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倪 又见一帘幽梦:建国历程·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0:01:24

四 美国工厂体制的形成

 

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人,逐渐注意到当时出现的一种所谓“美国生产体制”,颇不同于他们的那一套。其实,这应该叫“新英格兰体制”才确切,因为直到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制造业中几乎没有一件重要的发明创造不是先在东北部进行试验,然后才定下来的。

 

这种新英格兰体制可说是聪明才智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成果。它不是从制造某物的某种技艺——如枪炮、钟表、纺织、制鞋之类——所发展出来,而是从百工百业的工艺知识中总结而成的。它是下列情况的综合产物:一方面是匠心独具,另方面是技术不足;一方面是劳力匮乏,另方面是市场广阔;一方面是水力充沛,另方面是原料有限;一方面是个人雄心勃勃,另方面是大规模合作初见成效;一方面有赖商业、公司资本和政府补助,另方面则得时运际会之利、它提供了一条途径,把新英格兰航海事业的灵活性牢牢地扎根于陆上,而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种新的工厂体制,一方面把原有的一些制作程序加以合并,另一方面又对其它制作程序进行分割,以此新办法来改革生产事业,就能达到革命性的简化程度,而这种简化程度则是墨守因循的旧世界所无法企及的。所谓新的结合,无非就是把制造一种商品的不同工序集中到一家厂子里,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来进行。说得确切一点,这就是美国的新式工厂体制,本节要谈的就是这个主题。至于第二个特色,即把经营运作各部分加以分割的那种新方式,则是下一节要谈的主题。

 

这个日后被目为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体制,开始时原只是一些既不囿于世代相承的技艺、而又不受制于错综复杂的社会戒律之辈的一时之作而已。如果说美国工厂体制是组织加合作的胜利成果,那么它也是天真的思想行为的胜利成果;因为它的精髓乃是解除种种习惯的束缚和解放思想。自家的无知和“落后”并没有叫美国人陷入老一套。他们许多重要发明创新之所以搞得成,就只因为别无他途可循。

 

美国生产体制的主要内容,如革新纺织机械和采用通用部件等等做法,实际上欧洲前人大多想到过,但他们所处的社会不能给予他们的想法以公正的考验机会;因为同旧秩序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实在大多了。所以,欧洲的工业要进步,必须有绝大的勇气去冲击通行的模式;而在美国,只要愿意一个劲儿试验下去就行了。美国的天才与其说擅长发明、创造,毋宁说是勤于试验。

 

所以,美国航海业的总汇同时成为制造业总汇之地,实非偶然;盖两者都仰给于远方的原料,而又都以世界市场为归宿。航海者总是乐于变更外销商货,乐于大笔投资以后又改变投资项目,试办新奇产品,试往新的港口和试辟新的航线——这些也正是新型制造商所必需具备的素质。

 

当日新英格兰的外贸商人着实积累了不少资本。而这些成功的航海贸易商都懂得将绝大部分资本用于周转活用,因为新英格兰格按其习俗、天时和地理条件,一向都不重视置产营宅,以遗儿孙。谁听说新英格兰有过芒特弗农、蒙蒂塞洛、蒙彼利埃、阿什朗恩这类豪华庄园呢?在这里,罗得岛的布朗家族,马萨诸塞的特雷西、李、卡博特、希金森、杰克逊、洛厄尔诸家族,他们从海运赚来的钱,都用来建造工厂了。单以内森·阿普尔顿(此君初为海商,后转营纺织,成为美国纺织业创始者之一)而言,他就经常把至少三分之一的资本储将起来,准备随时投入开拓新事业和把握料想不到的新机会。他自称,他的工厂企业之所以能人倒厂不倒,这是一大原因。

 

当海洋成为通向全世界之路的时代,能掌握海洋,也即掌握了原料的来源。新英格兰之能从美国南方和埃及取得大量棉花,以及从阿根廷和太平洋岸大西北地区取得大量皮革,这就使它可以供应纺织厂、制鞋厂,以及几乎任何产品的工厂。而海的妙处又在于能使百物畅通万邦。洛厄尔纺织厂的万千尺粗布和林恩鞋厂的万千双低档皮鞋,若投到本地市场,哪里容得下,幸亏靠海,便都运到辽远的亚、非、拉美袒胸赤脚的人那里去赚大钱了。新英格兰另外还有几点间接性的促进因素:一是由于它既无大宗的主要农作物,又无丰富的矿产,使它无法走一般的老路子,死抱着一两种老商品作财源。其次是新英格兰的实业界人士对于来自佐治亚、埃及、印度的棉花,南美的皮革,英国的铁,无不一视同仁。

 

甚至新英格兰在政治上遭遇到的挫折,也有助于它转而去探索工厂组织的新形式。杰斐逊的禁运法案(一八O七至O九年)和一八一二年的战争,都使新英格兰的外贸大受摧残,迫使它不得不内向另觅投资之道。新英格兰的主要河流——如康涅狄格河、梅里麦克河、肯尼拜克河、佩诺勃斯考河——一概是南北向的;而濒临江河与西部腹地有舟楫货运之利的大城市——诸如奥尔巴尼、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等等——则慨不在新英格兰范围之内;纽约州长期以来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又一直是波士顿向西开展贸易的障碍,总之,从各方面说,新英格兰要从外贸转营内贸,处境都极为不利,因此,这里的工人和资本家当时都只能就地另图活计;而大举西进,那是以后的事了。

 

当时美国经济和技术的“落后”状态,反而使新式工厂更易建立。须知,在英国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生产的各个阶段长期以来都是划分得一清二楚的:各有其行当、行规、工厂体制和集中地点。以英国的棉纺业为例,纺、织、染、印等各有一套工序,隔行如隔山;产品的市场也截然分开;纱件、织物、染料之间的交易更要经过一套很复杂的制度。因此,要想使生产简化、集中,这对许多既得利益集团而言,自然是行不通的;而美国的情况则大异。远在殖民时期,英国的制造业已经很发达了,而美国大多数手工业还处于小型家庭经营的方式。即使到殖民时代末期,北方诸殖民地的制造商大多数也还停留在乡村工匠的水平。他们由于远离城市和同业,所以也没有参加同业公会。总之,美国人这时与大规模的组织形式还是无缘的。

 

以纺织业为例,美国的新式大工厂模式是首先在纺织业里出现的;但在此之前它却一直圃于老式的家庭工业体制,在殖民时期,新英格兰地区的家庭往往自纺纱绽和自织布,只有“漂洗”或毛料抛光这类工序才交给村里专业户去干。多数人穿的是皮、毛、麻质的衣服;棉布在当时还相当贵重。不事纺织的人家便去买英国毛料和曼彻斯特或远东出产的棉市。

 

蒸气机发明以前,英国的工厂主要是靠水力来作动力的。几个世纪以来,凡有水力处都早被一家家工厂所占据和分别利用了。并且,所有大一点的水力资源全都遭到分割,由许多小户分享。因此,到了十九世纪初在英国再要想找一处有足够水力的地方来进行一整套生产,简直不可设想。这就是老一套的动力分裂状态决定了老一套的行业分裂局面。这种分裂的趋势,在蒸气动力出现之初甚至还有所加深。在英国,蒸气机的发明以及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广泛使用于制造业之前,任何小量和流动的动力都可能用得上;这反而更有利于经营以单一工序制造一种产品的小型工厂。

 

但十九世纪初期“不发达”的新英格兰的形势却大不一样。铁路发达之前,当地煤非常之贵,制造业只能慢吞吞地引进蒸气机,直到南北战争时期才普遍取代了水力。这是因为那时新英格兰还有许多溪流的水力从来没人利用过,也从来没有划定过势力范围,在新英格兰设厂还能弄到相当的水力资源。举例而言,有一帮实业家已在马萨诸塞的瓦尔瑟姆办了一家棉纺厂,还想增设一厂,他们要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找一个有合适水力的去处”。就是说,他们要找一处未经利用过的大的水力资源,这种事若在英国当然是妄想。据这些实业家中的一人内森·阿普尔顿回忆,当时曾有个朋友提议:“他们何不把波特基特运河买下来?这样,落差有三十英尺之大的梅里麦克河的整个水力就都在里头了。”这帮实业家果然照办。“我们考察了现场,并估算了水力蕴藏量”,阿普尔顿忆述他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到那个地方(小屋十余间之地,日后发展成为繁盛的洛厄尔市)去时说,“有人这样预言:我们当中总有几个人可以亲眼看到这里变成一个拥有两万居民的城镇的。”

 

因而,新英格兰人理所当然地要把他们的生产运作集中到庞大的组织里去,并把一门工业的多道工序集中到一个屋檐之下。一八一四年,马萨诸塞州瓦尔瑟姆地方出现了一家工厂,它集中动力于一处来带动制造某种复杂产品所需的全部工序。至此,现代的工厂组织遂勃然而生,井在一个世纪之内影响到全人类社会。它使劳资关系、城乡性质、妇女地位和家庭状态无不为之改观。而十八世纪中叶生活与二十世纪中叶生活的许多不同之处,也可以直接间接于此得到解释。

 

瓦尔瑟姆那家工厂生产的并不是什么新奇或希罕的东西——只是棉布而已;其工序也不全是新式的,实则,除了弗朗西斯·卡博特·洛厄尔在动力织机上有几处改进之外,其余的活计大致与昔日雷同,只不过这时都集中于一座大厂,而注日则分散在多处小厂而已,这家工厂的创办人之一解释,根据他本人办厂的经验,新体制的主要新式之处不在于工艺流程的运用,而在于其组织一即用一种“全新的办法,力求在每一道工序中节省劳力”。一句话,若把全部工序善加统筹、组织,就可以使工厂一头进原棉,一头出布匹了。

 

瓦尔瑟姆这家“波士顿制造公司”的佳话,其后大概还在新英格兰流传了好几十年。这家公司的灵魂是经营进出口生意致富的弗朗西斯·卡博特·洛厄尔。此人跑去看过英国兰开夏的纺织厂,大受启发,便想在新英格兰也搞一个类似的制造业中心,而且他的航海事业又受到一八一二年战争的影响,不得不暂时中断,所以便得闲来筹划这项事业。同时他还有幸得到一位自学成才的发明家保罗·穆迪的帮助;穆迪后来还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制造纺织机械的工厂。洛厄尔的主要合作者是他的妻舅帕特里克·特雷西·杰克逊(其祖父原是一贫如洗的爱尔兰移民,父亲则是一位有钱的波士顿出席大陆会议代表),本人没上过大学,二十岁时当上了商船货仓大班,向东航运到印度,向西航运到西印度群岛,从中来回大获利市;另一位内森·阿普尔顿(也是放弃了在达特默思上大学的前程,十五岁就经商的)则是天才的组织家。此辈一时成了新英格兰创业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瓦尔瑟姆那家工人的非凡意义不在于它一八一四年开办,而在于这种新办法无非是把一些旧工序重新安排一下,原是一望可知的事,但是长久以来就是没有某地某人想到这样去做。而这时突然之间,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组织形式却在新大陆的落后地方呱呱诞生。

 

大凡欧洲来客,看到新式美国工厂一的环境无不惊异非常,因为他们惯见的工厂(以英国为例)总是混杂在又挤又脏的嚣嚣闹市中。而新英格兰的工厂却是在未受破坏的原野上冒起来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薛瓦利埃访问美国后颇惊愕于美国大工厂的环境,“其新鲜沁人,恍如歌剧布景一般”。英国的哈里特·马蒂诺女士一八三七年对英美工厂环境的截然不同颇多感触,她指出,旅游者少不免因自然佳趣横遭现代工厂破坏而气愤,但应知这对美国工人意味着什么:……美国工人自此得以生活与工作在山围水绕、乱石流泉的幽美环境中,而远离枯燥沉闷的城郊地带;如果他们和他们的工厂都挤在近郊,便不会令那些爱好美景者看不顺眼了。但我却每以欣慰心情去目睹工匠们在格林瀑布、吉奈西瀑布下以及在新英格兰山流映带的河谷中怡然劳动。我觉得他们就象西部拓殖者一样,可以饱览大自然之美景……从这个观点看来,在我们英国曼彻斯特中心区作个贫苦的工匠就够可悲的了;但在谢菲尔德极其美丽的郊区作个优裕的工匠,就如同爱好大自然的人愿意在任何土地上耕耘一样:而美国工匠们之得天独厚也大抵类此。

 

  二十年后,英国旅行家查尔斯·韦尔德到美国时,仍能看到当年美国在蒸汽代水力方面的落后状态所带来的“晴天一碧,工地无烟”的美好情景。美国这种阴差阳错的现象——建厂于田野——不但有助于表明美国工厂的特点,而且还表明了旧工业世界中的许多妙想天开的创新发明,都可以在美国获得发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