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沧口学校魅力教师:高中高二地理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02:55

高二地理基础知识测试题
姓名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
1.关于东西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        B.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C.1800经线在东半球              D.200W—00—1600E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
读右经纬网图,回答2—5题:
2.穿过海洋最长的经线是
A、A线     B、B线     C、C线     D、D线
3.比较不同纬线的长度
A、①线是②线的1/2    B、②线比③线长
C、③线比④线长       D、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4.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前进的方向
保持不变,那么
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5.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的是
A、E点      B、G点      C、H点       D、K点
读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回答6-8题。
6.飞机由②地飞往⑤地的最短航线是
A.一直沿正东方向     B.先向正南再向正北方向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7.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两地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20分钟
B.任何一日,③、④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为20°
C.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
D.①、②两点间的距离等于②、③两点间的距离
8.①地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假设图3表示纬线圈,A、B、C、D四点将纬线圈平分为四段孤,其中 AB为夜弧,其余各弧为昼弧,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地球上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10.图中C处日出时间为
A.2 l时      B.3时    C.6时    D . 9时
6月22日,甲、乙两地处在北半球同一经线上,当甲、乙两地日影最短时,测得甲地太阳高度角为60°,乙地太阳高度角为36°,甲、乙两地在某地图上的最小距离是44.4厘米。不考虑地形因素,完成3-5题。
11、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当天不可能同时看到日出   B.甲、乙两地一定使用相同的区时
C.甲、乙两地昼夜长短相同            D.甲、乙两地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12、该地图比例尺为
A.1:24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千米
C.六十万分之一
13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14上图是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A点以西、D点以东是海洋,B和C之间为某一海域,AB、CD为陆地。B~C之间的海域是
A.波斯湾          B.墨西哥湾      C.莫桑比克海峡     D.红海
15、图4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泥石流路线,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6、如救护直升机停靠在山顶H处,被困游客位于甲、乙、丙、丁四点中的某一位置,则救护人员能够直接观测到的点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17、图3中陡崖最大高度可能为                     (   )
A.390米        B.420米    C.220米         D.180米
18、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顶    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读等高线地形图(图甲)和地形剖面图(图乙),回答19~22题。
19.图乙中MN与XY的交点,在剖面图图甲中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这个交点及周围地区的地势是:
A.四周高中部低    B.东西高南北低
C.四周低中部高    D.东南高西北低
21.图乙中a、b、c、d四点,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
A.a    B.b    C.c    D.d
22.上题中通过图中这一点发育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西南向东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北向东南
23.读两幅等压线图(下左图),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A    B. B     C. C      D. D
24.上右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hPa),箭头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5. 下图为某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的数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若该图为等温线图,E所在区域为陆地;F所在区域为海洋,则该图表示(  )
A.北半球一月等温线      B.北半球七月等温线
C.南半球一月等温线      D.南半球七月等温线
26.对拓点是指过地心的一条直线和地面相交的两点,根据所给的定义,求出下列地点的对拓点:1200E,400N的对拓点是             , 00,66034’S的对拓点是            。
27. 读下图,完成以下要求:
(1)A点在D点的        方向,B点在C点的        方向,C点位于D点     方向。
(2)若绘一张与此图图幅相等的北京市政区图,那么这两张图哪张图的比例尺大?      。
(3)6月22日这天A、B、C、D四点,何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何处白昼时间最长?    。
(4)A点终年受     气压带控制,多    雨,B点终年受     气压带控制,多      雨。
(5)C、D两点都位于海洋上,何处盐度最高?             ,试述其形成原因:
28.下图为部分30°N的纬线,P为北极点,M.N分别为晨线和昏线与30°N的纬线的交点,∠MPX=∠NPY=7.5°,PY为0°经线,此时纬度为80º纬线的某地,当地方为0时时,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上。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M.N点的经度数:M            ;N           。2.此时,北京时间为          时;          小时后,
全球处于同一天。
3.30°N纬度的白昼长为       小时;该日M地太阳在观察者的          方向升起。
4.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此日,
在80ºN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
29.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角②的度数是          ,平面③名称是        。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      )
;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D.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4)当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有:(    )
A.我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少雨季节   B.我国北方春回大地,春天悄然而至
C.我国北方森林已经秋风起,秋叶落成堆 D.东莞大岭山荔枝挂满枝头
(5)若黄赤交角为20°,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所需的时间减少   B.北纬20°纬线成为北回归线
C.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作回归运动  D.赤道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30、读下面的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2)③④两地的垂直距离为________米,若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是__ _   __千米.
(3)如果把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___             ____.(用数字式表示).
(4)小河干流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AC和BC两种把水引到C处的方案,应选择                线,理由是________                             。
1.D  2. B   3 C  4 D   5D   6C  7B  8B  9B  10B  11A  12D   13D   14C  15 B
16  A   17B   18B   19C  20B  21B   22D  23C   24B   25C
26. 600W,400S   1800,66034’N  27(1)正北  西北  东南   (2)北京的大    (3)B  A
(4) 副极地低  锋面、气旋   赤道低   对流雨
(5)D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28   1.  172.5°E      7.5°E           2.  2       18
3.  13        东北          4.  10ºN,90ºW           20º
29.(1)66°34′,    黄道面    (2) B  、D      (3) B  、C
(4) A 、 Cwww.ks5u.com     (5) B 、 Cwww.ks5u.com
30(1)鞍部    山谷     陡崖    (2)143    6     (3)1:100000    (4)大致自北向南流    (5)AC     AC虽然引水距离较长,但水处水库引出后可以顺着地势进行自流,而C处地势比B处高,不便于自流引水。
1.D  2. B   3 C  4 D   5D   6C  7B  8B  9B  10B  11A  12D   13D   14C  15 B
16  A   17B   18B   19C  20B  21B   22D  23C   24B   25C
26. 600W,400S   1800,66034’N  27(1)正北  西北  东南   (2)北京的大    (3)B  A
(4) 副极地低  锋面、气旋   赤道低   对流雨
(5)D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28   1.  172.5°E      7.5°E           2.  2       18
3.  13        东北          4.  10ºN,90ºW           20º
29.(1)66°34′,    黄道面    (2) B  、D      (3) B  、C
(4) A 、 Cwww.ks5u.com     (5) B 、 Cwww.ks5u.com
30(1)鞍部    山谷     陡崖    (2)143    6     (3)1:100000    (4)大致自北向南流    (5)AC     AC虽然引水距离较长,但水处水库引出后可以顺着地势进行自流,而C处地势比B处高,不便于自流引水。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
☆知识要点: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难点解析一: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 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例题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
☆知识要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 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知识要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难点解析:★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知识要点: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历史因素※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社会因素 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
第三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知识要点:1、三种常见模式: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封建社会——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 工业社会后——由资本和市场决定未来——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节 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1、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难点解析:城市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2、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 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难点解析: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 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难点解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 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难点解析: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带)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下面四幅图是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年内水量分配图,据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图①②③④与下面选项排列顺序一致的是 (  D  )
A.乌江、汉江、湘江、嘉陵江
B.湘江、乌江、嘉陵江、汉江
C.汉江、湘江、嘉陵江、乌江
D.嘉陵江、湘江、乌江、汉江
2.下列对各河流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B  )
A.①河流域空气湿度大,多云雾、阴天
B.②河盛夏水量大减,注入我国最大淡水湖
C.③河大部分流经高原,冬半年多阴雨冷湿天气
D.④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泄洪不畅
3.上述四河流域的共性 (  C  )
A.春夏之交梅雨期较长     B.水田比重均大于旱地
C.能源、原材料开发潜力大 D.梯级开发的重点地区
4.某旅游团从重庆出发,乘火车到郑州等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游览,最便捷的铁路线依次是 (  B  )
A.成渝线—宝成线—陇海线 B.襄渝线—焦柳线—陇海线
C.长江航运—京广线     D.川黔线—湘黔线—京广线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等值线为年降水量线,a、b、c之间的关系为( D )
A.a<b<c                B.b=c              C.a=b             D.b<a
6.C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弯曲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C )
A.河流                B.湖泊                C.山脉                D.城市
7.甲地比乙地(   D )
A.纬度高地势高
B.年太阳辐射量小
C.日照时间较短
D.气温年较差较大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8-10题。

8.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9.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C )
AⅡ、Ⅰ        BⅡ、Ⅲ        CⅣ、Ⅰ        DⅣ、Ⅲ
10.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 D )
A①-Ⅲ  B②-Ⅱ        C③-Ⅳ  D.④-Ⅲ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并由此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
知识依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错解分析: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不会利用题干条件(受地势影响较大);对重庆和拉萨日照时数大小的影响因素不会正确判读;气温曲线与日照并不完全呈正相关。
解题方法与技巧:8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年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读图判断符合的是C。
9拉萨是日光城,日照时数较大,但纬度较低;在夏季越往北昼越长,乌鲁木齐比拉萨纬度高,深居内陆,晴天多,日照强,所以Ⅲ是乌鲁木齐, Ⅰ是拉萨,Ⅳ是重庆(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日照少),选C。
10调动已有知识结合图进行判断:气温①海南② 重庆  ③拉萨 ④乌鲁木齐,日照时数Ⅰ拉萨Ⅱ海南Ⅲ乌鲁木齐Ⅳ重庆,所以组合正确的是D4-Ⅲ
答案:(1)C (2)C   (3)D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乙,完成11-13题:

11、图中③、⑤处的地形为( B )
A.③是山顶、⑤是盆地     B.都是盆地
C.③是火山口、⑤是平原   D.都是高原
12、下列关于②山脉说法正确的是( A )
A.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坡雪线海拔比南坡低
B.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雪线海拔比西坡低
C、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植被比北坡茂密
D、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比西坡茂密
13、下列关于①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气温年较差小,日温差大,适宜于发展特色瓜果种植业
B、地势低洼、地形封闭,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C、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少,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D、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不易扩散,冬季出现我国最高温
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图,回答12-13题。
“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由于三市都属于红色砂砾岩山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故被称为“红三角”地区。“红三角”地区以广州南沙为平台,牵线“珠三角”,共建华南经济圈规划,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读图2-3,回答14-16题。

14、图中①②两条铁路线分别是:( C )
A、京广线、京沪线 B、京九线、京沪线
C、京广线、京九线 D、焦柳线、宝成线
15、“红三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D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土壤
16、“珠三角”可以为“红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  D )
A、大量廉价劳动力           B、充足的农林产品
C、丰富的矿产资源          D、资金和技术支持
2004年6月22日,铁道部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安多车站施工现场,举行了铺轨仪式,从这一天开始,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6年7月1日将正式建成通车。回答44题。

17、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的自然景观是:( C )
A.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  B.高山荒漠和高山草原
C.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  D.山地森林和高山草原
读右下面我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四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19、若③地的纬度较④地低,则③地可能是:( D )
A、东南丘陵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20—22题。

2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春分日日出的先后顺序是( B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
21.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22.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C )
A.京津唐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B.沪宁杭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24.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缓解甲、乙三角洲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两地都很重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C )
A.水能      B.太阳能       C.核能
下图为我国几个省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25-27题:

25、我国下面几个旅游资源与所在省区搭配正确的是( B )
A.①路南石林、  ②承德避暑山庄、③敦煌石窟、    ④苏州园林
B.①桂林山水、  ②云岗石窟、    ③长城嘉裕关、  ④苏州园林
C.①桂林山水、  ②龙门石窟、    ③酒泉航天中心、④杭州西湖
D.①黎族风情、  ②苏州园林、    ③秦兵马俑、    ④无锡太湖
26、从北京到上面四省区的铁路线较合理的路线是( D )
A.从北京到①可经过京广线、陇海线和宝成、成昆线
B.从北京到②可经过京九线、陇海线
C.从北京到④省区可直接通过京广线
D.从北京到③省区可经过京包线和包兰线
27、下列农作物,四省区都有大面积种植的是   ( D )
A、黄麻       B、甘蔗      C、甜菜       D、油菜
二.综合题
28.下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边缘某河流附近1月份和7月份等潜水位线,等高距为1.5米,读图回答:
⑴ 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7月份是______,1月份是______。
答:冰川融水 潜水 (2分)
⑵ 该河流的流向为__________, 由此可知,该河流源于盆地______侧。
答: 自西北流向东南  北 (2分)
⑶ 通常情况下,甲、乙两处的流量较大的是______, 甲处1月份于7月份的水位相差______米。
答: 甲  1.5(2分)
⑷ 昆仑山、天山对塔里木盆地种植业发展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冰川融水提供灌溉水源,山下形成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1分)
29.图16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M为晨昏线与纬线(70°)相切的切点,且与经线B相交,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与全球其它地区日期不同的范围,读后回答:

(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答:(1)45°E,20°S
(2)武汉某区(114.5°E,30.5°N)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地方时是      时      分。
答:36°04′ 16 38
(3)此时控制武汉的气压中心应为           压,气候特征是            。
答:蒙古高原   低温少雨
30.图8是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30题

(1)2008年1月中下旬,图示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京珠高速和铁路运输几近
瘫痪。请列举经过B省的四条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4分)
答:京广线;焦柳线;浙赣线;湘黔线。(4分)
(2)A、B两省南部是我国酸雨危害严重地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分)
答:AB两省南部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量大;该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江南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大。(3分)
(3)C湖建国初期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在湖区面积却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试
分析其湖区面积缩小的原因。(2分)
答:建国以来湘中南地区由于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区内;湖区长期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2分)
(4)A省北部有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每年游客如云,尤以夏季为甚。
试分析夏季成为庐山旅游旺季的原因。(3分)
答:庐山海拔较高,夏季凉爽,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避暑胜地;夏季降水丰富,溪流瀑布水量大,景色壮观;夏季山地植被生长旺盛,风景迷人。(3分)
31.阅读分析下列有关祖国宝岛--台湾的产业部门及经济统计资料(部分),结合
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要求。(8分)
产业部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占岛内生产总值(%)
1.8
30.4
67.8
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
7.3
34.9
57.8
岛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2960
外贸总额(亿美元)
2710
(1)岛内产业比重最大的是第         产业。2003年外贸总额占岛内生产总值的     %以上,说明岛内经济对外依赖程度     。(3分)
答:三;90;高。(3分)
(2)“宝岛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从人文地理角度给予论证(2分)
答:台湾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多数人祖籍在祖国大陆;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人文特征和祖国大陆一样。(2分)
(3)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逐渐表现出“进口-加工-出口”的特征,试分析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3分)
答:台湾面积狭小,资源相当匮乏,需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台湾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高;台湾商品生产能力强,岛内市场较小,需大量出口工农业产品。(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决定干2006年7月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边境通道,恢复两国中断了四十多年的边境贸易。自古以来,乃堆拉一直是中国通向南亚的最大通商口岸、交通要道和文化走廊.素有“西藏至南亚陆上丝绸之路要道”的美誉。
材料二:图10:乃堆拉山口位置示意图
(1)简述图中B国多水灾的自然原因。(4分)
答: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夏半年飓风多发。带来强降水,特殊的海陆轮廓、飓风和季风的推波助澜以及河水的顶托使风暴潮频繁发生。(4分)
(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峡谷.试从内、外力作用两方面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2分)
答:内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易形成断层;外力: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2分)
(3)青藏铁路通车后,我国正在规划建设拉萨-亚东铁路线,越过乃堆拉山口与A城相连,形成中国-南亚大通道。试分析建设从拉萨到A城的铁路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5分)
答:地形起伏大,南北高差大;处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地质灾害;冻土广布;高寒缺氧;沿线生态环境脆弱。(5分)
33.上图为“黄河流域某年夏季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读图分析:B点风向是       ,D点风力       (大于、小于)B点。(2分)
答:西北或偏北;小于(2分)
(2)如果该天气系统在此地停留时间过长.则C河流域将会出现何种灾害,井分析这种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
答:洪涝;C河流域受锋面气旋(或伊低压槽)控制时多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塞河道,河流行洪困难。
(3)c河流域是所在省(区)最重要的农业基地。请综合评价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6分)
答:有利;位于渭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渭河提供充足的水源。(4分)不利: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冬半年的寒潮(春季低温)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4)A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了大量的煤炭外运.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答:修筑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展冶金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工业附加值

高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 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 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 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 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 ☆知识要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知识要点: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历史因素 ※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 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 第三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知识要点: 1、三种常见模式: 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 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 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 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 工业社会后--由资本和市场决定 未来--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节 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 1、城市规划: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难点解析:城市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2、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 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 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难点解析: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 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难点解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 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难点解析: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带)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 ☆知识要点: 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例:矿产资源,虽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 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 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 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难点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着在自然形态之上 第二节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知识要点: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 ※难点解析:文化景观与文化事物的关系 凡是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特点的文化事物均属于文化景观 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景观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 3、文化景观的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分类标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视觉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质文化景观) ※难点解析:判断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必须注意不能一起判断,要分开用两种分类标准分别判断 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①指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②指示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难点解析: 非物质景观大部分都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 第三节 文化景观与地理 ☆知识要点: 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 自然为文化提供 ①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②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③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①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②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 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 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 ※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 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 第四节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知识要点: 1、文化事物或现象(组合)文化综合体(联系起来)文化体系(覆盖范围①)文化区 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范围②) 文化区 ※难点解析: ①代表狭义文化区;①、②总称广义文化区 2、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发源地呈点状分布(有单一起源、也有多个起源) 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3、文化区: 例: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界线--行政界线)、经济文化区(无明确界线,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区)、语言文化区(无明确界线) 文化区特点: 范围有大小之分,重要性与大小无关;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 第五节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知识要点:提点:以例子为主,从书本上、练习图册上总结实例 〖第四单元〗 第一节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 ※难点解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 ①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时间、金钱和动机 ②对旅游资源来说,必须具备非凡性,才能对游客产生最大的吸引力 2、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 古代:前 产业化 阶段、个体需求、出游距离近、内容方式少、事务性出游多 (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需要忙于工作、而且经济落后,没有金钱、时间去游玩) 近代:初级产业化阶段、群体需求 现代:高度产业化阶段、大众需求、出游距离远、内容方式多、娱乐性出游多 (机械化操作、经济有所提高、闲暇时间多,有条件出去旅游) 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方式内容的多样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难点解析:形成的原因::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交通改善 4、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的需求(休息、求知、锻炼) 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口旅游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回笼货币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扩大地区间交流 ※难点解析:为什么说旅游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力发展导致人们工作时间减少、而且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旅游活动随之产生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知识要点: 1、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 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提点:主要景点的种类区分(从练习图册上、书上) 2、旅游资源的特性 ①多样性:任何一种能吸引游客的事物都是旅游资源 ②非凡性:世界上同类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只有具备非凡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③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类为某种需要(两种情况:一、为旅游创造;二、起先为其他目的创造,后成为旅游景观)创造出来的,具备可创造性 ④长存性:由于游客到景区游玩,并未带走什么,所以说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而且使用次数越多,价值越大。但这只是理论情况,旅游资源会在旅游过程中逐渐有所损坏 除此之外,自然景观还有地域性、季节性;人文景观还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特点 3、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一般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的就是它的美学价值 ②科学价值: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景观大多具备科学价值,有部分原先并非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也具备科学价值(例:赵洲桥)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但须注意,人文景观常常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所以判定时须谨慎!!!如嵩山,是自然景观,但景区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因为以前长是帝王祭祀的地方) ④经济价值:是特指对旅游经营者来说 ※难点解析:具体的旅游规划应注意什么? ①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否具有非凡特点 ②目前开发后是否有能力保护 ③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与当地原有的景区及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否相和 第三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知识要点: 1、选择观赏位置 山峰--远眺; 峡谷、洞--近观(置身其中); 瀑布--仰视; 山水相间--乘船水路观赏; 大的江河湖泊--建高楼俯瞰; 小的河流池塘--建低矮的亭台楼阁就近欣赏 2、把握观赏时机 高山或者北方景区--夏季; 日出日落--雨过天晴; 青海湖鸟岛--5月 3、抓住景观特点 注意主配景;以隔景法、障景法来丰富景区的层次;用框景法来取景;用借景法扩大景区 第四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知识要点: 1、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五种感官;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3、了解景观、把握节奏 第五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活废弃物、交通工具尾气、游客乱抛的垃圾)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服务设施建立对背景环境的影响--不和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意--游客不文明行为;无意--呼吸、汗水、践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难点解析:旅游资源真的是"无烟产业"吗? 就旅游活动本身,一般情况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大,但也有污染的存在;而且游客层次不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旅游活动的进行,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肯定会有其他产业存在,而如交通业、旅店业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标准: 一、游览价值(资源本身质量、和周围资源的集群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间的关系--是否非凡) 二、市场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越长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弱)----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四、地区接待能力 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回答者:害了天真 -一级  2010-10-16 15:24
其他回答    共 2 条
附近书店一定有
回答者:603871734 -二级  2010-10-3 15:55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 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 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以库兹巴斯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里主要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军事工业产品。 12、亚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次俄罗斯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且安全系数较低。管道运输是将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交通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公路和铁路;货运的两种主要方式:管道和铁路。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1.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汉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的不稳定。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下. .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对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1.2 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有54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国家。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约占全洲面积的。 炎热的气候:非洲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非洲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气候特点:气温高;干旱地区广;气候类型成南北对称分布。 丰饶的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发展的经济: 1.3 美洲: “新大陆”: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移民与经济: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 繁荣的旅游业: 2.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 131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 极地科学考察:中国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国的中山站(6925′S;7610′E)

(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读下图,回答l---6题。
1.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交通    B.水源    C.地形      D.军事
2.该地区城市所在的地形属于(    )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口三角洲
3.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河谷绿洲农业    D.企业化种植园农业
4.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酸化    D.水资源遭受污染
5.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      B.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
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  D.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种植业
6.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该地区应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
A.石化工业    B.钢铁工业    C.制糖工业    D.纺织工业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亿元。据此回答7~9题。
7.下列针对黄河下游断流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①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  ②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  ③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  ④南水北调,引长江人黄河,补充黄河水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    )
①中游种草植树,控制水土流失  ②下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枢纽,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  ③开发中、下游水能资源  ④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下列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长江流域内发生的特大洪灾的是(    )
A.加强流域内用水管理、加强防汛预警预报  B.修筑河堤、整治中下游河道
C.加强全流域绿化、搞好水土保持  D.围湖造田、发展大农业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1 0--1 2题。

1 0.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排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11.东部地带今后应(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B.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
C.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D.有步骤地重点开发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能源和水力资源
1 2.三个地带相比较(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三个地带中的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1 3.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西气东输是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到广东  ②西气东输可以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开发  ③西气东输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改变环境  ④西气东输可以改善上海市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 4.下列地理特征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是(    )
A.农业以基塘生态农业为特色
B.能源和原材料不足,土地资源富而有余
C.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铁矿石和石油资源
D.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其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1 5.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没有经过的省区是( )
A.甘肃    B.宁夏   C.湖北    D.安徽
1 6.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    )
①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②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20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强调大力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其主要考虑的是(    )
A.为了加强国防建设     B.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D.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广阔的土地。
1 8.能够为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是(    )
A.RS技术    B.GIS技术    C.GPS技术D.GSM技术
19.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    )
A.2 1颗和3颗     B.22颗和2颗    C.2 1颗和4颗  D.24颗和4颗
20.通过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获得数据的GIS技术程序是(    )
A.数据处理    B.信息源    C.数据库    D.电子通信技术
二、综合题(40分)
21.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5分)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2分)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        D.木材短缺
(2)由于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煤炭,这将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中的 ————  污染的程度。(2分)
(3)下列因素中,属于修建西气东输管道线路走向所考虑的经济因素是(    )(2分)
A.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气候条件    D.河流状况
(4)西气东输中“西气"主要来源于----------- 盆地。“东输”的终点是 ---------- (省级行政区)。(2分)
(5)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是:
①  --------------------    ;②   --------------------  ;③  -------------------------------    。(3分)
(6)“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4分)
22、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 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湿地是一种特殊的(    )(1分)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图中的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分布在A-----------------平原、B ------------------平原和嫩江源头。(2分)
(3)下列野生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的是(    )(1分)
A.羚羊、孔雀    B.丹顶鹤、天鹅
C.蓝马鸡、金丝猴    D.东北虎
(4)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1分)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D.沙尘暴增加
(5)今天人们又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1分)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23.读图和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187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美国西部创建洛杉矶镇,由于地形影响,这里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使大气的扩散条件变差,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1955年,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造成近400名老人心肺衰竭而死亡。该事件引起了全美国的高度重视。1 9 63年上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建立“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伟大社会”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约翰逊执政期间,国会通过的立法中就有3个控制水质和空气污染的立法。“伟大社会”也被称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
材料二  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中美两国签订了农业协定,中国首次同意从美国进口小麦,这个历史性文件的签订曾经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了道路。美国是一个盛产小麦的国家,小麦生产量可达6 000 7)"吨,其中一半要出口。

(1)美国小麦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图中所示的小麦带代号是------------
(2)图中字母G是------------带,该作物分布在此的原因是--------------------------------------------------------------------------------------------------------------------------------------(3分)
(3)洛杉矶是图中代号---------;材料一中所陈述的现象在我国西部------------市也曾发生过,原因是------------------地形不利于空气扩散。(3分)
24.读我国1995年矿业产值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我国主要的矿产生产地是------------地区,判断理由是------------------------------------------。(3分)
(2)从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看,矿业是目前 -------------- 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判断的根据是--------------------------------------------------------------------------------------------------------- 。(3分)
(3)根据表格资料,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说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不适应,并说说可以采取的措施。(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