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最烂的演员排名:强化三个意识 加强教师管理_成果展示_教学科研_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37:06
强化三个意识 加强教师管理
沛县湖西中学    邹德全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努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绩效。提高教师工作绩效必须研究与其相关的因素,并有机地运用有效的方法,强化教师管理。笔者认为,除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外,必须进一步探索开发教师潜在的能力,强化教师的奉献意识、质量意识和成就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奉献意识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变化,一段时间内,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潮像瘟疫一样蔓延、侵蚀、冲击着学校这片净土。部分教师专业思想不够巩固,忽视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只讲索取,不思奉献;一些教师违反学校工作制度外出兼课,搞有偿家教;也有些教师想跳槽闯一闯而不安心工作。一时间,教学程序受到冲击,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那么,面对学校教育中教师管理的现状,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如何有效地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呢?教师是办学的基础,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的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决定因素,务必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端正教育理念,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甘当人梯。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以“万世师表”陶行知为楷模。学校大力开展“学陶师陶”活动,突出学习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求真求实”的务实精神,“教人者教已”的师表精神,“敢为先下先”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结合知识分子特点,启发广大教师思考真正的财富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应如何体现?从而激发教师的奉献意识。
善于塑造身边的先进典型。一是要善于赏识每一位教师。每位教师都有他的闪光点,都在期盼着校领导的赏识。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校长应向伯乐一样去发现千里马,注意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善用敏锐的目光赏识每一位教师,捕捉教师身上的亮点,予以充满期待的微笑或以发自肺腑的赏识话语,总会变成激励教师奋发向上、更进一步的动力。二是组织教师听取有关教育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利用报社、电台宣传媒体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出示名师榜大树本校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学年初召开新教师座谈会,向他们讲校史,讲传统,讲奉献,讲创新,使他们走向教学岗位就较牢固地树立专业思想、良好的职业意识。
学《师德规范》树师表形象。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师德建设,树立奉献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政治理论是一切工作的统帅,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灵魂。一是组织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献资料,加强对教育事业及本职工作的认识,提高理论素养。注重引导教师端正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全面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和科学的质量观。二是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中心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使教师以全新的视野看待教育,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自己,执着追求,精益求精,高标准,高境界,讲奉献,真正实现教师自己的主体价值。三是制订《师德规范执行情况考评办法》,把师德考核列入教师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学生评议,教师自评,年级组互评,校领导评议相结合等方式。月评有重点,问题及时纠正,按月考核等第发放考核奖。学期综合评定,作为年终考核、各类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以德育德的原则。自古以来,从师讲求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习陶行知先生“教人者教已”的师表精神,引导教师努力增强育人意识,大力提倡“人人教书育人,人人为人师表”。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德育的因素,通过多种形式自觉渗透于学科、活动、环境三大课程之中。坚持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示范性。从本职工作出发,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从小事做起,树新时期的师表新形象。牢固树立“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以崇高的师德陶冶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雕塑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开创新业绩。
二、坚持民主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育管理民主化,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管理民主化,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所谓管理的民主化,是指在依法治教的前提下,管理者充分发挥民主调动被管理者参与实施管理的过程。实施民主化管理和法制化管理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一是要实施民主管理,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当家作主,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参与作用。二是要实施法制化管理,强调以法治校,以德治教,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两者相辅,能使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相信和依靠他们,广大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积极性得以调动,制度得以顺利地贯彻落实,学校的质量要求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质量意识。因此,我们在强化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诸多方面都让相关教师直接参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增强了参与意识,提高了管理效能。
民主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受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还取决于对现实目标成功的概率估量。因此,应依据反映教师认识心理的“门槛”效应,确立目标系统。教学目标的确立恰当,可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我们从学校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到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年度升学奖励条例的目标制订,都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召开相关职工座谈会、献计献策会、咨询例会,收集信息,几经反馈,不断完善,切实可行,最后确立。重大问题由教代会讨论通过。这样,既各项目标教职工心中有数,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实施完成目标的信念和决心。
民主监督教学过程。实施过程是目标管理的关键,民主监督是目标达成的保证。要变管理目标为管理行为,变理想为现实,就要不断强化过程管理,及时做好指导、检查、反馈和调控工作,扎实到位、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我们采取定期视导、学科互评、学生评教等方法及时评议,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注重过程的管理,受到良好的效果,确保了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民主评估教学绩效。对教学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评是目标管理的重要阶段,衡量教学成果,不能单凭一次考试成绩统计,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划分等级,做出结论,因为教学是一项复杂工程,有诸多因素起作用,应采取走动管理与及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管理者应把自己的工作,看作为学校和教师服务,要走进课堂、办公室,贴进教师,关心了解教师,科学地全面地从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学生基础对照目标要求等综合分析,做出评价,并及时为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工作的改进提出具体的反馈信息,促进其更好地积极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工作任务,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创设优良环境,强化成就意识
教师的成就意识是不断进取的动力。当今教育劳动的专业特征和社会价值观念,促使了教师形成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越来越激起对才学声誉的重视,成功的追求。作为校领导应注重教师成功意识的形成,并为其创造良好环境条件使其成功。因此,我们把强化教职工成就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优化组合。在学校管理的教师群体中,采取合理搭配,年级组、班级课任教师的组合中引进德才兼备、信誉高、争强好胜的人才“鲇鱼”,促使形成良好的“鲇鱼”效应,增强活力,提高绩效。采取同轨同教学班新老教师搭配,强弱合理调配等组合方式,既对老教师产生促进作用,又为新教师成长提供学习机会,调动了积极性,形成了群体合力,激发了群体活力,为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和成功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
加强制度化建设。学校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新教师分配实行《教学导师制》举行新教师拜师活动,以老带新。对于青年教师大胆使用——压担子,积极引导——扶梯子,提供锻炼机会——搭台子,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科骨干、省市县优秀教师。建立《教学视导制》,通过随堂听课,查阅备课及作业批改,学生座谈会、质量检测等对教师的成绩予以肯定,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加以改进。实行《集体备课制》,年级组内大协作,打好总体战。通过集体研究教材,分析重难点,研讨教法,制订教学目标,做到时间、进度、内容、作业、测评五统一。发挥了群体效应。实行《科研成果评比制》,大力实施教科研一体化,组织开展各学科教育科研活动,各学科都有省市县研究课题,任课教师参与课题或子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及时交流或参加论文评选。学校综合考核以科研为核心,确立三个基本标准:即开设一堂优质研讨课,组织一次成功的科研活动,撰写一篇优秀的研究性论文。实行《教学奖惩制》,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给予教师合理的报酬,也是激励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方面。精神激励,影响深远持久。物质激励,适合教师的需求,效果显著。学校制订了《教职工考勤奖》、《教学工作奖》、《文明班级奖》、《优秀班主任奖》、《论文发表奖》、《科研成果奖》等等。一方面使教师心理上认识到校领导对其工作的评价值,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位置,同时也满足激励教师发展、促进成功的精神需要。
此外,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居住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安居乐业,安心从教是教师的必然需求,也是学校管理者务必考虑并努力解决,逐步提高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在实施购房补贴或福利分房时都采取比学历、工龄、贡献量化积分排序分配的办法,现一期工程48户已迁进新房。二期工程正筹备动工。教师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待遇的提高,稳定了教师队伍,增强了事业心,促使形成了成就感,认为不干不行,干不好不行,激起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无一人改行或跳槽调到其它单位工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从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现已跨进江苏省重点高中的行列。
2003.5发表于《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