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内脏器官位置图:老子道篇第二章 解读四:老子的大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43:51

“无言”和“无为”的真正含义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此句解读

任继愈: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

傅佩荣: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

 陈鼓应: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在这里,三位专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逻辑问题:从他们上面对于六个排比句的解读来看,根本无法得出现在的这个结论。他们使用“因此,因此之故,所以”等词汇,都只是死板地按照原文翻译,而与前文没有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

例如,我们难以把任先生前面一贯坚持的“两者相对立而存在”的思维逻辑,引申到这里说“所以做事情要无为,无言”;看不出有这种思维逻辑联系。可是,三位专家都没有解释为什么?或者他们认为老子的语言就是有点“不着调”?

同样,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无为”“无言”,他们也没有解释。也不懂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据一些专家的说法,老子的文句错乱不足为奇,因为古代的竹简散编,就会放错位置。可惜:帛书不会错位,楚简版也是这个顺序。所以,不能用“错误”来理解老子的文句排列。

可是,

如果按照我在上面对老子六个排比句所解释的老子的思维逻辑,

如果知道评判一个事物可以有无穷的角度,会产生无穷个“一分为二”的结论,会因此产生无数种应对方案和行为,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不要轻易地下结论和乱做事。

所以必须要“无言”“无为”。

对于一个真正智慧和英明的领导者来说(或者是有道之人),如果了解到解决一件事情,可以有无穷种可能的手段;表达一个事物,也有无穷种语言定义,自然会很小心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不随便地乱说话,乱判断,乱下结论。并认真地把握自己的语言和判断,不要偏执一端。这就是“无言”。这里的“无言”其实不是当哑巴,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表达。“无为”也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为”一下,马上又回到“无为”中。

同样,人类的行为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及判断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判断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行为就一定有问题。如果事物的发展有无限种可能性,就不要固执地只走一个方向。因此老子教导我们:要“无为”,西方人把“无为”译为“不要做违背自然的事情”,我觉得译得挺好。我理解的无为,就是保留所有方向的行动可能性,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行动,达到目的后又收回;也就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做事情一种最高的境界。

练武的人都知道:与道家哲学有关的内家拳,练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这与外家拳重视“招式”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我个人练武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刚开始时练所谓的少林拳,后来觉得此路不通,转向练内家拳,所以对“无招”有一点理解:很像老子所说的“无为”的境界。

“无招”不是“没有招”,而是保留无穷种攻击和防守的可能性。一般人的进攻和防守,只有一种可能性。外家拳手如果能够做到出招的时候“攻防合一”,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在处理对象的时候,把一个方向的一分为二的两边都照顾到,已经是很不错的高手了。可是一个优秀的内家拳手,会考虑到两个方向的四种可能,或者四个方向的八种可能,都能同时照顾到。更高的“无招”境界就是能照顾到无数个方向的无数种可能性。这样,如果与只懂一种方向两种可能的外家拳手对战,结果可想而知!

而且,内家拳一向强调“后发制人”,也是“无为”,“无招”的一种体现:强调必须根据对方的行为和攻击做出反应。这其实是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的表现。

内家拳把人击倒,不是靠本身的强力,而是“借力打力”,是在对方发动了某种方向的攻击后,针对性地从另一个方向打击对方,让对方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中招(拳打人不知)。根据对方的行为加以反应,也是“无为”和“无招”---不要有自己固定想法和招数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个人在习武对打的时候,当遭受攻击的时候出手,感觉不是自己事先想好要怎么打,而是随手而应,但是事后一想,的确是当时最好的应对招数。一些一米八几的小伙子跟我对招,经常累得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可我浑然无事,因为我根本没有“出招”,当然不会累!

内家拳也练招,可是特别的是:一招可以变万招,要求随时“含而不发”,结果,老师傅们只用一招“云手”,就可以封住小伙子们各种各样的进攻,也同样只用一招“云手”,就可以轻易打破小伙子们各种各样的防守。因为这一招云手,已“非”云手,而是“名”云手,已练成了“无招”的云手,故而有如此大的威力。

武当派道家修习一直说:以武入道。我理解为是用武术来理解老子“道”的思想。一个“无招”使用起来就有如此大的威力,可以想象采用“无为”来治理国家,又是何等的智慧。它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那么简单。所幸的事:中国古代,已经有人做到了真正的“无为”:汉初实行黄老的统治哲学,“无为而治”,成就汉唐盛世之境(应为“文景之治”)。汉武帝“威加海内”,靠的还是汉文帝“无为”打下的基础。

可惜,老子的“无为”境界,“不言”的智慧,现代的人们好像已经忘了!

道法自然:天地万物运作的原则

原文: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通行的版本这里多了一句“生而不有”,下接“为而弗恃”,专家们翻译为: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听起来很像老子在赞叹心目中的上帝神。指责老子是唯心论的哲学家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一句来给老子定性!

但是我认为,根据老子的思维逻辑,他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因为违背了他自己的逻辑。老子在本章刚刚说过:有和无,是对应地存在的,而且存在的前提是“生”。在这里,“有”离开了“无”单独地出现,而且“生”只和“有”相联系,显然自相矛盾。当然,虽然我这样理解,也绝对不敢把这句话从老子书中删除。做学问可以存疑,但是不能“乱改六经”,“删诗书,订礼乐”,那是圣人做的事。

我在这里把这句话忽略掉,不是我胆大,而是帛书甲乙本,楚简版,都没有这一句;显然,这真的可以判断出:“是后人加的”,我个人怀疑是晋代王弼改的。现在的通行版来自于他,而且此人少有才名,得志很早,个性张扬。有可能嫌老子的话说得不好,帮老子改一改,删除一些“废话”,如本章中的不少“虚字”被删除,使得对仗工整一些;就像本句“生而不有”对“为而弗恃”挺顺口的。这也是有可能的。不幸的是:王弼死得很早,二十几岁就死了,所以没有机会长大成熟后重新思考再改回来。当然,我说这些话没有考据,只能算是“戏说”。

把这句话去掉后,译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老子一向说:道法自然,这里正好体现老子心中的自然运作的方式,以及他希望“圣人”治理时达到的境界是什么!

万物作而弗始也,傅佩荣等三专家的解释都差不多: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认真分析起来硬伤不少:

首先是把“作”解读为“成长”,挺好,挺积极的;可是,万物成长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光“成长”了,还有“消亡”啊;老虎狮子们的“成长”,就是以羊鹿们的“消亡”为前提的。羊鹿们的成长,又是以草木们的“消亡”为代价的,草木们的“成长”,又是以其他我说不出的东西的“消亡”为前提的。天地万物的运作,在老子看来一向是“阴阳互动”,一体两面的;哪里是天天在“成长”,一厢情愿吧。诗可以这样写,学问不是这样研究的。而且,老子在本章中的逻辑,就是正好在反对这样只有一个方向的判断。一定要说万物,不能说“成长”,也不能说“消亡”,只能说“生生不息”,多好听,又贴切!没说“死”字。其实处处有“死”的含义!

其次是把“始”解说成“干涉”,实在太勉强了;这也是字典上没有的字义;据专家们自我圆场,是楚简里的一个生僻的字,可解读为“干涉”的含义。还是很勉强:两个帛书版都是“始”为什么不认?楚简,帛书都没有“生而不有”,为什么要认?

根本原因是:专家们实在不能接受“始”的含义,不能接受的原因是不理解老子的思维方式,不肯放弃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都认为天地万物一定有一个开端的。老子说没有开端,所以他们认为绝对不能接受,就搬了一个“干涉”的含义,凭空让老子来供奉一个管理天地万物的上帝人格神。听起来有点像东方的上帝创世说!

而且这个上帝还很谦虚:他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傅佩荣的后续解读)。尽管上帝不要功劳,专家学者们还是要表彰他的成就,让“功绩不会离开他”,真是一个很君子的上帝神!

把老子哲学的深奥含义,解读成这样“儿戏”,就像是一个神话故事,不知老子复生会作何想。

万物作而弗始;天地万物自我运作而没有开端,这很正常的逻辑。我们认为万物应该有一个开端,不代表老子也这样认为,他认为万物就是没有开端的,因此也是没有结尾的。第一章中,虽然提到“万物之始”的“无”,但是老子并不以为“无”是当然的存在。“有”“无”既然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始”和“终”自然也不是当然的存在。它们的存在,也要依靠“关系定义”。这本来是很正常,很必然推导出来的结论。可是专家们由于不承认这个逻辑,只好强行把“始”改称“干涉”,为老子拉来一个神性的天地创造者。

老子不承认“始”,专家们害怕这个结论,不敢认同。可是,如果要问专家们:宇宙万物到底那里算是“始”,哪里算是“终”?也答不出吧?下一个问题:宇宙怎样灭亡,又怎样灭亡?也回答不出。

其实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没有开端”的课题,并不需要把他解释成一个“唯心”的“神创论”者,反而可以“证明”老子是“唯物主义”呢。现代物理学早就说过“物质不灭定律”,既然不灭,当然也不生。老子说的,不就这句话吗?“无始”,不就是不生不灭吗,而且是万物的“不生不灭”,不是精神的不灭,所以是物质不生不灭,当然是唯物论!

老子不仅是“唯物论者”,而且还是“辩证唯物论者”。因为他说,万物不仅是不生不灭的,而且是自动自发的(为而弗恃也),多好,多现代和时代的思维。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多具有辩证思维”。干吗非要说成: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弄得像人格神一样。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可解读为:万物自然成就而不居于成就,(因为成就的概念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的),所以不能够把它看成是“成就”,正因为自然本身不会把得到的某种结果看成是“成就”而死死地加以执守,所以也不能说它“没有成就”,万一没有了,也不会有“失落”的想法和情绪。(这与后面“天地不仁”等的说法应和得很好,是一脉相承的)

这是多让人深思的真正的“道法自然”的绝妙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