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日文输入法:[走进印度] 去往斋浦尔的路上 我所看到的印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41:25

[原创][走进印度] 去往斋浦尔的路上 我所看到的印度(一)

2012-2-11 11:19:36  丨 分类: 行走见闻 


























[走进印度]

去往斋浦尔的路上(一)

                                                                            我所看到的印度(一)

印度时间凌晨3:00,飞机降临新德里国际机场。走出机舱,夜晚的印度并不温暖,登机时的长衣长裤一直穿在身上。接机的是印度人,叫马悦尔,二十多岁,说汉语,一般的交流没什么问题。

机场灯火辉煌,一行人在机场停车场集中,缺了几个人。等了有半个小时,领队才带着过来。马悦尔说,我们要去斋浦尔,250公里路程,不堵车,6个小时,堵车就不好说了。他特别强调,印度不像中国,有高速路,印度路况不好,车子开起来,“蹦蹦蹦”,马悦尔平举手臂,作颠簸状,意在让人们做好思想准备。

来到印度,第一感觉是空气不好,污染严重,呛人的烟味与北京的冬天没有区别。都是发展中国家,空气等级也不相上下。

车灯大开,夜色中,车子驶入滚滚车流。半夜三更,路上车真不少,车多,开不起速度,有的地方要错车通过。车行路上,车灯照射处,尘土翻巻,灰尘弥漫,印度路况果然是差。

天空渐渐放亮,周围景物开始显出轮廓,还好,没有堵车。正庆幸,车子停了,好大功夫不见动静。透过车窗,前后挤满了车,都是大卡车。问导游,会堵多少时间,马悦尔摇摇头,说不准。

四下里十分安静,司机开了门。跳下车,前后一看,哈,汽车长龙,不见首尾。既来之,则安之,不着急,沿着公路往前走,正好看个仔细。

堵在路上的车,差不多都是卡车。卡车,像印度电影里的大篷车,车头涂得花花绿绿,还挂了许多零碎,也是花花绿绿,有的反光镜上还插一把绢花,别说,这还真成了印度公路上一大特色。

问马悦尔,印度人为什么把汽车打扮得像头花母牛,马悦尔说,这是司机的喜好,与宗教没有关系。

路边,有印度教寺庙,红砂岩建成,规模很小,平房模样,加一座四面体向上收拢的塔。这种建筑组合,后来在许多地方见到,不同的是,除了红砂岩,还有白色大理石的。在斋浦尔见到的比得拉神庙,就是大理石建造的。

车子停在一处高坡,晨曦中眺望,满眼树丛,弥漫着烟雾。路边,时有印度头巾长袍男人走过,穷人模样。

至此知道,头上顶着卷成一大坨头巾的,只是少数印度人,他们是锡克教徒。按教规,他们的头发一生都不能剃掉,就包在头巾里。看印度人的头巾,裹得规规矩矩,一丝不苟,那得多大功夫?马悦尔说,那头巾是预先裹好定了型的,像帽子,出门时戴在头上就可以了,闻言,众皆恍然。

终于,车子开始松动,人们仿佛看到希望,打起了精神。磨磨蹭蹭,走了一段,方知拥堵原因,原来前方道路施工,衔接处成了瓶颈,让车子挤成了堆。

太阳升起,温暖的橘红色洒向大地,车速快了,人的心情也好起来。车子向前飞跑,时速该有50公里。

[走进印度]

去往斋浦尔的路上(二)

                                        我所看到的印度(一)

到了一个新国家,心里总是充满好奇,眼睛仿佛不够用,透过车窗,前后左右四处张望。路上,大篷车样的卡车塞满公路,车的洪流,滚滚滔滔,没有间断,此等情景,让人大为吃惊,印度,完全成了一个卡车的国度!

05年在法兰克福,德国公路上,货运卡车川流不息,当时就想,德国经济真是发达,卡车流量就是证明。想起04年在安徽,新修的高速路,平坦宽展,偶尔有小车驶过,卡车一辆见不着,路的冷清,让人窒息,就想,安徽的经济真的是不发达。

卡车运输,是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难怪印度经济总量不断攀升,难怪印尼海啸时,印度政府腰板挺得倍儿直,向世界宣布,拒绝国际援助,要凭本国力量解决救灾和灾后重建,现在明白,一个国家,财大才能气粗啊!

两个小时后,车子停在一处服务区。马悦尔说,里边有餐厅、咖啡馆、商店,大家可以进去看看,休息一会儿。

真是别有洞天。就在暴土扬尘的公路边,一片度假区,绿地起伏,树影婆娑,如高尔夫球场。草地上的树冠,像极了非洲草原的金合欢。林间是度假别墅,侍者正在布置早餐,如同世外桃源,这里环境优雅,气氛宁静。

餐厅与商店联为一体。进入商店,里边是印度特色旅游纪念品。木雕、石雕、铜雕、象牙雕刻,货架上,高高低低,摆得到处都是。除了大象、孟加拉虎一类动物造型,更多的是印度教和佛教神像,火圈中舞蹈的湿婆神,青铜铸造,在神像中独占鳌头,还有大大小小、四四方方的大理石首饰盒,图饰漂亮,制作精美。高处挂着的,货架上堆放着的,全是印度服装。印度妇女服饰,色彩艳丽,其中,纱丽更是彩绣辉煌,看了让人赞叹。

说,在印度、在尼泊尔,有一种记事本,封面用当地蜡染布制作,可以买了做礼物送人。店中游走,见货位上摆了许多,布面封装,薄厚不一。怀着欣喜拿了看,竟大失所望:布面粗陋,做工低劣,绝无美感可言。翻看纸页,也是少有的粗糙,全无收藏、送人的价值,遂彻底放弃。

所有商品都贴有价签,但标价高得离谱,远在人的心理预期之上。虽说可以砍价,但如此虚高的底价,让人完全没有了购买的兴趣,而且,初到印度,还是要先看看,买东西,不着急。

出商店,走到路边徜徉,明白了印度公路为什么风尘滚滚、硝烟弥漫。柏油路是低标准的老式路,像早年中国的县级路。中国公路,路基都要高出地面;印度公路,和地面处在同一平面,又不够宽,会车时,车轮常常要压在土路上,由此扬起尘土。在印度,一路走过去,都是这样的路,印度空气不好,与卡车尾气、道路扬尘有极大关系。

[走进印度]

去往斋浦尔的路上(三)

                                         我所看到的印度(一)

卡车的快速增长,让印度的老式公路完全不够用。一路上,印度也在修路,给人感觉,那路的水平,都是临时性质工程,也就是挨着原有旧路,加宽一倍而已。新修道路标准太低,与中国公路,完全不能比。沿途工地,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工人也不多,进度极慢。

车子向斋浦尔奔跑。经过乡村,路过市镇,发现,印度乡村破破烂烂,包括市镇,地面上到处垃圾。经过一处是市还是镇的地方,路边停着拖拉机,人行道上全是粪便,而且,长期便溺,成了粪场。

偶尔停车,朝街巷望进去,看见的也是到处垃圾,其肮脏程度,远在意料之外,初到印度,真是不能想象,文明古国的印度怎么会是这样!

经过一个镇子,路边民房密集,房子挤得紧紧,其间道路,有如一线天,仅容一人通过。民居密如蜂巢,高低不一,平房,说不上有房顶。所谓房顶,就是石棉瓦,什么板材,搭在墙头,上面压了砖头而已。

车行路上,路边,若隐若现,树下时有棚户区闪过。棚户,其实是窝棚,用破旧肮脏的塑料膜搭建,或灰色或黑色,一米高,一派灰土气象,衣衫褴褛者出入其间,或妇女或儿童,景象之悲惨,触目惊心。

惊愕中,心情变得沉重,这就是印度人民的生活?印度,不是金砖四国吗,老百姓怎么过这样的生活?

如此景象的贫困,在中国,早已没有了踪迹!

在斋浦尔,我们看到了处境更为悲惨的印度人,那情景,真是让人欲说无言。

后来,所走地方,村镇无不破旧,道路无不破损,四处无不垃圾,印度,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文明古国、金砖四国的印度,其形象,就此打破。

终于明白,当年边境冲突,印度军队为什么会败在人民解放军手下:由这样的人民组成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车子继续前行,印度,早年形成的印象,已是一落千丈。接近斋浦尔,路上,车子、行人多起来。进城的地方,道路中间,立一座雕像,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雕像之下草木葱茏,一路行来,这是看到的第一个像样的景致。

城市景象开始显现。此时,路上跑的最多的,是机动三轮车。那车,黑皮蒙布,三个轱辘,前有司机,后有坐凳,两排相对,挤满了人,人,堆叠一起,有的悬空而立,站在车尾横杠上。

斋浦尔,阿格拉,新德里,滚滚车流中,最多的就是这种车,绿色车身、黄皮黑皮蒙布,三个轱辘。

北京的出租车,早年,最差的是黄“面的”,九十年代中后期,全部淘汰,换成了红色夏利,没几年,夏利退出,捷达、伊兰特成为主流。

上世纪,中国城市的自行车状如洪水,反映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今,印度城市,大批三轮车穿梭奔走,折射出印度经济的发展水平,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