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15号线俱乐部:七情养生——七情调和,五体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44:12
                               七情养生——七情调和,五体健康
                                            文章来源:杜卡美专家组 查看次数:123 发布时间:2010-5-7 15:10:52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上将其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这七种情态反应,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的感情流露,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而情绪是五脏的温度表,心情好,五脏才好,同样,五脏健康,心情才舒畅。
         孔子早已说过:“仁寿者。”就是说,善良的人寿命长,为人要宽容大度,与人为善。所以情志养生贵在身心健康。七情调和,心情愉快,必然能够获得长寿健康。相反,一个充满邪念、恶念丛生的人是不可能长寿的。因为邪念产生的时候,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而使自己慢性中毒。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在嫉妒别人时,体内产生的毒素足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助人为乐的人,心里充满了快乐,身体内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所以可以长命百岁。                                                      七情切忌太过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喜则气缓: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则气上:“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冲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思则气结:“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       
悲则气消:“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则气下:“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过度恐惧会导致肾气失固,气泄于下,如果恐惧不能自制,则可发生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乃至坐立不安、不孕不育等伤精症状。故,治恐应养肾。
惊则气乱:“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惊应安神。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                                                         七情调摄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
  《黄帝内经》总结出“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处理,“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
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对于七情的调摄,现代医学专家有着其独特的见解。
         ——善于内守:七情的藏与露关系着脏气的藏与露,因为七情为五脏所系,所以要保护脏气内藏,就要注意情志内守。然而七情又决定于心,因为心藏魂,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其中又受心神主导,心动则五脏六腑都会受影响,所谓“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心神内守是七情内守的关键。
心神内守在于少贪节欲,所以相对而言要“恬淡虚无”才能做到心神内守,心神内守方能七情调和而百病不生。 
         ——借肝疏泄:肝主条达,肝气舒则气不郁,肝气郁则气结,气结则血瘀,所以气血要条达,首先要肝条达。
 所以养肝保肝,使肝气保持条达是七情调和、心情舒畅的重要途径。肝主升发,所以个性内向,就可以选择早上,太阳出来时,面向东方,借肝气升发,阳气上升之际去大喊大叫,去抒发,去宣泄,也可以在散步中或体操中默默地讲说,或轻声自言自语,或歌唱,从而让自己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消散到广阔的空间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