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世界怎么刷抵用:北京美食攻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23:07
记忆中,北京能拿得出手的本土美食就只有全聚德烤鸭、涮羊肉了,其余的很多美食都是引进的或者是舶来品。北京老字号也不少,现列出来以飨大家。
全聚德烤鸭

中华著名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全聚德人的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全聚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正向着“中国第一餐饮,世界一流美食,国际知名品牌”宏伟愿景而奋勇前进!
全聚德创始人是杨全仁。他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杨全仁对贩鸭之道揣摩得精细明白,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杨全仁每 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便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商议。这位风水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啊呀,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您看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眼珠一转,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甚为倒运,晦气难除。除非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即称‘全聚德’,方可冲其霉运,踏上坦途。”
风水先生一席话,说得杨全仁眉开眼笑。“全聚德”这个名称正和他的心意,一来他的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可以标榜自己做买卖讲德行。于是他将店的名号定为“全聚德”。接着他又请来一位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那字写得苍劲有力,浑厚醒目,为小店增色不少。
在杨全仁的精心经营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杨全仁精明能干,他深知要想生意兴隆,就得靠好厨师、好堂头、好掌柜。他时常到各类烤鸭铺子里去转悠,探查烤鸭的秘密,寻访烤鸭的高手。当他得知专为宫廷做御膳挂炉烤鸭的金华馆内有一位姓孙的老师傅,烤鸭技术十分高超,就千方百计与其交朋友,经常一起饮酒下棋,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孙老师傅终于被杨全仁说动,在重金礼聘下来到了全聚德。
全聚德聘请了孙老师傅,等于掌握了清宫挂炉烤鸭的全部技术。孙老师傅把原来的烤炉改为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可烤十几只鸭的挂炉,还可以一面烤、一面向里面续鸭。经他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色呈枣红,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
全聚德能够成为有名的大饭馆,首要原因是选料实在,厨工手艺精,操作认真;店伙招待顾客热情。烤鸭是全聚德的主要经营品种,从选鸭、填喂、宰杀,到烧烤,都是一丝不苟的。
天福号酱肘子
“天福号酱肘子”是北京特色风味名食。它从200年前创业至今盛名不减,令人称奇。“天福号”酱肘子肉皮酱紫油亮,鲜香四溢;肉食入口无油腻之感,回味长久。美食扬名后世,创始人刘德山功不可没。
清代乾隆年间,山东人刘德山在北京城里西单牌楼开张了一家“天福号肉铺”,专门制售各色山东风味肉食,生意一直很红火。刘老板父子俩起早摸黑,挣的都是辛苦钱。倒底是年轻人耐不住长时间苦熬,有一天儿子值夜看管煮肉的汤锅,竟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等刘老板前来查夜时,锅里已是肉烂如泥,眼看着剩下的只是稠粘一片。此时,晨曦将至,想重新再煮菜是来不及了。刘德山是精明无比之人,他急中生智,急忙和儿子一起动手,仔细地将锅里尚能启出成形的酱肘子一块一块地小心摆到铺面上准备出售。说来也是无巧不成书,次日清晨头一个前来光顾的竟是老主顾刑部大臣。此人平时酷好享用“天福号”的肉食,此时买来是准备招待几位地位显赫的客人,为着平时信得过,他不多说便付钱取货而去。
且说中午刑部大臣家宴正酣,几位来宾全是朝中有头有脸的官员。他们全都吃得津津有味,不断地夸赞“酱肘子”好吃。刑部大臣也是乐不可支,显出十二分的风光,好生尽到了地主之谊。只隔一天,几位去刑部大臣家赴宴的官员都指派专人或管家去“天福号肉铺”,指名购买“酱肘子”。此刻刘德山老板尚感蹊跷,经小心探询,才知前日糊锅的肉食偏偏赢得了客人们的喜爱。叹喜之余,刘德山父子便特意精心制作了一锅加料的“酱肘子”,不仅肉好,而且料足。如此一来,又有好几位达官显贵和刑部大臣一道,成了“天福号”的老主顾了。
因为多了一些有身份的顾客吹捧,转眼之间,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天福号”酱肘子美名不胫而走。时过不久,连清宫里的太后和皇上也叫人专门来买酱肘子了。
刘家肉铺顿时身价百倍,京城里的老百姓更多的是闻香留步,争相品尝。再朝日后发展,“天福号”还得到了一块能够自由出入皇宫禁地的“路牌”。虽说那也只是为了“天福号”送货方便,但是这种殊荣自然是让世人无比仰慕,让同行更是刮目相看呢。
配料主料和辅料  猪肘子1000克,桂皮2.5克,大茴6克,花椒6克,姜4克,绍酒5克,粗盐40克,糖色1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肘子多次冲洗制净,将肘子和大茴、桂皮、花椒、姜、盐、绍酒和糖色一起放进锅里。加旺火,煮至猪肘出油;捞出来再次清洗干净。 2.锅里肉汤撇沫、去杂质,过滤干净。 3.再次放入猪肘子,旺火烧沸。转用中火,大约煮4小时,再转小火,约焖1小时,看锅内汤汁浓稠时,取出晾凉。 4.酱肘子改刀后装盘,便可上桌了。
六必居酱菜

六必居酱菜,由北京六必居生产。六必居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其生产的六必居酱菜,加工技艺精湛、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六必居的酱菜选料精细、制作严格。酱菜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至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如今不但是京城许多家庭的必备小菜,也是国宴上必备的名小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营养保健价值和品牌价值。
六必居酱菜,是北京特产,在前门大栅栏东口粮食店街,临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已有四百八十年历史的六必居酱园。
“六必居”酱菜已有四百八十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这里是一家酒店,为保证酒味醇香甘美,这家作坊曾制订了六条操作规则:黍稻必齐、曲孽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
主要产品有甜酱八宝瓜、甜酱黑菜、甜酱八宝菜、甜酱甘露、甜酱姜芽等。现在,不少传统名牌酱菜,还制成罐头,远销国外。
稻香村点心
稻香村,坐落在观前街东侧,创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取曹雪芹名著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店(厂),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厂),因其制作技艺高超,并以兼营苏式野味而闻名。
企业发展的四部曲  a. 企业的渊源 b. 刘振英与稻香村1984年的复业 c. 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 d. 2005年集团改制成功,组建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稻香村的发展历史1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产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鲁迅先生寓居北京的时候经常前往购物,《鲁迅日记》中有多次记载。后因故歇业,但稻香村开创的北京南味食品派系代代相传,绵延不断。1984年,这个派系的第五代传人刘振英先生恢复了这个享有盛名的老字号食品企业。
稻香村的发展历史2
1984年复业后的稻香村在以刘振英为首的老一辈工商业者的苦心经营下,以独具特色,品质优良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赞誉,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和优良的服务争取了市场,生产经营发展迅速,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
稻香村的发展历史3
今天的稻香村已发展成为有22个直营店和24个加盟店、一个食品配送中心、一个6.7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和一个4万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规模,生产中西糕点、熟食制品、速冻食品、休闲小食品等十二个系列的4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
稻香村的发展历史4
在现任总经理毕国才先生的带领下,勤劳的稻香村人正在为将稻香村建成国内领先的集食品加工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扩大产品在国内的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拓展企业的海外业务而不断努力着。
茶汤李
要说起?这茶汤的由来,那必须要说一说元朝的创始人忽必烈。当初,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统一霸业、建立元王朝真可谓是征战南北。但谁曾想士兵们每日征战,这粮草库越来越捉襟见肘。粮食消耗得快再加上不易携带,终日食不果腹的士兵们个个显得抽头丧气,完全没了斗志。于是忽必烈灵机一动把面用牛骨髓油炒熟了带在身上,饿了就用开水冲着吃,这一下子就方便多了!这就成了现在我们吃的油炒面,也叫油茶,也是最早的茶汤。茶汤李的创始人李秉忠好琢磨,再长时间的尝试中发现了糜子米磨成粉,用开水冲熟之后真是又粘又香。于是,他就根据这个发现,做出了美味的茶汤。
茶汤李是北京赫赫有名的老字号。最早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茶汤味道甘甜,色泽莹润、杏黄,口感细腻,老人孩子都很喜欢,清朝嘉庆年间有一本名为《都门竹枝词》的书中,提到茶汤就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的形容,以前看到这句话我总会笑,才吃茶汤又面茶这得有多大的肚子呀!如今细品这句话的意境,才会了解这茶汤、面茶的美味,确实是令人难以取舍。位于北京天桥的茶汤李经营的茶汤有十几个品种,茶汤、油茶、杏仁茶、藕粉等八九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是手工炒制,经过粗、中、细三遍过筛而成,做工十分考究。
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逛夜市和庙会的时候我们总能见到扳着龙嘴大茶壶冲茶汤的师傅们,兴致来了还会随性的拉开架势表演一番,这种像是表演的制作方法使人叫绝。其实茶汤的做法更是一门学问,用温水调粉、开水冲沏,中间要不停的搅拌,茶汤才能浓稠、顺滑,不起疙瘩。再加上白糖、果料、花生、芝麻、核桃仁等佐料,用特制的长柄小铜勺一小口一小口地舀着吃。这里要说的是,喝茶汤千万不可以搅拌,否则茶汤会变稀掉,完全没了口感。    如果想要品尝茶汤李的美味,我们可以去的地方有:    崇文区大栅栏西街33号    西城区后海孝友胡同1号九门小吃内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乙528号朝内菜市场1层    东城区王府井小吃街
都一处烧麦馆                     
都一处烧麦馆,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都一处的由来还真是要说起那位大名鼎鼎的皇帝—乾隆。话说那年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归来,从永定门入城走到前门大街时,饿的真是前新帖后心。当时正好是年三十晚上,所有做买卖的店铺都早早的关门准备过年了了。只有一家名字叫“王记酒铺”小店还在营业。乾隆便与随从进店用餐。店主聪明,一看这几个人这个富态,气质也很有别于市井百姓,便招待的热情有加。乾隆皇帝被伺候的这叫一个舒坦,其实也并不是小店此后的有多周到,而偏巧就是一种雪中送炭的及时,使得这一干人等不仅填报了肚子,也暖喝过来了,精神头来了心情也就好了,吃饱喝足,此时街上开始鞭炮齐鸣。乾隆也来了兴致,问店主这小店的名字。店主随即附和说:“这样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哪来的名字啊!除夕夜还不关门过年,可见惨淡经营。”乾隆感慨道:“大除夕夜的,京城还有酒有菜的地方恐怕也就只此一处了,你这店就叫‘都一处吧。”
乾隆回宫后,乘兴写下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派太监送至小酒馆。店主才知道原来是贵客盈门,自己的店就此便飞黄腾达了!这家做得最好的烧卖也就成了都一处的招牌。
现在的都一处还是前门这块老地方,而菜品经过多年的考量和改进,变得丰富且营养起来。这大名鼎鼎的烧卖更是老北京旅游的朋友们不得不尝的一道美食。前门的都一处老店目前重装开业,猪肉烧卖、三鲜烧卖、葱烧海参、芥末墩、灌肠、炒肝、乾隆白菜……样样都是至尊的美味。人均50元,品尝这样一个有故事的老字号餐馆是不是很划算呢?
推荐:猪肉烧卖 三鲜烧卖 乾隆白菜
地址:崇文区前门大街38号(大栅栏东口)
柳泉居豆包          
北京人有句很俏皮的老话叫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小时候我常会问,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父辈们会解释,这意思是别小看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人。而字面的意思不就是说豆包确实不是干粮,不能当作充饥的的主食吗?确实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像豆包那样香甜可口的吃食怎么能用来充饥呢?吃豆包无非是一种最最朴实的享受,那种浓郁的豆香,丝丝软糯的口感和甜甜的味道,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美味的甜点。
柳泉居豆包我从小就喜欢吃,我想很多老北京也有同样的情结吧?甜软绵香的红豆馅加上细软的白面皮,入口即化又不失弹性,真的不亚于那些蛋糕甜点。
柳泉居豆包如今的馅料比以前要丰富很多,绿豆沙、红豆沙、松仁豆沙、芝麻豆沙、枣泥豆沙都是甜而不腻的美味。柳泉居还贴心的为糖尿病患者准备了无糖的豆沙包,使这些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享受甜食的美味。柳泉居豆包价格在8元至10元之间,一袋10个,可以说是价格实惠量又足。同时,柳泉居出名的烤馒头这些门市部也有售。
推荐:豆包 烤馒头
总店地址:西城区西四北大街79号六条东口(平安大街南)
砂锅居-酸菜白肉做出名堂
砂锅居得到很快发展,1952年,砂锅居为适应大众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锅炖煮的砂锅白肉、砂锅鸡块、砂锅丸子、砂锅豆腐和什锦砂锅居-北京老字号介绍:砂锅居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是西单缸瓦市义达里。这里的酸菜白肉真是享誉盛名,肉片薄如纸,酸菜浓香可口,粉条劲道,汤汁浓郁。真不愧是京城名菜。砂锅居的砂锅菜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菜系。五六十年代,许多知名人士就喜欢经常到砂锅居聚会请客。1994年沙锅居饭庄重新开业,至今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就成了砂锅居的一道风景线。 砂锅居-门脸 砂锅居-罗汉肚 砂锅居-素什锦 砂锅居-砂锅肥肠
砂锅居-砂锅吊子 砂锅居-砂锅白肉 砂锅居-干炸丸子 砂锅居-福寿肘子
砂锅居-烤馒头 砂锅居-圆梦烧饼 砂锅居-小豆凉糕
锦芳小吃店-特正宗特便宜的回民小吃店
崇文门地区最出名的小吃店当?属锦芳小吃店了。锦芳小吃店1926年就开在崇文门外大街,这么多年都没离开过这块老地方。也是崇文门这一带,街坊四邻每天吃早点的地方。锦芳小吃店的元宵更是大家争相购买的热销产品。
1996年因道路扩建锦芳小吃店不得不离开这里,当时电视还做了报道,很多老街坊来锦芳小吃店吃拆迁前的最后一餐早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老先生,专程从美国回来,为锦芳小吃店送行。喝了一碗豆汁以后,他问服务员,可不可以把这个碗卖给他留个纪念。当时服务员很不理解,问这位老先生:“您要它干嘛呀?”老先生回答:“我是在崇文门长大的,从小就吃这的小吃。后来我去了美国定居,还时常想念这的小吃,我妈妈更是老念叨锦芳。我是看见电视里报道说这要拆了,特意回来的。我想留下一些锦芳的东西,给我和我母亲做个纪念。”这番话让我感到心酸,我不是崇文长大的孩子。必然不会有着这么深的感情,但是老人这么浓的情意和孝心,是我记住了锦芳小吃店。也曾为锦芳小吃店感到惋惜。1998年7月17日在崇外大街锦芳小吃店又重新开张,让街坊四邻都兴奋不已,失而复得的喜悦加上多年以来的感情,锦芳小吃店的生意真是比以前还要好上一大截。
锦芳小吃店经营的就是我们北京正宗的清真小吃,驴打滚、麒麟酥、蛤蟆吐蜜、豌豆黄、艾窝窝、各式点心烧饼,还有杏仁豆腐。1元至5元一款的价格,只能用特正宗特便宜来形容。锦芳小吃店最热销的元宵主要特点是:煮时只要开锅都漂在水面上,膨涨并久煮不破。煮后皮松软,馅心都融化成浓稠的汁水,吃起来香甜不腻。近年来锦芳小吃店不断开发新的元宵品种,麦乳精、玫瑰、椰蓉、葡萄干等品种都在97年就被评为“中华名小吃”。锦芳小吃店还自产北京特色月饼,自来红、自来白等十余种京味月饼,完全都是咱们老北京熟悉的味道。  推荐:元宵 品烧饼 油炸糕 麻花 糖火烧  地址:5号线地铁磁器口站D出口南10米月盛斋烧羊肉-老汤调制的经典美味

百年老?店月盛斋,是一家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月盛斋的烧羊和酱牛肉更是北京人这么多年都十分喜爱的清真熟肉制品。月盛斋的烧羊肉,创始于清乾隆年间, 是当时一位回族的名叫马庆瑞的人在前门外西荷包胡同摆的一个卖肉摊子。他擅长制作酱羊肉,并因此远近驰名。1775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年的时候, 现今在的安门广场东侧正式开业,由于店址就在西月墙路南,而西月墙的形状很像月亮的形状,故取名“月盛斋”。口味醇厚浓香是月盛斋烧羊肉的特点,老汤的香味加上上乘的选料以及精良的制作工艺是月盛斋烧羊肉能够经久不衰的秘诀。  月盛斋一直坚持选料严格:月盛斋的羊肉选用的是西口大白羊。这种羊产自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羊肉去骨以后,按照不同部位将肉切成不同的大小。块大肉厚的后腿,可以用做酱羊肉,而块小肉薄的前腿腰窝,便是月盛斋最最热销的烧羊肉。都说月盛斋烧羊肉的调料是个秘密,它是由几味中药和调味品配制而成,每次入锅之前都要精心筛选,去掉杂质和碎渣。这就保证了调料的效用和味道。    众所周知,月盛斋制作的熟肉制品之所以美味,是因为他们密不外传的陈年老汤这所谓的百年老汤。是每次煮肉后都留下一部分原汤,第二天煮肉的时候将这事先留下的汤调味,口味越加浓郁,便成了陈年老汤。如今的月盛斋,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生产了一系列清真熟肉制品,在新落成的前门商业街上,原来的月盛斋老店也重新开张营业,一系列方便卫生的真空包装熟食在这里均有销售。  地址:前门大街1号(前门新商业街入口)便宜坊烤鸭店-京城老字号的鼻祖

便宜坊烤鸭店始创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到现在已经有了近600多年的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真可谓是京城老字号的“鼻祖”了。现在悬挂在便宜坊的匾额也是早在明朝就有了的,那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名将杨继盛曾为便宜坊题的。这里的“便宜”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便宜,北京人都知道,便宜坊的便宜,它正确的读音是bian四声;宜yi二声。作“方便宜人,物超所值”之意,这也正是便宜坊的的经营理念。  老北京人都知道,便宜坊烤鸭店经营的是焖炉烤鸭,这更是京城制作烤鸭的饭店中独树一帜的。焖炉烤鸭的特点是鸭皮酥香、鸭肉劲道并且之水丰富,鸭肉的肉汁被很好的保留在了鸭子里。便宜坊烤鸭店曾经成功的接待过周恩来、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美国总统老布什也是对便宜坊烤鸭店赞不绝口。   便宜坊烤鸭店的还有几道经典菜也是大家都赞不绝口的美味:  酱爆桃仁鸡丁(36元):浓香的甜面酱裹着嫩滑的鸡丁和香脆的核桃仁,浓郁的酱香配合鸡肉和干果特有的香味,香浓满溢。  水晶肘子(18元):晶莹剔透的水晶肘子爽滑冰凉,劲道可口。  肉丁包子(8元):这里的包子个头特别大,白白胖胖的外皮包裹着酱肉丁、香菇丁、笋丁等等。8元一个的价格确实不算低,但只要亲口尝尝就会让你发觉,这个包子其实非常物超所值。  推荐:肉丁包子 水晶肘子 烤鸭  地址:  过去的总店已经迁至崇文区崇文门外大街5号新世界二期青春馆3楼  朝阳区北三环中路6-6号  丰台区丰台镇富丰路2号(西四环富丰桥西)  注:便宜坊烤鸭店分店众多
功德林饭庄-老字号的佛家素菜饭庄

功德林饭庄始建于1922年,是一家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功德林饭庄由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于1922年创立于上海。1984年,功德林饭庄正式落户北京。它的装修、外观建筑既经营模式完全仿照上海功德林,并被北京市旅游局定位定点餐厅。功德林饭庄的匾额也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补初所书。功德林自制的中西点心、素卤味是最受北京人欢迎的。著名的中点有:素菜包、青团、粽子等;西点有:芝麻薄饼、苔条酥饼、椒盐双酥等;素卤味系列有五香烤麸、卤汁豆腐干、素叉烧、素鸭、素火腿、素牛肉等。不少品种荣获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等荣誉称号。  而功德林饭庄堂食的素菜更是新鲜美味:  孜然羊肉串(38元):口感和样子都像极了真正的羊肉串,不仅解馋还很健康。    糖醋排骨(28元):像肉就不用提了,酸甜的味道加上有些酥脆的口感,味道也比较像排骨。非常好吃。  腰果虾仁(26元):腰果酥脆,虾仁软嫩,谁会想到这个虾仁是女孩子最热衷的减肥食品魔芋呢?我想女孩子一定会很喜欢这道菜。  宫保鸡丁(18元):这是功德林的招牌菜,“鸡丁“嫩滑,花生香脆。入味恰到好处,芡汁也是不粘不稀,非常经典。此外,小南瓜、冬菜包等小吃不仅美味还个个小巧可爱,是小孩子和女孩子的最爱。  在现代社会,时兴健康的饮食,吃素慢慢成为了人们追捧的时尚饮食方式。功德林饭庄这一来头不小的老字号现在便开始容光焕发,并开始展露它的魅力。  推荐:糖醋排骨 宫保鸡丁 冬菜包  地址:崇文区前门东大街2号
仿膳饭庄-北京身份最高的老字号

鼎鼎大名的仿膳饭庄,我想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仿膳”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御膳的意思。但具体到仿膳饭庄
的由来,和它的历史,我想还是值得细细说一下的。仿膳饭庄可以算的上是北京身份最高的老字号了。这家地处于
北海公园内的饭庄,经营的可是正宗、传统的中式宫廷菜。话说在康熙、乾隆年间,人们生活富足,国泰民安,人
们便有时间钻研烹调技术。当时的御膳房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大,这点在保存在故宫的《乾隆御档案》中就有记载。
这就形成了一个南北聚集,品种繁多的宫廷菜体系。  辛亥革命以后,北海公园正式开放。一些原来在宫中的御膳房做厨师的师傅,在北海公园北边创建了仿膳饭庄。
以清代宫廷菜为主的烹饪手艺才倍受重视起来,得以流传到现在。  五十年代中期,仿膳饭庄改为国营,并聘请了曾经在清末御膳房当猜的老师傅出山,传授烹饪技术,这里就包括
了曾被慈禧太后御封为“抓炒王”的王玉山师傅。他的抓炒菜包括“抓炒鱼片、抓炒里脊、抓炒腰花、抓炒对虾,
这四样抓炒菜也被称为“四大抓”。“四大抓”不仅受当时皇室成员的欢迎,也一直尊崇至今。  仿膳饭庄更著名的当属“圆梦烧饼”了。“圆梦烧饼”的由来源自慈禧太后的一个梦。据说是有一天晚上,慈禧太后
做了一个梦,梦里她吃到了一种夹着肉末的烧饼。这种烧饼外表酥脆,里面绵软,夹着浓香扑鼻的肉末。一口咬下去
外酥里嫩,有面食和肉混合的浓香,真是好吃极了。但堂堂太后梦见个好吃的东西也要和别人说,固然显得不够庄重高雅,
于是慈禧太后并没有和任何人提及这件事。但巧合的是,当天用膳的时候,御膳房竟然端上来一份一模一样的肉末烧饼。
慈禧太后非常高兴,便问起这烧饼是谁做的,太监打听之后禀告她说是一个叫赵永寿的御厨做的。慈溪一听就更高兴了,
说这个名字代表着永远健康长寿,听着就吉祥,于是赏赐了这名御厨。因为这烧饼圆了慈禧太后的梦,所以后来流传下来
就叫做“圆梦烧饼”,后来的人有赋予了它梦想成真,健康长寿、升官发财的寓意。这更使“圆梦烧饼”广为流传。  再来说说这栗子面的小窝头:传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慈禧在逃出京城的途中,在老百姓家第一次吃了窝头。
可能是因为太饿了,觉得窝头简直是太好吃了。在慈禧回京城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这窝头的味道,便吩咐御膳房做给她吃。
但御厨们不敢真的做几个棒子面的大窝头端上来,毕竟宫里面的生活是奢侈的,老佛爷如果吃的不香发了脾气,这些人琢磨
着自己的脑袋恐怕是保不住了。于是,有聪明的御厨灵机一动,在细磨的棒子面里加上一些豆面,再加上白糖、蜂蜜等调味,
也算是粗粮细作了。至于传说这小窝头是栗子面的,其实就是因为这小窝头制作的精细,吃起来绵软,香糯,有微微的甜味,
很像是栗子的感觉,所以一来二去,就传说这小窝头是栗子面的了。但是很容易就能看出区别,因为栗子面发灰,做出小窝头
来一定会是黑嘿丑丑的样子,而这小窝头金黄可爱,可见不是用栗子面做的。  仿膳饭庄的宫廷菜讲究“色、香、味、意、形”。很多菜肴不仅取名形象,品味上乘,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让来仿膳饭庄
吃饭不仅成为嘴上的享受,更成为了视觉的盛宴。仿膳饭庄的价位在每位200元至500元之间,单点的部分菜式价格是:
抓炒里脊 58元、宫保虾球84元、 左宗棠鸡 50元、 圆梦烧饼 36元、松鼠鲑鱼 236元、仿膳饭庄清朝宫廷风味的名菜大约
有二、三百种之多,而厨师们也不断的发展创新,使得传统的菜肴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但万变不离其宗,仿膳饭庄的经典宫廷菜
绝对是朋友们不得不品尝的珍馐美味。更是外地来劲旅游的朋友们不可错过的美食享受。  仿膳小吃指南:来仿膳饭庄如果不吃正餐,我们还可以买上几样小吃带回家去吃。或者坐下来细细品尝几样当年慈禧太后
享用过的点心,豌豆黄、芸豆卷、艾窝窝、栗子面小窝头等等,不仅美味可口,造型还十分可爱。这也算是一种更划算,
更经济实惠的消费方法吧。  推荐:圆梦烧饼  罗汉大虾  蛤蟆鲍鱼   地址:西城区景山西街北海公园东门内
馄饨侯-享誉盛名的北京老字号

提?到馄饨侯,我要在这里纠正一个错误。不少人认为馄饨侯和很多的小吃字号一样是从古代传到现在的。我想这主要是由于馄饨侯的名声大,可以和很多几百年流传下来的老字号齐名。  其实,馄饨侯的历史不过几十年,它的名字也是从50年代才开始享誉京城的。话说在50年代初期,王府井地区也就是过去的东安市场附近馄饨摊子很多。那时候没有真正的铺面,甚至连一个像样点的摊档都没有。卖馄饨的都是自己挑着一个挑子,一边是小火炉上面坐着口锅,锅里煮着热汤。另一边是其他作料和放杂物的板子,来吃馄饨的人也可就只能就着这个板放自己的那碗馄饨。都说老北京人讲究,喝馄饨得就大个的芝麻烧饼,喝馄饨的时候还要必须站着喝才有味儿。我想真不是那么回事,这确实是条件所限。言归正传,50年代搞公私合营,王府井到东华门这一代的几个馄饨摊子凑到了一块,成立了合作组。大家合计着总这么摆摊也不是个事,便想着租下一个铺面来做。馄饨铺子有了门脸也该有个名字呀。于是大家合计合计,当时这个合作组的组长姓侯,那就叫馄饨侯吧。听起来还挺响亮,就注册了这个名字,挂起了招牌。馄饨侯这么多年来,一直经营的就是馄饨、烧饼等食品。这小小的馄饨之所以做成现在这么大的连锁餐饮公司,完全依仗了这么多年来的好滋味。馄饨侯的馄饨特点是面皮薄、馅精细汤鲜美、作料全。很早就有馄饨侯的馄饨皮有薄如纸的说法,而馄饨侯的馄饨,馅料选用的都是上好的肉,才能汁水丰富、爽滑浓香。皮薄馅大就不用说了,这里的汤也是很讲究的。大棒骨,花6到8个小时熬成的汤,口味真是浓不腻。棒骨汤含有钙质,所以很适合老人和孩子吃。再加上紫菜、香菜、冬菜、虾皮、蛋皮儿等配料。您说能不香吗!馄饨侯就本着这样考究的经营方式做出了名堂。当年,周总理宴请外宾,就多次请过馄饨侯的师傅。我记得有一本书叫《我为总理做馄饨》,就详细的讲述了这段历史。60年代初,馄饨侯的师傅还受到李先念、彭真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真是名副其实的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如今的馄饨侯,已经成为了大型的连锁企业。所经营的馄饨种类也多了起来,而它的精致美味和大众化的价格, 馄饨6元—9元不等,鲜肉、虾肉、酸汤、咖喱牛肉、菜肉、鸡肉等等,口味丰富,也有创新。烧饼也是种类繁多,一份两个,5元—6元不等。还有各种小菜,小笼包等,价格也都不超过15元,真的能着实的让我们感觉到,它还是那个平易近人的馄饨侯。推荐:鲜肉馄饨 牛肉烧饼
地址:
东城区鼓楼东大街309号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76号中友百货8楼朝阳区西坝河中里朝阳商业大楼一层注:馄饨侯的分店众多。新侨三宝乐面包 美味十来年不变的面包老字号

新桥三宝乐面包店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号新侨饭店旁边,是新侨饭店的西点部,这里做的面包、西点都是大饭店的水准。从小就喜欢吃这里的面包,在那个年代,面包市场都几乎是被大大的维生素面包占据着,现烤的面包和自选式的经营方式,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简直是新鲜又奢侈。那时店里琳琅满目的面包,连带着浓香的奶油味,这么多年了,还一直留在心里。还记得当时妈妈牵着我的手选面包的样子,记得那个夏天,那个小熊摸样的面包带给我的惊喜。或许,再次来到这里,我们在寻找一些熟悉的味道,或许,我们是来探望我们的童年。  记忆中的味道真是十年不变:    咖喱肠面包(4元):松软的面包包裹住很大根的脆皮肠,脆皮肠的肉香配着淡淡的咖喱味和面包的香味儿真是相得益彰。  果酱排(3.6元):面包松软,果酱就是小时候那种方盒果酱的味道,十几年没变。  巧克力面包(3.6元):馅和小时候吃的散装巧克力一个味儿,很浓香。  豆馅面包(2.5元):馅大,豆馅甜而不腻,浓浓的红豆香和软糯的口感,让人停不了口。  奶油牛角(2.6元):酥松的牛角面包中间填满了白色的奶油,奶油的味道也是过去的味道。  这里不仅有老北京人吃了十来年的面包,还制作经典的蛋糕,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树根蛋糕、黑森林、拿破仑等等,面包圈、奶油条也是这里很受欢迎的产品。推荐:咖喱肠面包 豆馅面包 奶油牛角地址: 东城区东交民巷2号新侨饭店旁(近同仁医院,崇文门地铁站A口) 全素斋 百年老字号介绍

常能听到一些老北京人念叨?,全素斋现在搬到哪去了?便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小时候家里的老人爱吃素菜,全素斋的素菜便经常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如今听人提起,我便回味着儿时的味道,试图找到它。全素斋过去就在
王府井大街上,是一家百年老店。它专营以面筋、油皮和豆制品为主的素食,口味既有北方的浓郁又有南方的鲜甜,全素斋的素菜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宫廷风味。虽然是素食,但大多会起了荤菜的名字,做的也非常形象,一眼看上去还真是挺难分辨的。  比如:  茄汁牛排(13元/斤),在香软的面筋中间穿上两根腐竹,形象很逼真,卤制入味,加上番茄汁调味,口感和
口味都层次倍出,面筋的软糯,腐竹的劲道,仔细咀嚼,香味会慢慢散开,作为配菜的木耳和笋片也吸足了调味汁
的味道,口感爽脆,因为是素食,让人从心里有一种可以踏实的大块朵颐的快感。  孜然羊肉(15元/斤):也是一道典型的荤名素菜,豆制品经过卤制加工,竟然口感、外形都像极了真正的孜然羊肉,
而且还多了一份豆制品的甘甜味道,真是奇妙。  这里的品种还包括素火腿、素肚、素什锦、素鸡、香菇面筋、杂拌、烧四宝、笋豆等,都是很经典的美味,
也是老北京不会忘记的味道。但由于种种原因,王府井全素斋现在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全素斋顺应社会发展,
在多家超市设立了柜台,而且还一直保留着这么多年都没变的好味道。  推荐:茄汁牛排 笋豆 素火腿  地址:  1、崇文门菜市场内(紧挨茶马豆腐干)  2、物美连锁超市均有全素斋柜台  3、厂家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琉璃寺胡同8号
桂兰芳
百年老字号 桂兰芳的扒鸡 酱牛肉
鼓楼东大街路北,临街有着这样一个小门面,深绿色的老式对开门,小小不足3平米的外卖口,看着是那么不起眼,却是一个老字号,它就?是桂兰芳,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店。  早年间,桂兰芳是经营酱菜的,由于酱汁的特殊美味,在改革开放后,年轻的一代店主便开始尝试多种经营,增添了扒鸡,酱牛肉等新品种,没想到,这些熟肉制品大受欢迎,使得那以后的近30年,扒鸡、酱牛肉成为了桂兰芳主要经营的东西,桂兰芳,也因为扒鸡打响了名号。相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一股子扒鸡情结,那时候熟肉制品品种比较单一,扒鸡便成了最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之一。居住在鼓楼一代的老北京一定还记得,每次路过桂兰芳扒鸡店门口,从小小的窗口飘出的诱人香味,记忆里一定会有,那时的某个冬天,大家排过的那条长长的队,也一定记得,某个回家的路上,手里捧着的那份温热浓香的佳肴。  这里的扒鸡(18元/斤),选用每只在1斤左右的柴鸡,肉质软烂脱骨,浓香入味。酱牛肉(28元/斤)也是鲜香入味,肉质软嫩,牛筋劲道,配上俩烧饼,真是既美味又实惠。  最后要提一提的是,小店每天下午3点至7点半营业,限量供应扒鸡20只左右,酱牛肉、卤鸡胗、鸡杂(8元/斤)等售完为止,春节期间不限量供应。  推荐:扒鸡(柴鸡) 酱牛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鼓楼东大街283-2号
老北京涮羊肉
特点     老北京涮羊肉制作简单,口感良好。
制作材料  锅底用料:干香菇2朵,大葱2段,老姜2片,干海米10g,小蟹干1枚,蘸料用料:芝麻酱2汤匙,大红腐乳1块,腐乳汁1汤匙,韭菜花1汤匙,蚝油2茶匙,芝麻香油1汤匙,盐1茶匙,白砂糖2茶匙,干辣椒10g,油2汤匙,涮料用料:羊上脑肉/羊黄瓜条肉/鲜牛百叶各200g,白萝卜/大白菜叶各 150g,冻豆腐/南豆腐各150g,粉丝30g
做法
锅底做法:
涮羊肉火锅中加入适量开水,放入所有锅底配料,待水再次煮开即可涮食涮料。
  老北京涮羊肉火锅
蘸料做法:
将芝麻酱放入大碗中,加入适量温开水,用汤匙沿着一个方向搅拌,将芝麻酱和水调和成稠糊状,继续加入温开水,用汤匙再次调和。提起汤匙,芝麻酱糊能够顺匙壁流下,但汤匙上仍附着较厚一层芝麻酱糊。
在另外一个小碗中用汤匙将大红腐乳和腐乳汁调和成稀糊状。
将调和好的腐乳汁、蚝油、韭菜花、芝麻香油、盐、白砂糖调入芝麻酱糊调匀。
中火加热炒锅中的油至8成热,小碗中放入干辣椒,将烧热的油淋在干辣椒上制成辣椒油上桌,食用时按口味淋在蘸料上混合均匀。
涮料做法:
羊肉剔去筋膜,按垂直于肌肉纤维的方向用快刀片成厚1mm的薄片,码放在盘中。
鲜牛百叶将多层的一面向外,放入冷水中漂洗几次,漂洗时要翻开每片叶片,将缝隙中的杂物清洗干净,清洗到没有异味,然后将光滑的一面向外,撕去油膜,再次清洗一遍。随后按垂直“百叶”的角度将牛百叶切成0.5cm宽、10cm长的条装盘。
冻豆腐预先化冻,和南豆腐分别切成4cm见方0.5cm厚的片装盘备用。粉丝事先用温水浸泡10分钟至回软,装盘上桌。
白萝卜洗净,削去外皮,切成0.5cm厚的片装盘。大白菜叶洗净,纵向破开一刀,装盘备用。
小诀窍:
羊肉的选择:老北京涮羊肉最常见的做法是将羊肉剔好后压紧冷冻,用时再用快刀或刨片机刨成薄片。但是更为传统也更为美味的做法是用新鲜的羊肉片片,涮好后蘸蘸料食用,鲜羊肉涮制后比冻肉更为鲜嫩。
其他涮料:传统的老北京涮肉的涮料比较简单,主要是羊肉、牛百叶、白菜、粉丝、冻豆腐。现在的餐厅已经将涮料大大丰富起来了,自己在家制作涮羊肉,也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材料涮食。[1]
北京小吃
1.炒疙瘩:

简介
炒疙瘩是北京特有的一种面食风味小吃。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
历史
民国初年,北京宣武区虎坊桥有家叫广福馆的面食铺,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经营馆子的穆姓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第二天,由于“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后又将配料进行改进,使炒疙瘩名声大震。 1952年,女店主去世,广福馆因无人继承而停业。1930年起,前门外恩元居饭馆仿照广福馆的制法,也开始出售炒疙瘩。经恩元居逐步改进后的炒疙瘩更加精美好吃。
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兴隆,不少家饭馆纷纷仿效,以前门外李纱帽胡同(现大力胡同)的“东恩元居”最为着称。恩元居的创办人是河北河间县的马东海兄弟俩,1929年到京学习炒疙瘩的方法,并有创新和提高,也很快闻名京都。炒疙瘩用上等面粉,加水和匀揉成面团切开,搓成直径为黄豆粗的长圆形后,再用手揪成黄豆般大小的圆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开锅后随即捞出,放入温水中浸泡三五分钟捞出,选用牛羊肉的鲜嫩部位,切成丝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后将煮熟经温水浸泡后的疙瘩倒入,加香油炒成金黄,根据不同季节配上蒜黄、菠菜、黄瓜丁、芽豆、青豆等同炒,出锅装盘,黄绿相间,香味扑鼻,引入食欲。由于风味独特,又具有主副合一、经济实惠的特点,问世之后,就成为北京风味小吃中的佳品,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不少餐馆,仍有炒疙瘩供应,但风味与“穆家寨”的相比,相差甚远了。原因在于制作上图省事,如过去店家客人进店后,问清吃多少,现制现揪,现在是用机器轧出,煮后就放在凉水中浸泡,客来了,从凉水中捞出来炒,已糜烂无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讲究,因此信誉下降,已没有炒疙瘩味了。
2.爱窝窝:

爱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
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颐》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爱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3.薄脆:

薄脆,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薄脆,故名思义,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吃早点,常向卖炸油饼的要个薄脆。
清康熙年间,西直门外一里许广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馆亿禄居,当时即售制“大薄脆”。亿禄居的大薄脆与众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咸甜两种,火候适度,既香又脆,驰名于京城内外。这个小茶馆遂被人们称为“大薄脆”,而不称其正名。当时有一谚语:“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其它两项已无可考,惟亿禄居的大薄脆,据记载驰名将近二百余年。《北京琐闻录》中记载,康熙曾微服游圆明圆,路过此地吃了一顿大为赞赏,以后,他传旨按期进奉,成了清宫御膳房的一种野味食品,从此,这家“大薄脆”更加驰名远近。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多次提到了薄脆。如“俩人每人啃着一张薄脆,倚着垂华门,你看我,我看你。”还有“妹妹,薄脆好吃吗?”“好吃,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现制现吃,也可以捏碎与菜馅拌和当素馅的原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小吃。现在通常放在煎饼中,与口感绵软的煎饼相得益彰。现在还有制作的名店有南来顺、大顺斋等
4.双麻: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形状扁圆,色泽浅棕色,口感酥脆香甜,具有芝麻桂花香味。
5.天福号酱肘子:

“天福号酱肘子”是北京特色风味名食。它从200年前创业至今盛名不减,令人称奇。
清代乾隆年间,山东人刘德山在北京城里西单牌楼开张了一家“天福号肉铺”,专门制售各色山东风味肉食,生意一直很红火。刘老板父子俩起早摸黑,挣的都是辛苦钱。倒底是年轻人耐不住长时间苦熬,有一天儿子值夜看管煮肉的汤锅,竟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等刘老板前来查夜时,锅里已是肉烂如泥,眼看着剩下的只是稠粘一片。此时,晨曦将至,想重
新再煮菜是来不及了。刘德山是精明无比之人,他急中生智,急忙和儿子一起动手,仔细地将锅里尚能启出成形的酱肘子一块一块地小心摆到铺面上准备出售。说来也是无巧不成书,次日清晨头一个前来光顾的竟是老主顾刑部大臣。此人平时酷好享用“天福号”的肉食,此时买来是准备招待几位地位显赫的客人,为着平时信得过,他不多说便付钱取货而去。
且说中午刑部大臣家宴正酣,几位来宾全是朝中有头有脸的官员。他们全都吃得津津有味,不断地夸赞“酱肘子”好吃。刑部大臣也是乐不可支,显出十二分的风光,好生尽到了地主之谊。只隔一天,几位去刑部大臣家赴宴的官员都指派专人或管家去“天福号肉铺”,指名购买“酱肘子”。此刻刘德山老板尚感蹊跷,经小心探询,才知前日糊锅的肉食偏偏赢得了客人们的喜爱。叹喜之余,刘德山父子便特意精心制作了一锅加料的“酱肘子”,不仅肉好,而且料足。如此一来,又有好几位达官显贵和刑部大臣一道,成了“天福号”的老主顾了。
因为多了一些有身份的顾客吹捧,转眼之间,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天福号”酱肘子美名不胫而走。时过不久,连清宫里的太后和皇上也叫人专门来买酱肘子了。
刘家肉铺顿时身价百倍,京城里的老百姓更多的是闻香留步,争相品尝。再朝日后发展,“天福号”还得到了一块能够自由出入皇宫禁地的“路牌”。虽说那也只是为了“天福号”送货方便,但是这种殊荣自然是让世人无比仰慕,让同行更是刮目相看呢。
要问“天福号”酱肘子到底有何出众超常之处?那就是肉皮酱紫油亮,鲜香四溢;肉食入口无油腻之感,回味长久。美食扬名后世,创始人刘德山功不可没呢。
6.螺蛳转:

螺蛳转是北京小吃中面食中的一种,螺蛳转的变种名为“干迸儿”。旧时的大酒缸店里,喝酒的人常常是要一碗酒,到烧饼店买两个干迸儿带着,既可当酒菜又有当主食充饥,所以北京人留下一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巴脆。”干迸儿是将当天卖不掉的螺蛳转放入将要熄灭的炉内的马道里,经过微火余热醺烤后,水分完全散失,就成了干迸儿。干迸儿用手一压即碎,酥脆咸香,回味无穷。
7.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8.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9.褡裢火烧:

在前门大栅栏地区有一条不长的胡同,叫门框胡同。门框胡同里有个不大的餐馆,叫瑞宾楼。瑞宾楼经营着一种著名的北京吃食,唤作褡裢火烧。
清代光绪年间,在老东安市场有一个做火烧的小食摊,摊主是一对从顺义来的姚氏夫妇。
这姚氏夫妇做的火烧与众不同。把面和好了,擀成薄皮儿,里面装上拌好的馅,折成长条形,放在饼铛里用油煎。火烧煎得了,颜色金黄,焦香四溢,味道鲜美可口。一来二去,小摊的生意越做越火。姚氏夫妇索性开起一家名叫润明楼的小店,专门经营褡裢火烧。
后来,这店由于姚家晚辈经营不善,倒闭了。
该着北京的老少爷们儿口福不绝——当年润明楼里的两个伙计罗虎祥、郝家瑞把“香火”传承下来,合伙在前门门框胡同里开起一家饭馆,继续经营褡裢火烧。店名从俩人名中各借一个字,叫祥瑞饭馆。一时间名噪京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吃。
公私合营,祥瑞饭馆划归国有。“文革”中,几次更名。先是叫“红岩”,又叫“飓风”,改革开放之后叫瑞宾楼。
那位问了,您这儿侃这么热闹,这褡裢火烧到底绝在哪儿?
先是面。面要活得软硬适中,醒一会儿,揪成小剂子,再擀成长方形薄皮儿。然后是馅。把肥瘦猪肉剁成碎泥,放进葱姜,再用由猪棒骨和小柴鸡炖的高汤打馅。接下来是包。用拌好的馅放在皮儿上卷包好,两头封住,上铛时拉成扁长形。最后是煎。放在饼铛里用油来煎,直到两面金黄出锅。
说得轻巧,做来可不简单。面的劲儿,馅的味儿,包的齐整,煎的火候儿,没有一样不要功夫。看着人家做起来挺容易,等咱们自个儿一上手就不是那么回子事了。
三年前,瑞宾楼改制从国营变成了私营,褡裢火烧依然是那里的“主打产品”。
负责和馅的是年已七十的王植田老师傅。这老爷子原来就是祥瑞饭馆的伙计,从学徒至今,已经和褡裢火烧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若不是亲口尝尝由他制作的褡裢火烧,您就不知道什么叫炉火纯青!
10.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过去在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
11.墩饽饽:

饽饽是北京人对面制点心等食品的一种叫法。有客人来家要摆饽饽招待,因此老北京糕点店也称饽饽铺。饽饽一词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中说:“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讹为磨磨。”波同饽音,可见饽饽在明代就有。清代以后的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专为皇室做点心,北京城内的饽饽铺专营满族糕点。-
12.面茶: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13. 芥茉墩:

芥茉墩是地道的百姓菜。大白菜上市了,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很多讲究北京味儿的家庭主妇都要做芥茉墩儿。过年吃得油腻,换换口味,芥茉墩最好不过了。它清爽,利口,解腻,很多人都喜欢。
做芥茉墩,要选细长棵的大白菜,去掉外层老帮洗净,切5厘米左右的段,用开水浇烫一下,除去白菜的清气味。用洗净的瓷罐或瓷盆,码一层菜段,撒一层白糖,抹一层芥茉,然后再码一层菜段,再撒白糖、抹芥茉,一直将罐或盆码满后,适量地放一些白醋,最后用大白菜叶子盖在上面,盖好盖,过几天就可打开食用了。
食用的时候,要用干净筷子把芥茉墩逐个地夹出来,放在小碟内,再倒些原汤,味道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喝一口原汤透心的凉,芥茉钻鼻的香辣味儿,顿时令人痛快许多。在食用了油腻食物之后,吃芥茉墩不仅换了口味,那舒服适意的劲儿妙不可言!
14.肉末烧饼:

北京传统宫廷的风味小吃,享誉京都几十年。外焦里酥,咸中略甜,香酥可口,味厚醇正。
肉末烧饼就是烧饼夹炒肉末,主副食合一。烧饼香酥,肉末油润咸甜,味美适口,别有风味。北海的仿膳饭庄的肉末烧饼远近闻名,1975年周恩来总理养病期间经常到仿膳饭庄,称赞到“你们的烧饼不错,别处比不了。肉末我吃了这么多年也不错,家里做不出这个味来。”
15.卷果:

卷果是地道的清真小吃,也是京城茶食之一。逢年过节,回民都将炸卷果作为上等食品而登大雅之堂。卷果分甜、咸两种。
16.芸豆卷

芸豆卷原是民间小吃,后成为宫廷小吃品种。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
17.炒肝: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铺面者首推前门外的会仙居。
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18.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豆汁是什幺?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19.自来白:

又称白月饼。具有扁圆形状,表面呈乳白色,底部呈金黄色口感酥松香甜,有果料桂花香味的特色。
20.碗豆黄: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21.萨其玛:

萨其玛是满族的名糕点,民间传说是一位满族的将军留传下来的。因其好打猎,为携带方便,故制作这样一种糕点。
其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 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
22.糖火烧:

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以北京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
23.驴打滚:

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以黄米做皮,紅豆做馅的满洲传统小吃,由满洲人带入北京。因为在其表面裹有均匀的一层豆面,外观颇似小毛驴在土地上打滚后浑身沾满干土而得名。由于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又称豆面糕。《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相比豆汁儿,麻豆腐等味道怪异的小吃,驴打滚属于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因此广为流传随处可见,但如今的驴打滚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
24.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25.蛤蟆吐蜜(又称豆陷烧饼):

豆陷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26.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焦圈的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一般50克面切14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