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游侠下载地址:《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一四一一卷——第一四二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43:5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第六首看起: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这首偈我们先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五个比喻,「王子饥寒喻,谓王子违王法教,于内起过,故受饥寒。学人亦尔,生在法王教法宫中,行违佛教,起恶惑业,故无惭愧忍辱之衣,宁餐法喜禅悦之味,故饥寒也」。这个比喻的意思很深,实在讲,我们现前的同学们,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这一章里头所说的过失,可以说是学佛同学在家出家的通病。

  比喻说生在『王宫』,生在王宫这个意思说你所需要的外缘样样具足。大经里头常讲四缘生法,一切法的生起一定要依四种缘。实在说,像《华严》跟我们讲的无量因缘,但是在讲解,讲太多就繁琐,所以释迦牟尼佛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叫四缘生法。第一类亲因缘,亲因缘也很多,一切众生统统具足,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都有佛种子,换句话说,都有作佛的因,亲因缘。《华严》说得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有作佛的亲因,无情众生也不例外。作佛的真因是法性,虚空法界剎土众生都是法性的相分,哪一样没有法性?既有法性,那法性就是佛的亲因缘。一切众生也有菩萨的亲因缘,再往下缘觉、声闻、天、阿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十法界的业习种子我们阿赖耶里头统统具足。像仓库一样,里面很丰富,一样都不缺,亲因缘不缺,种子不缺。

  现在我们希望哪一个种子能够开花结果,那自己还要有两个缘,这也是自己本身未必会具足,具足是一定的,但是未必在哪一个因上,这个要懂。第一个所缘缘,我希望的。我希望哪一个种子能够现行,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我所缘就缘这个种子的缘。譬如我们希望这一生当中要作佛,这是无比殊胜,那你所缘的不是佛境界,你这个愿望会落空,这个比喻就说这个意思,会落空。第二个我们所要具足的缘就是无间缘,无间缘就是决定不能间断。这两种缘就是平常我们常常讲的「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是所缘缘,「长时熏修」是无间缘,你只要具足这两种,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王宫是增上缘,就是我们常常讲善友,真正是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好的修学环境,让你在一生修学过程当中样样不缺,这增上缘。

  四种缘里面,我们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哪个缘最重要?所缘缘最重要。只要有所缘缘,增上缘章嘉大师教给我,我不吝法,我都教给大家,「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遇不到真正善知识,怎么办?你以真诚的心、清净的心,求佛菩萨、求感应,只要你肯求没有不应的,有求必应。我想求个好老师,真的会遇到,遇不到,我们这个求愿的心不够恳切,我们的业障还在障碍着,业障没有消除,这是很重要的。业障消除了,有求必应;有求不应,业障。所以,要忏悔业障,有求必应。我要求修学的环境,我要求希望有同参道友,希望常常有善友来协助,真的一点都不假。我是非常感激老师,念念不忘,你们在周边的同学都看到,我每堂课讲课之前我拜佛,我拜老师,我拜护法,我还拜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神,我这个心愿都到,所以有求必应。

  从初发心,初发心我求没有求别的,老师有了,同学也有了,需要资料,那个时候经书非常缺乏。所以我非常感激香港的智开法师,初学佛的时候他对我帮助太大了,我想求的书,写信给他,他就会替我找到。一找到很快就寄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才把钱寄给他,总是书先寄到,钱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给他;他知道我还守信用,不会赖帐。这个帮助太大了,确确实实是有求必应。我记得有一部书找的时间最长,差不多找了有七、八个月,他才替我找到,《中观论疏》,木刻版本的。差不多七个多月的时候我收到了,他这部书寄来了,无量的欢喜。

  所以到我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我修法布施,这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做一桩事,法布施,十方的供养一分钱都不花,全部用在印经施舍。他办了一个弘化社,在苏州报国寺,就是现在所讲的佛经流通处,在那个时候非常不容易。他流通的方法有三种,你很富有的,成本流通,我们印这个书,譬如一本十块钱,照收你十块钱成本。第二种你比较清苦一点,但是还有一点余力,半价流通。第三种你确实有能力学,但是非常贫苦,免费赠送,他流通就是三种方法。我们今天这个环境跟那个时候不一样,那个时候善心人多,对佛教认识的人也多,有心学习的自然比现在多。

  现在我们处的这个环境非常困难,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现在在整个世界上来讲,宗教是没落。也可以说,每个宗教里面缺少宗教家,不能说没有,太少了,真正有修有学的人太少了。于是真修行人,社会大众没看到,真正讲得好的人没有接触到,所以就把宗教看成迷信,甚至于听到宗教,总是敬而远之。我看得太多!现在我十分了解这桩事情。这么好的东西,可惜就是世间人不认识,把它看作坏东西,没有把它看作好东西。所以今天我们把佛教介绍给别人,得双手恭恭敬敬送给人,人家还未必肯接受,未必领你的情,跟我们当年学佛不一样。我们当年见到老师恭恭敬敬,真正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向老师请法,现在哪里有!现在没有了,现在是整个时代在变。可是真正想学,佛菩萨确实还是要帮助,尤其在这个时代帮助会更明显,帮助也更殊胜。学人,这学人就是学生、学习的人,要有智慧,要觉悟,要能体会得到,信心就增长了。

  佛门里面最大部的经典是《大藏经》。我在早年,台湾印《大藏经》,我自己买了两套,一套《大正藏》,一套是《卍续藏》。《大正藏》,李老师在台中创办慈光图书馆,我赠送给图书馆,《卍续藏》现在放在澳洲。以后我有能力,只要钱差不多够这个数字,我就会买一套送给需要的人。最初是一套一套的送,以后可以买到五套、十套,我记得我送了不少套。到以后我们自己有一个道场,就是台北的华藏图书馆,供养愈来愈多了。世桦老板来找我,他很想印《大藏经》,但是力量有限,想跟我合作。他说法师,我印一千套,他说:我们世桦印六百套,你印四百套,好不好。这个样子是什么?他成本就降低了。我一听说很欢喜,虽然很吃力,向大众宣布,这四百套真的就凑出来了。这第一次跟世桦合作印的《大正藏》,第二次也是印《大正藏》。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连前面自己买的跟两次印赠的,差不多有一千多套。以后《大正藏》这有涉及到版权的问题,我们不能再印。接着就是台湾印《龙藏》,这也是桩好事情,我们现在也跟人家合作参与印《龙藏》。《龙藏》第一次我们印了一千套,五百套送给中国,就是一九九九年,由中国国家宗教局接受,分送给全国各个寺院道场。所以一共印了两千多套,这印送的。

  最近也有许许多多同修发心来找我印送《大藏经》,好事情,所以我们预定后续印四千套。第一个一千套已经出版,比前面印得好,装订、纸张、印刷后后胜于前前,我们看得很欢喜。另外还有两千套,印刷厂给我们讲,大概要二00七年我们四千套统统可以印出来,陆陆续续的。后面两千套我就想应当要加标点,我现在找人在做。《大藏经》没有标点,没有段落,我们还是用原文,用圆圈把这个句子圈出来,段落把它勾出来。所以最后的两千套,二00七年出版的时候就有句读了,有句读、有段落。现在做的有目录,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没有目录,现在有目录,检查非常方便。

  所以到二00七年,我们赠送《大藏经》,估计差不多总共送了五千六、七百套,这是最大的数。我们是遇到现在科技发达,印刷方便,成本低廉,所以才能做出这个好事情,在从前那是作梦都不敢想的,缘具足。问题是我们把这个经送给人,有识货的恭敬礼拜接受;有不识货的,不肯接受,送他都不要,这我们遇到太多了。我们赠送的处所是遍及全世界,我们通知,哪个地方有需要跟我们联络,我们就会把这个书寄给他,现在我们大概还有不少套。法宝不是收藏的,是要提供真正有人去研究、去学习,它才起作用,要有人去读。

  比喻里面说,这讲增上缘,他增上缘是样样都不缺,为什么他还要受饥寒之苦?比喻里头,清凉大师说得很好,王子违王法教。王子不听皇上的教诲,那么一定受到处分,惩罚他,他才受到饥寒。这是受惩罚,比喻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清朝宫廷这些记录里头读到的,前清盛世,最盛的时候是康熙、雍正、干隆这三朝,这三朝总共就一百多年;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干隆六十年,干隆还做了四年太上皇。这清朝最盛的时候,宫廷里面教育非常严格。康熙教训他子孙想得非常周到,二十岁之前只准学经。那个时候的经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十三经;学子,子书,《四库》里面是经史子集,子书,子书是选读,历史,二十岁之前只能学这个,不可以学文学,诗词歌赋统统不可以学,想得多周到。因为诗词歌赋里面有很多是动感情的,而经史里面那都是智慧、是学问,在这个地方奠定根基,真的那个时候王法很严。

  用这个做比喻,学人亦尔。我们今天学佛,无论在家出家,真正学佛都称为学人,也就像这个比喻一样,生在法王教法宫中。法王教法宫中就是寺院庵堂的道场。可是现在我们这个寺院庵堂道场变质了,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古时候寺院庵堂是学校,规模大的称寺院,规模小的称庵堂,统统是学校,所以佛教是教育。

  你看看我们在称呼上,寺院庵堂的主持人称和尚。诸位要知道和尚只有一个,一个道场只有一个人称和尚,不是每个人都能称和尚的。像学校一样,和尚是谁?校长,总不能有两个校长。其他的这些老师,老师不能称和尚,称阿阇梨,阿阇梨就好象教授,教授、老师称阿阇梨。所以一般我们称法师可以,不能称和尚,和尚只一个人,一个道场负责的人称和尚。所以和尚没有男女老少,也不分在家出家,你只要主持这个道场,你就是和尚,这个称呼要懂得。和尚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亲教师,是他主持教学,今天讲他主持教育政策。他可以不必跟大家上课,但是课程是他订的,他安排的,老师是他聘请的,所以整个教育成功、失败,他负责任,教员不负责任。教员只要我把这一门课教好,政策是在校长,这个称呼一定要知道。

  大的道场里面还有首座,首座就像我们今天讲的教务长,专门管教务的,维那管训导的,监院管总务的,这是道场里头三个叫纲领执事。你们想想看跟现在学校是不是一样的?现在大学里面有教务长,有总务长,有训导长,一样!所以佛教是教育。跟大家授课的都称阿阇梨,我们现在讲教授,授课的。阿阇梨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轨范师,就是他的道德、学问可以做学生的模范,可以做学生的榜样。轨范,轨是轨道,范是模范,我们翻成轨范师,称阇梨,阿阇梨,要懂,你才不至于产生误会。

  可是,从前寺院庵堂都上课,都指导你修行,真干,现在没有了;特别是现在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寺院庵堂教学没有了。早年还有禅堂参禅,还有念佛堂念佛的,其他逐渐逐渐法会多了,经忏佛事多了。现在的寺院庵堂教学看不到,只看到经忏佛事,只看到法会,所以这个法王教法宫中已经不见了。

  我们今天要想学佛有一定的难度,到哪里去学?现在有很多佛学院,佛学院里面能够学到佛法吗?学不到。我教过佛学院,我感到非常惭愧,教佛学院对不起学生,把学生误导了,所以从此以后我不再教佛学院。我教佛学院是我刚刚出家,我在白圣老法师的三藏学院教过三年;佛光山刚刚办学,星云法师找我去,我在那里教十个月。以后我也曾经办过内学院,好象我只有一年我就辞掉了,从此以后我不再教佛学院,我感到非常愧疚。为什么?佛学院教学的方式不是古时候的办法,完全模仿现在的学校,那就难了。

  而我自己学出来的,我不是佛学院学出来的,我跟李老师学的。李老师用什么方法?私塾教学的方法,个别指导。他虽然开个班,经学班,学生二十多个人,一个一个教。但是教你这一个人,所有的学生都要来听课,就等于是旁听,实际上教就是教一个。他那个时候是两个人一对、两个人一对,教讲经,一个人是讲国语,一个人讲台语,上台讲好象是一个在翻译的样子,其实他们两个是一样的讲稿,一样的课程。接受老师教导的时候,这两个人座位在老师的面前,面对面,其他同学都围在四周,我们是这样上课的方法,真得受用。但是我这个方法,我建议给佛学院,佛学院不接受,他说这个不像佛学院,是没错,真有效果。所以以后建议几次都没有人接受,算了,我也不教。我是很想自己将来办学用老师教我这个方法,但是始终没有这个缘分,机缘不足。

  我是这样学出来的,像我这个年龄,这些辈分的人,这些讲经说法的法师,统统都是这个方法学出来的。演培法师告诉我的。有一天他请我吃饭,在他道场,我刚到新加坡没有多久,就是谈到讲经这些法师。演培法师指着我说,包括你在内,哪一个是佛学院出来的?没有一个。那我们是经过什么训练?小座复讲。我们这辈子的人,这年龄比我大的讲经说法的统统都是复小座出身的。这个复小座是佛门的术语,大家都晓得,听老和尚讲经,隔一天你把老和尚所讲的讲给大家听,这叫复小座。不能讲错,不能加自己的意思,你可以讲漏掉,没有关系,你不能够加东西进去。阿难尊者集结经典就是复小座。所以我说复小座是哪一个人带头?阿难尊者带头。世世代代佛门里讲经这些法师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是一个星期讲一次经,星期三。星期四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复讲,把老师昨天所讲的重复再讲一遍。我们有同学、同参道友,这叫好的环境,我们同学只有七个人,七个人变成一个小班,每个星期四我们七个人在一起,一个人讲,推选一个人出来讲,昨天老师讲的这堂经,你讲给我们大家听。我们听了之后再研究讨论,再对你的批评,你哪个地方讲得不合适,因为我们七个人都是学讲经的。有师、有友,这样才能成功,缘具足。这个缘也非常不容易,真正找志同道合,十年如一日,诸位想想看,谈何容易?我很幸运遇到了。

  在台中的时候,周家麟、徐醒民都是我们这个小班上的。我学《楞严经》,得其他六个同学的帮助,他们让我复讲全部《楞严经》。所以老师在台中讲一部《楞严经》,我也讲了一部。那我讲的时候,这六个都是内行人,他们听,他们替我改正。所以一九七七年,这香港同修邀请我到香港来讲《楞严经》,我一口就答应了,为什么?我已经讲了一遍,很有把握。有学经教的内行人帮助我改正,所以我讲得很轻松、很愉快。在香港住了四个月,每天讲两个小时,最初两个月需要广东话翻译,后面两个月大家听习惯,不要翻译了,他们能听得懂。四个月《楞严经》讲了一半,没讲完,我的签证就到期了。

  所以缘,所有缘统统具足,这就像法王教法宫中。我们今天到哪里学?今天要学教,实在讲虽然寺院庵堂这个缘没有了,可是另外一个缘起来了,网路、电视。你看很多法师、大德在电视讲经,在网路里面讲经,这对现在人带来方便,你要怎么个学法?学一个人的,你才能学成功。如果同时听几个法师、几个大德来讲经,那你有问题,那就跟佛学院一样了,有什么两样?为什么会有差别?听的人多,你分心。一门深入,那你是多门深入,多门就浅入,就谈不上深了,你看麻烦在这里。基础决定是定在一,根只有一个根,不能有很多,一个根会生很多枝叶,一定要是一门。

  我学一部经,我跟一个老师,老师不见面也没关系,现在从网路上、从卫星上,你跟他学。这个老师或者是讲好几部经,我只选择其中一部,其他的可不可以听?如果我这一门学得还不错,其他的可以听听,因为是一个老师讲的,他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最忌讳的是你开始学的时候,你跟好几个老师,佛学院的麻烦在此地。一个星期好多门课,甚至一天你会听三个老师讲,这很平常的事情。一天五、六个小时的课三个老师教,科目不相同,老师不相同。这不是一门深入,这多门。多门说浅入,根本就没入进去,浅入都谈不上,所以只能得到一点佛学常识,佛学皮毛,不得受用。真正得受用,一定要一门。

  我们跟李老师这十年,老师教学坚持这个方式,同时学两门决定不教你,他是一定坚持这一门深入,多次的复习。我们学讲经,学这一部经,一部经学会讲了,会讲了怎么样?会讲以后希望你连续不断讲十遍,你熟,熟透了才是自己的。这个话要跟古人的标准来比,是大幅度的降低,老师教的这个水平很低,熟能生巧,只要你熟,不求你开悟。说实在的话开悟那个标准太高了,很难做得到。你能够一门深入,深入之后又能够重复讲十遍,已经是非常非常难得!

  那么没有契入,纵然你讲了一百遍,讲了两百遍,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还是个凡夫。这就《华严》的标准,为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教不相应。我们修学净宗,同学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世尊所说的「净业三福」,这最高的指导原则,你要统统能落实你所修学的。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孝养父母」,落实在「奉事师长」,落实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做到才行。佛在经上怎么教你的你怎么学,你怎么做你才会得受用,你才会入佛的境界,转凡成圣。天天在转,年年在转,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的,真的就转过来了。

  有这个第一条,再提升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提升「发菩提心」,你这个心真的起来了,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不要人劝,不要人教,自自然然起来。为什么?那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性德。「深信因果」,对佛所讲的一丝毫不怀疑,修因证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读诵大乘」,这个时候的读诵大乘是广学多闻,不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在前面。前面两条是一门深入,第三条是广学多闻,菩提心相应了。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你要帮助别人,不帮助别人这不是菩萨。所以你看十一句里头,十句是自修,最后一句教你为人演说,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由这个办法入不二法门。

  我们这里最重要的,我们今天学佛,无论你学哪个法门,无论你跟什么人学,行违佛教。你的起心动念,你的言语造作,跟佛在经典里面教导的完全相违背,你还是起恶惑业。恶是烦恼,惑是迷惑,恶惑业就是贪瞋痴,贪瞋是恶,痴是迷惑。所以这一句你还是会起贪瞋痴慢疑,你还是会有嫉妒、障碍,所以你没有惭,没有愧,不能忍辱。下面这是宁餐法喜禅悦之味。这个宁不太好懂,宁餐,我们换句话你就好懂了,没有,没有法喜禅悦之味,有法喜禅悦好!这个宁在此地是个问号,你没有尝到法喜禅悦之味,所以比喻作饥寒,故饥寒也。我们学佛头一个所得到的就是法喜、欢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的生法喜,有禅悦,我们讲精神上的享受,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七首: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为我们开示的是「聋乐悦彼喻,喻不解自说失」,比喻这个,「谓夫真说闻者,必忘说闻,逐语而说,为自不闻」。这注解的意思有相当的深度。盲聋喑哑很容易明了,盲聋喑哑是很不幸,我们现在社会上称为残障,这是非常值得人同情、怜悯的。残障里面的人也有很多很有智慧,很值得人尊敬、赞叹的。我在国内国外都参观过盲聋人的学校,在今年中国农历年好象是元宵节,北京有个盛大的晚会,晚会里面有耳朵聋的,完全没有听觉的,表演一个非常精彩的千手观音,得到全体观众的赞赏,以后把它选作第一名。这个学校我去参观过,非常难得,演得非常精彩,这些人都很聪明,很懂礼貌,我们看了确实生欢喜心、生尊重心。

  『聋奏音乐』。这个学可不容易,他自己听不到音声,要能弹出一首曲子让别人听到欢喜,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菩萨用这个做比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有一类的人多闻不修行,犯了像他们这样相同的毛病,这个毛病比喻对于经教不了解。这要怎样才能了解?必须要修行才能了解,行里面才有心得。你要不能依教奉行,你所说的全是别人的,这儒家也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那么学讲经,我们完全参考别人的注解,加上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怎么样?完全把佛菩萨意思解错!你不加自己的意思,完全遵照古人注解来说,说错了,是注解那个人他错了,你没有错。你加上你自己的意思说错了,那你要背因果责任。说老实话,古大德的注解能够流传到后世,至少经过千百年人。如果唐朝时候的,隋朝时候的,南北朝时候的,距离我们现在总该是有一千五百年以上,这当中多少人看过这些注解,还能够流传下来,一定有道理,他注解得没错。如果注解有错误的话,早就没有人传他的,都把它拋弃了。

  承传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古时候,在唐朝时候印刷术还没发明,所有这些书籍的承传靠手写。中国的木刻印刷宋朝时候才发明的,但是木刻成本也非常高,古人这些东西,有人把你刻出来印刷流通,那都是对你很尊重,很有价值。所以著作的人,你就晓得他一生著作有多少,流传给后世有多少,精彩的精彩人家才把你刻版流通,其次再其次的都淘汰掉了,留下来全是精华,人人看到欢喜,人人赞叹的,你说多难得。那都是什么?自己真实的功夫在里头。

  所有古大德的注解都是他自己学习的心得,学习的经验,学习的成果,真正可以提供后人做参考的,不是他自己随便说的。我们今天有没有学习的心得?有没有学习悟处的经验?自己确确实实有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像前面所说的法喜禅悦?法喜禅悦都没有得到,你怎么能说?没有法喜,没有禅悦,就可以断定你对于佛的教义不了解,或者说你了解得不够深刻,这是一定道理。了解得不深,了解得不彻底,随自己意思来说,哪有不错的道理?可是自己晓不晓得?自己决定不晓得,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贡高我慢。学佛学什么?学觉悟,自己觉悟之后,要帮助一切人觉悟。

  我们这个小道场是讲经教学的道场,我们九楼有一个祖先纪念堂也是教学的道场,教什么?教人敬祖先。孔夫子在《论语》里头讲得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建祠堂就是慎终追远。每个人对于自己老祖宗,千万年的祖宗还念念不忘,心地多厚!风俗淳厚就是从敬祖先、孝父母、尊师长而来的,所以祠堂是提倡孝道的。

  中国过去每个县市一定有三个建筑,第一个是祠堂,每家有每家的祠堂。现在祠堂废除了,我们建万姓先祖纪念堂,每个家庭私人的祠堂不要了,共同建一个,这有必要。如果没有了,用什么东西来提倡孝?孝道没有了,不得了,家就不像家,父子不和,夫妻不和,兄弟不和,原因在哪里?没有孝道。我们希不希望看到这个社会一切都不和谐,人人都自私自利,各个都对立,愿不愿意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最近这个世纪才发生的,演变到现在非常严重。再想想从前那个社会那么样的祥和,什么原因?孝道。孔孟常常赞叹尧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敬长,孝顺父母,孝顺祖先;弟,怎样跟长辈、跟同辈和睦相处。这两个字孝跟弟做得最圆满的,丝毫缺陷没有的,尧舜,所以孔孟对他赞叹到五体投地,仰慕,向他学习。祖先纪念堂是这个意思。

  我们希望学佛,学佛是一桩好事情我们知道了,这是世间最圆满的教育,我学了这么多年有一点体会。我看到全世界许多国家,许多族群,许多宗教,我在这里面体会到中国人的老祖宗确实智慧最高,发明的文字,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发明了文言文,承传最好的工具,永远不容易变质,你说这个工具多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最懂得教育,中国人教育它的特质、特色是家庭教育,全世界没有的。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未成童之前,童子。成为一个童子七岁,成为一个大人二十岁;二十岁叫成人,七岁叫童子。七岁之前,未成童之前那个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中国谚语里头常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孩童的时候教就等于天性一样,养成习惯要在七岁之前。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生都不会改变,中国人懂得,中国人非常重视,所以母亲最伟大。孩童的教育是母亲教的,父亲要忙于工作,要忙于养家,跟儿女接触的时间少,母亲是一天到晚照顾小孩,尤其这么小的小孩不能够离身边的。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都给小孩做最好的榜样,他从小就看到,自自然然他就学会了。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广学多闻,成就才艺;宗教教育是达到最后的圆满,特别是佛法。你看「雍正皇帝上谕」就晓得,他对儒释道三教可以说精通,他真修,他真干。佛教我们接触到之后,晓得这么好的教育,我们也要拿它来供养给祖先,让祖先也不寂寞。我们念佛堂天天播讲经的录相带,天天有很多同学在里面念佛供养,这是大孝!有人懂得,懂得他赞叹;有人不懂,不懂他毁谤,这个果报是属于他自己,所谓各人因果各人负责。

  我们的道场大家都知道,接受十方供养,报答十方施主、报答十方护法,我们这里供养牌位不收钱,跟一般道场不一样,我们这边所有一切法物也不收钱。今天上午我去参观书展,大概书展里头不卖钱的只有我们这一家,我们的书展是赠送的不是卖钱的。今天我去看了一看,我也买了一套书,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因为我们《四库全书》里面、《荟要》里面没有清史。我以前有一套放在澳洲,今天很难得遇到这么一套。所以不用钱买的,只有我们这一家。

  学佛谈何容易!正如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如果不是往昔无量劫中修福慧,这一生当中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留意。就像这经上所说的不解、不闻。所以这点我们自己要晓得,要珍重自己这一生的缘分,这个缘分无量劫难遭遇。这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你知道吗?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今天我们遇到了,怎么能不珍惜?真正明白、觉悟他珍惜,不明了,不觉悟,他不把这桩事情看重,疏忽了,这都是属于愚痴、无知;如果再要批评,再要障碍别人,这过失大!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头讲得很清楚,你要是障碍别人的法缘,果报是生生世世愚痴,那就太可怜了。造业的时候很容易,受果报的时候太苦太苦!果报没有现前,造业的时候迷惑颠倒,不知道果报可怕;果报现前后悔莫及,太迟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自己遇到了,明白了,珍惜。就像从前有一段时期,一般人批评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有很多同学劝我要表态,我只说过一句话,「天下人统统反对,我还是依教奉行」。什么原因?这个本子是老师传给我的,没有传给你,你可以反对,传给我的。传给我的我如果要反对,我的罪名就成立,背师叛道。你看「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就完全违背了。老师这个本子传给我一个人,经本在我手上,所以天下人反对没有关系,现在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干涉谁,可是因果各人背;我遵守,我依教奉行,我绝对没有疑惑,绝对没有后悔。我说我只能说到此地,其他的我就不能再说了。所以我依旧还是讲这部经,依旧还是读这部经,依旧还是依教奉行,没有改变过。

  我们跟一个老师学,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那你何必跟他?那你跟他就错了。跟定这个老师,一生循着老师的路子去走,走错了,老师要负责任。做老师不容易,你自己走错路不要紧,你把别人路带错了,你要负责任的。断人法身慧命比断人身命的罪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断人身命无所谓,人家常讲,四十九天他就投胎来了,二十岁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的确损失不大。那个闻法的机缘,尤其是闻到正法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不是生生世世你都可以遇得到的,这个机会太难太难!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了,你在当中批评,让听的人对这个法、对老师丧失信心,你这个罪多重,这是堕阿鼻地狱的罪业,不可以,决定不能做。批评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你要不是透彻,真正这个人说得不如法,你能把他带出一条更好的道路,成就他,那你有功;你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把人家学佛的途径迷失了,你的罪过就重了。造业很容易,果报现前难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尤其此地说到「不解自说失」。解一定要通过行证,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证明你的信是没有错误的,这个时候才能说。所以后面大师说得很好「真说闻者,必忘说闻」。说闻是即相,必忘说闻是不着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说真闻。真说是什么?真说是无说,真闻是无闻,完全跟法性相应。这是什么境界?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至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两句是讲的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一定要遵循经教,不能加自己的意思。

  这个地方「逐语而说」,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望文生义」,看到讲,以为是这样的,这就是「为自不闻」,哪有不说错的道理?哪有不误导众生的道理?现在这个社会我们非常清楚,自己体验太多,看得太多了,现在的人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这是我们感觉到非常遗憾,也正是经典上常常说的,佛常常讲的「可怜悯者」,真的可怜。正法不知道,把正的看作邪的,把邪的看作正的;善知识也不知道,把真善知识看作假善知识,假善知识看作真善知识,亏吃大!你了解现实状况,我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庆幸,在这个时代里头,这样环境里面,我还遇到真善知识,还遇到正法,还遇到最殊胜的《华严》、净土,我要珍惜自己,所以我五十四年没有中断。

  今天有道友告诉我,说某个法师自己说,他讲经说法超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大概讲经说法有五十多年。我给这位道友说,他没有超过。他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讲,你是不是天天讲?你不能说,我一年讲一个星期,我五十年都没有中断,我讲了五十年,那不行!人家四十九年天天讲,比不上,怎么比都比不上。那我讲经,我从三十三岁开始讲经,讲到今年四十七年了,我再两年能赶上释迦牟尼佛吗?赶不上。释迦牟尼佛一天讲八个小时,我一天讲四个小时,现在到这个地方来,大家要我养养身体,讲两个小时,那怎么能比?人家每天讲八个小时,所以留下来的典籍这么样的丰富。我们讲四十九年,留下多少东西?怎么能跟人比?量比不上,内容也比不上,这个话不应该说,说这个话狂妄。

  你活的年岁比释迦牟尼佛活得大,可以。释迦牟尼佛七十九岁走的,我们中国算虚岁八十岁,实际上七十九岁走的,孔老夫子七十三岁走的。你今年活到八十、九十了,你比释迦牟尼佛寿长,可是你讲经的时间比不上人家。人家真正开悟了,大彻大悟,你悟了没有?不要说大悟,如果你有小悟,我相信你一定很谦虚,你绝对不会说这个话。中国人的谚语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佛法,你真有功夫,贪瞋痴慢没有了。不要说佛,阿罗汉见思烦恼就断了,从这上来讲,我们能比谁?比须陀洹也比不上。

  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第一个是身见,须陀洹绝对不把自己这个身执着是我;我们今天对这个身还执着,我!你怎么样能比得上人家。须陀洹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思惑没断,出不了三界,他在三界六道里面只有人天,人间天上七次往来,思惑断尽就超越六道轮回,圣人不是凡夫。我们能跟人相比吗?大乘《华严》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断证的功夫跟须陀洹相等,智慧、福德比须陀洹大太多了,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今天接受人家的批评,一肚子不高兴,要两、三天气才能消掉,这怎么行?赞叹你几句就欢喜得不得了,一点委屈都受不得,都不能接受,道道地地的凡夫,烦恼习气一分都没有断,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所以这首偈要用一般的话来说,记问之学,孔夫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勉励同学,特别是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一定要着重实行。把经教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教里面的教诲统统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你真的落实、真的做到,这才叫学人,这才叫学佛。实实在在讲哪个人不想学?哪个人不想做?可是偏偏做不到。这是什么?烦恼习气太重,佛家的术语说业障太重,业障一定要消除。业障不消除,不但学佛不能证果,连开悟都没指望,悟门被业障堵死了,你不能开悟。消业障,不是念念忏悔偈就消业障了。忏悔偈是没错,光念不解义,不相应。用什么方法才真正能够消业障?用《弟子规》,用《十善业道》。不要求得太高,就是这两门东西真正把它做到,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念兹在兹,真干,那你就有真大利益。

  纵然佛法不解,没有遇到殊胜的缘,不解,没有善知识指导,你能把十善、把弟子规做到,决不堕三途,来生得人身,一定比这一生福报大、智慧长,肯定的。如果修得好,弟子规、十善能帮助你生欲界天,完全看你的功夫。欲界天有六层,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你有分。如果你只有说没有行,那你就没有分,来生的果报还是随业流转。

  说到随业流转,你想多可怕,一念不善的心,一句不善的话,一个不善的行为,都是帮助你堕落三途。三途业因很复杂,最重要的一个业因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佛家讲的六个根本烦恼。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晚上睡觉之前好好反省一下,我今天一天思想、见解、行为与这六条相不相应?贪欲,瞋恚,愚痴,对于圣贤教诲怀疑,傲慢,不善的见解。如果与这六条相应,那我今天这一天造的是什么业?三途业。我们的反省,这一天果然与十善业相应,与《弟子规》相应,没有违犯,那我们今天所造的业是人天福报,这不难。难在什么?你有恒心,你有毅力,天天干,认真的干,在这上奠定基础。我劝同学认真努力干两年,两年当中务必远离十恶,养成十善,落实在《弟子规》当中。这两年的功夫我们就脱离了三恶道。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那你就有怀疑;你相信了当然你就没有疑惑,你就会真干,我不想堕三恶道,我想来生比这一生还要好。

  人,特别是到晚年六十岁以后,自己清楚自己这一辈子过去了,再往前看远一点,远一点是来生。六十岁之前在这个社会上叫迷惑颠倒,没有想到将来的事情。一退休之后,来生的事情就浮在面前了,这一生已经过去了,我要为来生打算。人要想到来生,就会知道断恶修善有此必要,积功累德值得我们认真去做。年轻时候放不下的,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放下了,为什么?带不去。再仔细想想,你小时候的玩伴,青少年时候的同学,踏进社会有很多你的长官、同事,你的亲朋好友,现在还有几个人在世间?如果我们常常能想到这个问题,你对这个世间自自然然意冷心灰。意冷心灰是消极,消极不是办法,佛法的教学不是消极。

  说佛法消极,从前李老师也讲,人家说佛法消极,他老人家说得好,消极有两面。你看看世间年轻人对于善法他消极,他不做,孝顺父母他不做,尊敬师长他不做,修养道德他不做,这就是消极!学佛人也消极,哪一方面消极?色情暴力不做,杀盗淫妄不做,争名逐利不做,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不做,是消极。你看一般人学佛怎样?他连肉都不吃,消极。所以消极是两说,你说我消极,你也消极,你不能单单说我,这里头有善跟不善。学佛对不善消极,对善积极;那些说我们消极的人,他对善消极,对不善他积极,果报不一样!所以听话要明白不能糊涂,自己清清楚楚,解答给别人听,让别人也觉悟,这就帮了他的忙。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生活得快乐,人人都想,为什么你活得那么苦?一生都能在快乐当中生活,这个人有福。

  快乐,不是有财富你就得到快乐。有财富的人,苦不堪言,不快乐,我见过的很多,出门还要保镳,不自由,住的地方警卫森严就像坐牢一样,哪有我们这种贫民自在,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人偷你,没有人抢你,没有人想害你。所以,富贵人他并不乐,富贵真的不如贫贱乐,贫贱人如果学了圣贤书,真快乐,你给他富贵他都不要。为什么?那麻烦。钱多了,小偷目标锁定你了,强盗也锁定你了,麻烦多,天天担心受怕。什么都没有,睡在那里没人理你,你说那多快乐。你得要想通,要想明白,人活在这个世间要过得快乐,每天吃饱穿暖了,有个小房子可以避风雨,多快乐!万缘放得下。

  我们这样活在这个世间,就给很多人做榜样,就给很多人做样子、做模范。我以前住在美国,我们的邻居对我都很羡慕,为什么?每一次看到我们,总觉得我们非常欢喜,都满面笑容。所以他有的时候来问,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快乐?我们告诉他,我们学佛,佛教导我们生活一定要快乐,对人一定要真诚。他来问,我们就可以讲给他听,所以,形象就度了众生,自行化他。用形象、用事实,不必用言说,更不必用辩论。用辩论那就错了,大错特错,没有什么好辩的,我活得这么快乐,你能够像我这么快乐,不就好了吗?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二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是很简单给我们提示了一句,这是第七个比喻,「盲画示彼喻,喻不见自义失」。清凉这个意思是说,虽然受持正法,(就是说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佛法的义理没有去研究,我们用现在人讲的话大家好懂,在佛法里面一般是讲参究、深究,那太深了,我们不说,我们讲最粗、最浅显的,连研究都没有,所以他不知道修正,这是『多闻』之失,缺失,多闻的缺失。由此可知,闻法非常重要,经上每首偈颂赞叹多闻,但是,闻思修是菩萨三慧,闻一定有思有修,思一定有闻有修,修一定有闻有思,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割。一分割毛病就出来了,一分割说实在话,不是佛法,佛法里面讲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你的路就走偏差了,这是修学大乘不能不知道。

  而且在修学大乘最初你要是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一定会把这桩事情教你,这叫真善知识。为什么?许许多多人的学习,没有高人指点,这种错误很容易发生,只着重闻法,听得愈多愈好,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佛说的,四弘誓愿里面就讲「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佛教导我们的。但是,佛讲的话是一个原则,即使是原则,佛也讲得很清楚,而是我们自己疏忽了。怎么?四弘誓愿这一条是第三条,前面还有两条,「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怎么疏忽了?还有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条是发愿,我们世间人讲立志,志不立你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你看看,佛法教人立什么志?发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解释,那个度就是服务的意思。

  这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要发愿、要立志为无量无边众生服务,度是服务的意思。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要做出牺牲奉献,为众生服务,为众生修福,为众生增福,为众生做离苦得乐的事业,为众生做破迷开悟的事业。这个志向,这个愿望,多么伟大!你看看四弘誓愿这大家都会念,意思不懂,不知道什么叫度众生。我这样解释,也许有人问:法师,那这样子我们还要不要往生?还要不要念佛?你们想想,你念佛,你求往生,跟我这一句话有没有违背?为一切众生服务,我刚才说得很清楚,我们服务的是两桩事情,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例外的,就是做这两桩事情。

  这两桩事情帮助你重做一个好人,好人就有好报,做好人是因,得好报是果,不就是离苦得乐吗?知道一个人应当要做好人,不能做坏人,知道这桩事情,觉悟了。不懂得做好人,还在作恶多端,他在迷,他没有悟;悟了之后,他自然就回头了。从这里起,从弟子规起,从十善业道起,究竟觉悟得究竟乐,那就是往生。往生是到最后、最高峰,眼前教你离苦得乐,这是起步,自始而终都不离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果位上一定帮助你成佛,为什么?菩萨很乐,比不上佛,菩萨很有智慧,但是也比不上佛,到如来果位上智慧、福德才达到究竟圆满,没有更高的,所以叫无上。哪有违背!不但不违背,这个愿望,这个方向,这个目标,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统统包括尽了。

  东西方的学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不都是讲为众生服务吗?不都是讲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吗?这个意思你要不明、要不透彻,你的自私自利放不下,自私自利障碍了自性智慧、德行。放下自私自利,自性里头的智慧、德能它逐渐逐渐就现前,放下一分就现前一分,放下十分就现前十分,为什么?自性的性德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修来的。放下什么?放下障碍。

  我们的性德不能现前,就是因为自己有障碍,业障。业障无量无边,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有好几种讲法,通常一般讲法,这三大类有惑障,惑是迷惑;有业障,业障是你造作一切善不善;报障,报障就是六道、三途、十法界,这都是属于报,惑业苦报。连四圣法界也是苦报,他的苦比我们要轻,但是比一真法界,他还是苦报,他无明烦恼没断。所以十法界统苦,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晓得。那我们走的是什么路要知道,我们这个愿是不是真的有?四弘誓愿不是念的,是我们这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总的指导原则,总的方向,总的目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修成无上正等正觉,都没有离开这个指导原则。我们能不遵守吗?所以第一要发愿,愿一发,心量就拓开了。

  我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再辛苦的事情也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不后悔,我们有三不,你真的学佛。牺牲奉献,甚至于牺牲自己的身命。你看看,菩萨布施圆满之相,下一章就讲到布施,第八章就讲到了,要跟诸位讲六波罗蜜圆满之相。布施的相「割肉喂鹰」,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害饿,行菩萨道的人把自己身上肉割下来喂老鹰。「舍身饲虎」,看到老虎饿得很可怜,自己跳下山崖,拿这个身体喂老虎,布施波罗蜜圆满。诸位念《金刚经》,《金刚经》上提到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波罗蜜圆满。为什么能这么做?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了这个愿,你要兑现,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的要兑现。今天我们为众生服务,受这一点辛苦算什么!

  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法门就是项目,你做哪些项目。可是无量无边项目里头有个总目标,总的原则,那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绝对不离这个目标、这个原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帮助众生觉悟,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法,这是佛陀教育,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微细。从哪里做起?佛跟儒没有两样,你看看《论语》、《孟子》里头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儒家《大学》里头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自己本身做起。

  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你要想为众生服务,你必须要有智慧,你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有福报,你这三样东西缺一个,这三个缘缺一个,那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有心你做不到。这三样东西可不容易,但是佛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你自己本来具足。这很希奇,我哪里有?佛不说假话,佛教我们不妄语,佛怎么会妄语?佛说真话,佛有,你也有,而且你所有的跟佛所有的是平等的,决定不会说佛比你高,你不如佛,没这个道理。性德是圆满的、平等的,这是佛家讲真平等。现在为什么说佛有,你没有?佛没有障碍,智慧德相完全现前,没障碍;你有的,现在你有障碍。

  障碍不是外来的,障碍是你自己造成的。什么障碍?《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佛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什么东西障碍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福报?妄想你有没有?有;分别你有没有?有;执着你有没有?有。佛讲,就这三种障碍,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障碍掉了,所以现在过这么苦日子。这三个东西,妄想就是迷惑、就是愚痴,分别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执着那是造罪业。所以佛第二条指导原则烦恼无尽誓愿断,妄想叫做无明烦恼,分别叫做尘沙烦恼,执着叫做见思烦恼。说个烦恼全部都包括了,那修什么?就修这个,就是把这个东西放下。放下之后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分分往外透,减少一分烦恼就透一分智慧。

  这个智慧、德能、相好,刚才说,本有的,也没有失掉,只是现在有这个东西障碍。有这个障碍,这个人叫凡夫;障碍他统统放下,没有障碍了,我们就叫他做佛。佛跟凡夫无二无别,佛是没有障碍的性德,凡夫是充满障碍的性德。从性德本身来讲没有障碍不障碍,完全没有,障碍无障碍在人。断烦恼就是功夫,断烦恼就是修德,我们自性本具叫性德,性德是平等、是圆满的,修德就不一样。也就是我们放下多少,每个人不相同,你放下一分,放下一分执着,我放下二分执着,我的德行就比你强,智慧也比你高一点;他放下三分,那他的智慧德能比我又强。六道众生、九法界的众生差别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广学多闻要到什么时候?大乘教里面出离十法界才广学多闻,没有出离十法界,「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标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问为什么?你没有出离十法界,你的烦恼断得不够标准,没有达到广学多闻的标准,没达到。没有达到,你要搞广学多闻,不但没有利益,你反而受害,为什么?你分心了。你把你的精神、时间、精力分散了,这一分散之后,你就一无所得,所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在十法界。到什么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出离十法界了,你到一真法界,你到极乐世界,行,那个时候法门无量誓愿学。

  诸位其他的经论你没有涉猎过,《弥陀经》、《无量寿经》你读过,佛在经典上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每天供养十方十万亿佛,这就是广学。每天供养十方十万亿佛,供佛是修福,你供养佛,你要不要听佛说法?当然听佛说法。每天都有十万亿佛给你说法,你还不开智慧吗?这广学。你看看修福修慧,修福修慧最厉害的、最殊胜的是法身菩萨,凡夫做不到。所以我讲经时候常说四弘誓愿我都懂,我现在这一生当中,只修前头两条(两愿),后面两愿到极乐世界才办得到。

  我们在这个世间,见一尊佛都见不到,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说十万亿佛,其实十万亿是表法的,这个用意很深。因为世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距离十万亿佛国土。他说十万亿,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是对这个世界很留恋吗?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每天都可以回来。因为娑婆世界也有佛,你也天天到这里来供养佛,你也天天来听法。这一边有些家亲眷属,这些亲朋好友,你也可以看看他,你也可以照顾他,这是人情。你看佛说经,这个话的意思他都顾到,让你能生欢喜心,觉得只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能照顾到。善友、好朋友照顾到了,冤亲债主也都能够把他变化成好朋友,为什么?你有智慧,你有能力,你办得到了,这一想那极乐世界非去不可。

  修其他的法门,这一生不容易成就!你想想看,超越十法界这事情多难;可是净土带业往生,不必通过四圣法界,也不必通过三界的天道。修其他的法门古人讲竖出,从这里往这里竖出,一层一层的出去。我们今天是人道,譬如这是人道,人道上面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的佛,这才能出得去。净宗法门就横超,没有这么麻烦,从这就出去了,从这边就溜出去了,横超!连欲界天都不要去就出去了,带业往生。没有这个法门,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一个有希望能出离六道。不要说十法界,超越六道的一个都做不到,为什么?超越六道要断见思烦恼。试问问我们对于一切法,就是一切人事物不执着,你能做到吗?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执着,你才能超越六道;你还有执着出不去,你就晓得这个多难。

  但是净宗法门,诸位也要留意到,虽然不是说断灭烦恼,你要有能力控制住,把烦恼伏住不让它起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就是分别执着,你能把它控制住,烦恼习气没断。我这一句佛号忆佛念佛,我能把分别执着控制住、伏住,这个功夫就可以往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在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品位不高,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个特别的世界,这是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没有办法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那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相比?任何诸佛剎土都有四土、都有十法界,实在讲不平等。这不平等谁造成的?众生自己业力造成的,与佛不相干,你自己业力造成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很特别,它也有四土,但是它没有十法界,而且四土是平等的。实在就是讲其他诸佛剎土,它这个佛的四土是四个不同的空间维次,西方世界这个四土是同一个空间维次。你生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能够见到方便土的阿罗汉、辟支佛,你能够见到实报土的菩萨,你能够见到寂光土的如来,这是不可思议,这是无比的殊胜。所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赞叹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把这桩事情,理事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才知道修这个法门之殊胜,修这个法门之可贵,这个法门这一生不能不修。这一生当中,一定把这个当作我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其他的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做不做无所谓。这桩大事天天干,一定依教奉行,念兹在兹,我们这一生成就了。你要认识不透彻,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为什么都不认真?认识不透彻,了解不够,所以他的信心不坚固。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一诱惑心就动了,就跟着走,这就错了。把自己的方向目标迷失了,误入歧途;有的时候还并不是误入,知道是歧途,他也要往里面去入,这就没法子!

  所以这首偈的比喻很好,『如盲缋众像』,盲人作画,画给别人看,自己看不到。前面是以聋人演奏音乐给别人听,自己听不到。前面比喻说,譬喻记问之学,他记得很多,看得很多,听得很多,不解其义,不知道修行,过失在这个地方。这首比喻的是不知道经教的义理,不知道修正,并不是多闻的过失,多闻不懂义理,不懂修行,过失就像这样的。我们听了之后,最重要反过头来我现前是不是这样的?法首菩萨这十首偈,每首都是说到我们自己自身现前的毛病。所以我们学了之后感到惭愧,深得其利,他提醒了我们。我们平常真的不觉悟,这一提醒我们明白了,多闻重要,解义更重要。

  在现前这个阶段里面,这个现前阶段,我刚才讲话诸位要是听懂了,这个阶段包括什么?我们没有离开六道,没有离开十法界,多闻是反复的多闻不是广学多闻,这诸位一定要懂。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分身、化身同时参访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乖乖的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所以怎么样?一部经反复的读诵,一遍有一遍的悟处,遍遍不相同,你就得利益了。这个悟就是破除烦恼,觉悟之后就破无明,无明破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跟着也破了。

  所以我们天天读一部经,一年一年绝对不一样,就是一部《弥陀经》都不得了。我们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他老人家那个注解,那就是《华严经》。所以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相信。这个话我说不出来,他一说出来,我马上就懂,我举双手赞成,他讲得好。他能说得出来,我说不出来,说明他比我高,我不如他,可是他一点,我就省悟了,我也能跟上。《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

  如果你要觉得一部经学一生,你觉得很枯燥无味,受不了,那我就给你建议,你这辈子就学这三部经,《弥陀经》、《无量寿经》、《华严经》,学这三部经还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还是一门深入,妙不可言。常常读诵《华严》,常常学习《华严》,你对于《无量寿经》、对《弥陀经》悟入就有深度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什么变化?没学习之前过的是凡人的生活,契入境界之后你过的是菩萨生活。菩萨生活跟凡人生活当然不一样,生活实在讲没有什么两样,还过得很清苦的生活,快乐可不一样。凡夫忧愁苦恼,烦恼多,没智慧;契入境界的人烦恼轻,智慧长。怎么会相同?

  凡人受这个报只有苦没有乐,这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凡人所受的有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交煎,这是凡人。契入境界的人离苦得乐,三苦、八苦没有了,你说他多快乐、多自在。生死自在,对于生死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一丝毫恐怖,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门深入才能得到。那么稍稍涉猎,契入境界之后,这个契入标准并不高,可以看看其他经论,或者是儒家东西、道家的,甚至于其他宗教,乃至于学术可以涉猎。涉猎做什么?像我们在学校里读书一样,选修的课程,帮助我主修的课程。主修决定是占在我修学课程里头二分之一以上,我涉猎所有参考东西,补充的东西,决定不能够超过二分之一。这已经是很高的一个层次,帮助你悟入,帮助你解义,帮助你修行。我为什么还要涉猎这个?帮助,使我们解得更圆,行得更圆满,圆解圆修,到最后证的时候圆证,这叫大圆满。但是这个都有功夫,不是我们初学能做到的,初学的时候跟老师。

  我跟李老师的时候,完全没有,想找个参考资料都不行,都要得老师同意,老师不同意不能看。老师对初学管得很严,管得很紧,只准你走一条路,绝对没有岔路给你走,这才叫真善知识,这才叫好老师。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真妄,辨别利害,你懂得这些了,稍微放宽一点,哪些东西你自己可以寻找参考资料;你没有到这个程度,不可以。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跟李老师十年之后,这个标准才稍稍放松一点,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到什么时候完全放开?连这主修、助修都没有了,主修、助修是一不是二,到极乐世界。如果不到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间也行,净土宗讲你的功夫证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的。证到理一心不乱入不二法门,正修、助修是一不是二,那才行,真的解放了,进入第三个指导纲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是不可以的。没有明心见性,你还是守住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烦恼没断尽。你看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没断。刚才跟诸位说过,见思断了就出了六道,就出六道轮回;尘沙断了在十法界,无明没断;无明破一品出十法界,这时候广学多闻。无明不是完全断尽,断一品。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什么?真心显露。真心就是我们讲的菩提心。诸位在讲堂看到我这个对联上联,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完全现前。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有体有用,用里头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这个心完全现前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在禅宗里面讲的,在教下里面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

  我们现前最怕的是什么?我们没有得到这个位次以为自己得到了,这五种心我都有了,我都做到了。如果我们把这五种心高下层次分为一百个等级,你才是初等,不管用。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用教下的话来说,这五种心如果你能够拿到六十分、七十分(你现在才只一、二分),是什么样的境界?大开圆解。一切经,佛说的一切经到你的面前,你只听个一、二句,这部经讲什么你全都明白了,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就像六祖大师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了两品,六祖只听了两品,告诉他不要念了,我全明白了。你有这个能力才行,你没有这个能力不行。《华严经》八十卷,你听一卷就统统明白了,可以,否则的话,不行。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全通达,这是什么?这就是无明破了一品的现象,那是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德能。我们千万不可以,没有得到自己以为得到,没有成就自己以为成就,那就坏了,那就成了最严重的障碍。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九首: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第八个比喻,「船师溺海喻」。『船师』,我们今天讲的航海家、船长。「谓将导众人」,导是引导,像现在导游一样,「游佛法海」,带领这些人游佛法海,「倚自所解,不慎身行,为法所沦」,沦就是沉溺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受持正法也弘扬正法,可是不依佛祖的教诲,完全随他自己意思来说经研教,能说不能行。那怎么叫于法海中溺死?你看一生自行化他,到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甚至于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就是这个比喻里头的意思。这个现象不是假的是真的。

  解不容易,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他说我的意思你都不晓得。老师对学生说,老师说我的意思你们都不晓得,你们怎么会晓得佛的意思,这是说开经偈里头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想想有道理,老师的意思我们真是不晓得,都是猜测,佛的意思怎么会晓得?怎样才能知道佛的意思?所以佛的意思要靠悟,怎么样才会悟?行才会悟,依教奉行。你不行你怎么有悟处?由此可知,依靠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是引导而已,还是要靠自己修行。自己修行自己所悟得的、所体会得的跟古人的注解来比较,来合起来看,有的时候会一样的。我所领悟到的跟他所讲的相同,这生欢喜心,他给我印证。有些悟处我跟他不相同,但是我是从行里面悟出的,不相同呢?不相同可以并存,他没有错,我也没错。如果我不是从修行里面体会到的,而是完全从自己以为是这样的,那我们就错了。

  什么是体会到的?什么是自以为是?这里头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会把自以为是的以为是自己悟得的,那就错了。这个地方很难区别,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难,它有一个方法,有一个原理原则可循,这是什么?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决定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淡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确实伏住了。我们常讲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头没有瞋恚,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常常保持的是平等心,这是好境界,这个时候自己的意思,跟佛的意思往往相近。展开佛经,我确实认为是这么做的,佛也是这么讲的,佛经给我们作印证。

  所以经典有两个作用,初学的时候它是我们指导的指南针,我们一定要遵循;到自己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它给我作印证,我是不是真的到达了。它有两种作用,你修行到某个阶段,它给你印证。譬如我们现在学习的这是七信位的菩萨,如果这里面所讲的这些过失,我们统统都没有,那就是七信位菩萨。如果所说的这些毛病我们统统都具足,我们决定不是七信位菩萨。七信位的菩萨很了不起,在断证方面来讲等于阿罗汉,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了。经上所讲的这些习气都是属于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这里所讲的习气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受持正法,决定不可能有像文殊菩萨所说的这些过失。你看受持正法而不能够断贪,不能断瞋,不能断痴,不能断慢,小随,中随,大随,二十六个烦恼。二十六类统统没有了,受持正法,烦恼全没有了,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七信以上;还有这些烦恼,他还是凡夫,这要知道。

  所以我们学《华严》,《华严》最大的好处,就是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菩萨位次,每个位次境界不一样,它所依的理论、修行方法、境界,这里都说得很清楚。所以《华严经》我们可以依照修行,也可以用它来证明自己修行到达的层次,我已经到达哪个层次了。这些毛病全有,你没有到七信。七信位在小乘讲阿罗汉,这个烦恼这都是讲的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超越六道了。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面的业你是绝对不会造了。你现在在六道里头,或者是菩萨应化在六道里面,所有一切生活行为跟六道众生没有两样,和光同尘。什么地方不一样?心不一样,事上可能有,心上没有,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华严》圆教无比的殊胜。

  我们凡夫怎么会知道?知不知道别人不要紧,最要紧的知道自己,我自己今天修行在什么位子上,在哪个阶段上。像上高楼一样,我现在在第几层我很清楚、很明白,上面还有多少层,下面有几层我已经通过了,这个重要。这能让自己生欢喜心,也能够勉励自己不可以得少为足,我还要向上去,这就对了。

  所以学教,诸位必须要知道,决定要悟入。禅宗用的方法直截了当叫你悟入,读不读经?不读经;看不看祖师的这些注解?不看。它有个道理,这个道理很高明,没有错误,他说这个教,经教注解会害人。我们初听感觉得奇怪,怎么说会害人?把人的悟门堵死了,为什么?你学这个经教你执着,一执着智慧就不开,分别。你看看,我们现在学教执不执着?分不分别?一执着、一分别悟门堵死了。所以他用什么方法?不用这个东西,顶多讲讲开示,绝对不准你分别执着,叫单刀直入。到什么时候叫你来看经学教?开悟之后,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开放了,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一丝毫拘束都没有了。这个方法是对什么人?天才儿童,六祖所说上上根人。

  中下根人要依靠经教,还得用妄想分别执着,用妄想分别执着怎么样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把它甩掉,这是教下里头讲的功夫。你用它你很清楚知道,就好象什么?这大经上面讲的筏喻,我们渡河,渡河我们要坐船。从前木筏、竹筏都是渡河的一种工具,现在讲船,你坐船。你要晓得船是渡河的工具,到达彼岸,船就不要了,你放弃它,你才能上得了岸;你不放弃它,你上不了岸,就像这个道理一样。

  一定要懂得经教是个工具,所以一开始修学的时候,马鸣菩萨慈悲,他就把这个事情教给我们了。教我们怎样看经,怎样听教,他跟我们说了三桩事情。第一条不要执着「言说相」,你听经不要执着言语,你看经不要执着文字,用它不要执着它。第二不要执着「名字相」,佛经里头的名词术语,讲佛、菩萨、声闻、大乘、小乘,这都是名词术语;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是佛学的名词术语。今天我在房间里看到一个人送了一本书给我,《教乘法数》,《教乘法数》全部都是名字相,有用,可不能执着,一执着就坏了,智慧就没有了,就变成学一些佛学常识,世间法。第三句是最重要的,不可以执着「心缘相」,什么叫心缘相?我自己以为是这个意思,这就错了。错在哪里必须要知道。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法法圆融,任何一法都包括一切法。《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怎么能想是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那别的意思怎么办?所以不可以。

  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也讲过很多,我曾经说过,佛经字字句句没有意思,你去想这个意思,那个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那佛到底什么意思?佛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就是无量义,这样才能够大开圆解。佛菩萨讲经,不要说佛菩萨,真正开悟的、证果的祖师大德讲经,讲经怎么个讲法?讲经不是讲佛的意思,讲经也不是讲法师的意思,讲谁的意思?讲听众的意思,这契机。一观察你是什么程度,你需要什么,针对你的需要跟你讲,听了好欢喜、好有受用。无量义里面,针对着你的对象推出一个意思,或者推出两个意思、三个意思,经本身没有意思,佛本身没有意思,讲经的人也没有意思。讲经的人一有自己意思,就是这首比喻,这个道理深,这很难懂,也不容易学。为什么?学不到的,不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从哪里来的?悟入的。

  所以佛法最重视的「悟」。所有一切这些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帮助你觉悟,可是你一执着、一分别帮助你迷惑;法可以救你,觉悟就救你了,你就成佛了,也可以害死你,你不觉悟,迷到里面去了,你就被佛法害死了。所以你要晓得佛法能救人、能害人,专在真善知识,专在真正有悟处。我当年学佛,那在学生时代,二十几岁、三十岁,没出家跟李老师,我就说过佛法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我们同学听了不服,佛法只有救人,怎么会害人?去问李老师,他们说是我讲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我们同学讲佛法能救人也能害人,老师点点头,对!没说错。老师给我印证说这个话是对的,他们还是不懂,还是有疑问。所以我就举比喻说好象药,生病的时候你会吃药,药店里头药那么多,药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这大家容易懂得。吃错药就要受害,甚至于吃错了,毒死了,就这么个道理。

  法是药,契机就是好的,不契机虽契理也会害人。这就是你学佛为什么要求真善知识,古人所以不远千里寻师,参访善知识,那何苦?就是因为没有过来人指点,怕走错路,道理在此地。经典里面虽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容易领会,需要人指点,什么人?要真正修行的人。在古时候的标准是要有真正证果的人,现在这个时代证果的人找不到。所以老师教导,不得已而求其次,这个求其次,就是证没有,但是有行,真有修行;如果行都没有,他有正解,现在也就算难得。他解的东西没有解错,与经教相应,与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相应,不是自己用自己意思说出来的,这都没有过失。

  最怕的是用自己的意思,古德讲「师心自用」(老师的师),师心自用这很可怕,为什么?容易误导。尤其是有福报的老师,什么叫有福报?有福报就是有名气,得到很多人尊敬,名是福,人出名,名是福,那就很容易误导。为什么?尊敬你的人很多,相信你的人很多,你怎么说人家就怎么做。这问题很严重,因果要背,你把别人路子指错了,你不能不负责任。所以有真正善知识指导,这些过失一定会减少。

  修学跟教别人,孔夫子有一个原则非常之好,我们必须要遵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那你决定要误导众生。我知道的、有把握的我讲给你听,你来问的,我不知道,我没有把握,不能用强词夺理,自己想一个东西来答复,来抬高自己身分,错了,肯定背因果,你误导众生。所以别人来问,不能解答,这是正常现象。我们遇到人家来问问题,我们先都有说明,我不是佛,我也不是菩萨,我也不是罗汉,我知道得很有限,你们提出问题,我能答的我答复你,我不能答的我不会答复你,你可以另请高明。这是正确的态度,这是负责任的说法。最忌讳的、最怕的,我不知道也要想办法找个理由来答复你,说我知道,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尤其是在修行,行门里面关于原理原则,指导这个方面,那要是把人指错路了,那麻烦可大!

  老师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唯一的依靠,老师所教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还是有偏差的,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老师平常的言行都如法,都能够与经教、与戒律相应。譬如口业,我们跟老师这么多年,老师没有妄语,老师没有两舌,老师没有绮语,老师没有恶口,再细心观察,老师没有贪瞋痴,这就真善知识,我们可以依靠。至于别人对老师的毁谤,这太常见了,自古以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提婆达多毁谤他。提婆达多他的身分,在家跟他是堂兄弟,出家是师徒。他是多闻,释迦牟尼佛讲经,他很聪明都能记住,讲得也是天花乱坠,一句也没做到,能说不能行。就跟此地末后两句话一样,『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所以提婆达多堕地狱。

  六群比丘都是佛的学生,学生里面有愚痴的,有业障深重的,毁谤老师,毁谤同学,在团体里面造谣生事。你说今天团体里有这些人,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已经表演给我们看了。佛在世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形,现在有这个情形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就知道这是普通现象,正常现象。那我们对这些人呢?对这些人敬而远之,佛教给我们对于这些恶比丘,就是多闻而不修行的,用什么方法对他们?佛教导我们「默摈」,默摈就是儒家讲的「敬而远之」,对他恭敬,对他客气。远是什么?不要听他的。不要看他的,不要听他的,这叫远之,默摈就是这个意思。你看看,夫子跟世尊对待这不如法的人完全是相同的态度。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说得更清楚,你看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诸佛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礼敬是从相,相大家都一样,凡是人皆须敬,恭敬没有分别,恶人我也恭敬你,我对你恭敬的真诚跟敬善人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没有等级,平等的恭敬,真诚的恭敬。但是赞叹就有等级、有差别了,赞叹如来,也就说你的言行与道德相应,我赞叹你,如来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我赞叹你;与性德不相应,我不赞叹你,我对你只有恭敬没有赞叹,你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一句不说。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遇到,遇到一些不如法的不说,恭敬。供养,供养还是可以照有,他有迫切需要的时候,真的没吃、没穿的,我供养他。法供养也可以,你肯不肯学,肯不肯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肯如教修行我们赞叹,你不肯依教奉行不赞叹。实在讲,今天我们讲世界和谐,这是处理争端、化解冲突的不二法门,我们能守佛菩萨这种教诲,确确实实可以致世界和平,社会安定。

  这首偈比喻的意思不难懂,我们的学习最重要是我们自己的学习,这个学习是分两个阶段。初学要随顺老师教诲,但是,老师谈何容易,找不到!自古以来世出世法里面都常说,老师是缘分,没有缘分到哪里去找?所以明师非常难得。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哪个行业领导人,学术界里面做老师,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找传人,能够传他道的,能够继承他事业的,这种人可遇不可求。找,到哪里去找?有的时候怎么样?不期而遇,这就是有缘遇到了。

  老师找学生比学生找老师更难,学生找老师是想学道,老师找学生是想传道。学生很多,有几个人真正能传他道的?孔夫子当年在世三千弟子,真正得益的,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要论传道,那七十二人当中有几个人?十个都找不到。一百年之后出现一个孟子传他的道,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孟子跟孔子相去一百年,这就说明我们如果真的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但是你对这个古人要有决定的信心,你要没有信心,你就不能成就。你要具足对他的尊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要是以孔子为师,孟子就是以孔子为师,孔子在哪里?《论语》就是孔子。你只要真的这一生能够依《大学》、《中庸》、《论语》,依这三部书修行,那你就真的学孔子。孟子学到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传人,亚圣。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这个传人标准更高,要开悟;换句话说,烦恼要断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至少要破几品,这是佛的传人;你烦恼习气没断,你没有资格传法。所以在中国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从前李老师给我说,一般最低的标准,三果圣人。三果是什么样地位?见惑断尽了,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五种。这五种烦恼有粗细,粗的他断尽了,还有微细的,微细的还没有断尽,三果。微细的断尽了,那就变成四果,那就是阿罗汉就超越三界,这样的功夫!这是祖师大德传法的人,传法最低的标准。

  我们粗重的烦恼统统都没断,常常在生活当中起现行,这是凡夫,真的是一品烦恼都没断,怎么办?一定要依靠祖师大德来修行。李老师给我介绍,叫我学印光法师,这是近代的人,印光法师怎么学法?《文钞》在,天天读《文钞》,天天依照《文钞》的教诲改过自新,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传人。印光大师的传人,那你就是净土宗的传人,这对了。我介绍给其他同学的标准比这个更高,我劝大家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两个人所讲的,里面有很多重要的,譬如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是转告,转告实在讲就是弥陀自己说的。你要是依《无量寿经》修行,你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你是这两尊佛的传人,真干,真做到了,真是一点都不假。你还能不往生吗?哪有这种道理!

  用什么来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写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要常常摆在面前,要常常记在心里头,时时刻刻用它来检查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检查我们的心,起心动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修心;日常生活行为我们用另外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个字每个字意思都很深很广。我从前讲过,用这二十个字做一个题目讲过,好象有不知道是录相带还是录音带,有做过专题讲过。这是修学的纲领,总的纲领,总的原则;细目,细目就是《无量寿经》,再说得广一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这二十个字最后有念佛,决定要求生净土。依照这个来修行,依照这二十个字修行,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一生对人介绍佛法遵守一个好的态度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定要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但是一定要晓得要不断提升自己。诸位要知道修行跟求学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不能停,停下来决定退转。逆水行舟一定要往前进,要勇猛精进,这样就对了。要常常勉励自己,你真的肯修,真的有领悟,你在修学里头就得到乐趣,法喜充满。你看看《论语》夫子所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怎么样?学了要修行,那个习就是修行;换句话说,你学多少你就要做到多少。学不要太多,太多你消化不了,你接受不了。不要多,少少的,我完全消化,完全得受用了,这个重要。

  经天天要读,「温故而知新」,解不解不太重要。前面说很重要,为什么说不太重要?我们现在是基础第一重要,基础在哪里?一定要把《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落实,这放在第一重要。我预定的时间是两年,一年落实弟子规,一年落实十善业。为什么这两样不能同时?同时恐怕两年两样都不能落实,确实会有这个现象,一年专门在一部容易。我一年把《弟子规》完全落实了,我到第二年以《弟子规》的基础来学《十善业道》,很容易落实。你说两样一起搞很难,你可以试试看,两个人可以做个试验,一个人是一年搞一门,一个人是同时搞,搞两年,到最后两个人效果不会一样。我们还是听古大德的,还是听老师教诲,一样,专搞一样。才真正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的,那个讲的原则非常重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就成功了。

  所以学《弟子规》就是这一门,那我还要往生净土,《无量寿经》天天念,不求甚解,正如同教童蒙一个道理。童蒙,教童子从前私塾,私塾教童子着重在德行上,教他礼节,教他言语,教他动作,这是非常严格的,书只教他读,教他背,不讲意思。为什么?他年岁轻,才七、八岁,智慧还没有开,记忆力好,专门教你背,专门教你念,这个时候要养成很好的德行,它有重点的。所以到十三岁入太学,太学再讲解。你从前读书都念过这些经典,到太学里头讲解、研究讨论,是另外一个阶段,前面是专门背诵。

  我们现在就是学这个方式,这个模式,首先我们用两年功夫培养德行,经论我们可以读诵,也只学一部就好。我修净土,我就学《弥陀经》,或者是《弥陀要解》,或者《弥陀疏钞》,或者是《无量寿经》,一部就可以,我每天读诵不间断。两年之后我德行基础建立了,《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十善业百分之百做到,我把我所学的这个经教深入的求解。一面求解一面依教奉行,这样去做,有个三年五载就有很可观的成绩。我们确实,绝对不是说我们的智慧福德不如古人,不是的,我们的方法搞错了。古时候人他方法正确,所以几年的时间他有很好的基础。我们方法统统错了,搞了几十年没有收获,原因我们要晓得,晓得了,赶紧改过来。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三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看起: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给我们注得不少,这是第九个比喻,「巧言无德喻,谓亦说修行,或谈己德,内无实德,但有虚言」,这是清凉大师把这首偈的大意给我们说出来了。下面是交代,就是这首偈跟前面八首偈有一点不相同,前面八首偈都是前一半,就是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是法合;这首偈前面三句是比喻,法合只有一句,『不行亦如是』,「合文但云,不行亦如是」,只有这一句。

  「弥显不毁多闻」,这句非常重要,绝对不是说多闻是错误的,多闻是正确的,多闻没有做到,过失在没做到,这九首比喻都说这桩事情。九也是表法,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数字。换句话说,受持正法,依然烦恼习气不断,什么原因?你没有去做到。所以在这章经里面,也就是「正行甚深」这章,文殊菩萨所问的,受持正法应当他会开悟,他会证果,他会把这些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这是正理。你看看受持正法的人,哪个不是这样成就?这在我们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是从受持正法,也就是从多闻,他多闻他有思、他有修,所以烦恼习气放下了,六道十法界也放下了,这是正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受持正法的不如是,果报不是这样?这就提出怀疑。文殊问得很多,法首给我们的答复,统统都是不行亦如是,你没做到。

  这章经文对我们现前受持正法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比什么都重要。真正修行一定要记住,六祖在《坛经》说得很明显、很扼要,「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别人有没有过失与我不相干,我看到别人过失,我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我要说别人的过失,就是我自己的罪过,就造业了。别人是不是有过失?太难讲了。有时候我们凡夫看到他好象是有过失,如果我们(这文还没读到),其实以前我们在街坊福利会讲的时候讲到,街坊福利会我们讲了一段时期,讲的是《四十华严》,选讲。你看看文殊菩萨勉励善财童子出去参访,应当具备些什么条件,说得好。参访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寻师访友,你到处去寻求善知识向他请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不见善知识之过,这一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公认的大善知识,在这个大世纪里面;佛家大世纪,那是一尊佛出世教化的法运,这就是一个大世纪,包括正法、像法、末法。这个世纪以后,下个世纪是弥勒菩萨示现成佛,那是下个世纪,这个世纪真正大善知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过失?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释迦牟尼佛还是有过失,他老人家功德还是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僧团里面并不是和合,有提婆达多,有六群比丘,有背叛释迦牟尼佛教诲的,背师叛道,不圆满。世间圣人也没有例外的,总有一些人跟他反对的,批评他、毁谤他。世出世间大圣人都还要遭受这些难,是不是他真有过失?文殊菩萨告诉我们,这里头有大权示现,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只看形相,不知道真实的意思,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到释迦牟尼佛把提婆达多、这些六群比丘那个底牌翻出来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真的犯过。就像唱戏一样,戏台上那些角色,有表演正面的,有表演反面的,有表演忠臣,有表演奸臣;你看到这是好人、那是坏人,到后台去看,好坏就没有了,表演的。没有这些人表演,怎么能够显示出正面修行的功德?显不出来。有不善才把那个善衬托出来,有善才把那个不善显示出来,让你在这个地方觉悟,你可不能分别。表演善的是我的老师,我要跟他学习;表演不善的也是老师,也要跟他学习。怎么个学习法?善的那一面完全接受,不善的那一面我们看到,我们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有,赶紧要改,知道那是不善;如果没有,没有要勉励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个过失。你看看那个表演不善的不也是老师吗?功德相等,没有两样。

  提婆达多堕地狱,这不是假的,真的堕地狱,可是佛告诉我们,提婆达多在地狱里面的享受跟忉利天没有两样,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堕地狱?谤佛、谤法、谤僧,造五逆罪,这是必定堕地狱。他为什么到地狱还享福?在地狱里头的生活状况跟忉利天差不多?提婆达多教化了好多人,这是他的功德,表演恶的一方面,让多少人看到之后省悟过来,不敢作恶;已经作恶的懂得忏悔,还没有作恶的引以为鉴,他不是功德吗?

  早年我还没有学佛的时候,二十几岁,很年轻,喜欢抬杠,那个时候确实,以后读《了凡四训》,那个性格很像袁了凡。有一次我们有个长官,也很难得书也读得不错,也常常在杂志里头写文章。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谈到岳飞,当然谈到岳飞就会想到秦桧,这大忠大奸,我听到之后我就提出反面的意见。我说:岳飞不错,秦桧也很难得。他们眼睛就瞪起来看着我:难道秦桧是好人吗?我说:是!他把岳飞害死,使整个宋朝国势衰弱,你怎么说他是好人?我说:西湖那边的岳王坟,岳飞尽忠报国,秦桧夫妇两个铁像跪在那个地方受千万人的唾骂,这就是好人。他还不懂,我说秦桧跪在那里,叫多少人看到不可以做汉奸,不可以害忠臣,害人就落到这样的下场。他这才明白了。

  我说秦桧不会在地狱,一定在天堂,为什么?你说他教了多少人。岳飞教人尽忠报国,秦桧教人不可以做汉奸,不可以害好人。所以世出世间都讲善学,你要会学,会学你看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哪三个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岳飞、一个秦桧,都是我的老师。岳飞尽忠报国我要学他,秦桧那个不善,我可不能学他,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好老师。我也说出一套歪理论,但这个歪理论一听到确实是有道理,所以我认为秦桧今天决定在忉利天,决定不会在地狱。

  参访善知识亦复如是,善知识里头确实真的是有圣贤、有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看他平常接触大众,大众根性不齐,他为了要利益众生,为人演说契机契理,有时候就用一些非常的手段,那个人得度了,那个人得利益了;我们在旁边看到觉得莫名其妙,好象他做得不如法。他在特殊状况之下对某种人用的,那如法,法无定法。我们所学的是定法,不知道变化,所以我们学的这个法,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行不通,他用起来非常活泼,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我们一般人讲通了。不通的是我们,善知识他通,他不但对一切人,跟他接触都能得利益,妖魔鬼怪他也接触,他也能把妖魔鬼怪度脱了,我们哪里晓得!

  善财出去参访,文殊菩萨教他这些话,意思很深,善财跟文殊也在表演,也在唱一台戏给我们看。不是文殊不知道,不是善财不知道,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在这一生当中错过了多少学习的好机会。看到这个善知识有一点点毛病了,有一点点瑕疵了,这不是真善知识,我不要跟他学,再去找,找一辈子找不到,谁吃亏?自己吃亏。孔子、释迦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圣,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眼前的善知识。我跟诸位说过很多次,我亲近的、接受指导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有没有人毁谤他?有,很多。多少原来亲近的这些学生,我们的同学,听到这些毁谤有很多退心了,信心丧失了,以后不再亲近老师了,受流言之害,这是什么?自己善根浅薄。那些说话的人那都是魔障,你听了、信了,信心动摇了,受害是自己。老师知道这个事情,笑笑「各有因缘」,这句话意思很深。我遇到了有一些说话的人,他们地位很高,年岁也比我大,甚至是我的长辈,不能够跟他辩驳,用什么方法?他说几句我就晓得了,批评老师,我们借故赶快离开,不听,信心决定不动摇,那我们就受益了。

  中国古大德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遇到这些善友,这些好老师,他不是圣人,他不是佛。在佛法里面,等觉菩萨都还有过失,完全没有过失只有一个人,成佛,究竟圆满佛果,没有过失。这些道理我们在经上读得很多,我们明了,我们肯定,我们不怀疑。我们也知道,经论上常讲的「大权示现」,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对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世法里头一般讲的「通权达变」,这里面有契,契就是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用无方,你才能够教化一切众生,你才能够应一切众生之机。

  这个比喻,这三句,总是没有根底的过失,我们现在人都有这个毛病,也说修行,也说自己的德行,实际上呢?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德行,但有虚言而已。细心去观察,细心去反省,我们常讲十善你有没有做到?这是什么?这是入门的基础条件,真正把十善做到了,你有没有入门?没有,你在哪里?你在门口,没入门。在世法里面,你虽不是圣贤,十善做到了,肯定你是君子,孔孟会承认你是君子,你是个好人;可是在大乘佛法里面你没入门,虽没有入门,你已经具备入门的条件,你再进一步,再加一把劲把见惑断掉,错误的见解放下,你就入门了。

  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这五大类你要放下了,你的见解就叫做正见;你有这五种,你的知见不正,不正没入门。正见入什么门?在《华严经》这五个位次里面,最初十信位,你就能够进入到初信,初信这是大乘教里头小学一年级;如果十善都做不到,你不正的知见你是决定断不掉,没指望。在我们凡夫讲正见是圣人,在小乘是初果,哪有不善的道理!贪瞋痴虽然没断,那是有思惑,他有能力伏住,纵然有习气起现行,很淡薄,不严重。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自己修行现在到哪个阶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说修行证果,初信位的菩萨也是证果,小小果。证小小果的人,『广说众好事』,他自己一定能做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在前面常常讲到,他们是做到了以后才说,法身以上,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初住菩萨以上,还不算十信位;十信位的菩萨,说到之后一定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如,你才真正是个菩萨。

  具足三皈众戒,表里一如,最重要的『实德』,清凉这里讲「实德」,真实的德行。实德是与性德完全相应,这才叫实德;在世法里头,肯定与伦常相应、与八德相应。伦常八德要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事万物的关系,不出这个原理原则。家庭有伦理、社会有伦理、国家有伦理、世界有伦理,乃至于遍法界虚空界都有伦理,我们能懂吗?我们能体会得到吗?唯有法身菩萨知道宇宙是一体,所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真诚清净慈悲确实遍法界虚空界,这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佛如是,菩萨如是,我们这一切众生亦如是。这里头为什么会有差等?迷悟不同;悟到究竟,完全相同。虽然有悟,还没有达到究竟,这个悟浅深不同。那是讲什么?《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不同,这讲悟。迷也有浅深广狭不同,迷是什么?十法界,十法界里头为什么有菩萨、有声闻缘觉、有天、有阿修罗、有人、有三途?迷的不同。迷得愈深往下坠,迷得愈浅往上升,十法界是迷悟不一样。真正讲悟,没有迷了,得初住以上,不迷了,从初住到等觉,悟浅深不一样,是这么个道理。

  悟是实德。所以没有出十法界,在四圣法界,你看看天台家所讲的相似位,相似位能不能算是实德?不能,接近实德,所以跟实德相似。六道呢?六道连相似都没有,为什么说相似?见思烦恼还没断。所以六道里面修行功夫得力、还不错的,天台大师说观行位,观行上面是相似。现在这里有比喻,这个地方十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名字位,那就是但有虚言,没有实德,名字,有名无实。有名无实得不到真正的利益,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警惕我们,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只能够在三界里面得一点善果,所以这个地方实德的标准很高,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体会到。

  实德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境界。一定要以华严为标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了,实德。这个实德是什么?性德,性德流露出来了。所以从这里看看,再回头想想我们自己,你怎么能不惭愧?你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做再大的好事,果报是六道里面的上三道,出不去,出不去怎么?真想出去,不出去不得了,轮回太苦。中年以上的人,你细心观察这个世间,应该能体会到轮回苦。今天我们确实是非常幸运遇到这种机缘,可以能够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有一条路,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放下万缘,这个世间丝毫都不可以留恋,使我们往生有把握。我们往生将来品位可以提升,多做善事,全心全力行善。就像《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一定要有善心,善心是什么?利他的心,不是自利,要有善念,要有善行。善心、善念、善行说起来也很多,佛告诉我们,儒也告诉我们,「止于至善」,那是善达到圆满了,至善是什么?帮助别人觉悟。你看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真觉悟的人他干什么?用现在的话说,他搞教育,绝对不在乎自己什么地位、财富、享受,他脑子里头没这个东西,愿意过清苦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人不知而不愠」,默默的在耕耘,从事于教学工作,帮助人觉悟,破迷开悟,帮助人离苦得乐。这是圣贤的事业,不是世间事业,你能够体会得到吗?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那你就不是虚言,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不是虚言,从净宗这个法门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的条件不需要此地讲的实德,这个地方讲的实德你要是得到的话,那你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不一样。没有达到这个真实,达到相似的真实,相似的真实生方便有余土。我们这个相似也没达到,虽相似达不到,沾一点相似的边,这句话怎么说?方向一致,目标一致,这决定不错,就这么一点点功德,就决定生凡圣同居土。生到西方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证得实德,不可思议,所以这就是难信之法。怎么会有这么殊胜的成就?你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实德,不必经过相似位,直截就到了分证位。一切诸佛菩萨说净宗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的意思就在此地。

  我们今天从哪里做起?我劝一切同学,我讲真实话,必须从《弟子规》扎根。换句话说,《弟子规》你要是做不到,你来生人身得不到。这句话完全肯定,《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了,我就保证你来生不失人身,失掉人身来生还得人身,《弟子规》是做人的条件。我们在外国讲,外国人听了之后我们听听他的反应,他不说假话,听完之后说了一句「做人应该要这样」,这是做人的法。你能够把这个做到你不失人身。然后再进一步把《十善业道》做到,为什么?《十善业道》是学佛的入门条件,有十善业道就可以入佛门,可以学佛了,有没有得到一年级?没有,佛法里头小学一年级的先修班,先修班就是现在讲的幼儿园,你有十善业道,这是进了佛法的幼儿园。

  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进一年级?你从这个地方再提升,提升什么?学三皈、学五戒。戒跟善不一样,戒有约束,善没有约束;戒是非做到不可,善不一定,差别在此地。因为戒是誓愿,我发了誓我一定做到,善没有,差别在此地。我们不搞别的法门,别的法门太难了,我用三皈、五戒、十善,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即使是下辈往生,因为我们造作的罪业太重,不敢希望品位再往上,下三品往生就证实德,这真正是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法门劝人得大利益,劝人干,自己干不干?有的人劝人是真的在劝,劝得没错,自己不肯干,这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了,我们一般人讲禁不起诱惑。现在这个世界真的环境非常不好,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力量太强大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所以真修行要有一股勇猛的劲,难断能断,难舍能舍,佛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戒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决定不能违背。《弟子规》里面讲的五伦、五常、八德,决定不可以违背,我们有这个基础,一心念佛。

  对付现在世间所有的诱惑用什么方法?听经是最好的方法,听经是天天增长你免疫的能力,一天至少要听四个小时,我常常是这样教人的。四小时到哪里听?我们现在流通的光碟不少,任何一部经都好,每天听四个小时,一部经反复的听,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要能够一部经反复去听一千遍,你会开悟,为什么?一千遍听下来心定了,不会受外面境界染污了,你就有这个能力了,清净心生智慧,念佛求往生你自己知道有把握,没有困难。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同学们请坐。最后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此地有个总结,《疏》里面「又此九偈,亦可别对随贪等义,如理应思」。第一个,这是做了总结,结得很好,让我们对于这章经做一个回顾。第一首偈是比喻「溺水」,水在佛法里面是表贪爱,所以「喻随贪爱水故」。因为受持正法这个机缘希有难逢,我们谚语常讲「贪多嚼不烂」,东西学多了,只学到文字、皮毛,义理疏忽了,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真善知识教人一门深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多少人犯了这个毛病,一开头广学多闻,多闻没有错,不是现在这个阶段,所以古人常讲「人贵自知」。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是知道别人,要知道自己。我自己是什么根性,我自己是什么程度,我自己在现前是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要搞清楚。在世法里面可能我是个博士学位,在佛法里头连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所谓是「隔行如隔山」,这不能够相提并论。

  世法是知识,佛法是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码事情。智慧是清净心当中流露出来的,清净心的反映,知识是意识心的反映,一个是意识心,一个是真心,不一样。在佛法术语里面讲,知识是心意识,从心意识里头生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生的;智慧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必须离心意识,智慧才能够生起来,这不一样。你今天还有贪爱,贪爱佛法,贪爱大乘,大乘经教我统统都想学,自己并没有这个程度,我们在前面刚才讲过,你连《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三皈五戒都没有,经教没分。你要是广泛涉猎经教,你所学到的,就是今天一般人讲的佛学,佛学什么?佛学常识、佛学文字,你得的是这个东西,佛法里面的义理你没尝到,真实的受用你得不到,这就错了。第一个比喻说受持正法为什么不得利益?没有离开贪心,贪心学佛就被贪水渴死了。

  第二个「随悭,不自食故」。悭是悭吝。在我们佛门里面,《弥陀经》大家常念,《弥陀经》里面的周利盘陀伽过去生中三藏法师,悭就是很小气,不大方,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为什么?怕别人将来超过自己,三藏法师讲经说法教别人也讲一半就好了,后头一半不讲,希望自己德行、学问、道业永远是居第一位,其他的人不能超过,吝法。吝法当然也不能够悟入经教的义理,没有办法悟入,因为什么?这是烦恼,烦恼是障碍,障碍不去掉你怎么能悟入?所以烦恼是一定要断。

  换句话说,我们要认真去反省,我受持大乘有没有贪心?记住,贪心,有没有贪心?我对世间不贪了,我对佛法还贪,没有用。佛是教我们断贪心、断烦恼,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我们贪财色名食睡跟贪佛法没有两样,你同样都是贪心。贪心将来到哪里去?悭贪堕饿鬼。这前面两个烦恼,饿鬼道的业因。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这是贪心,得到之后舍不得给人,这是悭吝,饿鬼道的业因。贪爱大乘将来还是堕饿鬼道,这就是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里面所说的,念佛人一百种果报,这里头有。念佛真的是正法,受持正法,贪瞋痴没断,严重的悭贪还是堕饿鬼,严重的瞋恚还是堕地狱,愚痴还是堕畜生。并不是说你这贪瞋痴换了对象,世法不贪了,换成佛法,不行,佛是教我们断贪瞋痴,没有教我们换对象,这个道理很深,要懂,不可以有悭贪。

  第三个比喻是「随嫉妒」,这问题严重,「内病」。这比喻里头说医不自救喻,知道有对治烦恼习气的方法,自己不能用,还是被烦恼习气障碍了,这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学佛共修这么多年懂不懂?懂,我们真知道有方法。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悭贪?布施。你要真干,你要真能舍,舍得心里欢喜,舍了绝对没有后悔,就算是我的施舍被人骗了,骗了也不后悔。那个造作罪业的人,那是各人有各人的果报,与我不相干,我是善心、诚意施舍的。你把我这个施舍拿去做不如法的事情,那是你的因果,那不是我的意思,我没有过失,过失在对方。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欢喜舍,你就乐意舍了。特别是救济灾难的时候,旱灾、水灾,灾难的时候,有很多慈善机构在这个地方募捐,我们舍了。很多人舍的时候他担心我这个钱会不会到受难者?会不会给他们吞没了?疑虑很多,于是怎么?本来想舍,不敢,不愿意舍了,这错了。人人对于这些做慈善事业的人都没有信心了,各个人都不施舍了,这个灾区的人就可怜了。你要不相信别人,你自己到灾区里面去布施去,你能不能去?假如不能,我们相信;他做得不如法,佛法里面讲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个态度是好的。

  信任别人这是个善心,别人不善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决不要怀疑,怀疑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大乘教里头常讲「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个话对菩萨讲的。此地这个经也是对菩萨讲的,《华严》是大乘教,圆教菩萨,这对七信位菩萨所讲的。七信位超过六道轮回,还没有超过十法界,超过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绝对不可以有嫉妒。要知道嫉妒烦恼给我们带来的苦难非常严重,障碍自己的善事,障碍别人的善事,哪里会有好果报?

  第四个比喻「随谄,数他德故」。谄媚,赞叹别人的德行,自己不能够效法,自己不得受用,这些毛病都是我们自己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的原因。第五个比喻「随瞋及忿」,忿怒、瞋恚,王子饥寒喻,「违王之法」。此地这个王,法王,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也赞叹;甚至于像现在所说的,我们也讲经说法劝别人,自己没有依教奉行。别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依教奉行,超过说法的人,说法的人是凡夫,听法的人证果了,这个自古以来有,正是所谓善学超过善教的。中国世俗有个谚语说,状元他的老师是个秀才,没有听说秀才的老师是状元。你们想想这个话的味道,所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说法的人虽然不高明,他能说不能行,听法的人能说能行就得大利益;他说的法没错,我们就可以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如果我们说,「他自己说到做不到,算了,不要听他的」,损失是自己。这也正是文殊勉励善财的意义。

  第六个比喻是「随覆」,覆是什么?自己有过失隐瞒,不知道发露忏悔。清凉说「若掩耳盗铃,欲人不闻故」,这个话是什么?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是自欺,希望别人不知道,别人听不到,这是欺人。自欺欺人怎么会成就?统统都是说这一生遇到正法的这些人而不能成就,所犯的这些毛病。下面第七个比喻「随痴,盲无见故」。自己愚痴,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在比喻里面第六是聋人奏音乐,第七是盲人画画,这前面我们都读过了,这属于愚痴。佛法,受持正法,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正道;受持正法反而增长愚痴,错了,智慧不开。像这些地方,我们在平常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有没有这些过失,真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这种毛病习气很深,我们讲得粗、讲得浅。你看看文殊菩萨在第七信位的法首菩萨,在这个地方提出这些问题。换句话说,七信位的菩萨还有这些问题,只要有这些问题他怎么能向上提升?是不是真有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有,有他怎么能做菩萨?他有的是习气,他断的是现行,他要不断这些烦恼,他怎么能够证得七信位?这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在七信位都断了。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果已经断了,虽断了习气还在,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全是习气。这个现行跟习气是不太好讲,古大德有个比喻,他是用酒做比喻,酒瓶,盛酒的,酒倒干净了,瓶子里头擦得很干净,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那个酒就比喻现行,这烦恼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叫习气。诸位从这个比喻上你去想,他有没有贪瞋痴慢?真的没有,可是表现出来还有那个意思在,实际上他真没有了,这是阿罗汉以上。七信位的菩萨在断证跟阿罗汉完全相等,这是超越六道,他在十法界里头声闻法界。

  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习气都没有断,都还有习气,不过愈往上面去愈薄,利根的缘觉习气就断掉了,钝根的,为什么要分钝根、利根?利根,习气断尽了;钝根,习气比阿罗汉少,阿罗汉比他严重,这讲修证里头有等级不相同。我们今天不是习气,我们今天是现行,会发作,这些毛病常常会发作,这一发作,身心不平,这叫烦恼,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一个恶念,生一个恶念,这九个比喻里头所讲的都是恶念,无论是哪一个恶念,恶念起来影响整个身体,影响到全身,这我们自己都有经验。我们是凡夫,常常有这个恶的念头,一身都不舒服,这是我们能感觉到的;感觉不到的,它影响环境,这是我们感觉不到的。我们一念不善,这个念头现在科学里面讲思想波,你一起心动念这个思想波,这个波周遍法界,这影响太大!一念善,对身体来讲一身的舒畅,感觉到很快乐、很舒服,你心里念头这个波,整个环境的磁场非常好,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很多人问我风水,什么叫风水?风水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佛法说得好,「境随心转」,只要我们心善、思想善、行为善,这个善的波就影响外面环境,所以说福人居福地,心善的人这个人有福,整个环境都变善。如果这个地方善人很多,磁场哪有不好的道理!你看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何尚之说得很好,一百个人里头有一个善人,一千人里头有十个善人,一万人里头有一百个善人,十万人有一千个善人;十万人是个小镇,是个小城市,里头有一千个善人,这个小城镇居民一定非常和善,一个人影响一百人,这肯定的。这话很有道理,我们学佛之后对这个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我们这个小道场果然大家真的都觉悟了,知道修行不单单为自己,为这一方的众生,最明显的是这一方的居民。进进出出我们这个协会的,到这个地方来听经、到这个地方来念佛,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听经、念佛是学习,真正修行是什么?把不善的心转变成善心,把不善的念头转变成善的念头,把不善的行为转变成善的行为,自己得受用,我们这个地区一切人、一切众生连山河大地,统统得受用,这叫做什么?功德。

  谁知道这个功德?经论上天天讲,真正懂得这个意思的人不多。现在我们讲这个功德的时候,这个功德已经被科学家证明了。日本江本胜博士的十年实验,证实人的意念,不论是善念、是恶念,影响环境。经过他的科学实验,实验出来的矿物,矿物是无生物,动物、植物都是属于生物,矿物是无生物,矿物有见闻觉知,矿物懂得人的意思;人有善念,它的结晶非常之美,它的结晶就有改变,人有恶念它就变成很差、很难看,这证明什么?我们的意念影响周边环境。在佛法里面讲你影响的范围多大?遍法界虚空界,那我们对自己这个念头思想你就不能不留意。我一个善念、一个善的思想,真的是叫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得利益,我一个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使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都受到伤害。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愿意帮助人还是愿意伤害人?愿意帮助人,烦恼习气一定要断;愿意成就人,伦理道德、十善业决定要修,不但利益自己,利益无量众生。

  佛法开口讲功德,闭口讲功德,功德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跟大家相处,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欢喜,这个念头就让遍法界虚空界众生受苦,不仅仅是自己不高兴。如果我们用慈悲心、用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遍法界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你是愿意跟大家和睦相处,还是愿意跟大家格格不入?都在一念之间,都在起心动念之处。经论里面讲得很多,这种深义很少人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藉科学这个测验跟佛经两个对照,佛经得到了科学的印证,使我们对于经教有更深刻的信心,更坚定的信心,深信不疑。从今而后一定要放下一切恶念,放下一切恶行,向纯净纯善这个方向目标去迈进,这是成佛之道,这是真正离苦得乐之道。离苦得乐必然转迷为悟,自自然然转恶为善,这是佛菩萨在大乘教里面教导我们的。所以过失发露忏悔,不能够隐藏,覆是隐藏,隐藏就是更严重的过失。人不真诚,给人看到好的这一面,不好的那面隐藏,瞒着别人,不让别人看见,不让别人知道,这是罪过,说老实话,不障碍别人,障碍自己。障碍自己就是障碍自己的性德,你受持大乘,你不开悟,你不能入大乘境界,入就是证,一般人讲证果。

  下面第八个比喻「随慢,恃己惯故」。这个惯,自己养成这个习惯,这个习惯儒家也说得好,《礼记.曲礼》一开端就讲「傲不可长」。傲慢这个习气在佛法里头称为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大类,贪瞋痴摆在前三名,第四名就是慢,你就晓得这个东西严重性,它的障碍有多么大的力量。怎么对治?谦虚。用谦、用敬来对治傲慢,佛菩萨绝不轻慢一个众生,即使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也不敢轻慢,做给我们看的。天主教的《玫瑰经》,这我过去讲过,十五端里头头一条就是教人要学圣母玛利亚的谦卑,对治傲慢。

  傲慢是俱生烦恼,不是你这一生,是生生世世带来的烦恼习气,人人都有,六道里头众生没有一个没有;天道里面,色界、无色界烦恼伏住了,不起现行,欲界统统有。欲界统统有就是说明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统统都有。我们要细心观察,不要说我没有傲慢,你没有傲慢至少你已经到色界天,这个傲慢你伏住了;你没有到色界天,换句话说,你没有伏住。时时刻刻总感觉到我比人高一等,人不如我。从前李老师讲到这些地方给我们举例子说明,你看看外面要饭的乞丐,在香港有没有乞丐我不知道,在美国都有,南洋就更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乞丐很多,他举的例子是中国从前大陆上有乞丐,看到富贵人家从他面前经过,你看他什么个态度?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想想看,他还是个傲慢心,还是瞧不起人。这就说明傲慢的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一个人没有,只要是六道有情众生统统具足。傲慢的心愈是严重的愈往下坠落,那三恶道就非常明显,在人间稍稍留意都看得出来。特别是什么?要自己反省,自己这个烦恼是不是很严重,应该要怎样把它断掉。

  末后这个比喻「随诳」,诳是什么?欺骗人,「无德说德」,自己没有实德,宣扬自己,现在人说的,没有人给我们打知名度自己要想办法,人家不捧我,自己要捧自己,就属于这条。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利用宣传的媒体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个错了,古人常讲的「实至名归」,那个名归他要不要?不要,真正有实德的人决定跟《金刚经》上所说的相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实德。别人对他的赞叹,他有没有欢喜心?决定没有,别人对他毁谤也决定没有瞋恚心,那个心永远是平静的。赞叹、毁谤就像风浪一样,他水平,吹不动,不会随风逐浪,不会,永远是平静的,所谓是八风吹不动,这真正有德行。还会被世间毁誉动心,说明他心是浮的,就是此地所说的随诳妄,障碍自己的性德,受持正法不解(这是真的)、不行。

  解跟行有密切的关连,有正解一定有正行,有正行一定有正解,他为什么做不到?这我们常讲,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透彻,解得愈深愈透彻,行得愈坚定、愈深刻。所以佛在经教里头教导学生要深解义趣,深解义趣一定要自己悟入,那是真的。你要是看别人的注解,那不是真的,那是别人的悟处,不是我自己的悟处。但是别人的悟处可以给我做参考,可以给我做勉励。一定要知道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必须自己有悟处,然后跟他的来比较、来对照,就像朋友在一起交换心得。这个好,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切磋琢磨,现在人讲的研究讨论,让老师、让朋友来给我作印证,我所悟的有没有错误。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悟入浅深不一样,所以不能够自满,自己以为很了不起,那你就到此为止,不能再进步了,要虚怀若谷。像走路一样,十个站才达到目的地,我现在才到第一站、才到第二站,前面还很远,不能把第一站当作目的地,第二站当作目的地,那你就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

  换句话说,永远要谦虚,永远要恭敬,这才是修学的好态度。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永远十分诚敬,到最后达到目的地了,目的地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怎么样?这个时候更谦虚。你看看诸佛如来就知道了,诸佛如来多么谦虚,你看看这些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多么谦虚。不要说大菩萨,在我们《华严经》你看看初住的菩萨,初住实在讲是法身大士,在一般讲是属于摩诃萨,多谦虚。古大德所说「谦受益,满招损」,这两句话我们要永远的记住。谦受益,一定要谦虚,无论对什么人,谦虚决定得好处,如果说是满就傲慢,决定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今天时间到了,这一章经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四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末后这段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看论文,「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法首,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我们就看这一段。这段经文我们学习过了,我们读的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也学习得很详细,长者的《论》不是逐句解释经文,而是通论这一段经的大意,所以不称为注疏,而称之为论。

  开头说从尔时已下六行经,这是指的长行。在古时候就是李长者所看到的经本,这段长行是有六行,六行经。文殊问法首菩萨,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这是正教,这是事实,关键就在受持。受持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受是真正接受如来的教诲,如来所说的意思通达明了而没有疑惑,这才能够信受奉行,受里面一定包括这四个字,信受奉行,这才是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能保持而不失去,这叫受持。正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为什么称之为正?正是跟法性相应,这才是正。如果与法性相违背,那就叫邪。与法性相应的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三条把性德圆圆满满的包括尽了。

  我们的学习是不是真正受持?这个问题很严肃,不是说我们遇到佛法,我们也很欢喜,也愿意接受,我们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甚至于还出了家,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梵网菩萨戒》,这受了,是不是真的受了?菩萨说为什么烦恼不断?烦恼不断是形式上受了,实质上没有受。于如来的正法不能够理解,有读诵,读诵不解其义,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我们没有能够随顺如来正法的教导,没有随顺。就是从三皈依来讲,我们有没有受持?皈依佛这句什么意思?受持皈依的时候我们也讲得很清楚,讲完之后你能不能接受?很困难。皈是回头、回归,通常这个字,「反白」用这个字,反就是回头,从染污反过来回归到白,白就是没有染污,白代表清净。古印度,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黑法、白法;黑法就是恶法,白法就是善法,中国人习惯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我们怎样从黑反过来回归到白净法?这是皈依的意思,依是依靠。

  我们是凡夫,久远劫来就被烦恼习气染污了,所以烦恼有俱生烦恼,俱生不是这一生染污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俱生烦恼。这我们细心去观察思惟不难发现,我们才相信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个人都带着过去生中的习气,这个习气有善有恶很明显。有人性情很慈悲、很善良,不是这一生学来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去生中从善道来;如果他从天上来,他还带着有天人的习气,天人慈悲喜舍,天人好善,他带着有善习气。有些人习气不善,佛说从恶道中来;带着瞋恚、好胜、傲慢,从修罗道来,从罗剎道来。我们如果是深入经藏细心去观察,大致上也能猜得个相当可靠的程度,细心观察。尤其应该细心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也能够了解自己过去生中是在哪一道,从习气上就能够体会得到。

  我们怎样把不善的习气改为善的习气?这就要依靠经典的教诲,经典的教诲我们一定要懂得,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我们念四书五经、十三经,是不是孔子的教导?不是的。这个东西确实是周公、孔子他们说的,没错,是他们说的,不是他们教导,谁教导?这是自性当然之理。所以圣人的言教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相好是属于果报,自性的智慧德能流露出来,相好自然现前。谚语所谓「相随心转」,我们也常讲我们的体质是随着念头转,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体质就善,这个人不容易生病。

  病从哪里来的?病还是从迷惑颠倒来的,那才是真正的病因。三毒贪瞋痴,佛讲这三毒烦恼,那是所有一切病痛,所有一切轮回的大根大本,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没有。自性是纯善纯净,这个东西被染污,是不是自性被染污?跟诸位说,自性绝对不会有染污的,那到底是什么染污?都是一念迷,迷了才起这么多幻相,自性上确确实实没有,自性是圆满的大觉,很可惜,所以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这就堕在无明。所以「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那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现的境界。真心现境界,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像《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心现的,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是心现的,里面没有识变。识变是什么?识变是十法界。

  十法界是识变的,识变是假的,绝对不是事实。所以佛在经上无数次的比喻,佛用什么比喻?梦幻泡影,虽然讲了四个字,实际上是一个字,梦。十法界就像梦境一样,梦境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确实有这个境界,你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可是你要是不觉、不回头,那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这一觉悟一回头,「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就是讲的十法界,迷梦的时候有,觉醒过来的时候确实没有。觉醒过来的时候是一真法界,这是佛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给我们道破,唤醒我们这些梦中人。

  你要说这梦境怎么生的?这里讲的这么多烦恼,烦恼就是业因,这是什么?识。都是属于,你要用唯识家的话来说,总离不开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六个烦恼,总离不开这个,这个东西能把一真法界变换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佛法里面叫法界,现在科学家称之为空间维次,不同空间维次在理论上讲也是无量无边。他们也算是相当聪明,能够发现空间有不同的维次,不同维次的空间里面有不同的众生。佛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法界分为十大类,这十法界,好讲。每个法界里头都是无量无边,说实在话,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地,每个人就是一个法界,每个众生就是一个法界,这里面有同分妄见,有别业妄见,《楞严经》上讲得详细。

  如果不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信受这里面就打很多问号,问号就是疑惑。疑,大乘教里头佛说,是菩萨修行证果最大的障碍。我们为什么今天要学经教?要来听经?目的不是别的,帮助我们破疑生信,那个信才是真信。有疑问的信不能叫真信,疑还没有断,这个信在佛门里称为正信不是真信,正信。正信是对迷信讲的,你学佛对于佛法一无所知,这是迷信。学了佛之后也学经教,对于佛法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解不够透彻,真信生不起来,所以有正信;真信生不起来,你就没有办法去做到,一定有真信而后才有正行。这品经就是讲「正行甚深」,不用人督促、不用别人劝勉,自动自发你一定会去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扰你,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譬如佛教初学的《十善业道》,你肯不肯做?决定去做,什么力量都障碍不了,为什么?你真懂得了,你知道这个好处,你知道这里头有无量无边殊胜的利益,那你怎么不去做?正如同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句话还得了吗?一切世间,简单的讲就是十法界,菩萨这一法能断十法界一切苦报,这是什么法?佛讲得非常扼要、非常简单,「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说得详细一点,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纯净纯善。它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它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的基础,这个法从人天一直到究竟圆满的佛果都要依靠它。

  我们今天讲皈依,依什么?依十善业道。真正依十善业道,三皈就圆满了,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上。我们今天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为什么这么多年没应、这么长的时间没有成就?就是我们把十善业道疏忽了,像盖房子一样,穷年累月就是盖不成功,什么原因?原来忘了打地基。没有基础,盖个一层,搭个小茅蓬,也禁不起风吹雨打;那盖高楼,还没盖到二、三层就倒掉,真的是这个现象。所以「受持正法」这句不容易,你必须通达了解,真正肯存心、念头、行为都能够依十善业,你才有能力断一切烦恼,断一切烦恼就是断一切恶道苦。断一切烦恼是因,因没有了,一切恶道苦当然就没有了,这是正教。

  为什么有受持正法而不能断的?形式上受了,实质上没有接受,实质上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道理就在此地。别人有没有断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我自己有没有受持正法?我受持正法有没有信受奉行?受持正法没有信受奉行,不管用,那就跟此地菩萨所讲的,法首菩萨所说的九个比喻一样,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还造作恶业,恶业没断。什么恶业?恶的念头没断,恶的思想没断,恶的行为没断。恶心,什么是恶心?迷而不觉,这个心是恶心,没断,这一点很难很难。如果这一关能够突破,觉悟了,觉而不迷,这个心善心,这个心是什么?真心,这个心就是本性。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讲的本性本善,这不是外面来的。迷断了,真心就现前,这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法身菩萨的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觉而不迷,你说多难,多么不容易!超越十法界,刚刚契入一真法界,这是觉而不迷。

  实在讲三皈依的传授,你看一入佛门就把这个传给你,这就是你修行,你一生、你生生世世修行的目标,修行的方向,决定不能够偏失。我们现在正是颠倒,我们现在确实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我们接受佛的指导,我们要把这个翻过来,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过来,我们接受佛的指导总的纲领原则、目标、方向,我们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就是这三个纲领。用什么方法修?从哪里修起?从十善业。我们今天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这十条做不到,在佛门里面的话,你的业障太重。这句话大家都会说,真正的含义还是搞不清楚。什么叫业障?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烦恼习气,业障。烦恼习气太深了,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它做主。

  烦恼习气里头,头一个自私自利,你们想想哪个人不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里面生起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不但不能够降低贪瞋痴慢,贪瞋痴慢还不断随着在增长,这麻烦大!在这种生活状况之下,他的前途每况愈下,这一生在人道,来一生人道就得不到了。得不到人道,诸位就清楚,人道再往下面去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我们最近有一本书刚刚寄到香港来,《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这是我们从《大藏经》里面,有二十多部经论佛讲地狱的状况,我们统统把它抄出来印成一册,你看这一本你就看到二十多部佛经里面佛讲地狱状况。这虽然不是真的,梦中境界,可是天天做恶梦也不舒服,佛是希望你从梦中醒悟过来,那就对了,所以这个关键在受持正法,我们要真干。

  现在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细心观察,深思其理,发现到十善业还要有根。这就说明如来正法,世尊当年在世,他的这些弟子们,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他们除了接受世尊教诲之外,常常到四面八方去弘法、去教学,哪个地方跟他有缘他就去了,佛也常常派遣弟子;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更是四面八方的弘传。为什么到最后只有在中国这一支真的在这里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比印度本土的佛教还要殊胜,而其他各个方面所传的逐渐逐渐没落了,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它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中国古圣先贤建立的教学,中国人五千年前就知道教学为先。一个家庭,你要想家庭兴旺,你家教好,出好子孙,你家怎么会不兴旺?教育从家庭做起,所以十善业传到中国来,中国人由古圣先贤教育的基础上,善与善相应,中国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善与善相应,所以很能适合,非常欢迎,轻而易举都做到了。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随着各人不同的兴趣,在中国大乘教发展成八大宗,小乘是两个宗,十个宗派。小乘虽然在唐朝中叶之后没落了,没人学了,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儒跟道这两家取而代之,在中国佛门里面这些大德,不论是在家、出家,哪个没有儒的底子?哪个没有道的底子?孔孟老庄都是他们主要修学的功课,这代替了小乘。我们看现代,现在麻烦来了,几个人去读过孔孟老庄?没有了,小乘也不要了,所以《十善业道》不能落实。虽然你读,虽然讲解,做不到。在大乘教里面你怎么可能有成就?不但大乘教里面你不可能有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你看看《弥陀经》上,西方极乐世界皆是上善俱会一处。我们连十善业道都不具足,别说上善了,下善都没有,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十善业道要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是真正的善人,这并不很高,生凡圣同居土。所以我们这几年提倡《弟子规》道理在此地,你学佛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教你做一个善人。

  儒释道三家在过去都是教育不是宗教,这点我们要清楚。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育理念、思想是通的,我们要把它分别执着那就错了,它们互相通的,所以我们今天用儒家的东西来做基础,采取《弟子规》。《弟子规》的学习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话的落实,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什么意思?这两句怎么样落实?就是弟子规,你读了《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才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才知道应当怎样去做。有这个基础,下面两句就不成问题了,下面两句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下面两句就是《十善业道》。这是净业三福上讲的基础,我们今天落实《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你不在这上用功怎么行?你不在这上用功,那就是此地法首菩萨所说的九个比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我们前面读过,你有信不解,有信不解那个信是迷信;解而不行,那个信是正信不是真信,所以受持正法不能成就。

  论文下面讲「于中有十一问,如文具明」,这我们前面都念过了。「于中有十行颂,是法首所答,三门义如前」。李长者这段的义论,就是《合论》,分三段来给我们说明。第一段「科颂意者」,就是科颂大意,每首偈颂说的是些什么事情?「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次一句叹能问」。这是赞叹文殊师利菩萨,他代我们问,我们问不出来。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你不能依教奉行,你看看就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净业三福是佛法的总纲领,总的原则,教我们怎么修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听了,我们接受了,没做,不晓得从哪里做起。你要是念了《弟子规》之后你就晓得怎么做了。不要去搞小乘经,小乘经太多了,太繁杂了,这《弟子规》把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家教集其大成,写成一部非常精简的教科书,里面的内容就是教我们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你就会了。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接受佛陀的教诲,修十善业,你十善业自然就不难了,有了十善业的基础,你有《弟子规》、《十善业》的基础,你才能接受三皈依。

  所以诸位要晓得,仅仅止于《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这是什么?人天法,没出六道。人、天法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有这个基础你才有条件,我们今天讲你才有资格学佛,没有这个条件你没有资格学佛。我们今天学佛的失败,就是没有取得资格我们就来学了,结果学了很久,什么也不是,人家也不承认你是学生;现在我们赶紧回过头来,我们把资格取得,这才重要。所以以这个基础你才进入三福的第二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入佛门。第三条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来弟子,「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才真佛弟子。所以这是第一首颂末后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着重在这个「责」,你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依教奉行刚才我说了,你对于你所学的经教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你不能够依教奉行;如果了解透彻,自自然然他就行了,他得到法喜,他得到受用,他得到真正的利益,他怎么不干?哪有这种道理。现在时间到了,这下面的文我们下一堂课接着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李长者下面的《论》文,「已下九行颂,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如文具明」。这句话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长者讲多闻而心不精专这一句。诸位细心去看,多闻精专有没有矛盾?这很重要,现在一般人讲,我要精、要专就不能多闻,多闻肯定不能精、不能专。所以多闻,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过,多闻在我们现前阶段,重复就是多闻,不是听一遍,一遍不行,书不是念一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千遍是不是多闻?是。我们听讲这个科目,不断重复去听讲,是不是多闻?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是律宗初祖,传记上记载他老人家听《四分律》听二十一遍;换句话说,哪个地方有人讲解《四分律》,他一定去听,他听二十一遍。不是像现在人学东西,不想听第二遍,一遍听了再有人讲,这我已经听过了、学过了。那怎么能专精?那不可能,所以不断重复。

  这个修学的方法,在佛门、在中国传统教学用了几千年,都用这个方法,扎根教育,真的是教你读书千遍。在过去私塾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老师教你这一段经文,一段经文不会很长,看你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检验,十遍,你念十遍就能背下来,不必看本子你能背得下来,从这个测验你的能力。能力强的可以背二、三百个字,上等根性,中等根性大概可以背一百多个字、二百字,下等根性大概是一百个字。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所以老师教学生进度不相同,进度完全靠他的根性,不是大家相同的,不是的,个别教学。十遍之后能背了,一定把书合起来,就是背,叫背诵,背多少遍?通常是一百遍,你就记得很牢了。十遍会背那是强记,三天不去背它就忘掉了,大概可以保三天,三天之后就忘掉了。如果每天都叫他念一百遍,念上个十天那就千遍了,他一生不会忘记。

  我们从小很遗憾,这个私塾的时间太短了,我念私塾记得好象只有四个月的样子,学制就改了,私塾就取消了,改成什么?短期学校,短期小学校。短期小学校修学的时间两年,改成短期学校,政府就派老师来教,从前那些规矩全都没有了,所以时间太短了。大我五岁的人,如果说接受过私塾教育,他们都有底子。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我们同学当中周家麟居士他大我七岁,他私塾的底子厚,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这也是李老师的传人。

  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一次:家麟的底子比你厚,你比不上他,可是你也有个长处,你的悟性比他高。所以老师教我们两个人方法就不一样。我们的周学长听老师讲经有很详细的笔记,那笔记相当完整,我接受老师教导,老师是不准我记笔记。开头的时候我也写笔记,写了两天老师看到,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写笔记。他说:你写这个东西有用吗?我说:做参考。没用,年年境界就不一样了,你这个时间就浪费了。教我专心听讲,不要记笔记,记笔记的时候你就不能专心听。所以老师教我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他写笔记老师不干涉,我是老师不准写笔记。我在台中十年,一本笔记本没写完,薄薄的一本没写完,不一样。这是什么?根性不相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所以私塾里头确实,私塾只是教你句读,没有讲解的。老师督促你的遍数,教给你,如果天分好的、记忆力强的念一百遍,中下根性、记忆力不好的念二百遍,背二百遍,第二天来上课,要把前面所学的统统背一遍,再教新的课程。这样如果在私塾里面有个三年、四年,真的,他读的书一千遍,那靠得住的。小学教育完成了,私塾是小学,没有中学,就进入太学了。所以中国从前没有中学,从小学就到太学,太学就是大学。太学里面老师就不是教句读,讲解、研究、讨论,而且你所学的这些课程,你在之前统统都背过,所以不必用课本,都在记忆当中。老师也背过,学生也背过,你说那个多有味道,不要带书本,全都在记忆当中。

  从前教学的方法,我觉得比现在高明多了。现在叫你写一篇论文,你要查多少参考书,从前都不必要,随手拈来,引经据典。这我们在台中看到李老师,李老师确确实实,你看讲演、写文章不要找参考书,他都记得,七、八十岁都还记得那么清楚,怎么学的?从小学的。李老师给我们讲,小时候念书辛苦,书背不出来跪砖头,那么样严格。我们还没吃这种苦头,他们跪过砖头。所以专精是小学,广学多闻是悟了之后,悟后起修。

  四弘誓愿也是指导纲领,四弘誓愿首先教我们发愿,就是现在人讲立志,人不立志你就没有方向,你就没有目标,所以首先要立志。志立之后,功夫用在哪里?用在断烦恼。这个地方讲,你不能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怎么个断法?多闻专精就能把恼断掉。这个教学确实是智慧、是善巧,把你的兴趣、念头转移,你不是贪图游戏,贪图五欲六尘吗?把你这个贪图转变成学术,让你在学问当中,在道德修养当中,生起兴趣,生起欢喜心,就是《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快乐。以读书、以修行为乐,不以世间名利、世间五欲六尘为乐,那个乐比不上读书乐,用读书、修行代替了。这些道理我们要懂,然后我们对于传统的教学就会生起信心、就会向往,自然会学习。

  就是多闻是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断烦恼,所以要专精。那个多闻是重复不是广学,是重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这个意思。到什么时候烦恼轻智慧长,你才可以广学,世出世法都可以涉猎,增广见闻。《般若经》上佛说得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在佛法里面讲这个智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的,实智;后得智也叫做权智,通权达变,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要有根本智、有实智为基础,他才有这么大的作用。根本智是怎么来的?根本智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从小总得到十几、二十岁培养的是根本智,根性利的,十六、七岁就可以博学多闻,根性钝的总得二十以后才广学多闻,才能够普遍涉猎。

  所以现在这个学校我不赞成,不是我第一个不赞成,第一个不赞成我看到是唐大圆,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也是很有名的教授,跟方东美先生很熟,方老师曾经跟我提起他,他的年龄大概比方老师还要大一些。唐大圆很不赞成现代这个教学的方法,他说现在这个教学方法把根本智破坏了,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现在传授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智慧要用东方这个方法你才能培养,才能养成,西方一接触就广学多闻,所以把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破坏了。这是根本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

  先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之后,智慧开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智慧开了,才有能力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像佛门里面龙树菩萨,这大家都知道的,龙树菩萨学佛,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们现在称为《大藏经》,龙树菩萨多少时间把它学完?三个月,说老实话,《大藏经》我们三十年都没有办法学会,人家三个月就完成了,什么原因?人家有根本智,所谓是一闻千悟,他有这个能力。龙树菩萨有,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输给龙树菩萨,为什么现在我们跟龙树不能比?龙树受过基本的训练,就是说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我们是烦恼没有断,智慧、悟门堵塞了,没有智慧,所以你读圣人的教诲就感觉到非常困难,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此地「多闻而心不精专」这句很重要,可以补前面清凉大师注疏之不足,我们就晓得我们在什么个阶段,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我劝同学们,《弟子规》我们先学这一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订的期间是一年,这一年不学别的,专学它,一定要把它做到。《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解的,是要完全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才管用。第二年我们换个科目,《十善业道经》,用一年的时间,像学《弟子规》一样,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两年把基础打好。然后在大乘教里面,你喜欢哪部经论你就选这一部,选择一部还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那你时间长短就看这个经教的内容,以及你自己接受的能力,你会有成就。到广学多闻,一定要开悟,你要不开悟,你学起来很累,开悟之后,你就跟龙树菩萨一样了。

  印度有个龙树,在中国也有一个绝不亚于龙树的,禅宗里面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开悟的,所以他学东西轻松,轻而易举。《金刚经》是般若,诸位晓得《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金刚经》是其中的一卷,六祖学般若,般若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惠能大师用了多少时间就把它圆满?我想大概就是两个小时。五祖传法给他是三更,三更就是晚上十二点,在五祖的方丈室里面,五祖给他讲《金刚经》,没讲完,大概讲的是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这一悟后头就不要讲了,全都明白了。这代表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惠能大师我看顶多二个小时全明白了。所以烦恼不断你就没办法,烦恼断了之后,你看看多容易,所以他绝对不在龙树菩萨之下,这我们要懂得。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法达禅师学《法华经》,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我们知道七卷,每卷很长,一天大概是念一部,七卷《法华经》,三千遍差不多十年,十年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十年,心定了,不想别的,想的也是这部经,念的也是这部经。所以他烦恼轻,智慧没透出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他不认识字,当然没念过,也没听别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看,法达禅师那是背得滚瓜烂熟,《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是「方便品」,六祖就告诉他,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你说他学东西多快,这部经一段开头全都明了,那叫做法门无量誓愿学,得有这个能力才行。六祖跟法达禅师讲《法华》大意,法达禅师一听就开悟了。法达要没有十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怎么会开悟?我们今天听法师讲《法华经》,听十遍、听一百遍都不会开悟,道理在什么地方要清楚、要明白。

  我们缺的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没有经过这个训练,所以广学多闻到最后是一无所知,你所学到的,皮毛常识,佛法里面的义理一无所知,看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看不懂。这是我们在学佛,我学佛五十四年我看到的,我体会到的,所以今天我回过头来劝大家扎根,从头来起,还行;如果不从头来起,你还依旧这样下去的话,你这一辈子不能成就。

  再看第二段,「二释菩萨名者」。这就是这一会的上首菩萨,他的德号叫法首,「名为法首,为明此是西北方,戌亥两间,明愚迷长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专求无懈,名为法首」。菩萨的德号是表法的,我们知道佛菩萨都没有名号,老子说得很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法确实是如此。名相怎么建立的?都是应众生,《楞严》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的这个形相,随众生心,众生喜欢什么样的形,他就现怎么样的相,需要什么样的教诲,他就用什么样的名,所以名可以说是他教学的宗旨,用我们现在讲,是他教学科目的名称,这诸位好懂。

  譬如我们的本师,他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换个别的名字行不行?不行,在这个地区,这个时段,这一切众生的毛病,对治的方法就在这名号当中,所以名号是他在此时此地教化众生科目的名称。怎么说?此时此地的众生缺乏慈悲心,所以用释迦,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能仁,他能用仁慈,这对别人的,我们对一切人要能用仁慈的心、仁慈的行为对人。对自己呢?对自己是心不清净,这是大病,那怎样治心不清净?用牟尼,牟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寂灭大家不好懂,我换个名词,清净,寂灭的程度比清净还要深,意思还要广,清净是接近寂灭,这就好懂。对自己要身心清净,对别人要大慈大悲,名号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教人什么?就教这个。

  佛是尊称,佛是什么?是在佛门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我们中国称圣人,印度称佛陀,是最高的学位;比这个学位次一等的是菩萨,再次一等的是阿罗汉。所以佛门有三个学位,像现在学校一样,阿罗汉是学士,菩萨是硕士,佛陀是博士,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三个名称是三个学位。博士教的是什么?教的是对人仁慈,对自己要清净,就教这个,哪有迷信?所以名号全是表法,这我们要懂得,我们从这里就学到。观世音菩萨在这个世间一定要用这个名称,「观」这个意思很深,观照、照见,「世」是世间,「音」是什么?一切众生苦难的音声,你能够照见,你要以慈悲心去帮助这些众生。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我们讲真诚的慈悲,清净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觉的慈悲,这叫做大慈大悲,要帮助苦难众生,今天的话说,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一会里面的菩萨称为法首,法首是第七信位的菩萨,凡是第七信位都称法首,所以法首不是一个人。好象念书一样,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统统称法首,所以他不是一个人。那么前面的例子一样,用方位来表法,在西北方,西北方是什么?戌亥两间,就是戌亥这两个时辰当中。戌亥是夜晚,戌,晚上八点钟,亥,晚上十点钟,从七点到九点是戌时,从九点到十一点是亥时,到十一点深夜了,这表什么?表迷惑。所以明,这个明就是表明,就是说明,愚迷长夜中。这是夜晚,夜晚代表愚迷,愚迷长夜中,不是真的是晚上,愚迷长夜是什么?能以正法自利利他,正法好比是光明,能以光明自利利他。人跟随佛菩萨学习,他就觉悟了,自己觉悟之后帮助别人觉悟,那叫利他。

  专求无懈,名为法首。你看看哪个人在这个状况里面是这样学习,他就称法首。诸位要知道,观世音菩萨不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佛在现前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都不是一个人,他的名号是代表一个法门,凡是修学这个法门的就称这个菩萨。譬如我们如果学观世音菩萨慈悲,你真的有爱心,真的有这种热忱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有等级的,在华严会上,从初发心到等觉有五十一个等级,好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总共有五十一个年级,法首菩萨是七年级,往后还很长。如果学观音法门呢?在第七个年级,那就叫法首观世音菩萨,还是多数人称呼,不是专指一个人。专指一个人,那要把这个人名字加进去,某某法首观世音菩萨,那就是专门指哪一个人;如果不加上那个人的名字,通称,太多太多!他只能称为法首。

  愚迷是讲六道,在六道里面能以正法自利利他,就是受持正法,依教奉行,信解行证,证的虽然是不高,他确实有证。他念七年级,他这个七年级考试及格,那就是他证的,他这个念完再往上升就是八年级了。这一定要懂得,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佛教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面学佛法,得很小的利益,一般讲说肯定不能超越三界,不能够脱离轮回。如果你要是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不但能帮助你超越轮回,可以帮助你超越十法界,这个利益就太大太大!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用今天科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突破各个不同空间的维次。科学家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佛法有办法突破;超越十法界你就见到一真法界。

  下面这一句很重要,专求无懈。换句话说,就是勇猛精进,永远没有懈怠,专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都是做给我们看的,现身说法,我们要想成就那就得学他。十信位都是专求无懈,就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一样,我们用一年的时间专求无懈学《弟子规》,再用一年的时间专求无懈学《十善业》,这才行,你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上。这两门东西我们用两年时间专攻,学会了之后,这一生一世都不离开。不是说我学了之后就不要了,那个不行,这两门课是生活教育,譬如你学烧饭,学会了,你要不要天天烧?不能说我这两年学会了,学会之后就算了,我就不要烧饭了,那你不就饿死了吗?诸位想想看,这是一天都不能舍弃的,将来无论再学哪个法门,这两样东西是生活,决定不能离开。譬如盖房子,这两门东西是地基,无论你盖多少层,你都没有离开地基,你离开地基你什么都不能成就,所以这个东西两年学会了是终生受用。

  再看下面,「世界名金刚者,以坚精无怠,是自世界,托西北方干卦,干为坚刚」。这个世界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自己的受用,现在西方人讲磁场,我们东方人讲气氛。金刚是比喻,比喻是坚精无怠,你的信心坚固,愿心坚固,道心坚固,修行坚固,不但坚固,还有精。精是什么?纯,精纯不杂又没有懈怠,天天有进步,法喜充满。这自世界,这个世界叫金刚世界,形容七信位菩萨他的生活环境,他的感受世间。这底下这一句也是比喻,托西北方干卦,干是坚刚,用这个来形容他坚定、刚强。

  「佛号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名为自在智佛」。这个佛是表示他的成就,你看看前面多闻、精专、坚定,这个刚强是绝不动摇,他的成就,这个位次上的成就。他所成就的就是自在智佛,七信位所修的,方便波罗蜜,所以智慧、自在显出来了,没有究竟自在,没有大自在,有小自在。

  末后这一段配位,「配随位因果者」,这是总结,「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你看看这一句,我们从这个经从头来一直念到此地,都没有更动过,真正的因是什么?是自心不动智佛,自心如如不动就称为不动智佛。因为你自心具足无量智慧,智慧的作用是觉悟,大觉,佛是大觉,这是因,因是什么?我们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佛法常说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自心本来不动智佛,这是我们修行之真因,修行的根本,所以将来决定能成佛。在这个地位上你修得的叫自在智佛为果。这个地方的自在智佛,我们晓得这个佛是十法界的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到初住以上才是分证即佛,这个地方是相似即佛,我们就了解了。你再看天台家的教义,一对照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知道经教里讲的是什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五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我们先看长行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段是文殊菩萨问智首菩萨,助道甚深的一段提问。前面第七大段是讲的正行,我们读过了。正行是受持正法,决定能断烦恼、能证菩提,可是正法必不能离助缘,就是此地讲的助道。我们在文殊菩萨发问里面知道,助道里头最主要的是六度、四无量心。换句话说,大乘教的正行落实在哪里?就落实在助道里头,这我们要知道,没有助道就没有正行。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问智首者,以显智为正道之体,统其助故」。这句话虽然不长,可是意思很深。佛法的正道是智慧,你看看三学里面所讲的戒定慧,这在佛法常说;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前面讲的手段、枢纽都是属于助道,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正道之体是自性本来具有的,助道也不例外,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都不是从外头来的,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可是六道凡夫久远劫以来迷失了自性,虽有而不得其用,迷久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用的恰恰是性德的反面。你看看智慧没有了,智慧没有,显露出来是什么?愚痴。现在的人确实愚迷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这在佛法里面称为惑,迷惑。迷惑当然造业,造业自然就有果报,叫惑业苦,惑业苦反过来就是戒定慧。所以迷了是惑业苦,悟了是戒定慧,戒定慧跟惑业苦同一个根,全是自性迷悟所现的不同现相、不同的作用,就如是而已,这个我们学佛首先要把它搞清楚。

  清凉这一句说得好,智是正道之体。这个智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是梵语,意思就是智慧,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这里头是有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尊重不翻。而实际上还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一般人概念当中的智慧,跟如来所讲的智慧不一样,我们世间人所讲的智慧含糊笼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究竟圆满,只能够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来形容它。确实,这个智慧现前真的是如此,全知全能,能从智里头生起的,能是智之德用,它的起用就是大能,大智大能。

  所有一切助道法,除了正智之外,我们也称为正觉,正觉跟正智是一个意思,所有一切助道法都是从正智流露出来的,统其助故,无有一法不是助道法。此地只举了菩萨的六波罗蜜,上二界的四无量心,上二界就是六道里头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这把世出世间法都代表了。通常我们净宗同学所修行的五个科目比这个就多了,我们五个科目是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就是此地讲的六度)、普贤十愿。诸位要知道,这是助道法。净宗的正道是什么?正道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正道。佛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教导我们,正助双修。譬如车之两个轮,鸟之两个翅膀,两个翅膀你才能飞得起来,一个是正,一个是助;车有两个轮它才行动稳当。所以对于正行、助道我们要清楚,我们要知道怎样修学。在正行里面,受持正法一定能够断烦恼、证菩提。

  底下是「正显问端」,当中有三段,这我们都很熟悉,这品经我们已经念到第八章。『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这句就是第一段。「举法案定,谓断惑证理」,断烦恼、证菩提,「导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许」。彼此就是问的人跟答的人,我们都同意、都承认,「许」是这个意思;我同意、我承认、我肯定,大家都一样。这是说断惑,三种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什么能断?智能断。

  智慧没有开,阿罗汉断了见思,权教菩萨断尘沙惑,有没有断尽?没有,为什么称他断?那是定功,伏断。他有那么深的定力,把烦恼习气我们今天讲控制住了,不会发作。在顺境里面不生贪爱,他的贪爱并没有断,能不生,这定功深;我们世间人一般讲修养好,这个人有修养,在佛法里面讲有定功。权教菩萨连尘沙惑都不起,那定就更深了,能不能开智慧?能开小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开小智慧。可是这个小智慧在我们来讲,我们就非常之羡慕,我们称为大智慧,了不起的智慧,其实在大乘教里面,小智慧。阿罗汉跟权教菩萨就是四圣法界的人,那比六道是高明太多太多了,也具足六通,我们讲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那个漏尽不是真的漏尽,相似的漏尽。

  到什么时候智慧现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智慧现前,这在《华严》初住的境界。我们现在八信位,快要到初住了,九信、十信就到初住。初住才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自性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透得虽然不多,非常管用。为什么?那是真实智慧。跟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智慧不一样,那是真的,四圣法界是相似的,不是纯真。在佛法还有一个术语讲转境界,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确确实实把见思、尘沙、无明都转变成真实智慧。所以真实智慧是正道之体,这个正道就是菩提大道,体是智慧,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断惑要智慧。可是这个难,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是问号,如果你在世尊所说经论里面多涉猎一些,你就晓得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

  你看小乘,小乘我们不能轻视,我们比不上人家。佛说得很好,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这是有次第的,不能够躐等。我们今天学佛全是大乘经教,学了这么多年,没成就,什么原因?没学小乘,小乘是基础,中国人学佛犯了这个通病,这个原因我们要知道。中国人所以不学小乘是有儒家、道家足以代替,那么我们有没有学儒?有没有学道?如果我们儒跟道基础都没有,这问题严重了,那这大乘没根基,所以你学不成功。这是我们在这几年特别强调《弟子规》的重要,《弟子规》是儒,用它来代替小乘。从《弟子规》再提升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基础的教诲,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十善业道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用《弟子规》来代替小乘,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上。你要不是这样学,你怎么会有成就?

  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不是说你会讲,不是说你会背,最要紧的,字字句句要做到。做到才行,做到你的性德才透露出来。那是性德,透露得不多,因为你烦恼习气并没有断,透露得不多,这个时候跟烦恼习气混杂在一起,但是它能起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这个作用在六道轮回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虽出不了,只在三善道,不落三恶道,这也就很了不起!佛法里面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这个要说一句小乘经,小乘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有分,因为你具足弟子规、具足十善,也就是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做到了,现在的话说,你落实了。

  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真的做到了。以这个基础向上提升,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二乘福。再提升这才是大乘,「发菩提心」,大乘的标准是菩提心,菩提心不发不是大乘。菩提心我们这些年来(十多年了),我们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起心动念与这十个字一定相应,这就是菩提心。如果把这十个字忘掉,你就失掉菩提心。刚刚发心的时候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连不起来,这十个字纯净纯善,所以要好好的养。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迷失久了,现在佛教导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培养,把自己的真心、把自己的本性找回来。哪一天真的找回来了,就是明心见性,那就是断惑证理。

  断惑证理在禅宗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这个真智慧它起作用,导行得果。导是引导,行就是行为,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理在引导。你起心动念是真理,你言语造作是真理,这叫得果,果是无上菩提之果,确确实实是无上菩提,可是无上菩提也有浅深,真的是无上菩提,有浅深。在《华严》上说,这个浅深有四十二个等级,我们通常称前面四十一个等级称为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四十二那是圆满的佛果,那叫究竟佛,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叫分证佛。这有时候也不太好体会,古人用月亮做比喻,这个比喻得很好。我们晚上看月亮,月亮是真的,月光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四圣法界叫相似佛,相似佛跟真的很接近,古人说「捏目所见」,什么叫捏目所见?我们晚上看月亮,用指头把一个眼睛用力的按下去,你就会看到两个月亮,为什么?焦距不一样,你就会看到两个月亮。这两个月亮一个是真的月亮,一个是相似的月亮,跟真的很接近;它确实从真的里面变现出来的,很接近,这相似位,四圣法界。六道里面,六道里面见的月亮是什么?古大德比喻说「水中之月」,距离这真的就远了,水中之月。

  天台大师讲观行位,观行位你见到的真理,水中之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所见到的真理是捏目所见之月;到圆初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身法身,那就是我们的好眼睛看到天上的明月,没有一点障碍,那是看到纯真无妄。虽然是真的,你看初二、初三月牙,那个月牙月光你不能说它是假的,它是真的,它不是相似的是纯真的;到初八、初九你看到半个月亮,到十五看到满月。古人用这个比喻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身法身,就像月牙一样,初二的月牙,初二可以看到月牙;到大概是六住、七住,就像初三的月牙;到十住菩萨,那大概像初四的月牙;等觉菩萨是十四的月亮,接近圆满,还差一点;十五是第四十二位,究竟圆满,这个比喻我们好懂。所以证得了法身,破无明,证法身,还有四十二个阶级,不能够得少为足,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菩提道在理论上讲,佛经上有比喻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理上讲,转迷为悟就是,事上讲很多的层次。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禅宗它就叫你先悟,先悟后修,所以禅宗里面那个等级也很多。悟理大家差不多,你放下烦恼习气,各人程度就不一样,有些人放得多,有些人放得少,所以他的次第就不相同。像我们现在念的十信位,烦恼习气放下少的,初信、二信;放得比较多一点的,七信、八信;见思、尘沙统统都放掉的,九信、十信;再放下一品无明,他就到初住去了,就离开十信位。

  我们读了这些经教,要晓得我自己是在什么地位。虽然真正功夫得力是在观行位,但是没放下,见思烦恼真的是一品也没有放下。正是前面所说的,你知道有病,也知道对治的方法,可是你就是不吃药,所以你的病永远没有办法好,原因在此地。药比如圣教,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我们没去做。经教没有过失,佛菩萨没有过失,过失在我们自己,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之所贵,贵在信受奉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你真正得利益。信受奉行就是受持,自己成就,为人演说是成就别人。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这是讲到导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许。所以学佛求什么?求真实智慧。

  清凉大师《钞》里面(钞是注解疏的,疏的注解)说得很好,我们把它念一念。这是注解断惑证理,就是注这一段。「谓以智慧剑,杀烦恼贼故」,这是佛家里面这些比喻的术语,我们要懂。阿罗汉叫杀贼,难道阿罗汉还破戒吗?真的去杀贼吗?阿罗汉杀的那个贼,不是外面的人,是烦恼,就是把烦恼控制住,不让烦恼起作用,比喻是杀贼。把烦恼比作贼,为什么?我们要是遇到贼,一定就受损失,我们的财物受损失,贼来偷了。烦恼起来之后,我们的功德,所谓功德法财就不见了,就被它障碍,好比是贼偷了,取这个意思。烦恼不起作用,就好比这个贼被我们杀掉,贼消灭了,是这个意思。用什么东西来对付它?智慧剑,剑是武器,这里是比喻,不是真的杀生,这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够有误会。

  下面这就注得好,「无分别智,方证如故」。如是真如,如就是如如之理。宇宙之间的真理,在佛法称之为如,这个真理又叫做法性,又叫做自性,又叫做本性,也叫做真如,名称很多。佛为什么要说出这么多名称?这是佛教化众生的善巧,教我们什么?不要分别这些,怎么说都可以,所以这叫无分别智。佛说出很多分别,你听了点点头,根本不分别,晓得说几十个名词、几百个名词,一桩事情,这是佛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分别,这是教学的善巧。

  分别不是智,分别是识,就是智迷了。真智迷了还是起作用,那个作用叫识。好比我们的阳光,我们把阳光比喻作真智,今天天阴,云彩把阳光遮住了,虽遮住还是有光线透过云彩到地面,我们看得也清清楚楚,但是没有晴天那么样的明亮;识就好比是云彩盖着太阳透下来的阳光,我们佛法里称为识,识是这么个意思。正智为无明盖覆,它还是起作用,但是不能够见到真相。这个如就是事实真相,见不到,往往在这里面看错了,这讲识心。什么人用识心?十法界都是。什么人用真心,就是没有云彩遮盖着太阳?初住菩萨以上,再没有云彩遮盖了。十法界里面都有,四圣法界云彩薄,六道里面云彩很浓,就好比是这个意思。六道里头是乌云遮盖,永远看不到太阳,所以饿鬼道、地狱道日月星辰统统看不到,他们的那个世界永远像什么?像黄昏,太阳下山,像黄昏,我们称它作阴界,阴界就是这么来的。

  这句话里头特别要注意的是「无分别智」,记住,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无分别你才能够证果,这个果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金刚经》上讲的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讲的法身大士。诸是多,有多少?四十一个阶级,这称诸,这四十一个阶级都是真佛,都不是假佛,所以叫诸佛。再往上面去叫究竟圆满佛,总共是佛有四十二个等级。所以成佛了,你是哪一个等级的佛,差别很大;就是最低程度的佛,对我们来讲,对十法界人来讲,都了不起,大圣大贤,为什么?他没有分别。诸位要晓得,四圣法界里虽然没有执着,有分别,分别断了之后才能破无明证法身,这个理也就是法身。这讲断惑,解释断惑。

  下面解释导行,「言导行者,智论云」,《大智度论》里面说的,「五度如盲人,般若为有目」,这个比喻比喻得好。此地讲的六度,六度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像瞎子一样,盲人,般若是眼睛。这个话意思很深。没有智慧,前面五种不叫做度,是五种善,五善;布施是善,持戒是善,忍辱也是善,精进、禅定都是善,不能称度。如果有般若智慧去修前面这五种,那五种叫波罗蜜多,不一样。所以我们凡夫修善怎么修都比不上佛菩萨,为什么?佛菩萨有智慧,我们没有智慧。

  你看我们修布施,这佛在经上常讲,修布施得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肯定得的,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能不能出三界?出不了三界,所修的得福报。如果有般若智慧在里面,你修这三种布施,得的果报是什么?禅宗的术语讲,明心见性。有着般若智慧在里面,这三种布施就彻底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放下习气,放下见思、无明、尘沙,放下这个,布施是这个,那怎么会一样?果报不相同。没有智慧的持戒也属于人天福报。这五种要用布施,就是这个助道,布施是第一,布施是总纲领,能同后面这四种,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是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把所有助道品统统学了,但是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全是人天福报,有了智慧那才能真是断烦恼、断习气、证菩提,就是此地讲的断惑证理。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懂得,所以《智度论》讲「五度如盲人,般若为有目,故能明见夷途,开导万行」。你有眼睛,你能够看到路,这个路是平坦的,或者是有坡度,或者是悬崖,有危险的,你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把前面五度展开就是万行。这个万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行为,这念行ㄏㄥˋ,念去声,当动词讲,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为,万是形容多。心,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是身业的行为,你有智慧指导,身口意三业行为与真如本性统统相应,就是儒家所说的,行道履德都要靠智慧,没有智慧你行不了道,你也无法去履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这一段的《钞》,我们从头念,「智论云,五度如盲人,般若为有目,故能明见夷途,开导万行,御心中道,至一切智城故」。这是说明般若的重要,它能够御,是驾御,用现在话就是带领着,带领着心;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带领这个心,中道是真心。我们现在一般谈话当中常常听到回归自然,自然就是中道,自然就是法性。回归自然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此地讲的御心中道,都是回归自然的意思。到一切智城,一切智城是法性,法性本来具足一切智,无量无边的智慧,用这个来比喻。

  后面说「余行得智,皆成彼岸」。余行是讲万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能与般若智慧相应,余行得智就这个意思,统统都成了彼岸。彼岸就是回归自然,回归到自性。彼岸就是自性,彼岸就是法性,彼岸就是真心,回归到自然,所以这皆成彼岸。「般若究竟,成菩提果」,般若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无上佛果,《华严经》讲的四十二个位次,最高的第四十二个位次般若究竟,证得圆满的佛果,还在等觉之上。这就说明般若是正道之体,般若是前面跟我们讲的正道,此地给我们讲的是助道,正行助道。这是解释《疏》里面断惑证理这一段。我们再看经文,经文的第二段,既然在佛法当中智为上首,这就是般若智慧是上首:

  【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

  为什么佛要赞这些法?这些法都是属于助道。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二段,问话的第二段,「如来以下」这一段,我们刚才念的,「正设疑难」,就是他提出这个疑问。「谓既智为上首,应唯赞智,那亦赞余,此是正助相违难」。好象这是正助相违背了,应当要赞般若智慧。实在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经当中,他以二十二年讲般若,诸位想想是不是赞般若?真的是一点都不假。般若有体、有相、有用,般若的体是智慧,般若的用就是六度、十度;《华严经》讲十度,那是用,那是相,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全是助道法。这些助道因为以般若为体,般若甚深,所以助道法甚深,布施甚深、持戒甚深、忍辱甚深、慈悲喜舍甚深;在普贤菩萨,礼敬甚深、赞叹甚深、供养甚深,没有一法不甚深。

  所以佛在《金刚般若》里头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诸法实在讲是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心现识变的。体是法性,法性甚深,它所变现出来的法,哪有不深的道理!即使小到微尘,佛家讲微尘,大而世界,那个世界是讲三千大千世界,小至微尘,因心成体,这佛在《楞严经》上说的,那个心是法性,它的体是什么?体就是法性。法性甚深,那它变现出来的,即使小到微尘,佛经上讲微尘,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原子、电子、粒子,就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小了,佛讲称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阿罗汉能看到微尘,阿罗汉的眼睛比我们厉害,不要用仪器,他能观察到微尘。可是微尘还可以分,微尘再分为七分之一,称为色聚之微;色聚之微还可以分,再分为七分之一称为极微之微,佛说极微之微不能再分。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物质,物质最小的,在佛经里头称之为极微之微。现在科学家发现,发现物质是无中生有。那个物质是不是佛经上讲的极微之微?但是这个发现还没有科学证据,是从理论上推演出来的。我们相信是从数学里头推演出来,最小的这个物质是无中生有,虽然生有,它剎那就没有了,它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那总是万分或者是十万分、百万分之一秒。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看到的原子、电子、粒子那都是相续相,没有看到真正的生灭相,真正生灭相在佛法里面讲生灭同时,所以说不生不灭,一切现相不生不灭。这个道理太深了,真的是甚深,这就是自性的起用,佛经上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可思议」。

  所以佛在此地,确确实实在这个经典里面赞叹体,也赞叹相,也赞叹作用,无一而不赞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从早到晚你每天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看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赞叹。礼敬没有条件,一定要礼敬,赞叹这里头就有条件,你看赞叹,他不用诸佛,他用如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赞叹跟礼敬就不一样。诸佛是没有分别,从相上讲的,一切人都需要恭敬,不能有差别,不能有不平等,但是赞叹就有分别,赞叹什么?与性德相应,就是善的赞叹,不善的不赞叹;只限于不赞叹,不要批评,不善的,不善不说就好了。善的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这是佛教我们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真诚心、修慈悲心、修正觉心。你批评你就有分别执着,就落在这里头。

  赞叹呢?赞叹是劝善,劝人行善,不劝人作恶,所以恶不提,这是高深的修养。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学会佛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跟一切人相处、一切物相处,都能够相处得非常和睦,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恶人慢慢他都会变成好人。要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别人,言语方面都要柔和,教训的口吻是不可以的,一切都是什么?用商量的口吻。《弟子规》教给我们「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谁不欢喜?谁不欢喜人尊重他?要从我们本身做起,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你要求别人你就错了,从自身做起,这就对了。末后这一段是总结:

  【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句话比较难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段「结成前难」,前面提出的问难是「智为上首,已应不合赞余」,这应是应该,不合赞是赞叹其他的。何况,这个况是何况,「非以一法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它翻成中国意思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以一法成佛,所以「固当不合偏赞」。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世尊在一生教学当中,他没有不赞叹的,这是什么意思?实在讲前面已经跟诸位说过了,体相用都要赞叹,这样才正确。

  后面还有,「为要假多,为唯用智,为随一行,皆得佛耶」。是不是要藉多,还是唯用智来随一行,这样才能成无上道,这都是疑问。「若随一得成,亦违智为上首,进退皆妨」,这个妨就是妨碍,就是难。如果说是随一个法就能成就的,也成佛了,那对于前面讲的智为上首也讲不通。诸位想想这问题,这不是文殊菩萨的意思,文殊菩萨代我们问的。我们这些凡夫确确实实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些想法你说出来都满合道理,实在讲似是而非。究其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产生很多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

  也许人看到这个经会想到,我们净土宗就一句佛号,就能成无上菩提,这个与智为上首好象也矛盾了。你有没有这个疑问?你没有,我相信有人有这个疑问,这个疑问怎么解释?最简单的回答,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智慧。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佛在经上说的,《大集经》佛有明文,持名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这还得了!禅,禅起作用就是智慧,禅定跟般若是决定离不开的。禅为体,般若是用,般若为体,禅是用,两个是互为体用。多少人念这一句佛号他并不知道,念这句佛号不离般若智慧,为什么?体是般若智慧。这一句名号那个意思你要是懂得,你就明白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作智,你看看这个名号要用中国话说,无量智慧、无量觉悟,它是不是智为上首?我的话没说错。

  所以当我们自己身体有病痛的时候,我们居住的环境有灾难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帮助众生?读经、念佛,这个效果最大。现前我们身体很健康,没有疾病,我们的环境也很好,要不要诵经念佛?要,你平常做得愈多,做得愈殊胜,没有灾难,增益福慧;如果有灾难,消灾免难。没有难增福慧,有灾难消灾难,你说有多好,经不能不念。

  前几天有人传真给我,文字虽然不多,一开端就是人一定要存善心,要行善事。起心动念一个善念,念的波,我们讲思想波,思想波比电波、比光波速度快得多。光波、电磁波,现在大家知道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我们思想波不要一秒钟,万分之一秒它就周遍法界了,光跟电磁波那怎么能比得上?这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一念善的念头立刻就遍虚空法界,一个恶的念头也遍虚空法界,善念是福慧,恶念是灾难,人决定不能有恶念。但是我们有恶习气,这是佛菩萨都说得很清楚,无量劫来阿赖耶里面有很多恶业种子,这些种子既多又有力量,时时起现行。你看,听到一句不高兴的话,会气个二、三天,这就起现行,瞋恚起现行;看到别人好,心里好难过,嫉妒起现行。这些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业,都会招来灾难,小,身体不健康、多病;大,我们的环境有难,共业所感。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经天天要读,《华严经》天天要讲,不讲可不行,不读不行。我跟很多同学们常说,我这一生最感激的是方东美先生,没有他我怎么会知道佛门里有这么好的东西,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使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虽然没有得到,但是已经靠得很近,纯净纯善。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修行的道场。顺境善缘,顺境是好的生活环境,善缘是你遇到的人全都是好人,不生贪恋,贪瞋痴,不会有贪,不会有痴,不生这个东西;在逆境、在恶缘,逆境是环境非常不好、非常恶劣,恶缘是你所遇的都是冤亲债主,都不是善人,都是想害你的,在这环境里不生瞋恚。你不学大乘,你怎么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成就自己的。这个道理明白了,依教奉行,我们才真正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为什么?他帮助了我,他成就了我,成就我们断烦恼、证菩提。

  所以经要很认真、很虔诚、很恭敬的去读。没有习惯的,养成习惯,早晚一定要念经。没有学过的,我劝诸位念《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我们现在小本子印得很好,有全文,有两种节本。一种节本,蕅益大师作的,着重在修行,就是修十善业;另外一个节本是我节的,我节的比蕅益大师的字还少,总共只有五百一十六个字,你要把它念熟了,两分钟就行了。假如你能够有时间,你有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时间,我是劝你把这个作早晚课念七遍,念这个节本念七遍,非常好。因为我的节本是着重在解门,蕅益大师的节本是注重在行门。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是念全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完整的,一天念七遍,节本念七遍,如果你念原本的经文一遍,三遍是最好,晚上也这样做。

  或者是早晨念《十善业道经》,晚上念《弥陀经》。《弥陀经》会念、会背的人很多,因为经都不长,希望能念三遍到七遍,最好是能够念七遍,不能念七遍,念三遍,你要没有时间的话念三遍。其他时间得空就念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希望不中断。诵经念佛与智为上首相应,不是不相应。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细细去思惟、去观察这句话,是不是把这个智说到了极处?《十善业道经》是开头,世尊教导我们起步,从这起,《阿弥陀经》是终结,你看有从始到终,这个意思很圆满。我们提出这两部经,劝大家好好修行。两部同样重要,有始无终不行,有终无始也不行,一定要有始有终,我们的修法才圆满,才真正在外国宗教讲世界末日,我们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能度自己,能帮助别人,也能帮助社会,应当学。文殊菩萨问的这段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我们再看智首菩萨的答,第二段是答。清凉大师在没有介绍智首菩萨的偈颂之前,先总的给我们说明大意,就是智首菩萨解答的大意。我们看《疏》文,「下答意中」,这个下就是底下这一段,答意中,「印其初后,释其中间,谓智为上首,诚如所言,智如明王,众之御故,大品云,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故」。我们先略略的说说这一段。答意里头,印其初后,释其中间,印是印证。初,前面的问有三段,第一段是「佛法中智为上首」,这大家都承认的,后面说『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这是末后他问的总结起来,这是印证。解释呢?解释当中,就是如来为什么要赞叹六波罗蜜,为什么要赞叹慈悲喜舍,这都属于助道,所以这一章是助道甚深。

  下面他的解释,智为上首,诚如所言,这是印前。智如明王,众之御故。众之御故就是大众的领导、大众的统御,般若智慧。所以《大品般若经》里面讲,这底下指经文,般若就像眼睛,五度如盲,这是印前。「印后义云,终无唯以一法,实如来所叹,三世诸佛,皆具说故,以余万行,资于智故」,这是印后。底下这是「释其中间,别赞乃有多意」,这句很重要,这里头的意思很多,下面略举几个例说,「谓随心令喜故,随时生善故,所治蔽殊故,入门不同故,众生不能尽受故,下当属文」,下面有十首偈颂。这几句很重要,清凉大师《钞》里头有解释,就是解释这几句的。

  我们看这《钞》的文,「释其中间下,释中间总有五意,前四即四随」,你看看,随心、随时、随所治、随众生,这四随,「后一统摄」。现在第一个「随心令喜,即下随乐,亦世界悉檀」,它这里头归到四悉檀。四悉檀第一个是世界,第二个是为人,第三个是对治,第四个是第一义。世界悉檀是什么?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叫世界悉檀。檀是布施,悉就是我们今天讲普遍,或者是无条件的、无限制的,这布施什么?布施欢喜。菩萨契入佛菩萨境界之后,必然的常生欢喜心,就跟《论语》里头所讲的第一句是一个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意思讲,你把你所学的统统能做到,习是时习,你都做到了。你所学的全都做到了,你就会法喜充满,你把这个法喜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不但是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换句话说,整个宇宙都欢喜,不亦悦乎。

  你看佛家讲的比儒就讲得细、讲得深、讲得清楚,儒家就是一句,很含糊,你拿佛经去解释四书,这四书就变成《大方广佛华严经》。头一个教你布施欢喜心,随心令喜,就是下面讲的随乐,乐是爱好,念随乐也可以,乐是快乐,这是四悉檀里面的世界悉檀。如果我们能够记住这一句,这个教训,能够把这句教诲落实,你在任何环境里头,你绝对不会怨恨别人,决定不会嫉妒别人,绝对不会伤害别人,包括一切众生,这个人才叫善人。对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植物、矿物,决定没有伤害它的心。

  佛在戒经里教人「清净比丘不踏生草」,真正接受佛陀教诲的人,除非这个地方没有路,你可以从草地上走过,如果有路,你怎么忍心去踏那个草,你看草长得活活泼泼的,你怎么忍心?其实大地,现在我们晓得,泥土、泥沙、石块它有没有法性?有,它有见闻觉知,它有色声香味,你怎么可以践踏它?那是没有法子,在这个时候,那只有中国谚语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植物比矿物那就要高一等,为什么?它的见闻觉知、色声香味显著,比矿物显著,动物呢?动物就更显著,愈是显著的,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决定不能够伤害。对那个不显著的,像山河大地,这不显著的,我们也要恭敬。举足、下足踏在这个大地上,几个人他有恭敬心?跟诸位说真有,什么人?菩萨有,凡夫没有,不会起这个念头,菩萨有。天之所覆,地之所载,都有一个感恩的心,这菩萨有,这是什么?这就是自性的流露,这才是真正把世界悉檀落实了。大乘教,这不是小乘教,随心令喜。

  第二「随时生善」,就是底下这经文里面讲的「随宜」,这是「为人悉檀」。这一条是对人,前面是对世界,你看看对人,这就是儒家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人皆须敬,要尊敬,凡是人皆须帮助,不附带任何条件叫悉檀,遍施。悉檀这两个字翻成中文就是遍施,悉是普遍,檀是布施,普遍的布施,平等的布施。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自己有这个能力就应当去帮助他,没有能力,这就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智慧能力不能帮助你,没有到那个程度,有智慧、有能力怎么能不帮助人?这是生善,这生善统统都是从智慧生的。宜,在中国宜跟义(道义的义)是一个意思。随宜就是儒家讲的见义勇为。义是什么?应该做的,应该做的那你就勇敢去做,人家有苦有难我们看到了,所谓是(这是儒家讲的)「杀身成仁」,孟子讲义,「舍身取义」,一切以道义为标准。处事待人接物,只要符合道义你就勇敢去做。

  随时生善。时,大分来讲有春夏秋冬,引申的来讲,有太平时候,有战乱的时候,有劫难的时候,这是世间我们现在常常有的,水灾、旱灾、地震、海啸,这都是大灾难的时候,我们一般讲非常之时。你要能生起善心,帮助自己,帮助家亲眷属,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善法,应当学习。我们在今天,我刚才说的这些话,希望诸位留意,我们每天早晚诵经念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消灾免难,帮助自己也帮助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很不太平,大家都知道。我不看报纸,可是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动乱,我们同学看到报纸,他就把那块剪起来给我看,所以我也知道。我们总希望这些不幸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大家都能够明佛理,佛理是真理,了解事实真相,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安定和平,人人都有责。我们佛弟子用什么方法?早晚课真诚心来回向、来祈祷,会有效果。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六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今天我们还把前面的长行文念一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段文前面跟诸位在一起学习过。末后清凉大师在大意里面,后面这一段我没有讲完,我们看后面这段的注解。我们从「释其中间」,从这一句看起,「释其中间,别赞乃有多意,谓随心令喜故,随时生善故,所治蔽殊故,入门不同故,众生不能尽受故,下当属文」。这段里头,清凉大师在《钞》里头(钞就是疏的注解)说得很清楚。随心令喜就是下面偈颂里面所讲的「随乐」,四悉檀里面的「世界悉檀」。四悉檀的意思一定要晓得,悉檀就是遍施,悉是普遍,檀是布施,普遍的布施。这个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不是讲我们这个地球,也不是这个太阳系,这个世界是讲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看菩萨心量这么大!《华严》里面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我们布施什么?布施欢喜。一定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第二句随时生善故,这就是下面讲的「随宜」。宜就是合适,最合适的。众生在此时此地他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随时生善。生善这个善字非常重要,你看菩萨布施绝对不会布施恶法,完全是善法,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决定与法性相应,这才善。与法性相应是善,与法性相违背那就是恶,就不善了。这是「为人悉檀」。此地这个「人」广义的说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布施帮助他生善,这叫随宜。

  第三所治蔽殊故。蔽是毛病,烦恼习气,殊是不同,就是下面所说的「随治」。随,你看他四个都是用随,随就是恒顺。普贤行愿里面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顺要随。这个教学,因为菩萨帮助如来教化众生,一定要随众生,不随众生,众生不接受,你的教学的目标就达不到。有时候众生造作恶业要不要随?也要随。随顺当中,菩萨一定帮助他,使他那个恶业尽量减少,还是要随他造,这是高度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你要不随,他不听你的。慢慢的转移,先顺着他,不是一开端就强迫,你这是错误你要改过来,命令式的人家不服。你说的是没有错,教的是没有错,但是不是时候。所以时、处所、人事统统要明了,这个教化才没有障碍,才能够渐渐做到圆满,帮助迷惑颠倒的众生回头是岸。

  末后一句「入门不同,即下随义」。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开这么多门?众生根性不相同,他不愿意走这个门,他又相信愿意走那个门,那你就帮助他走那个门。明明知道走那个门走不通,走不通也不要去拦阻他。你要是拦阻他,你就不随了。你看随义,要引导,所以佛开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头「法门无量誓愿学」。契入境界了,所以一门通,门门都通,这妙绝了。无论哪一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不平等是众生的根性不平等才入门不同,法门是平等的。

  一切众生对法门的修学,决定与过去生中有关系。譬如过去生中曾经学过教,这一生遇到教就生欢喜心;过去生中学密的,这次碰到密,他生欢喜心,很容易接引。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不能,还是来生。到什么时候成就?生生世世无量劫。你要问为什么?也不见得你每世都能遇到佛法,这就是佛在经教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一定你生生世世得人身,生生世世闻佛法,几乎都不可能。像悟达国师,那是非常非常例外,那是人家真用功,真修得好,十世不失人身,不错了。而十世都遇到佛法,那个熏习得快,第十世做帝王师,国师。一般像我们大众,我们这一类修行都是断断续续,为什么断断续续?不得人身,不得人身就没有机会闻佛法。

  虽然佛在六道里面都示现,为什么偏赞人身可贵?这里头有个道理。这个道理佛说了,我们能体会。天道就像富贵人家太乐了,你叫他学佛修行,他受不了这个苦,他不愿意。三途太苦了,像贫穷人家三餐饭都吃不饱,你叫他来学佛,他很难接受,他吃饭要紧,学佛,佛不能当饭吃,所以难度,虽然示现也要帮助他,可是很不容易。人道这就小康之家,说贫又能过得去,说富这个生活也相当艰苦,这种人是最容易度的。所以六道里头,人身可贵,人道容易觉悟,道理在此地。

  可是一般人失掉人身之后,再得人身,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人道的条件是要具足五戒十善,我们今天很多同学都受了三皈、都受了五戒,做到没有?十善做到没有?五戒十善没有做到,来生就不能得人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中品得人身,下品的是修罗,我们这个人身真的是很不容易得到。下品十善,虽修十善,为什么会堕落到下品?烦恼习气重,改不掉。这就是最重的傲慢、瞋恚、嫉妒,竞争念头非常激烈,样样都要站在别人前面,绝不肯让人,这种心行修十善,下品十善。纵然修布施、修持戒,毛病习气很重,戒守得再严,布施再多,于五戒十善有亏损,所以他就属于下品。持戒布施是有福,所以他福报大。烦恼习气重,那个福报大,在享福的时候就免不了要伤害别人。所以福报尽了,罪业的恶报现前,没有不堕三途,这在佛门叫三世怨。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这是说对治不同,每个人的习气毛病不一样,所以佛有无量法门对治众生的习气。可是还是要有缘,你要没有善友提醒你、教导你,佛虽有这么多好办法,你不知道,你不会用。要想修行证果,这就是入门不同。佛在《大集经》上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慈悲到极处,指示我们在某个时代,哪个法门契一般大众的根机。

  我们今天生在这个时代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去我们到今年,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三千零三十三年;换句话说,我们生在末法时代第二个一千年的年初,第二个一千年开始。还算相当幸运,末法一万年!如果一千年、一千年来比,上一个一千年比下一个一千年要殊胜,愈往下去就愈不如前面,我想同学们一定都有觉察到。以我们自己学佛的经验,我们这一代比不上上一代,上一代又比不上再上一代,真的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这怎么办?这个现象很可怕。如果我们不能振作起来,不能超越上一代,佛法终究是加速度的灭尽,那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就在真正有发菩提心的人、发大道心的人认真修行,把正道的风气带起来。这个人这样的发心、这样的行持,无量功德!因为这个功德不是他个人,关系到整个的佛法。

  同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不认真修行,还是在日常迷惑颠倒混日子,那这个罪过无量。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代表佛法的形象,你还是有贪瞋痴慢,还是有自私自利,还是有是非人我,还是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你让社会大众瞧见佛教不过是如此而已,不值得尊敬。这是什么?把佛教形象破坏。破坏佛教形象,五逆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个罪业是堕阿鼻地狱。所以谚语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是有道理的不是随便说的。

  这是「第一义悉檀」,什么叫第一义?第一义也不是有个一定的说法,每个人的第一义都不一样。只要这个方法、这个法门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破迷开悟,明心见性,这个法门就是你的第一义。譬如学禅,学这个法门,确确实实他在这一生当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这个法门是他的第一义。我的根性跟他不一样,我学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不能开悟,这个法门对我来说就不是第一义。如果我遇到净土宗,我老实念佛,这一生能往生,这个法门就是我的第一义。那个人他的根性在教下,他学教确确实实能够大开圆解,这个教是他的第一义。所以这第一义没有一定的,诸位要晓得。契理契机,这一生当中得到成就,这个成就是帮助你超越十法界,第一义;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不算第一义。为什么?超越六道轮回,上面还有声闻、缘觉、佛、菩萨,还有四个法界。所以帮助你超越十法界才是第一义。

  在今天这个环境当中,真正能帮助我们超越十法界的确实只有净宗法门,为什么?带业往生,往生就是超越十法界。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头,极乐世界在华藏里面,是华藏世界里面最殊胜的。我从前在新加坡讲经,我用新加坡做比喻,新加坡譬如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新加坡最热闹的一条街叫乌节路,乌节路就好比是极乐世界,最精华的地方,这要明了。

  我们生在末法,我们取净土法门,这是听佛的话。又何况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劝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听话!其他的法门我们赞叹,我们没有能力修。为什么赞叹?统统是佛说的,我要是不赞叹,毁谤,那就是谤佛。所以我们不同的法门决定不可以毁谤,毁谤是谤佛、谤法、谤僧。好了,你毁谤三宝,对于我们求生净土又产生了障碍,这一生净土去不了;佛念得很好,你毁谤三宝。所以要懂得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要想到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说的,我轻视任何一个法门都是轻视如来,轻视佛、轻视法,依照那个法门修行的人那是僧,你轻视他,你不就轻视三宝吗?那你怎么会成就?

  这些年来我们接触许多不同的宗教,我不但不轻视三宝,不敢轻视佛门里面一切法门,我连其他宗教都不敢轻视,我都非常尊重,为什么?照《华严》教义来看,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佛菩萨随四悉檀,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根性不一样,他喜欢基督教,佛就现基督;喜欢回教,佛就现穆罕默德。我看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佛菩萨恒顺众生而做示现。我说这个话,他们不反对,这是站在佛教立场,全都是佛变现的。换个立场,我是个基督教徒,你说是佛示现的,我听了不舒服,我跟你说所有的宗教是基督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基督的化身,他高兴了。跟回教徒谈的时候,释迦、基督都是安拉的化身,大家欢喜,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他怎么不是?

  所以宗教怎么会矛盾?怎么不能团结?所有宗教全是一家人,所以我能跟所有宗教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通的!你还没有通,你还有执着,你的程度还不够,希望你继续努力。就像我在印尼回教大学讲演的时候,讲完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发问,他是伊斯兰教的,问我印尼国家承认是五个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他们承认这五个宗教。这五个宗教,我们教义都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合作?我就用个比喻跟他说,譬如这个手掌五个指头,五个不同的宗教。你不要去管别的宗教,你就是你一门,这一门是伊斯兰教,一门深入,深入到这个地方还不行,还不同,深入到这个地方就同了。这个比喻他能懂,他能够体会得到,到深度完全相同,没有不同的。

  佛家讲的「随心应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则现佛身,应以基督身得度,当然就现基督身;应以安拉身得度,当然就现安拉身。怎么不通?通!我这个话在日本,日本有个老和尚今年一百岁,大家对他非常尊重。我跟他见面,他跟我说,全世界所有宗教创始人统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真的一点都不假。法门不同,法门不同是显示根性不同,所以有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无边法门统统都是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去尊重他、敬爱他。而我们跟他根性不一样,我们可以不学他,但是一定要配合。像一个大学,我们科系不同,我们学会之后,在社会上密切的配合,这社会才和谐,社会才美好,社会才不断进步。

  《钞》里面有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诸佛说法,不离此四故」,这个此四就是四悉檀。四悉檀就是四种遍施,普遍布施。这四种布施就包括了一切佛法。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在十法界,普度众生不离这四个原则,这我们要懂。这四个原则你要是细心去观察,遍一切宗教教学。佛法不离这四个,哪个宗教都不离。你要真正理解,不离这四个原则,正教!教都是纯正,教有偏差、有偏邪,人为的,那不是教不好,那人没有学得好。就像这五个宗教,他没有学到这个地方,他只学到这个地方,所以他跟别人就发生冲突了。那不是教不好,教都是一个根生的。佛法对这个问题说得尤其是透彻彻底,讲得圆满。

  下面引《大智度论》的话来说「又智论云,般若必具一切行,是故赞一即是赞余,赞余即是赞智」。这个话说得很好。《华严》上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赞一样就是样样都赞到,赞很多样就是赞般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离。像一棵大树,树当然根是最重要的,般若都从根生的。赞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赞枝叶就是赞根本,赞根本就是赞枝叶。如果通达这个道理,这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大意明了之后,下面的经文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科目,不能不学。那我们修净土要不要学?修净土也不能不学。你要不学,对于你求愿往生必然产生障碍。要怎样学?这是助道,修这个帮助我们往生,帮助我们往生增高品位。因为这六条帮助我们断烦恼,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心愈清净品位愈高,心愈清净,在现前这个世间你愈幸福、愈美满,幸福美满的人生,没有烦恼。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烦恼习气。

  《庄严经》里头有一段话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诸地把它范围引申扩大,那就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每个阶段,每个阶段你都要注意这六桩事情,要认真去做。这六桩事情就是六波罗蜜。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经》把它展开为十波罗蜜,讲十度,文殊菩萨他老人家主导的,好象是教务长一样,这是他教学的政策、方针,普贤菩萨主导的是十愿,文殊菩萨是十波罗蜜。华严会上这两位是上首,文殊菩萨教,普贤菩萨干,教了之后真干。所以普贤表行门,文殊表解门,解行相应才能证毗卢遮那的佛果。

  这六桩事情第一个是「必应供养」,必是必定,应该要修供养,这就是布施。如果不能够广修供养,布施波罗蜜不能圆满。诸位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常常要有一个布施的心,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的意念。众生缺乏什么,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机会,全心全力去协助。常有这个心,所以你遇到之后,你自然去做了,这是第一桩事情。

  第二桩事情「必应学戒」。必定应当要学戒律。如果不能够长时间学戒,戒波罗蜜不能够成就。持戒,从初发心到成佛这个时间长,成佛之后还是持戒,决定不犯。实在讲,成佛之后怎么会犯戒?不可能,还要装做初学那种持戒的样子,干什么?利益众生。让初学的人见到之后,你看看佛都持戒,何况我们;在学校读书的,老师都这么做了,那我们不能不做。老师做给学生看,诸佛如来做给十法界还没有见性的这些众生看,给他们做榜样。所以成了佛之后,还是要严格遵守这些规矩,这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这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

  第三「必应修悲」。这慈悲,悲就是儒家讲的恻隐之心。众生在遇到苦难时候,自自然然生起怜悯之心。你看到一个小孩掉到水里面去了,不管你认不认识他,你看到这个情形,你立刻就下水去把他救起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别人有苦难的时候,绝对不是在旁边垂手不顾,不可以的,立刻要伸出援手,像千手观音。千手千眼那是表法的,代表什么?眼到手到,我看见了,援助的手马上就到了。如果不长时期的修忍耐,所有这一切不饶益的事情、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你不能够长时期的忍耐,你忍辱波罗蜜不能成就。所以忍辱波罗蜜是悲心,培养自己的悲心。悲是救苦,慈是与乐。救苦为先,与乐在后,先要拔苦,然后才帮助他得到更幸福、更美满的生活。所以慈悲有次第,不相同。

  第四「必应勤善」,对于善要非常勤奋。它每条前面都是必应,必定应该要做,不能不做。如果学人心放逸了,放逸就松懈、懒散了,不想干了,那么精进波罗蜜你就没有办法圆满。精进波罗蜜的圆满,要认真勤奋努力修善,长时期永远不间断修学善法。

  第五「必应离喧」。若在城市热闹的场所,这个热闹场所,我们今天讲的有严重的染污,容易引起你贪瞋痴慢的烦恼,我们常讲的花花世界。你在这些地方逗留,舍不得离开,你的禅定波罗蜜怎么成就?你要想禅定波罗蜜成就,所以古来大德选择修行的道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范,叫什么?兰若。兰若是印度话,意思是清净的地方。这个地方人很少,没有争执。标准,在从前听不到牛叫的声音。牛叫的声音比较大,农村里面、乡村里面都养牛,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建道场跟村庄距离以这个为标准,一般讲大概是三里路。现在差不多就是一公里半到两公里两公里这个距离,牛叫听不到,听不到噪音。这样地方建道场,你才容易得清净心,帮助你得禅定,是这个意思。可是现在跟古时候不一样,现在你看车的噪音,工厂的噪音,飞机的噪音,在深山里面都没有办法避免,所以说养清净心一定要离开热闹的场所。这就是讲我们要懂得原理,热闹场所让你心不能得清净。

  最后第六「必应乐法」,音念ㄧㄠˋ,欢喜,一定应当喜欢佛法,喜欢圣贤的教诲,若不遍历诸佛听法无厌,这当然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要怎么样?我们要遍历善知识。善知识,你自己先亲近一个善知识,这是你的根本老师。在这个老师会下得根本智,就是得清净心,智慧开了,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善恶,老师就叫你出去了,你毕业了,你也可以毕业了,你出去参学。参学就是要亲近这个世间所有这些高人,无论在家出家,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什么?广学多闻,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成就你的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你没有资格去参学,好好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到条件具足的时候,老师一定放你走,让你去参学。这都是大乘教里佛说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大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的,菩萨为了要圆满学习的六个科目,所以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不敢懈怠。这六个科目在大乘法里面是主修的,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主修的法门。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般若占的时间最长,二十二年,几乎是一半的时间。由此可知,这六个科目是世尊教学最主要的部分。那我们学佛,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正如前面所说的必应学习,所以说不能不修行。

  这六科它的意义确实是博大精深,我们真的是一生想研究探讨都探讨不尽的。但是粗略的大意,所谓纲领一定要掌握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么做法。从初学也讲这六个科目。像我们过去在台湾,慈光大专讲座的教材里头就有这个科目,很简单的为我们介绍六度,它的内容就是说布施。布施这个境界深广无尽,但总不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看我们前面讲过四悉檀,悉檀就是布施,遍施。因为布施能够把一切佛法统统包括,那就是施里面有三个科目,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

  这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无畏是什么?就是让一切众生得安全感,远离畏怖。特别是在近代这几年来所谓恐怖分子,恐怖就很可怕,没有恐怖就是无畏,远离恐怖。你看你持戒,持戒的人心地一定很善良、很守法,我们举个很简单的比喻。譬如我们有财物,出门身上带着有钱财,谚语常说财不露白,怕人家起歹念;那个持戒的人没有关系,你财放在那里,他也不会拿,为什么?他持戒,他不偷盗,所以你就很放心,那就是离开畏怖,不怕人抢夺,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忍辱也是属于无畏,这个人忍辱,我们有意无意得罪他,不要紧,他不会报复,他不会记仇,所以它是属于无畏布施。

  后面三条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属于法布施,这容易懂。这个进步,儒家也讲日新又新,苟日新,日日新。这就是精进的意思,所以说是永远在求进步。所有圣贤教诲不但不会落伍,不会停止在一个地方,永远在求进步,这是符合科学精神。禅定,实在讲是所有一切修学的枢纽。禅定就是我们净宗讲的清净心,净宗经典上所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般若是智慧,因定开慧,没有定、没有清净心就没有智慧,你学得再多,听得再多,记得再多,正是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那不是智慧。

  智慧不是记问之学,智慧无量无边,智慧通达一切法。这是所有一切众生,真心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执着你的定就没有了,清净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统统修禅定,统统回归到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要去学,学不到。你所学的东西是常识,佛法里面讲识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所以精进、禅定是属于法布施。劝勉别人,教导别人要求进步。教别人的时候要修禅定、要开智慧。所以一个布施把佛无量无边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包括里头,所以叫遍施,叫悉檀。这是我们要重视,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一切世界里面现身说法、教化众生都不离开这四个原则,四大类的遍施。

  我们对于六度内含的纲领不能够不知道。财是财物。财物有两类,一类叫外财,一类是内财。外财是身外之物,你有多的,别人有缺乏的,你施舍帮助别人,这是外财布施。第二内财,什么是内财?譬如我们道场有许多同学在这边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用我的劳力、用我的时间、用我的智慧来帮助你,来成就你,不要你的报酬,不要你任何回报,这是内财。内财布施的报比外财还要殊胜,这个道理要懂。外财,你这个有财富的人,那布施是很容易做到的,内财不容易做到。尊重这个道场,爱护这个道场,帮助这个道场,成就这个道场,成就道场里头的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果报非常殊胜。

  法布施是教学。你所懂得的你肯教别人,无论是哪一方面。我们懂佛法的把佛法教给你,懂世间法的可以把世法教给你,会烧菜的把烧菜这套技术教给你,都是法布施。所以菩萨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会的向人学习,学会之后欢喜教人。财布施得财富,真的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所以我们如果是有法,可不能吝法,欢欢喜喜教别人。我们布施别人的经典,这是法,法宝,都是增长智慧。如果我们拥有许多好的经论收藏,自己也不看,也不肯给别人看,这个果报就是愚痴。

  《弥陀经》里面讲的周利盘陀伽他就示现给我们看,是世尊当年在世弟子当中最笨的一个,可以说完全没有记忆力,教他两个字,都要教很久很久,才能把它记得住。教上面,下头忘掉;教下面,上头又忘掉,那人就笨到这种程度,没有一个人不可怜他,最后他也证阿罗汉果。同学们问世尊,到底他是什么因缘?世尊说,他过去世是三藏法师,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吝法,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不肯教人,跟人讲的时候讲一半,后头一半不讲,怕别人超过他。一个怕别人超过他,这就是嫉妒,这个嫉妒障碍就变成吝啬,所以得这样的果报,得愚痴的果报。

  无畏布施,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有些人胆子很小,晚上走路怕鬼或者怕恶人,现在社会不一样,现代交通工具方便。可是也有,如果是初次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人地生疏,怕迷失道路,如果我们发心,我陪你,我带着你走,都是属于无畏布施。看到别人有苦难,帮助他解除苦难,这也属于无畏布施。往往在行菩萨道,这三种布施是一次完成。譬如我们在路上看了一个可怜的老人,香港也有,我也看到(在车上看到,不能下去),在街头上乞讨,年岁都很大。我们看到了,我们舍财,布施一点钱给他,这是财布施。我们看到他想通过马路,车辆很多,他年岁也大了,我们肯扶他一把,陪他过去,这就是属于无畏布施。一桩事情里面,往往财、法、无畏统统具足,果报非常殊胜。

  特别是法布施,法布施里头决定有财,我们就是没有外财布施。像释迦牟尼佛天天给人讲经说法,天天教导别人,天天答复别人的疑问,这个用身,用自己的身,用自己的智慧,这是内财布施,天天在修内财布施;帮助人解决些疑难困惑的问题,无畏布施;教给他改善的方法,法布施,所以释迦牟尼佛天天干什么事情?三种布施具足,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学。

  三种布施,三种果报,果报很明显。财富不需要拥有多少,不缺乏就好。你要那么多干什么?你要那么多屯积在那个地方,比很多贫困的人、需要的人,他没有,你这里是累积太多,这不道德,这不仁。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榜样,全部施舍掉,要用的时候?要用真的就心想事成,不必积蓄。这个话现在人听到之后,他很难相信、很难接受。我们在答复问题都碰到很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是什么?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所以他对于这个教诲不能生起信心。所以真正修学,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困难。佛教我们做我们就做,虽然很苦,没有饿死也没有冻死;一无所有,每天还是有饭吃,还是有衣服穿,也没有在外面露宿过一天,总有地方居住,居住环境再差总可以避风雨,心安理得。一点怀疑没有,永远不懈怠,认真努力去做,我们的果报是愈来愈殊胜。三种果报,财富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健康长寿。

  由此可知,佛经上所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肯真干,真干就是自利利他。我真干,这就是经上讲的「为人演说」,那是表演。我做给你们看,你们看看有没有效果。在三转法轮里头作证转,我给你们作证明,我依照佛陀教化来生活、来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果报真是无往而不利。多少人接触之后,生羡慕之心。羡慕你不肯学,你得不到。你要肯学,人人都能得到,没有一个得不到。

  布施到什么时候圆满?所以在度,六度的度,那个度就是达到圆满了。什么时候才谈得上布施度?布施度悭贪,悭贪是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悭是我们讲吝啬,自己有舍不得放下;贪是没有希望得到,贪而无厌,这是严重烦恼。这个烦恼,悭贪的烦恼,在六道里头是饿鬼道。悭贪堕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我们世间人一般都说,人死了就做鬼。六道轮回,鬼是六道里头的一道,你怎么能肯定他死了就到鬼道?另外还有五道你怎么不说?可是想一想他们说这个话也有道理,什么道理?你想想看有几个人没有贪心?贪心严重的都是鬼道,尤其现在我们在周边细心一观察,悭贪的人占大多数,没有悭贪的人很少见,这就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严重,愚痴严重,所以你细心观察,现在他是人,失掉人身之后,三途去了。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就在眼前,天天看到。所以悭吝贪爱断掉了,布施度就圆满。

  要断这个心、断这个烦恼不是换对象。有些人学了佛,世间东西可以舍掉了,贪图佛法。诸位要知道,贪心没有放下,所以还是饿鬼道。决不是说我贪图佛法,我就可以生天,可以作佛了,没那回事情。你真正要向上提升,你的烦恼要轻;你要想出离六道轮回,你的烦恼要断,这个烦恼不断,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是布施这一点意思。

  戒律也有三大类,第一个叫律仪戒,就是佛经里面有明文写出来的。像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那这是有条文的。比丘戒二百五十条,菩萨戒都有条文的,这就属于律仪戒。戒律是生活规范,完全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就是佛菩萨的日常生活。佛菩萨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把它一条一条写下来,那就是戒律,完全随顺性德。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很多事情做错了,做错了也不知道。这是第一种是律仪戒,一般讲持戒都是讲的这一类。可是这一类的戒律现在没有人做到了。

  现在学佛的人,经典的理论好,很欣赏,喜欢学,戒律都不愿意去碰它。就像儒家一样,儒家是礼,儒家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礼就称为礼教。儒要是不学礼,儒就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学术。佛家要没有戒,佛就变成佛学,就是世间一种学术,不能够落实。变成学术,学这个东西没有用,于你自己提升你的境界,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所以我们不能搞佛学,我们把这字倒过来,学佛。学佛一定要持戒,学儒一定要守礼,你不能够守礼,你不是学儒,你是儒学。你看颠倒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从前老师常常勉励我们,我们要学佛不能搞佛学,佛学家就成为大家,甚至于你在世界到处人家给你佛学博士,博士拿得再多也没有用,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不起作用。作用一定要学佛,学佛一定要持戒,戒是佛的行,禅是佛的心,这不能不懂;教,讲经说教是佛的言。身口意三业。

  除了有明文规定讲到的这些戒律之外,还有很多善法。世尊说法毕竟时间有限,四十九年,时代不断在变迁,当然没说到的东西太多了。虽没有说到,原理原则说到了,要不要遵守?要。戒是防非止恶,是帮助我们断恶修善的。凡是一切善法,虽然戒经里头没有,要遵守。譬如吸烟,这戒里头没有,有些人说吸烟不在戒律里头。吸烟有没有好处?都知道没有好处,不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不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这是善法。既然是善法,就要跟戒律一样,像这一类叫摄善法戒。摄善法完全是对于自己的,对于我自己身心有利益的,虽然佛没有说到,一定要遵守、要懂得,这叫摄善法。虽然没有戒律的明文,对我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对我的道德修养、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有好处的,佛没有说,我们统统要做。

  第三类是对众生的,叫饶益有情戒。这也是没有明文的。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言论,我们的行为,如果对于这个社会,对于大众有利益的要做,没有利益的不能做,这叫饶益众生戒。都是没有明文的,所以它的原理原则有。这叫三聚,三聚净戒,这个戒律才圆满。总而言之,不外自利利他,而且什么?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

  戒律是度恶业,断瞋恚是忍辱。度恶业,使自己的心纯净纯善。果报,佛在经上也讲得非常好,现前的果报你的身体健康,色相端严,这是我们能理解的。看相算命的常讲,相随心转。持戒的人心地善良,他的相貌一定会改,你一看到他很慈祥,一看这个人是善人,这个人不是恶人,相随心转,相随我们的行为转。不但相转了,体质也转。你身体的体质也随你的念头、随着你的行为在转,这就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利益,这是现前的,来生决定生善道。善道,人天两道,决定不堕三途,果报。

  第三忍辱,忍辱也有三类,第一个是冤害。一个人在世间不是这一生,有过去世,生生世世。过去我们在美国,美国从前有个预言家,人家叫他做睡眠的预言家,凯西。这个人距离我们不算太远,他是在二次大战那个时候过世的,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七、八十年的样子。他的一生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给人治病,他治病不是他自己有能力,他也没有学过医,他是鬼神附身。我看过他很多资料,鬼神附身。这个鬼神是很善的鬼神,跟他有缘分,大概过去跟他是好朋友,藉他的身体来做好事。

  他在一生当中曾经治过一万四千多个病历,都有完整的记录。他现在在美国有个图书馆,保存了他的记录,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人到他那里去研究他的这些东西。他承认有轮回,承认有来世有后世,而且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绝对没有突发的、没有无因的。这就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有前世的因。你走在街上,碰到个陌生人对你点点头笑笑,过去生中都有因;有的遇到一个人瞪你一眼,也是有因,绝对没有说没有因缘的,没有过去生的缘,没有。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很相信。因此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

  遇到冤害,譬如毁谤、侮辱甚至于陷害,现在人家找麻烦,统统都是有业因的,他为什么不找别人,他找我?总是过去生中我对他不起,我曾经为难过他,今天遇到了,他要为难我,一报还一报。所以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道理,欢欢喜喜,你怎么样对待我,我还是笑脸相迎,若无其事,化解了,决定不生怨恨,决定没有报复,这个怨就化解了,忍辱波罗蜜,这是人事上的接触,一定要知道。所以人跟人之间绝对不要结怨。结怨,要知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哪一生哪一世你才遇到一个明白人?佛法是明白人,叫你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会忍,你就会让,不要计较,这才是化解问题。

  今天这个世间,这是每个人头痛的,生活在这个世间都感觉到身心不安,恐怖。全世界学者专家,我也参与,八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有一个和平会议在澳洲开,要我参加。能不能解决?不能。联合国这种会议,我知道的是从七0年代开始,一九七0年开始,今年三十五年了,你看世界的冲突频率年年上升,伤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什么原因?不懂得化解的方法。今天他们提倡消弭冲突,我听到这个名词就不能解决问题。你消灭他,他反抗。所以中国人用的言语跟外国人不一样。你看外国疾病,消毒,把那个毒消灭掉。中国人不是讲消毒,中国人讲解毒,把这个毒化解,你说这不是一样的!对付这些恐怖分子应当怎样把他化解,不能消灭,你消灭,他反抗。所以从这些名词术语上来看,你这是制造冲突,你怎么能化解?怎么能解决它?

  化解冲突从哪里做起?从本身做起。儒家,你看《论语》、《孟子》,这是孔孟都讲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才能解决问题。遇到这些冲突从哪里解决?从本身,一定要从内心把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我们还跟这个人对立,那个人对立,我们自己里面的冲突矛盾都没有化解,你怎么能化解外面的?首先要从内心里去化解,这才是大自然,符合自然的原则。

  宇宙是一体的,我们做学问修道,首先要肯定这一点。特别是宗教是教育,社会教育。凡是从事于教学工作的人,一定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中国小朋友念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肯定这一句,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他为什么变不善?习性,他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他受到社会的染污,他变坏了,本性是善的。我是常常讲,尤其在大会当中都讲。曾经有过一次一位美国的教授,老教授,很资深的,他就问我:法师,希特勒也善吗?我说他本性善,习性不善,他听了也点点头,没有话说,本性善。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是要把人从习性帮助他回归到本性,这教育成功了,可不能把他开除。整个宇宙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你看人身体,每个细胞都是善的,每个器官都是善的。所以我很不赞成现代西医,哪个器官有了毛病把它割掉,这个不行。你要怎样能够恢复它的功能?这就高明,你可不能把它割掉,你割掉什么?它会影响整个,肯定影响其他的器官,这就是讲什么?生态平衡,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把它割掉一部分,生态不平衡,那它真的就有病。所以中国中医它是让你恢复,让你恢复它的功能,这是正确,而不是把它割除掉。

  宇宙是和谐的,所以不同的群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不能够缺少,为什么?它是整个宇宙的核心,乃至于植物、矿物都不可以轻易去破坏。现在科学技术发达,靠技术可以改造。改造是你看到好象是觉得不错,其实破坏生态平衡,引起的回报是什么?天灾人祸。自然灾害为什么这么多?如果你懂得和谐,自然灾害就没有了。就好象一个人,你懂得全身是一体,你能够调和整个身心,各个器官、各个细胞都是非常健康,健康长寿,不会生病。人要生病,就是人身,身心生态平衡出了问题,就有病态生起了。这些在孔孟圣学里头讲得很多,佛法里面讲得更详细,所以你这些读了之后,你就懂得养生之道。你要懂得的时候,处理我们生活环境里面的平衡,这才是最健康的。所以现代社会上有人提倡回归自然,对了。圣贤教育统统都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是回归自性、就是回归道德。道就是自然,随顺自然就叫做德,所以回归自然是德。

  忍辱度瞋恚,果报,这佛经上讲的,像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力是能力,从这个地方生的。另外一个端正,能忍辱的人身体健康,容貌端正,一切众生看到你生欢喜心,一切众生看到你不会有恐怖,他愿意跟你接近。

  第四个是精进。精进也有三个说法,第一个叫「被甲精进」,这是比喻。披甲,甲是铠甲,从前古时候武士出去打仗的时候都戴上盔甲,往前冲锋,取这个意思,取这个比喻。现代的战场上是用战车,战车就是装甲,这是披甲,总是打前阵,取这个意思,取什么?勇猛,勇猛发愤,取这个意思。这是第一类。

  第二是「摄善法」。这是佛经里头没有教导的,它是善,我们要不要勇猛精进的去学习?譬如现在这个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社会是封闭的,没有资讯,交通不便,确确实实人民一生居住在他自己出生的地方,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的空间小,没有冲突,不往来就没有冲突。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资讯发达了,全世界哪个地方发生一点什么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了。前天大庆有地震,那边打电话告诉我。世界上哪个地方有一点什么事情,我们立刻知道。交通交便,环绕地球一周,如果你要是不停的话,二、三天就环绕一周了。我在上个月也是环绕一周,两个星期。

  所以地球变成地球村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生活习惯,几乎已经融成一片,时时刻刻我们接触到。于是这一个接触,你要是不了解,不懂得处理,自然就发生冲突、就有矛盾,如何来把它化解?这是我们现在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之下,外国东西要不要学?不学不行,不学就没有办法跟他和睦相处。所以我们是宗教教育的身分,除了佛教之外,其他任何宗教的典籍我要学习,任何宗教的仪规我要多看,我才能跟他们和睦相处,才跟他们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冲突就没有了,自然就化解了,这叫摄善法精进。我们知道每个族群都有非常善良的那一面,我们来学习;跟我们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观念不相同地方,我们要把它化解,怎么样圆融相处,不能够对立,不能够有矛盾,更不能有冲突,这就要接近。

  后面一个是利乐有情精进,那就更需要。我们不但求本身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繁荣,家庭和睦,人人快乐,也要想到别的国家、别的族群,一定要跟我们一样国安、家和、人乐。我们想到他们,他们也会想到我们;我们帮助他们,他们也会帮助我们,你说这个社会多么美好?这个生活多么幸福?处处为别人想,不能为自己想。人人为自己想不为别人想,冲突自然发生。冲突之发生,双方都苦,没有乐。这些不但是道理,事实真相,我们每个人都看到,看到之后有没有醒过来?这些冲突灾难原因在哪里?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化解,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还没有讲完,我们明天接着再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七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的答。这章经文(第八章)讲的是助道,助道的范围非常广泛。正道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正知,这是正道。实在说,正道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还没念到,在后面,还有很长一段经文),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一乘了义经典里面,世尊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现在当然是佛,不过现在是个糊涂佛。怎么说糊涂佛?因为你迷失了自性,你有智慧,你有德能,你有相好,可是你完全不知道,所以说是变成六道凡夫。可是佛眼心目当中,佛眼看你,你还是佛,决定没有差别。所以佛敬众生,众生不敬佛,因为佛知道你是佛,你为什么不敬佛?你也没有把佛看作佛,也没有看在眼里,这就是佛门里头常讲的迷悟的差别。除了迷悟,生佛不二。

  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差别就是迷了就叫众生,觉悟了就叫佛。佛性没有迷悟,法相也没有迷悟,迷悟不是真的是假的,可是这个假的它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苦乐不同。觉悟了有真乐,常乐我净,迷的时候常乐我净都没有了。常,在你感官的世界里面是无常;乐,你的感官世界是苦,苦海无边,把极乐变成了极苦;我,真的我迷失了,执着这个假身以为是我,让这个假身身语意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造业自然就感报应;净变成了染污,身心清净,我们今天身心都是严重的染污,这就是迷悟不同的现象。我们晓得,佛菩萨为什么大慈大悲教化众生?那就是众生本来成佛,他现在迷了,迷了要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回头是岸,觉悟的人有这个义务帮助迷惑的人,这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佛教里面讲,这是悲心,大悲心。看到众生迷的时候,不忍心,赶快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于是教化就因为这个兴起来了,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

  因此除了正道之外,哪一法不是助道?助道的范围就太大太大!助道是什么?帮助你回头,帮助你觉悟,帮助你破迷开悟,帮助你离苦得乐。这个助道无量无边,这佛门里通常讲「三十七助道品」,这大家都知道。四教统有,藏教有三十七道品,都是助道,通教也有三十七助道品,别教、圆教没有例外的。三十七还是太多,教初学还是不方便,你看看智首菩萨在这章经文里面只用六度、四无量心,也能包括三十七道品。包括三十七道品就是包括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一门不是助道品?助道品多,正道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有一一助道品与正道都通,这是前面我们读过清凉大师的《疏》,清凉说「赞一即是赞余」,赞叹其他的,赞叹一切就是赞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因为六度是我们必修的科目,六度你说包不包括《弟子规》?《弟子规》里头三百六十句,每句都离不开六波罗蜜,《十善业道》每条也离不开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布施帮助我们觉悟,觉悟之后就没有悭贪,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得什么?财施得财富,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这都是我们想的,这离苦得乐。持戒度恶业,这是觉悟了,觉悟之后你一定持戒,所有一切恶业都断了,不再造恶,心善、念头善、言行善,没有一样不善。持戒的人果报,色相庄严。一般来讲,持戒决定生三善道,它是善业,善跟善相感,这是果报,离苦得乐,决定不堕三恶道。忍辱,觉悟之后你决定不会有瞋恚的念头,瞋恚心没有了,瞋恚心是迷,忍辱就是觉,能忍就是觉,这个意思很深,果报得大势力,能忍的人有势力、端庄、端正。

  昨天我们讲到精进,介绍到精进,精进有三种,披甲精进,这是比喻菩萨勇猛精进。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说,世法里头有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世法的三善根;大乘法里头善根只有一个,出世法里头唯一一个善根,这善根是什么?精进,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进则不退转,精则不夹杂。这就是已经给我们说明白,一门深入是精,长时熏修是进,精进里头有乐趣。精进的动力,什么力量在推动着精进?底下两条就是的,对于自己来讲是一切善法。非常可惜,现在学佛的同学没有入这个境界,所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烦恼起现行,你不快乐;真精进的人是真快乐,佛法里面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为什么那么快乐?念念觉而不迷,我们一般佛门里所说的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长,他能不乐吗?我们凡夫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智慧不现前,烦恼天天长,所以就活得很痛苦。

  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常常听到,有时候也看到,太苦了!太苦了就活得感觉到没有意思,就自杀。自杀也很难得,也真有勇气,一般人还做不到。自杀对不对?完全错误,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他以为是解决问题,麻烦更大!这桩事情不但佛法清楚,几乎世间所有宗教都明了,都不准自杀,各个宗教教义里头都禁止,不可以自杀。为什么?凡是自杀死的或者是横死,横死有很多不是自杀,意外的,譬如现在我们普通所看到的,几乎天天都有,车祸死亡这一类的。这一类人死了之后不能去投胎,他得要去找替身,我们常讲替死鬼,要找替身,找不到替身他就脱离不了现场。而且在找不到替身这个阶段当中,每七天他自杀要重演一次,就是重复一次,那很苦;换句话说,每七天他要受一次那样的苦。不但是不能解决问题,给自己添上许许多多的麻烦。找到替身之后他才能去投胎,投胎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这里头我们不能细讲,细讲两个小时讲不完,现在我们出了一本书《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诸位把这本书好好看看,你就全都明白了,自杀是完全不负责任,这是决定不可以的。

  所以能够推动我们的精进,当然最主要的是愿力,你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换句话说,我努力学习、认真修行不是为自己,为众生,这个心量就大!为自己,可以做,可以不做;为众生,你就不能不做。众生有苦,我的道德不能成就,我的学术不能成就,我就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成就道德,断烦恼;成就学问,开智慧,为什么?为普度众生,普度就是无条件的协助一切众生脱离苦难,获得觉悟,这是佛法教学的目标,要帮助人觉悟,不是帮助人迷惑。

  现在有很多人以为佛教是迷信,这是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佛教育是帮助人觉悟,帮助人断烦恼开智慧,这叫迷信吗?这个误会障碍了许许多多人学佛的机会,遇到佛法不肯进门,就是这么个错误观念。我自己本身也受这个害,年轻的时候以为它是迷信,绝不接触。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先生把佛经作哲学课来教给我们,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这里头原来有大学问。如果不是这个因缘,我们这一生当中恐怕永远不会走到佛门,你说这个东西多么可怕。不能走向佛门,我们这一生就没有开悟的机缘,那真的我们这个苦日子要过一辈子。不但这一辈子苦,你苦的时候一定造业,你造业决定堕三途,不知道苦到何生何劫你才能遇到,遇到就得度。像一般宗教所谓的,遇到你就得救,你要不遇到,真的没有办法得救,这是我亲身的经验,我体会得很深。

  接触佛法到今天五十四年,讲经教学四十七年,我这中间没有间断,每天读经,每天讲经,快乐无比。这一生当中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方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这一生对人对事对物没有恶念,没有不善的心,没有不善的言行。即使是别人无理的来毁谤、侮辱、陷害,我若无其事,没有瞋恚心,更没有报复的念头,反而感恩。感什么恩?因为这个境界现前,才知道自己的修养到什么样的程度,好象老师来考试,考试我们忍辱波罗蜜,考试我们精进波罗蜜,我非常欢喜来考试我都通过,顺利通过。在因果上来讲,叫消灾免难。我们会想到,他毁谤我,为什么不毁谤别人?我这一生虽然学得不错,前世没学佛,前世还有前世,无量劫中肯定我曾经得罪过他,我过去也曾经毁谤过他,现在他来毁谤我,这帐就了了、结了,很欢喜的接受。如果我还有怨恨心,还有报复心,那麻烦大了,来生怎么?来生我报复他,再一生的时候他来报复我,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

  化解绝对不在对方,在自己。你看孔孟,《论语》,孔子、孟子都说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遇到有困难、遇到障难,回过头来反省,从自己内心改过,问题才能化解。所以消业障,这学佛的人都知道,消业障怎么消?就是把内心对人对事对物的矛盾消除,对立消除,误会消除,所有一切的不善消除,我们才真正能做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你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生天。五欲六尘没有断干净的,生欲界天;五欲六尘放下了,这个东西譬如嚼蜡,一点滋味都没有了,放下了,生色界天;嫌这个身体都累赘,有这个身体是麻烦,那你就生无色界天。

  忍辱、精进,忍辱就是帮助你生天;精进,佛在经典上也有说,精进的人得长寿,这个话乍听不太好懂,可是你深入去思惟觉得有道理,精进的人长寿。在佛法修学当中,精进能发通,这个通就是神通,勇猛精进,因为你前头有施、有戒、有忍,施是放下,能放下、能持戒、能忍,你的心已经相当清净,虽然还没有达到禅定,跟禅定很接近。得禅定通常讲五种神通都会现前,精进虽然还差一步到这个禅定,在一般讲天眼通、天耳通,再高一点的他心通、宿命通会现前,最容易现前的就是天眼、天耳,这最容易。可是你要记住,精进前面一定具足施、戒、忍,这个东西像六层大楼一样,你在第四层,下面三层一定具足;不可能说我只有精进,布施、持戒我还没有做到,没这个道理,你肯定做到,这六波罗蜜是后后深于前前,所以他能发通。

  第五这是禅定,禅定也有三个,通常我们一般介绍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出世间上上禅定,这个讲法容易懂。世间禅定,佛法里头常讲的四禅八定,没有出六道,所以叫世间四禅八定的,世间,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学佛的同学都晓得,色界天只要得禅定,欲有没有断?欲没有断,但是欲完全被控制住,不起作用。就是我们讲的五欲这五大类,财色名食睡这五条绝对不动心。你六根接触对于这五大类不会起心动念,但是并没有断根,是因为你的定功很深伏住了,这叫伏断不是灭断;如果是灭断,那你就超越三界,就证阿罗汉果。所以这种定功虽然深,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是圣果,须陀洹真的是断。断的程度没有你伏的那么样的深,那么样的广,可是他是真断,断一品算一品;你一品也没断,全把它伏住,所以你生的那个天可能比须陀洹高,可是须洹陀将来决定可以出离,你出离不了。这些事相我们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在修行的时候要真干。真干是真放下,不是把它安抚在那里,那不能起真正作用,所以这是伏断,这是世间禅定。

  也有禅定功夫浅深不同,所以初禅有三天,换句话说,它有三品,上中下三品;二禅也有三品,三禅也有三品,四禅很特别,四禅有九品,这就是一般讲的色界十八层天,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定功再深就到无色界,无色界有四层。所以我们讲八定,八定就是四禅加上四空,叫八定;如果单讲四禅,那就是色界四禅天。四禅八定,不是说四禅之外又有一个八定,不是的。四禅八定,八定里头包括四禅,所以实际上只有这八个层次,这是大分。细分,每个层次里面差别也很大,浅深不一样。

  在欲界,三界里面欲界,欲界有六层天,这很多同修都知道。一般修善没有把烦恼习气伏住,没有伏住,大概只能生到欲界四王天跟忉利天,忉利天以上都要有一点定功。我们没有修定的人,譬如念佛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定,所以能够着重在德行修养上真正做功夫的,他生天就比一般修福的人生得高。虽然他的涵养很深,心地很清净,但是他没有到初禅,他生的这个天界,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上面四层天都要有修养的功夫,在佛法里面讲叫未到定,他也修一点定功,心地很清净,但是距离初禅他不及格,他还到不了初禅,随着他功夫浅深,一层一层往上提升。

  我们不明了,以为修一点福报或者是供养天神就能生天,没这个道理,这是讲不通的,天神再慈悲,也没有办法把你拉上天去。生天,一定要业力相同。天修十善,我们不修十善,天天去供养天神,供养中国人讲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你天天拜他,你天天供养他,死了以后能到那个天吗?不行,你不够条件,条件是什么?上品十善,这诸位要晓得,不是中品,中品是得人身,来生可以得人身,上品十善生天。上品十善里面也有差别,好的、高的生忉利天,其次的生四王天,四王天以下还有很多层次低的天,天神。

  像我们过去在美国看到的,美国的预言家凯西,他是鬼神附身,这个鬼神非常善良,他到底是哪一层天?我看了很详细,我以为他是四王天之下,还不到四王天,为什么?因为他很多谈到深一点的问题,他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他能帮助人治病,能帮助人行善,凡是不善的事情你去找他,他就不灵;好的事情,真正是救人的事情,他很灵,很准确,所以他是个善神。里面他讲的有一条讲得很含糊,人决定有轮回,这句话讲得没错。人死了来生还是人,狗死了来生还是狗,这就很低了,所以这不到四王天。如果四王天以上,他就晓得业因果报不同。这个人死了来生还是人,狗死了来生还是狗,这叫常见,常见跟断见都是错误的见解。

  所有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主宰的是业力,不是神,也不是佛菩萨,也不是阎罗王,是你的业力,业力相感应,自自然然到那里去了。这桩事情孔夫子他也知道,《易经》里头,「系辞传」是孔子做的,里面有两句话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两句话就说得很好,跟佛法讲六道轮回所以然的道理很接近。游魂怎么变法?随着业力变的,随着你善恶的念头,随着你善恶的行为。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肯定这一生当中决定不会有恶念,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为什么?来生有好地方去。这个时间很短,不长。

  中年以上的人,进入到老年的人,在中国一般讲六十岁以上叫老年,要觉悟,六十岁之前造作很多罪业不怕,只要我这一口气还没断,我现在真正明白、真正回头、真正忏悔,决不堕恶道。我懂得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修一天,这一天无量功德;修一年,这一年无量功德,为什么不干?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放在心上,从今天努力修善,谚语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话是真的。你真正觉悟了,你真正回头了,过去所造的恶业都能洗刷干净,重新做人。发菩提心,过去念念是为自己,今天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念念为正教,这还得了!就得诸佛菩萨加持,龙天善神拥护,你要真回头、要真觉悟,前面的道路一片金色光明,这就是世间禅。

  第二种出世间禅,出世间禅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九次第定,那个定功深了。八定没出去,在六道里头,第九定就出去了。第九定是什么人?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了,他那个定功深,大概第九定,第十定,十一定,十二定。因为四圣法界,这是四种不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个佛是六道里面的佛。我们要是这样算法,第九定,第十定,第十一定,第十二定,没有出十法界,到第十三定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叫上上禅。那是什么?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上上禅。

  上上禅里头还分等级,你已经达到上上禅,上上禅里头又有四十二个等级,破一品无明,你就提升一个层次,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最上面那个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在大乘教里称为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叫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天台大师所说的相似位是讲的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等觉;六道是不觉,四圣法界是等觉,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位次叫正等正觉,最后那个位次才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我们要很清楚。什么叫世间禅,什么叫出世间禅,什么叫出世间上上禅,这总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禅度散乱,禅心是定的,禅心是一心,我们念佛是用执持名号这个方法修上上禅,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上上禅。所以佛在《大集经》上讲,这念佛的人,持名念佛,这是无上深妙禅。讲的有道理,虽然烦恼没有断,就跟欲界天人一样,是把烦恼控制住,欲界天人还是用禅定的功夫,那我们是用这句佛号。所以佛号应当怎么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不要管它这个念是善念是恶念,不要管它,只要一起心一动念「阿弥陀佛」,把念头拉回来,不能随着念头走,拉回来都归到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妙极了。佛说这个方法是无上深妙禅,你说有没有道理?

  这正是宗门里头有一句话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这一拉回,一句阿弥陀佛,这觉;如果这个时候佛号提不起来,你就会随着念头走。如果是善念,你就想这些善事情,你这个善念相续。诸位要晓得,善念相续的果报在三善道,恶念相续的果报在三恶道,造轮回业。起心动念造轮回业,你怎么出得了轮回?在这个时候一觉悟,立刻回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在六道轮回,三善道、三恶道都找不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这叫做念佛,这叫做念佛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是什么?念头才一起,马上就转到佛号上,转变,转到佛号上,这叫觉。你想什么叫迷?随着自己的念头一个接一个,那叫迷,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觉得要快,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起心动念之处。前天有位同修传真一个短文给我,第一句话说,人在世间一定要有善心,一定要行善事;接着说,一个善念周遍法界,一个恶念也周遍法界,修行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

  诸位同学,请坐。接着我们简单的跟诸位介绍禅定。禅定这三种其实经教里面讲得很多,我们是取最简单的对于初学的人来介绍。禅定的功德度散乱,散乱是很严重的烦恼,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很深的体会,就是心妄念太多,连晚上睡觉作梦,作梦还是妄念,如果心不散乱,这个梦就没有了。作梦愈做得多的,这说明你的心愈乱,作梦少的,心就比较清净。念佛人希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我们称之为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我们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就是正常的享受。可是这三样东西如果真的没有了,不容易。三种都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在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出世间上上禅。

  我们今天要修的出世间禅,先要从这里起,可是要修出世间禅,还得先修世间禅。我们不必用禅的方法来修,禅的方法来修很不容易,而且费时间很长,可能得不到效果,我们还是用世尊这个无上深妙禅的方法来修,容易成就。就是你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里面,要提得起警觉,念头才动「阿弥陀佛」,就归到阿弥陀佛去了。没有念头的时候可以不念,念头一起来,马上就念,这叫什么?这叫功夫成片。怕的是什么?你平常念得很多,境界现前的时候忘掉了,你们想想这种情形多不多?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早晚念佛,平常念佛,念珠拿在手上佛号不断,可是境界现前的时候依旧分别执着,这说明什么?烦恼没有伏住,念头没转过来,这样念佛一天念十万、二十万声,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要问为什么?你的妄念还照样起来,你没有把它伏住,你没有功夫。果然伏住了,这个功夫不深,这是很浅的功夫,但是这个功夫能生凡圣同居土,不错!完全是伏烦恼,一品烦恼没断,所以这是世间禅定。

  有世间禅定用念佛的功夫修,修到这么一个境界就能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能把烦恼,见思烦恼,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执着,执着断了,确确实实在一切境界里头再不执着了,为什么?知道一切法空无自性,就像《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不再执着了,这个好。能够在一切法里统统不执着,不执着有我也不执着有人,人我对立没有了,人我之间的矛盾没有了。你只要能把这一点放下,什么样的人都能和睦相处,生方便有余土,提升了,这叫事一心不乱。能够真正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所以你的功夫一定要能提得起来。

  我们知道这一个阶层、一个阶层,但是一定要从下面修起,你功夫成片还没有,你怎么能想一心不乱?你想一心不乱叫打妄想,那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决定不能够断分别执着。所以念佛人一定要学蕅益大师,蕅益大师的愿望并不高,你看他老人家常讲,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这话是什么?教我们的。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可以,那不是假的,为什么?西方世界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它四土在一起,不像他方诸佛世界,他方诸佛的世界四土是四个不同维次空间,不在一起;换句话说,你生凡圣同居土你见不到有余土,你也见不到实报土。虽然这些菩萨,实报土的菩萨是报身,凡圣同居土是应身(应化身),不一样。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你下下品往生凡圣同居土,你见到实报土的报身菩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空间维次突破了,很特别的世界。所以一切诸佛赞叹,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所以凡是有定的人、心地清净的人现前的果报安稳,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远离恐怖颠倒妄想」,这个没有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恐怖的心没有了,不管是顺境逆境,不管是天堂地狱,他心是平等的、是安静的,这是现前的果报。如果我们不学佛,不求往生,有了禅定的人决定生天,这是禅定的果报。

  再看最后一个,般若。般若是智慧,但是翻经的这些法师没有用智慧,还是用般若,这什么意思?在翻经体例里面,这叫做尊重不翻,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都是梵语,为什么不翻?尊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有学佛人最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前面跟诸位解释了,正觉是四圣法界,正等正觉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无上正等正觉那只有一个位次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是可以翻而不翻,就是尊重,这是学佛人终极的目标。但是般若不翻,这里头还有一层意思,虽然是智慧,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普通的智慧不能称般若。般若是什么智慧?古德跟我们讲了三种,实相、观照、文字,这就好讲,这就不是普通的。

  实相是什么?真相,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个智慧称般若智慧,这就难了,那在我们这个世间恐怕找不到一个人,一个都找不到。在佛门里面,大乘教里头有,小乘教里头没有。大乘教是明心见性,见性,性就是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也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真如自性,《华严》上也常常用法性。法性它本来具有无量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叫做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是本有的,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今天我们迷了,迷了要用什么方法恢复?要用观照的方法。所以观照般若是修德,实相般若是体性,性德必定要有修德才能回归到性德。我们的修行跟自性般若相应,这叫观照,不相应那就是迷惑,就是觉跟迷,观照是觉,你不觉就迷了。

  所以中国的禅宗它是不是六度里头的禅?不是,中国禅宗是般若波罗蜜。你看《坛经》,这是禅宗里头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其实就是惠能大师的语录。我们展开这个语录,第一句话能大师就说「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首先就把修学的总纲领说出来,他们所修学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不是禅定。怎样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得?用禅定的方法。他这个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盘腿面壁打坐,不是,这个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活活泼泼。他老人家是从《金刚经》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尊者怎么去修禅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教人就这两句,但是他说得浅,他把这话变了,怎么说法?「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

  香港很热闹,我们去逛街行不行?行!逛街干什么?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看到这个花花世界看得很清楚,慧,怎么样?如如不动,绝不会被外面这个花花世界引诱,这就是外不着相。内里头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我想这个,那个也不错,没有,对于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人事物,你在这里学什么?学不执着,学不分别。不是叫你不能接触,你可以接触,接触而不分别、不执着,这叫修定,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懂得这个道理,那电视能不能看?能看。看电视什么?看电视在修禅定,电视里面播映的这些画面,你只把它看成画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你就完了,那就不能看了,为什么?你自己没有定功,你完全被境界所转,那你就得远离。

  所以初学的人没有这个功夫,会受外面境界诱惑。看到这个产品,新奇的产品出来了,总想去多看看,多了解,去摸摸,甚至于还想买,这就是被外面境界诱惑,自己没有功夫。所以大乘教里头不是叫你不能接触,什么都能接触,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他那个戒不是普通的戒,他那个戒比普通戒高一层,普通戒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他样样都行。他在这里头修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上上禅。人家是真干,清净心是在这里头修成的,叫真清净。躲在深山里头,什么都不接触,在那里盘腿面壁坐上个三年五载,身心清净,真的一尘不染,自己也觉得不错了,下山到热闹地区走一趟,马上就乱了,还是分别执着马上就起来了,住山住了几年,一丝毫的效果都没有。

  祖师大德不取这个方法,诸位看《竹窗随笔》,莲池大师的,里头有一条就写到这个故事。莲池大师有一个同参道友,修得也很不错,就是住山,住了不少年,自己以为功夫不错,下山之后就不行了,禁不起诱惑。莲池大师就讲这个故事给他听,讲完之后,他说:这人是谁?莲池大师说:老兄是也。这他才惊觉到,他不知道莲池大师说他,像这种人多,太多太多!闭关,闭上三年关,出来之后跟没有闭关没有两样。

  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有一个在家居士,也是非常难得对我很好,他有一栋别墅在山上,日本式的房子,真的很干净。因为他们做生意,山上就没有人住,他带我去看,我看了很满意。他说:法师,你愿不愿意在这个地方当作茅蓬住?我说好。我就赶快到台中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就跟我说:自古以来,闭关住山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参学已经开悟了,没有开悟的时候要出去参学,大彻大悟之后,没有人启请;诸位要知道,这个经教一定要尊重,尊师重道,没有人启请,你不能去教,一定要有人请法。没有人知道你,没有人请你,这个时候怎么办?住山,住茅蓬闭关。住茅蓬闭关就是向天下人宣布我已经开悟了,我可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教化一方,我有这个能力。所以从前请善知识请谁?就请这些闭关的人,他是真正通达了,缘没有成熟,这种人住茅蓬闭关。第二种人福报太大了,名气太大了,那怎么样?来看他的人太多了,应酬不了,只好用闭关住茅蓬,拒绝这些访客,自己好好用功。

  老师讲完之后,你符合哪个条件?我就知道了,没有资格。刚刚出家没有多久,第一种当然不行,我们没有开悟;第二种现在可以,现在真是出了名,来访的人太多了,所以我有第二个条件可以闭关,可以住山,真有这个条件。那现在为什么不干?这不干有原因,为众生着想。众生需要佛法,我们知道虽然不多,尽心尽力,依佛法,依自己所知道的,供养大众,这是不能住山闭关。另外就是这几年来,整个世界的社会不安定,世界上许许多多志士仁人渴望希求能化解一切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我也是承蒙澳洲几个大学,都是校长来找我,希望我也能参与这个工作,所以我参加了四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下个月还要去参加一次。所以我是有闭关的条件,为了大众,为了社会、为众生,不能说没有法缘,有法缘。从有法缘,法缘还很殊胜,也不能闭关,也不能去住山。

  哪个地方众生有苦难,我就要到那个地方去,跟这些众生一同受苦难,帮助他们化解内心的怨结,这是消灾免难不二法门。因为人在受到灾难,受到不平,怨恨心特别重,怨恨心只有把灾难加重,不能化解。化解,一个需要懂得事实真相,实相般若,第二个要懂得因果报应,因果报应属于事,实相是属于理,理事都明了,无论什么样的大灾难,你遇到时候心平气和,往往就能躲过。

  这些理跟事佛法讲得透彻,尤其是《华严》。我的老师喜欢《华严》,方东美先生他最尊敬的就是《华严经》,所以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开这门课。李老师晚年讲《华严经》,讲了很多年,本来他是跟我讲,《华严经》讲圆满,再讲一部《弥陀经》,他就往生。那个时候我听这话之后,我就算老师讲经的进度,他讲得很快,他是一个星期讲一天,星期三讲一次,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有一个小时的台语翻译,所以实际上一个小时,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他一小时他不像我这样讲法,他那一个小时可能在此地要讲上两章,也就是说这一品经大概三次就讲完,三个小时就讲完,所以他进度很快,一个钟点至少讲将近二十行经文。像这一段十品里头,这一品经每位菩萨像我们现在念的这个「助道甚深」十首偈,他在一次可能就把它讲完了。甚至于像前面「正行甚深」、「助道甚深」,一个小时讲两个甚深,他进度快,如果不是这样讲的话怎么讲得完?虽然是这样讲法,也不行,一个星期只有一次。我们现在是一个星期六次,一次两个小时,没有翻译,我们的时间比他长得多,讲得非常详细,像李老师那个讲法,恐怕现在都没人听,听不出味道。现在人必须要细讲,才能够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能得一点受用。如果我们讲了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受用,我说它干什么?

  所以照那个时候的进度,我算一算,李老师把这部经讲完至少要一百三十岁。根据当时的状况,老师活一百三十岁有可能,他在九十岁的时候,动作差不多跟五、六十岁的人一样,音声洪亮,九十七岁他走了。他走的原因,他老人家告诉我,两次食物中毒。这老人家也是慈悲心,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信徒好心煮面给他吃,那个面里面防腐剂很重,放的时间可能很长,端来的时候闻到味道都变了,可是他老人家一向惯例,一定要当面吃给人家看,让人家生欢喜心,这就坏了。所以这次食物中毒,他自己本身是非常好的中医,他跟我说他一生替人家治病没有误过人,他说这个有把握,医术很高明,所以他回去就用解药,用解药真的化解了,这一关就过了。

  过了大概四、五个月又碰到一次,他也是这样的,结果回去之后吃解药来不及了,这个毒马上发作了。毕竟是九十七岁的人,所以这个病就发作,这一发作体力就大大的亏损。我到台中去看他,他老人家就嘱咐我,决定饮食要小心、要谨慎,凡是味道不对的东西绝对不能吃,而且警告我,千万不要到馆子里吃东西,怕什么?不干净。提醒我好几次,我的印象就很深。他提前走了是这个原因,所以《华严经》只讲一半。在那个时候我在台北也讲《华严经》,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一次讲一个半小时,没有翻译,所以我大概是二、三年我的进度就赶上他。我一个星期等于他一个月,而且我还比他讲得详细,当然没有现在这么详细,讲得很详细,在那个时候大概一次一个半小时,像此地这个「助道甚深」这十首偈可以讲完。现在我们一般的进度是两个小时一首偈,有的时候一首偈讲四个小时、五个小时,这都常有的事情。

  这是说到般若,般若是实相,就是观照,观照也要把这个字跟诸位说清楚。什么叫观照?大乘教里头,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叫做观照。那我们现在起心动念没有办法,我们做不到,我们就是不分别、不执着,在佛门里面讲,离心意识就叫做观照。什么叫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怎么样离心意识?我们一般凡夫起心动念都是心意识,意执着,识分别,心落印象。离心意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执着就是离末那识,不用末那识;不分别就是离第六意识,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离阿赖耶识。这个东西好难,不容易,叫观照。

  所以初步的观照功夫我们要分等级,初步观照功夫是什么?不执着,学不执着。学不执着,离末那识,再能够学不分别,离第六意识。相宗告诉我们转识成智,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五、八你不要去管它,你只要把这两个转过来了,那个自然就转过来了,功夫就在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眼见色,耳闻声,舌尝味,鼻嗅香,身体这一切接触,能够在这里头学不执着、不分别,就叫做观照;起心动念叫失照,你这个照就失掉了。

  观照是在学习,观照功夫得力,那就得定,叫照住,那就入第二个阶段。所以观照在我们净宗来讲就是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一切时、一切处念头才一起就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绝对没有任何念头,这叫成片。这是什么?把念头伏住了,决定生凡圣同居土,往生有把握了。功夫好的,预知时至,甚至于更好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你这个条件具足了,不是很高。凡圣同居土上三品,上辈,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生死自在,可以多两天,过两天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提前走,生死自在。这是我们一般凡夫,你真懂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不难,难的是难在你不肯放下;就是不肯放下分别,不肯放下执着,难在这里。你没有看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这很糟糕,这是什么?分别执着统统具足,而且统统现行,你的功夫怎么能成片?

  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度众生,度众生的事也放下,你要不放下你不能往生。你不能往生,说老实话,你也度不了众生。真正放下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回头来,倒驾慈航,你才真正能度众生,所以佛常讲「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话说得好,你要想普度众生,先度自己。先度自己,要把自己度到一定的程度,一定程度是什么?不退转。所以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个时候你应化在九法界去度众没有问题了,你证得三不退了。证得三不退可不是简单事情,在一般讲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才到三不退,这多么困难!可是我们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圆证三不退,这还得了!

  怎么知道圆证三不退?你看四十八愿讲过,《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乃至于《弥陀经》上都讲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意思就是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这不得了。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智慧功德福德等于一般诸佛如来剎土里面七地菩萨,因为七地菩萨才叫圆证三不退。证三不退,圆教初住就证得了,那是证三不退,但不是圆证,圆证要七地,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不可思议。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不把这个当作自己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看待,你错了,你没有真正觉悟到。你要真正觉悟到,你说要不要放下万缘?

  大乘教的放下,放下心,事有这个缘,你要工作,你要担任这个事,可不能把这个事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坏了。有些人说,我办这个事情不放在心上我还能办事吗?能,常常把事情放在心上,常常把事情办错,如果把事情不放在心上,绝对不会把事情办错,为什么?智慧。你常常放在心上,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没有离开你的妄念,所以你事情会办错。万缘统统放下,事情来的时候智慧起来,智慧不会把事情办错,这是一般人不会用。一般人只会用心意识不会用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我们现在讲的观照般若,而且还是不是很深的,很浅的观照般若,就得大受用。一般人疑难杂症解决不了的,你有那么一点点观照般若,你就比他高明,你就能解决问题。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那个观照般若功夫深,还得了!所以能解决生死问题。

  解决生死问题就是不生不灭,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都不碍事。这个世间怎么乱,怎么样有灾难,与我不相干,不惊不怖,没有丝毫恐怖。远离恐怖妄想执着,妄想执着是因,恐怖是果,不善的因与果统统都远离了,你说多么自在。我们一定要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六度,六波罗蜜完全融在这一句佛号上,融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都是六波罗蜜,你得会用,你会用当然欢喜,当然自在。

  第三讲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一般讲他受用,自受用是观照。观照才真正修行,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观照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用心意识,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后面两句难,我们就先从不分别、不执着下手,可是也不是容易断掉的。希望你做的是,你的分别执着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是功夫有进步。先是一年一年,然后精进,加功用行,希望能做得是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那你就得受用,这个受用就非常明显;能够到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淡薄,你就得大自在!今天你为什么做不到?很想做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布施的心,你没有持戒,你没有忍辱,你没有精进,你没有禅定,所以你做不到。这是第六层楼,这个做到,前面五个统统具足,你就晓得为什么我很想做我做不到。

  文字般若就是今天讲的教化众生,文字跟言语完全一样,言语用符号记录出来就是文字。文字般若是建立佛法,就是教化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讲,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建立佛陀教育,建立佛陀的教学。这不但要靠文字,今天讲还要靠艺术。从前只有靠文字来传递,现在除了文字之外,你看有录音、有录相、有电脑、有广播、有电视,这工具太多了,凡是这些工具都是属于文字的引申,统统可以用。

  所以我们这两年真的缘成就了,我们总希望把印光大师一生所提倡的三本书把它做成电视剧。印祖一生最重视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我发现的是七七年。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我看到弘化社印的这三样东西,三样东西那个时候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我都看呆了。祖师的苦心,救苦救难,到现在我们才知道灾难这么多,社会这么乱,这三种书确实能产生效果。所以我们要把祖师的愿望落实,把这三本书编成电视剧(连续剧)。正好有同修们发心赞助,我们总共做八十集连续剧,《了凡四训》二十集,马上可以开拍了,《太上感应篇》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总共八十集,向全世界来播放,救苦救难,这我们才对得起祖师。今天时间到了,六度简介就到此地,下次我们就入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八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从经文第一行看起: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向下是智首菩萨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这十句意,这个答复也是十首偈。所问的这是助道,前面跟诸位介绍过,问的是六度、四无量心。这一首「叹问许说」,赞叹文殊菩萨的启请,就是请问。问不是容易事情,像我们如果是遇到佛菩萨,大概只有恭敬顶礼膜拜,一句话都问不出来,所以需要文殊菩萨来代我们提问题。他们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到就开智慧。所以这个问在佛法里面叫「利乐有情问」,并不是他不知道。文殊菩萨哪有不明了的道理,代我们问的,这是大慈大悲。

  这前面两句是赞叹,『佛子甚希有』。这个佛子就是称文殊菩萨。甚希有,是你能够问出这个问题,这是非常希有难逢的。六度四无量心,在佛法里面,大概是入佛门学佛法不要很久的时间,我想都会听到菩萨的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是六度四无量心甚深的义理,真正通达明了的人就不多了。这到第八信位的菩萨。八信位,在大乘教里头常讲的相似即佛,他们已经超越了六道,在四圣法界里面修行,没有出十法界就是。比阿罗汉的位子还高,阿罗汉的位子是七信,这是八信。所以在这个阶段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希有的。

  『能知众生心』。知道众生心,在修学过程当中,对于大乘这些法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样不是助道的,统统是助道,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诸位要晓得帮助什么?成就什么?这不能不知道。帮助我们放下,这是当年我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这两句话把大乘教全部都包括了。六度四无量心都是说得详细一点,统统都是看破放下。你看看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布施放下悭贪,财施放下财物,法施放下分别执着,无畏施放下恶业,那你得的果报是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每一法统统都是教我们放下。

  为什么放下果报那么殊胜?放下是放下障碍,殊胜的果报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就是这些障碍障住了,不能现前。只要放下,障碍没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就现前,统统就恢复。看你放下多少,它就恢复多少,决定是成正比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自己学了这么多年,你们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增长信心。从我这里看到。财物我放下了,没有一丝毫贪恋,没有丝毫吝啬,果报呢?果报正是一般人所讲的有求必应。这句话也是佛门说的。心里一动念头,想什么,它自然就会现前,在物质生活没有缺乏。我们不希望过很好的物质生活,过很好的物质生活容易生贪心,而且对身体没有好处,平平淡淡的,这才叫真正健康幸福。世尊给我们所示现的,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地方能够遮蔽风雨,心安理得,身心安稳。你这一心才能向道,与道相应,不与世间五欲六尘相应,这就对了。

  可是众生烦恼习气很重!妄想分别执着。昨天我们在答复问题里面,有很多小问题,进佛堂为什么要脱鞋子?这小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穿白袜子?你说这些地方还要分别执着。由此可知,那个烦恼多重!没放下。如果真正放下了,这些东西怎么会放在心上?恒顺众生,你规定我穿白的,我就穿白的;规定我穿黑的,我就穿黑的,随顺!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我自己没有执着,我没有分别。不分别、不执着才能够随顺。随顺,众生欢喜!他定的什么规矩,我们遵守,他就欢喜,障碍就没有了。一定要执着,我不喜欢穿白的,我喜欢穿红的,你要跟人家抬杠,彼此两方面都不舒服,所以这没有必要。学佛怎么会学成这个样子?

  佛法,佛教给我们学佛学什么?学清净心。你有分别、有执着,心就不清净了。释迦牟尼佛,你想当年的生活,每天出去吃饭,沿门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生欢喜心。你不能说,我不喜欢吃这个菜,你能说吗?你就有分别,你就有执着。所以他那种示现,就是真的教导我们,分别执着妄想放下了,彻底放下了。所以你接近佛,无论供养什么,他就是吃你供养东西。三衣,那个衣是不常常换的,衣除非破了,不能用了;破了还可以补,补钉太多,实在不能用,你再供养一件。你看这个生活多简单!没有人供养的时候,树下一宿,一点都不麻烦人。我们学佛要在这里学。

  在家庭里面,要恒顺家人,你就不会跟家里起冲突,家和,家和万事兴。一定要执着,所以很多学佛的同学,我们在答问的时候也遇到过。学佛之后,家里不和,这就错了。为什么不和?你不能顺从,你能够随顺就和了。世出世法和为贵。所有一切矛盾、对立、冲突,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而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烦恼习气根很深!无始劫以来,他就养成了,这难怪,文殊菩萨清楚,他能知众生心,他能问希有法。

  所以学佛在这个地方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会的,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不会,不会是触处成障,眼见色障难现前,耳闻声障难现前,什么都是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业。《地藏经》上讲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讲的粗一点是对立矛盾,必然产生误会。误会再扩展,问题就来了,就有冲突了。所以这要知道、要晓得。

  『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这两句是许说。我,是智首菩萨自称。你看看前面加上谛听,这句话重要。我们听不会听,如果是谛听,那早就成就了,至少已经觉悟了,就是你没有谛听。什么叫谛听?一般解释叫一心听、专心听,跟这个谛听意思比较接近,专心,一心。这句话里头的意思,一心跟专心都是说不夹杂妄念。我一面在听,一面还在想别的事情,这就不是谛听。这样听法,当然不觉悟,为什么?你心思散乱。

  佛法跟人见面的礼节是合掌,合掌代表恭敬,什么是最恭敬?一心是恭敬,专注是恭敬。这十个指头代表散乱,代表胡思乱想,散乱。现在我统统把散乱心收回来,合掌就成一心,十个指头变成一个掌,表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这道理,你见人家一合掌,你就晓得是我们要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这也是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学问?你能够把散乱心收回来变成一心、专心,这学问,这学问之道。世间圣人他也这么说法。

  「如仁所问义」,这个「仁」是对菩萨的敬称,所以佛门里面一般尊敬的称呼,称仁者。仁者是什么意思?仁者就是菩萨。这是佛门通称,在大乘教里很普遍,称仁者,就是仁慈的人。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仁者就是大慈大悲,推己及人。你看中国这个文字,这个文字就是智慧的符号,仁不是一个人,二人,二人是想到自己,立刻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喜欢的,我才能够施于人。可是这里头你还得晓得,我喜欢的,人喜不喜欢?每个人喜爱不相同,那要怎样施?施不能够以自己为标准,要以对方,对方喜欢什么,我们为他服务,我们成就他,那他当然欢喜。这里头要有真实智慧,对方要是喜欢作恶,喜欢杀生,喜欢偷盗,喜欢邪淫,喜欢妄语,我们能不能成就他?不可以,这里头有拣别。恒顺众生,要顺他的德行、性德,不能够随顺他造恶业,是非善恶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他是恶,他是非,这个不随顺;他如果是善,这我们可以随顺。如果这个善行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那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随顺。这些都要多读经书,我们才能够通达明了。读经书没有别的,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今天求教,到哪里求教?找佛菩萨才行。

  建立道场,现在国内建道场的人很多,常常有同修来找我。建立道场,你就要想想道场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有道!如果没有道,那只有场,没有道。往年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很年轻跟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常常给我们说,古德讲的,话也不是他说的,古德讲「有庙无道,不能兴教」。常常用这句话来勉励我们,勉励我们学生。学生年轻没有福报,勉励我们这一生不能走错路。错路是什么?错路你去建庙。你的道没有成就,庙已经盖好了,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讲得很客气,也讲得很含蓄。要是把它揭穿了,今天不揭穿大家都不懂。揭穿是什么?有庙无道,没有不造业的。造作一切不善的罪业,果报就在三途,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所以古来大德他选择什么?他选择道,庙随缘,不重要。他在山上住山洞、住茅蓬,山洞是自己挖的,也有现成的,茅蓬决定是自己盖的。在山上砍几棵小树,架起来,用一点茅草搭起来,茅蓬,都是自己建的。清修,成就自己的道业。

  道场怎么形成?你真有道了。真有道,确实感动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些龙天善神他会替你找信徒,这个信徒决定是来跟你修学的,来做你的学生。既然有学生了,决定有护法,道场这么样建立的。自己有没有操心?没有操心,自自然然形成的。信徒不多的时候,来学的人也不多,就在旁边再建个茅蓬,一个人一个小茅蓬。那个茅蓬就像我们现在的帐篷一样,很小,确确实实只能供自己遮蔽风雨。几个茅蓬在一起,这就是个道场。讲经教学,研究讨论,一般都找个大树底下席地而坐。顶多是找一点生草在地下铺比较软一点,坐在地上,团团坐着。你看世尊当年在鹿野苑,最初说法讲经,听众五个人。诸位知道,五比丘,憍陈如尊者五个人,最早讲经说法是五个人。以后慢慢的,四周也有来听,听的讲得好,这自然给你宣传。释迦牟尼佛没有委托人宣传,没有委托人你介绍人来听,没有,全是自然而然来的,这我们要懂。就是始终保持清净心,决定不失道义,这就成就了。起心动念要搞什么,于道都不相应。所以我们学佛,学佛以谁为榜样?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榜样,决定不错。

  世尊当年在世,中年以后,道场也不少,各地方都有。诸位知道比较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大城、竹林精舍。这些道场都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他们的田园、花园、别墅供养世尊,请世尊带着他这些弟子,在这个地方安居,讲经教学,利益一方。供养不是把产权供养给释迦牟尼佛,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出家了,他不要这个。所以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讲,释迦牟尼佛有的是使用权,所有权呢?所有权还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是你们的,产权是你们的。我在这里教一天,安居一天,使用一天;哪一天我不要了,统统奉还给你。但是这些国王大臣,这些大富长者们,释迦牟尼佛不在,他请释迦牟尼佛弟子继续在这里讲经,所以就变成长年的道场。佛不在世,佛的弟子代代相传,他们都乐意供养。可是要知道,主权还是他们的,出家人决定不要主权。好,没有负担,这叫真正供养。

  如果我把这个房舍花园送给你,产权过户给你,那好了,你不是出了家吗?现在有了家,把你拉回来,送你回家,你什么都得要操心!这不叫供养,不是供养一个修道人,不是供养出家人,你怎么可以找师父的麻烦?像在现代这个社会,像香港这个地方,如果你送一栋房子给这个法师,他出家了。他没有这些财产,他是什么牵挂都没有。有了这栋房子,听说还要纳税,缴什么房税、地税,这个生活所需,每天电税、电话费、电费、水费,乱七八糟东西,你不是叫这个法师还俗了吗?每天张罗这些事情,心就乱了,心怎么会清净?这个道理你可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往往你善心供养一个法师,没有想到是把这个法师拖到三途去了,你供养供错了。

  真正供养,就像世尊当年在世那些护法,那就正确。产权是我的,你在这里办道,所有一切你都不要操心。房子是我的,我照顾,我让你在这个地方修道。你只在这里安心办道,房舍里头所有一切这些琐碎的事情,斋主完全负责。我现在住在香港跑马地,陈老居士供养的,如法,产权是他的。房屋有什么修理的时候,都是他来经营,管理处找他不找我;水电费他缴,电话费他要缴,这就如法了。我不住了,房子他就收回去不是我的,这样供养如法。道场亦复如是,他有徒众很多,人很多,供养一个道场,也是如此,这叫真实供养。不是把产权、所有权给你,所有权给你,你就不是出家人了,出家人怎么还会有地、有房子?哪有这种道理!你有家,那怎么能叫出家?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你要搞不清楚,往往自己造罪业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起心动念这个思想波剎那之间周遍法界,这是真的。我们这个念头的速度,比光比电快得太多了,光跟电简直不能比。那周遍法界,诸佛菩萨哪有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说得很好,西方极乐世界大众,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观音菩萨,往生的那些大众,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他的性德、德能几乎都起作用,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洞视彻听就说明没有障碍。没有障碍,虽然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在这里一举一动他看得很清楚。我们在这里不要说说话他听得很清楚,起心动念他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这个波速度太快了。极乐世界大众都知道,文殊菩萨焉有不知之理?文殊菩萨能知众生心,所以他能够问得出来。

  谛听,这个谛听要是照《大乘起信论》上来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叫谛,马鸣菩萨教导我们。一般讲法,离心意识,这就是谛听。你要用心意识,就不叫谛听了。这心意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意是执着,识是分别,心是妄想,阿赖耶是妄想,这不好懂;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换句话来说,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是妄想,非常微细,这一般讲是反应。眼见色他有反应,耳听声有反应,虽然还没有执着,还没有分别,他已经有反应了,这个反应就是起心动念,这很微细。没有丝毫隐瞒的,遍法界虚空界通的,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说的这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学、要练习,练习谛听,看的时候谛观;耳谛听,眼谛观,没有不成无上道的道理。

  你懂得这个字,那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心中常生智慧」。见色闻声,接触外头境界都开智慧,不生烦恼。你用心意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所以一切烦恼从哪里生的?都是从分别执着生的。离开分别执着,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这三大类的烦恼,这两类去掉了,三分之二的烦恼断掉了。你看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是妄想,这很难断。所以前面两个在这一生当中,一定就是断不了也要把它伏住,这才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两种不断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极乐世界修学的环境太好了,这个诸位要知道。

  老师是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怎么说诸佛如来?你每天都去参访,去拜佛。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而且参访怎么样?参访还身都不要动,身坐在阿弥陀佛讲堂之中,十方诸佛?化身去了。诸位想想这个味道,他有能力化身去。十万亿佛国土,他就能化十万亿个身,同时到各个世界去拜佛、去供养。拜佛供养修福,听佛说法增长智慧,在那个地方福慧双修,你说那个成就多快!这么一个无比殊胜的学习环境,我们要不去,那就错了,那真叫大错特错!

  如果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法门,那是业障,也不能怪你;遇到了,你不把这个机会抓住,在这一生成就,而让它当面错过,那这是自己过失。古时候善导大师说得好,这一切总是遇缘不同。我们今天的缘具足、缘殊胜。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净宗,依据的典籍正确没有错误,又有好的同参道友,有善知识引导,这个缘统统具足。所以在这个时代建道场,成就大众,无量功德。这桩事情印祖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我们净宗最近的一位祖师,不学净土的对他老人家都非常敬仰。他教我们,道场不要大,住众不要多,最理想的二十个人。小道场容易维持,生活容易,不要常常去求人。常常为道粮、为道场而求人,道就没有了。道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道心。有道心,你的言语,你的造作自然与道统统相应。心清净,语清净,身清净,一定要念佛,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才是圆满功德。

  如果不生净土,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出六道轮回要断见思烦恼,你有没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你能断得了吗?若是论断烦恼,末法时期恐怕一个成就的都没有。这个话不是我说的,黄念祖老居士讲的,我们李老师也说过,末法时期确确实实只有带业往生。烦恼习气没有断,这一句佛号念得好,念得有效果、有力量,把烦恼控制住,让它不起作用,这样你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蕅益大师说得好:只要这一生当中,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蕅益大师的话。他老人家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导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蕅益大师是什么样的人?身分没有暴露。可是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大家都晓得他是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蕅益大师身分没有暴露,可是印光大师对《弥陀经要解》的赞叹,给我们透出一点讯息。他说《弥陀经要解》,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是赞叹到顶头了。从这句话里面我们想想,蕅益大师是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如果不是阿弥陀佛,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为什么?要不然《要解》做不到这么圆满。这是印光大师讲的。

  我早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师就这个问题问过我,他很怀疑。他说印光大师对于《要解》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我跟演培法师说,我说:一点都不过分,他老人家所讲的真是恰到好处。演培法师是修弥勒净土,他的目的(目标地)是兜率天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他曾经有过两次邀请我到他道场给他的信徒们讲开示。我赞叹弥勒净土,赞叹领导的法师,赞叹跟演培法师修学的这些大众。所以诸位同修要记住,「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很重要,你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赞叹别人,谦虚自己,那我们就真的学到了。所以我参观圣一法师道场,我赞禅;演培法师找我去讲演,我赞叹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一字不提,这是我们佛门的规矩。他在那里已经教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徒众跟他学习,我们这一赞叹,这些徒众对老师有信心,这就帮助他、成就他。可不能毁谤,可不能在那里比较,那你就错了,那你就是破和合僧,你就造罪业。所以一定要懂得自己谦虚,赞叹别人,鼓励别人,这是绝对正确的。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智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头给我们说,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九首偈,「余九正答所难」,这上面文殊菩萨问的这些难题,正式答复他。「略分为二」,这九首颂分为两段,「先二」,这就是第二首跟第三首,就是头一段,「开二章门」,二章门。「后七双释二章」,后七是第四首到第十首,这一共有七首偈解释这两章。你看先把这两章说出来,后面还有详细解释。「今初」,现在我们看第一首偈。「初偈标众行成果章」,这里头我们要注意众行,众行就是我们常讲的六度万行。如果舍弃六度万行,菩萨不能证果。菩萨要想圆成佛道,一定是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助道,这要懂得。

  下面你看大师给我们解释说「谓正助相假」,假就是假借,正要藉助的力量,助要藉正的力量,就是正助相辅相成。「必万行齐修,故诸佛同说,言无有说一者」,这是偈子里头有『无有说一法』,无有说一者,「必具说也」。就是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教学,绝对不会只说一门,一定是说无量法门,统统说的。说一门得道的,没有,决定是六度万行齐修才能得道。这个提示很重要!我们就不能够疏忽。

  在我们现今这个社会,这个社会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有同也有异,异就是不同。不同的,是世尊出世的那个时代,跟中国同一个时代非常相似,都是属于没有统一。印度也没有统一,中国也没有统一,是属于什么?历史学家称为部落的时代。周朝虽然有天子、有诸侯,其实真的严格的来说,部落。我们在古书上读到,天子国大(国土大),大到什么程度?千里,那个地真的就是不小。千里,周朝的度量衡跟我们现在又不一样,我们看到弘一大师《律学讲录三十三种》,他有一本书,《律学讲录三十三种》,三十三种里头有一种「周尺考」,他研究考证周朝时候这度量衡的尺。因为我们常常在书上念到的,一般人都是很高,都是身长一丈,还一丈多,好象比我们现在人高很多的样子。其实周朝尺的一尺,相当于我们现在市尺大概六寸的样子,所以它的尺不大。这样说一丈大概就是现在我们的六尺。那我们现在一般的个子也差不多,并不是比我们现在高很多。纵然高一点,就像我们今天讲的一百七十公分八十公分的样子。这是我们听到就很正常,我们现在人身高度,一百七、八十公分的人很多。

  我们相信周朝时候讲的那个里一定比现在的里更短。千里,可能只有现在三、四百里的样子。还不是算公里,公里在我想大概是二百里差不多,公里,周天子他管辖的范围。大国是百里,小国有五十里、有三十里,就是说一个小村庄,村庄里面的领袖,一个小诸侯,我们看到经上记载的有八百诸侯。八百诸侯分配在哪些地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周朝那个时候天下就这么大的范围。看看古时候那个版图,再跟现在的地图比较起来,我们就很清楚、很明了,范围并不大,但是这里头有八百诸侯。在印度当时也是这个样子,没有统一。

  孔子、释迦他们都是从事于教育工作,用现代的话来讲社会教育,他不是搞专科,他什么都教。实在讲,他们两个也真有智慧、也真有能力,什么都懂,行行都通,所以是个教育家,那就正是现在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你看他们教育不分国家,不分地区,不分种族,也不分信仰,有教无类,只要你来,只要你肯来学,他就会很认真的教导你。世尊跟孔老夫子这一点完全相同。这是没有统一之前的社会状况,我们要知道。那世尊在当年教学时间并没有多长,你看就有十六大国王都拜他做老师,都听他的教诲。这十六大国王一定就影响很多小国王。我想小国王绝对不止一百多国。所以同、异在这里面就能看到,确实多元文化的教育,这是不同的。同的,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效果,完全相同。

  这相同是一个正道,正道是相同,助道不相同。助道,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这是同,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同异不二。夫子教学目标方向也是一致的,他教的是什么?孝悌忠信而已矣。实在讲,孝悌忠信不是孔老夫子发明的,代代相传,再往上推,推到尧舜,推到黄帝。那么夫子往上推,又往上推二千五百年。夫子去我们二千五百年,他再往上推又是二千五百年,五千年的文化,孝悌忠信是五千年的传统。所以有人讲儒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他们特别强调的。

  儒家讲仁义,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仁义的内涵是什么?无非就是落实孝悌忠信,自己做到了,一家做到了,推广到国家,推广到天下。那个时候的天下就是现在我们中国这个地区,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后又推广到珠江流域,所以说五湖四海。五湖都是在长江附近,这诸位都知道的;四海在中国沿海,上面是黄海,东海,南海,有个渤海,渤海就是山东跟辽宁当中的,天津这属于渤海,所以称四海。五湖四海就是现在的中国,那个时候称天下,这就是教学范围。世尊在印度,当时推展到五印度,五印度是印度全境,北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中印度,那时国家也就不少,在我们相信可能还不止八百诸侯,可能更多。所以我们要了解世尊出世那个时候的环境。这些地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中国古书上常常看到天下,很少看到国家。这说明什么?心量大,他能包容,这包容天下;包容天下就是包容各个国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

  孟子跟孔子相距一百年,孔子在春秋时候,孟子在战国。战国的时候社会状况就产生很大的变化,这大的国家(强国)并吞附近的小国,所以八百诸侯到孟子的时代就变成七个,七雄,战国七雄,小国都被它们并吞了。到秦的时候统一中国,天下才变成一个。把所有过去小国、大国都变成了郡县,就像现在的行政组织省跟县一样,大国就是省,小国就是县,产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情形跟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情形有类似的情形,不过现在地球是比从前范围更扩大。所以现在我们要学孔子、要学世尊,心量要放大。起心动念,我们要为整个世界来着想,不能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群族,那你就错了,那跟「众生无边誓愿度」就相违背了。在其他宗教也不例外,譬如基督教跟天主教,我常常跟他们接触,「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世人,全世界的人,没有说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没有。所有宗教都是讲到人类。现在宗教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大的宗教,每个国家地区都有他们的道场,都有他们的信徒,这些都是事实,这就叫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共一体,这要认识。正如同我们一个人身,我常常用人身来做比喻,大家好懂。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不是一个单纯器官组成的,许许多多不同器官组合的。眼不是耳,耳不是眼,鼻不是口,口不是鼻,里面五脏六腑就好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所以从一个人身,你看外有五官,内有五脏六腑,也是个多元文化的集合,混合体,不是单一的。宇宙亦复如是。我们要想身体健康,眼要第一,耳也要第一,鼻舌,全身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第一,身体健康。这个道理诸位容易懂。

  我们要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大家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要不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第一?所有的族群都第一?所有的宗教都第一?这个世界才健康。如果有第一,第二,第三,麻烦就来了。就好象我们人身体,假如说五官,我眼睛不错,第一,看得很清楚,耳不行,鼻也不行,你就生病,你就不健康了。如果生病,赶快帮助他恢复,要恢复样样都第一,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样样都第一,这身体健康。所以这叫多元文化,这叫我们想自己,一定要想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自己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得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与其他的国家族群、宗教文化密切配合。这个理念正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理念。我们讲经题的时候给诸位介绍《华严》,华是花,严是庄严,这个经就好象一个大花园,大花园里面所有花卉应有尽有,一样都不缺,美不胜收。如果这个花园其他品种都没有,只有一种,诸位想想有什么好看的?所以《华严经》它原来的经题是叫《杂华庄严》,中国人喜欢简单,杂字就去掉,那个庄严,庄字去掉,所以取《华严》,梵文原本是《杂华庄严》。

  我们有这么一个理念,有这样的胸襟,你活在这个世间就格外的有意义、有价值。现在这里有误会的、有对立的,我们要懂得把它化解,要恢复正常。正常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矛盾,永远是和睦的。这个和睦,睦里头有爱、有敬。所以我们今天对一切人、对一切物,只要是人,你看《弟子规》里头说「凡是人,皆须爱」,那就是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凡是人都需要尊敬,都需要关怀,都需要照顾,都需要合作,你说这多美好!我们在这世间,从事于哪一个行业,决定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做好,跟其他行业合作;就好象一个器官一样,我们是哪一个器官,是什么样的功能,把自己做好,跟其他的器官密切配合,身心健康,长生不老,就这个意思。

  我们看这偈颂的经文,开头说『过去未来世』。这一句话里头是讲的三世,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这三世。『现在诸导师』。导师是佛,对佛的尊称。只有佛才能够指导我们、引导我们回归到自性。他是过来人,他是修行证得圆满佛果的人。「诸」这个字里头是双关语。三世诸佛,这多,这个诸是诸多。像我们《大藏经》里面有《三世三千佛名经》,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佛门里面一般道场在过农历年的时候喜欢办拜万佛忏,这是世尊为我们略举,这虚空法界剎土多,因此佛就多!一个佛剎就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佛是略略说一说,就讲了一万二千多尊佛名,我们称之为《万佛名经》。过年的时候大家去念这部经,我们称为万佛忏,拜万佛,很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这就是「诸导师」的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华严经》里面的,这个「诸」是什么意思?诸是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在《金刚经》,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你看江居士的解释,《金刚经》上常讲「诸佛如来」,江居士的解释,这个诸就是指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天台家讲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这笼统来讲,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那讲相似即佛,阿罗汉也是佛,辟支佛、菩萨那都称为相似即佛。六道里面认真修行,修行功夫得力,这个得力是什么?能伏烦恼,不是断烦恼,能伏,能伏烦恼就能开智慧;不是大智慧,小智慧,小智慧很管用,能开智慧。烦恼伏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烦恼伏十分,智慧就透十分,叫观行位佛。这天台讲六即佛,观行即佛。一切凡夫初入佛门,一品烦恼也没有伏,伏不住,一品烦恼都没有伏,那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

  修行,世出世法也是一样的,你看看儒家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讲修身就是我们佛法讲修行,是从自己为本不是修别人。处处都看到别人错了,没有看到自己错,算不算修行?不算。真正修行,《坛经》里面六祖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修行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自己的过失已经现前了,所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左就是退转了。你看到别人过失,正是你自己的过失;你自己要是没有过失,你看不出别人过失。六祖所说的,不仅仅是禅宗必定要学,《坛经》从它的性质、理念、教诲来讲,通一切宗教,佛家的术语说通宗通教。通宗,禅宗必须要遵守;通教,大小乘的教下,那就各个宗派都应当遵守,通宗通教。

  我们常常看到别人过失,心里就想,甚至于就质问,你懂得佛法吗?你是个修行人吗?其实说这个话的人,正是他自己也不懂佛法,他自己也不是修行人。那个人有过错,有帮助他纠正的人,那是什么?道场里面的维那师,维那是管秩序的,他有职责。就像学校里训导长,训导主任他管,校长管,他们是管事的人。我们怎样帮助他纠正?我们不能说,我们做出一个好榜样给他看,清众互相身教。他看到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我们坐在那里如如不动,觉得每个人都没有过失,让他看。这就是教他,一句话都不说。这都是智慧。

  智慧落实在生活上,智慧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比言教效果大。言教,他不接触的时候,会发生冲突,身教不发生冲突。所以佛教比丘,大众在一块处的时候,当然有一些烦恼习气重的是在所难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佛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对付那些恶比丘用什么?默摈。默摈是什么意思?你看看经论里头的解释你就知道。默摈就是儒家所讲的「敬而远之」。不是不理他,不理他不可以,不理他,你就错误了。普贤菩萨第一句教我们「礼敬诸佛」,你怎么可以不理他?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华严》、《圆觉》里都这么说的。你怎么可以得罪佛?那他现在做的事情不如法,他妨碍别人。妨碍别人是我们礼敬不缺乏,对他还是有礼貌,还是有恭敬。尊敬他,只是怎么样?他那个形象不好,不跟他学。远之是不跟他学,是这个意思,不是没有礼敬。

  所以敬而远之。远不是我跟他保持距离,远远的离开他,不是这个意思,远是不学他。我们学他善的那一面,不能学他恶的那一面。他恶的那一面,自己看到之后,听到之后,要反省,他的毛病我看出来,回过头来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也有,赶快要改;如果我没有,自己勉励自己不要犯他的过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师。这就是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这个道理。善人,我跟他学习;恶人,我用他做借镜,来纠正自己的过失。这是诸导师第二个意思,就是法身菩萨。

  延伸到我们现在,现在佛不住世,这个世间没有佛了,菩萨也没有了,我看阿罗汉也找不到。现在诸导师就是以前李老师教导我们,阿罗汉是证果的人,现在没有证果的人,要找什么?找真正有修行的人,有学有修,找这种人就不错了。他虽然有修,他还没有证果,他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靠得住靠不住?没有关系,他总比我强!我还不如他。我不如他就可以向他学习。学习到一个阶段,我差不多可以赶上他了,你自己会很清楚,这是烦恼轻,智慧长,到这个时候我们再找老师。

  世间找不到人,找古人。那古人可以找佛、可以找菩萨。譬如我把《无量寿经》介绍给大家,你依照《无量寿经》去修行,老师就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做老师,那你真的要跟他学。阿弥陀佛在日常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是怎么做的?《无量寿经》上有记载的。你看看,他本来是国王,舍弃了王位,那个时候有佛出世,自在王佛,他拜佛为师,跟佛学习。你去仔细观察他怎么学的?发大愿,勇猛精进。佛教给他的,他百分之百的都落实了,他全做到了,进步得非常快。那个时候人寿命长,所以他跟佛的时间也长,正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时间短了不行,为什么?毛病、习气断不掉,要时间长。所谓是千锤百炼,决定不能休息,决定不可以懈怠。所以经天天要念,读经,研究经教,就是亲近诸佛菩萨。参考祖师大德的注解,就是我们在经教里遇到困难的时候,请这些大德前辈来为我们化解这些障难,我们向他们请教。等于说经教是主,佛菩萨是导师,这些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助教,这个样子,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道业一定要摆在第一位,名闻利养一定要彻底放下,活在这个世间自利利他。这自利真正就是利他,利他是真正是自利。如果把自利摆在第一,利他摆在第二,你利不了他,也得不到自利。从初发心就要把利他摆在第一,把自利摆在第二。我苦修,修什么?是为利他的。我要不修成,我不能帮助众生。帮助众生首先为人演说,那个演就是表演。你不能给众生做一个好样子,你演没有,演没有说也就没有,你没做到。你没有做到,你就说,人家不相信,你没有办法感动人。你自己必须先做到,然后你再说到,别人相信你,别人也称赞某人真有德行,他才肯向你学习。如果只是会说,而做不到,自己心行与经教相违背,这是造业。别人恭敬你,别人供养你,你要在这里头起了贪心,贪图享受,你马上就堕落了。你看悟达国师,皇上送他一个沉香宝座,他的傲慢心就生起来,立刻就堕落,冤家债主就找上身来了,这不能不知道。菩提道上,世法求学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勇猛精进。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学道!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认真学习的。修行就在这些地方,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你还学什么?导师不能离开。

  后面这两句是说明,一切诸佛决定是正助双修。这个注解里头讲得好,「谓正助相假,必万行齐修」。万行齐修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细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不离正助。那今天我们落实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正修是什么,你可不能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正修。你看经上三辈统统都有这一句,你就晓得这是净宗的正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都是属于助修。我们对于助修选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里面有净业三福、六和敬,非常重要;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助修。也就是说,我们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原则,都要与五个原则相应,那我们就正助齐修了。念念帮助我们不失菩提心,不失正念,一向专念,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净土;除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外,不放在心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三福相应,与六和相应,与三学、六度、十愿相应,你想想看这样的人,他往生极乐世界还有问题吗?决定有把握。

  记住这经上这里一句话,「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这个得道就是成佛了。成佛绝对不是一法,决定是正助双修。正虽然是一,助是无量无边。智首菩萨在此地只举六度四无量心代表一切法。一切助道法要是把它归纳就是归纳成六度,六度再归纳,归纳成一个布施,布施是放下,看破是般若、是智慧,你不能放下,你就不能看破。六度怎么都归纳布施?布施里头三种,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于法布施。所以六度归纳为一个,助道法说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展开六度,六度展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展开的,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放下!所以总的来说,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正助统统圆满了。在哪里修?生活当中修,工作当中修,无论哪一行(行业),工作里面修,待人接物里面修,圆圆满满成无上道。得于道就是成无上道。三世诸佛都是这么修的,没有例外的。理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没有怀疑,依教奉行。好,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九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

  这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开二章门」,第一首跟第二首。第一首讲的是「众行成果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这首还是接着前面的意思,前面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的「随机别赞章」,这首偈,「文具禅经四随」。第一句是随乐,清凉注得很简单,但是意思很具足,「将护彼意,称悦其心故」。在这首偈里面讲到有随乐、有随宜、有随治、有随义,确实《禅经》这四随的意思统统具足。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体会到,佛菩萨讲经说法为什么说得那么样的契机,我们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看到一个总的原则,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看这里头有随有顺,唯有随顺才能够契机。这个地方说的随,就说得详细。随乐是随着众生的爱好,这一点很重要。世间法,中国古圣先王常讲,政如果能够顺民心,人民欢喜。就是你的政策人民欢喜,必定是天下大治;如果政策是人民不欢喜、不愿意接受,这个社会决定就发生动乱,就不安定,这一定的道理。

  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第一个条件就是众生的爱好,众生的欢喜心。即使他这个爱好是错误的、是一种病态也要随顺,为什么?不随顺,他不能接受。所以大经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前面我们讲过四悉檀,这四悉檀第一条世界悉檀就是讲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定要随顺他。随顺之后,让他生欢喜,他对你有好感,再看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你再劝告他,他乐意接受。现在讲是互信,这互信,菩萨信众生没有问题,众生信菩萨就有问题。菩萨信众生,现在众生不信菩萨,菩萨要随顺,要在这个地方跟众生建立信心,让众生能信佛、能信菩萨,佛菩萨的教诲他才乐意接受、欢喜接受,认真去学习。能解、能行、能证,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萨教诲的利益,帮助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所以接引众生我们要特别留意,你看现在无论是家庭也好,团体也好,我们这个道场是个团体,家庭也是个小团体,基本的团体。你要想家和,要想道场和,要怎么做?你要懂得恒顺众生。人人都懂得恒顺,恒顺要靠教,他不教,他哪里懂得恒顺?你教他不听,他不能接受。是的,他对你没有信心。所以头一个条件就是要让他建立信心,要让他,你对他是真的好,他对你生感激的心,一生当中谁最关爱我?你比我的父母还关爱我,比我的父母还爱护我,哪有不服的道理!

  这些经验,我们过去在抗战期间,这流亡学生,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流亡学生被国家收容,国家办中学来救济这些流亡学生,那叫国立中学。在这个学校念书不要缴学费的,国家供养,衣食住行都是国家照顾,我们有一份口粮。离开了家乡,几年都见不到父母,学校老师照顾。老师照顾确实比父母照顾还周到,古人所说的师徒如父子,我们在那个时候亲身体会。同学就像兄弟姊妹一样,有那么深的感情,同学互相照顾。患难的时候才有这些事情发生,你才能有深刻的体会。现在世界承平很多年了,这个社会不错,安定没有动乱,现代的年轻人没有这个经历,他很不容易体会。不过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够感动人。

  社会虽然是安定,可是安定里面有矛盾。你看看现在社会上的离婚率多高?有些同修告诉我,超过三分之一了。这个情形在抗战期间当中没有,离婚这个事情我们也曾经听说过,很少,但是今天是太普遍了。凡是单亲的儿童、青少年他对于这个家庭的温暖,父母之爱,没有得到;在社会上,如果遇到一个长者,遇到一个朋友,对他非常关怀,他能体会得到。

  真正学佛的同学,一定要效法佛菩萨的慈悲。慈悲就是爱,无条件的爱,不希望对方回报的爱,叫做慈悲,所以慈悲是真诚清净平等的爱。我们要学,要用这个方法去接众(就是接引大众),这个团体才能真正做到六和敬,才是真正的如法道场,这里面要有智慧。佛门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可是慈悲方便是接引众生第一个条件,怎么会出了这个事情?慈悲方便没有智慧就变成祸害、变成下流,为什么?感情用事。这不可以,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要理智,要客观,不可以用自己的好恶。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不可以,那就变成祸害,变成下流。要有真实的智慧,大公无私,念念是为他不是为我,希望他迷途知返,希望他改邪归正,希望他成就。弘法利生,建立道场,是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这个弘法利生功德就殊胜,建立道场功德也殊胜,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经文第一句就是随乐,第一句是『佛知众生心』,能随众生心。现在众生心充满了怨恨,怨天尤人,充满了贪瞋痴慢,要随顺吗?要随顺。在随顺当中,自己做出好样子,他怨天尤人,我对于天地、对于一切众生感恩戴德,这就是教他,我们要做出来给他看。怎么个做法?前几年我写了副对联,我们用这个方法,有耐心、有恒心长时间慢慢去感化人。「处逆境随恶缘」,逆境是环境不好,处处都有障碍;逆缘都是冤亲债主,都是来找麻烦的。我们的发心、我们的工作都是纯净纯善,还招来这些障碍。有很多人在这个环境之下退心了,算了,不干了,这是什么?小乘。这些人不知道感恩戴德。真的,他是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不能够责怪他。不知道什么?不知道,我们更是要教他,所以要做出样子来给他看。这个教的人慈悲,教的人非常辛苦!

  我们在一般讲没出道的时候,老师就教诫我们。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你们将来弘法利生非常辛苦,拿着经本、拿着法宝送给人家,跪在人家面前,双手捧着送给人,人家还未必接受,甚至于还遭人的侮辱。那真的,一点没错,老师都说过!要不要做?要做,不做没有人做了。这种发心、这种行持确确实实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没人知道!人不知道,佛菩萨知道,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无数的险难都能平安度过,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所以这个时候的随顺可不是一个简单事情。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随顺恶缘、恶知识几个人?不到五个人,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示现恶的、不善的人数少;今天正好是调过来,五十三个,可能善的、正面的大概只有五个,其他的四十多个都是不善的,都是负面的。所以今天修行,弘法利生,甚至于建道场,非常苦!你要能受得了。所以诸佛赞叹你,为什么?你真受得了,真不容易。我们知道诸佛菩萨知道我们,诸佛菩萨在赞叹,在这里得一点安慰。你要想社会大众赞叹你,那决定不可能,他不找你麻烦就算不错了,不障碍你,那就很对得起你了,一定要懂。你要问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圣贤教诲舍弃的时间太长了,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当中,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现在我们圣贤教育中断三代了,差不多是八十年到一百年,中断这么长的时期才产生这个现象,所以确确实实继绝学。

  我们所期盼的,有没有年轻人接着我们来做这个事业?肯定有,什么人?佛菩萨应化再来的。我们今天看到一些年轻人发心,他听到佛法之后,接受《弟子规》教学之后,他非常感动,愿意发愿这一生当中来继承圣贤的事业。对自己要求要依教奉行,百分之百的做到,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真正把世尊在经典上常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彻底做到,这个人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佛菩萨再来的,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决定不是恶道来的,也决定不是人道来的,至少他都是从天道,从天上下凡来的,来干什么?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发这样的大心,这不容易。

  所以「佛知众生心」,天也知众生心。知众生心就要随顺众生心。清凉虽然只有两句,讲得真好,「将护彼意,称悦其心故」。我们想获得他的诚意,对我们,对古圣先贤传统的文化教育能同意、能欢喜,我们今天所作所为都要让他生欢喜心。凡是真正发心有志一同把古圣先贤的教诲要做出来,对于这些人,我们就是像一家人一样,父子兄弟互相关照;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一定是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做到牺牲奉献;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千万年前祖宗传留下来的教诲,为佛菩萨大慈大悲而努力。这是随乐,就是四悉檀里面世界悉檀。

  第二句『性分各不同』。这句里头说了两桩事情,一个是性,一个是分。这性是什么?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性不同者,即随宜也。附先世习,令易受行,习以成性故」。这个地方讲的性是习性,这很重要,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今天的社会问题要想化解可就难了。可是这个问题太深!现代人崇尚科学,凡是科学不能证明的很难接受,这个事情麻烦,不好办。所以帮助众生的对象,首先要从具足善根的人做起。具足善根的人他不怀疑,他能够接受,他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性分。

  这世界上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物都有前世。有前世,有今生,有来世,佛家讲的三世因果。佛讲,儒也讲,讲得少;道也讲,道讲得就多了。你再细细去观察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宗教不讲三世。西方宗教虽然没有说六道,但是它说的有天堂、有地狱,加上人间,那至少有三道;有天道,有地狱道,有人道。畜生是我们亲眼接触的,你不得不承认它有,所以至少有四道。

  三世因果是宗教教育里面普遍都承认的。六道轮回这桩事情有很多人不懂,以为这是佛教,其实不是的。佛教的历史并不长,照中国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三年,不长。印度的婆罗门教(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前身),他们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世界上学术界承认他们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就算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也早得太多了。六道轮回是他们说的,是婆罗门教说的。除婆罗门教之外,像印度的瑜伽、数论,许多这些高级的宗教都承认,所以它不是一个宗教的学说,在印度许多高级宗教都肯定,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知道古印度是宗教之国,很多高级的修行人没有不修禅定的。这个禅定就是我们在前面跟诸位介绍的世间禅定,那也很可观,世间的四禅八定。

  其实你要是了解欲界,不要很深的禅定,有一点很浅显的功夫,就能把人、鬼这个空间维次突破。所以人最容易接触到鬼道。你看现在很多这些所谓是特异功能,我们也接触到不少灵媒透给我们一些资讯,从哪里来?绝大多数是鬼道,最高的可以到什么?到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接触过,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是这个。很容易接触到的是忉利天,忉利天到下面饿鬼、地狱、畜生,我们能够接触到这些,这些是什么?空间维次跟我们很接近、很容易突破,禅定。高深的禅定,四禅八定,到第八定,这个世间的禅定到了顶点,他对于整个六道三界二十八层天的状况,上到二十八层天,下到地狱界,无间地狱界,这空间维次没有了。没有,是他亲见的,我们今天讲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哪有不清楚、哪有不明了的!六道是这么来的。换句话说,是那些人亲眼所见的,给我们没有定功这些凡夫,为我们说出来。说出来,大家也都相信,为什么?这些修道人都是有德行的人,他们不会妄语,他不会欺骗人。

  所以这桩事情如果在印度算起来总是一万多年前传下来的这些讯息。可是一直都没有办法了解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会有轮回?当然在他们长期观察这个期间当中,这里头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看到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情,搞不清楚。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佛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也就是当然之事很早就有人知道得很清楚,所以然的道理搞不清楚,到释迦牟尼佛,这才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才明了。

  所以任何一个人,确实你一生当中一切的际遇,与过去生中有关系。这我们从自己身上可以能够体验。譬如学习,此地就讲到性不同,附先世习。这个附就是附带。我们这一生到人道是附带前世的习气。先世是前世,「先」好,用得好,因为前世还有前世,这一个先字都说了、都包括了,就是我们讲宿世前生,生生世世的习气。如果跟前世习气要是相应,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做得到,令易受行,很容易接受,很容易修行。在我们佛门同修道友里面,你细细去观察。我在初学的时候接触过禅宗,接触过密宗,接触过教,接触过净土,我是接触过这四种。但是哪种最容易受行?教。这就说明我过去生中大概是个讲经的法师,或者是个讲经的居士,对于教很欢喜、很容易接受。

  我接受净土,我跟诸位做过很多次的报告,确实很不容易!忏云法师最早劝过我,因为最早我接触佛法是从教接触的。方先生把佛经看作哲学,看作一门功课,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我是从教里头进门的。对于禅密净都排斥,尤其是净土没有一点尊敬心,对禅跟密虽不怎么样爱好,但是还尊重,唯独对净土宗很轻慢,不能接受。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有善巧方便,叫我读《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读《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的;读《弥陀经圆中钞》,幽溪大师的,这三个人的注疏真正了不起。看了之后,又叫我念《印光大师文钞》,从此之后对于净土宗很恭敬,不排斥了,知道这里头有大学问,但是没有接受,也没有依教修行。我到台中跟李老师是学教的,李老师多少次用心良苦劝我修净土,我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接受,实际上没有当作一回事情。

  我跟诸位讲,我接受净土宗是从教里面入门的,讲《华严》、讲《楞严》。从《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看到是两个特别法门,观音、势至所代表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给我很大的启示。《楞严经》上不是一个特别法门,两个特别法门。古来祖师大德这些注解都没有注清楚,只注耳根圆通章是特别法门,大势至圆通章就疏忽了,没有特别强调。你要不是深入去学习,你不容易看到。因为它的位次也是调换,没有按照顺序排列,你要细心去观察。

  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华严经》里面我是讲到一半,早年讲的,不是这一次,第一次讲《华严》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文殊得意门生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查经一找,原来这三个人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再看看五十三参,了不起。你看善财童子头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这很要紧,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先入为主,这第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教导什么?第一个老师以身作则,他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头一个,头一个教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就晓得善财修什么?善财念佛。再看看末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还有什么话说?彻始彻终文殊、普贤、善财专修净土。当中这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无量法门,这里头含义很深。无量法门统统指归净土,表这个意思。我在讲《华严》体会到这一点,这才五体投地全心全意归向净土,再没有错误的念头,全心全意归净土。所以要不是这些经教,我还是不容易接受。

  这是从这些迹象上自己反省,过去生中是学教的,所以对于教欢喜,对于书籍非常爱护,喜欢读书,喜欢研教。再看看我们道友当中,早年我有很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出家之前我们同学,抗战期间在福建念书,同学,以后又同事。我出家之后,大概一年多他也辞掉职务,跟我一起出家,我们在一个寺庙,很难得。我对于教这么欢喜,常常讲给他们听,他听了也欢喜,可是怎么样?他去学密去了,为什么?他想求快。他说佛经虽然好,你学教不错,你看你讲经说法,嘴皮都说破了,没人相信,这是事实。他说:我去学密,密讲神通,我现一点神通,他马上就相信了。这是各人的根性不相同,愿求不相同,也很好。

  修学真用功,去拜一个金刚上师,密宗入门首先要磕十万大头,消业障。他真干,日夜不休息,好象不到半年这十万大头磕完了,接受上师的教诲持咒,很用功。大概一年多不到二年,他来看我,告诉我,他现在能见到鬼。我那时候笑他,我说:你神通还没有成功,鬼通先通了。他说的真话不是假话。人鬼杂居,有人的地方就有鬼,人见不到鬼,鬼也见不到人,不同的空间维次。鬼的生活在夜晚,人的生活在白天。下午五、六点钟是鬼道的早晨,大概下午五点钟时候,他说街上就有鬼出来了,很少,不多;到九点、十点钟,他说满街都是的。所以有一些人走路,我们知道有这些事情,晚上九、十点钟你在马路上走路,有的时候突然心里一惊,那是什么?跟鬼两个撞了。我们感觉到惊的时候,他也感觉到害怕,谚语常讲「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鬼怕人比人怕鬼的程度还要严重。

  最初他也很害怕,到以后慢慢就习惯,就变成很正常。他是首先把人跟鬼这个空间维次突破了,我相信他绝对不是妄语,他是真的。出了家,出了家还遇到个女鬼是前世的太太,他这一生当中没有结过婚,他跟我同年。就常常说这些故事给我听。业报没有转过来,四十五岁那一年往生。不过他往生的时候还算不错,他也不是预知时至,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很难过,到急诊室去挂号,挂了号之后,半个小时之后走了,算是没有病苦。你看死之前半个小时自己搭公共汽车到急诊室挂号,也算是不容易。所以前世习气,前世所学的与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密切关系,佛知道,所以度化众生容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智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

  我们虽然在初学,像这些教诲对我们来讲确实很得受用,有很大的启发,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怎样帮助别人。讲到『性』跟『分』,个人根性不相同,这与前世有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前一世的根性,我们一般讲因,善的因、恶的因。正如同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他们两个人讲的性就是这首偈里面讲的性,习性不是本性,本性相同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圣人就是圣人,贤人就是贤人,真的是差一等。孔老夫子是圣人,孔老夫子没有说性善性恶,《论语》里面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就是大家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那个讲的是本性,讲的是自性,没有讲善恶。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习性!虽然都是讲性,不是一个意思,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儒家讲性本善,这是讲本性,本性本善,习性里头就有善、有不善,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因为习性是前世的作今世的因,这一生的熏习,你所接触的环境熏习,这是缘。我的本性善,这个是习性,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法。我们前生生生世世都修善,有善心善念,可是在这一生环境当中,没有遇到善的教诲,所接触到全是不善的,那我们习性里面那一分善就不起现前行。习性里头也有恶,恶是因,现在又遇到不善的缘,它就起作用了。

  圣人知道这个事情,所以经上讲『佛知众生心』。第一首偈讲的是「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那是菩萨。佛菩萨知众生心,就是知众生的习性,你过去生中是学什么的。教学的兴起,主要的原因在此地。要用纯善纯净来教化众生,希望把众生前世宿世,宿世前生善的因引发出来,尽量阻碍他不善的缘。不善的缘想办法把它障碍,把它断掉,他习性里面的不善,这一生当中没有缘,没有缘,不善的果报就不会起现行。因到果当中一定要有缘,教育是给它做缘,做助缘。最殊胜的助缘无过于教育。佛菩萨明了,所以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贡献没有别的,就是教学。劝善规过,教人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个教育的效果就达到了。希望你生生世世向上提升,不会向下堕落,这是教育。我们要认识这一点,可是这只有古圣先贤他们能见到。

  现在一般修学科学的不相信有三世轮回,你怎么样讲,他摇头都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他所看到的是一世,来世就没有了,不相信有前世也不相信有后世。这一生,他们的教学随着自己的欲望,这教学的内容就有问题。古圣先贤教学是要随顺众生过去生中的习性,习性善的继续让他这个善发扬光大;不善的,希望那个不善的能够改善,这是凡圣教学不相同的地方。譬如我们今天要化解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冲突的事情,冲突的起因没有人知道。一般人研究冲突的因,其实是缘,因是什么?因是过去生中有怨结,这就没有人知道。儿女为什么忤逆去伤害父母、杀父母?现在一些心理学家在分析,这儿童心理反常,对父母所作所为不满,怀着有怨恨。都是讲这一生,不知道因种在前世,不知道,所以他没有办法化解。佛跟我们讲的,现在没有人相信,只有善根深厚的人他信佛的话。

  佛给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四种缘。实在讲,缘很复杂,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叫四缘生法。第一个是亲因缘,第二个是所缘缘,第三个是无间缘,第四个是增上缘,这是通常讲的四大类。人与人的关系,佛也讲的这里头有四种缘,人与人的关系,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这四种缘如果很重,这一生遇到就变成一家人,他投胎来做你的儿女。

  前世你对他有恩,这个儿女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孝子贤孙,天生的就很孝顺,报恩的;前世你对他有恩德,这个小孩很好教,听话不会忤逆。如果是报怨的,那麻烦来了,就是一般讲小孩不好教,不听话,叛逆。前生你跟他有冤仇,他现在生到你家来做你的儿女,来干什么?来报仇的,到最后会搞得你家破人亡。如果有教育,让他慢慢觉悟,过去纵然有怨恨,但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们双方生生世世都痛苦。如果想开了,算了,不报了,对父母还能尽一分孝心,怨就化解掉了,要靠教育。特别是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要理解。学佛的父母就知道观察,细心观察这个小孩前世跟自己什么样的关系,总要布施恩德,把他的怨恨化解;不能化解,也要降低,报得不要太过分,所以这不教育怎么行?做父母儿女一起统统要接受教育。

  如果是讨债的,他乱花钱,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但是他也不会害你,他要把你前生欠他的财物统统要把你花光。有的花光他就走了,叫讨债鬼;欠他少的,你养他养个几岁,他就走了,那是欠他少的;欠得多的,你到五、六十岁还还不完,还是要找你要钱,那你就很头痛。如果是还债的,他长大了很会赚钱来供养你,还债,没有孝顺心,只是照顾你物质的生活,精神方面你还会很痛苦。每个月生活费用他给你,至于你的生日,年节,他看都不来看一下,没有情义。这些现象今天社会上很普遍。报恩、还债的愈来愈少,报怨讨债的比比皆是。如果不明了三世因果,这问题讲不通,你怎么想都想不通,想什么样的方法来制止,止不住。所以我们谈到教育,宗教教育确实是最彻底、最圆满、最究竟,什么原因?他讲到前世后世,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讲一世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确确实实有三世。

  我们学佛的同学,在家居士,对于这些事情感应很多,几乎是每个星期都有同学来告诉我他亲身感应的事情。还有一些,诸位在报纸、在杂志上所刊登的,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特别是在犯案的罪犯,罪犯会被警察逮捕,许多警察有鬼神的引导而破案的。这个例子,过去在台湾有一位高级的警官,他专门搜集这些资料印成一本书,《现代因果录》,有几百个例子。他告诉我,分量很大。我跟他讲,如果太多了,现在人看不下去。我就向他建议最精采的、最明显的,就是社会大众统统都知道的这样的案件、这样的例子,你选一百篇印成一本书,《现代因果录》。他告诉我有几百个案例,我请他选一百篇,好象这个书也印出来了。他送给我看的时候是选的稿子,没有印,是打字的本子,送了一本给我看,我看了很欢喜,全都是真的事情。受害的灵鬼帮助警察破案,帮助法官破案,所以这些司法人员、警察他们都相信。

  还有一种人相信,医生。我过去有个同学,我同班同学,在台湾做荣民总医院住院部的主任。我们那个时候每二、三个月有一次聚会,我们同学们有一个聚会,他就常常讲医院里面发生的事情。医生护士都看到,都看到鬼。看到那个病房里面白无常,黑无常,他们都看到,真的相信。只要看到无常鬼在他的门口走来走去,这个病人决定不出三天他就走了。他们这些医生护士都相信。所以你要是对这个不能接受,那就难了,你的教学方针就会有偏差,效果就达不到。

  所以此地讲的习性,习性不是这一生当中有的。本性永恒不变,习性是累劫养成的,你说这个问题麻烦不麻烦?佛法里面,法相唯识宗讲得更清楚、更透彻,讲得很微细。所以我们懂得性有本性,有习性。我们今天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是讲教育。从什么时候教?一定要从小,愈小愈好。为什么?小时候就能够接受善的熏习,隔离一切不善,从他出生能够养到四、五岁,都能保持着他不接触一切不善,就能把他过去生中习性里面的善根显发出来。不善的呢?不善的就压下去了。善的先报,不善的没有缘,它就不报了,这叫做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疏忽了,大意了,没有教他,过去生中的不善,跟现在社会上种种不善一接触,因跟缘统统具足,不善的果就现前了。那个果一现前,麻烦可大!这个时候你想帮助他,迟了。

  所以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为什么不度?他不能接受。我们对于前世今生,从小熏习成的。现在人讲破除迷信,我小的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是迷信,他相信。我大概是(我能够记得的)三岁到五岁这三年当中,我母亲常常到庙里去烧香,我母亲不认识字也不是佛教徒,农村的妇女上庙里烧香是很平常的事情。城隍庙,她带我去过好几次。阎王殿,我们小孩看到很害怕,母亲就在旁边告诉我,你看看可不可怕?这是造什么样罪业,得什么样果报。这个记忆永远不忘。到以后学了佛,完全肯定,确实有三世因果,于是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就约束,还用得着别人劝吗?不需要了,自己能够约束自己。不但不敢做伤害人的事情,伤害人的念头都不会起。

  学佛之后,知道积功累德。积功累德从哪里做起?像我们这样的身分,刚刚出家没有人供养,真的是贫僧!用什么来积功累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积功累德不需要财富,不需要地位,最重要的是念头,念念向善。善的标准,《十善业道》,心是十善业道,念头是十善业道,言语造作不离十善业道,这就是积功累德,这就是断恶修善,这容易做。什么时候做?念念都在做。做上几个月,做上几年,很快乐,他就有感应了。这个感应是恶止住,恶的缘断了。自己宿世前生那个恶业没有缘,恶的果报不会现前;宿世前生善的这个业遇到缘了,善的果报现前。从什么地方去看?最明显的相貌、体质,最明显的。看相算命常讲「相随心转」。念念都是善,你相貌人家一看,这个人是善人,这个人是好人,体质上转变了。

  所以人真正修善,身体健康不会有疾病,你的言语动作,无一而不善,这是真正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说人生最高的享受。然后你会体会到,你所居住的环境无一不善。我们现在外国人讲磁场,中国人讲气氛,这个环境磁场殊胜。进入这个磁场,他就感觉得很安全,感觉得很舒畅,善与善交感,就这么回事情。如果说不善的感应,这个地方,我们一般人常讲这个地方杀气很重,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心惊胆跳,没有安全感,气氛不一样,居住的人不一样。人的存心、思想行为对于你周边环境有感应,正是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里头充分证明了。

  我们要帮助一些不善的人,改善他的生活环境,这实在讲很重要,为什么?这属于共业。用什么方法?自己认真修善。这些话,我在过去讲席当中也讲了不少次。我们善的磁场,他是不善的磁场,这个善跟不善一会合,我们的善进入他这不善的磁场,他那个不善的程度就轻了。我们善的程度当然也有一点损失,可是这个冲击之后,缓和了。他们人数虽然多,不善的多,我们善的少,这个善有力,这是心真、心诚,真诚的善心。像我们念佛的同修,我们或者每个星期一次,或者每个月有个一次、二次,能够集合二十个人以上,到五、六十个人,我们好好认真念一天佛;这个一天是二十四小时,把功德回向给这个地区,回向给国家,回向给世界,祈求化解这个地区的灾难,促进这个地区的安定和平,有效!真有效。

  江本胜博士在琵琶湖那个实验,让我们在佛经里面所说的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他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人不多!只一个法师带差不多五十个人,做了一个小时的祈祷,湖水竟然干净了,浪花平了,风平浪静,这水清澈的从上面可以看到底。多年的混浊,你看五十多个人诚心诚意的祈祷就有这么好的效果,这就是什么?我们的真诚心能把这个地区磁场、气氛能够缓和。应该要做,要常常做,为什么?这个社会上恶念头的人太多,造恶业的人太多,我们也没有办法教他,也没有办法劝他,只有劝自己,教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我们认真努力,自行即是化他,自他不二,要懂这个道理。

  下面我们再看注解里说,「分不同者,即随治也」。治是什么?对治。分是什么?下面清凉大师解释得很好,「观病轻重,设药多少。谓贪分多者,教不净等」。这是他举出这个例子,那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分是什么?分是分量,你这个习气,善恶习气分量有多少,轻重。你要懂得这个,你才能够教,像大夫给人治病一样,先诊断,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效果就收到了。

  大师举的例子,贪分多的,我们今天讲贪心重的,用什么方法?你要教不净观。实在讲这是一个例子,贪心很重,你要知道他对于哪一样东西贪心重,你要知道。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位,有人贪权,有人贪色,种种不一样,学了佛之后,还有人贪佛,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些你都要诊断清楚、都要了解,然后对症下药。你看得很清楚,他贪名,如果有这个缘分,名分给他;他贪财,如果我们有这个力量,财物给他,他心就平了,他才容易接受你的教诲。当然那个接受,你跟他讲十分,他只能给你接受一分。一分也就不错!就像前面我们先要随顺他的喜好,然后慢慢再来感化他,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三年五载。

  现在贪心重的,真正叫他觉悟回头大概到什么时候?中年接近晚年的时候。换句话说,你要让他看二、三十年,慢慢他体会到了。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不断的做给他看。你看你要,我不要,然后叫你细细观察,你看我的生活快乐还是你快乐?你要叫他从这上看,从这上做出样子来,让他去体会。你这样也要,那样也要,始终生活在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很苦!你这个心是随境界转。

  跟人家结了怨,自己也知道不好,常常提防别人报复,这是多大的负担!我在讲席里头曾经讲过,中国谚语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把后面这句话也改了,「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为什么?你有防人之心,很苦!那人家要伤害我们怎么办?怡然受之,甘心情愿的接受,没事!别人毁谤我,我有没有一句话批评他的?没有,让你自己去觉悟。你看你对我的批评、对我的侮辱,我没有丝毫回应你;你对别人,别人马上就回应你。我相信这种人,他决不是对我一个人的,他也会批评别人,他也会毁谤别人。毁谤别人,别人对他的态度跟我不一样,他在这里面就学到东西,他就会反省。这就是我们学了佛,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化他。化他不要用言语,用行动给他看。他真的要是体会到了,他生惭愧心。如果这个有善根的人,经过这么一个刺激,他会发露忏悔,到你面前来道歉,我错了,我对不起你。这个人真回头了,真是好朋友。

  我在早年没有学佛,我记得那个时候是二十三、四岁,我二十六岁学佛,我还在工作。有一个同事,我们搬家的时候,住公家宿舍,搬家的时候我有几本书他拿去了,结果搬家之后书找不到了。是我很喜欢的书,当时在台湾买不到,很喜欢的书,也常常读的书。好象过了一段时期之后,有个同事告诉我,你的那几本书在某人箱子里头。我这才晓得,搬家的时候顺手牵羊拿走了。书要是能买得到就算了,可是书买不到,怎么办?我趁他不在房间的时候,把他箱子打开,果然在那里,我就把它拿回来了。

  以后他知道了,知道时候非常生气,借故在办公室把我臭骂一顿,大概骂了半个多小时。我低着头,他一面骂,我就一面点头,一句话不回;一直到他骂累了,他就不骂了,我还是一句话不说。我不能说,我要说穿这桩事情,他怎么办?他要受处分,随他骂。可是同事们不晓得这个事情,就只有一个人知道,其他同事都不知道。可是这桩事情,我们这个机关里头长官对我就很好评,这个徐某人修养不错。我跟他若无其事,对他还是恭恭敬敬,到第三天他来跟我道歉,承认他错了,他太激动,错了。我拿回去的书,我挑出一本送给他做纪念。我们要替对方保全面子,不能说他有过失,彼此都好,以后变成好朋友,在工作可以配合、可以互相帮助。这都是从小学到的,受人恶意毁谤,没有瞋恚心,没有报复心,就是被人打了也不还手,也没有怨恨心。我那时候没有学佛,这就是此地经上讲的宿世的善根。

  我们一个人在台湾,我到台湾是一个人,没有亲戚朋友。到台湾之后才遇到一些同学,我们同学组织一个同学会,那时候才发现我们有一百多个同学。所以自己要能照顾自己,决定不能跟任何人结冤仇。什么样的误会我们自己清清楚楚,能够受委屈,能够受折磨;一次委屈,一次折磨,自己境界一定向上提升,非常明显。以后学佛之后,知道业障消了,福慧慢慢在增长;本来有一点慧没有福,所以生活非常贫苦。都是从修学里头来说的。

  所以自己的毛病要知道,从最重的先下手。如果自己贪心重,一定要想方法对治悭贪,瞋恚心重或者愚痴心重,统统要知道,要知道怎么样去对付。我对付的方法,我有一个总的办法,这什么办法?人命无常。那时候上班,这个班上都有报纸,上班工作并不多,所以空闲的时间有,看看报纸。我看报纸不看新闻,我看什么?看讣闻。报纸一打开,人家看到我很奇怪,我看讣闻,今天哪些人走了?一看里头男女老少。我那个时候很年轻就有一个念头,我说人在这个世间,一生最精进,一分一秒都不会停止的,往哪里走?往坟墓里头走。想到这个地方,意冷心灰,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哪一样东西是你的?当时我们就看到这个现象,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真的是谚语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唯有业随身,我们就不可以带恶业,我们应当带善业,这就对了。所以学佛之后,我是很容易契入。对于章嘉大师第一次见面教导我,我就依教奉行,懂得对治。懂得治自己,你才能够帮助别人。

  第三句经文说『随其所应度』,这个其是人。这就讲你能够帮助人,这随其所应度就是「随义」。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谓随以何法得入第一义故」。我们把这句话简单的说,你细心观察就在现前,哪一法对他现前最有利益、最有受用、最有帮助,你就教他这一法。现在人,当然他所求的是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是古今中外,我遇到很多人,连其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是在那里祈求,那我们就教他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他就很听得进去。听进去之后,他能做多少是他的事情。真有做的,真有效果的,做了几年之后来给我说,真的,他所求的都能得到。信心增长,他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这就给大家做了很好的榜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二Ο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向下这是「别释」,十首偈先分为两段,前面三首是第一段,从第四到第十是第二段。前面三首,第二、第三我们要把它记住,第二首「众行成果」,这主要给我们说的,第三首偈「随机别赞」,所以它就分为两章。这对我们自己学习以及接引大众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常讲的契机契理。众行成果,这是契理;随机别赞,契机。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气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适合众生的需求,他就很容易学习,也真正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十首偈都离不开四悉檀,这是经文讲到的地方都会提醒,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十偈绝对不是说就讲这十桩事情,十桩事情展开来就是我们自己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作为。所作所为无不是业,你就晓得这个范围多大,归纳起来讲这十桩事情,每桩事情深广都没有边际。这是十大纲领,六度加上四无量心。这十大纲领真正明白通达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与这个纲领相应。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叫道德,行道,我们行在道上;履德,履是脚步,步步都踏在德上,叫道德。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无与伦比的乐事。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方东美先生一生最爱《华严》,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当中,渐渐有一点体会。他为什么这么样喜欢这部书?我跟方老师多年,方老师七十九岁往生的,契入华严境界,我相信,相信他契入,但是他契入得不深。这个原因是他放下一切一心一意来学《华严》时间太晚了。这是我们学习几乎都有这个通病,知道这个好,好怎么样?没有认真去做。到年岁大了,阅历丰富了,真正发现这真好,真干,但是时间有限了。在佛法里面讲(这前面说过)各人根性不一样。

  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就给我讲佛经哲学。那个时候他教我的概念,这佛经并不完全是哲学,这一定要晓得,他说它里头也有迷信的成分,他这么说法,但是这迷信占多分。他就讲佛教十个宗派,两个宗派是哲学,性相二宗,这他承认的,非常欢喜的,其他八个宗派都是迷信。这是我最早跟他接触佛法,我受他这句话的影响大概三年多不到五年。他毕竟是个学者,是自己研究的,也没有人指导,他的身分地位特殊,年轻的时候学术就成就了。以后有一些同学们告诉我,方先生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没有瞧在眼里,这就是他找不到善知识的原因。

  我非常幸运,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之后,我开始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人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那是个佛学专家。要学这门东西一定要找这门的行家,那他指导就不一样,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概是三、四年之后,我就知道方老师给我介绍的,他说佛教里面那部分的迷信,是迷信的,最初我相信他,以后契入之后觉得不然;那个迷信里面有更殊胜的东西,有更不可思议的东西。随着学习,长时间的熏修,随着自己体会的经验,方老师实在讲,从我认识他到他往生,他的境界也不断在提升,居然到晚年的时候,他全心全力在搞大乘佛法跟《华严经》,这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意外。可以说是刚刚契入大乘,他就走了,他如果能够多活五年,在台湾对佛法上就产生一定的影响,刚刚契入。他在辅仁大学开「华严哲学」,这个课程刚刚讲完,他就走了,我们感到非常的惋惜。

  真正契入之后,才晓得世出世间的法妙不可言。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世出世法不二,浅深不二,广狭不二,所以称之为妙法。法真的如经所说「法尔如是」。众生智慧有浅深不一样,同样听佛说法,随着根性的不同,随着智慧浅深不同,随着自己业障不同,得的利益个个不一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解」就有无量的差别,但是统统得利益。

  我们凡夫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的是贪瞋痴慢。所以我们读诵大乘,学习大乘,得的利益有限,小利益。可是小利益对我们现前生活,我们就感觉到很满足了,这小利益。智慧深的、障浅的人他得的利益就多,他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就是常说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他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在事相上跟我们没什么差别,但心境上,那悬殊太大!这也是很难说得出。说都难了,你要是体会当然是更不容易。这桩事情就像宗门里头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必须亲自去喝一口、亲自契入,你才明了。你明了之后,你也说不出。所以法称为妙,玄妙,深妙!

  别释就是第二大段,第二大段里面又分为两段,别释中又分为两段。「初三」,初三首偈就是第四、第五、第六,这三首「随器别赞章」,这个器就是众生的根器。众生根器不相同,恒顺众生。前面讲到四随,就是四悉檀,四种遍施,总的来说就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一般众生自己成见很深,习气很重,总是喜欢别人随顺我,我很不容易随顺别人,这凡夫!菩萨不一样,菩萨没有自己,所以菩萨处处恒顺众生,时时随喜功德,他才能接引、才能普度,这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这三首偈子,这是举例教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大众。

  后面就是从第七到第十首这四首,这四首是后面这一段,「释众行成果章」。你看前面开这两章是略说,后面一共有七首偈颂来解释。智首菩萨很慈悲,详细给我们说助道。大乘教里常讲「助道品」,这个地方的助道品范围非常之广大。「前中二」,前是随器别赞分为两个小段。「初两偈半」,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首偈的上半,前面两句,「别释随治」。「后两句,结前生后」,后两句是总结。虽是总结,也生起后面的经文。它前面这段这两首半总共十句,这十句就是每句说一桩事情,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就说的这个事情。

  「今初」,现在我们看前面这个「初」就是讲这十句,两首半偈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虽然不多,非常重要。「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六度,诸位知道,这四等,四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我们现在的话说,拓开心量。慈悲喜舍都是等虚空法界,这么大的心量跟虚空法界相等。诸位也常常听佛门里面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什么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心量遍虚空法界。所以这两句十个字就很重要,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

  「四等多约利他,六度多明自利」。先讲六度,后讲四无量心,先说自利。自利你要是做不到,你怎么能利他?自利做到了就利他。佛法讲回向,那个不是假的,心量一拓开,我自己修积很小的小善都能把它回向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大小不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那个心就包太虚、就周沙界。这心里头点点滴滴的善都能够利益虚空法界,什么利益?就像江本胜水实验呈现出最美的结晶。他实验只让我们看到色相,我跟诸位讲过,除了色相之外,还有香、还有味、还有音声。色声香味,妙不可言。

  这心里面的念头没有远近,一念就遍虚空法界。一念的时间太短了,《仁王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那一个生灭就是一念,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明了,什么叫自利?什么叫利他?真正自利,勤修六度;具足六度,自然就利他,慈悲喜舍!用什么来做到慈悲喜舍?就是六波罗蜜。自己成就之后,把自己所成就的无条件的奉献给一切众生,所谓「上供诸佛,下施众生」,下面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这叫遍施。

  这四条清凉在注解里面有说明,「六度如初会」,初会说得很详细。「四等如下说」,向下经文对四无量心有详细的说明。「然并通四随」,这个四随就是四悉檀。「略举一治耳」,这不能细讲,希望我们学的人都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那更高的是一闻千悟。像禅宗六祖惠能,那是一闻彻悟。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彻悟。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明白了,根性真的是不一样。

  下面大师举《涅盘经》上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涅盘云,悭者之前,不赞布施者,即随乐意也」。为什么?他不喜欢布施,他很吝啬,你可不能在他面前赞布施;你赞叹布施,他很难过。这个意思你要懂,你才真正能够做到所谓「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非常吝啬的人,你在他面前常常讲布施,他怎么会生欢喜?这要懂,不能不懂。

  我们现在来看经文,在这里头一定要好好的学习。经文里面,前面两句都是烦恼习气非常严重。烦恼也有个根、有个头。你看看世尊把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诸位在《教乘法数》、在《佛学辞典》都很容易查到,百八烦恼。佛家用的念珠,这珠子一百零八颗。为什么要用一百零八颗?表示要把百八烦恼给念掉,取这个意思在。烦恼总共一百零八类,一百零八类展开无量无边。这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烦恼无尽誓愿断」。

  念珠的作用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计数的,念佛、诵经、拜佛计数,用这个来计数。第二种提醒自己的,见到念珠不要忘记念佛,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常常想着「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每部经末后「依教奉行」,这是念珠提醒你这么桩事情。不管是一百零八颗也好,还有长串的,最长串的十倍,一千零八十,大概用小珠子穿得很长,有三串的、有两串的;还有二分之一的,五十四粒;还有更小的二十七粒,手珠,手上拿的。数字都有表法的意思,但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计数跟提醒自己念佛,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百八烦恼对初学的人来说还太多了,佛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二十六类,二十六种烦恼,都用归纳的方法。在《百法明门论》里面,烦恼就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里面又分根本烦恼六个,二十个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生起来的;随烦恼二十类,有大随、有中随、有小随。所以二十六个你要还记不得,你就记六个根本烦恼,这好记。六个还嫌太多,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三个,贪瞋痴,这三个叫三毒。这三个烦恼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的。三个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一个是什么?贪。所以就把贪摆在第一,贪是所有烦恼的根,悭贪。悭是什么?自己有的舍不得,我们一般人讲吝啬。

  悭贪,佛给我们说是饿鬼道的业因。人死了,来生到哪里去?明明有六道,你看看一般人的说法,他不说到六道,到哪一道,人死了都变成鬼。说得那么肯定,好象人死了之后只有一条路去,去当鬼去了。这是错误的!可是说的人多,你细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你想想看,哪个人没有贪心?悭贪严重,他这一生当中所造的业都是鬼道的业因。那死了以后,他跟鬼道相应,鬼都贪,鬼都吝啬,所以他跟它相应,心行都相应,自自然然去了;不是阎王、判官对你的惩罚,把你送到鬼道,不是的,那你就完全想错了,这在佛法讲不通的。

  六道是有,你往哪一道去,习气,也就是说你的嗜好。这不难理解,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社会上很多俱乐部,我们常常坐到车子,马路上看到的。喜欢打高尔夫球的,他就进入他那个俱乐部;喜欢唱歌跳舞的,他就入另外一个俱乐部。人的喜爱不一样,嗜好不相同。喜欢读书的,你看他都到图书馆。喜欢佛教的,他到佛教道场,他有时间他就到这儿来,不一样!六道到哪里去,都是你的习性、你的爱好,自自然然就去了。什么人到天道?喜欢道德的,喜欢善法的,自自然然感应他就到天道去了。所以佛给我们讲这个就有道理,不是佛管这个事情,也不是阎罗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判官,与他们统统都不相干,是你自自然然到那边去的。这个样子我们就晓得,咱们培养兴趣这个关系大!

  人生在世时间不长,一百岁一剎那就过去。我回到故乡,到小时候玩的地方去看看,真的是河山依旧,面目全非,地还在,房子没有了;从前小时候农村里的房子一间都没有了。那时候农村最大的一个建筑物,祠堂,祠堂没有了,都变成平地、变成草地了。我们记忆里面,祠堂周边是一片树林,这树林没有了。还有一条小河还在,这回去看到了。我离开七十年了,那个小河上有个小桥,小桥还在。看到非常亲切,六、七岁常常在那个小桥河边去玩。桥旁边有个观音庙,庙都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只还认得那个河,认得那个桥,其他的都没有了,感慨万千!七十年一弹指,看到那个就像昨天的情形一样,无限的伤感,所以百年确实是一弹指。

  佛给我们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确实得人身闻佛法,真的明白、觉悟了,你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我这一生在人道,来生至少要提升到天道去。你不闻佛法你不懂,你真的没有把握。懂得佛法之后,他会真干去了,世间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会去理会。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不能够把自己向上提升。如果志向更大一点的人,天不究竟,天不过是寿命长一点,福报大一点。为什么?还有生老病死,还有轮回,没有出轮回。你要想到这一层,佛法里面还有给我们说的,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有办法把六道十法界生生死死的问题,能够得到总的解决,这桩事情太大!我们要不干这桩事情,这一趟就白来。

  这是早年我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我们要把这个世间法看破,要把它放下,不要放在心里,一心一意佛法里头成就,这个佛法是觉悟的法。说佛法,现在人说我们是迷信,我们说「觉悟的法」,他就没有话说,真的是觉悟。觉悟了,要向究竟圆满的道路上去走,这是真聪明人,真觉悟了。世出世间法,我们讲出世间是超越六道,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十法界里头佛法统统放下,我们才能超越十法界。

  你为什么超不了?悭贪。所以这经上讲『悭者为赞施』,那你要有善巧方便。《涅盘经》上说悭者之前不赞布施,所以你要有善巧方便。他要贪财,或者是贪聪明智慧,或者是贪求健康长寿,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很小气,他不肯布施,你要看机缘。在机缘许可的时候,或者是有很多人在一起聚会,你教这些大众怎样能够真正获得我们这三个愿望,我愿意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你可以给他详细解说,佛菩萨在经教里面所说的,有理论,有方法,确实能够收到效果。

  你想发财,发财有因、有缘、有果。现在年轻人,哪个不希望发财?所以在学校里面,商学院的学生最多。学工商目的就是发财。真的能发得了财吗?商学院里面毕业的学生很多,将来在商场上真正有成就的有几个人?不是每个学商的统统都发财,也不是每个学商的,成绩优秀的都发财。我看到的,十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多半变成什么?都变成教授,都留在学校教书。

  我曾经有一次跟校长开玩笑。校长请到的是美国学校里头权威的教授到学校来讲演,我也在座。我听了之后跟校长说:不以为然,你说他是教商科权威的教授,他自己没发财。自己没发财,一生都当教授。教授待遇不多,他怎么能教别人发财?现在时间到了,这个问题我下一节课跟诸位细说。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来谈谈「布施」,前面我讲到,有一次我在学校,我们学校商学院的大楼落成,我也参加开幕典礼,典礼上学校请了一位美国著名商学院的教授来讲演。我听了之后有很深的感慨,因为刚好校长坐在我旁边,我们很熟悉,我跟校长叹气,我跟他开玩笑,我说:商学院的课程我也可以教。他很惊讶!我说:你看看这著名的教授,他一生研究工商管理,他没发财,一生都做教授,虽然有一些公司请他做顾问。他能够教学生们发财吗?

  接着我就说,一个人一生当中真的发了财,他必须要具备两种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这些教授,那么多优秀商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拿到博士学位,一生没发财;他懂得经营的这些理论跟方法,一生发不了财。这是什么原因?我举了一个比喻说,譬如学农,农学院的,他确实学会种植,懂得种植的方法,知道分析这些土壤、空气、阳光、肥料,怎么施工他很内行。他学的农是这些。可惜什么?他没种子,所以他一生发不了。我跟校长说,我有种子,我也懂得方法,我要来教的话,肯定那些学生个个发财。他就笑起来。

  种子是什么?佛经上讲的财布施。你不肯布施,你没有财的种子。我们一般人、东西方人也都相信算命,你看算命的算你有没有财库,财库从哪里来的?财库,过去生中有没有修财布施。这看相算命的能看出来,宿世的,那是因。如果你这个财库非常充实,你将来一定发大财。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赚钱,他命里头有钱,那个财富自然源源不断而来。如果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吝啬,都不肯布施,那你的财库就空了,没有财库,你怎么能发得了财?你只能给别人去打工,赚一点钱维持你的生活,这就算不错;一生能够不挨饿,清苦的生活过一辈子就相当不容易。

  你看这世间挨饿的人多少?受冻的人多少?都有原因,前世没修。前世没修,命里没有财库,有没有办法来改善?办法有,只要你懂这个道理,你从现在起真的肯干。过去生中我没有财库,我们这一生中可以来累积财库,充实财库。怎么做?布施,欢喜布施。布施没有钱,一块钱、两块钱总有,诚心诚意去布施,诚心、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自己不知道。布施的时候真诚恭敬,没有欲求。你有欲有求,你就有范围,就不大;没有欲望,没有希求,这布施功德就跟虚空法界相等。欢喜布施不求回报,你能这样做,坚持一直做下去,做个几年,做个几十年,你的财库慢慢就满了。年轻的时候没有财库,算命的讲,你先天没有财库,后天你把财库充实起来,晚年的福报现前,年轻时候很苦,晚年富裕。这个道理很深,只要你相信,你真肯去干,确实有不思议的效果。

  《了凡四训》就说这个道理,印光大师一生提倡这本书,讲得真好,理讲得透彻,方法讲得详细。你只要能够依照这个理论,依照方法去修学,没有财库的人能够获得财库,没有智慧的人能够增长智慧,短命的人能够健康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什么?这是小果,这不是大果报,小果报!大果报,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大果报。大果报尚且能得到,何况这个世间小果报哪有得不到的道理!得不到是什么?你一生在那里勤勤恳恳的去工作,还是发不了财,还是不开智慧。你不懂理论,你不懂方法,虽勤奋还是得不到。所以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这一生也是给大家现身说法。我年轻的时候看相算命的都说我没有财库,一生贫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这说明什么?前生所造的不善业。寿命短,只有四十五岁;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他五十三岁,我还比不上他。我非常相信,我相信倒不是迷信,现在一般人讲科学,科学讲遗传。我家里面已经三代了,我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没有过四十五岁,所以我认为这是遗传,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大概是很可能。我也没有求长寿,我就把我的寿命定在四十五岁。遇到佛法,我要在这个时间当中成就,所以对于世间就看得很淡,希望四十五岁能往生,不再搞轮回。

  这功夫能够得力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人要常常想到「死」,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好争的?我既然命给人算定了,我也相信,不放下也不行,与其用那么多精神跟世间人争名闻利养,不如拿这个时间、拿这个精力好好去念佛,好好的来学经教。我出家的时候,三个人好朋友,法融法师、明演法师我们三个人一同受戒,三个人同年,命运都一样。算命给我们讲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们像三兄弟一样,四十五岁那一年二月法融走了,真的!五月,明演走了。我平常都不生病的,七月生病,我就知道时间到了,所以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知道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你的寿命到了,你看医生有什么用处?念佛求往生。念了一个月病好了,这就没事了。我没有求消灾延寿,没求;我也没求发财,也没求聪明智慧,什么都没求,只求希望能往生净土。

  好象过了二、三年,应该是在五十岁左右,甘珠活佛在,也是老朋友,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有一天我们在善导寺碰到了,他特别找我,他说:你来,我有话跟你讲。他年岁比我大,大概大十几岁,我对他很尊重,是一个好法师。我说:佛爷,有什么事?他说:从前我们在你背后都说你。都说什么?说你人不错也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个事情当面说可以,不必在背后,我不忌讳,我很清楚。他说:现在你不一样了,你那个命完全转过来了。我说怎么?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说法功德很大,全转过来了。他说:你不但将来有大福报,你的寿命很长。给我说这些事情。第二年他就走了。那时候还有几位法师,我们一起在座的。这几位法师听到之后,法师!你会看相,替我看看、替他看看。甘珠活佛笑笑完全没有理会。我是一点都不奇怪,也没有欢喜心,平平淡淡,一生就这么过,就这么样子,财施、法施、无畏施。

  别人供养我的,我都布施。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所收的一切供养统统印经布施,印经、印善书。他把十方的供养,在苏州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佛经流通处。自己还有个厂,印刷厂,专门做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做成功。如果那个财力(财力也不容易,也不会很多)分散了的话,你什么事都做不成功。不是大福报的,力量不可以分散,集中在一点,做一桩事情做成功。所以我就学他老人家印经,我没有他的福报大,他自己可以搞一个小印刷厂,我们做不到。最早,别人提倡印经,我们讲附印,他印一千册,我印个十册、印个五册,钱很少;以后慢慢供养多了,我可以印一百册,可以印二百册;逐渐到我也有能力去印一千册、印二千册,专门干这桩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我喜欢放生,无畏布施。还有少许的钱送到医院做贫穷人的医药费,医院也收,这都是属于无畏布施;印经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经典是法,你的成本是财。

  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这一生乐此不疲。晚年的福报是预想不到的,没想到的,居然有能力布施《大藏经》。我印《大藏经》,包括现在在印刷厂里还没有出版的,从过去买来送人的,以及以后好几次跟别人合印,现在是自己印的,我算一算总共数字全部出来的话,这个数字超过五千套,这是没想到过的事情。世界书局出版的《四库荟要》,这大书。我向它前后(这是分很多次)一共买了四十九套,这大书分送给各个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每个省,每个自治区、特别市,选一个大学,总共送了三十二套。还有一些在国外的,国外的大学图书馆,他们有研究中文,我也很欢喜的供养他们。财富愈施愈多,真的是从学佛这么多年来,有求必应。这也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早年我想求的就是经本,跟李老师学教需要参考书,而且那个时候很多经典都找不到,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印刷术进步太多。我初学佛的时候还没有照相制版,排字排版工程很大,以后这照相版出来了,太方便。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很感激香港智开法师。在那个时代需要参考书,我就求助于他,请他帮助我在香港这边去找。那个时候所找到的,都是从大陆流通出来的线装书,古籍。在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不要这个东西,很多都烧掉。所以很多是拿到这边当废纸来卖的,很便宜。真好!国宝。

  我得到这些书之后,很好的东西,看到什么?外面都找不到,没有流通的,我就发心倡印,提倡我们来翻印,所以也印了不少。这一翻印,这个书就不会失传。印的数量多,都分散了,纵然有灾难,也不可能这些书全部都消失,不可能,一定还有很多存在世间,这样就把古籍保存下来。所以我当时印书是两个目标:一个是我们现前需要用的,另外一个就是保存古籍。我觉得这个方法是最妥当的。分送给国外许多图书馆,我们有目标,我们知道怎样做法。

  所以你仔细想想,三种布施具足,具足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求果报,果报自然现前。现前,我们始终是以平常心来看,没有欢喜,还是一个念头,只求往生。为什么?我们现在晓得也非常的肯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往生才是究竟,一定要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成就究竟圆满的果德。然后才能像诸佛如来一样,应化在十法界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首先帮助他转恶为善,此地这一段经文就是转悭贪为布施,这就好了,他真的就得度。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这个念头一转,人跟饿鬼道的缘就断掉了,决定不堕三途。这叫做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凡是喜欢布施的人,他将来来生人天两道。财色名食睡这个念头没有断,在欲界。欲界有六层天,一层比一层殊胜,那个福报之大,我们都没法子想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上去是四王天,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它的一天等于我们五十年,寿命五百岁。你看这个福报多大!再往上去忉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西方人讲的上帝可能也是忉利天。生忉利天的条件,修上品十善。换句话说,十善业道百分之百的做到,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十善业相应,这个人将来生忉利天。忉利天那个福报就比四王天加上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寿命一千岁。大致上一般修福的人,修大福报,心地非常善良,多半都是生四王、忉利。

  再往上面去,上面还有四层天,那要修清净心,要修慈悲喜舍。清净心就是禅定,修,有一点禅的功夫,但是禅还不到家,没有达到禅定的标准。如果达到禅定的标准,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在欲界天。禅定的标准,由此可知,你的欲没有放下,色界天就没有分。这个欲是财色名食睡,心里头真正不染,没有贪染,这个人定功成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的放下,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色界天去,色界天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没有放下,随着你的修养,对贪染有轻重差别不等,愈轻的往上去,愈重的再往下面。所以最淡薄的,他化自在天;再其次的,化乐天;再其次的,兜率天;再其次的,夜摩天。

  由此可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有,可以受用,决不能贪恋,贪恋就错了,贪恋是饿鬼道去了。如果你有福报,那你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我有福报,我的福报跟大家共享,现在所谓是我们跟众人分享,这个人的福报就愈来愈大,他不是独享。独享,再大的福报很快就享尽;如果与一切众生共享,那他的福报是享不尽。与一切众生共享,就是布施。

  财多施财,真正明白佛法所讲的道理,佛法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真正通达明了,欢喜布施,毫不吝啬,愈是布施干净愈痛快。这里施了,那边就来了,源源不断而来,源源不断的布施。自己需不需要?不需要。生活一定要保持正常,这是健康之道。所以佛弟子常常要想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世尊福报大,你看每天还是三衣一钵出门去托钵。那在一般人讲要不要改善我们生活水平?佛没有这个念头。

  我们在国外,大概现在国内情形也差不多,国内都向国外学习。早年我住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住的那个区,美国居住的环境都是分区,用什么标准来分?用收入。我们那个区大概每个月收入两千块钱左右,住在这个区里大家都差不多。如果这个区里面有一个人升级了,在公司工作多年升级了,升级当然待遇就提高,他每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块钱。没几天,他就搬家了,他要搬到三千块钱那个区,要搬那边去。那边每个月消费大概三千块钱,我们这个区每个月消费不超过两千块钱。随着他的工作待遇上升,常常搬家,换家,非常辛苦!不像中国人。中国人的观念,如果我有三千块钱的收入,我住在两千块钱消费区,我过得很舒服、很自在,我每个月还可以有一千块钱储蓄。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他一定把他的收入花光,年老的时候靠国家的救济金,住老人院、靠救济金,靠这个生活。

  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总希望有多余的,外国人总希望把它用得干干净净。所以外国一般公司机关发薪水,叫周薪,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发。为什么?一个月发给你,可能几天就花光了,你后面生活就困难。中国人懂得积蓄,外国人没有这种概念。所以中国人在外国一般经济环境都相当稳定,几乎都有储蓄。这是一种美德,年老的时候可以不求人,平平安安度过自己的晚年。外国人到晚年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生活这么自在,他也很羡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命里的财库已经花光,晚年已经空空如也,靠救济,不像中国。你看中国人懂得积蓄,晚年财库里面很充实。

  所以我们要希望财用不缺乏,就是物质生活不缺乏,你要懂得财布施;如果你希望聪明智慧年年增长,你就要修法布施;你希望自己这一生健康长寿,那你一定要懂得无畏布施。真干!不要恐惧,不要疑惑,不要退却,勇猛精进,这三样东西必定得到。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在家的,在家的多。在家同学他们听了之后,真干。干了几年来告诉我,他说:师父,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做生意赚钱愈来愈多,他愈多就愈做好事,多做好事,正确!天天听经,天天念佛,智慧增长,真的是健康长寿,他都得到了。从哪里得来?全是在经教里头学习到的。

  不喜欢学经教的人,这个缘就没有。现在经教流通非常普遍,不能说没有这个缘分,甚至于现在的网路、卫星这个缘已经送到你家里来了。问题是你有没有觉悟?你有没有去接受它?不像从前,从前是真难。听经一定要到寺院,法师讲经要到那边去听;现在不必,可以家里面打开网路就能收到,不用出门。出门,尤其是下雨天、下雪天,很冷很不方便,现在在家里面都能收看。

  增上缘具足,亲因缘具足,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都有佛法的种子,这亲因缘具足;你所缺乏的,所缘缘跟无间缘。你对这个不认识,对这个没有兴趣,这是所缘缘缺乏;或者接触之后,听个一、二天不想听了,常常中断,无间缘缺乏。增上缘,我想不是问题,除卫星、网路之外,光碟现在是最方便的,流通成本最低的,有音声、有字幕、有画面,而且可以反复不断的观听,这在过去半个世纪以前的人都没有这个福报。我一九七七年到香港来讲经,那个时候是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录音机。那时候这机器很贵,而且很笨重。这一台机器,好大的一个箱子,用的是磁带,那么大盘的磁带。那是最早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普遍,哪有现在这么轻便。随身听,小机器一点点大,听说最新的机器很小,像一支钢笔一样,放在身上可以听几十个小时,愈来愈方便。这就说明增上缘没问题,问题是怎样帮助这些众生认识佛教,这很重要。

  我自己是从这过来的。我在没有接触方先生之前,对佛教不认识,以为它是迷信,所以不接触。明了之后,这才到里面来寻宝,真的发现宝藏,这里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一生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要不是他给我介绍,一生都不可能接触到。没有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会接近它。所以《认识佛教》我讲过几遍,讲这个题目,现在有光碟流通,也有小册子流通,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的四众同学要发心学布施。现在布施,你要说哪一种东西圆满功德?财法无畏统统具足无过于光碟。这一个光碟很便宜,成本好象很低,一、二块钱。你能够经常送给你这些亲戚朋友,你自己在听经,觉得哪一段讲得你最有受用,听得最欢喜,你就拿这一片;我们这个道场也有大经,也有单独一片、二片特别提出来流通的;介绍给你的亲朋好友。他要是真听了,不听也没关系,反正成本很低,他放在那里,不定哪一天他有了兴趣,偶尔来看一下,他一看他就明白,你就度了他。「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明了之后,他就能够转恶为善。悭贪是恶,布施是善,他能够回过头来,说不定从这个地方就把他整个命运转过来。在佛法里头转过命运的不止我一个,在家出家很多!只要你真正肯学,学太重要了,学你才能明理。理明了之后,你的信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你有智慧,你才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这就是应该怎样做人,在这一生当中我想成就什么,没有做不到的,有求必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