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剪刀石头布必胜:强化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23:09

强化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
 ----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睹  你

 今年九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党务干部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重点工程学习考察活动,先后参观了刘少奇纪念馆、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和烈士陵园、庐山会议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取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讲座,参观了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接受了一次良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次活动,我进一步深刻地感受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体会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和基础就是必须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当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

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论联合政府)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十五大报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十六大报告)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最现实的考验。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党在每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工作重心和任务有所不同,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变,而且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之中。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郑培民同志学习。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总书记就深入学习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所作重要批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永远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把永做人民公仆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老老实实地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经常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的生活,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二、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必须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代表人民利益执政,必须执行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团结起来为实现和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要体察群众的情绪,把握各种矛盾,掌握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出合乎实际、顺乎民意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按照党所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最直观的就是看我们党的作风,看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党的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提出了具体要求。只有按《决定》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证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要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崇高的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自觉坚持党性原则,进一步提高按照党性原则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维护并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的根本保证

要保证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保持党员干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的先进性,并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确保从政治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选择,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全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做讲政治、讲大局的表率,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政治上保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确保从思想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确信,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获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保持组织上的先进性,确保从组织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就能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班子的团结,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更好地执政为民,更好地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视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伟大作用,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制度,重要问题坚持民主讨论决定,具体工作的执行应个人负责。对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四)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作风上的先进性,确保从作风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发展的保证。“能否始终坚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决定》)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树新风、强作风、兴思茅”教育活动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做牢记宗旨、服务群众、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表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爱民、为民、富民、育民、安民,构筑“民心工程”,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纪律上的先进性,确保从纪律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人民群众才会拥护、支持和信任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象郑培民、牛玉儒等同志那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艰苦奋斗、弘扬正气、遵守纪律的表率,做到为政要廉、用人要当、作风要正。要摆正位置,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要严格党内生活,善于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经常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

                                                (2006-09-26  于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