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是多大:渔船缘何望洋兴叹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22:11:37

时值捕捞旺季,舟山一些渔港码头,渔船却静静泊在港湾——

渔船缘何望洋兴叹

  本报舟山2月14日电

  通讯员 刘生国 翁盈昌

  记者 谢国平

  春汛一刻值千金。正是捕捞的旺季,舟山一些渔港码头却异常冷清,渔船静静地锚泊在港湾内。为何不赶“春潮”?本报记者开展了调查。

  工资高,船东招不到人

  在朱家尖岛樟州湾畔,樟州村百余艘渔船一字排开,顺着海浪起伏。渔老大刘志军蹙着眉头,蹲在船头呆呆地想心事。他说,往年渔船初七初八就要出海了,可今年他的两艘拖网渔船到现在还停在港内。“真是急死人呀!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招不到人呐!”

  他告诉我们,两艘渔船共需要13名渔工才能出海捕鱼。“一个普通水手,前年每月工资3600元,去年是4600元,今年开价最低的也要6000元;船长、老轨等职务船员要价更高。”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今年的价格,工资一个月要七八万,柴油一个月要20万元左右,而一般每个月的捕捞收入在30万元上下。“这还不算网具、伙食等方面的开支,弄不好就要亏了。”

  渔老大任水龙同样也为此困扰,他的一艘渔船到现在为止一个渔工也没招到。在国家一级渔港——台门渔港码头,记者看到不少渔船还停靠在这里。台门渔业服务站站长刘碧娜说,雇工工资每半年要涨一次,这对渔老大或股东来说确实负担不起,但渔船长期不出海肯定也不是办法。

  本地渔工越来越少

  来自重庆江津市的李永胜,到岱山县衢山岛已超过10个年头,在浙岱渔06208船当渔工。 从一个庄稼汉到渔民,这种改变付出的心血是很多人无法体会的,但丰厚收益也是李永胜在家乡种地所无法得到的。这几年,像李永胜这样的外来打工仔来衢山的很多。

  作为一个渔业重镇,衢山现有大小渔船1200多艘,渔业生产规模较大,但本地从事渔工的很少,本地渔民的子弟即使下海,也大多去撑运输船或油船,很少有下海捕鱼的。该镇现有外来入渔劳动力近3000名,主要集中在田涂、打水、石子门、塘岙等主要渔业村。

  外来打工者逐渐成为渔业劳动力的有效补充群体。“由于流动性很大,据保守估计,在舟山的外来渔工人数有1万左右。”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士介绍说。

  渔业有季节性特点,有时用工需求非常紧,尤其在临近开捕期时。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做了一份《关于外来渔工入渔管理》调研报告,报告称,近10年来,普陀区本地专业下海渔民减少9968人,外来渔工平均每年增加800人。外来渔工主要以海洋捕捞业普通船员为主,人数在7000人左右。

  一些渔工待价而沽。来自贵州的渔工苗振清这几天转悠在各渔船之间,就想找个工钱高的活儿。他说:“捕鱼活儿不好干哩,辛苦不说,每天面对大海,太寂寞太孤独,这么苦,就是冲着工资高。”

  捕捞成本不断上涨

  为掌握渔业生产成本和渔需物资市场价格动态,今年起,舟山市启动渔需物资价格监测。日前,该市已在4个价格监测点对白绳、铁锚、单拖网具等60多种常用渔需物资进行价格监测。据介绍,海洋捕捞作业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及柴油、网具、绳索、机冰等生产资料支出、维修、折旧、利息及其他费用。

  去年9月,舟山市物价局对定海区北蝉乡、普陀区朱家尖街道等纯渔业村渔民生产生活负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以来由于柴油、渔需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和雇用渔民工资攀升等原因导致捕捞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其中,柴油支出涨幅最大。

  “去年8月,我市渔用柴油平均价格达到每吨7800元,比2010年同期上涨了约1000元。”舟山市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以朱家尖街道樟州村为例,该村作业方式以双拖、单拖、围网、流网为主,每单位年耗油分别为200吨、90吨、75吨、45吨左右,目前,该市渔用柴油平均价格已达到每吨8350元,对渔民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渔业转型迫在眉睫

  其实,上述现象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海洋渔业资源日益匮乏。

  “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是出水文物。”这是流传在渔区的民谣。浙江省海洋学院教授俞存根指出,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现象还在继续。据资料统计,我国海区中,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经超过10万吨的种类有16种,如今只剩下8种。在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四大传统经济鱼类中,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已几近绝迹,硕果仅存的带鱼,产量也年年减少。

  “鱼越来越少,设备越来越先进,成本越来越高。”渔船出海,每次都以延长时间,更多带网具才能提高收益。我省重点渔区普陀区渔业捕捞专家说。“1996年左右,铁船替代木船,动力达到350马力。近3年,常见四五百马力的捕捞船,到外海很远的地方去捕捞了。”东极岛渔民黄寿滨说。

  捕到的鱼变小,成本却在上涨。海洋捕捞生产吨鱼的成本仅为2365元左右,现在同比增长了一倍多。“效益下降后,渔民只能依靠多获取产量来维持收益”。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徐汉祥所长认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捕捞效益下滑—增大捕捞力量和强度—资源破坏—单产下降—效益下滑—再增加捕捞力量和强度。

  另外,污染也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极大恶化。专家们说,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继续做好伏季休渔、增殖放流、加强远洋捕捞外,关键的还是要做好渔业的转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