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福利彩票店怎么开:松江区二期课改专题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09:46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 陈 稳    2011-03-01 08:35:00

摘要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问题教学法在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引起认知冲突、实现知识顺应和启迪探究等环节的具体实践范例。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化学教学

问题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科学而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核心是情境设置。问题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尝试:

1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1.1“化学方程式”

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让学生书写学过的化学反应的化学表达式,并观察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是否相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结果发现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有的守恒有的不守恒,那怎样才能使化学表达式体现质量守恒定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化学方程式,通过配平的方法使化学表达式成为化学方程式。

1.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做对比实验:干燥的二氧化碳与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为什么只有潮湿的二氧化碳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呢?引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吗?

1.3“分子的性质”

50+50等于多少?学生毫无置疑会回答肯定是100。然后教师演示实验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学生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引出这是由分子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2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2.1情境问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播放视频“死狗洞”,以问题的方式提供学生“侦探”的线索:人们为什么没察觉到杀狗的凶手是二氧化碳呢?为什么山洞中狗会死去而人却安然无恙?为什么二氧化碳会成为致命的杀手?既而学生自己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快乐的情境中轻松“破案”。

2.2生活问题

为什么古代的千年字画至今保存完好,填写档案和考试时又为什么要用黑色水笔呢?自然界的溶洞奇形怪状,你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吗?舞台上的云雾散开了后为什么不会留下水呢?那它又是什么物质呢?建筑工人用石灰浆刷墙为什么墙壁越来越白还会“发汗”呢?葡萄上经常有一层蓝色的东西附在上面,你知道那是什么吗?超市里出售的活性炭可以用于冰箱除味,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隐含了许多化学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并应用到课堂中,不仅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更能启发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认知冲突,知识顺应

3.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实验前,引导学生回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氧气可以助燃,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然后猜测“燃烧的镁伸进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该会有什么现象”?“可能熄灭。”但实验发现镁却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了!已学知识和当前现象形成知识冲突,教师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及时解释,强调“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帮助学生完善原有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顺应。

3.2“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首先分组实验观察“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氢氧化钠与氯化铁、稀硫酸与氯化钡、碳酸钠与石灰水”的反应现象,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顺利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通过“H2SO4Na2CO3 ”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但天平却明显不再平衡。学生心理形成了认知冲突,为什么?是不是质量守恒定律不能普遍适用?结合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容易解释天平不平衡的原因。只有把所有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都计算在内才会避免刚才的错误!原来质量“不守恒”只是虚惊一场!

4启迪思考,引发探究

实验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会发现很多问题进而引发继续探究的欲望。当实验过程中原有认知与事实现象产生冲突处于心求近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进入的心理佳境时,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转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规律--解决问题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4.1“中和反应”

教学中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氢氧化铜与盐酸、氢氧化钡与硫酸、氢氧化铁与硫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四组酸与碱的反应现象,其中前三组实验均有明显的现象,最后一组却“风平浪静”。为什么?怎么没有现象,它们是不是不反应呢?学生直觉地认为应该已经反应了,但却回答不出理由。教师及时提示: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是否反应了呢?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呢?化学变化还可能伴随哪些其他现象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

   “哦”!一些学生茅塞顿开,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迫不及待地与小组成员交流着,其他学生认真地倾听并互相补充,设计试验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践……,最后归纳出用温度计测试是否有热量变化、用指示剂或PH试纸检测反应物酸碱性的变化等方法。

4.2“生石灰变质”

教师展示一包食品中的干燥剂生石灰,“它与水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呢”?“放出大量热”。但加水溶解后却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热量。为什么?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然后追问“有可能是已经变质,那么变质成了什么呢?氢氧化钙或者碳酸钙,又如何进步证明呢?”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增强。

4.3“过滤”

以生活中的过滤应用实例——“茶叶、水池里的过滤网”引入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过滤的作用,“分离固体和液体”。“那么糖或食盐固体与水也可以通过过滤分离吗?”学生马上反应出过滤可以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随着简单问题的递进,轻易突破了知识点。

依照新课改的理念,讲究问题情境设置的方式,并在教学中勤于探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如果说每一节教学课是一篇散文,我认为问题就是散文的“神”。有了问题,就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乐趣,在问题的主动发现和解决中,师生共同参与、生生讨论合作愉快完成一个个任务,实现一个个教学目标,同时也书写了和谐的师生篇章。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