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自动化是什么:红楼梦演唱者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35:58
寻觅”《红楼梦》歌手——陈力

                                                                                【一】

 

     陈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文艺刚从“文革”中苏醒并进入到迄今为止最为繁荣的黄金时间。当时,无论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音乐、美术、影视等方面,都出现许多传世精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就是当年的传世经典。

《红楼梦》是一部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经典文学瑰宝,她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位置。20年前,曹雪芹在经过两百年后终于有了真正知音——著名的词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当《红楼梦》电视剧播出时,举国轰动。尤其是《枉凝眉》、《葬花吟》等旋律优美、凄婉深沉、主题鲜明的插曲,为全剧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至今一提《红楼梦》,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些耳熟能详、催人泪下的旋律,同时沉浸在如诗如梦的情怀和幻境中。

电视剧《红楼梦》的全曲是王立平的代表作。王先生在潜心研读原著后,经过慎重选词和反复推敲,没有用任何现成的素材,纯粹按《红楼梦》本身的内容,运用了今人所能理解的全新的、只属于《红楼梦》的音乐语言,呕心沥血,历时四年半,创作出《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秋窗风雨夕》等曲子,都堪称传世经典。回想当年,王立平曾感慨道:“《红楼梦》音乐不是我凭空想象的,而是在书中苦寻而得,可谓倾尽我的所有。” 1995年,《红楼梦》的音乐作为套曲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当年,英国、法国及新加坡等国家的媒体曾经给予了广泛热情的报道。八十年代,全国音乐录音磁带展播,经过投票,选出了10名,而《红楼梦》的音乐录音名列第一,足见观众对它的喜爱和认可。《红楼梦》的主题歌曲《枉凝眉》也曾多次获奖。《红楼梦》的音乐在台湾和新加坡有很多听众,这种典型、质朴的民族风格深受他们的喜爱。

最近传来消息说,《红楼梦》准备重拍并开始了新一场的“红楼梦中人”选秀,也包括新版作曲招选人才活动。因早先读过多遍《红楼梦》原著,也看了不少“红学”研究文章,所以当年电视剧《红楼梦》播放我并不太“感冒”,直到今天该剧我也没有从头到尾完整看完。我总感觉看了原著后再看修改作品,是狗尾续貂,不值得浪费时间。所以对新版《红》剧选秀也始终不提神。不过87版《红》剧给我留下了两件深刻的印象事情:一个是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红》剧插曲及女歌手陈力声情并茂的演唱;另一个就是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太像曹翁原著描写的林妹妹了,简直就是想象中林黛玉现实中的再生再现。

本人兴趣广泛,爱音乐尤甚。因此,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谁将取代王立平担此重任并有新的突破。

早在29和27年前,我买了两本红楼梦诗词。一本是山东版的《〈红楼梦〉注释》;一本是北京版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如今它们已泛黄,但仍在我的床头,不知陪伴我度过了多少个夜晚,不知有多少次与我枕边共语。7年后我买了至今仍珍藏的王立平创作的《红楼梦》插曲录音带,20多年来时常欣赏百听不厌,情到深处泪如泉涌不能自己;自己还时常弹奏这些曲子自我消遣自我陶醉。我始终认为:他的曲子是“音乐上的《红楼梦》”,活生生再现了一种红楼现实的审美氛围,已达“绝版”境界而无人能所取代。最近据说很有才气、曾一曲《卧虎藏龙》获73界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年轻作曲家谭盾要担此大任。我孤陋寡闻优柔寡断,还是怀疑他难以突破王版而有新的创意的。

我特别钟爱八十年代出现的两个古典风格的音乐。一个是《红楼梦》,再一个就是甘肃歌舞剧院的《丝路花语》。那个扮演英娘A角的傅春英,在优雅动听的乐曲中“反弹琵琶伎乐天”的娇媚形象,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她不久被歹徒杀害于家中。印象更深的是《丝》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使我想到《霓裳羽衣曲》、《春江花月夜》和《月儿高》等古曲。不过《丝》是舞剧,没有歌曲,再说没有《红》剧观众多,所以乐曲没有《红》剧影响大,实为一件憾事。

对八十年代作曲界涌现的新秀至今我记忆犹新,当时特别喜欢的是施光南(英年早逝)、王立平、谷建芬和马丁四人。施光南的曲子造就了关牧村的脱颖;王立平的曲子促成了郑绪兰的成名;谷建芬的许多曲子为毛阿敏唱红;而马丁为茹志鹃《百合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写的主题曲,委婉动听的旋律我经常低吟哼唱。不过还是王立平在我印象中最深。这个曾创作了《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牧羊曲》、《少林寺》、《飞吧!鸽子》、《大海啊,故乡》、《驼铃》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及乐曲《潜海姑娘》、《哈尔滨的夏天》等至今久唱久放不衰。而他的《大海啊,故乡》五线谱曲子,一直镶嵌在我市音乐广场的大理石地面上,与世界大师级音乐家曲子并驾齐驱留于后人,其在我国作曲界不可撼动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但他的顶峰之作,也最为国人推崇的,恐怕就是《红楼梦》全剧乐曲的创作了。

文学巨作《红楼梦》是曹雪芹倾其毕生经历的生命力作,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音乐作品也是作曲家呕心沥血的生命作品,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可复制的生命创作,被公认为最精彩的红楼主题音乐。《红楼梦》全部曲子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即1、2、3、5、6)五音阶特色,又有所突破大量使用了古典不常用的“7”这个半音,使乐曲更加委婉、哀怨、动听。全部音乐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语言,注重音乐的线条、色彩,这恰恰是民族乐器最擅长表现的,体现了我国独特的优雅古朴、委婉细腻的艺术特色,给人以“发思古之幽情”。例如在乐曲中,古筝时常代表着红楼梦的“原应叹息”和命途多舛的哀婉;二胡等弦乐齐奏,是一种哀怨和低吟;鼓声是内心的忧郁沉闷和长叹,为红楼之梦了解……因此,87版《红楼梦》主题音乐作品很好地表现了《红楼梦》的主题,旋律优美,情感动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震撼力,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经典。

据说王先生当年四十刚出头,为创作《红》曲,付出太多的心血和情感,仅一曲《葬花吟》就耗时一年九个月。可见他对艺术的认真和严谨态度,可谓十年磨一剑,足以令当今一些为名利而恣意多产的“作曲大家”汗颜。

王立平先生曾回忆说:“那个时候我经常趴在钢琴上哭,一开始心里充满激动,就是想为《红楼梦》写音乐,可真到落笔的时候,突然觉得白茫茫一片,一个音符都找不到。我经常跟人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情,就是接下了《红楼梦》,我感到我可能会砸在这里面,终于明白热爱《红楼梦》是一回事,拿出作品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那个时候心里直想哭,天天想哭,想打退堂鼓。”一年后,王立平才摆脱内心挣扎,开始真正酝酿起《红楼梦》的音乐。“那天是为探春远嫁配乐,这段戏太感动我了,写完了以后说不清为什么,我趴在钢琴上泪流不止,我觉得这音乐应该是曹雪芹的神来之笔,实在害怕导演弃用,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重写。最后导演告诉我特别合适,天衣无缝,我才觉得安慰。

他还说,“我这人一辈子谨小慎微,只有这一次,为了“曹雪芹词;王立平曲”,上刀山下火海,值了”。


现在王先生谢绝新版《红楼梦》的再创,大约他认为自己年岁已高、已为《红楼梦》殚精竭虑画上圆满记号的一种委婉的“自我鉴定”吧。

无疑。成就《红楼梦》剧为经典和传世之作,作曲家王立平功不可没!

他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当之无愧!


精神可佳的老人!精品传世的老人!值得尊重的老人!

87版《红楼梦》剧成经典后,插曲也流传开来,优美低缓、凄惨委婉的旋律瞬间触动了观众最敏感深处神经。《红楼梦》剧的音乐从配器到演唱,凝聚乐王先生实实在在的呕心沥血。全曲包括《引子》(红楼梦曲)、《序曲》、《紫菱洲歌》、《红豆曲》、《好了歌》、《秋窗风雨夕》、《晴雯歌》、《聪明累》、《题帕三绝》、《枉凝眉》、《分骨肉》、《叹香菱》、《葬花吟》等13首歌曲。

我最喜欢《红楼梦》插曲中的《引子》、《序曲》、《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和《分骨肉》。我认为它们最能代表王立平《红》曲的风格。

《序曲》盖含《红楼梦》的基调,是一段单纯乐曲。以古筝开道,以女独幽怨、婉转和无奈的“啊”声,推出一段催人泪下的嗟叹。接着以变调风格推出弦乐齐奏,导出《红楼梦》的主旋律;《引子》与《序曲》基调相似,但歌词一语道破《红楼梦》的内涵:幻化了金陵十二钗的哀怨之声,娓娓道来那风月之情红楼一梦回,给人以无穷尽的遐想空间和人生炎凉的感叹;《枉凝眉》以宝黛悲剧爱情为基点,因此乐曲悲情味很浓,王立平很好把握了这个分寸,哀哀怨怨的曲调使人不知觉的陷入剧中人的喜怒哀乐纠缠中。这三首曲子格外打动人心,是王立平所有曲子的精华,听后久久萦耳不能忘怀。

葬花吟》,有周璇版电影红楼梦里黎锦光谱曲的葬花影子。但王立平增加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作为一个高潮,把葬花吟写成一段天问,声声都是泪,字字都是血。如果说过去旧电影插曲是为《红楼梦》抹一点红腮胭脂,那么王立平的《红》曲,则是深入原著人物内心情感表露,堪称词和曲完美结合的典范,词的主题与曲的韵味达到完美融合统一,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穿透力之深让人叹为观止。我特别欣赏王先生这首歌曲旋律,极好的道出原著林黛玉的内心:触景生情,以落花自况。有人认为《葬花词》是林黛玉宿命的谶言,王立平认为林妹妹在所有的女子中,是最聪明、最清醒的一个,所以她也就最痛苦。单是悲悲切切,不足以表达曹雪芹厚重的笔墨。不仅仅是这样,更多是是问苍天,有种咆哮和反抗的感觉。不能仅仅理解为简单的葬花。因此,他的这段曲子冲出旧意识增添了新的思想内涵,对这段几乎是全部《葬花吟》原词采取领唱和合唱、多部重唱形式,恣意制造一种磅礴气势将词曲达到《红楼梦》所有创作曲子的高潮和顶峰,将一个自怜身世且内心苦楚挣扎的绛珠颦儿展现的活灵活现。譬如当我听到陈力演唱“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疑似“天问”时,似利锥穿心,声如裂帛,天际炸响,肝肠寸断,三日绕梁不绝,内心震颤不已,更加增添《葬花吟》的黄钟大吕之声。有人道:“红楼梦曲天际响,祗需陈力三分吟。鸿蒙绝音!”——妙哉定语!这也标明此曲创作和陈力演唱功力无人取代。

我特别喜欢晴雯这个人物。欣赏她活泼、倔强和追求平等的个性。每当我读《红楼梦》晴雯临死时宝玉探望的场景,就泪流满面。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漂亮丫鬟,最终被封建专制礼教吞噬了年轻性命,让人不免嗟呀唏嘘。《晴雯歌》表为轻快实为凄惨的节奏,让人看到她由于“招人怨”和“毁谤生”的悲惨身世。宝玉对晴雯另眼看待,于是“多情公子空牵念”就是对晴雯感情的真实写照。虽然这首歌在《红楼梦》中旋律最为轻快,但不难看出王先生是用一种以喜衬悲曲调“正说反证”手法对晴雯寄予无限的同情。
  王先生的《分骨肉》展现了探春的精干大气却骨肉分离的空悲切,乐曲大起大落、委婉凄厉而动人心魄;他的《聪明累》是归册的凤姐回顾人生的自我反思,乐曲以嘲弄的语调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千古绝句演绎的丰满淋漓;他的《紫菱洲歌》是对迎春嫁“中山狼”人去楼空草木散落旧居环境的宿命感慨,委婉伤感的如临其境令人落泪;他的《秋窗风雨夕》是“潇湘妃子”病卧床榻触景生情的身世和情感的自怜,让人不得不陪着林妹妹发出寄人篱下和命运多舛的伤感悲情;他的《叹香菱》是道不尽无奈人生根并荷花香的应怜自叹,唱的婉转悲切令人叹服;他的《红豆曲》更是字字如血,声声如泪,男女对唱是“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人说,《红楼梦》音乐风格可以概括用“满怀惆怅,无限感慨”八个字概括,评定恰如其分。

不知为什么,《红》剧男声演唱选的却是王洁实。这个被称为80年代与谢莉斯男女二重唱“最佳搭档”、曾被我6岁女儿误听为“胆结石和派力司”的歌手的独唱,我并不太喜欢——犹如有七十年代的张振富、耿莲凤和九十年代的尹相杰、于文华,“单挑”个唱别扭一样的感觉。除了《红豆曲》他对唱的还有点可圈可点外,其他独唱曲子我实在不敢恭维哦——大约是我的感觉不怎么样吧。反正我听了他唱的《好了歌》似乎过于疲塌(大约那个跛足道人就应该像济公那样邋遢吧)而内涵反映不足。或许那时请任何一位较有名气的歌手都不会次于他吧。呵呵~~看法不一定对啊。见谅!

这里我不得不提的是,那个女声原唱、名叫陈力的长春一汽的女工歌手。当时王先生并不为像今天那样“找大腕”的畸形现象所动,而是感觉到陈力的嗓音非常符合自己对于红楼音乐的要求,最终力排众议,敲定了名不经传的工人陈力

陈力果然不负众望,极为成功地完成了《红楼梦》曲子中几乎所有女生独唱。陈力的确唱得太好了,声音好,情也妙,每次欣赏完她唱的曲子后我都由衷地赞叹:歌曲含义把握和处理的恰倒好处,让人随其情感情不自禁进入了红楼角色中不能自拔。据当年我看到的报道说,陈力在《红楼梦》剧组时,正值其老公意外事故去世,她心境极度悲哀不能自己。或许感怀身世的凄惨多舛、委婉哀愁的音乐刺激、专家名人的具体指导,最终用自己的哀哀怨怨人生体会心境,给后人留下了那段情的“录音”追忆。


这大概就是成就了当时尚还年轻的陈力能够唱出这等沧桑凄惨而动人魂魄的天籁之声的缘故吧。

王老慧眼识真才,令人感叹!

遗憾的是,《红楼梦》曲流传开来后,《红楼梦》主题歌成就了陈力艺术创作的高峰。但不知何故——或许急流勇退,或许另有隐情,从此神秘失踪。据小道消息称:陈力现在移居加拿大,或相夫教子,或做点生意,不再唱歌。此话若真,我实在为她感到可惜。

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来到《红》曲原唱,几乎无人陈力,而把一个郑绪兰时常挂在嘴边,似乎她是真正的原唱,岂非咄咄怪事?难道这里还另有猫腻?不错,郑绪兰比陈力名气大,唱的歌曲我也喜欢。但也不能不尊重事实啊。况且郑绪兰演唱,无论从投入上看还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陈力来得真实感人,更没有原汁原味的“现场”境界。所以至今尽管有郑绪兰翻唱的《红楼梦》CD版(据说也不错),但我还是不买,独钟陈力20多年前原版的录音带而不悔。

一朝入红楼,终生梦不醒。

喜欢怀旧者,音乐《红楼》优选也!

愿在聆听王立平经典曲子中,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

 

                                                                                             【二】

  

那是87年暑假。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21年了。当年我14岁,18岁的堂哥85年考进江西省瑞金师范学校,由于爱好听音乐,家里给他买了一台录音机,这也使我有幸从小就“认识”了包揽87版《红楼梦》所有歌曲的女歌手陈力。当时,陈力可谓是因《红楼梦》而脱颖而出,名声大噪。可谁都可能不会料到,《红楼梦》竟也成了她的绝版。自此之后,从未听说过关于她的任何消息。当时其实尤其惊叹的是她演唱的《葬花吟》。《红楼梦》中所有音乐均为陕西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所作,我自认为可以堪称千古绝唱。康震教授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说:“什么是千古绝唱?就是他唱完了,你们世人谁都别再唱了,这就是千古绝唱!”《葬花吟》那段合唱之前的前奏,短促却韵味十足,恰似漫天飞雪,扑面而来,飘零纷散。继而起之的小合唱是在此情景上自然的流露:“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在余音绕梁中陈力的轻盈飘逸、净脆婉转的独唱幽怨而起,随着黯然真情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反复萦绕,将整曲推向高潮。曹雪芹的绝品填词,王立平的淋漓之音,陈力的动情表达,构成了“黛玉葬花”经典一幕。

记得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本娱乐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消息:陈力,吉林人,生于1956年7月,身高174厘米,体重62公斤,唱《红楼梦》前为东北某著名大型国企工人。87年初,该国企举行文艺演出,碰巧王立平在场,王立平听完陈力的演唱后,忙打听演唱者名字,并当即“钦定” 她就是《红楼梦》的唯一演唱者。据说,为了达到音色的一致和立体声效,《葬花吟》那段小合唱据说全是陈力一人所唱,当然也有当时音乐设备不完善和先进的原因。她一个人将七人小合唱反复唱了七遍,每次微小的时差构成了后来大家所听到的立体声女生小合唱。那种时差的掌握若是稍有疏忽,就要重新录制,如此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不得不令人折服。

央视和很多地方电视台每年暑假都重播《红楼梦》,就连我7岁的儿子如今也看过2遍了。我认为全剧的经典是黛玉葬花,而《葬花吟》的插曲更是为其锦上添花,令人爱之至深。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有些地方电视台为了插播广告,有时候会将电视剧突然“掐”短,可是黛玉葬花这一场景恰在该集集末,且陈力的《葬花吟》歌唱长达5分钟,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台包括中央台的《红楼梦》精缩版会“掐”掉这一段,因而,这一集总是完整的,陈力的凄婉歌声也总是一遍又一遍响溢耳畔。也许这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正是所有世人对经典的认同。

陈力之后,我听过宋祖英、张也等翻唱过《红楼梦》歌曲。并没有贬低后两者的意思,虽然论声线条件宋要出色,论声乐功底张更扎实,但我总觉得宋、张的演唱不如陈力有韵味,没那种在凄凉中带着神伤的韵味。有消息说,陈力演唱《红楼梦》前不久,丈夫因意外事故身亡,因此她是出于对他丈夫的爱和基于丧夫之痛才有此超常发挥,消息是否属实,我们无从考证。最更令人不解和惋惜的是,这样一个优秀歌手,《红楼梦》以后,几乎隐匿人间,再无任何其人的生活和工作动向,可惜可叹。前几年,李娜的尼姑照片公诸于众,看着那么清秀的削发李娜,只是难辨其味,难解其由。细想之,李娜的每首歌都唱得如此动情,尤其《流泪的紫蝶》专辑,如泣如诉,哀怨之至,如受重创,想来她的这种选择必是有其缘由,情愿也罢,不得已也罢,却总是一种归宿。

文章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f71920100987j.html

我猜想,他说的年龄也许比较靠谱,但身高不太对劲.因为第一,电视剧中司棋率小丫头大闹厨房,当时没觉得柳嫂鹤立鸡群啊,如果是一七以上,想必印象深刻;第二,本吧磨刀_老头 所贴剧组20年聚会图片中,有不少合影,也看不出力姐达到那样的高度.我表示怀疑.

从一些资料看,力姐的年龄基本属实.

早年的一个刊物相关文章中描述王立平认识力姐的经过,其中提到,1983年五一节,王立平来到长春....主人告诉他,演唱者是长春一汽的业余歌手,二十六.七岁,在厂里当化验员".

还有一个佐证.

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和红楼梦剧组于1986年编辑出版的"红楼梦画刊"上,介绍作曲和演唱者一文中提到"三十岁的陈力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化验工人...."

2008年10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90.50兆赫,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优秀电视剧歌曲中王立平作曲家(陕西籍)到红楼梦演唱者陈力(吉林)87年拍摄完后就移居加拿大发展了。

 

                                                                   【三】

 

“伤心一曲葬花辞。”《葬花吟》是一曲“质本洁来还洁去”真善美的哀歌,是《红楼梦》女人公林黛玉悲剧的诗谶,也是中国所有美丽女子共同的哀音。绛珠仙子林黛玉,曹雪芹用血泪浇铸而成的文学形象,二百年来,一直占据着读者的心灵,牵萦着人们灵魂,有多少人为她痴迷、为她疯狂。《葬花吟》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在甲戌本里脂砚斋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歌唱家陈力,吉林人,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唱者和柳嫂子的扮演者。陈力演唱红楼梦,来自天籁的悲音。陈力因为丈夫的逝世将所有的情感投注于演唱之中,真有肝肠寸断之感。陈力从小学京剧,后来在长春一汽做化验员,《红楼梦》作曲王立平发现了她,请她参与该剧主题歌的录制。在筹备时,她的丈夫患癌症去世,留下幼女,每次回家练歌,她的女儿总要戴个大耳塞,她只好把女儿交给了父母。她动情地说:“在《红楼》最大的牺牲就是和自己女儿的疏远和隔阂,当时我以为她会理解我,但直到很多年后,我和她到了加拿大,在一次老师家访中,我才知道,她对我的误解有多深。我很对不起她。”
一曲《枉凝眉》让陈力成名,随后,她的生活也很快转入窘迫,她走上了经商道路,但首次做生意就被骗,无辜受到警方调查,曾在内地引起很大轰动。事情平息后,她去了加拿大与恋人完婚,帮丈夫打理公司,从此再也没有唱歌。她15年后在祖国的舞台上,再次唱起了改变她命运的那曲《枉凝眉》,歌声中多出的只有刻骨铭心的辛酸。一个87版《红楼梦》音乐中脱颖而出的女歌手,可从未料到,《红楼梦》竟也成了她的绝版,自此之后,从未听说关于她的任何歌唱消息。当时其实尤其惊叹的是她演唱的《葬花吟》。《红楼梦》中所有曲均为王立平所作,我自认为堪称千古绝唱。用康震教授评价苏轼-《水调歌头》的话讲就是“什么是千古绝唱?他唱完了,你们世人谁都别再唱了,这就是千古绝唱!”先说那段合唱之前的前奏,短促但是韵味十足,恰似漫天飞雪,扑面而来,飘零纷散…继而起之的小合唱在此情景上自然的流露:“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在余音绕梁中陈力的轻盈飘逸,净脆婉转的独唱幽怨而起,随着黯然真情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反复歌唱将整曲推向高潮…曹雪芹的绝品填词,王立平的淋漓之音,陈力的动情表达,构成了“黛玉葬花”经典一幕的背景。
在此还要提到一个关于陈力演唱《葬花吟》的小秘密:那段小合唱据说全是陈力一人所唱,为了达到音色的一致和立体声效,当然也有当时音乐设备并不完善和先进的原因。她一个人将七人小合唱反复唱了七遍,每次微小的时差构成了后来大家所听到的立体声女生小合唱。那种时差的掌握若是稍有疏忽,就要重新录制,如此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真令人折服。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王立平非常喜欢《红楼梦》,30多岁时,就萌发了写一部《红楼梦》音乐的念头。梦想的实现得归功于王扶林导演已故的太太。她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音乐编辑,一直想给王立平做一个音乐作品专辑。在交往中,她透露王扶林正在筹拍《红楼梦》。王立平当即就表示“非常有兴趣”。
那是1982年,王立平已经过了41岁生日,而王扶林那一年50岁。王立平得到了一次跟剧组成员
谈想法的机会。“我谈了对《红楼梦》的认识,对电视剧《红楼梦》的设想以及对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构思,并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一番谈话,得到了导演和担任电视剧编剧顾问的红学家们的高度认同。
王立平没兴奋多久就开始面临极大的困惑。“我很羡慕剧组里的编剧、导演、服装、道具,有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话,讲什么样的故事,曹雪芹写得分明。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没有一个音符!只有我要创作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无中生有。”真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脑子里空白了。
主题歌的确定,体现出了王立平对《红楼梦》的主题理解。之前设想用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四句来作主题歌,也想过用《好了歌》来作主题歌。但王立平认为这二者都没有表达出《红楼梦》的主题:前者空乏,无法入乐;后者的出世思想,跟《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基调不符。
作为曲作者,创作那四年王立平不敢说天天捧着《红楼梦》读,但它确实每时每刻都“折磨”着他,《红楼梦》是经典巨著,不容亵渎,甚至要付出曹雪芹先生那样的专注和汗水。《红楼梦》音乐不是他凭空想象的,而是在书中苦寻而得,在他心里深深的认为:曹雪芹如果是作曲家也会这么写。他只是搭起了一座时空之桥的建设者,让观众通过音乐与曹公的《红楼梦》有心灵之交。
经过反复思考,王立平建议用《枉凝眉》作为主题歌,理由有三:一是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揭示了宝黛爱情的主线;二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预示了结局;三是词句优美,是一首可咏可叹的极佳歌词,可入乐。这一提议得到了剧组的认同,最后就有了那首令人心动的《红楼梦》主题曲。
每首曲子都有多种内涵,没有哪一首是特别的,哪一首都来之不易。比如说主题曲《枉凝眉》就花了一年多时间,而《葬花吟》的创作耗时最长一年零九个月。王立平创作《葬花吟》时,百思不得其解。按现代人的观点,林黛玉是个个头不高、老爱生气、整天病恹恹的泪美人,试问,哪个男孩会喜欢她?哪家人敢娶她当媳妇?那为什么曹雪芹会对她倾注那么多感情?
有一天,王立平突然想到那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就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啊!顿时,激情来了,旋律也就油然而生。写着写着,我甚至泪流满面。最后,他在《葬花吟》中加入了几处闷鼓声,似乎是敲在人们心上的闷鼓,此时感到他的音乐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王立平感觉在创作时:不是我写出来的音乐,而是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
《红楼梦》的音乐,王立平前后写了4年半,其间他翻阅了《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去体味,去品味,去解味。而其中《葬花吟》的创作,耗时1年零9个月,是王立平写得最苦,用时最长的一首。
“从前人们理解《葬花》,多是哭哭啼啼,极度悲切,虽然感人,但仔细想来,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使我想到,为什么曹雪芹会对林黛玉情有独钟,为这个孱弱的女子写这样一阕佳句连篇的作品,让我们人人为之扼腕叹息,人人为之感动流泪?”曹雪芹如此厚爱林黛玉,自有其原因。而这原因,王立平认为,在所有的女子中,林黛玉不仅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所以她也就最痛苦。单是悲悲切切,不足以表达曹雪芹厚重的笔墨。
一年多的煎熬总算换来了这样的顿悟。王立平讲道:“那一刻我就想,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就是昂首问天!”就这样,“我把曹雪芹的这首词写成了一首‘天问’!”。
王立平说:“《红楼梦》是我的一个难产儿,为了《红楼梦》我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太多的感情,所以对这部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