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痣药水哪个好:语文重返大学校园折射出母语教育的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38:09
据5月10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并称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语文重返大学,折射出我国母语教育的尴尬,也是对小学、初中语文教育失败的嘲讽。本该赏花的季节,才想到栽树,其效果如何,自是不敢恭维。 语文是什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统一。”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不仅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又是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此,她被誉为“维系中华文化之链”。有人曾深情地呤唱,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性,一种精神”。还有人说“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其实,语文不仅思想美、情节美、语言美,而且能够陶冶人的心灵。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确实是的,在语文课上,我们想象那“淮水东边旧时月”,伤感那“杨柳岸晓风残月”,体味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珍惜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怜惜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挥洒那“大江东去浪淘尽”,感悟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启心智,长见识。诗人余光中说过:“中文,乃中国人心灵之所寄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魏不朽,让我们常保中文的灵动和清纯。”语文的灵魂是情感,是美。学好语文,就会“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类的语言能力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交流本能。从大众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上看,语文看似一门人人都“懂”的学科。同时,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语文教育也是最难立竿见影的。也正因为如此,多年来,我们对祖国语文漠视与冷落已经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母语教育的庸俗化、工具化与功利化倾向也日益突出。 君不见,如今的中小学校园的早晨是那么静谧,书声望朗朗的晨读为外语阅读所取代,一些学生读起文章来口齿不清、语句不畅、表情木然;君不见,如今大学生写的文章,充斥着数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严重缺失;君不见,如今的大学,英语不过不能毕业,谁曾见过汉语不过不能毕业?…… 语言是文化的钥匙。学不好语文,就难以获得一个圆满的人生。 学习好语文,就能够学会解读生命。不能熟练使用母语的人,其人格是苍白的。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自己的语言,不能充分发挥和享受母语的巨大潜力和无穷魅力,不懂得珍惜本国语言这一宝贵遗产并使她在特定的条件下健康发展,不断焕发夺目光彩的民族,会是一个多么没有出息的民族。都德的《最后一课》说的难道不是民族尊严吗? 学习好语文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一劳永逸,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不断在学习使用中臻于完美。一切速成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大学重回校园,得以让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审视我们母语教育的尴尬与缺失。通过这一“亡羊补牢”之举,培养中国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这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未来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