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开vc软件:关于赴上海、常州等地学习考察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41:59

关于赴上海、常州等地学习考察的报告


2011年3月22日

 

3月11日至14日,先后赴上海、常州等地就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发展问题进行了学习考察。每到一处,无论是美丽如画的校园校区、眼界开阔的办学思路、设施先进的实训基地,还是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高效运转的管理手段以及理念创新的发展策略,都给予我们很强的吸引力和冲击力。感受之余,更在他们“大职教发展、大集团建设、大专业开发、大服务富民”的战略思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培训取向上,得到很大启发。

【一】

发展新观念、建设新理念、创富新视角、实训新技能,是我们此次考察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的主要收获,其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方向,使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为可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有组织的发展联合体

常州市总人口380万,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选择差别化竞争、错位式发展的道路,集中规划,从2002年开始分四期陆续建设了总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的科教城(包括教育园区、科技园区、配套社区三个部分),内有高校6所、科研单位400余家,人口近10万,其中大学生占80%。科教城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以“学”为基础,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以“研”为核心,联合大院大所大学,建设技术成果汇聚的“精品库”、技术交易的“大超市”、技术转化的“连锁店”;以“产”为目标,建设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其中科技园区达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科教城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思路组织实施。学校之间不设围墙,实现了公共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六所院校(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大学)占地不到5000亩,实现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各类资源充分利用。他们集政府和各校之力建设了设备先进、开放共享的现代工业中心;根据各校的专业优势分别建成了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汽车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13个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了拥有2万G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服务中心、培训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各职院始终把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大力推行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外语、汽车驾驶等5种证书制度,已建成特色专业26个,6所院校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常州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让我们在什么叫做中国的现代教育、产学研结合、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六个问题上找到了答案。这里我们可以将其核心要素归结为:理念为本、政府主导、资源开放与共享、产学研集群。

理念为本,就是在建设上秉承了“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内外开放”的理念。常州按照组织化的运作思路,把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聚集做优,为常州发展所用。正如科教城有关领导介绍说,不管这些院校是否隶属常州,都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只要把学校办好了,“知识型工人”既可满足常州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也可为常州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这种开放性的思维理念,在科教城这个共同体中,首先体现为价值首位,凸显了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品质性;其次,通过共享的价值观,主动维系科教城管委会与五所高职院校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使命,并通过担当共同责任和使命,使办学理念发生质变,实现了既定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政府主导,就是通过政府组织协调,把分散在五所高职院校组织内部的人、财、物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与整合,形成了发展共同体。从2002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动议启动大学城建设之初,就将其列为全省的重要项目和全市的头等大事,并明确提出按照“高品位、高水平、有特色,立足创业,追求创新”的理念进行规划,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模式组织实施。政府主导首先体现在建管体制上,实行了一体化,即建设中由领导小组、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实施,建成后随即更名为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其次体现在市场化运作上,如政府将科教城四周“金角银边”收回进行商业开发,所获收益2.5亿元全部用于600多亩的公共区域建设。政府主导更体现在他们的坚定不移上,每一项规划建设都掷地有声,扭住发展的目标不放,不断丰富科教城的发展内涵。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科教城就从一期建设到四期,“大学城”跨越到了“科技城”、“创研港”。我们在考察中充分感到,这种“有组织的政府主导园区的良性发展状态”,它的实践价值极具推动力和借鉴性。

资源开放与共享,就是在管理体制不发生变化,人、财、物等资源有一定归属的前提下,集聚五所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开放办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也就是说,常州运用“城”的建设思路实现了职教园区“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内外开放”。在规划共享资源时,他们变“单位所有”为“大家共有”,不仅教师互聘、设施互用,而且突出资源效益最大化。现代工业中心由管委会、企业和五校共同投资建设,管委会负责硬件的维护和更新,实训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五校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分别规划建立了13个共享性实训基地。如“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就是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集中六所(包括常州大学)院校的数控设备,利用企业的支持,建成了数控设备先进齐全,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性实训基地。它不仅为六所院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服务,而且还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全国数控师资培训和数控职业技能鉴定等各种社会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实践角度看,他们通过对各要素的优化、开放、共享,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性发展功能。

产学研集群,就是通过科研集群、院校集群、企业集群的“三群”合力,为科教城开拓发展空间,注人发展活力。为在创新中实现园区由大学城向科教城的历史性转变,常州市提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始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资源,形成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科研集群。目前,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北大众志等3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总部落户园区。同时,还建成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清华、北大、南大等15所国内知名的高校均在科技园设立了研发、孵化基地,在孵企业达24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个由高科技企业为主导的企业集群,初现“积聚”效应。科研集群、企业集群为院校集群中的五所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学生创业就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院校集群又为科研集群、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在常州科教城,共享、共赢、共成长已经成为产学研集群合作发展的根本。

职教集团化发展在江苏正在成为一种大势,发挥着“联合作战”的效益。如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整合进了5所职业学校;镇江三校合一建设了新的东方技工学校校区;常州再次整合5所技校,建设职教基地,形成“南有科教城、北有职教基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他们按照优势扩张、合理布局、多渠道整合的原则,通过合并、共建、联办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办学,更好地担当了服务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公益性、共享性、先进性,引发了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引领了职业教育培训的趋势与方向

“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这是上海、江苏全力倡导的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新特色。此次考察,我们侧重学习了实训基地公益性和共享性两个方面的建设经验,以此也为我市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突出的就是公益性。他们从一开始就从高端需求入手,强调做社会培训机构想做但做不到的,抓住最新、最高的标准与最紧缺的职业人才,整体提升技能人才的培训水平与标准。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坚持不收费、不盈利的原则,免费无偿向全社会的培训机构开放,每年接受公共实训服务45万人次,涉及160多个岗位(工种)。我们在考察中深刻感受到,正因为公共实训基地所坚持的公益免费的特征,它才不会成为一个有部门利益嫌疑的项目,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服务平台公益性的本质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1)建设方式: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靠国内外各类专业机构与专家的咨询,政府集中投资的方式,进行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他们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用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员”。他们所确定的实训项目,力求跟踪贴紧上海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他们所购买的实训设施,力求代表产业先进水平,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操作性”的统一。
  (2)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失业保险基金投入,这也是失业保险基金力图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最终缓解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尝试。当前,国家明确要求东部发达地区应对失业金的用途进行拓展,特别是要向促进就业、职业培训等方向倾斜。这个方面我市也可以从中借鉴并争取支持。

(3)运作管理:上海市鉴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性质和人手等限制性因素,在实训室的管理上引进了委托管理的模式,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该基地由市人社局下属的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负责,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引进有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实训室进行管理(如设备维护就引进了西门子公司),日常运作管理则采用了网上预约、公开排片等方式向社会开放,实行实训预约和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一整套的以实训室利用率为核心的评估制度,即把实训室的利用率作为运作管理的考核指标,使之直接衡量公共实训基地的公益效应。其目的:一是让公共投入产生最大的公益效应;二是试图使实训设施利用率的变化成为观察市场技能需求变化的“晴雨表”,从而产生一个实训平台设施更新、变化与淘汰的市场决定机制。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实训中心建设突出的就是共享性。这种共享关健是政府牵头,同时也有资源整合后相对集中的环境。考察中我们感到,这样一个共享的模式,尽管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如项目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只要大家认识一致,行动统一,这些矛盾还是能迅速解决的。
    (1)建设方式: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市教育局和五所职院领导组成的建设指挥部,统筹规划教学区与实训区的布局。常州市将职教园区教学与实训区域统筹考虑,并与整个城市规划相结合,既扩大了常州市的城市规模,又为园区实训中心的建设留有发展空间。这种统筹考虑,合理规划使各方面受益。从学校方面看,纳入规划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征地、“七通一平”全部由政府负责并承担费用,既省钱又有保障。从政府方面看,借助于五校的迁入,带动了周边的城市建设,提升了人气,扩大了城市规模和容量。
   (2)资金来源:一是高职教育园区管委按股份制形式筹措的启动资金0.6亿元;二是常州市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市长基金的资助2.6211亿元;三是教育部和省政府下拨的专项经费1.05亿元;四是各院校提供的基本建设资金0.9亿元和项目配套经费0.5亿元。
   (3)运作管理:采用“政府指导、行业参与、学校为主、多方受益”的原则,在管理模式上借鉴企业的运作方式,引进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并为相关专业实训提供服务。①实训中心项目的筛选与分布。项目筛选原则是具有园区内共享性和社会共享性,校内实训(实验)室与高职教育园区实训中心项目具有不重复性,同时留有余地,具有超前性。项目筛选的程序是学校申报、专家论证、园区管委会批准。②实训中心管理模式。由园区管委会分管主任、五所高职院校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理事会,作为中心的决策机构。理事会下设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由管委会面向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或面向社会聘任),负责日常管理经营;管理中心下设若干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由管理团队组成,设管理部主任(由管理中心聘任,归“中心”管理)。项目管理团队负责人由各校推荐,管委会同意,工作人员由学校派出和社会招聘组成。管委会制订考核指标体系,把设备使用率、实训覆盖率、设备完好率、产业与服务性收入等方面作为考核指标,由管委会面向高职院校和社会招标确定各专业实训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由管理中心负责管理、考核、评定及奖惩。③实训中心运作方式。五校每年各提供实训费200万元,在当年的9月底前交至管理中心,作为基本运行费。五校学生实训除材料费外,不再另行收费。在常州市范围内的高校、中职的学生实训可以作为指令性计划安排,在收费方面原则上予以优惠。“中心”按市场运作,进行产品生产,开展教育培训、科技合作等社会服务;其他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的实训和社会服务,收费标准略高。

【二】

怎样构建优质职教体系,培养创富人才,谋划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和着力点,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上海、常州等地的成功实践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和方向性的思考。

第一,形成大职教的发展态势必须树立开放的职教发展观。在上海、常州等地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一种开放性、综合化思维方式的形成,那就是他们的职教人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区域看教育。主要表现:一个是构建大家来办的体制,形成大教育观的发展理念。大家来办就是利用产业机制来运作职业教育,如公共性、共享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构筑了校企合作新高地,将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引向现代职教制度的构建。另一个是破除门户之见,把各类学校资源进行整合,使各职校之间形成密切的共同体。这种认识和胸怀就是一种观念的突破。第三个是政府的投入扶持,把一切利益给学校(机构),放水养鱼让他们先行发展,比如土地运营的收益、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等等。而这些也正是在我市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时期启发我们规划建设职教园区的切入点,或者说是一种思维准则。

第二,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同步。在考察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无论上海还是常州,他们的职业教育规模是与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劳动力)接受各种形式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需求。城市发展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产业需求哪些人就培养什么人,这种职业教育的应变能力,看到了当下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从而灵活调整职教体制机制和专业设置,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同步。如果说,企业必备的拨尖创新人才我们可以引进的话,那么大量高素质的一线工人就只能出自职业教育,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呼唤。因此,我们要突破观念束缚,用战略眼光来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统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围绕提升城市品位、聚集培养人才、支持地方发展,瞄准重点产业及劳动力转移,使职业教育和社会(外埠)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释放优势。

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必须通过集成、集群、集团化来实现。我市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之所以难,除投入不足、实力不够外,就是因为不问市场用人需求情况,只重视学历教育,不能贴紧产业(企业)的发展来办学。携起手来找定位,这是常州等地大规模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所在。大规模首先是大学校,大学校才能出大手笔,才有大实力。比如机械、电子、数控专业的实训设备,少的五六十万,多的则几百万、上千万,小学校哪有力量购置。常州等地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是集成式发展,即多校合并,采取一校多能的方法,还有就是同一类型的学校合并成为一所新学校,也就是“大学校建设”。二是集群式发展,表现为职教园区型,一地多校,集群发展,资源共享。人集群便产生一种集群消费,学校集群能够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采取资源互补,节约学校发展的成本,把节省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薄弱的领域,或者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三是集团式发展,即把中、高职教育纳入一个集团体系,实现中、高职的纵向衔接,达到资源互补、政策共享、分段培养、科学发展的目的。目前我市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四,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大专业开发必须向着目标性培养和实践性培养方向努力。这种大专业开发在上海及江苏等地就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技术立校(城)。这里包括区域基础产业的布局和走势相对应的需求量大的专业,也包括大类专业,都是社会需求量最大、最紧缺的专业。他们积极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引领,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现场的要求,建设实景生产教育工场,增强专业设备的配套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形成学校(培训机构)的专业建设优势。从这方面说,我市在构建大职教格局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物质性载体建设问题,也就是要将学场与工场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接近职业现场,将其引入到生产中去,并逐步把实训实习基地建成技术中心。此外,搞好专业建设,教师是关键。有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不足,是职业教育的大忌。现在我们职校的教师多为转行、转岗,不仅眼低手也低,“双师型”人才匮乏,更谈不上教师能够搞专业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生成。因此,目标性培养教师和实践性培养学生,是我市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必须着眼和面对的大问题。

【三】

学经验用经验。我们在实地学习考察后随即就结合我市实际进行了体会座谈,并围绕郝会龙书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韩冬炎市长“要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为齐齐哈尔多培养人才,多培养齐齐哈尔的人才”的要求,就我市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初步意见建议。共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职教园区(实训基地)建设是大趋势,符合我市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应着手规划建设

我市职业教育资源虽初具规模,但力量是分散的,且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不便于统筹规划管理,存在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等问题。传统的职业培训工作,还不能有效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培训出来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同时,各部门自己的培训学校利益分割,难以形成真正的职业培训市场。就目前看,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发展无非两个选择:一个是大动干戈,大刀阔斧地对我市职教资源(2所技师学院、1所成人高校、9所中职学校)进行整合,抓住南苑新区启动的契机,规划建设我市的职教园区。这也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依托。另一个是维持现状,在发展中逐步合理分工,完善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得益彰、竞相发展的格局。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感到,前者作为发展的大趋势,是一种必然,而且能够抢占主动,破解制约,集中资源,形成优势。对此,我们认真分析了这方面的可行性。

(一)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国家关注民生扶持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已经入了一个“黄金期”。《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为职教提供了战略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要求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国家继续支持各省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今年将会同财政部加紧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为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打基础。

(二)我们可具备的条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能够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扶持。目前在我省尚无一家成型的职教园区和实训基地,我市先行一步必将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国家和省每年都有对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今年我市共1500万元);各职校立项争取对口支持;失业保险基金改变投向,加上其它培训补贴等,如政策争取到位每年可筹集近亿元。②我市南苑新城框架的拉开,需要注入教育内容,可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各职业学校通过置换变现资产可筹集启动资金。④城投公司通过土地运营等方式可吸纳银行资金、民间资金、境外资金加入。⑤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冠名支持也能够注入一部分资金。据此,我市规划建设职教园区政府只需在基础设施上做些必要的投入。

(三)有关规划建设及发展方面的建议。职教园区与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应一体同步运行。这样按照产业群或技术应用大类集中布局和建设就是“集约化”,既可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又可保障设备的配套齐全和达到相当规模;既可强化园区对新增专业的适应能力,又可促进技术交叉发展并提高研发生产的综合能力。因此,建议在“高品位、高水平、重特色、有创新”的大规划基础上,确立“政府主导,全面统筹,市场运营,资源共享”的总原则。

1、科学规划。把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当成经济发展和新城建设的重要配套措施,与工业园区、大项目建设一同规划、一同推进。一是规划布局整体要规模宏大,形成一个开放式园区,确立以生产教研结合为主体规划风格;局部上功能齐全,形成各职校教育特色。二是规划做到既解决迫切问题,又适度超前、留足发展空间,便于实施分期建设。重点是配套规划产业研发基地、生态养殖种植区,以适应教学研究及产业发展。三是考虑各分区的功能关系和布局,合理配置相关服务、生活区。同时编制每分区控详规划,确定各分区的建筑规模及配套设施。总的就是要以职教园区建设促进城市改造和新区人口规模增长,有效分流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同时凸显企业孵化功能,促进再就业。

2、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搞好园区征地及“七通一平”;第二阶段首先启动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第三阶段吸纳具备入驻条件的职业学校进入园区先行建设。投入和建设分工为:园区内校区建设由各职校按规划设计自行负责;园区征地、“七通一平”及外围和公共区域由政府负责建设,通过土地运营方式投入。

3、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应突出公益性和共享性相结合,小专业本校自建,大专业政府主导、各校联建、资源共享,行业组织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参与相关管理。实训基地挂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两块牌子,面向学校、社会和企业敞开,打造“校企一体”、“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训基地注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功能,孵化学生的创业本领。

4、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立足长远发展,制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建议与大项目共享政策优惠,特别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土地资产置换、土地出让和使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如园区土地先无偿或廉价划拨,待发展壮大后再补齐等。

5、组织推进。成立市职教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管领导挂帅,设常务组长具体抓,人员由教育、规划、建设、国土、人社、龙沙区等组成,下设的办公室行使工程建设指挥部的职能,专项工作人员从后备干部中抽调,形成倒排工期集中推进的机制,并在园区建成后随即转化为管委会进行管理。

6、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新机制。一是向企业开放,承担来料来样加工等,变“消耗型”教学为“产出型”教学,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实现滚动发展;二是采用租赁、承包等形式,在确保教学需要的前提下,由教师团队集体经营实训基地,激活师资队伍的潜能;三是成立股份制公司,与社会企业一道从事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参与市场竞争,分享经营成果。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后,实训基地既是教学单位、又是生产经营单位,教学与生产结合愈加紧密,能够使职业教育潜在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7、职业教育发展多元化。积极引导和鼓励中职学校探索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入区,促进职业教育多元有序发展。

第二个方面,顺应我市城市与产业发展的趋势,着力破解技术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

缺乏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工人是欠发达地区迎接产业升级转移的最大挑战。这个挑战在我市表现也极为明显:我市企业缺口技术工人约2/3,技师的比例也仅为2%左右;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各大企业及民营企业呼声较高的就是缺乏技工。我们的职业教育,还过于强调所学知识的通用性,“轻工艺”的现象很突出,不自觉走上了“高考教育”的模式。如何通过建设职教园区和实训基地这个载体,破解“技工荒”对发展的束缚值得关注。

(一)做好技术人才需求调研。准确把握我市发展实际,正确预测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产业(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人数,根据两者的差额,制定周密的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未来几年的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

(二)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统筹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应从减少内耗、增加合力出发,依托职教园区建立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在扶持办法上,可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有所选择,通过综合考评,在资金投向、师资配备、设施建设上有所倾斜,重点办好2~3所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职业学校,并确定数个办学水平较高、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专业进行专项建设。同时,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认真解决师资队伍短缺的突出问题。一是针对现状,建议拿出解决方案,加大面向社会招考优秀专业人才的力度,逐步配齐调优职校的师资队伍。二是制定职业教育人才支持政策,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师资构成的特殊性,鼓励职业学校跨行业、跨层次吸引各类人才,改善教师队伍的专业构成。三是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搞好学习深造,强化对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围绕建立机械、电子、数控、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培养实用人才。同时,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加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社会技术人员的交流。

(四)充分发挥综合性实训基地的载体作用。建议在我市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在建设职教园区和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同时,就着手制定两大工程的实施方案。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对那些就业有困难或技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实施“召回制度”,进行免费“回炉”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