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锁能转动打不开:《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2:31
风之子闲侃红楼梦之三十六

拙文《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贴出来以后,许多朋友不能接受林黛玉是在林中上吊自尽的说法,这其实是感情的因素占据了上风,因为,我们都太喜欢冰清玉洁的林黛玉了。我可以这么说,《红楼梦》里的女子,都具有超过一般男子的独特与独到之处,但她们也不是“完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唯独只有林黛玉,她一生可以说没有有意伤害过任何人,也没有算计过任何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特别渴望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温暖,也特别珍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纯洁无瑕”来形容她。这样一个女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确实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其实这个结论,在很多年以前就在我脑子里了,而我也和大家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来“否定”来“抹杀”。

但是,后来我终于明白,这样的感情,不惟我们有,其实也是曹雪芹老先生的感情,我可以这么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林黛玉的逝去,就是贾宝玉乃至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其实,曹雪芹也不愿意林黛玉以这样的方式离去。因此,他在判词里写林黛玉的结局写得非常之隐晦。这就与写秦可卿的判词形成鲜明的对比。秦可卿是直接画着她上吊自尽,而林黛玉则是画着一圈玉带悬在树上。这再一次说明,尽管秦可卿在与贾珍的乱伦中是被迫的也是牺牲者,但由于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贾妃的死亡、贾母的死亡、林黛玉的死亡以及贾府的衰败,因此,曹雪芹在内心深处始终是无法原谅秦可卿的,对她是“贬多于褒”的。而对于林黛玉则不同,林黛玉是贾宝玉和曹雪芹心目中“圣洁的雪莲”,一尘不染,美丽无暇,他老人家不忍落笔,不忍直写林黛玉之死。

在我看来,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和秦可卿同是“自缢而死”,但表述方法不一样的根本原因。当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避免雷同,留有悬念也是一个原因,毕竟秦可卿在小说开始不久就去世了,而林黛玉则要一直存在到贾母死后、贾府败亡之前。

但是,林黛玉之死的证据,不惟存在于判词之中,其实还存在于小说的其它地方。比如林黛玉所作的那首美丽的《葬花词》,就用艺术的方式隐喻了林黛玉之死。

为便于论述,现将全诗摘录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花写人,以人写花,人花不分,人融花魂。因此,写花之语实是写人。整首词应该说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曹雪芹偏偏在这大量的浅显易懂的词句里面,非常突兀的“安插”了几句话,显得十分“醒目”甚至是“刺眼”。

比如第一行,分明是在写花的飘零,但却有一句非常令人费解的“游丝软系飘春榭”,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一条丝绦软软的系在春榭树上,随风飘荡。这分明不是在写花,但却实实在在的夹杂在第一行写花的四句之中。其实,只要熟读中国古代诗歌的人都知道,写丝绦悬挂在树上和梁上就有暗喻着自缢的意思,这无疑是对小说第五回有关林黛玉判词以及配画的呼应。

再比如第六行,分明是写人,但是人的眼泪居然能够“洒上空枝见血痕”。这又是“惊人之语”,到底是“花泪”还是“人泪”?而且眼泪还在树枝上显出“血痕”。这又是一次对于判词以及配画的呼应,暗示着林黛玉生命就终结在树上,而且是用软软的丝绦系在春谢树上自缢的方式。

在我看来,就是这非常“反常”的两句话藏在整首词中,在整首词渲染和营造的伤花、悼花的氛围中强烈的暗喻着林黛玉最终的归宿。

    再有,刘心武先生认为林黛玉是“沉湖自尽”的。这首词却分明否定了这种结论,因为,词中已经明明白白的写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说明无论是林黛玉本人,还是作者曹雪芹都不会认同用“投水自尽”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因为那是不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