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英语怎么读:(六):物质生成、运动、变化的原因“第一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7:11:49

四因说

下面借鉴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谈谈物质运动变化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原因看成是;客观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原始原因,即“第一因”。  

⑴“质料因”:我们把中子和中子的南北磁极看作“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

⑵“形式因”:我们把中子存在的各种状态看作“形式因”。

    ⑶“动力因”: 我们把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破缺因素”看作“动力因”,即那个叫物质运动的原因,引起物质变化的原因。

⑷“目的因”: 我们把物质在现实世界中所追求的状态“动态平衡状态”看作“目的因”。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如果我们从“质料因”(中子和中子的南北磁极)出发,那么从中子的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中子具有自发向异名磁极相吸这种绝对静止状态发展的趋势,因此物质自发追求的理想世界是达到绝对稳定静止的状态(理想世界)。那么中子的这一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否能够实现哪?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由于现实世界形式的不完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形式上客观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差距“破缺因素”,绝对静止、不变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物质由于破缺因素的客观存在,而自发产生了运动,即“破缺因素”为“动力因”。

由于静止的理想状态是不可能通过运动手段达到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减小破缺因素而不能完全消除它,于是物质的运动变成了永不停息追求理想的过程。这也决定物质在现实世界中是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理想状态的,但是物质可以通过运动使自己的状态达到相对最佳,即相对于内外条件为最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这里“内部条件”所指的是物体自身的各种参数,“外部条件”为物体所处环境的各种参数)

完美

理想世界是圆满常恒、永远不能达到的彼岸,现实世界是不圆满无常的此岸。由于理想世界是永远不能达到的,所以现实世界的物质只有始终不渝最善的追求,而永远不能达到最善的理想终结。因为物质一旦达到圆满常恒的理想状态后,物质的运动、变化将会停止,事物也将不再发展变化,世界将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不完美”实是生生不息变化之源。1由于不完美,世界才会充满变化。2由于不完善,世界才会充满生机。3由于残缺,世界才会显得更加真实、美丽(正如美术上的残缺美,一副完全对称的图画往往显得呆板、死板,没有生机)

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因此我们不要追求那永远也不能达到的完美。一个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因片面追求完美而活得好累,会因达不到完美的目标而产生过多的自责、以及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大平衡规律”主张的是相对的最佳,而不是绝对的完美,由此我们只要把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到相对最佳就行,但我们绝不追求那永远也不能达到的绝对完美。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是世界又是完美的,因为“大平衡规律”总是驱使万物自发达到相对的最完美。尽管绝对的完美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总是在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完美。

现实世界的破缺因素

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理想世界,由于破缺因素的不可消除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能够存在的是一个运动、变动的现实世界。那么在运动、变动的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一种绝对完美的物质形态?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绝对完美的物质形态的,现实世界只存在相对的最佳。例如在标准压强下,水在温度0℃至100℃环境下,相对最佳的形态是液态A。100℃以上时,相对最佳的形态是气态B。0℃以下时,相对最佳的形态是固态C。

如果我们把一块冰放入20℃环境下,那么此时冰的状态C就不是相对最佳,最佳的状态是液态A。故此刻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破缺因素就是:最佳状态A与物质现有状态C之间的差距(A—C)。由于破缺因素的存在,物质此刻的状态为不平衡状态,根据大平衡规律,物质就会自发的调整、改变自己的状态以达到相对最佳。而且破缺因素(A—C)越大,物质调整、变化量越大。

相反,如果我们把一盆水放入-20℃环境下,那么破缺因素就是(C—A)。水就会自发结成冰,而当它的温度降到-20℃时,物质内部的破缺因素被完全消除,物质因为达到相对最佳状态而不再继续变化。

理想世界的破缺因素是不可消除的,但现实世界的破缺因素是可以被消除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现实世界的破缺因素被消除后,破缺因素从此就消失了哪?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物质总是在运动,运动导致物质所处的外界环境不可能永恒不变,而且外界环境本身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处于不停的循环变化之中(冬冷夏热)。而内外条件的变化又导致相对最佳状态发生改变,物质原先的最佳状态由于条件的变化,变成了不平衡状态,破缺因素又因此而自然生成。根据大平衡规律,物质会继续调整、改变以达到相对最佳。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理想世界的破缺因素是不可消除的,现实世界的破缺因素是可以被消除的,但现实世界的破缺因素又从来没有被真正消除过。这就意味着在事物的内部存在着二种因素:1稳定因素,2破缺因素。

对于物质系统而言,系统内部破缺因素大小还会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系统获得外界能量后,系统的破缺因素会增加,系统会变得更加不稳定,但系统却因此而具有更多的变化能力。而当系统的能量减少时,系统内部破缺因素会随之而减小,系统又会因为稳定而变得僵硬,没有活力。

二面性

表面上看破缺因素是事物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是事物不能达到最佳状态的不好原因。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二面性,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破缺因素”是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灭亡(形式上)的“动力因”。

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破缺因素即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力,还是生命体中的生命活力。下面论述破缺因素为什么是生命体中的生命活力,相信在读完下面这篇文章后,大家不但不会讨厌破缺因素,反而会喜欢上它。

生命力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是由一百多种特定结构、功能的细胞构成的。而一个人之所以活着也就在于构成人体的这些细胞具有变化的能力,具有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力。

对于生命体而言,细胞内部破缺因素越大,变化能力、生命活力也就越强,与之对应的是刚出生的婴儿,皮肤具有弹性,身体具有极好的柔韧性。而新生婴儿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卵子和精子的结合。母体中按照大平衡规律自然形成的成熟卵子是稳定的,在其内部的破缺因素是自发降到最低的,因此一个没有受精的卵子是不具有变化能力的、是不能演化出生命的。而精子的加入又恰恰能够赋予卵子生命力,精子的加入导致卵子内部破缺因素急剧上升,受精卵因此而获得了生长变化的生命力,于是一个生命奇迹就这样诞生了。生命看似复杂,其生成原因却是简单的。

人是靠身体细胞不停的新陈代谢活着的。根据大平衡规律,物质总是自发的向相对最稳定方向发展的,这就意味着人体细胞在一次次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会逐步变得越来越稳定,尽管这一趋势变化的很慢,但是大自然的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当人体细胞的“破缺因素”在一次次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逐渐减少时,细胞会变得越来越稳定,生命活力会逐渐下降。而当细胞稳定到一定程度丧失了变化的能力时,细胞将停止变化和新陈代谢,这也意味着细胞生命活力的完全丧失,生命的终结。

那么

1富含C、O、H、N、P、S、Ca、K、Fe等元素的小颗粒,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生命活力(破缺因素)?

2获得生命活力的颗粒,根据表面效应是在水中还是在空气中更容易形成细胞膜?

 3物质是自发向着更稳定方向发展的(即自发向破缺因素减少方向发展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力没有快速减少,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起伏变化?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力没有快速减少?

 4究竟是什么机制,使各具特色的细胞在保持自身活力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前提下,又协调有序结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

5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之间,那一种繁殖方式更容易使细胞获得破缺因素,更容易进化?

6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动植物的死亡?人可以阻止大自然的这一趋势吗? 

  内在动力和内在目的

原来,物质动的目的是追求绝对的不动。物质的这一运动目的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因”;不动的原动者“神”,一个叫别的东西运动而自己不动的独立实体有一点点相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中子本身就具有产生循环场力的南北磁极,而且一个中子内部的南北磁极不会产生力,这就决定让物质运动、变化的动力,即不是来自超自然的外力,也不是物质自己产生让自己运动的“自力”,而是来自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说,宇宙万物自身是有活力、有内在动力,有内在目的,有和谐秩序的大活物。万物是通过自身的内在动力,自然生成、运动、发展变化的。物质的生成、运动、变化不是“第一推动者”推动“被运动者”的结果。它无需在物质世界之外再另设置一个动力之源,也无需在物质世界之外再另设置一个超自然的实体(上帝、神、道)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