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实名认证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赤诚报国血洒边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2:57:36
赤诚报国血洒边关

  本章导读

  边防,国家安危所系。从西周置烽燧以来,我国有过古代“立国重边,威震八方”的辉煌历史,也有近代百年“有边无防,任人宰割”的惨痛教训。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边海防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我国拥有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与周边20多个国家接壤或隔海相望,新中国政府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共和国边防巍巍长城的建设,凝聚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更是为之呕心沥血。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边海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政治安边,经济兴边,军事强边;坚持自卫原则,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指挥下,边防部队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共和国的安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捍卫祖国领土的安全,英勇的边海防官兵发扬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多次边防海防自卫还击作战的重大的胜利,捍卫了祖国的神圣主权和领土完整,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分裂中国的阴谋,挫败了霸权主义对边境领土进行蚕食和侵略的图谋,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边境安全。

  一、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之战

  1962年,印度政府坚持侵略扩张政策,蓄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它融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一体,充分反映了边境地区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了军队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区作战的宝贵经验和军民共同保卫边疆的光辉范例。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玛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玛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英帝种下边界纠纷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处于混乱的局面,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这是向中印边界东段从阿萨姆平原的边缘向喜玛拉雅山进行侵略扩张的大好机会。于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讨伐队”向中国这部分地区的部落种族进行武力镇压、金钱引诱以及所谓订立契约外,还派大批测量探险队,化装成僧人、商人、探险旅行者窜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偷偷地进行大量的侦察、测绘(偷测)等活动,为英印政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洪划一条侵占中国西藏大片领土的所谓印藏边界线作技术上的准备。
  1914年3月,英国侵略者为了实现其侵略企图,施展阴谋手段,趁“西姆拉会议”之机(英国趁辛亥革命鼎革之际,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于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企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由于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阴谋未能得逞),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及其助手贝尔诱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人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骗夺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在德里交给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要求夏扎在上面签字盖印。麦克马洪在换文中,对此图既没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没有说明是依据什么原则、条件划出的,而仅标划在比例尺为1英寸等于8英里的地图上。当夏扎在签字时,表现推诿、迟疑不决时,贝尔马上变了脸色,发脾气。夏扎在威胁利诱之下,在“麦线”图上签字。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指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国《南方》月刊,载《中国藏学》1989年2期)。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围包括西藏东南之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区,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我国的浙江省,有着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水利资源)划归英属印度。划定后的印度东北边界,就从喜玛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玛拉雅山的山脊。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
  后来,英国给西藏提出的两个承诺并未能实现,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对“麦线”也不承认。英国知道炮制这条“麦线”的非法性,所以英国政府长期对此保密,不敢公开。
  在中印边境西段,1846年英国吞并查谟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便悄悄占领拉达克地区。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我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地图,把阿克赛钦、羌臣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阿克赛钦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从不承认该线。英印政府的势力从未进入该地区,也未在该地区行使权力或建立行政机构。
  英帝国主义在中印边境东段秘密炮制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在西段围绕所谓阿克赛钦问题提出的边界方案,是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和新疆的产物。正如周恩来指出的:“英国企图抹煞中印之间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线,用割裂中国领土、扩大英属印度领土的办法,来达到它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
  印度挑起边境冲突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印度政府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印度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脱离了英国的管辖,西藏同样也应从英国侵占的特权下摆脱出来。为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进行了交涉。对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却以大国主义的傲慢态度宣布,它就是要继承英帝的衣钵。英国侵略者虽然炮制了“麦线”,但好长时间未敢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的“麦线”以南地区,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趁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印度独立后,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而且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逐步向“麦线”推进。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在已被和即将被其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北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上,建立起它的“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改官方地图,将非法“麦克马洪线”原来一直标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口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我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爱尼山口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鉴于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在宗教及商业上的紧密联系,中国政府争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极为重要的。1952年6月14日,周恩来在中国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后,针对印度政府历次来的照会中所提它在西藏的各种“权益”,向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就中国处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原则和一项措施。周恩来总理指出:“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现在状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新中国与印度在西藏的关系,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他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对这五项原则表示完全赞同。
  尽管印度在边境上对我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我外交部也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议,但由于我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从1951年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
  1959年3月,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改革的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西藏独立”的社会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于是,印度政府蓄意向我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1959年3月22日,即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我平息、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在1950年至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军阿里、1956年至1957年我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筑新藏公路时,印度政府并没有提出异议。但这时印方却说该区属他们,并硬说我国“侵占了印度领土”。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对于尼赫鲁在信中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的问题,1959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同时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哨所。接着,8月25日印军挑起朗久事件,向驻朗久附近的中国工作队开枪射击,在印军遭还击2人毙命后,于27日仓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军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侦察,遭中国边防巡逻队扣押后
  ,60多名印军于21日越境围攻中国巡逻队,巡逻队被迫还击,双方互有伤亡。在击毙印军9人,俘7人后,印军余部狼狈逃窜。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我国的诬蔑。从1961年至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解放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解放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解放军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人民解放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走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脊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哨位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国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人民解放军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方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方各哨所。到20日,共打死打伤我方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方巡逻小组,伏击我方运输人员,射击我方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反击作战 酣畅淋漓
  印度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放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1962年10月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遵照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当尼赫鲁政府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中央及时做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玛拉雅山主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10月20~28日)。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8万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边区”;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中国国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托已侵占的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中国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大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山南地区,该地山峰比高1500米
  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有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中国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拉则山)山脊为界”的梦想。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万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担任左翼助攻部队,向沙则、仲昆桥、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节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于是,助攻部队穿密林,攀悬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军前沿,首先割断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的联系。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人民解放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仓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中国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维尔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反击作战。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于10月20日分别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拔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军据点,歼敌一部,进占了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反击作战。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印军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侵占红山头,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加勒万河谷。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外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他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新疆的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歼灭战的有效战法,决心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国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在班公湖以南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红山头是西段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该地是斗拉特别奥里基地印军联系天文点地区据点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16个地堡、5个地下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火力强,工事坚固。20日,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头战斗后,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沉重打击。
  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交通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堡,企图长期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边防部队向该处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隐蔽接近印军据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该处战斗结束后,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
  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岸建立了据点。班公湖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21日,担负空喀山口地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它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的拔点攻坚战斗中,解放军四战四捷,全歼印军。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入侵印军据点。

  转战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惯线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经东提通列城,两侧为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他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肃清后,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入侵印军。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阿里之羌山口、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转移中,边防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续行军140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涉齐腰深的冰冷刺骨的噶尔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热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印军侧后,断其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巴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卡分队配合主力作战。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羌山口与印军打响。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了羌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队攻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卓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巴里加斯、卡日果等地。巴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
  至此,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已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之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当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做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付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要扩大边界武装冲突,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11月16~21日)。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总部署是: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战。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大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心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18日晨,发起总攻。19日,占领邦迪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部队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瓦弄地区反击战。瓦弄,位于喜玛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东、南与缅甸、印度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入侵印军第十一旅4个营2000余人凭险扼守,并不断出击。中国边防部队以1个团向瓦弄扎公西北之印军左翼实施迂回包围;以1个团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居高临下,直插瓦弄;以4个连从察隅河以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11月16日晨,发起反击。16日17时许,中国边防部队进占瓦弄。另一部向东村地区之敌发起攻击,进占
  敌能。进驻瓦弄后,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击。到21日,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占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就地转入搜剿。瓦弄之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③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区反击战。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边防部队以约1个营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击;林芝边防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班公洛地区反击战。班公洛(今斯潘古尔)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脊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队的哨卡,威胁阿里纵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做出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其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部队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按时进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据点;攻打第二个据点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连部,摧毁了据点。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方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
  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印军据点全部清除。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我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方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维尔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7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他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方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和平谈判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惟一途径,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中印边界这场战争,中国方面完全是被迫的。中印两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1979年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边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只要双方以诚相见,按照上述原则,是能够圆满解决的。希望中印边界成为和平友好的边界。

  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20世纪60年代,中苏由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发展到国家关系破裂,由“舌战”发展到“枪战”。苏联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在边界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终于在1969年3月爆发了珍宝岛之战。
  中苏边界争端聚焦珍宝岛

  1964年2月至8月,中苏双方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在谈判中,中方要求苏联肯定俄国沙皇政府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而苏方拒不承认那些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双方立场对立,谈判破裂。中苏边界谈判破裂后,苏联不但大量增兵中苏边界,而且派兵进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仍然希望维持边界现状,以便集中力量对付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干涉。1965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访华时,周恩来提出改善和发展中苏关系的六点建议:(一)面临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5周年,最好双方把彼此的贺电、讲话都在报纸上发表,表示我们双方采取一致的态度。(二)发展两国贸易,并且可以在某些项目上长期合作。(三)过去有些建设项目没有完成,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把它完成。换句话说,就是把过去的那些建设项目作个结束。(四)文化合作协定的年度计划,过去几年执行得不好,我们希望今年能够执行得好一点。(五)我们要派一些留学生去,希望得到你们的回答。当然,如果你们也提出要派留学生来,我们应该相应地满足你们的要求。(六)双方的旅行协定,我们也希望能够执行。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处理中苏关系的基本思想。中国希望在中苏意识形态的争论中不要严重损害两国关系,以共同反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干涉,在处理边界纠纷问题中,中国持谨慎和有节制的态度。
  然而,苏联为了称霸,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苏边界进行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使中苏边境局势进一步恶化。据统计,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期间,两国间的边界事件达到4189起,比1960年到1964年期间增加了3倍。在中苏边界东段界河乌苏里江上,苏联边防军挑起的边界冲突愈演愈烈,性质越来越严重。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成为双方边界斗争的焦点之一。
  珍宝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东乌苏里江上,面积仅0.74平方公里。它原不是一个岛,而是乌苏里江中国一侧江岸的一部分,后因江水冲刷成为岛屿,枯水期和中国江岸相联。因为它两头尖,中间宽,形似中国古代的元宝,故称珍宝岛。按照中俄有关边界条约的规定,两国以乌苏里江为界。乌苏里江为通航河流,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凡通航界河均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并依此划分岛屿归属。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并一直处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管辖之下。但苏联却硬说这个岛是属于它的,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苏军拦阻中国边民进入珍宝岛,制造边界纠纷。从1967年1月23日至1969年3月2日的封冻季节里,苏军先后侵入珍宝岛共达16次。从1967年11月底至1968年1月5日,苏军侵入珍宝岛以北的七里沁岛达18次。在入侵事件中,苏军肆无忌惮地进行挑衅,动用拳头、棍棒殴打,以至开枪射击中国边民,还开动装甲车挤轧中国边防巡逻人员,多次打伤正常巡逻的中国边防军人,还抢走枪支弹药。据统计,仅1967年11月22日至1968年1月5日,苏联边防军打伤中国边防人员和边民共122人(其中重伤21人),打死轧死中国边民5人。中国边防人员在还击中打伤苏联边防军人10余人。由于中国边防部队对苏军的挑衅活动一再克制忍让,因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
  对苏联在七里沁岛制造的流血事件和在珍宝岛等地的领土要求及挑衅行动,中国政府从维护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原则立场出发,多次向苏方提出停止武力冲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边界争议问题的意见,但均遭到苏方的拒绝。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针对苏联方面变本加厉的挑衅,中国陆续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力量,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196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指示沈阳、北京等有关军区:加强中苏边界东段边防警戒的部署,做好军事上配合政治外交斗争的必要准备。要求边防部队在反挑衅斗争中严格遵守:针锋相对,后发制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处理边界事件的政策和措施。如遭到苏方殴打,可还手自卫,但不要开枪;苏方使用装甲车等冲撞时,可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向苏方提出强烈抗议;若苏方继续用装甲车冲撞,并轧死轧伤我方人员时,可相应还击,如炸毁其车辆,棒击其人员,但不准开枪射击;苏方若开枪,应当场向苏方提出最强烈抗议,并鸣枪警告;当两次警告无效,继续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边防部队可开枪实行自卫还击,等等。并要求:采取上述任何一种自卫措施,都要掌握“先礼后兵”的精神,把还击行动控制在中国境内;边防部队多设想几种可能,事先做好准备,有重点、有计划地打击苏军的挑衅,力争做到“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指示强调边防上每一行动,都要考虑全局,按政策办事,严格请示报告,以配合政治、外交斗争。上述这些指示充分体现了中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防卫立场,体现了中国以忍让和克制态度谋求中苏两国事态妥善解决的真诚愿望。1968年冬,苏联对珍宝岛地区的武装挑衅活动更加频繁和猖獗,致使中苏边境冲突处于随时可能一触即发的状态。乌苏里江封冻后,苏联边防军多次出动装甲车、卡车,拦阻并以棍棒殴打上岛的中国边防巡逻队。1968年12月27日,苏联边防军出动装甲车和汽车7辆,运送75名军人,越过乌苏里江冰面侵入珍宝岛,拦截并殴打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17名中国边防军人,当场打伤8人,抢走冲锋枪2支。1969年1月4日,苏联边防军出动30多名士兵侵入珍宝岛,对中国边防巡逻人员又推又打,并迫令中国边防分队离岛返回。1月6日,苏联边防军在珍宝岛上抓走两名凿冰捕鱼的中国边民。1月23日,苏联边防军76人在直升机掩护下,分乘4辆军车,携带军犬,对在珍宝岛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分队进行突然袭击。他们粗暴地把中国边防战士抛掷到冰面上,并放出军犬扑咬。这次事件中,中国边防分队28人受伤,被抢走冲锋枪6支、半自动步枪3支和数百发子弹。1969年2月,苏联远东边防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从此,只要中国人员一上珍宝岛,苏军就迅速出动人员干涉,追击、殴打。2月7日,苏军动用冲锋枪向中国巡逻队开枪射击。
  举世瞩目的一战
  面对苏军在珍宝岛上一再使用武力进行挑衅的严峻形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克制忍让的同时,制定了自卫反击的方案和战备措施。1969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军区提出了珍宝岛地区反干涉斗争方案。2月19日,中央军委同意了黑龙江省军区的方案。总参谋部在给沈阳军区、黑龙江省军区的复电中重申,严格遵守针锋相对,后发制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既不主动惹事,又不示弱;选择重点,预有准备地坚决予以自卫还击;速战速决,不予纠缠。周恩来强调,对苏边防斗争既要掌握好政治斗争的边防政策,又要作好自卫反击的军事准备。鉴于珍宝岛已成为对苏斗争和进行自卫还击的重点地区,总参谋部对该地区的军事斗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驻珍宝岛地区的边防部队以不少于一个加强排的兵力组成2~3个巡逻组,按既定的巡逻路线,不固定的时间进行巡逻;自卫还击的地点,必须严格控制在航道我侧;反击行动力求突然、迅速,不要纠缠,不要恋战;胜利后立即撤至有利地域;注意获取可靠的证据,如缴获其武器、器材,拍摄有关重要照片等。为了及时掌握该地区的斗争情况和加强前线对苏军挑衅活动斗争的组织指挥,沈阳军区决定,由军区副司令员萧全夫率领工作组,前往虎(林)饶(河)地区组成虎饶前指,指挥战备工作。
  第一次战斗。1969年3月2日上午8时40分,中国边防站派出两个巡逻组执行珍宝岛巡逻任务。当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领的第一巡逻组上岛后,遭到来自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苏联边防站70余名苏联边防军的阻拦。苏军一反常态,荷枪实弹,步步紧逼。为避免事态扩大,中国边防巡逻组主动向岛内后撤,苏联边防军则摆开战斗队形,从两面向中国边防巡逻组进逼,另以一部向中国边防巡逻组翼侧穿插,企图造成合围态势。这时,中国边防部队的第二巡逻组突然出现,拦住了苏联边防军上尉小队长伊万率领的迂回分队。9时17分,苏联边防军突然开枪,当即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立即进行自卫还击,迅将伊万等7人消灭。苏联边防军利用装甲车的火力压制中国巡逻分队,其中一辆侵入岛北端的中国江叉,企图从侧后攻击岛上的中国分队。中国边防部队岸上掩护分队当即以猛烈火力击退了苏军装甲车,并登岛反击。经过一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给入侵之敌以歼灭性打击,共打死打伤苏联边防军60余人(其中击毙31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卡车各一辆,击伤装甲车一辆。中国边防部队牺牲17人、重伤11人、轻伤24人,另有一名通信员失踪。
  3月2日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照会苏联驻华大使馆,对苏联边防部队入侵珍宝岛提出强烈抗议。照会说:“这次严重的流血事件,完全是苏联当局一手造成的。这是苏联当局长期以来蓄意侵犯中国领土,进行武装挑衅,不断制造流血事件中的又一次新的严重罪行……中国政府坚决要求苏联政府惩办这次事件的肇事凶手,立即停止侵犯中国领土和武装挑衅……中国政府再次严正警告苏联政府,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不容侵犯的,如果你们一意孤行,继续挑起中苏边境武装冲突,必将遭到中国人民坚决的回击,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只能由苏联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苏联边防军不甘心3月2日的失败,迅速增调坦克、装甲车和步兵进入珍宝岛地区,频繁进行军事挑衅。3月4日晨,中国边防巡逻分队上岛巡逻搜索,苏军发现后,立即从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出动装甲车12辆、卡车4辆、指挥车2辆开进珍宝岛对面的树林中,将炮口对向珍宝岛。其中3辆从北端侵入珍宝岛。此时,中国巡逻分队已返回,双方未接触。此后,3月5日、7日、10日、11日、12日,苏联边防军和装甲车多次侵入珍宝岛以及岛西侧的中国河道。
  为了应付事态的进一步扩大,3月7日中央军委给沈阳军区指示:在乌苏里江冰化以前,把珍宝岛和七里沁岛作为自卫反击的重点,抽调步兵、炮兵以及高炮和反坦克分队部署在饶河西南地区集结待命。按上述指示,沈阳军区立即把分散在各个支农点上的部队迅速收拢,在4天内进至指定地域。担负任务的部队迅速行动,一边进行战前思想政治动员,一边进行战斗编组和临战训练。13日,工程兵分队在苏联边防军车辆经常通过的珍宝岛西南侧江叉地区设置了小面积反坦克地雷场,反坦克炮兵隐蔽地进入前沿和纵深阵地。
  第二次战斗。3月15日凌晨,苏联边防军10余辆装甲车掩护步兵从北端侵入珍宝岛。中国边防分队一个加强排立即抢占珍宝岛东南部的天然棱坎,与登岛苏军形成对峙。8时零2分,苏联边防军首先开火,并以6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冲击。中国边防部队阵地指挥员营长冷鹏飞立即命令步兵分队消灭敌装甲车上的步兵,同时带领火箭筒组由阵地前出,待敌装甲车进至几十米距离时突然开火,一举击毁苏军装甲车2辆。战斗至9时16分,苏军其余的装甲车撤回对岸,登岛步兵被中国边防部队炮兵压制在岛中间的凹部,苏联边防军发动的第一次进攻被击退。
  中国边防分队立即利用战斗间隙,调整射击位置,加固工事,作好迎击苏军再次进攻的准备。9时46分开始,苏军使用地面火炮和坦克,对中国边防部队的岸边阵地和岛上分队进行猛烈炮击。10时10分开始,苏军出动6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向珍宝岛开进。以其中4辆坦克由珍宝岛南端窜入中国江叉,向中国边防部队守岛分队的侧后迂回;以另外2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由北端侵入珍宝岛,向中国守岛分队的正面发起进攻,企图对中国守岛分队实施前后夹击。与此同时,苏军还以江岸上的大口径火炮和机枪火力封锁中国江叉,拦阻中国江岸上的部队上岛支援。根据苏军坦克从中国江叉迂回和登岛比较困难的情况,中国守岛分队以少数兵力在珍宝岛西侧监视和阻击苏军的迂回坦克,集中主要兵力和反坦克兵器,抗击正面进攻的苏军。同时,中国岸上的无后坐力炮分队向迂回的苏军坦克进行攻击。苏军坦克遭打击后,改变行动路线,其中1辆闯入雷区,履带被炸断,随后被中国边防部队炮火击毁。激战中,冷鹏飞负伤,由孙玉国接替阵地指挥。战至12时25分,苏军第二次进攻被击退。共击毁苏军坦克1辆、装甲车2辆,击伤坦克、装甲车各1辆,给苏军步兵以很大杀伤。
  为了迎击苏军更大规模的进攻,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部队迅速进行部署调整,做好更大规模防御作战的准备。13时35分,苏军的纵深火炮、岸边坦克炮和其他火炮,在炮校机(亦称侦察校射机)引导下,对中国边防部队的防御阵地和边防站等,进行大规模炮火袭击。炮击正面达10公里,纵深约7公里,持续2小时。15时13分,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1辆装甲车的掩护下,向珍宝岛发动了第三次猛烈进攻。苏军以部分坦克和装甲车在正面展开,进行火力掩护;以其他坦克、装甲车和步兵分两个梯队向中国边防部队防御阵地发起轮番冲
  击,企图以优势火力兵力将中国守岛分队歼灭。中国守岛分队采取以几个战斗小组集中围打一辆坦克或装甲车的战法,同时以岸上步兵火力分割敌坦克与步兵,打乱其战术协同。15时30分许,中国边防部队炮兵投入战斗,以猛烈的炮火打击岛上的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击毁击伤6辆,同时以一部炮火压制苏联江岸局部地区的火力支援。苏军遭受重大损伤后,于17时15分撤出珍宝岛。苏军的第三次进攻被粉碎。
  15日战斗,中国边防部队与苏军50余辆坦克、装甲车以及大量步兵,激战9个多小时,顶住了苏军的6次炮火袭击和3次登岛进攻,共击毙苏军上校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以下60余人,打伤80余人,击毁击伤坦克、装甲车13辆,并缴获军事装备一部。此次战斗,中国边防部队阵亡12人,负伤27人。
  3月16日,苏军登岛收尸。中国边防部队未予出击。
  第三次战斗。被中国边防部队炸断履带的1辆苏军T-62型坦克,留在中国江叉的冰面上,成为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的铁证。因此,苏军千方百计想夺回这辆坦克。3月17日凌晨开始,苏军以炮火猛烈炮击中国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和纵深达6公里的地域。接着,在坦克和装甲车掩护下,出动70余人入侵珍宝岛,在岛上敷设1000余枚地雷。布雷时,预留了一条宽20米的通路,以便把这辆T-62型坦克拖回去。为了粉碎苏军强行拖走坦克图谋,并对苏军的炮击行动予以回击,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拦阻苏军登岛。至17时,苏军停止炮击,中国边防部队遂于5分钟后也停止反击。随即侵入珍宝岛的苏军在施放烟幕后,逃回苏联境内。这次反击战,中国边防部队击毁击伤苏军坦克2辆,打死打伤其步兵30余人。
  争夺坦克战。苏军见坦克拖回不成,便想将其炸掉。3月21日晚,苏军派遣一个爆破组,沿预留的雷区通路向T-62型坦克运动,企图将它炸毁、炸沉。当这个爆破组接近坦克时,中国边防部队以火力将其击退。后来,苏军为了防止坦克被中国边防部队拖走,一面用炮火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接近坦克,一面昼夜不停地炮击这辆坦克。由于附近的冰层被炮弹炸开,坦克沉入江底。中国边防部队冒着苏军的炮火,连续奋战,穿过一米多厚的冰层,于5月2日将这辆坦克打捞上岸。后来,这辆坦克被送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
  中国边防部队经过3月2日、15日和17日的战斗,共击毁击伤苏联边防军坦克、装甲车17辆,击毁卡车、指挥车各1辆,毙伤200余人,缴获T-62型坦克1辆、各种枪31支(挺)、弹药和军用物资一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是一次目标有限的边界战斗,是对苏军不断制造边界事端的一次反击。战斗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战斗胜利的意义和影响非常重大,令世人关注。3月20日,中央军委通令表扬参战的全体指战员。7月3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边防站站长孙玉国、政治干事杜永春、火箭筒手华玉杰、班长周登国、营长冷鹏飞、副科长孙征民烈士、班长杨林烈士、副连长陈绍光烈士、副连长王庆容烈士、战士于庆阳烈士等10名官兵以“战斗英雄”称号,给边防部队的侦察连、一连和公司边防站等10个单位记集体一等功。
  珍宝岛作战胜利的经验证明,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是反侵略战争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独立主权国家面对强敌的战争威胁,敢不敢奋起抵抗,这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抉择问题。珍宝岛战斗表明人民解放军在长期和平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战斗队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这支军队足以抗击任何入侵之敌的决心和能力。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证明,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仍然是以弱胜强、赢得反侵略战争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