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dns的作用是什么?:中国国学网-- 《道德经》注解(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56:18
《道德经》注解(19)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1:07 被阅览数: 115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知道自己的知识有限,不骄傲,可以虚心待人接物是最好的习惯。自以为是,不知道学习进步的人是有毛病的。就是因为担心自己有毛病才不会轻易生病。
圣人没有毛病,是因为厌恶自满,会时刻检讨自己的不对进行纠正,因此我们看起来圣人是没有毛病的。
本章要义: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新鲜事物。切忌自满,要虚心。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人民不畏惧权威,则是法律公平、社会秩序良好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权威体现在大处。不要轻侮自己居住的地方(要弄干净,要尊重,这是养生的要求。日本就受道德经影响很注重居住地的整洁)。不要讨厌自己的生活,不管自己处于什么境地好而地位都不要心生厌烦,只有顺其自然才能适应环境(这也是道德经要求的养生原理,不抱怨才能有好心情,才能长寿)。因为不厌弃自己的居住地,也不厌弃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够适应环境,才不会遭受社会和环境的唾弃。这是生存之道!因此圣人知道自己再什么时候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事。他们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不会因为过于看重自己而不适应社会。圣人爱惜自己的才能和身体,但圣人不会讲自己看得很高贵,会适应形势。因此道的要求是顺其自然,要适应环境而不是与环境作对。
本章要义:“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是道德经重要的养生原理。照这样的原理生活,己可自然的改变自己的运气。也可乐观长寿。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果敢做事的人会因为失去谦逊退让而遭致祸害,因此会找来杀生之祸。勇气不足者,因为有所限制,遵守法律而不会遭受法律的惩罚,因此可安生长寿。敢与不敢因为态度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天理(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天理是不用争斗而可以轻松获胜;不用言语而能够轻松应变;不用召唤而可以使需要的人或物临近;光明坦荡而有谋略。天理象渔网一样笼罩整个世界,看起来有很多大的孔隙,但天理报应是没有遗漏的。
本章要义:要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原则,逞勇斗狠,与人相争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大的好处。世界的规则象物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要谨慎使用外力破坏环境和发展过程,否则讲遭受客观发展规律的惩罚。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民不畏惧死亡(生活艰难,生无可恋,因此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使生活安定,那么人民都有生存的意愿,则他们就会很怕死。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作奸犯科的人出现,那么即使有通缉令或诛杀令,谁还敢自己去杀这样的犯人?因为有政府和法律等候着。平常的制度理就有专门惩罚诛杀犯罪者的人来维护秩序。假如统治者想用自己的意愿来代替制度执行惩罚诛杀,则好像是使用不熟悉工具的人来代替木匠来进行砍伐木头的工作,那些不熟练的人代替木匠进行砍伐工作的人很少有不上到手的。
本章要义:强调刑罚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社会要安定需要有公平的法律和正常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是维护生活秩序的根本。
编辑:秋痕
《道德经》注解(20)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1:10 被阅览数: 113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天下的民众之所以遭受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的赋税太多的缘故。因为饥饿人民就
很难治理。饥饿的人民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不量力而行,多花费导致的。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过度向人民征税。人民生活艰难自然就无所谓生死了。只有那些不过分注重自己养生的统治者,才能够顺利养生,他们比那些过分注重养生者聪明。因为过分养生会造成人民贫困,贫困则会造反动乱,造反动乱则会令统治者不能有正常的寿命。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本章要义:指出柔弱是生长、长寿的要诀,人不能够到处逞强。处事这样不逞强,身体锻炼也一样不能过分强壮。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y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张: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自然的规律是不是如制作弓箭一样?将高翘起的部位压平或削平,不足或低下的部位进行垫高或辅加垫板加强,这样力量平衡,劲道足才可组成射箭的弓。有多余的要减少,不足者要补足,制作弓箭的原理就象天理一样。自然运行的原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际社会的运行规律则相反那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人可以执行损余而补足天下的?唯有得道的圣人。因此圣人行事看起来象没有做什么事,领导促成某些事的发展,但却不居功。象圣人这样的行事方式就是:不想树立榜样啊(不尚贤)。
本章要义:“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自然界的运行原则。按自然行事才可长久。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詬,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说:能够代表人民承担全国耻辱的就可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现代的原始社会研究报告中,就有部族头领要成为头领的仪式就是接受全族人啐唾);可以代表人民承担国家灾祸的人就可以成为国家的君王。正确的话,我们听起来却好像不现实一样。
本章要义:“以柔克刚”是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也可以说这观念来源于《老子》。
《道德经》注解(21)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1:14 被阅览数: 377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和解大的冤仇,必然会剩余一些小的冤仇(一样会有仇视)。但不是说仇怨就没办法消除。消除仇怨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人为
善,不积仇怨。仇怨一旦积累就很难消除。因此圣人以光明睁大的契约(法律)来约束民众的行为(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贵贱),而不是用法律的惩罚民众,让统治者逃避责罚。因此有德的执政法律象契约一样,而没有德的法律则只是一种责罚民众的刑罚(有亲疏贵贱之分,不公平)。天道要求是没有亲疏的,而且天道也要求要经常的帮助别人。
本章要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论及法的精神的文字,比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要早两千多年。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的国家人民少,即使有很多种类的高级武器他们一而不会使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扩张的欲望和能力。因此治理国家是减少人民的欲望,让人民的生活安定,珍惜生命。有安定的生活后,人民就不愿意迁徙道远处了。即使有船和马车,人民都不用,因为安居乐业并不需要到别处讨生活(知限于古代,现代就有生命旅游的说法了);虽然国家有穿铠甲的士兵,但国家内外和谐,根本不需要使用甲兵。这样就可以回复到以前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时那样淳朴的民风,这就是最好的治理------人民各自享受着甘美的饮食;各自享受鲜美的衣服;各按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大家安居乐业。因为国家小,临近国家的人民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叫之声相互间可以听见,但是因为生活安定大家不相侵害,到死都不会相互来往。(这是老子关于理想国家和生活的设想,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乌托邦)
本章要义:老子的理想注意思想在现在虽然不适应,但确是老子回归淳朴思想的具体表现。这有点象卢梭说的私有制就是各种生活恶习的开端,但伏尔泰一样回信说希望过私有制有恶习的生活(宁愿两条腿走路),而不愿回归到原始人状态。这就是现实。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好听舒服的话不中用。善良者不会去狡辩,狡辩着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经常卖弄自己知识的人实际上水平有限。圣人为人处事是没有积累的,他所有的财富都用来帮助别人了。自己越是财富越是用来帮助别人。因为老是帮助别人,也能获得别人帮助,因此就有很多赚钱和积攒财富的机会,因此“己愈多”。天理的原则是:帮助而不施加祸害。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做事不要相争。
本章要义:总结性言论,说明自己的理论虽然不怎么中听但实际。讲清天之道和人之道。为人们做事知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