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 仁至义尽:毅力惊人--10个最感人的穷孩子高考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04:00

毅力惊人--10个最感人的穷孩子高考故事

有一群孩子,或许他们很贫穷,或许自身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们的志气一点也不输给任何人,他们用惊人的毅力和勤奋考取大学,争取到了自己更精彩的人生,他们的故事,感染着每一个人。新浪高考频道特别整理出了最感人的10个穷孩子的高考故事,给正在准备高考的同学们及所有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一起分享……

湖南:“瓜棚棚”里走出了个女大学生

父母在向韩英年幼时相继病故,她靠两个在外做体力活的哥哥支撑着读完了中学。今年高考结束,小向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她为筹集“巨额的学费”焦虑不堪,也牵挂着两个30岁都还没娶上媳妇的哥哥……

  小山村第一个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女大学生让寨上的人看傻了眼

今年9月,在社会各界的支助下,湘西大山的贫困少女向韩英顺利地跨入邵阳学院,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湘西保靖县涂乍乡乜乍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土家小山村。72户人家共380多人簇拥在海拔千余米的山巅上。山高路陡,气候反常得栽树木不成林,种庄稼没收成。20年前向韩英就出生这里。

向韩英一家共3口人,除她外,还有33岁的大哥向韩毅和刚过而立的二哥向韩秦。由岩头、泥巴、柱子撑起的房子位于村寨正中央。不管你从前后左右哪个角度上看,个头都要比左邻右舍矮一大截。整个房子就20来个平方米,且八面来风的房子在雨雾里时隐时现,跟电影镜头里的炮楼没什么区别。房顶依然是农家的“老三样”:茅草、破瓦、杉树皮。墙壁四周长满了青苔,土墙已开满了手指大的裂缝。整个房顶3/2的面积被蔓延开来的南瓜藤、冬瓜叶严严实实地遮盖着,加上屋子左侧几根横七竖八的柱子一撑,活像农村常见的“大瓜棚”。

60岁的村民向文利指着眼前这个乱石里铺满瓜叶的“棚子”说:“韩英三姊妹在这个烂‘瓜棚棚’里受了七八年的罪呀!”在乜乍村,提及向韩英一家三姊妹的遭遇,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呀呀学语的娃崽,都会赔上一把滔滔的眼泪。  今年7月上旬,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了“瓜棚”里。到这时,乡亲们才获知村里第一次出了一个女大学生。  在乜乍村,女孩子能读完初中都是件了不起的事,而没爹没妈的向韩英念了高中不说,还一口气考取了大学,这是村里破天荒的头一回,让寨上的人都看傻了眼。

  塌了“顶梁柱”的向家兄妹住在领居屋檐下

向韩英两岁时,娘不幸病逝。“娘是得的什么病我们至今都没弄清楚。我没有想到的是,咳咳吐吐的父亲10年后又撒手而去。”她说。

1999年一个冬夜,天下着雨和雪,住在学校读小学四年级的小韩英,被班主任老师从甜甜睡梦中喊醒:“你家里出事了。”向韩英迷迷糊糊中问:“什么事?”“你爹不在了!”这犹如晴天霹雳,12岁的她跳下床光着脚冲出了门。等她赶到家时,油灯下乡亲们已七手八脚地把病死的父亲装进了黑漆漆的棺木。两个哥哥在父亲灵前哭得死去活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向韩英一头扑在父亲的棺木上撕心裂肺……

将父亲的尸体送上山的那天晚上,上门催账的人络绎不绝。向家兄妹能还的尽量还,实在不能还的都一笔笔记下来,慢慢还。大大小小的账累起来有8000多元,这对向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三兄妹好话说了几箩筐但有的债主就是支不走,硬逼着把房门钥匙给他,把本就不好的房子作抵压。无奈之下,三兄妹只好抱着剩下的一床烂棉絮出来,在一棵树下垫上稻草睡了三天三夜。后来,有邻里实在看不过意,答应在自家屋檐下搭个简易的棚子,供他们暂时住居。

住在简易的棚子总归是寄人篱下,自己的一举一动得看着人家的脸色行事不说,时间一长,说三道四的多了起来。2006年7月,懂事的三兄妹决定在寨子中间自家那块面积不足两分田的菜地里搭个简易的棚子。妹割草,背泥;哥砍料,抬岩。两个月后,他们有了自己落脚的地方。

“我们惟一的办法就是挺直脊梁,去面对命运的风风雨雨。” 家里的顶梁柱蹋了,向韩英含泪离开了学校,可没几天,两个哥哥却在冰天雪地里一前一后又把她送进学校大门。

  两个哥哥你追我赶憋着劲打工供妹妹读书

向韩英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小学毕业时,她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该县最好的保靖民族中学。考虑到县城读书需要一大笔费用,她最终选择在离家最近的农村中学葫芦二中就读。“去葫芦二中读书要走40多里的山路,一不要车费,二可以投宿亲戚,住校费、路费就可以省下来,这样每学期就可以省好几百元钱。” 小小年纪的她,无时不刻不在算着每一笔账。

初中三年,她从家里到学校要爬岩寨坡,下尖岩坪,穿梅花吉,再进葫芦寨。前前后后要翻66座山,过48道河,走40多里荆棘过肩的陡峭山路。正常人空手空脚爬都大汗淋淋,而向韩英每星期都要回一趟家,背十来斤大米和两罐头瓶装的酸菜。

2004年5月,读初三的向韩英周末回家取考务费,接连的几天大雨,大大小小河沟里的水暴涨。她行至岩寨坡脚时,汹涌的洪水像咆哮的狮子在山谷作响。向韩英卷起裤管,举着鞋子和书包,踩着岩石做成的简易跳板,顶着齐肩深的洪水向前趟,“我两次被水打翻,接连呛了好几口水。鞋子、书包全被洪水卷走。我摸索着继续向前走,等上岸后,半天腿脚还发软……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提及往事,向韩英感觉恍如昨天。因上学的山路太危险,村里几个同龄的学生陆陆续续打“退堂鼓”辍学了,惟独她雷打不动地坚持着。

小向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伍发海说:“向韩英霸得蛮、吃得苦,初中三年没见过她吃过肉,但她却年年考第一,期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时,她以684分的成绩成为年级第一名,并拿到了进军保靖民族中学奥赛班的通行证。”

“其实,那成绩已被湘西州民族中学看好,‘宏志班’的老师到我们县里招考时,几次都动员我去参加湘西州民族中学‘宏志班’免费读书,可惜考试那几天村里的电话被雷打坏了,老师横竖联系不上我,唉,真是可惜!”提起3年前错考的事,向韩英两眼红红的。为供妹妹读书,大哥在她跨进中学大门的那天起,就远去千里外的广东湛江选矿、割蕉。二哥在忙完农事后,一有空就挑着撮箕、扛着锄头到保靖、花垣县城的街头巷尾打零工。兄弟俩都没进过学校门,做的全是别人不愿做的重体力。除去还父母生前欠着别人的账和必要的生活开支外,挣得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妹妹上学上。特别是进高中后,妹妹所需的费用使得兄弟俩很是力不从心。于是,二哥也背井离乡去了窗体底端福建,几次都累倒在工地上。向韩英听说后过意不去,好几次想放弃学业,可都被打工的两个哥哥“骂”回了学校

向家两兄弟你追我赶打工供妹妹读书的事情,很快被向韩英的学校知道了。学校把她划为“扶优”对象,免去她读书的很多费用,同学们也纷纷伸出热情的双手,这让已到失学边缘的向韩英能够静下心来读书。

不过,最让向韩英静不下心的是两个哥哥,30开外的人了,却都还未订亲。她常为这事急得心里发慌。她清楚,娶不上媳妇不是两个哥哥不中用,而是他们在一门子心思想着挣钱供她读书。从邻里嘴里漏进向韩英耳朵的哥哥们几次泡了汤的相亲之事,让她黯然神伤。有两次媒婆带人都上门了,大哥一怕耽误她的学业,二怕自己条件差,拖累别人不好意思只好婉言谢绝。“我对大哥的这种做法很是反感、失望。我不想两个哥哥因为盘我读书而错过美好的情缘。”

  社会各界爱心涌动为向韩英入学“助力”

向韩英很感激两个哥哥从没让她为读书犯半点难。手头再紧,也会想办法把钱凑齐。从不要向韩英跑东家,走西家去做那些求爹爹告奶奶。懂事的小向上高中后,生活费虽然由初中每月20多元钱涨到近200元,但她总是全校最低的档次。在学校食堂尽吃那两三元一餐的。有时还三餐并作两餐吃。20岁的她未去过县城,没穿过皮鞋,更没坐过火车,就连5毛钱一根的冰棒也没吃过。

高考结束,以书为乐的她回到了乜乍村。今年6月21日,她从网上得知自己被邵阳学院新闻学专业录取的消息。随后,她收到了一份录取通知书。手握着烫金的录取通知书,她不禁泪眼蒙蒙。考取大学本是大喜事,但面对空空荡荡的家和高额学费,向韩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把通知书复印了4份,冒雨跪在父母坟前各烧了一份,另两份却分别寄给了远在他乡打工的两个哥哥。得知妹妹考起了大学,向家兄弟激动不已,先后电话打到了村里,要妹妹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大胆地往前走,莫为钱的事发愁。

与此同时,保靖县教育局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张文凭老师特意给向韩英打来了电话,告诉她在她去大学前,能拿到州里发放的4000元贫困大学生救助款。该县电视台的记者把她求学的苦难“镜头”作为当代特困大学生的典型推介出去,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乡政府干部也上门为她入学的事出谋划策……(作者:田亚君吴光宏)

 

艰苦求学:十年捡菜叶捡起一个大学梦

10年来,她和身体不好、常年吃药的母亲相依为命,依靠母亲每月400多元工资和好心人的帮助,她先后考进了重点中学和大学;10年来,为了节省开支,她经常在早上5点就起床,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捡菜贩子不要的菜叶,回家洗净,那就是他们每天饭桌上的佳肴;10年来,无论日子怎样艰辛,她都跟体弱的母亲一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着母亲,鼓励着自己,向着美好的明天和幸福的生活前进……她叫卢剑青,浙江临安人,现在是浙江林学院汉语言文学061班学生。

  母女俩捡来菜叶当佳肴

9月2日清晨5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此时还在梦乡之中,但卢剑青已经起床了,她和妈妈骑着从废品回收公司里淘来的自行车,要在6点以前赶到位于临安城北的浙皖农贸城,去捡菜贩子不要的各种菜叶和其他蔬菜。

“其实我并不是每天都来。因为我和妈妈胃口都不大,一次捡回家的菜够吃两天。一般情况下,我和妈妈一周来两三次。”早上6点,在浙皖农贸城的入口,记者如约见到了在这里捡菜叶的学生卢剑青。

在市场西边的路口,母女俩欣喜地发现了一堆菜贩子倾倒的菜叶。两人立即停下自行车,开始从中挑选还可以食用的菜叶。“大部分都不能吃了,这可几根蒜还是挺新鲜的。”这一天她们运气不错,找了一会,她们发现了几棵完整的芹菜和7棵小茭白。

到浙皖农贸城捡菜叶,卢剑青和妈妈已经坚持了10年。临安周边的几个菜市场,卢剑青都去过,那里的不少菜贩子都知道她,有时候也会把卖剩下的蔬菜送给她们。去捡菜叶子,卢剑青从来不会觉得自卑,她和妈妈在捡菜叶时有说有笑,有时候还和菜贩子聊聊天 “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只是现在困难,等我大学毕业了,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好的。”卢剑青自信地说。

十年艰苦求学 懂事的她终于圆了大学梦

  放学路上拾废品补

7点整,收获颇丰的卢剑青母女开始回家。

在路上,卢剑青说:“自从考上大学后,县总工会每年都资助我4000元上大学,学校里还专门为我安排了勤工俭学岗位,每个月可以领160元,今年妈妈的工资也涨到600元,所以两个人现在过得挺好。”

当记者问卢剑青既然过得挺好干嘛还要来捡菜叶时,她说:“我们现在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很多捐助,但这些捐助我们绝对不能乱花,该节约的还是要节约。我们捡的菜叶子挺好的,回去洗洗干净就和买来的菜差不多。”在路上,记者发现卢剑青一看见路边有小纸盒、饮料瓶就停下车来,捡起来装到自己的车篮里。从市场到她家骑车大概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里,卢剑青和妈妈总共下车14次,捡了一些纸盒和几个瓶子。“这样环保嘛,而且整理一下还可以卖钱,换点生活费,可以说一举两得。”事实上,卢剑青每天都在进行“环保行动”,在寝室里,她还经常向同学回收废品,然后带回家进行整理,等比较多的时候一起卖掉。

  她的同学至今都不知情

穿着同学赠送的红色上衣和黑色七分裤,戴着眼镜的卢剑青显得有些清瘦,但不失秀气。一年到头,卢剑青身上穿的,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和同学送的衣服。今年暑假她也曾“奢侈”过一次,在一个地摊上买了一件10元的衣服,买了以后她心疼了好久。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卢剑青住得也不怎么样。从出生开始,旅馆、出租房、亲戚朋友的房子就是卢剑青的家,现在卢剑青和妈妈依然借住在阿姨的一处空闲的房子里。如此艰苦的生活,卢剑青从不跟别人讲,至今她的同学们都不知情。对自己很“小气”的卢剑青帮助起别人来却很慷慨。去年温州遭遇台风,学校组织捐款,卢剑青也捐了5元钱——没有人知道,这是她捡好几天废品的收入。“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感觉真的很好。”卢剑青说,自己今后有能力了,一定会更加慷慨,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困难。

最想让妈妈吃上新鲜蔬菜

收拾好废品之后,卢剑青将前一天晚上吃剩的饭用开水一泡,就成了她的早饭。为了节约费用,卢剑青在学校也很少买荤菜。在学校,一般同学的生活费都在500元以上,但从去年上大学后至今,卢剑青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50元左右,最多一个月也没有超过200元。吃过早饭后她赶到学校办理走读手续,然后就去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图书馆看书了。“我能够有读大学的机会,很不容易。我想珍惜这一机会,在大学里尽可能多学些知识。”卢剑青现在的成绩始终在班级前十名。由于英语成绩比较好,她还被选拔进英语A班学习,这个班是学校为满足少数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而开设的。谈起未来的生活,卢剑青仿佛已经看到幸福:“我一定要努力工作,不再让妈妈去市场捡菜叶,每天都给妈妈买最新鲜最好吃的菜。”(通讯员:陈胜伟记者:杨影)

穷男孩打工8年无收获 苦读1年考上大学

9年前,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一年前,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用知识改变命运,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重返校园,参加高考。在今年高考中他考了520分,被哈尔滨师范大学录取。他就是海南省临高县加来镇25岁的青年陈建福。

  贫苦辍学打工碰壁

8月29日中午,记者来到陈建福家时,他正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小瓦房里看书。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的陈建福看到记者到来后,显得很腼腆。

陈建福的母亲严淑琼告诉记者,家里的收入主要靠陈父用三轮车拉客,她卖点小零食,陈建福的妹妹在外地打工。由于家境贫困,1998年陈建福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独自前往深圳打工。“像你那么年轻就去打工的人很少,吃过不少苦吧?”记者问。“习惯了,都挺过来了。”陈建福笑了笑,也有点无奈。

严淑琼接过话茬:“穷人家的孩子命苦啊,别人的孩子都在上学,作为父母没钱送他上学,我们愧对于他。今年他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我们也安心了。”回想起8年的打工生涯,陈建福很无奈。1998年8月,陈建福向家里要了500多元钱,带上一个背包,只身前往深圳。来到深圳的第一天早上,他也不知道要坐车去哪个方向,有哪个地方招工,他漫无目的地逛着,先找个地方落脚。当天他步行了30多公里,找了4家工厂,都没能找到称心的工作。肚子饿了,买块面包来啃。当天没找到工作,没有地方居住,他只好在一个建筑工地旁席地而睡。第二天继续找工作,最后在一个餐饮店里当了服务员,月薪600元,包吃住。 在餐饮服务行业中,常常受老板和客人的气,陈建福也屡次遭客人谩骂。4个月辛苦下来,省吃俭用的他有了1000多块的积蓄。有了点积蓄,他产生了换工作的想法。于是他利用一个休息日,去60多公里外的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东莞找工作,偶尔发现一个市场门前的一块空地上可以卖点东西,于是他有了做小本生意的念头。经过了解,他得知当地一家日用品工厂的货物便宜,如果从那里进货,拉到深圳卖,可以赚取差价。于是他辞掉了餐饮店的工作,在深圳租下一间破旧的瓦房,开始做日用品的小生意。他用扁担和竹框挑着日用品来回地摆地摊。年复一年,他的身影在深圳和东莞之间晃动。

可是忙了一年,没赚到什么钱,他只好又换工作。8年的时间,陈建福先后做过餐饮服务员、建筑工、推销员等。

  立志求学选择高考

2006年初,他带着遗憾回到家里,看到一些以前的同学相继大学毕业,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感到自己没有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他萌生了考大学的念头。

但是这一想法却令他犹豫不决,已经中断学业那么久,很多初中知识都忘了,用一年的时间修完高中课程,能行吗?

有些初中时的同学对于他的想法都给予嘲笑。已经大学毕业有固定工作的同学对他说,你已经不小了,即使考上大学,到你毕业时社会已经变得不可想象了,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好工作也轮不到你,还是学别人做点小生意吧。

“妈,我想再去上学。”2006年6月的一天,陈建福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母亲说:“8年前我们没能供你上学,让你受了很多苦,现在我们就是不吃饭也要想办法供你读大学。”

父母的支持坚定了他要考取大学的念头。去年9月,他到临高中学报名复读,插入理科补习班。

  天道酬勤 迈进高校

2006年9月,陈建福从家里带上几件衣服,向以前的一位同学借了一些破旧的高中课本和学习资料,到临高中学附近租了一间宿舍,开始他的复读生涯。

“在班里,有的同学还以为我读过高中,有的还以为是老师来上课,甚至有的同学还认为我已补习几年了。因为我是全班最高大,而且看得出年纪最大的一个。”脸上长胡子的陈建福笑得很羞涩。

陈建福后来跟几个同学同住学生宿舍,同吃饭堂里的饭,渐渐地适应了校园生活,与同学们互相沟通交流,很好地相处在一起。陈建福告诉记者,去上课的第一天,有点害羞,因为很多高中知识对他来说都很陌生。

尽管学习上很吃力,但是他每天都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早起贪黑地刻苦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同学请教,经过努力,他的成绩开始慢慢往上攀。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陈建福的分数为520分,达到三本录取分数线

当一位人民教师是陈建福从小的夙愿,他心里一直在想,当一个人民教师可以教会很多人懂得更多知识,懂更多的事,于是他便选择了哈尔滨师范大学。8月9日,陈建福被哈尔滨师范大学录取。

9月2日,陈建福将踏上北上求学之路。他说,到了大学里,他将继续努力学习,顺利读完大学,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将继续读本科甚至研究生。(记者:林书喜 通讯员:吴孝俊)

 

 高考之星:任国清“背着”全家上大学

任国清把从小到大的考试卷子都细心地保存起来。摄影/郝娜

从苹果园地铁站换乘959路公交车,记者来到石景山和门头沟的交界处——黑石头站。

曾被提名为首都优秀青年学生的首都经贸大学大四学生任国清就住在这里,一家4口挤在大约30多平方米的老式住房里,家具破旧不堪,上面的油漆大都脱落,原本白色的墙壁已泛黄,有些墙皮已剥落。

任国清身材瘦小,一双清澈的眼睛,脸上挂着笑容,说话慢条斯理,带着男孩子少有的温和。很难想像,这个外表瘦弱内心坚强的男孩子,在“背着”全家上大学。

边学习边练摊儿

任国清父母房间的床上、床头柜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药罐儿。任爸爸患有脑血栓,常年要用药。比国清大3岁的哥哥更是疾病缠身,患有先天性癫痫病、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糖尿病、高血压,生活不能自理。俩人每月的医药费就要几千元,对于这个家来说是笔巨款。

为补贴家用,小学四年级时,国清就开始边上学边做些小买卖,那时他还只是个11岁的孩子。一到周末,小国清就到批发市场购进一些指甲刀、手套等小商品,每天晚上放学后,就拎着大包小包去附近的夜市摆摊。“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张卖出去一副5元钱的手套。很多买东西的人看我年纪小,也不跟我讲价钱。小时候摆摊的经历让我知道了挣钱的辛苦。”国清说,直到现在,自己花钱一直特别节省,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摆摊儿占用了国清不少学习时间,有时会影响学习成绩。“有次考试,他数学考了79分,回家后委屈得大哭了一顿,觉得这分数对不起家人。”妈妈说,“他就晚上熬夜把学习时间补回来,我们都睡醒了,发现他还在灯下用功呢。”妈妈告诉记者,就这样,国清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时,我英语成绩特别好,几乎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去办公室问老师分数时,总能看到老师用双手冲我做100分的手势,每当看到那个手势,我都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国清笑着说,好成绩让他体味到学习的乐趣。2001年,任国清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市示范高中一六一中学。学校位于天安门附近,每天清晨5时30分,当别的同学还在梦乡的时候,任国清就已经坐上公交车,在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苹果园倒地铁去学校,每天上学路上要花费1个半小时。“我找到规律,基本每天都能在地铁里找到座位,我必须保证自己有座位。”国清说,只有坐下来,他才能把路上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高中3年,距离学校最远的国清从来没有迟到过,没请过一次假,保持着百分之百全勤的记录。

  “放心,我来照顾哥哥”

任国清从小就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比他大3岁的哥哥患有先天性癫痫病,随时随地都有发病的可能。国清上初中时,一天早上,家里只剩他和哥哥两个人。“哥哥突然犯病了,浑身抽搐起来,我当时害怕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哥哥,以前都由妈妈来照顾。”国清说。他回忆着妈妈以前给哥哥治病的动作,慢慢地靠近哥哥,紧紧地抱住他,掐住哥哥的人中,慢慢地等他平静下来。“哥哥虽然身体有病,但是非常懂事,犯病的时候怕我害怕,他就尽量绷着自己的身体。”任国清经常学习到深夜,很晚才睡觉,有时刚一睡着,哥哥的病就犯了,他就得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照顾哥哥。放假时,只要没事,他就在家里呆着,哪儿也不去,因为哥哥身边离不开人,需要有人无时无刻地照顾。“每当看到犯病的哥哥,我心里就难过极了。”任国清说,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奋斗。“妈,你放心吧!哥哥以后有我照顾呢。”任国清经常这样对母亲说。

  “一定不再让妈妈打扫男厕所”

而在任国清心里,需要照顾的不止哥哥一个人。妈妈以前做清洁工,在他6岁时,一天早上,妈妈天不亮就背着他去单位打扫卫生。在打扫男厕所前,妈妈在厕所门口喊:“男厕所里有人吗?没有人就进去打扫了啊!”当时,妈妈的话给任国清幼小心灵很大的撞击。“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妈妈的这句话,我当时就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不再让妈妈打扫男厕所了!”任国清时刻用这样的誓言激励自己,他要努力学习,找份好工作,早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像赶场一样做家教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高考时,任国清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师范院校,由于种种原因,他来到首都经贸大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教师职业的追逐。在过去3年的大学时光中,任国清在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家教。“对我而言,做家教不仅能给自己挣生活费,减轻家里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积累经验,让我感觉距离自己的职业理想又靠近了一步,这同样是一种学习。” 任国清说。“从大一开始,我每个周末就像赶场似地去给学生做家教。”任国清说,每个周六中午,上完自己的专业课,他就买上半斤包子,一边吃一边赶路去玉泉路做2小时的家教,之后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八宝山再做2小时家教。第二天早上不到9时,他又继续出去做一上午家教,中午回到家的任国清也不能闲着,因为周日下午是备课时间,他要利用这一下午的时间备好下周家教的课。大二时,有一天,任国清连续做了8小时家教,回家后,发现自己失声了,嗓子说不出话来。“我害怕了,怕自己说不出话,就没办法实现做老师的理想了。”任国清说,吃了一个星期的药,刚刚恢复又立即踏上做家教的路。“有时想一想,觉得自己真是太辛苦了。但不管怎样,我从来不会在家人面前表露出来。”做了3年家教,任国清共教了15个学生,累计辅导时间达1000个小时。“你看看他又黑又瘦的,一点儿肉都不长,为啥啊?就因为这孩子实在是太累了,太辛苦了。”任妈妈心疼地说。周末做家教占去很多学习时间,任国清就利用晚上熬夜学习。其他同学休息了,他就拿着板凳儿去厕所、楼道里看书,从来不会因为做家教而耽误学习。大学期间,他多次获得奖学金。每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还为辅导同学们开办“期末保过班”,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给大家讲解难题,学习优秀又好人缘的他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我更愿默默承受这一切”

大一语文课上,任国清曾在黑板上画过一棵树,“树的最高点代表我的理想,中间生出的很多枝杈,是迈向理想过程中的艰辛与挫折,但是这棵大树始终是向上生长的。我相信只要拥有理想,人生注定会辉煌。”任国清向同学们讲解这棵树的含义。经过不断努力,他已于今年如愿通过了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向实现做教师的理想又迈进了一步,他坚信自己终究能够迈向辉煌。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关怀、温暖和爱太多了,帮助过我的人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他如数家珍地回忆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对于他们,任国清心存感激。暑假过后,任国清即将上大四。“马上面临毕业了,我觉得自己很快就有能力支撑起这个家,所以我不想再麻烦别人,不想太多的人知道家里的情况。我更愿意自己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并将信心百倍地勇敢前行!我坚信我能行!”任国清说,他希望能够留校作一名辅导员,把这么多年别人给他的关爱传递下去,播洒到更多需要关怀和爱的孩子身上。(记者:郝娜)

 

 

 

 

 

 

接二连三失去亲人 福建坚强女孩考上大学

8岁失去父亲,接着母亲改嫁,唯一的至亲奶奶去世,丧亲之痛屡次侵袭李璐

8岁失去父亲,接着母亲改嫁,唯一的至亲——奶奶去世,丧亲之痛屡次侵袭李璐。丧失亲人保护的她,生活的底子一次又一次被抽空,最终走到几乎无家可归的境地。

  接二连三失去亲人

当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200米泥泞山路来到半山腰的李璐“家”里时,一个女孩面带惆怅的笑脸出现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面前。这就是李璐的“家”,一个接二连三失去亲人的家,与其说这是家,不如说是李璐这个“寄居蟹”暂时寄居的贝壳

8岁的小李璐还不谙世事,她甚至不理解姐姐为了丧父而号啕大哭,只是看着大哭的姐姐而陪她落泪。

初临破碎的家庭在跌跌撞撞中走了三年,深知没有人遮风挡雨的李璐妈妈被迫改嫁,那一年李璐11岁。然而,命运的捉弄仍然没有罢手,李璐初一时,疼爱她的奶奶开始卧病不起,她念初三时,奶奶也撒手人寰。至此,生活的寒冬开始逼近李璐。

  “寄居蟹”般的生活

“我现在将我所有的精神都寄托在我的日记本上,它是我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李璐这样告诉记者。这孩子从11岁失去妈妈之后就开始转而对自己述说,李璐的姐姐现在求学在外,家里没有电话,弟弟年纪还小,唯一可以交流的就是一本简单的日记本。

不但心灵上如此,生活上李璐也是东奔西跑。记者文中所用的家带着引号,因为那是现在李璐寄居的叔叔的家,在此之前她通常的住所是学校宿舍,几乎无家可归的她通常只有学校放大假时才苦思去哪里住宿。通常她会回叔叔家,而其他亲戚家也成了她偶尔的落脚处。

“姐姐过年时通常会回来小住几天,但是通常也就是两三天。”李璐淡淡地说。年纪略大的姐姐更懂得寄人篱下的生活滋味。每年过年,三个姐弟呆在一起就是他们的团聚,一间漏风的房间就是他们的家。上初中时晚自习回家,200多米泥泞的道路只有李璐自己摸黑回家。

  每天生活费仅5元

在尤溪一般的学生上高中的生活费是每月300元左右,而李璐每个月所有费用也才大约160元,这个是姐姐留下的“传统”。李璐尴尬地笑笑说:“每天算算花5块钱也有点不可思议,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但是一个月的确所有花费就160元左右。”160元的费用意味着早餐1元,午餐晚餐各2元就是她的一天。正处于花季的她简直没有闲钱购买其他的必需物件。李璐在此前的生活费用都是靠当地的地税局的一些补助,学费则是靠中学的减免政策,但是现在升上大学意味着失去这其中的一些补助。眼看9月1日就要报道了,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办法筹集到学费,举目无亲的她加上陈年旧债的累计,现在借钱更是难上加难。这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父亲听到自己考上大学的消息,但现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学费,李璐一筹莫展。(记者:叶光)

从穷山沟到大学 他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热热闹闹的春节,外面是鞭炮齐鸣,三明市大田县的涂庆丰家一家6口人挤在两间房间里看一台黑白电视,到了晚上,涂庆丰的姐姐还要到叔叔家去住。这是涂庆丰给记者描述的他家过年的场景。

一家6口靠哥哥养活

和这次记者采访的每一个圆梦大学生对象一样,涂庆丰也生活在一个残缺的家里。高一下学期,涂庆丰的妈妈不幸遇到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车祸丧生。突发的事故让家庭措手不及,爸爸既当爹又当妈,疲于奔波,在泉州某地的矿场上发生了事故,导致腿部骨折,被植入两块钢板之后,爸爸的劳动能力急剧下降,稍微重一点的活都无法完成。  从此,生活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成家不久的哥哥肩上。处于半失业状态的哥哥不但要供养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还要负担涂庆丰和上大学妹妹的生活费用,如今这个担子变成供养两个大学生。涂庆丰家里只有两间老旧的房子,一间是哥哥一家住,另外一间是涂庆丰和爸爸住,而姐姐回家时只能借住在亲戚家。这才出现文章开头那一幕过年的场景。幸运的是,涂庆丰和姐姐都非常争气,姐姐基本上靠奖学金来支付学费,平时也是积极勤工俭学来贴补生活费。涂庆丰则时常借助学校补助以及亲戚资助来完成学业。

  希望天上的妈妈能欣慰

涂庆丰今年以622分年段第八名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这个并不是我最好的成绩,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我,发挥好的话,相信我能考得更好。”涂庆丰自信地告诉记者。  说到自己的成绩时,涂庆丰的笑容变得很灿烂。他还在04-05年和05-0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学校“三好生”。初中高中成绩始终名列班级前列,直到高考取得好成绩。可总计8000元左右的大学入学费用几乎让涂庆丰一家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我们家是最不受欢迎的借债‘老主顾’。”涂庆丰尴尬地告诉记者。为了他和姐姐的学费,家里的亲戚朋友已经都借遍了。8月18日,记者来到三明大田时,涂庆丰家正想着卖掉家里为数不多的口粮,来筹集学费。“即便命运会捉弄人,我还是考上了大学,希望在天上的妈妈能欣慰。我也认真地对自己说,我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采访结束之后,涂庆丰语重心长地和记者说。(记者:叶光)

寒门双胞胎同时上大学 姐姐学医寻治母良药

 商报讯 母亲去年得了乳腺癌,今年双胞胎姐妹双双考上了大学。姐姐更是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欲找寻治母良药。悲喜间,这个贫困家庭面临一个难题:去哪里筹集姐妹俩的大学学费?可喜的是,昨日在文灶佛光寺内,黄氏宗亲会专门为这一对双胞胎募捐学费。同时,文灶居委会也为她们送来了“党员帮扶基金”。昨日下午,在募捐现场,记者看到了这对双胞胎姐妹和她们的父亲。这对刚满19岁的双胞胎一脸灵气,却带着几许忧愁。她们的父亲黄福星告诉记者,由于他们结婚晚,他现在已经50多岁了,还有一身病。而他的妻子郑春烟,在去年年底被检查出得了乳腺癌,手术花掉了20多万元,而手术的费用多数是向亲戚和朋友借的。现在,由于还要经常去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医院打针,每个月还要花上3000多元医疗费。黄福星介绍说,他们家的经济来源全靠他每天早上跟人合卖一些早餐,但赚的钱根本不够妻子的医疗费。不过,这对双胞胎姐妹面对家庭困难却非常坚强。黄福星说,当时他很担心两个女儿会有心理压力,怕孩子们会有放弃上大学而去打工的念头。所以在她们的妈妈刚住进医院时,他就给这两个孩子做思想工作,希望她们能努力学习考所好大学。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而小女儿则考上了福建工程学院。双胞胎同上大学,这让做父亲的感到非常自豪。不过,在黄福星感到欣慰的同时,孩子们高额的学费却把这个男人难住了。大女儿的学费每年达8000元,小女儿每年学费达5000元,这还不包括食宿等费用。黄福星在6月份孩子刚高考完时,就开始筹集孩子们的学费了。可是,由于之前为了妻子的治疗费用,能借钱的地方都借完了,所以能借到的钱实在是太少了。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他只筹集到七八千元。就在黄福星为孩子们的学费犯愁时,他所在的文灶社区居委会找到了他。文灶社区党委副书记高秀荣告诉记者,7月份的时候,他们就通过街道办向市总工会为这对双胞胎申请了困难助学补助,每人获得了1000元。同时,他们还向街道办申请与这对双胞胎结成帮扶对子。

目前,社区方面正向街道办为这对双胞胎申请“金秋助学”补助。昨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黄氏宗亲会也在文灶佛光寺内为这对双胞胎进行募捐,共募集了11200元。文灶居委会也送来了“党员帮扶基金”600元。姐姐黄铭告诉记者,当时她们姐妹俩确实有过高中毕业就去找工作的想法,不过最后她们还是说服自己,并考出了好成绩。黄铭说,她选择医科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找寻治母良药,另一方面,是想用医术来拯救像她家一样的贫困家庭。(记者:吴泗海 实习生:邵俊 通讯员:高秀荣 林金英)

 

为省钱每月只吃方便面 大连文科榜眼终上北大

这名懂事的少年曾在月初从100元的生活费里拿出十几元钱买够一个月吃的方便面,留下钱买课外习题集,他在今年高考中以645分成为庄河文科“状元”、大连市文科“榜眼”。

一出生,他就没有右耳朵,有的亲戚叫他“怪物”,甚至劝他父母把这个“不祥之物”扔掉。可是,父母毅然放弃了二胎指标,决定要尽自己的努力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用知识来弥补生理上的缺陷。然而,祸不单行,孩子五六岁时,父母双双下岗,家中所有的经济来源都被切断,还没上学,他已经尝尽贫穷的滋味。考上重点高中后,家里倾尽所有,每月也只拿得出100元生活费,懂事的他曾在月初的时候花十几元钱买够一个月吃的方便面,留下大部分钱买课外习题集,不再向父母多要一分钱。

他叫白玉彤,家在庄河,今年高考中,他以645分成为庄河文科“状元”、大连市文科“榜眼”,考入北京大学。

  还没上小学父母就突然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白玉彤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在庄河的国有企业上班,收入虽然不多,但足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还可以经常给他买新衣服和书籍,童年的记忆并没有因为他身体的残疾,而留下多少的阴影。可在他五六岁时,父母所在单位相继破产,他们双双下岗,家里的生活陷入困境。

上小学之前,白玉彤就已经尝尽贫困的滋味。父母四处打零工讨生活,一次次地失业,他们当过仓库保管员,卖过游戏币,有时自己做衣服卖,即使这样,家里也无法得到稳定的收入。白玉彤至今还记得,家里甚至曾经断粮,只好把所住的破草房租出去,几口人只得暂时寄居在爷爷家里。

老师的白眼,同学的嘲笑并没吓倒他

在爷爷家住的那些日子里,白玉彤正到上小学的年龄,于是就近上了爷爷家附近的一所学校。到校第一天,白玉彤就发现班主任看他的眼神怪怪的,而且老师对别人说话细声细气,对他却连吼带骂,还给他超出身高的桌子用,不到三天,他就没法再待下去了。父母见状,只好带他回到自己家,转到自己家附近的另一所小学。虽然那里的老师对他很好,可他的耳朵仍然带来了麻烦:上课时,老师声音稍小一点他就听不清。

有一天,白玉彤哭着回到家,母亲问他出了什么事,原来,下课时班里的同学都围着他叫:“小耳朵!一只耳!独耳龙……”还争着摸他右耳处长的肉瘤。母亲听了,很严肃地告诉他:“不要因为别人的嘲笑就承受不了,生理上的缺陷并不代表你比别人差,只要学好知识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那时谁都不会再嘲笑你了。”她还提醒儿子,他看过许多书,懂得的知识比所有同学都多,应该感到自豪,应该再接再厉,而不是自暴自弃。听了妈妈的话,白玉彤笑了,从那以后,面对嘲笑,他也不自卑了,靠知识赢得更多人的尊重、永远自强自立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扎了根。

  为供他念书,父亲用挥发性油漆写对联,得了眩晕症

“当时我虽然还小,但我知道,母亲在为我缓解压力时,正强忍着自己内心更大的压力,为了给我交学费、买校服、买教材,父母那时已经开始借钱。我上学还不到两年,他们已经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白玉彤说。

为了改变家庭的窘境,有三四年的时间,每到春节前的几个月,白玉彤的父亲都要凭着自己写的一手好字换点钱——写很多对联。“我还记得,那时全世界都在准备迎接新年,可我们还住在破草房里,冬天虽然生了个小炉子,破旧的门窗仍然挡不住凛冽的寒风。父亲要一刻不停地写,才能拿出足够的对联去卖,母亲也要一刻不停地给对联的大字描上金边,在低温中保持几乎固定姿势的双手关节都冻肿了。”白玉彤说。 那时写对联、描金边用的是强挥发性的油漆,冬天不能开窗,白玉彤一家三口人被熏得头痛恶心,父亲甚至得了眩晕症。有一次,父亲向门外走,突然发晕向前倒了过去,脸撞在玻璃上,流了许多血,当时妈妈在外面卖对联,白玉彤被吓得不知所措,后来,这样的事情不知又发生过多少次。

  考上重点高中后,曾打算退学减轻父母负担

在平日里,白玉彤的父母画画来卖。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完全靠自己摸索,夫妻俩画的工笔虎,虎毛需要一根一根地画,为了练好,两个人的眼睛都累花了。就这样,他们的画也难以得到买家的认可,画卖得很便宜,才百八十元,一年也卖不出几幅。

“那时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好好学习,才能改变现状,才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报答他们,这是唯一的途径。”通过不懈努力,白玉彤考入了庄河重点高中,并进入尖子班。

念高中时,每个学期一结束放假,是别的孩子最快乐的时刻,却是白玉彤最不喜欢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他又得向家里要钱交下学期学费了。为此,小小年纪就懂得体谅父母的白玉彤曾想过退学,还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母亲后来告诉我,她看信时哭得很伤心,她没怪我,反而自责没能减轻我的压力,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我下定决心,在学习中力争上游,把自己的优异成绩作为对父母的回报。”

  他曾一度仅吃方便面,省下钱来买课外习题集

上高三后,学校发的习题已经不能满足白玉彤的需要,书店的参考书又太贵,他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钱买,懂事的他曾在月初的时候,从100元的生活费里拿出十几元钱买够一个月吃的方便面,留下大部分钱买课外习题集。本来他就长得非常瘦,同学见他每天吃方便面都问:“你还想减肥啊?”因为每天都吃不饱,白玉彤的胃终于承受不住了,有一次连痛了两天,检查出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结肠炎,吃药花了好多钱,让他心疼不已。

为了供孩子读书,白玉彤的父母也在拼命地省钱。父亲常要出门,不管是冬天夏天,他从来都是步行,有时卖出一幅画要跑上好几里路,在路上,他的眩晕症时常发作……母亲有时会到学校给他送些东西,为了不耽误儿子学习,她就向邻居借自行车,一路上,头上顶着烤人的太阳,中间还有一段一里多长的上坡,母亲用瘦得不到九十斤的身体和那双柔弱的腿,将那条路征服了一次又一次。

  帮同学补习,竟“押中”了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

文科男生总会给人文弱书生的感觉,可白玉彤不仅学习上出类拔萃,还是运动场上纵横驰骋的矫健男儿,学校每次运动会上,白玉彤都会为班级捧回长跑第一名的荣誉。直到这次高考前,还积极参与学生值周工作,协助学校一同管理学生,并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为学校出一份力。在同学中,他还是个热心人,常常帮同学补习,不但帮助了同学,还提高了自己。今年高考数学最后一题就是给一个同学讲题时“押中”的,该同学以14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数学考试。

  《特困生档案》特别行动,圆他大学梦

儿子考上了北京大学,还成了文科状元,本来是个令人高兴的事情,但家里的愁云依然不散——上哪拿那么多钱啊!这时,市慈善总会爱心助学驿站的义工们来到了他的家,告诉他们白玉彤获得大连晚报社《特困生档案》特别行动的资助,他的父母从接到通知书以来第一次笑了!后来,义工们还邀请他和其他几位受助者参观了大连的美丽风光。

“在大连,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这个城市的风景美,更有那些美丽的心灵,他们使我接受了人间温暖的洗礼。我不会忘记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我想对你们说,你们的帮助就像火炬,从你们的手中传给了我,我一定会用功学习,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将这个火炬传递下去,生生不息!”白玉彤还说,他也希望所有和他一样贫困的弟弟妹妹们不要把贫困当成无法逾越的障碍,要看到人生是那么美好,只要去奋斗!

高考故事:低保户家庭走出的状元郎

一条泥泞的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延伸至温岭市江厦乡白璧村林旻骁的家门口。6岁那年,林旻骁的父亲因病瘫痪,家里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10多年来,母亲替人打零工的收入成为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令林家人欣慰的是,今年儿子林旻骁以693分的高分夺得台州市理科高考“状元”,并荣幸地登上北京大学的殿堂。

  母亲孱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

白璧村民风纯朴。1990年,林旻骁出生在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里。6岁那年,海军退役的父亲林海青因风湿病后遗症瘫痪,曾是家里顶梁柱的大男人从此整天瘫在床上,连起码的日常起居都无法自理。

7岁时,小旻骁背着小书包开始上学了。和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懂事的小旻骁一放学就会回家帮躺在病床上的爸爸洗脸擦身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为了给父亲治病,旻骁家里的债务也越来越多,那时村里把他们家列入了低保户,乡里和学校也帮他减免了部分学杂费。小学五年级时,江厦乡的一位副乡长还以个人资助的方式帮旻骁承担了整个学年的费用。升入中学后,旻骁的成绩在班里并不突出。母亲罗素菊对儿子说:“不管家里怎么样,只要你能考取高中就让你一直读下去。”

2004年,林旻骁如愿考进了温岭市第二中学,罗素菊高兴了很长时间。为了供儿子读高中,罗素菊重新找了份薪水相对高点的工作,但离家也更远了。虽然那时工作很累,因为离家远了照顾丈夫也更加吃力,但是只要一想到儿子,罗素菊就一点都不觉得苦。

  三年苦读造就状元

“林旻骁进入二中时,在整个温岭市的成绩排名是1300名,三年的努力一跃而成为今年的台州市理科状元。”温岭二中的滕耀升副校长感慨地说,“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提起林旻骁,指导老师邵春辉爱惜之情溢于言表,他对林旻骁最为欣赏的除了勤奋之外就是善于思考。

林旻骁说,没有老师们的教诲和帮助,他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学业。高中三年,学校每年都对他减免学费,在生活上也尽力对他进行帮助。林旻骁的母亲罗素菊满心感激地说:“每到周末,儿子的班主任江君芳就会打电话给我,说读书辛苦,要我周末在家给旻骁加强营养。”罗素菊戏称,她的工友们都经常笑她,旻骁都成老师的儿子了。

是因为刻苦努力,2006年林旻骁获得了第2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1000元奖金。“这算是儿子第一次‘挣’钱。儿子很乖,把钱都交给了我。我用这笔钱解决了他的好长一段时间的生活费。”虽然说这话时,罗素菊脸上带着很轻松的笑容,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语言背后生活的艰辛。

  母校资助四年学费

考取北大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林旻骁在举家庆贺的同时,一丝隐忧也悄悄地袭上了母亲罗素菊心头。儿子读完高中已属不易,全亏了好心的亲戚朋友和学校的帮助,再读四年大学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考虑到林旻骁的实际情况,温岭二中决定由学校资助他四年的大学费用。校长周再斌对林旻骁唯一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他在北大能安心读书,不要因为担心学费误了学业。

社会上很多人知道林旻骁的情况后,也纷纷表示愿意对他进行捐助。但善良、坚强的罗素菊表示,学校帮助儿子负担四年大学的学费,她已经十分感激。虽然儿子今后读书还需要不少的生活费用,但他们自己一定能想办法解决,她愿把社会上的这份爱心留给比她儿子更需要帮助的人。(记者:柴鸿)

 

高考复读生自述:我从农民到博士的奋斗之路

郭召良:高考学习与心理辅导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考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高考金刊》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金刊的编辑嘱我写一篇有关高考复读生心理方面的文章,这激活了我关于中学时代的记忆,我也曾是一名复读生。

1984年,我高中应届毕业,由于未能通过高考考试资格预选而未能正式参加高考,1985年我也同样未能通过高考预选考试。两次失利让我十分灰心,决定回农村科学种田,当一名农民,心里盘算着回家承包一个池塘养鱼,并在承包地上种植柑橘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致富,娶妻生子,过上幸福的日子。回到家里,我三叔找我谈话,他肯定我的潜力并激励我奋发图强考大学。于是,我重新找回自己,换了一所中学开始第二次复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以524分的高分在提前批次被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回顾个人经历,我认识到“继续努力不言放弃”才是高考复读成功的关键。

一天晚上在家吃饭的时候,正在上小学的女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跌倒了,不要急于爬起来》。故事讲的是一个探险者独自去探险,他没有按照常规路线前进,而是走了一条新路线,突然间,他跌倒了,他爬起来继续前行,可没有两步,他又跌倒了。于是,他没有急于爬起来,他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路上有许许多多藤蔓,自己是被藤蔓绊倒的,而且前面不远处就是沼泽地,它被藤蔓给遮住了,不仔细看还不能发现它。他明白了,自己不能继续前行了,否则的话,就会陷入沼泽里而无法脱身。他决定不再前进,回到原来的行进路线上去。高考的失败就犹如那位探险者的跌倒,我们不要急于爬起来继续刚才的旅程,否则,很有可能还会面临再次的失败。我们要像探险者那样花一些时间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如果能够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就能避免犯和过去同样的错误,这样也就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这是高考复读的第二个关键。

我是怎么做到在一年内将自己的成绩从高考预选都没有通过,提高到超过大学重点本科分数线80多分的呢?我想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改变”。我换了学校复读,因为有的学校老师可能在物理历史等方面比较优秀,而另外的学校老师可能在化学政治等方面教得好,如果换一个合适的学校的话,自己原来成绩不好的科目,就可能因为这个学校老师比较强而受益良多。另外还要改变学习方法,英语是我的弱项,我改变学习方法后在一年之间将英语成绩从29分提高到了83分(满分100分)。我买了一套从高中开始学英语的教材,从零开始学习,不管自己会与不会都重新学一遍,这样就避免了以前看书时觉得自己都会但考试时又都不会的情况发生。回顾这些,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改变学习方法”是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第三个关键之处。有句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谈到这里,我想起毛泽东1935年在红军攻占娄山关后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的,对于我们高考复读生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零开始,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