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发丸子头怎么扎好看:走进山西新课堂——“问题导学”模式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11:10
走进山西新课堂——“问题导学”模式解读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肖增英 薛红霞 李元平

    模式是经验通过逐步积累、研究、实践,经验化后反作用于实践的一种手段。这也正是课题研究的作用所在。推动一个好的模式,用课题研究带动全区的整体发展,这就是山西省正在走的教育改革之路。
    山西省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的推动下,已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成长为本—问题导引”(简称“问题导学”)。这一模式凝聚了山西省课改学校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基本特点,对山西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起到了引领作用,并将成为其他课改区域的借鉴。

    山西省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经近10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虽名称各异,但它们的理论基础却大体相同。为便于推广,山西省教科院在概括总结各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山西省课堂教学模式——“成长为本—问题导引”。以便于待进入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校和其他课改区域借鉴。
    山西省“问题导学”模式的环节可以划分为:形成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梳理、巩固升华等六环节。
    目前以“问题导学”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在全省已成燎原之势,据初步的调研数据统计,山西省全面推广使用这种模式的高中学校约有50所,初中约有600所,以县(或区、县级市)区域整体推进的约20个,形成了一股推动山西省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成长为本”为灵魂

    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山西省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围绕“问题导学”,进行着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将成长为本定为“问题导学”模式的灵魂,教育的重心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
    理论落于实践,山西省有了泽州一中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首先确立“以学为先,学导同行”的理念。在观念改变上,开展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在空间改变上,学生围坐、四周黑板;在时间改变上,由原来一节课45分钟改为40分钟,学多教少,学大于教;在流程改变上,将学习前置,先学后导,导学同行,学道贯穿;在组织改变上,建立学班——学簇——学簇长——学科代言人管理体系框架;在行动改变上,教师站位退后,学生抢占黑板主阵地,成为真正意义的课堂主人。并通过对学校“正名”,改教务处为学处,级部改为学部,教室改为学室,小组改为学簇。学导处、学统处、学务处、学研处、学部、学室等一个个新鲜的名字,真实地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山西省太谷二中强调教师要建立“353”学导型课堂的8项基本理念:
    1. 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 “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 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 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 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 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 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 课前充分准备使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这8项理念,同样生动具体地体现了“以成长为本”进行“问题导学”的重要性。

以“问题解决”为基石

    一个人能坚持下去做一件事,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在做的过程中不间断地获得了近期成功。一场改革的持续推动,同样要不断地收获成果。改革的成果是推动改革的不竭动力,这份动力,就是改革的基石。教育的变革同样需要找到基石,并以此建立新的教学框架。
    那么,山西省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石是什么呢?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没有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便再没了价值。因此,我们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导学”模式的基石。
    “问题导学”模式突出了学习导航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性和学生的充分展示性。学生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多深,学多宽等,都是在问题、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把握问题解决,就是把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注重问题解决,就是注重学生成长的价值。
    山西省不同的课改学校,都因地制宜地推广和发展了“问题导学”落实于问题解决这一特点。山西省怀仁一中的“335”课堂教学模式,在目标引领三步骤的环节,特意安排了当堂目标检测;在学习行为五体验环节,分别从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表述上放手,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来收回,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又让教师对学生的成长结果有了清晰的了解。
    在山西省的新绛中学“1324教学模式”下,分自主课、展示课、反思课和训练课,学生分别通过读书、思考、写报告,展示、质疑、讨论,总结、思考、写备忘,做题、究因、找规律来进行学习,并通过教师的观察、指导、出设计,验收、引导、点评,引导、思考、写反思,评卷、点评等方法来进行检测验收,从而实现了把握问题,让问题得到解决。
    “传统模式”与“问题导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课堂在预习、课中、课后,都缺乏可预测性,而“问题导学”,对学生的每步学习都有组织、时间、空间的保障。确定了问题得到解决,就能够保障课改目标的顺利抵达。

“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环节

    “问题导学”是一种从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演化而来的教育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地实施,学习导航的编制、自主学习的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展示的组织等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
    1. 学习导航:推进“问题导学”的“法律”武器
    “问题导学”提出问题是关键,传统课堂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问题的生成。那么我们该怎么在“问题导学”的模式下生成问题呢?其中“学习导航”就起了关键的作用。正如政治制度的落实要“有法可依”,“学习导航”就是“问题导学”得以推行的“法律”武器。
    “学习导航”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及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各校有“学案”、“学道”、“学习单”等不同的称谓,实质都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习导航”的核心内容即问题设计。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探究问题,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分层,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来研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往往通过问题串导引学生进行学习。关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提出了7大原则:
    原则1:目标引领性原则。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目标设计;
    原则2: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原则3: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原则4: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原则5: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教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原则6:关联性原则。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原则7: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实现学科的教育功能。
    围绕上述原则,山西省各学校又有各自的创新与发展。怀仁一中提出学案中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不能是那种不动脑子就能答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前后衔接;问题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及关键点;问题要思路清晰,切忌含糊不清、要求不明,造成学生思维混乱;问题要少而精,力求合作的高质量,做到问者问题少而精,学者质疑多且深。
    不仅如此,怀仁一中还强调学案导学的导读、导思、导练三种功能。导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基本知识梳理和识记的过程。通过预习学案或课堂自学完成,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般做法是,学案要求在课前发放,学案中要指定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法、分解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导读”提示,自己研读教材内容,对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在课上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每节课的前10分钟左右为小组讨论时间,小组内部可以就自学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导思,是从问题引导入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变学为思,变教为诱。导思贯穿学案的整个过程,是学案的核心内容。导练,是课堂上完成典型题例的过程,是在学案引导下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质疑答疑、教师点评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质疑答疑,教师关注活动过程,适时进行点拨,达到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通过“学习导航”,学校给老师和学生一个抓手,给课堂一个脉络,让学习在计划内超额完成。
    2. 自主学习:推进“问题导学”的能力支撑
    传统课堂有一种学习方式叫自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却不同于自学。不是自习或预习。自主学习的水平决定了后续活动的质量,并且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要通过慢慢的培养来获得。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各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在课型安排上有两种基本课型:自主课与展示课。而且自主课所需的时间基本等同于展示课,甚至更多,所以才有“半天不上课”的说法。
    自主课与传统意义下的预习或者自习相比,预习或者自习是宏观的,没有具体任务安排,没有教师指导,完成任务的质量不可测等;而“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是有规划的,安排了确定的时空,并由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及提供帮助,对所完成的任务给予严格的评价。这样的自主学习,确保了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为后继的小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泽州一中自主学习的管理策略首先是让学生有自学的时间。每天7节课,每节课40分钟,各学科课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课时数,语数外理化给予同课时数的配套自习,生政史地给予减半课时数的配套自习,其余自习和课时全部还给学生为自主学习时间。其次在X的时间内完成自学,个人阅读文本,做到流利朗读,边读书边思考,思考每句话,理解每段话,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会问或会质疑,对有关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在3个5分钟或10分钟完成识记任务,为30分钟展示做好各种准备,并保证了课后“零作业”制度,本课的作业只能在本节课配套的自习完成,不得布置超出课时和配套自习时间以外的作业,不得随意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安排了配套自习期间,禁止教师满自习灌,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堂模式下,自主学习是关键,若该环节处理不好,则接下来的课就无法操作。并且其“自主学习”形式灵活多变,并不固守于模式,规定了配套自习期间,杜绝教师完全不讲。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发生在图书室、网络室、实验室、班级、办公室等各个场所。
    不仅泽州一中在自主学习方面规定细化,山西省新绛中学、太谷二中、怀仁一中、灵石二中、清徐二中等都在此方面有很好的举措。
    3. 合作探究:推进“问题导学”的形式保障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运用和推广,就是因为它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形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价值和潜能更大化地被开发。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的,不同的学生总是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心理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合作与交流是人的一种需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一笔财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问题导学”模式把合作探究作为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利用小组、利用评价,进行自主学习。
    小组是业务性很强的学习共同体,“问题导学”模式中,利用小组的合作探究实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在传统模式下,小组更多的是承担行政职责,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小组就是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每天都在一起探索交流,在小组内基本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80%。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培训学生与培训教师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学校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也确实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长足的发展。
    泽州一中的学簇成员分工就是合作探究的良好办法。在学簇合作学习中,组员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否则在行动中就会造成积极主动的多做,消极被动的不会,合作的效率就会很低,不能顺利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由组长部署工作、领导学簇开展活动、组织讨论;资料员提供活动中需要的药品、仪器、器材、文字资料等;记录员记录活动内容、数据、结论等,监督员检查学簇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活动;通讯员把学簇成果、发现、结论等向全班通报。分工时,根据学簇成员的能力特点进行分工,可以一人承担一个角色,也可以一个人承担几个角色。在不同的学簇合作学习中,角色可轮流承担,使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太谷二中认识到合作探究不是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因此,实行了培训技能,并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热情,鼓励教师参与小组探究中,给孩子和教师一个最好的平等舞台。而且还配套实施了很多具体措施,保障小组文化建设,例如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作组徽,制订小组公约,制作组花,确定目标,制作小组展示园地等,提高小组凝聚力。
    没有合作探究就没有“问题导学”,在“问题导学”中,小组建设是实施合作探究的关键。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建设得以实现,小组建设通过合作探究发挥价值。
    4. 展示交流:推进“问题导学”的重要环节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课堂抵达“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保障;展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的形式,重视展示就是重视人性;展示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学生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展示拓宽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同伴学习的渠道;展示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成功的展示意味着成就感的满足;展示是提升课堂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
    学习本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课堂进行展示,不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学生内在的需求。“问题导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展示。
    泽州一中有学室展示,也称大展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簇为单位的集中展示过程,凝聚众人的智慧,释放自己、展示自己、又充实和完善自己。
    聚焦黑板,生进师退:室展内容坚持专题化原则,依同学们自主学习和学簇交流后的疑难所订,教师整理后由各学簇申报后分配到各学簇,在学簇长组织下分工合作,谁展示、谁质疑、谁补充、谁归纳、如何站位、要进退有序。教师宣布室展开始,全体同学向前聚焦黑板,生进师退,高个子在两端,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站势,教师站在最后,关注全局,关注展示的内容与进程,做倾听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
    专题展示,聚焦问题:室展哪些内容,如何展示,作为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且功夫要下在幕后:认真批阅学道,针对学簇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本节的重点、难点设置专题,提前整理公布。由各学簇申报并分配到各学簇。必要时,要培训学簇长,所以在这点上,教师又是教练员,教师由台前走到了幕后,帮助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体验成功。
    质疑对抗,大胆表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勇于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学习是实现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特别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设疑激趣,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在对抗中升华。
    精心点拨,突重破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时刻聚焦黑板,关注展示和质疑的学簇。引导好,点拨到位,真正对于疑难的问题也要讲述,但必须是精讲。帮助学生去捋顺知识,特别是实现如何把新学的东西串起来,形成网,织成块,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山西省的新绛中学在展示交流上也独具特色,明确提出课堂上的展示不能是自主学习的重复,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延续、发展、落实和提升,展示课上必须突出学习重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山西省以“学习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全新面貌为核心的“问题导学”模式,把握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抓住了教育的核心环节,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进化力,还将内化和成长为更先进的推动课改的有力武器。

对“问题导学”模式的思考

    好的教学模式不是理论的天衣无缝,而是实施的具体易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其自身的灵魂、根基和核心,更有强大的辅助措施给予保证。
    首先就表现在完整的评价体系上,在山西省教育厅“问题导学”模式的引领下,各学校都形成了自己完善又独具特色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教师有激情,学生有热情。
    其次,在校长队伍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也为推动山西省“问题导学”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山西省分别通过行政推进、典型示范、科研引领,组织联合体、学科指导组、课堂讲学团、加强校本教研等办法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
    再其次就是在集体备课方面,把集体备课制度化、体系化、实效化,把备课这一教育的关键步骤落在实处,从而保障“问题导学”的有效推进,课改模式的良好实施。
    “问题导学”推进这些年来,不仅深受学生的热烈欢迎,而且还真正实现了教学成果的提升。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力从课堂走向学校的全方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中、高考成绩显著提高。
    但是,我们仍然深深感受到,目前山西全省实施改革的问题、困难和阻力还比较大,需要探索的内容还很多。我省已经成立山西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网络和课堂双平台自主学习的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课题组,我们将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信息技术将从服务于教走向服务于学,资源开发将从开发教学资源到开发学习程序的技术支持,硬件的配置从服务于教的班班通走向服务于学的组组通、人人通的配置。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将从课堂走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也将更具有个性化、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拥有更大的交流平台,形成基于网络的大课堂。将“学习信息化”、“网络学习”与“问题导学”模式尝试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一次新的变革,即由平面学习走向立体学习。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通过对“问题导学“课堂模式中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必将会对山西省的课堂教学带来再一次革命。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