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凯英的丈夫:灸法总结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6:06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六

(2009-05-01 09:02:02)转载  

2.牛角形艾炷:即空心艾炷。据清廖润鸿补编《针灸集成》卷二小儿门的记载,当婴儿生后七天,脐带脱落的日子,灸脐中以予防腹痛。方法是:“以熟艾,形如牛角内空,灸脐中七壮,其艾炷每火至半即去。”

3.纺缍形艾炷:艾炷的形状是两头尖的,如同鼠类一样。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六治中风口喎,“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矢,横安之,两头放火烧之”。

计算施灸中所用艾炷的多少,从《黄帝内经》以来就都是用“壮”字作为单位名称,烧了几个艾炷就叫灸几“壮”。关于“壮”字古有三种解释。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云:“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者,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幼赢弱量力减之。”《说文》段氏注云:“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者灼之语转也。”这两种解释,都各有一部分道理。又《东医宝鉴》云:“着艾一炷,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这另是一种解释。

施灸的壮数,因人因病因穴而异,少则一壮,多者数百壮,一般三五壮而已。《千金要方》卷二十九论述颇有见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明堂》本经多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曹氏灸法有百壮者,有五十壮者。《小品》诸方,亦皆有此。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叫做“顿灸”,分几次施灸叫做“报灸”。如《普济方》卷四百十云:“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千金要方》卷七,灸脚气八穴,“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又云:“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四、丰富多采的隔物灸法

施行艾炷灸法,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古代称为“着肉灸”,如《千金要方》卷五云:“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又《外科精要》的灸高竹真背疽病案,先施隔蒜灸无效,“乃着肉灸良久”,此即今日所谓的“着肤灸”。另一种是在艾炷底下隔垫上某种物品,隔什么就叫“×灸”或“隔×灸”,总起来可以称之为“隔物灸”。古代的隔物灸法是多种多样的,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特别是在外科应用更多。所隔的物品,动、植、矿物都有,多数属于中药。药物皆因病因证而施,单方复方俱备。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人早已把灸法同药物疗法结合起来,为我们进一步发展针灸开创了先例。兹将见诸文献者列下:

1.隔姜灸:如《针灸大成》卷上,灸聚泉穴治咳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又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十一治疗痔漏,亦用隔姜灸法。又清吴尚先《理瀹骈文》记载:“头痛有用酱姜贴太阳烧艾一炷法。”

2.隔蒜灸:这种灸法,在古代流传甚广,许多中医外科书都有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五,葛洪云:“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住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

关于葛洪灸法,据宋张杲编的《医说》称:“江宁府紫极观掘得石碑载之”,比《肘后备急方》更详细(按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云:“葛仙翁石刻江陵府紫极宫”,与《医说》不同。然《政和本草》卷二十九亦指为江宁府紫极宫,当以江宁府为是,在今南京附近)。兹据《医说》,将此碑文录下:

“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则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厚薄,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片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更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不可灸矣。

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粟米大头子,便用独头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厚薄,正安于疮上,却用艾于蒜上灸二七壮,多至四十九壮。”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把这种灸法叫做“隔蒜灸”。

隔蒜灸法,随着疾病的不同,又有几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大体有以下三种:

①隔蒜片灸:方法见前。据宋张锐《鸡峰普济方》卷三十云:“艾炷贵虚而大。”

②隔蒜饼灸:适于较大范围的施灸。除前引葛洪石碑所载者外,《医心方》卷十八治猘犬啮人引《录验方》云:“取大蒜作饼灸疮上愈。”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云:“阴疮日数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捣烂铺于疮上,以艾亦铺蒜上,点火灸之。”

也有将大蒜同其他药物共同捣烂,作饼以施灸的。如《类经图翼》卷十一治疗痈疽疮口开大者,“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明王肯堂《外科准绳》载郭氏治疗“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用白面、硫黄、大蒜捣烂作饼,在上施灸。《疡医大全》云:“灸身上诸毒并疬串久不收口者,独蒜一个,加雄黄不拘多少,共捣成饼,贴之,将艾放饼上,灸一壮即愈。”

也有蒜饼与药饼井用的。如《理瀹骈文》治产后流注及阴毒、肿毒、风毒,“用丁香、木香、沉香,肉桂各等分,麝香减半,加白芷、苏叶、姜黄、血竭,研末,以米汤调作饼。先铺蒜泥,再放饼灸。”

③围蒜泥灸:如《寿世保元》卷十云:“灸疔疮,用大蒜烂捣成膏,涂疔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