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白金 莳绘复合笔:国标舞中防止自伤问题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8:44:43

国标舞爱好者的训练中,特别是一些初次参赛的选手中屡见一些发生踝关、膝关节挫伤或扭伤的现象,给爱好者们造成很大的困扰。跳国标舞就必然会发生这种自伤现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于防止这种自伤的发生要做好热身运动及科学补充营养的问题,网上已经有不少朋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好多有益的建议,此不赘述。

为什么强调“自伤”呢?不错国标舞之所以常被称为体育舞蹈,是因为国标舞的运动量并不亚于其它的运动项目。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要跳好国标舞,特别是想在竞技中取得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来说它既不会像足球、冰球、篮球运动那样经常发生激烈的肢体冲撞,也没有排球运动寻那样超强度的跳跃动作。所以造成伤害的外在因素相对来说是很小的,自然我们就得从舞者自身来找原因。

事实上只要我们能牢固掌握跳国标舞的基本原则,正确熟练地运用它的基本技术,就可以极大地减少甚至完全避免自伤现象的发生。

我们就以华尔兹的由PP位进入右转步(Natural Turn from PP)3& 1 2 3 的男士动作为例吧。

1、有支撑的下降技术防止挫伤。

由PP位向前的动作如下 图所示(自右至左)

 它表现了由PP位侧行向前时重心下降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是主力脚由右脚转换到左脚的过程。2时身体的重量由右足支撑,随着移动脚左足向前分开,重心就开始下降了。从3时,左足尖接触地的瞬间开始,左脚及左腿部肌肉,就从放松的状态逐渐增加其紧张状态,至&时达到最强。从而完成对身体向下的力量的承接,左脚也就变成了新的主力脚。显然,2时重心在最高点,至&时重心最低。整个过程中,脚部和腿部就象一个两级减震弹簧由自然状态逐渐被压缩一样。而人体下降的速度,是从0到最大、再到0,整个过程是个渐进的,柔和的。这样,&时膝部承受的力和人体的重力相当。而这样的力,显然是不会造成膝部挫伤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支撑的下降。

相反,如果3到&的过程中,脚和腿部肌肉是放松的,只是在最后的瞬间才紧张起来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表面上看动作过程可以如上图一样,但实际上这样做,膝部在&时瞬间承受的力会远远超过人体的重力,从而使膝部受到挫伤的可能性大增。

可以用手锤钉钉子来做个比喻。不论我们把手锤举得多么高,正确的下降技术就好像我们最后是轻轻而柔和地把锤子放在钉子上。这当然不会有什么破坏作用,因为至少锤子的重力势能被手臂的肌肉吸收掉了,钉子接爱的只有锤子自身的重力而已。而我们用正常的方法去钉钉子,哪怕我们只是把手锤提到一定的高度后让它自由下落来钉钉子,可能都会达到向木头或水泥中钉钉子的目的的。因为这样钉子在最后的瞬间受到的力,是锤子自身重力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也可以说钉子具备了相当的破坏力。而这正是我们在舞蹈中所要避免的。尽管我们没有在这里作严格定量的力学分析,但从生活常识出发,我想对以上说法大家是会同意的。

2、动力脚接地的鞋拐子原则或称直达原则防止脚踝崴伤

脚踝崴伤也是我们在舞蹈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其直接原因也是由于一些不规范的技术动作造成的。

不难理解脚踝受力的最佳状态只有两种,一种是并脚站立全掌着地,一种是竖直向上提跟,脚背绷直和小腿胫骨在一条直线上,而脚掌撑地。这两种状态的一个共同点是,我们会感到重力通过腿、脚踝直达脚底。当我们单足站立时也是如此,力量集中在脚底,不会感到脚踝有过重的负担。如果说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脚踝崴伤,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如果说力量直达脚底是我们内心的感受,那么骨骼的相互关系就是一种结构性的保证。这两种状态反映到外形上看就像是倒放的鞋拐子,区别仅在于立柱(看成是小腿或小腿加脚踝到掌骨)的长短和脚底面的大小而已。

当然动力脚(又称移动脚、自由脚等等,总之是指主力脚以外的另一只脚,这里我们先借用一下这个传统的称谓)并不是像如上所说的独立地承载重力的,因为如果那样它就叫主力脚,而不是动力脚了。动力脚原则上是可以向除了主力脚一侧的任何方向移动的,这样动力脚接地时脚与地的接触点就会是千变万化。例如当右脚为主力脚,左脚为动力脚时,跳左横步,当重心较低时接地点是左脚内缘,当重心较高时接地点是左脚趾或左脚掌内缘;而当重心较低、左足前进于CBMP时,左脚的接地点应该是左足跟的外缘,……这样逐一解释起脚法来是不是会感到很繁琐?如果我们把脚部想像成是鞋拐子,那么关于接地点在脚的位置恐怕就不用教者做任何解释,学习者都会了然于胸的。

鞋拐子原则的意义不仅如上所述,还在于它能地生动表现只有当动力脚完成到主力脚的转换的一瞬间,才允许全脚或全脚掌实踏在地上的过程。所以,所谓鞋拐子原则不过是运步中脚的滚动原则的一个形像的说法而已。

回过头来说说为什么最经典也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右转步却常发生崴脚的现象呢?就是因为第二步左脚接地瞬间直到完成到主力脚的转换始终是脚掌接地,这样脚与小腿胫骨大部分时间不是处在同一直线上,使腿部的力量不是直达脚底,使脚踝受过度的侧向力而负担过重。特别是部分舞者力图通过左脚的滑动来追求加大步幅,一旦地面较涩,这就更增加了崴脚的危险性。试想为什么平地上的一个小石子也常常会使一个身体十会强健的人崴脚吧。

    3.滚动原则(或称点原则)是防止扭伤的法宝

标准舞运步中要求脚在地面上始终处于一种滚动状态,全掌踏地总是瞬间的事,原则上说脚与地面的接触总是一个点,这就是著名的“滚动原则”或称“点原则”。

然而,知道是一回事,真正能时时做到却是另一回事,就是在一些国际大师中能随时都严格遵循这一原则的也为数廖廖,请看卢卡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跳135的精彩瞬间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而严格地做到这一点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扭伤!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身体的转动其实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关节扭转的累积结果,二是身体的整体转动,它可以表现为脚相对于地面的拧(捻)转。显然第一个因素非常有限,稍一过度就会发生关节的扭伤。

滚动原则或称点原则,在转动中可以表现为身体方向(胸的正前方向)与主力脚方向趋于一致的原则。当我们重心完全由一个主力脚支撑的稳定状态时,(探戈稍有例外)身体的方向与主力脚方向是一致的。

而当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舞步时,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平衡状态,不论我们身体的方向是否改变,都会随着我们的主观意念使身体的重心受到一个来自主力脚的力而改变位置,这就是所谓的“身随脚动”,尽管这个动作可能很小,很不明显,但是除此以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当然我们可以在保持重心不动的情况下来调整肢体的状态,但这不在我们当前要讨论的范围内)。接下来正常人的本能也会使另一只脚——移动脚(通常称的动力脚,本人之所以不情愿称之为动力脚,是因为重心移动的动力其实不是由它而来),会主动由重心移动的方向决定去寻找新的支点,从而人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脚随身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移动脚的方向也会与身体的方向保持一致,换句话说身体的方向决定移动脚的方向,直到移动脚成为新的主力脚。身体的转动正是在主力脚与移动脚的这种转换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在当双脚同时接地,而重心位于两脚中间的瞬间时,身体的方向(胸的正前方向)就处于过渡的中间状态,当然是在两脚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分线上。所有这些,卢卡在上图中的演示,可以说是做了最好的诠释。相信正确的运用了这些技术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扭伤是可以避免的。

不过既然转动主要因素是表现于脚的拧(捻)转,就与地面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地面的磨擦系数太大时,特别是在室外练步或跳舞时要格外小心,即使非常熟练掌握了所说的技术,也要尽可能避免做大角度的旋转,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免于扭伤。

当然,脚的滚动原则或说点原则的意义远不止于避免自伤一点,它还与身体的升降等技术直接相关,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相信正确掌握国标舞的基本技术会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健康的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