,时人暗中对之咬牙切齿,如此逆天,为何不亡?

“直木伐,直人杀”(直而粗的木头会被人砍伐,正直的人会被人杀害)–––––––所以,中国几千年来,正直者少,有正义行动的少。

“立于不敢,行于不能”(即使有能力,也要表现出不敢不能的样子)––––––大概勇敢、有能力的人在中国社会总是遭到摧残吧?

“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圣人不为天下先,不独断专行)––––––––不为天下先,是创造力丧失的表现,不专己,则是骗人的鬼话。

“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两个老虎相争,最后一只笨拙的狗都能制服两败俱伤的老虎)––––––––中国人早就懂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可是仍然争斗不已。如明末,朱明王朝与闯王争斗,结果满清贵族得鱼翁之利。

“太上争于朝(朝廷),其次争于盟(小团体),其下求患福(只求保命有福)”–––––––与其争名于朝,不如争利于盟;与其争利于盟,不如争人权于自己。

“分(区分)之以其分(名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名分),而万物自定”–––––––西方人以爵位安排人,中国人以名分设计人。

“德惟善政”(唯有道德,才是善政的根本)––––––––此话出自《尚书》,《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书籍之一,记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其最后的编撰者相传为孔子。从《尚书》到孔子皆倡导人治之德政,而忽视法治。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反覆,是危险的;而道义之心因受欲望的蒙蔽而衰微。人只有不断精进,铲除杂念,行中庸之道才对)––––––庄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尚书》中说:人心惟危。可见,中国人深察人心之风云变幻。可是,我们没人致力于从制度上奠定改变人心、恢复人的善良与正直品性的基础。官控资源导致腐败与不择手段,市场经济产生公平与文明道德。

“满招损,谦受益,此乃天道”–––––––谦虚固然好,只是别虚伪。

“人惟求旧(旧时的、老的好),器(器物)非求旧,惟新(还是新的好)”––––––西方是青年人的天下,中国是老年人的社会;西方有朝气,中国有暮气;西方是精英治国,中国是老人治国。

“非知之难,行之惟艰”––––––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了解现代文明的常识的人太少。中国人一旦知之,往往就很容易行之。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钻研器物,从事发明创造,岂可称之玩物丧志?!

“稽我古人之德”(要学习古人完美的品德)–––––––中国人总以为以为古人完美,其实,那时的老百姓虽善良,但愚昧无比。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民心是变化无常的,只怀念恩惠利益)––––––民心怀利,不应只怀眼前之惠,更应怀长远之利。中国老百姓为何不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避免王朝循环?如何克服官府的巧取豪夺和贪污腐化?

“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战战兢兢,忧虑谨慎,就象踩着了老虎的尾巴,也象走在春天即将融化的薄冰上一样)–––––––中国老百姓总是战战兢兢地生活。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怀藏珠宝就是罪)”–––––––怀璧其罪,怀才其罪,都是欲加之罪。没有法治的国家只能是冤狱无数、无法无天的黑暗之国。

“卑让(谦卑,退让),德之基也”–––––––谦让,固然是美德,但谦卑则是人格问题、人的不平等问题。

“进(在朝时)思尽忠,退(在家时)思补过”–––––––进何必尽忠,唯尽良心而已;退理应补一己之过,更应弥社会之憾。

“太上(最好的事情)有立德(树立道德榜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圣人除立德、立功、立言之外,还应立制度、立法治。

“防言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压制言论,犹如堵塞河川,一旦河堤崩溃,灾难很大)–––––––现代文明是言论自由,社会反而稳定;中国古代是,遏制言论,结果社会常常处于爆炸性的局面之中。

“人心之不同也,如其面焉”(人心之复杂,犹似他的脸,每个人都不同)–––––––西方人体验到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中国人体验到人心的风云变幻。

“天道(自然之理)远,人道(人间之理)迩(近)”––––––––中国人唯探讨人事,对自然之理、形上之学不感兴趣,眼光比较短浅,由此也导致了近代的落后。

“守道不如守官”(谨守正道,就要做官谨慎)––––––––中国人为了做官谨慎,所以敷衍塞责,踢皮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乘人之约(乘人之危),非仁也”–––––––哪个皇帝不是乘人之威,才取得天下的?刘邦甚至不顾与项羽达成的楚河汉界协议,突然用兵,才打败了项羽。不讲信用,是一些中国人的典型特征。

“书(读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中国许多圣人和皇帝认为:“读书人便愚,读书越多越愚”。所以,草莽如项羽,认定读书只要能记姓名就可以了。

“人众(人多)者胜天(战胜自然),天定亦能胜人”–––––––天也能胜人,意思是天命不可违,天意不可抗。这纯粹是为统治者找理由,为被压迫者找借口。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中国人是从大自然体悟到阴阳,进而推展到人事的祸福的。中国人是类比主义者、象征主义者。

“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忠臣在离开朝廷和故国时,不为自己辩护,不洗刷自己的罪名,以免伤害到君主)“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改嫁)二夫”––––––––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中心是君王和权力。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喜欢自己的人)容(化妆)”–––––––“士”(知识分子)只是为别人服务、献身的,女人只是为了取悦男人,他们唯独没有自己的人格和独立的尊严。

“行不苟合(不苟合于人),义不取容(不取悦于人)”––––––––能做到此者,自古而来几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酒好不怕巷子深”,此为计划经济的观念,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相马的人往往容易因为马瘦而把良驹当作驽马,选才的人往往因为人穷而把贤士当作俗人)––––––––从相马到相士,思维是象征主义的,内容是“坐以待毙”的,伯乐能有几人!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姑且)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此句出自《资治通鉴》,与《道德经》中的说法一致。表现了中国人的谋略。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改正)也,民皆仰之”––––––令民仰视的,只有圣人和刽子手。

“行一不义(做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中国的士大夫都是理想主义者,难怪其言空,与事实毫不相干。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负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自古能全者有几?”(立下无法奖赏的大功,身负使君主震惊的威望,自古以来有几个人能保全?)“功成名遂,不退将危”–––––––圣人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曾国藩成为中兴之臣后,念念不忘急流勇退,甚至自请注销爵位。在民主社会就不必如此谨慎,艾森豪威尔挟二战胜利之威,继而奋发,成为总统,他可不知道什么叫功高震主,急流勇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怀老携幼,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不应是为了玩天下于鼓掌之上。

“富贵傥来之物(无意得来的东西),何足骄人”–––––––生命财产,荣华富贵,皆无安全保障,只能视之“傥来之物”。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我不负人,人负我则讨之”–––––––此乃以自我为中心的暴力主义。

“治国之道,在乎宽猛得中”–––––––此句出自《宋名臣言行录》。历来被视为治国名言。其实,治国之道,不能随意宽猛,应当依法而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人太苛察,就留不住人才)”––––––中国人用人以气味相投为准,至于是否苛察,是对于没有“交情”的人而言。

“圣人之言,终身诵(背诵)之可矣”–––––––中国人背书唯书,善于引经据典,《论语》不知喂饱了多少人。

“士君子做事行中(行中庸之道),当履(实行)中道”–––––––中道中庸虽高明,只是创造性有损。

“天地间无完名(没有完美无暇的名声)”–––––––此言大谬。现实是,最高统治者往往都被美化得神乎其神,完美无暇。

“我平生所学,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宽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担心)不到圣贤地位”––––––––孔孟之道唯在“忠”“恕”二字,“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乃圣贤之道也。只可惜几千年来,行忠恕的封建统治者一个也没有。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此中医名言,也是道家哲学的反映。中医与其说是“医”,不如说是养生保身以及改善生命之“方术”。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主要是治“未病”,儒家也主要是治“未乱”,中国思想主要是防患于未然。

 

 

 

 

 

 

                       中国官场名言批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人之天下,独裁者之天下,兴就兴吧,亡且亡矣,百姓何责之有?反正“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

“民不可一日无君”––––––此话应改为“君不可一日无民”。专制统治者本来就是多余的,他妨碍了人民的自由和行动。世界上至今没见过实行专制统治的发达国家。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此为清末名联。说明了中国人的奴才性根深蒂固。

“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具有此才德的人凤毛麟角,特别是,中国人最缺少的是正直的品德。

“它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像宋江、黄巢、李自成、洪秀全,与其称赞他们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不如视他们为改朝换代想当专制皇帝的失败者。

“公门(官府)好修行”––––––––人治社会的官府正是检验一个人品质的好场所。而法治社会,官府等同于社会其他部门,都受到同样的法律的约束。 所以,不存在公门好修行的问题。  

“清官难逃滑吏手”––––––––清官难以战胜滑吏,所以,最后在官场的个个都是滑吏。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毋苛事,节赋敛,勿夺民时,治之安”––––––农业社会以土地为财富之本,以节用少赋为施政之本。

“实则示人虚,不足者示人有余”–––––––孙子兵法亦被国人用于人际生活。生活即战争。

“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德积者不昌、殃积者不亡的事数不胜数。如宋襄公积德而败,被人称为“蠢猪式的仁义”;朱元璋积恶而昌,子孙几百年享受富贵。

“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除了天时、地利、人事之外,治国还应知“物理”–––––事物之常理。如民主法治就是常识之理,没有它们,解决不了腐败和动乱的困扰。

“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良温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柔以克刚,温良恭俭让,后发制人……,说它为笑里藏刀不为过。

“凡变之道,非益而损,非进而退”––––––认为事情总是朝着不利的方向变化,这就极端了。

“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预先谋划),不为得(不想方设法维持得到的),不辞福(不推辞富贵),因天之则(因循自然法则)”–––––––因循自然,乃对圣人的溢美之辞;坐享其成,老百姓哪有此“天命”?

“善为国者,太上无形(最高明的是以无形的手段治国),其次亲而誉之(次等的是亲爱并赞誉百姓)”––––––治国的方法其实就在于法治和制度,不应把它说得玄之又玄。

“亡国之祸,莫大于乱”––––––所谓亡国,其实是亡朝、亡家,即一家一姓的王朝灭亡了,中国并未亡。所谓乱,其实是专制失控,这是必然的现象。

“内事不和,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天恶高,地恶广,人恶苛。高而不已,天将阙之;广而不已,地将绝之;苛而不已,人将杀之”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对中国人来说,做事无不使用计谋,言行无不充满谋略。

“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仁、义、忠、信、勇、谋六字,是儒家人生谋略的大概;柔、静、恭、敬、弱、忍六字,是中国人生谋略的大概。

“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此言出自《六韬》。《六韬》传说为姜子牙所著,姜太公和齐国注重发展经济,以富聚人。可惜后来各王朝照此做的少。历代君主多遵循法家富国强兵之说,其重点在富国,即通过巧取豪夺把财富都集中在朝廷,这是不足取的。应当像姜太公所说的更多地藏富于民。只有藏富于民,才能做到民有、民治、民享。

“天下治,仁圣藏(仁者圣贤纷纷隐退);天下乱,仁圣昌”––––––与传统文明正相反,现代文明是,天下大治,文化繁荣,圣贤出现。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王者就要把自己打扮成非人的面目,如龙一样,变幻莫测。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中国的人才靠举荐、提拔,得到重用全凭运气、“关系”,命运掌握在他人之手。

“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贵静,不与人争,所以造就一个死水一潭的社会。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应改为: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怒,启之则行,静之则污,动之则清。

“太上因之(因循自然),其次化之(教化百姓),夫民化而从政(顺从政府的意志)”––––––几千年来,(旧)中国统治者靠顺化、教化、愚民,来让老百姓顺从政府,听任官员的摆布、压迫和掠夺。

“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所谓大盖天下、信盖天下、仁盖天下、恩盖天下全是欺人之谈,唯权盖天下,道出了统治的真谛。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以“无取”来取民、取国、取天下,正如欲取反予的谋略,实为将来杀民、杀国、杀天下作铺垫。朱元璋之流正是这样。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中国的圣人类似于阴谋家。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杀天下者,尽管天下贼之,也奈何他不得;穷天下者,尽管天下仇之,也威胁不了其强权;危天下者,尽管天下灾之,但最终还是他灾了天下。天下,不一定归有道者处之。

“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家无二主,尊无二上”–––––––人民之作为禽兽,大概与人民自甘为奴有关。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敝(蒙蔽)其主;下比顺(顺服),不敢敝(蒙蔽)其上”–––––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也有着悠久的专制史。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旧)中国的统治者所知道的只有宰制百姓。

“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在这里是不让人民思考,遏制人民的创造力。

“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唯官为尊,以民为动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只知祭祀和打仗。

“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天子是至尊至富,难怪历代皇帝总要下令让百官给他上贡。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臣下者,主之所用可也”––––––(古代)中国人天生只是人家的奴才和工具。

“不说大话,不骛空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中国的官僚虽讲究实际,但拘谨、刻板、圆滑,毫无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兵法名言批判

 

 

 

 

“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倡,天下和之”––––––对中国人来说,用兵、为政、做人同出一理,皆阴谋诡道。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中国兵法推崇“全军”、“全胜”、“上战无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推崇“收拾人心”,此亦即所谓的王道。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立国前,君臣往往能同舟共济,君王礼贤下士,颇有民主作风。开国后,君臣往往相互猜忌,离心离德,或臣子解甲归隐,或君王大杀功臣。

“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圣王杀人,总要表现出不得已的样子。

“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欲其西,袭其东”–––––––“阴谋”一词大概是中国用的最多的词。中国的兵法可谓诡秘神奇,变幻莫测。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中国兵法对将帅的素质有诸多的要求,如怎样激励士兵赴死。像吴起,吮吸伤员的脓疱,士兵的父母听说后,就哭着说:将军如此爱兵如子,我儿子肯定要为之赴死了。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在(旧)中国,人只是杀与赏的对象,如同动物。所以,政治家总结出杀大官,赏小民的训律。

“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奇与正,阴谋与阳谋,是中国谋略的套路。

“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将军能独自决断不受皇帝的制约的),兵也”“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天子之诏”––––––中国政治是皇帝一人的政治,而中国军事则是将军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军事。只是得胜回朝以后,灾难可能降临。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中国军事与人生同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莫大于必克,用(用兵)莫大于玄默(不暴露目标),动(行动)莫神于不意(出其不意),谋(计谋)莫善于不识(不为敌人所识别)”“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中国军事与人生同理:计谋为先。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从士兵的精神面貌可以知道谁胜谁负)“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激发士气)”“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搞好内政,确保法治制度的贯彻),故能为胜败之政(我方胜敌方败的政治)”“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发布命令说):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事(事奉)大国之君,下(礼贤)邻国之士。厚其币(多馈财物),卑其辞(谦卑言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帮助),邻国之助矣”–––––––战争是政治以另一方式的延续,这种观点中国人早就有了,但兵法中直接探讨这一论题的极少。说明中国兵法有不足之处:议论具体实际谋略的多,研究军事基础理论的少。这与我们的民族不善抽象的理论思维密切相关。

“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以生”(祸福相伴相生,没人知道祸福产生的规律)“极阳以杀,极阴以生,是为逆阴阳之命”(阳到了极点就要灭亡,阴到了极点就要生长,这叫做反阴阳规律)––––––祸福、阴阳、辩证,是中国人思维的定式。

“先屈后伸,必尽天极”––––––以屈待伸,不知为多少汉奸、卖国贼、软骨头提供了理论借口。

“因天之生也以养生(顺应天道之生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顺应天道之杀以行杀),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屈服)矣”“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所谓文所谓武,一个是胡萝卜,一个是大棒,软硬兼施,迫使人民屈服而已。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国家而有天下矣”“兵不法天,兵不可动;兵不法地,兵不可措(使用);刑法不入(不为人听从),兵不可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称王)天下”––––––称王天下,须参于天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象征主义思维;称王天下,又要假装无私,反映了中国人治主义政治。民主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要宣誓的不是自己无私,而是遵守宪法。

“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中国政治是贵贱政治,“贵”者“万岁”,“爱民”,“不杀”(虽然只杀49%的少数),“贱”者“草民”,只有跪拜、谢恩的份,所以,以贵下贱,何人不得!所谓“不谋”,无非是骗局,是小忍而就大谋––––––立国前不谋,立国后富有四海,天下财富都归自己享用,所以,只得暂时忍耐也!

“善战者,考究天时,通晓地利。仰观天象也,以识季节气候;俯察地理也,以知险易迂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中国兵法着重于天时、地利、兵机,西方兵法强调将帅个人、武器的作用。

“师者,众也。柔远人,怀诸侯,则天下治矣(军队,就是聚众。通过怀柔边疆、诸侯,可以达到天下大治)。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得民心者,民从之”––––––––现代文明靠法治、联邦制度、民主自治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古代)中国文明靠怀柔、权力(王道、霸道)实现国家的太平,这种太平的盛世必然是短暂的,很快会陷入动乱。

“诛一人而千万人顺,诛其心也;赏一人而千万人奋,赏其心也”––––––以赏罚教化人民,以顺应民心的行动巩固统治。中国兵法中也贯穿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

“制贼之道,在于有备无患;用兵之方,贵在知己知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阵也”––––––中国人的聪明在于知己知彼,了解众寡、虚实、动静等二元矛盾的对立转化。中国思想既是一元主义的(如专制、意识形态独尊、齐万物),又是二元主义的(如阴阳、刚柔辩证等)。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先使自己不被战胜),以待敌之可胜(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佚(安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微隙在所必乘(必须抓住小的兵机),微利在所必得。以我之盈(饱满),乘彼之竭(乘敌人疲惫时出击);以我之整,逐(追打)彼之乱”“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集中或变化分散的兵形),妙在于乘。乘者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焉耳”“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故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快速打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不知其所备”“以利动之(以小利调动敌人),以卒待之(以士兵埋伏等待敌人)”“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善于调动敌人的人,以示形伪装迷惑敌人,敌人必然上当)”“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暇以为用(打仗以巩固城防坚守城池、焚烧城外一切可能被敌人利用的东西为本体,以乘间出击为手段)”“故用兵在奇,不在众(不在人多)也。善用兵者,攻其爱(进攻敌人的要害之处),敌必从;捣其虚(捣毁敌人的兵力空虚之处),敌必随;多其方(分散敌人的兵力方向),敌必分;疑其事(使敌人疑神疑鬼),敌必备”“善用兵者,夺人而不夺于人(震慑敌人而不被敌人所震慑)”“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不失去打败敌人的机会)”“十(十倍于敌)则围之,五(五倍于敌)则攻之,倍(一倍于敌)则分之,敌(与敌兵力相当)则能战之,少(少于敌人)则能逃之,不若(远远不如敌人)则能避之”“战事之要,不战则已,战则须挟全力;不战则已,动则须操胜算”––––––国人的聪明诡诈完全表现在兵法和军事上。兵家聚合了聪明的中国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军以粮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古代)中国军队是以步兵为主,难以快速机动,而人民的食物以草本粮食为主,难以像游牧民族食用马肉马奶,完全“自带”,不用为粮援发愁。所以,中国的军事强调粮草之先行。当然,在当代,粮草也可解释为各种军需物质,那么粮草先行的战术仍未过时。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守一城一池往往是愚蠢的战术,守住粮仓粮道为明智之举。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迂回为直途),以患为利(以不利为有利)” “合于利而趋,不合于利而止”“举动必践(遵循)法度而随敌屈伸,因利以决战”–––––––儒家道家不言利,可兵家处处言利。只有言利,才有军事。法家也言利,不过,与兵家一样,只言朝廷(所谓“国家”)之利,而不言人民之利。

“军旅之事,能脚踏实地,便是奇谋。从古教正(教授正当的战法)不教奇(不教授奇谋),节制(军事组织军纪)可教,奇谋不可教”––––––中国的奇谋无轨迹可循,无规律可言,当然是不可教的,正如中国的“道”是不可知的一样。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投之亡地然后存,置之死地然后生”–––––––此惊心动魄的危机管理法可发挥人在危机时的巨大爆发力,死里逃生。中国人确实是天才的军事谋略家!

“善战者,求之于势”“善战者,其势险(兵势峻险),其节短(节奏短促)”“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者,因利而制权(根据利益而变化权谋)”“隐己形彼(隐蔽自己,示形迷惑敌人),相敌审己(观察敌人,审视自己),暗中蓄力,决堤而发”––––––权势、兵势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主客,虚实,奇正,强弱,进退,攻防二者,成势者用之”“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其危”––––––虚实乃用兵谋略之根本。中国人在生活中往往也虚虚实实,遮遮掩掩,声东击西,让人摸不着头脑。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别人想不到的路线),攻其所不戒也”“兵贵神速,患不勇也”“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情愿笨拙一点但快一点,不能弄巧而久拖)。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用兵太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况,从没有过)”––––––(古代)中国以步兵为主的军事往往很难快速机动,所以,兵家反而更强调要“神速”。

 

 

 

 

 

                      中国俗语名言批判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治社会、官僚社会的人际关系必然复杂;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虚假应酬、口是心非等。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中国社会复杂,所以,老百姓不断感叹人心叵测。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唯利主义。读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彻底的为了富贵,为了当官发财。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以仁义道德至上的国度必然堕落为虚伪、诡诈、阳奉阴违和唯利是图。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如纸薄,富贵似磁铁,中国人从中深有感悟。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可见仁义之国实为功利之国无假。

“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中国人是命定主义者。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中国人强调慎言、慎独,以免闯祸,以免道德崩溃。可见,虚伪的道德主义多么脆弱!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为相虽跪倒于一人之前,但可耀武扬威、趾高气扬于亿万人前,所以,谁不争着及第呢!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知识分子在民间是富贵的象征,在统治者眼里却是走狗的形象。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唯利主义之重,中国人傲世无双。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种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欲求身富贵,须下死工夫”“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读书好,是因为读书可当官,中国人是官迷;其实,中国人接受的无非是忠孝礼义、皇帝与愚民的教育。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安命,所以,中国社会陷入停滞,不会发展。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笔,退一步”––––––––中国人尚忍,有忍才有封建专制二千年,有忍才有恶霸横行,暴官扬威。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与马之类比,简单类推法可笑。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中国人好做梦,梦中可不顾现实。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能进能退,处变不惊,居安思危,可见中国人处世韬略之深。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读书人只求为统治者所用,做“千里马”为伯乐所识,眼光过于短浅、狭隘、功利。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小农社会,自给自足,家庭养老,而不是社会养老。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能守本分,终身无烦恼”––––––––农民意识,安分守己,无多少奢求。

“将相头上堪走马,公侯肚里能撑船”––––––––中国人性格内向,小心眼多,心胸比较狭窄,无西方人的豪爽之气,所以以将相公侯抬举人,劝他大度些。

“近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的确,中国的小人太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人没有行业平等、人人平等的观念,只以读书为高,做官为高。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中国古代,妇女是没有人权的。

“世间痛恨事,最毒淫妇心”––––––––“女人是祸水”,“江山败在女人之手”,这是许多人的偏见。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中国人执法不言,往往以情代法;此处言“情理难容”,而不是法理难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谦虚固然好,但一味不言,“酒好不怕巷子深”,此观念于市场经济时代可能会导致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宁作短命全贞鬼,不作偷生失节人”––––––– 圣人又道:“曲则全”,“识时务者为俊杰”,因此,在战争的血腥中、暴政的淫威下,主张变通的中国人有许多人偷生失节。此为中国病。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知足知止,预留后路,中国主义的智慧。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中国人多学得乌龟之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世道复杂、人情反复,欲学得其中奥秘,的确不比做学问、写文章容易。

“金风未动蝉先觉,暗算无常死不知”“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西方人喜欢公开的决斗,中国人喜欢暗算。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在人治社会,报应寄希望于长官、法律是靠不住的,只能寄希望于天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将冷眼观螃蟹,看它横行到几时”––––––中国人的梦呓!几千年来坏人能有几人受到报应?但老百姓一直以阿Q精神自慰,而不致力于建立对人民有利的制度。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中国人几乎人人欲作头头,为此常常窝里斗。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法治社会,“皇帝”若有错,何须“一身剐”,才能拉下马?在专制社会,皇帝有错,即使舍得一身刮,也不能动人家一根毫毛,反而被斥为乱臣贼子,众人曰杀。

“好人一生平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中国人喜欢自己骗自己。好人何曾能一生平安?坏人有几个(只有少数)能被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