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爷是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8:49:17
如何就“有理数”教学中培养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四川省剑阁县 武钟生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对计算方法和法则未掌握,有的学生对计算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的计算习惯差。而有理数这一章的学习,对小学的四则运算和中学数学计算起到承上启下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它对初中以后的解方程,整式的运算,以及函数中的计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有理数这一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呢?一、认真研究《课标》《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定位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有理数这一章要求如下: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6、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同时新课标对过程目标了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等不同的过程。新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主要依据,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二、认真钻研体会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蓝本,其中包括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更蕴涵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包括活动的题材、素材、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目标。因此,教材的形式朝着设计的蓝本又靠近了一步。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运用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活动。如:负数的引入,先是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数,然后通过温度计、净胜球数,产量的增长率的实例,引入了负数,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引入正、负数后教材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与收支情况,作为教师在这里应鼓励学生举出用正负数表示数量关系的例子。象这样的情况在有理数这一章有多处有出现。2、新教材注重了算理的理解。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1)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时,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数轴的应用是本章典“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教材中多处出现。如:互为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的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法则的得出过程等处都有数轴的应用。4、注意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1)注意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加法、乘法运算律比较熟悉。因此本章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同时还须强调两点:①有理数运算律的使用范围。②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2)加强运算律的计算训练,让学生明白运算律的运用可使计算简便,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运算律占有重要的在位。因此要重视运算律的学习和运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5、注意沟通小学、初中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的迁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代数知识的过渡。如: 在小学数学里,加与减是计算过程完全相反的两种运算。在减法运算中只能用大数减去小数,否则运算就无法进行。另外在只含有加、减两种运算的混合算式里(此处指不含括号的算式),一般要按顺序计算,即“从左向右,依次进行”,否则就会发生计算错误或矛盾。这种认识,对于刚入校的初一学生来说,可谓根深蒂固。然而进入初中,随着正、负数的引入,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学习以及代数和形式的出现(即去掉括号的和),成功在解决了小学无法解决的三个问题。(1)解决了小数不能减大数的问题。第一次实现了减法运算的畅通无阻,即不仅大数可以减小数,小数也可以减大数。也就是说,减法运算在有理数范围内总是能够进行的。  (2)实现了运算符号与性质符号的完全统一。即“+”号、“-”号,既表示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又表示该有理数是正数或负数的性质符号。  (3)完成了“同级”运算向“同种”运算的转化。即把同属于第一级运算的加、减法,通过代数和的形式转化成属于同一种运算的加法。  至此我们清楚的看到:第一、有理数加、减运算是小学加、减运算的延伸和发展。小学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定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完全适用,有理数加减法是小学有关运算的更高一级的发展和概括。  第二、在加、减混合计算中,通过求几个有理数的和,将加减混合运算转化成纯加法运算,不再考虑算术计算规定的运算顺序,可按照最合理、简便的方法灵活计算。  这种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在有理数这一章多处可见。三、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的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愿于做、乐于做。(1)联系生活实践,激发计算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间不乏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围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2、加强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验方法做到“四对”:一对抄题,二对数字,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的法则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如计算四则运算,要先看看有没有简便运算,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没有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2)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和估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练习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同时要注意检验计算过程中有没有抄错题、写错数和运算符号。(3)建立错题档案。要让学生明白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把重犯,易犯的错误记录下来,建立错题集,以便平时和复习查阅,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理念。计算教学必须从过去那种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和发展,在实践应用中巩固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