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接待岗位任职要求:张晓风散文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47:59

张晓风散文 赏析( 4篇)  

张晓风散文赏析

 

篇目: 1 春之怀古(诗性散文)

   2 摘心(讲演记录)

3 幸亏(二题)

           4 高处何所有(赠毕业同学)

作者简介

张晓风(1941-   ),女,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原籍江苏徐州,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父母赴台。毕业于台湾私立东吴大学中文系及研究所,留校任教,现为阳明医学院教授。60年代初开始写作,广泛涉足散文、戏剧、小说、儿童文学、诗歌、学术论述领域,创作甚丰并取得显著成就,蜚声海内外。但她最出色的作品是散文。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使她获得了中山国家文艺(散文)奖,遂以散文成名,八十年代以来,致力于散文创作。她的散文,可用学者的深度细读,因它是那么深刻;可以孩童的天真翻阅,因它是那么浅明。她笃信基督,早期作品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她的作品,从风平浪静而卷入狂风巨浪,从一尘不染而直逼尘世的核心;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又是极富于人道精神的。评论家说她,笔如太阳之热,如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腕挟风雷,淋漓健笔,刚柔相济,亦秀亦豪。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我在》、《玉想》、《晓风散文集》等,另有《晓风小说集》、《晓风戏剧集》和许多种杂文集行世。

选文一:《春之怀古》

(一)   意蕴分析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诗性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美丽自然的关爱赞赏和对现代文明侵袭践踏自然的痛惜和谴责。

自然界的春是那么的风姿绰约,生机勃勃,充满了诗情画意。不管是冰消雪融,流泉淙淙,雷响雨落,还是桃花烂漫,柳絮飞扬,百鸟欢唱……,在一个痴爱钟情于大自然、热情讴歌自然之美的女作家心目中,都是极有灵性、有情趣、引人遐思,悦人耳目心神的享受。春天的音容笑貌,深深烙印在她心灵的诗笺上,以至她执拗地坚信“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她怀着对自然的那一片深情厚爱,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自然之美,讴歌着自然之美。

然而,现代文明那强悍的手脚无情地伸向了大自然,践踏着大自然。烟囱林立,环境恶化,如诗如画的春天消逝了,那一份动人的美正离我们远去。作者为此黯然神伤,满怀惆怅。她不肯相信无情的现实,坚信春天仍在,要“穿过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去走访久违的春天。那是一种执着的追寻,更是一种委婉的谴责,深切的怀念。

女作家以优美深情的笔触,给我们描画出一尘不染时大自然的娇容丽姿,诗意地揭示:现代文明造成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环境正在不断恶化,许多美景远离人间,一去不返。爱美的人们只有感伤地追忆凭吊往昔了。

“春之怀古”,流露的是深深的叹惋吧?

(二)   艺术点评

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何处?

首先,是丰富奇特的想像。这是张晓风散文的一大特点。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纯真的情感去把握和捕捉大自然的美,在轻风流水、花鸟草虫之间驰骋想像,营造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伴随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她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把景物人格化,再不着痕迹地设成譬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她想像成白雪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春雷响,春雨落,她想像成鲁莽的男孩无心惹祸,逗哭了柔弱娇气多愁善感的女孩;布谷催春,满城杜鹃花开,红艳似火,她想像是被顽皮的鸟儿斗急了,面红耳赤;清风徐来,柳絮飞扬,她想像是柳树满腹才思,在吟诵无人能懂的诗句;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她想像是春天率领精锐的部队在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更妙的是,春鸟在蓝天上飞翔、啁啾,她想像是数学家在丈量空间、核算数据;蝴蝶穿行花丛,蜜蜂采花酿蜜,又想象它们是在给花儿点数、编册;清风拂过树梢,檐前风铃叮咚作响,则是人的纵宠、记忆、垂询……这些想像奇妙无比,把美丽如画的春天写活了,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享受。也只有亦秀亦豪、心灵笔巧的张晓风会有这般丰富迷人的想像力。

    张晓风散文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她那新鲜活脱的诗性文字。她曾说过:“我是非常喜欢用一点新鲜的手法作为文字修辞的办法”,“刺激一般人的联想力。”除了主观推理的想像联结以外,她还采用为许多人所称道的博喻手法,以及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加强散文的语言节奏,产生感情的递进,增大抒情力度,诵读起来很有激情,很有气势。她的语言精美雅致,韵味十足。作者十分注意炼词造句,化用古文句法,笔下色彩鲜明,充满动感,如诗如画。可谓刚健中不失柔美,豪气中犹存雅韵。

再,就是结构的缜密精巧。短文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反复渲染,驰骋想像,尽情铺写春之美景,既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枝繁叶茂而主干分明。结尾呼应中又有深化拓展,一方面易于读者梳理思路,另一方面也在反复强调中加深了印象,脉络十分清晰。

(三)   人生启悟

这篇美文启迪我们——

    一、珍爱自然,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只是地球上万千生灵中的一分子,不能以愚妄无知的老爷式姿态任意索取身边的“财富”,肆无忌惮地掠夺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和周围的一切和平共处,互相关照。否则,大自然被破坏,回报我们的不仅仅是春天远去,美景不再,人类也会自食其果,受到戕害,到那时,怎一个“怀古”凭吊了得?

二、“你对生活展开笑容,它也报你以微笑。”以一颗善心、诗心观察自然,感悟生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便美丽如画,令人驰魂夺魄,生命因而增添了许多乐趣。活着,便是一种享受了。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土壤,美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张晓风如是。

 

选文二:《摘心》

(一)   意蕴分析]

这是作家的一篇讲演记录稿。听众是一些身患残疾的青年。讲演,属于热情洋溢的议论性应用文体,它的成功之处也是妙处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张晓风讲了两个故事,又谈了养花之道——如何栽培矮牵牛、木瓜。她讲出了什么道理呢?

皇帝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画工,怎样为自己画像才算聪明呢?既不夸示自己的残障,也不隐瞒自己的缺陷,找一个最好的角度表现自己——扬长避短。

作家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身体上的缺憾即使无法克服,也没什么不好,体能受限制,心智就格外活跃,因为“如果上帝关了一扇门,他自会另外给你开一面窗。”——缺处有补。

养花之道——“摘心”,又有什么启示呢?——生物的本能是愈挫愈勇的。“残障”如“摘心”,暂时受挫、疼痛,但生命的本能就是用最委婉的方式求得生存和飞扬,天地宽厚仁慈,失去主干,自有旁干来补足,“摘心”之后,仍有繁花齐开的花季。同样,残障不可怕,只要失意不失志,痛苦不自弃,人生照样有光华灿烂的时候。

(二)   人生启悟

这道理不仅讲给残疾青年听,也适于健全的青年,乃至所有的人。“人非完人”,“好事多磨”,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缺陷和不足,人生旅途上也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打击,只要抱定“愈挫愈勇”的念头,学会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补偿,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更加枝繁叶茂。

(三)   艺术点评

这篇讲演有如下特点:

一、形象化说理。

张晓风没有用苍白空洞的大道理,居高临下地为残疾青年“指点迷津”,激励其自尊自信自强,而是借助于讲故事,谈养花之道的委婉方式,曲折自然而又生动形象地启发他们,去感悟人生,正视“残障”。可谓循循善诱。这也正体现了作家高超的劝世技巧。读了这篇文章,谁能不对那两个故事和矮牵牛的栽培方法印象深刻呢?巧妙的是,其中蕴含的哲理也自然铭记在心了。

二、平易近人,推心置腹。

作为大学教授,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张晓风享有盛誉,地位极高。她却一点架子也不摆,谦和平易之极,坦言自己“一直不习惯去指导别人,作权威状”,愿意诚恳地和听众交流,“分享心里所想的东西”。有这样的出发点,立场很平等,态度很亲切,语言很朴素,讲得很感人,听之读之,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自然她的教诲就能入耳入心,移情动性。这得力于一颗仁慈的爱心,不是表达技巧圆熟所能及的。

选文三:《幸亏》

(一)   意蕴分析

“幸亏”二题,须分述之。

其一,是“幸亏我不是农人”,否则,“我种的庄稼蔬菜价钱会高得惊人,足以让每一个走出菜场的人倾家荡产。因为“一粒谷子由种子而秧苗而成稻复成粒的几世正果里有几千年相传的农业智慧以及阳光、沃土,和风细雨的好意。”“其背后除了农人的汗泽以外,也包括军人的守土有功,使农事能年复一年平安进行,还有运输业……成本浩大,来之不易呀!怎能不尊同金玉?至于蔬菜瓜果,那是价值连城的珠宝,精美无双的艺术品,几乎每一种背后都依附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引人遐想。作者爱美心切,怎会贱价卖掉?

如此看来,作者不是唯利是图的奸农,也不是搞恶作剧的顽童,而是一个以仁慈宽厚之心珍惜劳动成果、体恤劳动艰辛、懂得欣赏美和爱护美的“爱的天使”。

其二,是“幸亏我不是上帝”,否则,嫉恶如仇,严厉苛刻之下,“整个世界都被罚得残缺了,而人性丑陋依旧,愚鲁依旧”。唯有上帝,有无限博大的包容和等待,有仁慈到溺爱程度的疼惜,“世人才能安然拥有能有的一切”,所以,“所有的人都该庆幸——幸亏自己不是上帝”。

这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劝谕,推崇宽容、仁慈、博爱众生。

“幸亏”二题,是连理枝上的并蒂花,角度不同,而一脉相承。

(二)   艺术点评

张晓风对大自然,大地上的山川草木,有一种感恩的情感,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

她把有机界、无机界的一切都看作是造物主的神迹,敬为神明,认为都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性格有情感有灵魂的,在她看来,在生命面前,人应持的唯一态度是敬畏和虔诚,崇奉和祭祀,爱护和珍惜。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具体表现是她随处流露的物我平等、物物平等。在自然万物和人创造的文化面前,她的审美态度集中表现为三种最主要的感情:惊喜、悲悯和体恤。这样,所写的文章就成了她敬畏生命、敬畏天地、敬畏造物主神迹的灵魂闪耀的诗意记录了。

张晓风特别喜欢用组诗、组曲的同题协奏方式来结构篇章,以强调“诗”的那种“待兴而发‘的灵动、自由和活泼。她一般不看重文章章法(照样浑然天成),而看重整体的协调和内在的一致,在统摄协调的前提下,多多位多侧面分散描绘自然与生活。《幸亏》二题即是如此。

著名评论家余光中先生曾指出,张晓风散文艺术的突出手段是豪喻。这是一种诗性的思维,它超越了修辞手法的层面。这是张晓风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美在她心灵空间的回声。她常能出奇制胜、不落俗套,以大胆丰富的想像来诠释自然、感悟生命。她对线条、形体、色彩的敏锐细腻的感知捕捉,绝不亚于职业画师。我们在《幸亏》中赏析到的汪洋恣肆的豪喻,鲜明地体现了她的散文艺术特色。

(三)   人生启悟

    一、懂得珍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大千世界中许多花费了无数人工、心血、智慧等而又普通家常如米麦果蔬的事物,倘若不计成本,坦然接受,乃至任意糟蹋,应该算是一种罪过,按宗教观的说法。

二、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身边的事物,则遍地珠玉,满目璀璨。在张晓风笔下,普通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茄子等也美丽非凡,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换一个人未必如此,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的心灵和眼光。懂美爱美才能识美。我们应该培养美感,丰富审美素养,善于发现美,让生活多一点美好和乐趣。

三、呼唤宽容、仁慈和博爱。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世界也并非处处美好。倘若苛求,永无宁日,幸福安在?每个人都应以仁爱宽厚之心包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完美,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间天堂、心灵圣殿。

艺术点评选文四:《高处何所有》

(一)   意蕴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散文。

阅历丰富,阅人也睿智的老酋长临终之际选拔继承人,三个优秀的年轻人(身强力壮而又智慧过人)在遴选之列。他的测试题目是“尽可能地攀登大山,爬到最高超最凌越的绝顶,再回来讲述自己的见闻。这实际上是考验他们能否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具备真英雄的胸襟、气度。三个年轻人分别花了三天、一周和一个月的时间,收获各不一样:浅尝辄止只到山麓的“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半途而废到达山腰的“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坚持不懈,终至绝顶的,归来时“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

“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是凡夫俗子的生活境界。只感觉到鸟语花香,便会淹没在尘世的幸福之中,遗忘掉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感,难成大器;“松林肃穆,秃鹰盘旋”,是奋斗者途中所见,成就英雄的道路是孤单凄清的漫漫长途,没有轻歌笑语,只有肃穆与庄严。此时驻足不前,则功亏一篑,难成正果;及至人生绝顶,事业高峰,放眼四顾,一无所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浩茫无际,个人微不足道,如尘沙、草芥。真英雄到此境界,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人生天地间的渺小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他所担负的责任之大,他所取得的成绩之微不足道,自然就消除了骄矜自负,愈发恭谨勤勉地完成上天所交付他的使命。

(二)借事喻理,振聋发聩。

晓风善讲故事,往往意味深长。这一则老酋长选拔继承人的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竟寄托着人生绝顶“真英雄”的见闻感受。让人初时迷醉于故事的曲折生动,继而又为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理掩卷深思。没有指手划脚、颐指气使的说教,只有含而不露、引人入胜的娓娓讲述。篇末的真抒胸臆乃是水到渠成的情感喷发,感悟结晶,也是哲理的强调与明示。故事中三个年轻人所走过的路,可视作人生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和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譬喻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喻贴切自然,发人深思。别忘了,晓风女士本人即是一位“真英雄”——征服人生高山,登上事业绝顶的成功者。英雄知英雄。这就是她的感悟。

文章虽短小而精悍,故事生动而含义隽永,有诗心有悟性的同学,读后当会感到耳畔金钟轰鸣,振聋发聩吧?

(二)   人生启悟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青春少年,谁不想建功立业,攀登上人生的最高峰?可是,你是否具有真英雄的胸怀、气度?是否愿意付出艰辛?是否能够忍受孤独,战胜寂寞?当你体味到那种真切的渺小感时,你是追悔莫及,纵身凡尘,还是勇担大任,知难而上?

渴望有所建树的青年,为了使生命有意义,就要去尽力攀登面前的每一座大山,登上绝顶,一次次体验真英雄的渺小感、孤独感。流连于尘世的繁华,惧怕旅途的艰辛,永远也难以精神涅磐,修成正果。

附部分原文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炖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请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团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幸亏
    似乎常听人抱怨菜贵,我却从来不然,甚至听到怨词的时候心里还会暗暗骂一句:“贵什么贵,算你好命,幸亏没遇上我当农人,要是我当农人啊,嘿、嘿,你们早就卖不起菜了!”
    这样想的时候,心里也曾稍稍不安,觉得自己是坏人,是“奸农”。但一会儿又理直气壮起来,把一本帐重头算起。
    譬如说米,如果是我种的,那是打死也舍不得卖得比珍珠贱价的。古人说“米珠薪桂”,形容物价高,我却觉得这价钱合理极了,试想一粒谷子是由种子而秧苗而成稻复成粒的几世正果,那里面有几千年相传的农业智慧,以及阳光、沃土,和风细雨的好意。观其背后则除了农人的汗泽以外也该包括军人的守土有功,使农事能一年复一年的平平安安的进行,还有运输来,使浊水溪畔的水稻能来到我的碗里,说一颗米抵得一颗明珠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吧?何况稻谷熟时一片金黄,当真是包金镶玉,粒粒有威仪,如果讨个黄金或白玉的价格也不为过吧!
    所以说,幸亏我不种田,我种的田收的谷非卖这价码不可!西南水族有则传说便是写这求稻种的故事,一路叙来竟是惊天动地的大业了,想来人世间万花万草如果遭天劫只准留下一本,恐怕该留的也只是麦子或稻子吧!因此,我每去买米,总觉自己占了便宜,童话世界里每有聪明人巧计骗得小仙小妖的金银珠宝,满载而归,成了巨富。我不施一计却天天占人大便宜,以贱价吃了几十年尊同金玉的米麦,虽不成巨富,却使此身有了供养,也该算是赚饱了。故事里菩萨才有资格被供养呢,我竟也大刺刺地坐吃十方,对占到的便宜怎能不高兴偷笑。
    篷到风季,青菜便会大涨,还有一次过年,养菜竟要二百元一斤。菜贵时,报上、电视上、公车上一片怨声,不知为什么,我自己硬是骂不出口,心里还是那句老话,嘿嘿,幸亏我非老圃,否则蕃茄怎可不与玛瑙等价,小白菜也不必自卑而低于翡翠,茄子难道不比紫水晶漂亮吗?鲜嫩的甜玉米视同镶嵌整齐的珍珠也是可以的,新鲜的佛手瓜浅碧透明,佛教徒拿来供奉神胆的,像琥珀一样美丽,该出多少价钱,你说吧——对这种荐给神明吃都不惭愧的果实!
    把豇豆叫“翠蜿蜒”好不好?豌豆仁才是真正的美人“绿珠”,值得用一斛明球来衡其身价,芥菜差不多是青菜世界里的神木,巍巍然一大堆,那样厚实的肌理,应该怎么估值呢?胡萝卜如果是我种的,收成的那天,非开它一次“美展”不可,多浪漫多古典且又多写实的作品啊!鲜红翠绿的灯笼椒如果是我家采来的,不出一千块钱休想拿走,一个人如果看这样漂亮的灯笼椒也不感动于天恩人惠的话,恐怕也只好长夜凄其,什么其他的灯笼也引渡他不得了。
    蹋棵菜是呈辐射状的祖母绿。牛蒡不妨看作长大长直的人参,山药像泥土中挖出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却居然可吃。红菱角更好,是水族,由女孩子划着古典的小船去摘来的,那份独特的牛角形包装该算多少钱才公平?南瓜这种东西去开美展都不够,应该为它举行一次魔术表演的,如何一棵小小的种子铺衍成梦,复又花开蒂落结成往往一个人竟抬不动的大瓜。南瓜是和西方灰姑娘童话并生的,中国神话里则有葫芦,一个人如果有权利把童话和神话装在菜蓝里拎着走,付多少钱都不算过分吧?
    释迦跌坐在莲花座上,但我们是凡人,我们坐在餐桌前享受莲的其它部分,我们吃藕吃莲子,或者喝荷叶粥,夹荷叶粉蒸肉,相较之下,不也是一份凡俗的权利吗?故事里的湘妃哭竹,韩湘子吹一管竹笛,我们却只管放心的吃竹笋,吃竹叶包的粽子。记得有一次请外国朋友吃饭向他解释一道“冰糖米藉”的甜点说:“这是用一种可以酿酒的米(糯米),塞在莲花根(藕)里做的,里面的糖呢,是一种冰山一样的糖。”外国人依他们的习惯发出大声的惊叹,我居之不疑,因为那一番解释简直把我自己都惊动了。
    这样看来,一截藕(记得,它的花是连菩萨也坐得的)应卖什么价呢?一斤笋(别忘了,它的茎如果凿上洞,变成笛子是神仙也吹得的)该挂牌多少才公平呢?
    所以说,还好,幸亏我不务农,否则,任何人走出菜场恐怕早已倾家荡产了。
    世人应该庆幸,幸亏我不是上帝。
    我是小心眼的人间女子,动不动就和人计较。我买东西要盘算,跟学生打分数要计到小数点以后再四舍五入,发现小孩不乖也不免要为打三下打二下而斟酌的,丈夫如果忘了该纪念的日子当然也要半天不理他以示薄惩。
    如果让这样的人膺任上帝,后果大概是很可虑的。
    春天里,满山繁樱,却有人视而无睹,只顾打开一只汽水罐,我如果是上帝,准会大吼一声说:
    “这样的人,也配有眼睛吗?”
    这一来,十万个花季游客立时会瞎掉五万以上,第二天,盲校的校长不免为突然剧增的盲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幸亏我不是上帝。
    闲来无事,我站在云头一望,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工厂污水一一流向浅碧的溪流,我传下旨意:
    “这样糟蹋大地,让别人活不成了,我也要让他活不成。”
    第二天,天使检点人数,一个小小的岛上居然死了好几万个跟“污水罪”有关的人。
    有人电鱼,有人毒鱼,这种人,留着做什么,一起弄死算了。
    其他的松林中不闻天籁的,留耳何为?抱着婴儿也不闻乳香的,留鼻何用?从来没有帮助过人的双手双脚废了也不可惜,从来没有为阳光和空气心生感激的人,我就停止他们五分钟“空气权”让他知道厉害。
    所以说,还好,幸亏我不是上帝。
    世间更有人不自珍惜,或烟酒相残,或服食迷幻药,或苟且自误,或郁郁无所事事,这样的人,留智慧何用?不如一律还原成白痴,如此一来不知世间还能剩几人有头脑?
    我上任后,不消半年,停阳光者有之,停水、停空气者有之,而且有人缺手,有人断足,整个世界都被罚得残缺了。而人性丑陋依旧,愚鲁依旧。
    让河流流经好人和坏人的门庭,这是上帝。让阳光爱抚好人和坏人的肩膀,这是上帝。不管是好人坏人,地心吸力同样将他们仁慈的留在大地上,这才是上帝的风格,并且不管世人多么迟钝蒙昧,春花秋月和朝霞夕彩会永远不知疲倦的挥霍下去,这才是上帝。
    是由于那种包容和等待,那种无所不在的覆罩和承载,以及仁慈到溺爱程度的疼惜,我才安然拥有我能有的一切。
所有的人都该庆幸——幸亏自己不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