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霉素痤疮水:百家姓氏大全——姓氏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8:01

百家姓氏大全——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

来源网络,恐有遗漏,不足之处请谅解

 

 

赵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孙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周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王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冯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韩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杨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许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施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张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孔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严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华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魏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盛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林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曾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严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华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陶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谢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章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潘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范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彭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昌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马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酆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鲍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史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廉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贺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邬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安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常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时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傅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皮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伍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余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元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顾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孟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黄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和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穆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萧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邵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狄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计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危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娄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路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路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1、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 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3、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因以为县(即潞县),居者氏焉。

     4、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路姓始祖的繁荣滋长于潞子一带,已经有了悠长的5000年时间,他们当初是由于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却由于路姓人士的世代绵延而闻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异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姓纂系此时之作),便已经从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渐迁到了陕西的阳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陈留等地,可见得路姓子孙的播迁,也跟其他许多古老的姓氏一样,是自北而南,然后遍及于全国各地的。

  不过,我国后世的路氏,并非仅仅只有源自炎帝神农氏的一支,他们的组成份子较多,有的是帝喾高辛氏的后裔,有的来自五胡乱华时期的外族,有的则是满洲旗人的后代,至少有5种不同的来源。

  这个集天下精英于一堂的古老姓氏,很早便在我国历史上出人头地,汉代路温舒和路博德的事迹足以说明。路温舒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律学家,他在1900年前的西汉宣帝之时,就主张“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则太平之风可兴”。堪称法律之学的先知;路博德,则是汉武帝时随霍去病六击匈奴建立不世奇功的名将,曾被封为符离候显达异常。

地望分布

     河北大名县,河南襄城县,河南开封,河南洛阳市。

    《姓纂》的有关路姓记载是这样的:“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今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望出阳平、襄城、陈留。东阳、河南。”

郡望堂号

  汉置内黄郡,现在河南省内黄县。

历代名人

  路博德——汉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劳,杀敌勇猛,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符离侯。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年32岁。

     路振——字子发,宋代湘潭人。淳化年间(公元990 - 9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左司谏等。振文词秀美,尤善词,多警句。科举时,宋太宗试《卮言日出赋》,应试者数百,名人亦有难色。时振尚不知名,然其赋典故尤丰,太宗十分赞许。

     路博德——西汉西河郡平州人。任右北平太守,随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离侯。后封伏波将军,伐破南粤

 

 

娄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一、姓氏源流

     娄(Lóu)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传至第五王为少康。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把少康的后裔东楼公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遂为杞国。春秋时,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被迫东迁,后来定居于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封在娄邑(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遂以地名为姓,称娄姓。

     2、出自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匹娄(又称疋娄)氏、伊娄氏、盖娄氏、乙那娄(亦作壹那娄、一那娄)氏,入中原后一并改为娄姓,亦称娄氏。

     3、以国名为氏。《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有邾娄国(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子孙有以娄为氏,是娄氏的又一支。

二、迁徙分布

     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娄姓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把夏帝少康的后代东楼公封于杞国(河南省杞县)。至春秋时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威胁下被迫东迁,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省诸城西南),后来以娄为姓。此外,北魏时匹娄氏、伊娄氏、乞娄氏、乙娄氏都有人改姓娄。娄姓望居谯郡(今安徽省境内)。西汉初年有大臣娄敬,因建议刘邦入都关中有功,被赐姓刘。刘邦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被采纳。

三、历史名人

     娄 坚:明代诗人。经明行修,工诗善书,时人合唐时升、陈嘉燧、李流芳及娄坚诗刻,谓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娄 忱:明代学者,传父学,十载不下楼,从游者甚众,学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为巢而读书者。

     娄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节。时仁宗赵祯刚出世,啼哭不止,知娄僧有奇术,遂召入宫。僧按幼主头顶,曰:“莫叫,莫叫,何以当初莫笑。”哭声乃止。

     娄 妃:明代上饶人娄谅之女,嫁宁王朱宸濠为妃,有贤德。宁王起兵谋反,娄妃屡谏不听。兵败被杀。临终前叹曰:“昔商纣听妇人之言而亡,吾不听 妇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蒋士铨写《一片石》,《第二碑》两传奇, 哀悼此妃。

娄 谅:字克贞,上饶人。少有志绝学。闻吴与弼在临川,往从之。一日,与弼治地,召谅往视,云学者须亲细务。谅素豪迈,由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身亲之。景泰四年举于乡。天顺末,选为成都训导。寻告归,闭门著书,成《日录》四十卷、《三礼订讹》四十卷。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附《冠义》之类。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其为诸儒附会者,以程子论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采三传事实,言:“是非必待三传而后明,是《春秋》为弃书矣。”其学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然其时胡居仁颇讥其近陆子,后罗钦顺亦谓其似禅学云。

     娄师德:唐朝大臣。曾任监察御史,应诏从军,功吐蕃,八战八捷。后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掌管朝政,总管边要达30年之久。为人宽厚,能容人。他的弟弟当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时,他问:“容宠已极时,你怎样避免别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说:“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脸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说:“不要抹掉,要心平气和地让唾沫自己干掉。”

     娄云庆,湖南省长沙人。咸丰十年,小池驿之战,功最,擢参将。克宁国,以提督记名,赐黄马褂。捻平,云庆请归养。光绪初,复起授正定镇总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归,卒于家。

娄仲英:元代画家,善山水,《山居图》颇为有名。

     娄梦侠:原名娄培儒,又名娄子征、娄子珍,1906年生,江苏省邳州市薛集乡娄楼村人。幼读私塾,15岁后次第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邳县甲种师范学校就读,受进步思想熏陶,经常参加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1927年秋随北伐军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训练所,同年由宋绮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四月毕业,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长。1931年因被列入国民党邳县当局“清党”名单,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东灌沭(东海、灌云、沭阳)联合县委工作,秘密组织农民武装斗争。身份暴露后,奉调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不久调至中央保卫局,参与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保卫工作。1932年奉调中央苏区,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侦察部长,翌年8月任保卫局长;10月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在赣南不幸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娄梦侠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同年6月9日,笑赴刑场,慷慨就义,时年29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

谯 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县)。相当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2、堂号(缺)

【娄姓宗祠通用对联】

〖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绪演娄邑;

芳传东阳。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娄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谯郡望族;

宗仁名官。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娄姓郡望谯郡。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曾任监察御史,应诏从军,攻吐蕃,八战八捷。后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掌管朝政,总管边要三十余年。后多次主持屯田积谷事宜。

和亲献议;

盛德容人。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齐人娄敬,刘邦在洛阳时,他建议定都长安,被采纳,赐姓刘氏,封关内侯。当时,匈奴冒顿(Mò dú 音墨独)单于兵力强大,多次侵扰汉朝北方边境,他又献上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受命与匈奴签订和约。因吕后不愿女儿鲁元公主远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后建议迁徙战国时六国贵族的后裔及豪强大族十余万人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势力。下联典指唐代郑州原武人娄师德,字宗仁,进士出身,上元初任监察御史。仪凤年间,参加对吐蕃的战争,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担任营田事,带领将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则天手诏嘉奖。后两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军营田大使。他常识渊博,器量宽宏,勤于政事,主持边防事务三十余年,政绩显著。

谯郡世泽;

御史家声。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娄师德事典,上元初,为监察御史。

贤妃明察;

高僧止啼。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娄妃,为明宁王宸濠妃。濠谋逆,妃屡谏不听,及败,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妇言亡。清蒋士铨为谱《一片石》、《第二碑》两传奇以哀之。下联典指宋僧娄道中指有七节。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宫,摩其顶,啼遂止。

五侯上客;

一代儒宗。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娄师德事典。下联典指明·娄忱事典。

〖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名画山居图;

经学子敬集。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画家娄仲英,善山水,《山居图》颇有名。见成廷珪《居竹轩集》。上联典指明代学者娄枢,字子敬,嘉靖举人。河内人。知广宗县,颇留心经世之学,有《娄子敬文集》。

德感诸学士;

诗列四先生。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学者娄忱,字诚善,上饶人。传父学,二载不下楼,从游者甚众,学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为巢而读书者。下联典指明代诗人娄坚,字子柔,万隆间贡生,经明行修,工诗善书,时人合唐时升、陈嘉燧、李流芳及坚诗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娄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彦发太常博士;

存仁天下清宫。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资政殿学士娄机,字彦以,嘉兴人。曾官太常博士秘书郎、吏部侍郎,进参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称奖人才。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下联典指明代进士娄志德,字存仁,项城人。知赵州,有惠政,累迁福建布政使,巡先山东,尝著《两浙赋役全书》,卓有实济。京师语曰:“天下清官娄志德”。

〖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七节僧禁啼幼主;

一片石哀悼贤妃。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僧娄道中指有七节。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宫,摩其顶,啼遂止。下联典指娄妃,为明宁王宸濠妃。濠谋逆,妃屡谏不听,及败,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妇言亡。清蒋士铨为谱《一片石》、《第二碑》两传奇以哀之。

〖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文武全才,不惟八战八克;

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佚名撰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侍御史娄师德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娄某,为娄师德弟。赴任前,师德曰:“庞荣已极,人所忌也。将何以自免?”弟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师德曰:“适逆其意,止使用权自干耳!”

 

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 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灭亡,子 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

堂号

  据《姓苑》记载:“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上封之于宋。传国36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梁国、广平。

历史名人

     谈迁——字孺木。清朝海宁人,明季诸生,入清隐居不出,好审古今治乱,尤熟于历代典故。有《国榷》、《枣林集》、《北游录》、《西游录》、《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海昌外志》等书。

  谈荔孙——字丹崖。祖籍江苏无锡,寄籍山阳(今淮安)。曾赴日本留学,攻读银行经济专科,毕业后在日本银行实习。回国后应张謇之聘,回国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银行科主任教习;获商科举人,调任大清银行稽核。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聘赴南京财政部任职;同年大清银行清理结束,另组中国银行。民国7年调任北京中国银行行长。次年3月,大陆银行成立,设总行于天津,设分行于北京,任董事长。民国9年4月,辞去中国银行职务,专任大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职。民国20年大陆与金城、中南、交通、国华四银行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任公司董事。民国21年春,应傅作义之请,以财力支持傅在绥筹建毛纺织厂。民国22年(1933年)2月在北平病逝。终年53岁。

 

 

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发源于今山东宁阳。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其后代以国名郕为姓,后有的去邑为成姓。

     出自姬姓,发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称为郕邑的地方,即今河南范

县濮城一带。季戴也在郕邑建立了郕国,其后代也以国名郕为姓,后改郕为成,形成了成姓的一支。

  出自芈姓,始祖为成虎。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孙以王父之字为姓,遂为成姓。

堂号

  "永敬堂":春秋时,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接拜子路为师。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子路问他,他说:"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行年70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点头说:"你真是君子啊!"

历史名人

     成公: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成遵: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伏姓源自风姓,望出太原。

  出自风姓,世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

  赐为伏姓。北周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

聚集地(迁徙分布)

  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

堂号

  "藏授堂":伏胜,字子贱,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以后,伏生扒开墙头,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21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汉文帝时,他已90 多岁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 错记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

历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结网、打猎、饲养畜禽以充靤厨,故又称包 。他始画八卦,造书契、建都于陈。在位115年。

  伏胜--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使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古文《尚书》是也。自己撰有《尚书大传》。

  伏允--唐朝吐谷浑吕夸子。惰开皇末国乱,国人杀其兄而立之。炀帝即位,令铁勒击破之。允东保西平境而复破之,遁客党项,大业末始复其故地。高祖即位,与之通和。贞观年间拘留唐使为由,诏李靖等往讨破之,其子顺举国降,允遂自尽而死。

  伏龙--原名维景,改名龙,字云程。江苏埠宁县人。幼年入安徽武备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赞助熊成基举,避疑改名龙,转入第九镇三十三标,充上士。辛亥革命时策谋响应,参加雨花台之役,失败后退镇江,民军攻南京时任营长。旋率军攻克彭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隶节九师,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民国2年春,二次革命后,赴南京任第六师师长,失败后退居上海。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奉命图长江,派人至江阴,说服军队独立自任赴通州运动独立,密泄被捕,后就义于通州。时年32岁。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追正其为陆军中将。

 

 

计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计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源自姒姓,是禹的后代,以封国为姓。夏商时有计国(在今山东胶县西南),是夏禹后人的封国,计国被周人灭后,禹的后人就以封国名命姓,遂成计氏。

  出自少昊金天氏,形成于西周初年,系以地名命姓。周武王封少昊之后于莒,建都于计斤(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即《左传》中所说的"介根"。莒国王族的后裔,以祖上建都地名命姓,成为计姓的又一支。

  为他姓所改。《通志.氏族略》载:"辛氏改为计氏。"计姓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堂号

  "晋鉴堂":南宋时候简州知州计有功在临时首都向皇帝献了自己写的《晋鉴》,要皇帝以东晋偏安当镜子,去恢复中原。后来被提举两浙平盐公事。

历史名人

  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

  计礼: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顺进士。以画菊,落笔皆用草书法。时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

  计楠:清代画家。官函吉安训导,耽著迷,精绘事,尤喜画红梅,时称计红梅。有《一隅草堂稿》。

  计默:清代诗人,文学家计东之子。濡染家学,以诗文游四方,工入太学。有《菉村诗抄》。

  计然:春秋时越国学者,一名计研。其先为晋国亡公子。本姓辛。后改姓计。他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博学善计算。  

  计有功:宋代右丞议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简州时,有政绩,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因功为张浚从勇,尝居浚幕府。绍兴中谴诣行在奏封,献所著《晋鉴》。又有《唐诗记事》传世。

计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计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源自姒姓,是禹的后代,以封国为姓。夏商时有计国(在今山东胶县西南),是夏禹后人的封国,计国被周人灭后,禹的后人就以封国名命姓,遂成计氏。

  出自少昊金天氏,形成于西周初年,系以地名命姓。周武王封少昊之后于莒,建都于计斤(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即《左传》中所说的"介根"。莒国王族的后裔,以祖上建都地名命姓,成为计姓的又一支。

  为他姓所改。《通志.氏族略》载:"辛氏改为计氏。"计姓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堂号

  "晋鉴堂":南宋时候简州知州计有功在临时首都向皇帝献了自己写的《晋鉴》,要皇帝以东晋偏安当镜子,去恢复中原。后来被提举两浙平盐公事。

历史名人

  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

  计礼: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顺进士。以画菊,落笔皆用草书法。时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

  计楠:清代画家。官函吉安训导,耽著迷,精绘事,尤喜画红梅,时称计红梅。有《一隅草堂稿》。

  计默:清代诗人,文学家计东之子。濡染家学,以诗文游四方,工入太学。有《菉村诗抄》。

  计然:春秋时越国学者,一名计研。其先为晋国亡公子。本姓辛。后改姓计。他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博学善计算。  

  计有功:宋代右丞议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简州时,有政绩,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因功为张浚从勇,尝居浚幕府。绍兴中谴诣行在奏封,献所著《晋鉴》。又有《唐诗记事》传世。

 

 

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因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谯明氏的后裔,为“四佐”之一。明由的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得到明姓。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虞国公族的后代。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视,字孟明。是一个将军。取得过很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晋国的军队,为秦国的西部称霸打下了基础。孟明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改姓明。成为明氏的一支。

  出自北魏时的鲜卑族。北魏时候由一支鲜卑族姓斗眷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时候改姓明。

  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的红巾军领袖本来叫旻玉珍,后来因为信奉明教而改姓明。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也改姓明。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明姓的望族居住在吴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

堂号

  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历史名人

  明克让:字弘道。隋朝平原人。少好儒雅,博涉书史,三礼礼论,他都有钻研。天文历法、占卜他都深有研究,各得其妙。先在梁朝作官,后又在周朝作官,累迁司调大夫。文帝受禅后,被拜为率更令,进爵为侯。对当朝的实事,他经常发表有见地的议论。著作有《孝经义疏》、《古今地带记》、《续名僧记》等。

  明玉珍:元朝随州人,元末农民大起义时率众加入红巾军徐寿辉的部队与元朝的军队交战,战争中眼睛受到到伤害。后来攻打重庆,攻陷了成都。后来徐寿辉被害,明玉珍以刘桢为参谋建立了以大夏为国号的国家。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关系很不错,经常书信往来。他在位五念后就逝世了,那时他才有36岁。

  明灿:字辩之,湖北浠水人。民国13年秋进入湖北陆军第四旅当兵,升至副连长。民国20年任陆军补充第一旅连长。民国26年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连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右臂受伤,随军队撤退。后来被保送到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六期受训。毕业以后参与马回陵、上高、高安等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时调升中校副团长。民国31年代团长职。民国36年5月十四日,在孟良崮战役中代理旅长,16日身亡。时年40岁。

  明山宾:梁代东宫学士,字右若,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博通经传,累官至东宫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存世有《吉礼仪注》等二百余卷。

  明安:清朝名将,天聪间从征察哈尔,攻打大凌河,有功。雍正年间被封为一等候,加字恭顺。

明亮:后魏阳平太守,字文德,平原人。性情文静厚道,知识丰富,很有才能。被授以勇武将军,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颇有惠政。

     明瑞:清代将领,满州镶黄旗人。初由官学生授为二等侍卫,乾隆间出征伊犁和缅甸,他都有很大的功劳,被授以将军的官职。后又为云贵总督事。存世的作品有《北窗吟稿》。

     明辰:清代画家,扬州人,号问焦,为建隆寺僧。爱好画梅,不去继承古人的风格,而是独创一体,潇洒自然,下笔很有情趣,他的作品到现在还有保留,都保存在《墨林今话》里面。

     明遐:梁代著名的宦官。

     明僧绍:南齐隐士,字陈烈,朝廷多次请他出去作官,他从来没有出去。他隐居在广郡崂山聚众讲学,高帝想与他见面,但后来他终于没有肯与高帝相见。

     明安图:清代数学家,蒙族人,字静庵。曾任钦天监监正。当时有西方人来华,介绍了圆周率等三个公式而却无法证明。安图经过三十年的刻苦钻研,终于获得了证明,并且发明了另外六个公式。曾经著《割圆密率捷法》,书还没有写成就死去了

 

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以国命名。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奭之后。召开康移封于蓟,其支庶子孙食采于河北巨鹿贝(三点水贝)水,建立了贝(右耳贝)国,为燕国附庸,其子孙遂以国名为贝(右耳贝)姓,后去邑为贝氏。这一支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

  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贝丘的人。以地名命姓,遂为贝姓。成为贝姓的一支。贝丘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

堂号

  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知东阿。为官仁察明恕(任是爱民,察是注重调查,明是清白不浑,恕是对人宽厚仁慈),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历史名人

     贝俊:唐代画家,工花鸟,犹工鹰鹘。见《历代名画记》。

  贝青乔:清代诗人,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鸦片战争时,曾为奕经幕僚,于浙东抗击英国侵军,目睹清政府腐败,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影响较大,有《半行阉诗存》。

  贝义渊:南朝梁书法家,吴兴人。书有《梁始兴忠武王萧詹碑》,现存江苏南京,碑文残损过半,留存的字,带有行草笔意,颇为雄难。

  贝钦世:宋代江阴知县,上虞人有惠政。县有运河久湮,贝钦世欲浚治之,大姓争捐金为助,不逾月而成。   

  贝琼:明朝文学家,字廷居,浙江崇德人。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与再,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摮删 鷶。有《清江文集》。

  贝泰:明代太学士,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后致仕卒。

 

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米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在现在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萨马尔汗的西南),是农牧业国家。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就形成米氏。

     源自芈姓,宋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姓氏考略》)

堂号

     "鹿门堂":宋代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历史名人

     米 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吴(今江苏苏州)人,定居润洲(今江苏镇江)。历任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等。

     米友仁:米芾子,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鲨儿,字元晖。宣和间应选入掌书学,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其画继承米芾传统,用泼笔法画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存世书画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

米喇印:清初西北回族起义领袖。甘肃甘州(今甘肃张掖)人。明末甘州军官。顺治授副将。五年(1648年)与丁国栋率农民起义,杀巡抚张文衡等,废清年号,建政权,受文武官员,连克凉州,兰州等州县,兵重十余万,后兵败阵亡。

     米万钟:明书画家,字友石。祖籍顺天。生平酷爱奇石,积蓄奇石甚多,人称友石先生。任江西按察使,为魏忠贤所恶,因而削籍,后官至太常少卿。

     米汉雯:清代人,米万钟之孙,好学,善写小令,书画继承其家法,人称小米,著有《始存集》。

     其他米姓人物:(米嘉荣(唐)米万钟(明),米汉雯(清))

 

 

狄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狄姓起源,有以下说法:

     狄姓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迁徙分布

  狄姓望族居住于天水、太原。

堂号

  梁公堂:唐朝狄仁杰两度为宰相,被封为梁国公。  

历史名人

     1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后来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

  2 狄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3 狄葆贤:字楚青,江苏溧阳人。戊戌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日本。清朝光绪十六年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败露后,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任江苏訾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后来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人名为姓氏。传说禹为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他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曾奉命治理洪水。拒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河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持续三十年的治水过程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继位担任部落联盟领袖。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称禹氏。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姓。春秋时,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子爵,为楚国的附庸,世称鄅子。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成为鄅姓。后来去邑为禹,表示亡国,离开了都城,称禹氏。

堂号

  惜阴堂 :因大禹惜寸阴而命名。

  十起堂 :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

历史名人

     禹之鼎:清代画家。康熙中任鸿胪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的手笔。

  禹 显:金朝人。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前来攻城,四次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 祥:明代仁寿县知县,处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禹万城:南北朝时常州刺史,政绩卓著

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毛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南北朝时有代北(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少数民族,世代为酋长,亦称毛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早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因此,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间,毛姓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为:今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几乎遍布江南。

  台湾的毛姓,位居第九十八位,也属大姓之列,多聚住在台南一地,其次是新竹、南投、彰化等地。台湾的毛姓后裔,就是在五代时自山西的西河一地,先迁江南,再徙入闽,然后,又于清雍正年间东渡过海,入居台湾的。根据台湾文献记载,毛氏入台情况如下,清代雍正末年(公元1735年),有毛、郭、蔡、尤、李、陈六姓,合垦今苗栗县苑里镇;道光年间(约公元1723年之后),有漳州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人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

堂号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攻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赵的条约回赵。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饿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历史名人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0月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批判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46年至1949年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毛 亨:西汉著名学者。相传是古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曾作《毛诗》,世称"大毛公"。《诗经》就是由《毛诗》传下来的。

  毛 晋:明朝藏书家。家藏书九万八千余册,历代藏书家无人能比。

  毛奇龄: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治经史及音律等,善散文、诗词,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

  毛 苌:西汉北海太守。为河间王博士,治《诗经》尤精。以诗授同国贯长卿,人称"小毛公"。当时诗者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立于学官。《诗经》经秦火后,唯《毛诗》流传至今,齐、鲁、韩三家皆亡。

  毛 记:明朝大臣。世宗即位,毛纪制策,拟定治国方针,建立功勋。加伯爵,为首辅。

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一、姓氏源流

     祁(Qí)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时晋国公族。据《元和姓纂》和《辞源》所载,春秋时晋献侯四世孙奚为晋大夫,食邑于祁(故城在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十五里处古县镇),遂以邑为氏。

     2、出自姬姓,黄帝之后。据《广韵》所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含祁姓。

     3、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据《姓氏考略》所载,帝尧伊祁氏之后有祁姓。

     4、据《路史》所载,少昊之后有祁姓。

     5、周时司马祁父之后,以名为氏。一说祁父乃管理兵甲之事的官职,后世以官命姓。

     6、出自他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奇德哩氏后改为单姓祁;清时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省)土司、甘肃碾伯县(今青海省乐都)土司为祁姓,乃蒙古人;土族祁嘎氏,汉姓为祁;今土家、彝、满、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祁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大夫。晋悼公时任中军尉,后因年老请退,初荐其仇人解孤代己,因解孤未及赴任而卒,又荐己子祁午以代,孔子赞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可谓尚公矣。”晋平公即位后,被任为公族大夫。本为姬姓,晋平公一年(公元前556年)食采于祁,遂以地为氏改姓祁。后世子孙遂尊祁奚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祁姓发源于祁地,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晋顷公十二年(前五一四年),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食邑亦被没收,此后祁姓子孙散居晋地。三家分晋后,发源于祁地的祁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散居开来。西汉时,见诸于史册之祁姓有杨王孙友祁侯它(一作祁侯),新丰(今陕西渭南西南)富人祁太伯。可见此际已有祁姓定居陕西。魏晋南北朝时期,祁姓见诸史册依旧鲜少,但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祁姓郡望有二:一为太原郡,一为扶风郡。表明此际至隋唐,祁姓家族曾长期繁衍于上述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声誉响亮,后期他地之祁姓亦多由此二处分衍而出。此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北民大迁徙的时代。由于北方士族大批南迁,祁姓南迁也势在必行,如三国时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祁庚,此际见诸史册者还有北魏佣ㄖ谓裆轿飨南兀┤似钕恕K逄剖逼冢钚赵诒狈椒植几悖裆蕉⒏仕喽加衅钚杖巳刖印A剿沃剩绕涫悄纤我院螅戏街钚罩鸾バ送鹄矗癜不铡⒔铡⒄憬⒔鞯鹊囟加衅钚杖硕ň樱厥凡嶂戏郊耸恳仓鸾ザ嗔似鹄础T┟鞒醯纳缁岫矗贾陆裰性⒒⒅心现厝丝谌窦酢C鞒酰轿髌钚兆魑鞒槎创蠡笔髑裥帐现唬环智ㄓ诮窈幽稀⒑颖薄⑸蕉不铡⒔铡⑸挛鞯鹊亍C髦幸兑院螅钚赵谌植几恪G逯幸兑院螅加醒睾V钚涨ǘ商ㄍ澹约澳涎笾罟H缃瘢钚赵谌植冀瞎悖纫越斩啻诵眨颊既鹤迤钚杖丝诘陌俜种氖摹F钚帐堑苯裰泄帐吓判械谝话偎氖逦坏男帐希丝诮隙啵颊既鹤迦丝诘陌俜种愕懔惆恕?/p>

三、历史名人

     祁   午:春秋时人,晋国大夫。祁奚之子。晋悼公四年(公元前570年),代其父为中军尉。晋平公时,曾率军至曲沃逐栾盈。

     祁   盈:春秋时晋国人,祁午子,晋顷公时大夫。家臣祁胜、邬臧易妻淫乱,盈将二人收捕。祁胜通过贿赂荀跞向晋侯进言,诬陷祁盈,祁盈遂被晋侯所杀。

     祁   纤:河东人,北魏时方士。相法高明,太武帝十分欣赏他,拜他为上大夫,不久被罢职。

     祁   序:江南人氏,宋代画家。工画花竹翎毛,兼长水牛及猫。

     祁   宰:江淮间人,宋金间名医。北宋末,以医术补官。金兵攻破汴京后,被俘,进而入太医院。累迁中奉大夫、太医使。后因上疏反对攻宋,被杀。

     祁   顺:广东省东莞人,字致和,号巽川,明代大臣。天顺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祁   敕:广东东莞人,明代官吏。正德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刑部郎中,以善决疑狱著称,民呼之为祁佛爷。曾外放出任饶州知府。

     祁   鹤:山西省安邑(今夏县)人,明代官吏。正德年间进士,累官至山东副使。嘉靖间镇压山西青羊山抗拒官府之民众,特受节钺。

     祁   焕:江苏省吴县人,清代画家,善画兰竹,晚年自成一家,颇有古穆之趣。喜好收藏古彝鼎图书,蓄古砚尤多。有《二十八砚斋集》。

     祁顺之:岐州扶风(今陕西省乾县)人,唐代大臣。玄宗时累任左司员外郎。天宝五年,任刑部员外郎,受诏至北海斩杀太守李邕。六年,撰写《开梁公堰颂》。肃宗乾元二年,编撰《南叟训》。

     祁韵士:山西省寿阳人,清代官吏、地理学家。乾隆进士,累官至户部郎中。后受牵连入狱,并流放新疆伊犁。嘉庆十六年聘为兰州三山书院主讲。熟悉满文,热心研究西北山川疆域和各部族历史。有《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伊梨总统事略》、《藩部要略》等。

     祁土贡:山西省高平人,清代大臣。嘉庆元年进士,历任刑部郎中、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刑部尚书等职,死于广东巡抚任上。

     祁崔藻:山西省寿阳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曾任兵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同治初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同宰相)。其提倡朴学,喜好词辞,擅长书法。有《马首农言》、《勤学斋笔记》等。其弟祁宿藻为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其子祁世长亦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著有《翰林书法要诀》、《祁文瑞公年谱》。

     祁兆熙: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清代官吏。官至知府。在广东十七年,历办督署洋务等事,熟悉外国事务。同治年间护送中国首批留学士赴美。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时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的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扶风郡:三国魏所置,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2、堂号

     堂号:“太原堂”、“澹生堂”等。

 

 

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堂号

  汪氏的堂号主要有:"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历史名人

     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

  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

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堂号
  汪氏的堂号主要有:"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历史名人
     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
  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
员、剧作家汪笑侬。
  近现代有曾在1940年任伪国民政府主席的大汉奸汪精卫,还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

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一、姓氏源流

     湛(Zhà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起源于夏代早期。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他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姓。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百家姓》注: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

     2、以地名命姓。相传,春秋时居住在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湛氏。后代沿袭至今。湛,水名,源出河南宝丰县东南,东经叶县,至襄城县境,入于北汝河。

二、迁徙分布

     湛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上古时期,有古国斟灌氏族,是大禹氏族的一支,建立斟灌氏古国(今山东省寿兴县东北),后来斟灌氏受到敌人攻击,国人逃亡,相约取“斟”和“灌”的各一半为自己族人的姓氏,这就是“湛”姓的由来。大禹是姒姓氏族,因此,湛姓起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这支姓氏已经流传四千多年,是渊源流长的一支姓氏。另有一说,古代有一个地方叫“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居住在那里的人以“湛”为姓。按,湛姓后来南迁,在豫章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豫章望。路史谓:河阳轵只有湛水,傍有湛城。姓氏寻源谓:以地为氏。

三、历史名人

     湛   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湛   温:五代时光州人,仕闽。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王审知养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延翰命温往饯,且鸩之。温惧争斗,道貌岸然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湛   然: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晋陵荆溪(今属江苏省宜兴)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是明代

著名的学者,从陈宪章游,是陈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湛若水与王守仁皆以理学著名而分庭抗理。湛若水书法亦学乃师,陈白沙善用一种特殊的“茅龙笔”,笔性与一般的毛笔有异,写出效果自然不同。湛若水这件行草书纸本,纵144、横72厘米。从笔划特点看,也应是用茅龙笔所书,比如笔划间出现的飞白,与毛笔出现的略有不同。湛若水书法虽承继白沙,但能自出新意,这点较为难能可贵。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境便跌落到"酷贫"的地步。在外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相当今江西省地。

     1、堂号(缺)

湛姓宗祠通用联】

〖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斟灌;

望出豫章。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湛姓的源流和郡望。

韶州免贡;

西樵讲经。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湛礼,字用和,永乐年间进士,任内江令,后官至韶州知府。原来,韶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藤,而当地又不出产,往往到外地去买。湛礼上疏说明情况,从此得以免贡。为官以宽厚清白著称,始终如一。下联典指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编修、南京国子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时,他筑西椎讲舍讲学相应和,另立门户,学者称甘泉先生。著作有《湛甘泉集》。

甘泉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号甘泉,筑西樵讲舍,学者称“甘泉先生”。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为樵州制史,施仁政,时人以“君子”称之。

南畿讲学;

樵郡称仁。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湛若水。下联典指南朝梁·湛僧智。

豫章世泽;

甘泉家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黄指明·湛若水事典。

浔阳却鮓;

彭伉坠驴。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陶侃以一缶鮓遗母,母湛氏奉还,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不廉,吾忧也。”下联典指唐·湛贲,在其妻激励之下,感奋力学,举进士,其连襟彭伉闻悉,惊而坠驴。

〖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元明登进士;

仲谟授郎中。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理学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吏部讲学,他与之相应和。嘉靖间,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及吏、礼、兵本部尚收。他讲学与王守仁异,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为遗者也。”时称“王湛之学。”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甘泉集》等。下联典指宋代屯田郎中湛俞,字仲谟,景佑进士,年五十余归隐于闽之馆前乡,三召不起,因名其地为旌隐坊。

松竹心长固;

池台兴自饶。

——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题历山司徙右长史祖宅》诗句联。湛贲,宜春人,贞元中登进士,尝任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毗陵守。《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仔细斟酌百事顺;

适时灌溉万年丰。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嵌湛姓源流联。上联嵌“斟”字,下联嵌“灌”字,为湛氏发源地古斟灌氏国的嵌字联。

卷帘晓望云平槛;

下榻宵吟月半窗。

——湛贲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湛贲《别慧山书堂》诗句联。

司农筹裕国大计;

延宾具截发幽贤。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司农湛重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晋大臣陶侃母亲湛氏的事典。

〖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廉介平实,著名西蜀;

仁慈长厚,留誉谯州。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永乐进士湛礼,字用和,钱塘人。授内江令,累迁知韶州府。在官以宽厚清白著称。下联典指隋代前在谯州(今安徽省全椒西北,又名南谯州)任职的湛姓州官湛某的德政事迹。

教子尚廉,浔阳却鮓;

激夫雪辱,彭伉坠驴。

——佚名撰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陶侃母湛氏事典。下联典指唐·湛贲妻事典。

 

邵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迁徙分布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甘肃等省。

堂号

  1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 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历史名人

     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幼随其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苏门山下,后在苏门聚众讲学,创办“太极书院”。三十岁时又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并与居住在洛阳的退辞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期间屡次拒绝朝廷的录用。他根据《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循环变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邵伯益:著名学者。

    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林:青州刺史。

    邵兴: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