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凶20:当前中国猪业两大疑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18:35
当前中国猪业两大疑团(一)
日期: 2010-12-07 18:04  来源:  查看: 10次我要评论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我国猪业故事不断,解释猪价飚升的“成本说”导出一系列鼓励养猪但却引来争议不断的补贴政策,甲型流感风波之后,猪价回落速度加快,在养猪业主一片亏本声中,“猪多说”又催生了国家发改委旨在预防“猪贱伤农”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并于六月中旬宣布启动国家冻肉储备程序,各地猪价随之快速回升。庞大的养猪产业似乎已在决策者有效的掌控之中。然而,对养猪现状了解较多的业内人士却又多了几分忧虑,业界在一呼百应的信息海洋里到底隐藏了多少人们不愿面对的谜团?这些谜团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还是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逐渐显露、并终将由社会的每个成员付出代价?鉴此,笔者在此谨就“猪多说”与“猪贱伤农”两个流行话题与业内人士作非主流角度的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是猪多了还是猪少了?
回顾近年业界对生猪存栏量的判断,本周期的“猪多说”可以追溯到07年中期,当时已有不少“权威专家”们预测07年下半年就会出现“猪贱伤农”的情况,之后近两年时间里“猪多说”一直不绝于耳。早期的主要理由是:猪价高会刺激更多人养猪;政府多项补贴会令养猪积极性大增,多种成分的资本介入必然导致“猪多”;稍后又见“能繁母猪存栏量”统计数字显示,母猪饲养量达到历史新高;08年下半年始,活猪价格一直缓慢下降,“猪多说”更进一步催生了国家发改委于09年1月初出台旨在预防“猪贱伤农”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同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国家收储冻肉方案,毫无疑问,“猪多说”已起到左右国策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猪多说”只不过是业内人士凭“经验推论”及官方统计数据推演出来的伪命题。事实上,从06年初至今,我国生猪存栏量一直呈下降态势,存栏可上市健康猪的实际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这两年的“猪多说”一直都是以“经验推论”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统计数字间接推演出来,并没有把真正具有市场价格影响意义的市场终端产品——生猪屠宰量数据作为猪多猪少的判断依据,而是把假设数据来源可靠、且养猪生产状况正常情况下的母猪存栏量与肉猪上市价格的间接相关关系直接逆向推演为等式关系——“猪价低就是猪多了”。在该推演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对部分业内人士而言可能是无意的疏忽,也不排除有故意误导的成分,因为“猪多说”一方面可以让部分有发展意欲的业主有所顾忌、甚至望而却步,这可以减少对现有业主的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更可为诸多颇受争议的各项措施(包括对猪病判断失误及相关处理方案)找到“合理”的注脚。
笔者认为,如果统计数据可靠,且养猪生产状况基本正常的话,上述逆向推论应存在一定的可信度,然而,当该两个前提条件都不成立的情况下,此种推演结论的可靠性就很值得商榷了。今年四月初,笔者在中原某县的一次技术推广会上了解到,该县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统计数字为28万多头,但该县的养猪协会负责人私下坦诚,实际经产母猪的饲养量应为6.8万头左右。又如广西某县08年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为53万头,按正常生产水平算,该县每年可生产出约1000万头的商品猪。此种可信度的差异在全国范围内不一定很有代表性,但多少可以折射出与利益相关的统计数字其可靠性非常有限。另方面,全行业猪群的生产性能处在相当低的水平,从存栏母猪到上市屠宰商品猪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更耐人寻味:就全国范围的平均数而言,近年客观的生产性能为:存栏母猪每年的死淘率不低于35%;母猪的配种分娩率不超过70%,存栏母猪年产不超过2.0窝;每窝活仔数不超过9.0头,仔猪出生至正常上市屠宰的成活率不超过70%,出生至100公斤上市屠宰的饲养时间不少于175天。而且,更值得深思的是,近年来,不少大型或超大型养猪公司的生产性能并不比中、小型猪场好。更令人担心的是不少地区的猪病仍处失控状态,周期性的“高热病”此起彼伏,甚至就在笔者执笔之时,接到处于“无特定病原区”的海南省临高县某猪场场长来电诉说:“一个多月来,大半个临高县都笼罩在“高热病”恐怖之中,其所在的猪场存栏母猪300多头,以出售猪苗为主,4月份死亡小猪90多头,5月份则死亡300多头,6月份起已没有健康小猪从保育舍正常转群出栏了。此种情况在临高并非孤立事件。就在笔者再次修改本文时,又传来安徽的广德、朗溪、宜城及江苏的金坛、浙江的金华、重庆的永川、江津、河川、潼南等地(市)县再次连片发生“高热病”。当地猪场业主的恐慌程度不亚于三年前。
因此,综观全国养猪业概况,结合笔者从各地现场考察或远程咨询调查结果,不排除局部地区或小范围内肉猪存栏量有所回升,但就全行业而言,由于疫病原因,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可供上市的健康肉猪的总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最近半年的猪价持续下降乃是刚性消费的下降速度超过生猪上市量减少速度的必然结果;类似情况在肉鸡(尤其是黄羽肉鸡)及淡水鱼的供需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如果我国主要经济实体的形势真如某些主流派专家及相关媒体报道的那样,已经触底回升的话,笔者正在推算着在不久的将来,很快会再次出现的猪肉供不应求,猪价再次失控飚升的景况。
当前中国猪业两大疑团(二)
事实上,因我国的养猪状况较为复杂,要拿出准确统计数字实非易事,但对以下若干方面作综合分析可能比只看统计数字更有参考价值,以下若干现象足以说明,生猪出栏量占全球半数的养猪大国依然处在缺猪状态:
1.全国各地猪价趋同,江浙猪价领先
06年中以前,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活猪价形成显著级差,其中以广东猪价变化对其它省份的猪价影响最大。自“猪病风波”之后,此种价差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甚至已出现逆向价差态势,至08年下半年,广东猪价已失去标竿作用,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猪价已相当接近,甚至连甘肃省天水地区近两年的活猪价格也长期与广东的猪价接近。笔者执笔时(7月14日)偶接若干电话,相隔数千公里的同日猪价(元/公斤)几乎没有比广东低的地方:黑龙江罗北县(10.6-10.8);大连庄河县(11.2-11.4);北京顺义(11.2-11.4);四川省邛莱(11.4-11.6);四川青神县(10.8-11.0);山东省荷泽东明县(10.8-11.0);江苏宜兴(11.2-11.6);福州(10.8-11.0);广州增城(10.8-11.2);广东省新会市(10.5-10.8);海南省屯昌县(10.6-10.8);而曾经以供广东为主,而现在以转供京、津、沪为主的河南鹤壁猪价为11.1-11.2元/公斤,以供沪、杭为主的浙江金华则达到11.6-11.8元/公斤,猪价显著高于广东。这充分说明,各地生猪已处于供求失衡的边缘,是猪少的典型迹象,根本不存在“猪多”的问题。广东猪价偏低,充分说明当地的刚性消费大幅减少,很可能与返乡民工的实际数量有直接关系,而与“猪多”并无必然联系,而以沪杭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仍保持较强的肉类消费力,江浙猪价自然领先其它地区。
2.历史上产猪大省及山区省份严重缺猪
众所周知,历史上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猪肉调出大省,然而,自07年起,四川的猪贩已陆续涉足河南、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甚至横跨琼州海陕到海南拉猪。据川籍知名业内人士单独向笔者透露,这两年在川内消耗的猪肉约30%来自外省,显然这与地震没有关系。
与此类似,前几年一直设法寻求把生猪调往广东的贵州省,07年起却频繁到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买猪。笔者认为,这两年川贵两省的活猪逆向调挤的典型案例绝非偶然,显然是养猪大国整体缺猪的缩影。而此类结构性基础缺陷,在刚性消费力急剧下降时仍然显示出其严重失衡态势,一旦实体经济复苏,消费力上升,其供需矛盾将会成倍放大。
3.交通干线猪车寥寥
相信业内人士依然记忆犹新,若干年前交通主干道上运猪车车水马龙、沿途冲猪、洗猪行业兴旺发达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交通干线上的运猪车廖若星晨,地区间的商品猪交流已屈指可数,这绝非“猪多”的正常景象。
4.猪饲料实际销量显著减少
尽管猪饲料(含预混料及全价饲料,下同。)消耗的统计数据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然而,自06年下半年起至今,全社会猪饲料的实际消耗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逐年下降这个不争的事实,同样说明生猪存栏量一直在减少。
5.屠宰税费征收额度持续减少
尽管相关调查网点的代表性未必足够,近年笔者在多个省市的财税部门了解到,06年下半年至07年间生猪屠宰税费的征收额呈现惊人一致的大幅下降,且至今仍未见显著变化,这足以说明,真正供应市场的活猪依然没有显示出任何增多的迹象。相信业内人士亦十分明白,这不可能以私宰比例的多少来解释,反而与大多数城乡猪肉销售摊主近年来的销量大幅下降甚至歇业转行的情况十分吻合。如果政府部门能以生猪屠宰税的实际征收数据作为衡量肉猪上市量的判断依据,相信会对减少诸多判断失误有极大帮助。
当前中国猪业两大疑团(三)
日期: 2010-12-07 18:05 来源: 查看: 10次我要评论手机看新闻二、是“猪贱伤农”还是“猪病伤农”?
毫无疑问,国家发改委制订“预案”对养猪业的稳定发展主观上有重要意义,然而却显理据不足。把猪粮比从过去的5:1调整为6:1作为挽救猪市、避免“猪贱伤农”的临界线更显片面,显然是决策者们对养猪成本构成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
首先,在现时典型的猪配合饲料配方组成中,在各种原料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以玉米为代表的“粮”份所占的直接原料成本(各阶段日粮成本加权平均值)仅为50%左右,而总体而言,除非有重大国策变动,多年来,我国玉米价格一直处于阶段性的相对稳定状态;而被外国公司垄断的豆粕、蛋氨酸及部分维生素等添加剂却时常处于大幅波动之中,因此,以“猪粮比”为尺度来衡量养猪行业的盈亏状况显然有失偏颇。
其次,以猪粮比来衡量猪价合理与否,显然已把生猪饲养成本限定在一个只与“粮”价挂钩的静态水平。而事实上,养猪成本是个动态指标,饲料部分的投入只是养猪成本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以生产性能指标为代表的“产出”才是影响成本构成的主要因素,可简单表述为:投入÷产出=成本,因此,猪价贱到何等程度才会“伤农”(低于成本线),主要取决于猪场的生产性能——产出,即使在饲料原料价格不变、猪价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生产性能的猪场其经营效益会有天壤之别(见附表),差异主要在于产出不同。以现阶段饲料原料价格水平为例,对自繁自养的猪场而言,若其每头存栏母猪每年生产的上市肉猪数(PSY)在20头时,每公斤肉猪的饲养成本约为8.6元,当
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商品猪的饲养成本构成(附表)
A场
B场
差异
小猪体重(kg)
15
15

小猪成本价(元/头)
300
300

饲养时间(天)
120
135
15
上市体重(kg)
115
115

饲料转换率
2.5
2.8
0.3
耗料量(kg)
250
280
30
饲料费用(元)①
600
672
72
疫苗、兽药费用(元)
5
30
25
劳务、管理、折旧费用(元)
15
25
10
费用累计(元/头)
920
1027
107
上市率(%)
98
88
10
饲养成本(元/头)
938.8
1167.0
228.2
饲养成本(元/公斤)
8.16
10.15
1.99
利润1(元/头)②
211.2
-17.0
228.2
利润2(元/头)
257.2③
-17.0②
274.2
说明:
① 饲料均价按2.4元/kg计。
② 猪价按10.0元/kg计。
③ 猪价按10.40元/kg计(健康而生长快的猪群因屠宰率高3-4个百分点,售价可比普通猪高0.4-0.5元/kg)。
PSY为15头时,肉猪的饲养成本至10.6元/公斤左右,当PSY为13头时,肉猪的饲养成本约为12.0元/公斤。因此,当08年下半年猪价降至12.0元/公斤时,已有相当部分业主大喊亏本,而饲养管理水平正常的业主却在暗自享受“暴利”的乐趣。当今年五月前后受甲型H1N1流感风波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猪价降至10.0元/公斤左右时,业内人士估计已有超过一半的猪场亏本,客观地说,此时的“猪贱伤农”实为“猪病伤农”,诸多的不健康因素导致猪群生产性能低下,饲养成本升高才是困扰业主的最大障碍,这与“粮”价毫无关系,更非“猪贱”的原罪。
事实上,现时饲料原料价格情况下,每公斤10元的活猪价,对饲养管理正常、生产性能良好的猪场来说,已是个相当不错的价格,每公斤毛猪仍可获得1.0-1.5元的利润,每头肉猪(100-120公斤)有100-150元的利润,何来猪贱之说?
因此,若要真正避免“猪贱伤农”的情况发生,现时政府主管部门与其启动心理影响意义大于实际市场影响意义的冻肉收储方案,不如面对观实,尽快忘记“猪多说”,把“猪贱伤农”改为“猪病伤农”,组织真正懂得养猪的专家,制订真正有效的方案从根本上把猪病控制好,把生产性能促上去才是长治久安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