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p62开奖走势图:中学生要处理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55:37
中学生要处理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有一项调查显示,下列问题最容易引起中学生心理困扰:早恋、人际关系、学习、健康、容貌形体、性知识、不良性格、不良情绪、家庭问题、前途命运。特别是“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无法绕开。不可否认,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被视为其综合素质中极具份量的一块筹码。比如,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提出的青年成材“三C理论”(confidence自信心、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ooperation合作能力),全国优秀教师霍懋征向学生提出的“十点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份纲领性文件中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回做事),都高扬了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理念(如沟通、合作、乐群等)。的的确确,人际交流与沟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重大的,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已是时不我待之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是每个中学生应悉心对待的最重要的三层人际关系,特别是同学关系,每个中学生更须着意协调。拙文《同学之间 “八互”为先》中介绍的“‘八互’交际法”可望被同学们确认为是妥善处理同学关系而伸出的一只“援手”。

人际关系其实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具亲密感;心理上的距离越远,则反映双方越缺乏吸引力、越疏远甚至敌对。心理上的距离很大,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失常。增进或阻碍人际交往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其中之一是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些人的个性特征不利于促进彼此的团结和协作,而又有那么一部分人却能引起别人的喜爱与尊敬,从而发生吸引力。我们把前者习惯上称之为“嫌弃型”的个性特征,把后者称之为“人缘型”的个性特征(这两种人在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我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教授总结出“人缘型”学生有如下个性特征:(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2)热心班集体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3)持重,耐心,忠厚老实。(4)热情,开朗,喜爱交往,待人真诚。(5)聪颖,爱独立思考,成绩优良,乐于助人。(6)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治,并且有谦逊的品质。(7)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8)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但不尖酸、刻薄。(9)温文尔雅,端庄,仪表美。“嫌弃型”学生有如下个性特征:(1)自我中心,只关心自己,不为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着想。(2对班集体的工作缺乏责任感,敷衍了事或浮夸不诚实,或完全置身于集体之外。(3)虚伪,固执,爱吹毛求疵。(4)不尊重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强。(5)对人淡漠,孤僻,不合群。(6)有敌对、猜疑和报复的性格。(7)行为古怪,喜怒无常,粗暴粗鲁,神经质。(8)狂妄自大,自命不凡。(9)学习成绩好,但不肯帮助他人,甚至小看他人。(10)自我期望很高,气量狭小。(11)势利眼,设法巴结有势力的同学或帮派。(12)学习不努力,无组织,无纪律,不求上进。(13)兴趣贫乏。(14)生活无约束。

在中学阶段,个体在个性上的可塑性依然很大,性格靠自己主观意志的努力是可以加以改变、改善的。对学生来说,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群体中人际交往活动是同学之间的交往。自我发展在内部表现为自我意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步的外部表现是人际交往活动形式的变化。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自我发展良好状态的标志,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手段。在校园里增加和提高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最基本形式,也是任何一个年龄段学生活动的重头戏。所以,这就要求同学们尽可能参与较多的集体活动,在集体中进行观察、表达、交流、反馈,去体会去总结什么样的人有魅力,能够受到众人的欢迎,从而为理想自我的选择搜集一系列参照,并在活动中剔除不良的性格特征,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而且,参加较多的活动也意味着交往沟通能力和合作创造能力有较多的机会得到锻炼,同时强化了自信心和自主精神,有利于自我的拓展。

相关知识链接

1、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类,它是指人们活动交往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是情感上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常被划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活动中的主体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

2、“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与之有关的“人际沟通”“人际吸引”等问题。

3、在现当代,“人际关系学”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与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的“人际关系学”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一门社会科学,后者是一股不良的社会风气。沉浮在这股社会风气中的人认为进行社会交往,目的是为了结成一个庸俗的“关系网”或“官系网”,有了这个“网络”好办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些人请客送礼、吃吃喝喝、互相拉拢、互相利用、权钱交易、封官许愿,有的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庸俗的“人际关系学”的盛行,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阻遏了党的廉政建设事业。

4、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交际态度、交往技能、修养决定着他的“人缘”。一般而言,积极的情感,如热情、欢喜、舒畅、亲近、同情、依赖、爱护、关心、耐心、乐意、满意等,有利于在人际关系中形成融洽的气氛;而消极的情感,如冷淡、憎恶、嫉妒、仇视、猜疑、埋怨、厌烦、不满等,则将有损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和团结。

5、人们在人际关系、人际交往问题上的态度与看法受其人生价值观的左右。

参考资料

1、时蓉华(1996):社会心理学。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晓文(2001):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