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和布蕾妮是那一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与古琴曲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58:41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与古琴曲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或“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古琴曲《孤帆远影碧空尽》欣赏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Musicid=9636&urlid=1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受文人喜爱的乐器之一,中国传统文人所喜爱的四艺中“琴棋书画” 更以琴为第一,可知琴在文人意识中的重要位置。据此似乎也可以说一位出色的琴家,也必将是一位精熟文学诗词与乐律弦乐的传统文人。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先生,似乎可以算是这样的人物吧!         最近有一本书名为《唐人诗意》,此书副标题为“琴与箫即兴作品演奏集”,此书为仿古籍排版印刷自印本。李祥霆先生以十句唐人诗词为题,以古琴或箫作即兴演奏而录制成一张CD。这十句唐诗依次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窗含西岭千秋雪”、“卧看云起”、“星垂平野阔”、“长河落日圆”、“天地一沙鸥”、“野渡无人”、“月是故乡明”、“独钓寒江雪”、“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本书就是对于这次CD录制的介绍,书中还收录李祥霆先生的书画作品多幅,也摘录了英法两国专著以及音乐刊物对于李祥霆先生琴曲艺术的高度评价文字,还有李祥霆先生的个人简历以及他所撰写的论文《古琴即兴演奏艺术》一篇,有李劲风撰写《后记》一篇。         李祥霆先生为满族人,自幼喜爱音乐、文学以及绘画,中学时学习洞箫并对古琴产生兴趣。一九五七年,十七岁的李祥霆先生赴京拜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为师,同时师从溥雪斋先生、潘素先生学习绘画。一九五八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先生学琴。李祥霆先生一九八九年赴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教授古琴和洞箫。他的长篇论文《古琴即兴演奏艺术》初稿即写于这一时期,本书中所收为二〇〇一年修订稿。          李祥霆先生为古琴即兴演奏的研究者,也是古琴即兴演奏的身体力行者。这本《唐人诗意》亦即“唐人诗意”古琴CD就是本书后记作者李劲风出题,由李祥霆先生即兴演奏而录制的 CD。李劲风在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八日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即兴演奏艺术是自发性与偶然性的演奏艺术,是音乐家根据即时的、创造性的随想进行的演奏,既没有事先写成或印成的乐谱,也不依靠草稿或凭借记忆的帮助。即兴演奏艺术是演奏家的艺术,又是作曲家的艺术。音乐家将演奏与创作同时完成,不能再有任何的润湿或修改,籍此使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得以最为自由的表达,灵感与技巧得以最为直接的展现。这是音乐智慧的至臻至美境界,也正是许多音乐家所追求的至高理想。一九八四年,李祥霆先生在香港中国音乐节上首次公开论述并示范古琴的即兴演奏艺术,此后,虽然李祥霆先生经常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上以古琴或箫做命题或无标题的即兴演奏,也曾在陆续出版的唱片中收录过古琴的即兴演奏作品,但迄今为止,尚未举办过全部即兴演奏的个人音乐会,也未出版过全部即兴演奏作品集。姗姗来迟的这部琴与箫即兴演奏作品集,既是李祥霆先生首部即兴演奏作品集,也是世界首部中国器乐即兴演奏作品集。十月三日,我们议定由唐代著名诗作中撷取佳句十则,用做标题引发。“卧看云起时”中的“时”及“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因已涉入心境的变化而删去。录音于十月十日、十一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四个秋夜,用八个小时完成。之前未作任何准备,甚至琴或箫的曲目都未作划分。我将标题抄在纸条上,随意拈取报出,李祥霆先生稍稍静默入境,即开始演奏。心物两忘,弦指相合,唯意所拟,叹为观止。十月十日、十一日录完八首琴曲,其中《长河落日圆》、《窗含西岭千秋雪》、《春风又绿江南岸》、《孤帆远影碧空尽》均仅演奏一次而成。十月十二日,又以《长河落日圆》和《卧看云起》两首录音用箫作二度即兴。二十二日录完余下两支箫曲。《琴赋》有赞“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信哉斯言。琴的声音拾取一直被录音界视为大难,因其音量细微,音色特殊,往往顾此失彼。以往录音因条件所限,声场位置未及细致考量,更因审美取向各异,或夸大低音,或加重混响,入耳一片混沌,常为琴之神韵难传而遗憾惋惜。尤其中国制作者,常是当局者迷,反不如国外某些录音结果再现准确。此次录音径取自然,戒伪求真,可谓兼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