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苹果维修点查询:句子结构常见的错误(修改病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41:45

句子结构常见的错误(修改病句)(一)

 

一 搭配不当

 

(一)  主谓搭配不当。  丽足天下 倾国倾城

 

1 由于不理解词义的配合或粗心大意而造成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如:

 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改:

 发电站)(每年)(发)的电,[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解析:该句主语中心“发电量”同谓语中心“输送”无法配合,因为能输送的是“电”,而不是“发电量”,“发电量”只能论大小多少。)

 

2  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如:

  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

 

(解析:根据主语“承前省”的原则,原句“发出沙沙的响声”的主语应该是“月光、树影”,这显然不合事理,发出响声的应该是“树枝”。要注意不可将“树枝摇曳着”这句话后移,因为只有树枝先“摇曳”,“月光、树影”才会跟着“晃动”。)

 

(二) 动宾搭配不当。

  如: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安静)的教室。

  改: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教室)的安静

 

  (解析:该句“打破了安静的教室”,动语部分和宾语部分不能搭配,“脚步声”打破的不是“教室”,而是安静的氛围。)

 

(三)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

①     (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条件

  改:

(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条件

  或:

(中学时代)(掌握)的(丰富)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条件。

 

(解析:该句是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中学时代打下的”是“基础”,不是“(基础)知识”。如果要保留知识,可采用第二种改法。)

 

②     你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的同志。

改:

   你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的同志

或:

   你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自己“看不惯”)的同志

 

(解析:该句是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跟自己”和“合不来”是双方的,而“看不惯”是单方面的。)

 

③     老师沉思了少许,慢慢踱到了我的身旁。

改:

老师沉思了一会儿,慢慢踱到了我的身旁。

 

   (解析:补语“少许”表示数量少,与“沉思”不能搭配。)

 

(四) 主宾意义上不能搭配。

   如:

     秋季)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改:

     秋季)的北京是美丽的(城市)

或:

  北京)的秋季是美丽的(季节)。

 

(解析:该句的主干是“北京是季节”,显然不合情理。“美丽的”是“的字短语”,可以做宾语。)

 

★  在检查句子是否有毛病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并列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往往出现同有关句子成分不完全搭配的情况。

  如:

我[将妈妈的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言语]摄入镜头制成相册

改:

我[将妈妈的一张张笑脸]摄入镜头制成相册

 

  (解析:“摄入镜头”的可以是“笑脸”,“言语”却不可以。)

 

 

 成分残缺和多余

(一)主谓宾残缺

1.主语残缺

(1)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或“使”字造成主语残缺。

  如:

     ① [在他跑过来时],抱着(一个)球。

  改:他跑过来时,抱着(一个)球。

   (解析:原句将主语放在了状语里面,造成主语残缺。)

      ② 看到白衣天使们为抗震救灾而忘我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改:  看到白衣天使们为抗震救灾而忘我工作很受教育。

(解析:原句的两个分句皆无主语,去掉“使”字后,“我”做全句主语。)

(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如:

    (《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

  改:(《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王老虎[把他]抢回家,并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

  或:(《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并被送<到>王老虎妹妹王秀英房中

  (解析:本题牵扯到“把字句”和“被字句”的问题,“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而“被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原句由三个小分句构成,第一个小分句的主语是“周文宾”,其他两个句子没有主语,根据句子主语承前省的原则,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也应是“周文宾”。所以原句第三分句就是“周文宾[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这时“周文宾”就成了“送”这个动作的发出者,而事实上他是这个动作的承受者。)

2.谓语残缺

 (1)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

  如:

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二十米宽、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改:[经过南堡人民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二十米宽、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或:南堡人民苦战了<一个冬天>,(一道)(四米高、二十米宽、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解析:“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在原句中做状语,因此“南堡人民”缺少谓语,可改为“经过南堡人民一个冬天的苦战”,让它们整体作为句首状语,这样全句只有一个主语“拦河大坝”;也可改为“南堡人民苦战了一个冬天”,这样两句话各有各自的谓语。)

 (2)由于缺少谓语中心,造成谓语残缺。

  如:这些杂交水稻产量高,而且[比外国进口的杂交水稻]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改:这些杂交水稻产量高,而且[比外国进口的杂交水稻]具有(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解析:缺少谓语的句子,从语感上十分别扭,其次“比外国进口的杂交水稻”是介宾短语,一般做状语,因此它的后面就缺少了一个谓语动词。)

 3. 宾语残缺

  如:从中西医结合到完成新医学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

  改:从中西医结合到完成新医学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的过程。

(二)定状补残缺

   :(这个)(带形的)草原是(基密尔大岭山洪冲击成的)(一条)(不十分规则)的河流基密尔河……年深日久,冲积成厚厚的土层……於成了一片大大小小的沼泽地,遍生着芦苇乌拉草。

   改:(这个)(带形的)草原,[原来]是(基密尔大岭山洪冲击成的)(一条)(不十分规则)的河流基密尔河……年深日久,冲积成厚厚的土层……於成了一片大大小小的沼泽地,遍生着芦苇乌拉草。

   (解析:原句的主干是“草原是河流,叫基密尔河”,草原怎么是河流呢?联系后文可知,这草原的前身是河流,故需加上“原来”一词。)

三)主谓宾多余

  1.主语多余

  如:(我们班)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纪律。

  改:(我们班)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都][能][认真]听讲遵守纪律。

  或:[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班的同学[都][能][认真]听讲遵守纪律。

 2.谓语多余

 如:我们先去慰问了烈士家属,然后到烈士陵园举行了献花。

 改:我们先去慰问了烈士家属,然后到烈士陵园献花。

 (“献花”就有“举行”的意思。)

 3.宾语多余

 如:我们响应上级的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任务,争取提前完成这项工程。

 改:我们响应上级的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争取提前完成这项工程。

 4定语、状语多余

 (1)定语多余

  如:(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改:(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潜台词啊!

   (解析:“潜台词”本就无声。)

(2)状语多余

  如:在旧社会,穷苦的劳动人民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是共产党把劳动人民从水深火热中将他们拯救出来。

  改:在旧社会,穷苦的劳动人民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是共产党把劳动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把劳动人民”和“将他们”,意思相同,保留一个即可。)

句子结构常见的错误(修改病句)(四)

 

三语序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

 如:里屋北院上房,我们老两口住。,

  改:北院上房里屋,我们老两口住。

  (“北院”、“上房”、“里屋”存在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的关系。)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如: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来看我们。

  改:附近的许多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我们。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如:这次会议,对于节约原材料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改:这次会议,对于节约原材料问题也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如:(一位)(优秀的)(国家队的)(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篮球)(女)教练

  改:(国家队的)(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 (优秀的) (篮球)(女)教练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如:许多老师[昨天][都][热情地][同他][在休息室里]交谈

  改:许多老师[昨天] [在休息室里] [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四、句子杂糅

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糅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

  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办事想问题都要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解析:原句将“以……为出发点”和“从……出发”糅合在一起了。)

五、歧义

句子总是运用在特定的语境里,一般只有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听者、读者误解,这是一种语病,称为歧义。

   如: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

   改: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去报到。

   改: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

 (解析:原句没有说清是“15日这一天”还是“15日前的任何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