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yd751 mp4:中小学生缘何远离文学名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45:18


(2004-10-26 08:来源:新华网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本稿查看评论
新华网上海10月25日电(陆斌) 今年10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语文教育论坛上,作家肖复兴一语惊四座:"我建议现在的小学、初中生,不要再去读文学经典了!"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肖复兴何出此言?中小学生要不要读文学名著?怎样让中小学生更多亲近文学名著?且来听听各方人士的说法。
阅读名著应该"悦读"
作家肖复兴:今年国庆期间,我在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小孩正读三年级,抱着一本漫画书《乌龙院》边看边笑。朋友告诉我,孩子对这套漫画爱不释手,早也看,晚也看。我就问孩子:"这本书好看吗?"孩子回答:"当然好看!你看,徒弟跟师父学练'空手劈砖',砖没断,反而长了一个包,包里面又长出了一个仙人掌---多有趣啊!"
由此我想到,孩子的兴趣和大人是不同的!不少文学名著里的内容和现在孩子的生活距离太远了,它们真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吗,不能吸引何谈熏陶呢?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不要硬去读文学经典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学经典没有存在的必要。名著也要看,应该等孩子读完了小学、初中以后,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再去阅读。
新民晚报教育热线主持人陆英:我接到一些家长打来的电话,诉说孩子阅读不当带来的烦恼。一位母亲说,她给10岁的儿子买了很多课外书,其中有世界名著《高老头》,但儿子把《高老头》拿在手里翻了几下,就彻底跟它再见了,还说"我晕!根本看不懂!"。更糟糕的是,这以后,只要是母亲推荐的书,儿子一律不看。
还有一位父亲更加焦急。 他说,女儿的一位老师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就顺便推荐给女儿看。小姑娘原本就不太开朗,读了张爱玲的小说后,就变得特别敏感、焦虑,晚上经常失眠,害怕进学校。这位家长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阻止女儿读那些不该读的书!"
我觉得,阳光少年应该进行"阳光悦读"。"阳光悦读"在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中扮演重要角色,我熟悉一个阳光少年,善良、快乐、明朗,这样的好性格是名著"悦读"结出的善果。对孩子们来说,名著不是艰深的"高老头",而是安徒生和格林兄弟;阳光少年也该读苦难故事,但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幽闭症"式的,而是同苦难抗争的,教会孩子什么是坚强。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指导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注意有所选择地帮助孩子"悦读",不同年龄阅读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名著。
记者短评:在繁重的学业和电视、游戏、网络聊天等娱乐形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名著的中小学生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因此对名著的"悦读"显得非常必要。如果孩子们对名著敬而远之,碰也不碰,那不仅是名著们的悲剧,也是孩子们的损失。
另一方面,目前的社会过于追求阅读的娱乐化、轻松化,导致"快餐书籍"大行其道。如果遇到一些名著确实不那么好读、有时还需要阅读者去"啃",就索性弃之一旁,这也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书要多读几遍才能读懂,而且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收获。
名著书目应该与时俱进
中小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经典名著?去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阅读和推荐书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围绕着这一推荐书目,一些出版社纷纷推出配套丛书。记者在上海南丹路新华书店找到了大批丛书,翻阅之下发现二十世纪之前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经典作品占了绝大部分,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寥若晨星。
翻译家叶廷芳:现在向中小学生推荐的名著太老了,每个时代都有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经典,而历史总是不断超越过去的。在强调阅读经典的同时,应该引导青少年跟随时代的发展,去理解自己身处的时代。
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给学生开的阅读书目不能太局限于古典作品,经典的涵义总是随着时代在变化,许多过去并非经典的作品今后也可能会成为经典。而且现在的学生更爱读的还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当代作品,比如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复旦附中老师在阅读课教学中也相当注意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现代文学经典,如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效果都不错。
出版社编辑吴洪: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上海译文出版社编选了21种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仅《老人与海》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作品,其余如《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哈姆莱特》、《堂吉诃德》、《伊索寓言》等都是100年以上的古典作品。难道是二十世纪缺乏优秀的当代文学值得向青少年推荐吗?其实,《麦田守望者》被称为是探索心灵成长的经典小说,它在美国也一直被列入学生的必读书目;《挪威的森林》以其青春文学的特有表现力近几年来深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还有《小王子》、《夏洛的网》、《瓦尔登湖》、《喧哗与骚动》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文学性、思想性俱佳,而且更富有现代气息,更能激发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值得向学生推荐。
教师蒯威:人民文学出版社为配合教育部推出的《语文课程标准》,近期全力出版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纵观"必读丛书",除开古华的《芙蓉镇》、阿来的《尘埃落定》,竟然再也找不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子。像《论语通译》、《孟子选注》、《庄子选译》这样的书籍,像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样的经典著作,能向中学生展示中国和世界文学、美学和哲学的精髓,自然不可不读,但是这些高头讲章选取的数量确实太多太多,它们佶屈聱牙的文字、曲折深奥的含义、浩浩荡荡的篇幅、纵横捭阖的译注,事实上超出了一般中学生的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无法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当代作家灿若星辰,当代文学、美学、哲学作品蔚为大观,中学生对这些作家和作品应该会更感兴趣。
记者短评:中小学生需要读书,需要读名著,就像他们发育时需要营养一样。但是,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的趣味是多样的且多变的,他们需要社会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菜单"。这个"菜单"的营养配给应该是合理的,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应该是适合他们口味的,应该是适合他们承受能力的。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名著?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把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小学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405万字;高中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555万字。那么,怎样让名著在这些阅读总量中占据最大限度的比重?怎样让中小学生在阅读名著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对于经典读物,教育界应提供一种"新读法",让中小学生理解作品实际所要表达超越时代的深义,力求让离现实比较远久的经典作品引进后能够成为"活"的经典。同样,现当代作品如不经引导,青少年也未必能够真正接受。孩子的年龄、地区差异等问题都会影响阅读效果。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课外必读书目应该按小学、初中、高中分段列出。每个必读书目不在于多,而在于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特点和可接受性,精选古今中外名作,以经典为主,偏重人文性和民族性。既是学生必读的,则语文教师也应该必读。为使必读书目真正落实"必读",还应该在教师进修和学生考查上,有硬性要求。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步根海:经典作品主要是名著名篇,名著将以课外阅读为主,名篇以课内阅读为主。作为一个上海学生有些名著名篇是"雷打不动"必须阅读的,而且会以硬性的行政手段和与考试挂钩的措施来"强迫"学生阅读,一是会有总量的规定,其次会在平时考试中有所体现,读书笔记也将成为检测的一个方面。此外,学校和教师都必须"挪"出一定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读书交流活动。如果语文增加课时的话,首先会用于阅读,以保证学生有"独立阅读时间"。今后必读篇目可能会体现在中、高考中,比如可以用自由选择的形式出"从推荐书目中选一段你读过的片段,就某社会现象说说你的看法"之类的弹性题目。
家长刘先生:要让孩子多读名著,家长可以多加引导。一是告诉孩子自己青少年时代读名著的经历和由此受到的益处;二是与孩子一起读,并加以辅导讲解;三是经常读,每天给孩子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四是找准孩子的兴趣点,尽量挑选他喜欢的名著类型。
记者短评:阅读名著是需要平静的心境和沉思性的思考的。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全社会应该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典阅读平台,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经典名著产生更大兴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