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熊猫2 好玩吗:什么是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48:08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些人都说了“道”,那么,什么是“道”?

我们先从韩愈的“传道”说起,现在,中学课本译文把“传道”译为传授道理;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道理”,那么,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明白一个道理,晚上就可以死了”,这样就太肤浅了,我一天可以明白好几个道理,一天就可以死好几次吗?三岁的孩子可以明白道理,那他也可以死了吗?而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无法解释了。

其实,“道”与“道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道”是白云,“道理”就是污泥,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可以举例说明“道”的观点与“道理”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道理”的观点:“渔”的意思是“教会了人捕鱼的方法”。

“道”的观点:“渔”的意思是“教会了人养鱼的方法”。

捕鱼是当天付出当天就有收获,而且收获很大,效率高;而养鱼当天付出当天是没有收获,半途而废是没有任何收获的。捕鱼是急功近利的,而养鱼是有长远目标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道理”的观点:“苦中苦”的意思是“非常刻苦”。

“道”的观点:“苦”与“苦中苦”是不一样的东西,“非常刻苦”还是“苦”;“苦”是有回报的,而且回报非常迅速,就象是捕鱼,当天付出当天就有收获;“苦中苦” 是没有回报的,它的回报是放在最后时刻,不能坚持到最后时刻,就得不到收获,就象是养鱼,当天付出当天是没有收获的,必须坚持到鱼长大了,就可以丰收了。

“道理”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解是:人只有非常刻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道”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解是:人只有吃得不求回报的苦,坚持到底,才能成为人上人。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道理”的观点: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刻苦学习的汗水,产生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基础是天生的。

“道”的观点: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思考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完全来自于思考,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思考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与学习没有关系;灵感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非常自然。

大发明家爱迪生是一个得“道”的人,他讲的话是“道”,而我们用道理的观点去理解,按照道理去做,当然无法成为天才。要想成为天才,必须按照“道”去做。

 

学习如捕鱼,思考如养鱼。捕鱼快,养鱼慢;捕的“鱼”是现成的,不需要等待,付出少而收获多,效率高。养鱼是艰难的,需要把鱼从无变有,从小变大,特别是需要长期等待,没有毅力坚持到最后,是没有收获的。但是,现成的“鱼”是知识,养出来的鱼是智慧,所以,学习得知识,思考得智慧。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价值越低;越是艰难得到的东西,价值越高;所以,知识的价值是很低的,而智慧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人的意识是产生于大脑物质的,人的大脑物质结构是什么样的,就产生什么样的意识,人的大脑物质结构决定了人的意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模仿,追求的是急功近利,得到的东西都是非常容易就获得的,学的实际作用就是逐渐把人的大脑物质结构建设成为模仿的平台;学得越深,模仿能力越强。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创造活动,得到的东西都是非常艰难的,思的作用就是把人的大脑物质结构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平台;思得越深,产生灵感越容易,解决问题能力越强,创造能力也越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是自然界铁的规律,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律。创造能力只能从创造活动中产生,模仿能力只能从模仿活动中产生。中国现在的教育实行捕鱼教育,干得轻巧,收获快,效率最高,得到的东西都是非常容易就获得的,由于追求急功近利,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让学生养鱼,却幻想着在最后时刻,学生突然有了养鱼的大丰收;这就象是幻想着种瓜不仅可以得瓜,而且还可以得豆,这样的目标违反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它能实现吗?

天上不会掉馅饼,灵感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灵感不能凭空产生。当人的大脑物质结构出现了产生灵感的物质结构后,灵感就象一道闪电产生了,说明白些,灵感就是人的大脑里产生的一道生物电流,让人豁然开朗,突然明白了一个“道”,这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闻道”,“闻道”就是突然明白“道”。所以,灵感与“闻道”的出现都是有物质基础的,不能凭空出现;你的大脑里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却总是想让灵感产生,能够“闻道”,这是违反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个人之所以可以“闻道”,是因为他在思考中逐渐地改造了自己的大脑,使大脑某个部位产生了某些变化,产生了生物电压,生物电压产生了生物电流,这个生物电流就是灵感,由于大脑这个部位已经发生变化,以后就容易产生电压,也就很容易产生生物电流,这个人就可以经常产生灵感。爱迪生是一个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的“愚钝糊涂”的人,无法上学,没有老师帮助他解决疑问,必须通过自己思考去解决疑问,是长期艰难思考让这个“低能儿”有了灵感而成为了天才,这个事实证明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爱迪生能够上学,他根本不能成为大发明家。只学习而缺乏思考的人,他的大脑在学习中发生的变化是关于模仿的物质变化,就象一个不良导体,无法产生生物电流;你就是打死他,他的大脑也无法产生灵感,这是因为他的大脑没有这样的物质结构,灵感不能凭空出现。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其物质基础的,一个人之所以可以成为有“道”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大脑具有“道”的物质基础,而“道”的物质基础来自于思考,学习不能产生“道”的物质基础。学习可以得到道理,却无法得到“道”。

因此,“道”是人的大脑产物,存在于人的大脑里,人死“道”灭,当得“道”的人把“道”说出来,就是传道,他的话就是“道”的记录;由于“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没有“道”的人是无法明白“道”的,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道”,得到的就是道理,这个道理与“道”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所以,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它不是道理。

 

一个人得“道”的途径可以分为理科和文科两种方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就是文科得“道”的途径: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个境界是苦学境界,人在这个境界里付出的是刻苦学习的汗水,可以得到大量知识,也就是大量道理,这个境界也可以叫做捕鱼境界。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境界是苦思境界,人在这个境界里,如茫茫黑夜里迷了路,常常是摸索了半天,又回到了原点;付出多而得到少,常常是不坚持到最后,没有任何收获;这个境界也可以叫做养鱼境界。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灵感产生的那一时刻的描述,是养鱼境界的最后时刻,这个境界是灵感境界,又叫“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的这个境界。人的创造力就来自这个境界,爱迪生说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这个境界,学生要想有创造力,就必须进入第三个境界;而第三个境界又来自于第二个境界,由第一个境界无法直接进入第三个境界,因为第三个境界是第二个境界的最后时刻,它们的关系就是爱迪生说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第二个境界,百分之一的灵感是第三个境界;所以,天才与第一个境界没有关系。

理科得“道”的途径与文科得“道”的途径是有差别的,爱迪生所走的路就是理科的得“道”途径。所以,理科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应该是这样的:第一个境界是建立未知;理科思考和创造活动的基础是未知,没有未知就没有理科的思考和创造活动;理科知识是没有感情的,是理性思考得到的东西;而文学是有感情的,是感性思考得到的东西,而且每个人的感情是有区别的,所以,文学不仅不需要未知,而且要消灭未知,这一点,文学与理科是完全不同的。理科学生在这个境界进行苦学,恰恰是消灭未知,消灭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活动。第二个境界是苦思境界,第三个境界是灵感境界,第二个和第三个境界与文科得“道”的途径是一样的。

 

 

我在前面讲的是同一句话“道”与道理的区别,但是,在生活中,“道”与道理往往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东西,下面我就讲讲这种情况: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就是:上等人听说“道”,努力勤奋,脚踏实地去做。次等人听说“道”,偶尔相信,偶尔不相信。一般人听说“道”,心想,这是什么狗屁道理,或,这道理我早就知道!于是嘲笑之。如果不被嘲笑的话,这个东西就不是真的“道”了。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道”, “道”与道理的关系,就是未来利益与现在利益的关系,而且未来利益与现在利益是一条路上相反的两个方向,这一条路是非常奇特的,现在利益方向的路是水泥马路,非常好走,每天都轻松获得利益,每一公里处都有一个大礼包等待着你;而未来利益方向的路是泥泞的小土路,非常难走,每天都付出巨大汗水而得不到利益,它的利益是在未来,不到尽头没有大礼包;由于现在利益方向的路是当天付出当天就有收获,而且收获很大;所以,一般人认为现在利益方向的路是正确的。而未来利益方向的路是不好的,付出巨大而收获巨小,让他们走未来利益方向的路肯定是不行的,被他们嘲笑的。如果有人走未来利益方向的路成功了,一般人就认为这个人的成功是运气好或者是遗传基因好,总之,他们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只相信得到手的东西,只想着付出巨小而收获巨大,却忘记了人类还有一条“物以稀为贵”原则,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价值越低;越是艰难得到的东西,价值越高。

举例:“学习效率越高越好”与“学习效率越低越好”就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个东西,我们肯定喜欢“学习效率越高越好”而嘲笑“学习效率越低越好”;那么,根据老子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学习效率越低越好”是“道”,为什么?一个学生一天做了一百道习题,效率非常高,但是,效率越高,得到的东西的价值就越低;同样这个学生一天就做了一道习题,效率非常低,但是,效率越低,得到的东西的价值就越高。所以,我们总是喜欢“学习效率越高越好”,我们总是得到道理而无法得到“道”,当我们不怕嘲笑,向相反方向走的时候,只要坚持到底,一旦有了收获,就得到了“道”。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这就说明这些学生没有得“道”。

我们老师总是告诉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背、多记、多写。

其实,在这些方法中,多读、多看、多背、多记都是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方法,只能让学生得到道理,而不能得“道”。只有多写是效率非常低的方法,恰恰也只有多写这一条途径可以让学生得道。所以,学生应该把多读、多看、多背、多记这些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方法都放在一边,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多写上,“我手写我心”,坚持到底,有一天,你就突然豁然开朗:“写文章原来是这样的!”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你就得道了。得道后,你再多读、多看、多背、多记,你就可以下笔如有神。

根据“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个自然界铁的规律,我们也可以得到写好作文的方法:

多看,可以得到看的本领,

多读,可以得到读的本领,

多背,可以得到背的本领,

多记,可以得到记的本领,

多写,可以得到写的本领,

我们喜欢多读、多看、多背、多记,而不愿意多写,就是因为多读、多看、多背、多记效率高,而多写效率低。

现在学校教育已经误入歧途:效率高的教育方式被保留,发扬光大,而效率低的教育方式被排斥、被嘲笑;由于道理容易得到,而“道”非常难得,当我们追求效率的时候,就是在追求道理,由于“道”与道理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个东西,追求道理,就是背道而驰。

由于背道而驰,就出现了非常可笑的现象:小学生都会写作文,到了中学,就写不好作文,到了大学,就不会写作文。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道”,“道”由于效率非常低而总是被嘲笑,比如,我们总是喜欢给小孩子喂饭,“让六个月的孩子自己吃饭”就是被一般人认为是狗屁道理而受到嘲笑;我们总是喜欢有问题问老师,“有了疑难问题,不许问老师,不许问同学,必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它”也是被一般人认为是狗屁道理而受到嘲笑;我们总是喜欢先看书再思考,“先思考明白再去看书” 更是被一般人认为是狗屁道理而受到嘲笑;其实,“让六个月的孩子自己吃饭”、 “有了疑难问题,不许问老师,不许问同学,必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它”、 “先思考明白再去看书”等都是“道”,却因为效率非常低而被一般人都认为是狗屁道理了,所以,一般人总是嘲笑“道”而去追求道理,我们得到道理越多,离“道”就越远。

 

我们总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告诫别人和自己:“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还有更深刻的含义:“一分耕耘只能有一分收获”,如果“一分耕耘有十分收获”就违反了自然界的规律,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在教育上追求效率,就是在做“一分耕耘有十分收获”的事情,眼前得到的利益越多,将来受到的惩罚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