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周现在出狱了吗:灸法总结之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38:18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十二

(2009-05-02 09:54:28)转载  

六、明清以来的艾卷灸法

艾卷灸法是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艾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这种灸法,在明初之际,就已在临床应用。例如,明初朱权《寿域神方》卷三灸阴证:“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这正是关于这种灸法的最早文献记载。其后,逐渐发展,又在艾绒里掺进药末,命名为“雷火针”,或“太乙针”.或某某针。本来是灸法,为什么称为“针”呢?因为它的操作方式.很象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上的缘故。

艾绒里掺进的药品,由于用途不同,处方各异。兹仅就诸书所载,分述如次:

1.雷火针:或称“雷火神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附载于“神针火”条之末,其后一些书陆续有所记载,处处方各异,多用来治疗风寒湿痹、闪挫肿痛(见表1)

2.太乙针:或称“太乙神针”,是在雷火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药物处方,用来广泛治疗临床各科的常见病。所以清周雍和认为“雷火针一法,即太乙针也”。韩贻丰在1717年撰《太乙神针心法》,是最早问世的太乙神针专著。雍正、乾隆间,范毓传、周雍和编的《太乙神针》一书,流传最广。诸书所载太乙神针处方也不尽相同(见表2)。略

3.三气合痹针:首载于清叶桂《种福堂公选良力》卷二。处方是:“乳香、没药、牙皂、羌活、独活、川乌、草乌、白芷、细辛各五分,肉桂、苍术、雄黄、硫徒、山甲、樟冰各一钱,麝香三分,艾绒一两半。作针。”

4.百发神针:《种福堂公选良方》:“治偏正头风、漏肩、鹤膝、寒湿气、半身不遂、手足瘫痪、痞块、腰疼、小肠疝气,痈疽发背对口、痰核初起不破烂,俱可用,各按穴针之。乳香、没药、生川附子、血竭、川乌、草乌、檀香朱、降香末、大贝母、麝香各三钱,母丁香四十九粒。净蕲艾绵一两或二两,作针。”

5.治癖神火针:首载于《种福堂公选良方》。处方是:“蜈蚣一条,木、五灵脂、雄黄、乳香、没药、阿魏、三棱、蓬术、甘草、皮硝各一钱,闹羊花、硫黄、山甲、牙皂各二钱,麝香三钱,甘遂五分,艾绒二两,作针。”

6.阴证散毒针:也载于《种福堂公选良方》。处方是:“乳香、没药、羌活、独活、川乌、草乌、白芷、细辛、牙皂各五分,硫黄、山甲、大贝、五灵脂、肉桂、雄黄各一钱,赡酥三分,麝香三分,艾绒一两半,作针。”

艾卷的制法,《本草纲目》主张:“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清范毓单行本《太乙神针》一书所载,又与上不同。它主张:“预将大纸裁定,将药铺纸上,约厚分许,层纸层药,凡三层。卷如大指粗细,擀令极坚、以桑皮纸厚糊六七层,再以鸡蛋清通刷外层。务须阴干,勿令泄气。”现在所用的“太乙针”,多数是采取后一种制法。

古代使用艾卷施灸,有两种操作方式:

①实按灸:据《本草纲目》、《针灸大成》等书所载,在施灸的部位铺上六、七层到十层纸,然后点燃艾卷,乘热按到纸上,使热气透进深部。如果火灭了,就重新点火。范毓《太乙神针》的操作也是这样;不过,在施灸部位辅上七层布,而不是铺纸。该书又主张:“若觉太热.将针略提起,俟热定再针。”这种调节温度高低的方法,比之于明代是提高了一步。

②悬起灸: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的叶圭操作方法,不同于前者。叶氏是清咸丰间人,他主张把艾卷提起来,离开铺的布约有一寸多高,慢慢地熏烤,使热气隔布透入皮肤。这种操作法.很象现代常用的艾卷温热灸法。

对于上列两种方法,叶圭有过分析,他认为:悬起一法,取效较缓。实按一法,轻则布易燃,重则火易灭均有微碍。”所以他主张应用灸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