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电风扇说明书:大学生职场现象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41:28

世界万物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看似风起云涌,暗礁浮动的职场同样如是。作为即将奔赴职场竞技的大学毕业生和准大学毕业生们,只要看清职场的运行规律,尊重它的潜规则,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储备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完善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就能避免被市场吞没的危机,进而达到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个高峰。

本篇取名现象篇,顾名思义即旨在帮助大学毕业生和准大学毕业们透过当前国内职场的种种现象对职场运行规律有个初步的了解,切实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就业调查:市场现状盘点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下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现状。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剧,以及高等教育普及都给就业市场带来了诸多新变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环境复杂化

根据独之秀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分析,构成大学生就业的主体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企业环境、毕业学校环境三个方面。

(1)城市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东热西冷,供需失衡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前程无忧日前发布的覆盖全国40所全国重点大学,涉及33个大行业5800家企业的《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和广州是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工作地,其次为浙江和江苏,占调查总人数26.1%,愿意去这三个地区之外工作的人仅15.0%。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以及工作条件稍差一点的东部市郊对毕业生的需求也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例如2005年对北京13个乡镇的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一级的党政机构、民营科技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缺口不下3000人。

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市场,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毕业生增量的矛盾集中到了沿海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城市的中心地带。

(2)商业竞争加剧使得企业环境质量不同程度地下调,大中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呈现分化趋势:中小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倾向于启用有过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而将很多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拒之门外;而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采取高薪留贤的人才政策,注重员工忠诚度的培养,故而价廉物美具有很大增值空间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比以往更受到企业高层的关注,相应得到的提升自我的资源也比过去更丰富。

(3)“名校效应”虽然总体上略有下跌但在个别行业领域依然持续走高,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仍不容乐观。

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未来若干年进大学不是问题,进什么样的大学才是问题,如此一来名校价值彰显,也势所必然。

在企业眼中,以“学校血统”作为筛选标准是最快速和有效的方式。不管企业是否承认,一如消费市场存在的对知名品牌的崇拜,职场上也或隐或现地存在着名校情结。多数外企认为,名牌高校占有生源优势,因而“生产”出来的“精品” 较多。加上往年进入外企的名校毕业生也以自身的优异表现给外企留下了较好的影响。故而著名跨国公司在招聘过程中言明:非名校毕业生不可。

不仅如此,有的本科就读的院校一般、研究生阶段考取了名校的学生在求职中,仍然被差别对待。某著名外企人力资源部总监就曾公开表示:“前几年,我们也从这些学校招聘过一些研究生,但试用以后感觉,研究生和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多3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弥补这些研究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欠缺,比如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我们并不 ‘歧视’他们,但从实际情况看,本科4年的学习对一个人的素质尤为重要。”

2、         就业压力攀升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攀升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原因是很复杂的,客观上是因为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大。应届毕业生数量增加趋势始于2002年,一直持续至今。2004年各高校有280万人毕业 ,2005年增至338万,专家预计这个数字在2006年将会达到400万。主观原因则在于大学生对社会职场缺乏了解,因为缺乏应有的求职技巧而无法达到向心仪的企业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目的。

3、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存在明显差距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般比较看重自身的教育背景,对于就业城市、就业环境、工作内容、职位薪酬存在较高的期望值。东部、沿海城市以及首都北京一直以来都是毕业生偏好的地方。应届生普遍希望能留在城市里工作而不愿意到县和乡镇企业发展,即便没有工作也要呆在城市不愿离开。像北京的“北漂”族,就过着频繁跳槽、颠簸不定的生活。

     另一方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值也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上升。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企业都希望招聘到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拥有多种技能、具备综合知识,沟通表达卓越,最好还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才可以能用最短的时间自发地融入企业氛围中。

事实证明只有较少的一部分毕业生能达到社会用人要求的理想状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存在的差距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大的趋势,这无疑又是大学生就业亮起的一盏红灯。

4、         就业市场继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用人态度和行业机会的变化。

这几年应届生 “先就业再择业”的趋势日益明显,虚化了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加剧了他们的浮躁心态。广州、顺德等地的一些企业招过应届生,结果没过多久就走得一个不剩。这些大学生在企业获得工作经验之后,就急着跳到其他地方去。吃过这种亏的企业自然不愿意再当这种“冤大头”。不愿招应届生的企业有自身的“隐衷”:大学生所学知识实在不能适应所需,企业又不愿去当“提供培训和锻炼机会”的“新学校”。众多中小型企业本身生存艰难,因而更不愿意把钱花在培养容易跳槽的新员工上。

企业用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意向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错失很多行业机会的最重要原因。企业最缺的是销售人才,批发零售、保险、生物制药和房地产行业最为显著,2006年销售方面提供空缺职位约29680至30350个,3515家计划招聘2006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中2866家有意让毕业生做销售工作;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应用,再次是生产制造和工程、工艺设计和市场广告等方面的人才。

但是,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工作职能前五位分别是技术研发、市场广告、人力资源管理、贸易采购和行政后勤。职业调查报告分析显示,很多毕业生认为自身欠缺社会关系和销售渠道,做销售肯定吃力不讨好。也有学生认为,销售行业技术含量低,不稳定也不体面。

在最新一轮“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企业”评选中,ABB(中国)有限公司、宝洁(中国)有限公司(P&G)、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海尔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乐金电子(中国)有限公司(LG)、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依然是毕业生热捧的对象。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对IT公司的偏好。目前,计划招聘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是计算机、电子技术、快速消费品、生物制药和房地产,需要人数38600至39500人。但是,毕业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信、金融证券、计算机、互联网和贸易。

此外,国家机关近年来也成为应届大学生眼中的“香饽饽”。以上海为例:《上海青年发展报告》显示,在校学生及在职青年最愿意从事的两种职业都是“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务员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稳定、并且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职业,在职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看中这个职业。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年薪和社会地位也相对比较高,并且通常更容易带给青年成就的快感,因而成为青年们最向往的职业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能提供的公务员岗位数目远远无法满足日趋升温的“公务员热”,“公务员难考”也是近年来就业市场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