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女儿多大了:〈.人论>提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0:02
作者:林知尘  发表日期:20050830 11:47:15
[表状]
33年前,我是知青,面对当时宣传和现实的极度矛盾,开始研究“人”,写成几十万字的书稿《人论》,力图用稿中的原理解释所有有关“人”的历史和社会现象,特别是每个动态的当今社会的现象(如大量的腐败)。我觉得,尽管由于时代和个人水平的局限,稿中不乏稚嫩和错误,但它基本上还是做到了。所以,时隔33年,我把它拿出来,把“提要”发在网上,希望寻找合作者特别是出版商,目的是在批评、讨论中将它改进完善,形成体系学说,出版发表,走进高校课堂。我国学术成果缺乏原创性,我想该书稿即具有原创性。希望有兴趣者联系我,电子邮箱:jysls@tom.com,来件请标:“人论回复”。
人 论
内 容 提 要
一 生 命
生命是运动的物质,同样受化学和物理等规律支配,与其说生命起源于同一个生命,不如 人是生命体,生命是无机现象的有机结合。
说生命是起源于同一批生命。
生命是由大自然自己导致的无机现象的有机结合的结果。这种结果由内在因素生出了如下根本性的属性:希望这种结合延续下去——生存欲。这种有机结合的复杂程度,决定着生命的高级程度。生命的运动以主体物质的形式出现。
由于生命只是无机现象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假设,在一定条件作用下,或者其它星球上,可能存在以不同于构成目前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组成的生命,从而它存在也可以不依赖于水、谷物、空气等等。
生命的起源及其本质:
有机物从无机物来。
生命的本质是蛋白质类,是生存欲,是新陈代谢,它们互相产生、互相表现、。从微生物到人的高级程度不等的所有生命运动的方向都以铁一般的规律受制约于生存欲。只是它们作为一种有机结合体,复杂程度不同,表现的高级程度也不同。
偶然性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和生物的进化
必然是偶然的必然,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每一个物质单位只能对自己的必然负责,不能对自己只是作为更大的物质单位的一部份而要与另一部份将可能发生的偶然负责。不过这种偶然也是物质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命运=上帝=主观+客观。
劳动创造人,人也创造了劳动。
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能自觉地、能动地衡量利益,而动物顶多只能当利益展现在 眼前的时候,本能地驰向利益。
动物性是动物的本质,利基素(见后面)是人的本质,它们都是生存欲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连环规律:
作为生命的感觉的物质基础,在其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如下功能:不但能映入对于它而言的外界物,而且还能映存和映出它们。反射是映出的表现,它的产生一般取决于生存欲的需要。映出总是由连环属性引发,连环属性是上一映入事件的构成部份之一。
作为连环规律基础原理。就构成生命身体的物质单位而言,这种功能可以是在一个很小单位内的概念,同时也可以是直到大脑为止的不同程度大的单位的概念。例如:脑对外界的反应,胃对食道、食道对嘴的运动的反应,以及构成它们的更小一级物质单位的后对前一运动的反应。
神经是就这种功能而言的专门化了的生命的感觉的那个物质基础。大脑是神经的神经。
连环规律是生存欲的工具。
联想规律:
联想规律是连环的连环和综合,是连环规律的高级,一种总是在前进着的人脑的自然功能。
思维一定是联想,而联想不一定是思维。思维是为利基素服务的定向的联想,是劳动。
人能进行意义联环,连意义环的水平,对于人的成为人及以后的发展和人们之间的聪慧与否,都具有重大意义。
由弹起三动力引发的联想过程内容,时刻统治着人脑,是人的主宰。
反复进行某一联想过程内容,便会导致在这一方面的聪明,因为简单是复杂的简单,所以复杂也是简单的复杂。
最困难的是使极其大量不相干的东西在映存中相干,并能对其运用自如,而这莫过于对一定量文字尤其是汉字的掌握,但这又已为今天我们的多数人所掌握。
出于生存欲的需要,动物以条件反射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而人以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条件反射(后者的基础是大脑的映存内容能够无限扩大的映存能力)。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有一利必有一弊,联想规律恶性副作用便是脑功能之弊,它表现为联想过程对大脑的恶性笼罩,使人失去理智。
因此,一个真正聪明的人要善于经常跳出思想框框,不被于利基素无意义的或少意义的连环属性所驾驭,而要努力被于利基素尽可能有意义的连环属性驾驭。
解除思想痛苦的最好办法是用另一联想过程来取代这一联想过程。
映出可分体外和体内映出,它们是强度不同的映出,前者强度大。映出的强度不同,还能衡量人的休养程度。同时,映出就是感觉。
定型:
某一连环规律基础原理或它的高级,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必然反复,会导致定型。定型是这种过程达到本能程度的自然、省力和淡化,同时在生物的进化中,是产生变异的原因和表现。
定型如大学生对于小学生的生字之类。
正确的定型=好习惯,有利于利基素。反则反之。
情欲可以说是性欲的定型。
某一反复取代导致定型的前一连环过程反复,原来的定型也会消失或改变。
联想规律的结果——相干律
大脑的全部夭秘和价值只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一定相干的事物,在一定的阶段中反复作用于大脑后,大脑便会在映存的过程中依它们反复的次数和对利基素得失的深度,或者两者交错的关系作为依据,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后在其中一种事物在脑中出现时,那么这种事物就会象索环一样,通过连环使曾与它一起作用过大脑的事物同时映出;同时,如与利基素得失有关,则作出反射,这就是相干律。
最强大的反复存在于我们生命的生活中间。
进行与映入顺序不同的映出,是不可能的。
所谓理解和弄懂,其实也就是把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通过分析把它全部落实到一些对于我们是明白的事情上去,使它们成为一些对于我们是简单、明白的事情的连贯。
习惯生自需要,因为需要能使行为重复。根据重复能使习惯生成的原理,我们也能人为地培养习惯,使两件事情反复对大脑映入,使它们在映存中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干律的价值——语言的产生和存在基础:
相干律能够使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相干起来,这是语言的产生和存在基础。
语言(包括文字,下同)是声音、字形和实际事物由于反复发生联系而相干到“合金”程度的结果,前者是第二信号,后者是第一信号,第二信号起代表第一信号的作用。
语言是联想过程进行和表现的先进工具。作为工具,它能帮助我们了解经历以外的事。人都以语言思维。交流是思维的显现;闲聊是非思维的联想过程的显现。
作为被第二信号代表的第一信号,应尽可能是我们映存宝库中较为丰富的材料。
映存对映入的批判:
大脑即联想过程本身是空洞无内容的,我们总是以映存中的内容批判新感知的事物,批判表现为以映存内容为根据的对外界事物的评判和反射。反射是评判的高级表现。批判是联
想规律的结果,从而也就是人、生活
只要是已被大脑映存的第一客体内容,便能获得批判将要进入映存的新他事物的资格。得到或取代这种资格,并不在于它正确,而在于它对于利基素的得失程度大或作用于大脑的反复程度多。批判的正确与否,是个实践问题。对于批判的主人来说,在实践不能到达、甚至仅仅是由于已存在的实践的结果未到达上述“一大一多”的条件,从而他没有意识到这种实践的达到,批判的正确与否,也是未知的。
人是他所在过的社会的总和。
第二信号和第一信号会相脱离。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一般是由第一信号对由它生出的第二信号的脱离而导致的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的脱离;第二类则是由第二信号导致的对第一信号脱离。前者是因为第一信号的内容总是在发展变化着;后者是因为:由于语言的作用,人能映出别人的第二信号,却往往不能相同地感知别人的这个第二信号下的第一信号内容,于是由自己给它配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第一信号内容,这个第一信号内容与原来别人的那个第一信号内容往往是程度不等地不同的,于是这个第二信号与那个被它代表的真的第一信号就程度不等地脱离了。
这种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相脱离的现象,也是批判的表现,并往往是定型的表现,归根到底则是联想规律的表现。
最高的思维,必须是以自己的利基素对客观运动的真貌的利用。最正确的东西是为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了东西,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任何有资格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的东西,它的根基必须是在能使我们利基得的条件之中。这就是大脑的联想规律赋予我们的对于它本身的武器,这就是理智所应该具有的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
联想过程的副产品——-、脑欲:知欲和显知欲
作为生大脑存欲的工具,在进化的过程中,生出了自己的需要——脑欲:知欲和显知欲。
人孩童时所表现的是这种欲的低级阶段,它可能表现着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这种欲的发展——这种发展也许相应着连环规律基础原理到联想过程的的进化——所到达的某一个阶段,是一种没有变异掉的残余。
知欲、映入欲、联想过程欲,它们是同一的。它们使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容器,时刻需要充实,否则表现为“没有劲”、空虚。充实是联想过程借助于外部内容的进行,欲是它对外部内容的每一个下一过程的知欲,它须要借助于它们来进行联想。一般的情况,知欲的食物须是未知数,否则欲不强烈。
知欲是对未知事物,或已知事物的未知部份即尚有未知属性的第二客体的知欲。知欲对象兼是其他利基素对象时,欲更强烈,表现为关心。
知欲望的数量表现反比于联想水平,质量表现则相反。
知识水平、生活水平、知欲水平成正比。
知欲过量满足会厌足。
同知欲一样,显知欲也是进化的结果,表现为映出欲、显示联想过程欲,如心里想些什么、晓得些什么,总想告诉别人。
除了显知欲,如荣誉欲等其他利基素的需要也会导致显知,如因想炫耀而要把某事告诉别人。
显知欲同其它各项利基素,比方同知欲,就其某种方面来说,有着诸如哑巴和聋子一样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荣誉欲会通过显知欲和知欲的关系,而人为地得到满足。如一件事,一人想谈,十人想听,则前者的知欲和荣誉欲会同时得到满足,十人的知欲也可得满足。不过当这种关系脱节——映出非别人知欲对象,即说的内容非听者所需时,则只是前者的一种自我满足。
同时,脑欲在作为脑欲的同时,相应着脑功能是利基素的工具,仍然同其它各项利基素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如表现为对加工资之类消息的特别想知和想显知的知欲和显知欲等。
耸人听闻至所以耸人听闻,是因为它能改变别人联想过程进行的方向。
总之,相应和吻合着在大脑是利基素即人的本质的工具,脑子欲总是或是以自己本来的面目,或是以利基素的面目表现着。
联想过程的副产品——二、心情
相应着也许是它发展的起点所给它留下的进化过程中没有变异掉的残余,联想过程也往往会为一种短近、现实的利基素得失所控制,以至由于对其反复的进行而被其笼罩,并排斥其它即使是更重要的内容对联想过程的进入。这种联想过程在反复进行时的一个自然表现和结果,便是我们所谓的心情。
心情的实在价值是有限的。
所有的心情都同利基素的得失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分类,对利基得的看到是高兴类,反之,则是痛苦类;而回顾过去,则会有与前相反的心情。得失未卜前,是紧张。
一种会产生某种心情的联想过程的反复程度,和这种心情的深刻程度及其对我们身体的统治程度,成正比。过极会使联想过程本身——从而是人本身——受到惩罚,如,乐极生悲,郁闷成疾,成为精神病等。这些都是脑恶性副作用的表现。
对于联想过程而言,由利基失导致的心情,比由利基得导致的心情,生命力更强。
对于一个至今乘坐在厄运的船上的人,除了借鉴的作用外,要没有过去,从现在开始,只争取未来。
同情属于心情,是一种特殊的心情,不服务于我们本身的利基素,是联想过程进行着的内容,表现为我们脑视线对一个别人的利基失的看到的自然结果。正因为不服务于我们本身的利基素,所以同情总是输给利益。它的价值只在于:能使被同情者积累较多同情者的实际同情。这种同情对于被同情者是微不足道的,但积累的结果对于被同情者,就是有一定的意义了。
联想过程的副产品——三、感情
感情是后天性的天性,联想过程的自然表现和结果。一定深刻程度的对一定物、尤其是生物、更尤其是人的映存的映出,表现为感情。
如同希望是正的希望,担心是负的希望;担心是正的担心,希望是负的担心一样,仇恨也是感情,它是负的感情。
感情的明白现实和显现总是在临别前和分别后,或感情对象面临利基失时,或正在利基失着的非常情况下。此前或此外的感情以潜伏的方式存在。所以,人们往往会在临别来到的时候,后悔自己没有珍惜过去的时间。
感情是共同生活的结果,因而感情的明白显现即强烈之时,往往是它生的高峰,也是它死的开始。因为显现往往是由临别导致。
与共同生活同时的潜伏感情的明白,基本上是没有的。
母爱和情爱有天性的性质,严格地说,也只有这才是真正的感情,此外的感情与之相比要逊色得多。
感情是有厌足性的。由于情欲和性欲的厌足性,新婚若干年后的夫妻之间的感情,和恋爱时节的感情其实有质的区别。
所有的感情都要受到利基素的矫正。
感情作为利基素,属于脑欲。它作为联想过程的副产品,不同于知欲和显知欲,因为后者是联想过程本身的自然需要;而同于心情。因为心情也是联想过程的自然表现和结果,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是模糊的。
谈点天才
实践对于才能的获得,具有决定的意义。但在实践相同的前提下,就由人的先天性的生理上的差异而生出的才能上的差异而言,天才是有的,是那个差异中的优者。生理上的差异中“大于号”左边减去右边所得的值同实践相乘的结果,是天才。
可以假设不同物种大脑差异间有一条质变线,如灵长类在于2——3之间,人在此3——4之间,则人存有3。1和3。2的差别,相同实践前提下,3。2减去3。1所得的差在实践作用下的结果,是天才。显然,这种结果不是遗传的结果,遗传只是遗传作为这种结果的物质基础的身体本身的构成部份。
利益基本原素——利基素
需要支配人,人构成社会,因此探讨社会,首先要了解需要。人的需要是进化的结果,表现为食欲等各项利基素。利基素是构成所有利益的原素。
劳动是利基失,本身不配赞美,赞美的主要原因其实只是在于:它是利基得的手段,减少劳动的工具,换句话说,至所以要赞美劳动,是因为它能使人减少劳动以至于不劳动。
利基素的厌足性是显而易见的。
利益单位形态——利单形
能使利基素达到满足的是利益单位形态——利单形,它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它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感知的复合体。当然,同时也是一个客观实体。
决定利单形性质的是利单形的主属性,如对于电视而言的视听功能。主属性同构成这一个利单形的其它属性,必然地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满足人的不同项的利基素,因此它们必然总是都有在被人们发展着,社会和整个人类则都在这个发展中前进。
衣、食、住、行、配偶,是人们生活中的五在因素。
利单形和利基素是同一的,因此生命是最大的利基素,同时又是最大的利单形。
利单形象水果包括苹果一样包括商品。利单形的价值在于它是利基素的对象,商品的价值在于它是利单形。
出于本质利基素,人有交换利单形的天性,劳动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产生,便源藏在这个天性里。
荣誉由羡慕铸成,是超人利基得的结果。它的对极,是超人利基失的结果,是不荣誉,是丢脸类。作为一种已被人创造出来的活动方式里的高技术水平,也会导致荣誉,但它最后也归宿于超人利基得。
荣誉的延长是地位。地位是凝固的、稳定的荣誉。而荣誉则是不稳定的、短命的地位。
财产不平等的社会里不可能有地位的平等,而声望、人格、尊严类,则附属于地位,具体内容因地位高低而异。“不为五斗米折腰”,诸如此类的尊严往往是由高地位生出,到后来也常常维护着高地位、从而维护着这些人的利单丰。
需要会生出需要,作为历史的结果,人从希望超人利基得而产生了对荣誉本身的向往,这种欲就是荣誉欲,它的食物则相应为荣誉。它们都是抽象的东西。所谓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其实只是人类荣誉欲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表现。
因为荣誉欲的食物是抽象的,因此它就有可能被人利用,这就是奖状之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这在财产不平等的专制国家社会里,尤其是如此,成了私有制的病胎恶儿。因此到了财富能使平等成为实际的时候,现今荣誉的内容就会发生革命,而恢复纯粹是自己的面貌。另外,当这种“利用”到了明显地同利基素冲突,从而违反了荣誉是利单丰的结晶的时候,也会失效,如“上山下乡”时给“知青”的红花、红色通知书。
建立在利基素基础上的、或同它有联系的人的其它习性:
利基素是人的最大习性,在这个土壤上还生出了人的其它许多习性,它们由于是利基素的必然产物,因此同人不可分离。它们如:恨,是利基失的产物,会导致报仇;爱,在恨的对极上,会导致报恩;高兴类,是对利基得的看到,会使人兴奋,常作爱的前奏;痛苦类在高兴类的对极上;由于利基素的缘故,怕羞也是人的习性;希望,是希望利基得;出于利基素,要自由也是人的习性;礼貌和好好恶坏等习性,则是利基素与历史共同的结果;因为利基素,人都希望踏实。
作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习性之一,就是对别人财产的承认性,财产一般都要溶进劳动,因此,劳动也会被当作财产得到承认。这种承认其实是对就相干的利基素得失而言的人们应该收支平衡的承认。由此习性,又生出了人的其它习性,如公正是要收入=支出;义务是支出要相应收入;讨好的动机是想利基得,拍马是过于的想收入大于支出;哭穷,是为了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妒忌,是对别人与自己无干(有干则表现为发火)的超常利基得的恶性羡慕,羡慕是良性的妒忌。
只要是由利基素生出的、从而必然能同利基素一样支配人的、实在的内容因是寄生于人体内部的、因此可以说是构成人本身成份的,我们都可以认为它是除利基素以外的人的其它基本习性,是二级利基素,但它们若同一级利基素即利基素冲突的话,还是不能战胜利基素。
利益基本原素的结果之一——几条基本定律:
需要是矫正一切的上帝
生存欲由新陈代谢产生、支撑并表现。由表现生存欲的利基素所生出的一切的总和,就是人。人以思维来进行条件反射,这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人是什么,半是天使,半是野兽。
生理需要即利基素支配人,需要是矫正一切的上帝。
由利基素支配着的单个人的运动的交错,构成社会。社会的延续,便是历史。因此利基素显然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所有的上层建筑、政治类,归根到底,都是由它生出并是对它的承认。
“现状+1”(“1”是根植于现实的希望),就是生活、就是人、就是社会、人和社会就是在“现状+1”中生活、摇摆和前进的。
“现状”是在一定环境、社会地位中生活、并有着相应这二者的思想水平的具体的人。
一个人在社会中,必然会在形形式式的各方面同他人结成形形式式的一定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是他的社会关系,其中以就利单形丰度而言的关系为主导。他在这些总的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在就利单形丰度而言的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便是他的社会地位。社会是所有个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环境决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反过来也能改变环境,它们互相影响。
一个社会关系的确立以这个关系有关方面的具体的人的互相对对方处在这个关系中的地位的承认为基础,而承认的基础则是联想规律,承认是承认上次如此关系中的事实,是对一个实际的事实的承认。在下次关系中,这个事实即便是以局部,以连环属性的形态出现,也会得到承认,就不用说是全部地出现了。而人除了能通过自己实际的感知,还能通过语言、词汇的途径感知事实,因此也就会承认由此而来的事实;人还能进行意义连环,因此也就会承认仅仅是在意义上同上次关系相同的事实。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地位赖以确立的归根结底的基础,还是利基素。
由于映存的内容及其丰度决定人,所以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总是相应他所处的环境和地位。
社会地位大致决定环境,但是这里的环境不会绝对相同,加上2*2=4,4*2=8的道理,处在同样社会地位上的人的思想全貌,也可能有较大不同。
地位除了通过地位本身,还通过它对环境的决定作用,从而通过环境来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水平。
当然,对于一个人思想水平发展的作用,最具权威的还是实践,环境和地位其实都要通它起作用。
+1是相应着一个处于具体的现状中的人的实际的希望,每一个处在不同现状中的具体的人,他们都有着具有自己特色的的实际的希望。基于地位的希望,是主导性的希望,代表性的+1;别的希望、+1是它的产物、手段和表现,这和人的本质利基素是相吻的。这种+1如知青希望离开农村等。
现状在+1中变化、变异和形成新的现状。状现+1的互相交错的延续,就是社会的生命、社会和人的全部内容,命运=上帝=客观+主观。
现状运动的力量是+1,+1的基础是现状。+1是利基素,+1是总的人性,而现状则是具体的人,+1是人的本质,本质随着现状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本质就是+1,本质是常数,现状是变数。+1是利基素并表现着利基素,是本质并表现着本质,依不同的现状而进行着不同的表现。
人必然会享受他可能享受得到的范围之内的最大享受,只要这种享受不会给他带来比这种享受更大的损失。
享受同利基得相应、同义,随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是不可战胜的。这里说享受,是在这样的两个意义上:1、利基素对某一具体利单形尚未满足之前。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人终生为极限的永远对超出满足其终生之外的同类利单形的没有满足前。就①而言,人必然会享受;就②而言,人也必然会享受,不过这在如现代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由荣誉欲的存在作着基础和动因。
所有享受范围相应现状,现状规定范围,从而规定享受。享受是现状的+1,+1是未实现享受。同+1一样,这种对可能的对象的必然性的享受,是相应着人的本质利基素的,是利基素的产物并表现着利基素。利基素就像一条河里的水,这种必然性的享受和+1是在不同的河段上表现着它,前者是下游,后者是上游——这是就这样的意义而言的:河的目的是要入海,下游直接入海了,而上游则离入海还有一段距离,但在为下游的入海努力着,并不断变为下游。因此也可以说,+1表现着这种必然性的享受,确切地说,是其延长的表现。
在国家社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必然会享受法律允许、而对于他又是可能范围内的一切享受。“官”常常是意味着对法律的冲破,有些“官”的高度与其对法律的冲破成正比,而不是与他们思想的所谓红度成正比。人决不会放弃权力和相应权力的大小不同的可能享受范围。
香烟=人头
地位不同的人,在需要时,高地位者的一枝香烟(意即小利益)按某一特定情况——其中包括时间、地点及其他许多主客观情况、可能性和特别是地位高低之间的落差——而等于地位低者的或是一包香烟、或是十条香烟、十块手表、十根金条以至人头。
在一个具体社会关系中,处在高地位上的人,可能支配处在低地位上的人。这种支配同于享受,其范围相应支配者的现状。支配支配的主要仅仅是支配者的需要的存在,至于需要的内容和被支配者的结果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
支配对于被支配者一般来说总是意味着利基失,失的程度正比于满足支配者需要的必须条件和当时当地能满足它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差距。但当被支配者本身兼是支配者需要的内容时,则成反比。
由于支配者需要的内容对于被支配者利基失程度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程度只跟前面所说的“差距”有关),需要的内容对于支配者总会归于利基得,而“程度”对于被支配者也总是肯定的,因此从人的本质出发,拟前者为“香烟”,后者为“人头”。
不过支配、或“人头”,对于被支配者,也可能是利基得,香烟=人头的含义,在这里也是可行的。这里利基得程度同上述“差距”的关系同上。
主要的是:对于导致支配的原理:只要需要,哪怕是极小的需要,为了它支配者也会支配他能够支配得到的范围内的一切对象,而不管这种支配将会给被支配者带来怎样的后果。
在看待香烟=人头这一类社会现象时,须冲破宣传的框框,它是出自利基素,而非所谓“公”。
市长的脑袋=市司令部,市长的香烟=市民的人头,以此类推。
利益基本原素被控制,则人被控制:
人的利益基本原素被控制,则这个人——即他的运动内容、方式、方向,也就是身体——就被控制,被控制的程度正比于这项(或几项)被控制的利基素对这个具体的人而言,在人的本质即利基素也就是生存欲中所占的比重。这是一条控制不能过越的界线。反控制是控制越过这条界线的产物,它会表现为反抗、暴力等。而如弱者会被控制于强者类,人民服从国家类,是淡化状态中的利基素被控制,则人被控的现象。所谓淡化,只是利基素其实被人控制着,由于控制的未明显支配而未使人感觉到。
由于被控制所造成的利基失不能超过所以被控制想要谋取的利基得——这是被控制范围,对于一定被控制者,控制者人数的多少,一般说来是反比于被控制范围的。反则反之。
生命是人的最大利基素,假如谁在这一点上被控制,那么他就必然会在最大的程度上被人控制。
利基素被控制,则人被控制,至少是人、社会、生活本身中的构成部分,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其本质是利基素被控制,则人被控制的现象,充塞于生活。而它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基础,基础一弱,它上面的社会便会表现为不秩序,因此对基础的利用,是执政者的重要统治技术。可以人为地制造“利基素被控”,如五好社员。
所有如“民心的向背是重要的”“哪里有压迫,则有反抗”的宣传,只有在压迫超出被压迫者的被控制范围的时候,才会有实际意义。
许多情况就是这样,“枪”是控制基础,才能是服务手段:
控制 控制
———— 林立果及军长 ————
枪 军政委、政治部、 枪
吴法宪 参谋部……. 下层
听命于有本事的
服务 组织者——干部
—————— 之类 ————————
才能 能力
利益基本原素结果之二——所谓“私”字:
——兼论“私”字
“私”字的本质及其起源:
“私”字是利基素,起源于蛋白体类的新陈代谢,同人一起
存在并将一起存在下去,“私”字就是人。
而寄生于私有制的“私”字,其实只是“私”字在一种固定条件下的固定表现。由于固定,所以会强大到能和“私”字混同。但它其实总是“私”字的表现,是“私”子,并且强大本身只是借助利基素的力量,“私”字的力量。
因此,说原始社会的人无“私”字,“私”字只是私有制的产物、在私有制存在以后出现,是不符合客观实在的。
只是在有些、特别是原始社会的有些情况下,“私”字潜伏着,如在尼龙袜未问世前,皇帝对尼龙袜的需要。然一旦气候适宜,这种潜伏着的“私”字就会萌芽,正是“私”字的这种不断地有着的新芽的力量,才把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社会推向奴隶社会,并且使人类不断地完成进步过程。
“三从五德”之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意识形态,会明显地打有时代烙印,但“私”字只打有人的烙印,至多“私”子会打有时代烙印,因为私有制的形式是会变化的。因此我们还可以说,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私”字的孙子,因为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由此生出的社会制度,而“私”字则是后者赖以建立、存在和进步的基础。说“私”字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随其变动、进步,其实只是说表现“私”子的有些意识形态内容如“三从四德”之类会因私有制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而“私”字总是即使在原始社会也存在的,因为那时已有了人。
就利基素而言,原始社会的“私”字表现和今天的“私”字现象毫无区别,而“私”字同“三从五德”之类意识形态,倒是有区别:前者源藏于人,人的本质就人而言不变;而后者源藏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随时间的过去而变化。同理,其中有或无损人性质的“私”字现象,也无区别。
“私”字是万恶之源,同时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从而是文明和善良的母亲、亿善之源。
如何正当地利用人民群众“私”字的力量,去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私”字,实在是国家最首要的任务。
政治思想工作的本质是使人们看到自己在为之卖力工作的事情中的利益。对于人,没有与“私”字相反的前进动力。
当“私”字不是政治动力,而仅是生产动力时,是共产主义。
“私”字和“私”子——有关“私”字的两种概念的区别:
有两种看法,前者认为“私”字寄生私有制,是私有观念简写;后者认为“私”字是利基素,前者认为的“私”字只是它的表现,是“私”子。
区别本身问题不大,主要是得承认,这两个“私”字就后者言,就利基素言,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问题只是要承认利基素本身。而第一种意见中,并无否认这点的意思。正是由于人的本质导致了他们所认为的那种“私”字,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只要承认这个原则,名称是无关紧要的。不过由此也可见,由于前者毕竟是后者的表现,因此似乎还是以生理需要为“私”字的本质内容为妥。事实上生活中情况也是如此。希望注意的是这样说意味不否认、相反恰恰是承认“私”字有其观念表现部份。
“公”字和狭隘“私”子:
“公”字只是把个人利益汇拢过来的共同利益和由此生出的观念,同时也是达到“私”字的手段。狭隘“私”子,是在这个共同利益中有着他的个人利益的人的妨此一共同利益的利己利益(行为)——它有时是利己损人的,有时是损人其实也是损己的:是“私”子在集体中的损人表现,确切地说,上述前者所以为的“私”字,其实只是这种狭隘“私”子。这种“公”“私”概念可以说是马列真传。
“公”字的力量,与集体成员自己在这一集体中的利益多少和对它的看到程度成正比,因此不同规模单位的“公”字社会里还是存在着“私”字及其强大力量。因为吃饭、穿衣、拉屎等所有利基素行为,总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因此,“公”字其实也只是扩大的“私”字,是本位。
国家是最大的本位,大得使人民分子难以看到自己在其中的利益——假使有时是有的话,因此,这个“公”字也就难以在他们的头脑中立脚。
当然,因为人的本质是利基素。狭隘“私”子总是不好的,“私”这个词的起源也可能是由它结合定型规律生出:由于在一集体中,为自己个人——这里主要是狭隘“私”子表现——不好的反复,于是后来为自己=“私”字=不好。
关于“私”字问题混乱的原因:
现实中我们的宣传所攻击的“私”字的含义和内容,给人的印象并不仅是上述前者所以为的那种“私”字即“私”子或狭隘“私”子,而大量主要的正是以利基素为内容的“私”字,也就是利基素,生理需要。加之中国人的低思想水平,因此这种攻击的效果就使人们以为:“私”子是“私”字是利基素。而确切地说,由于历史的客观事实就是如此,因此本来人们也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更甚而已。
由于这种“公”字宣传所攻击的“私”字是指利基素,至少实际上给人的印象是如此,而利基素是人的本质,从而把自己和人的本质对立了起来,使宣传成为一种本身矛盾的宣传,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混乱是宣传的结果。
而这种宣传堂皇地成立的手法是:偷换概念,借正确的力量否定正确,借利基素的力量否定利基素,从而又是借“私”字的力量否定“私”字,否定正是肯定。
利益基本原素的结果之三——文明
道德=社会交往平衡器=社会公理,基础是人的素质:要收入=支出,并要相应。作为交往平衡器,它的本质是:要收支平衡。
纯粹生于并平衡社会交往的道德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是利基素的结果。起源于不道德行为。
道德作用有限而意义极大,同法律互相补充作为稳定社会的基础。
作为真正的道德,不同时期的道德现象,其实只是道德本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任何一个后来的统治者所主张的道德的实际内容,都无非是以前社会已经实行过的道德的一个不变本质的表现。
而诸如“三纲”中的一纲,臣须忠于君之类,并非生于社会交往,只是对某一相应着当时的经济基础的不是道德的观念的利用,而且是一种不应该从而是不道德的利用。所以,不是道德,就其本质而言,往往是不道德。以为这也是道德,只是一种由于错误宣传的反复所造成的错觉。不能以此类为道德,从而证明道德是非利基素结果,非社会交往产物,而只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此类由于宣传而被称为道德的东西,其实往往只是不道德在一定条件下的一定表现。
当人类一进入有地位差别社会时,由于生自各种途径的反复宣传,不但忠于某事物、为它英勇奉献类,具有了褒意;而且忠、英勇奉献类本身还成了独立地具有褒意的客观上的东西(连曹操也说关公好),使自已貌似道德,而其实是假道德。因为,它不是生于正常的社会交往,并不起平衡它的作用。
文明:
文明是利基素的结果,主要在利单丰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起源于利单丰和对无视利单形的褒意的“说法”或者说是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特征为无视利单形,是一个社会的标准和要求。无视利单形是道德、第二类中的a类和文明的共同点,所以它们都是文明,都受褒意对待。
人的生气素质也会导致无视利单形——文明。
对无视利单形行为的褒意对待,是导致文明的主要和唯一途径。说如此好,不如此不好,才如此,要如此,不要如此相反。所以,它还导致人格类,为如此而如此,为不如此而不如此,以对被支配于人的否定:“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主要内容。人格是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结果。同时,文明成为文明的时候,人格类就在其中产生,而志气类也生于其中。志气是对能作为文明基础的利单丰表示要争取、或正在争取着的言行。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褒意对待对于文明的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不是直接生自利基素的东西,也能成为似乎是文明的内容了。因为有的褒意对待是可以靠宣传人为制造的,如打人不好,是利基素的自然结果;不上山下乡不好,便是人造。
由于文明的特征是无视利单形,显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和人的本质相冲的,所以对于个人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它只是作为社会的结果存在。真正的文明是由利单丰产生和维持着的文明。利单丰是导致、保持和最后普及文明的根本。
文明或不文明——善或恶
利单丰导致文明、善;利单薄导致不文明、恶。不是以利单丰为基础的文明基本上总是假文明、虚伪的文明。因为它往往只是一种达成不文明的手段。善和恶,道德和不道德,是文明和不文明的高级表现。
人的本质是善还是恶,是个无所谓问题的问题,善和恶都是人的利基素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的表现,只是条件不同,表现不同罢了。而且,恶还往往由于是达成利单丰的手段,而是善的源泉。说恶的现象是由于社会造成的,其实就是说社会导致了人们的利单薄。
当然,由于文明的会作为社会衡量标准的存在,由于这一原因,文明也可能导致脱离利单丰的“雷锋性”,并压迫相反行为。但是,对此,应该承认它对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意义。
文明程度、善的程度与其对极,也就是不文明程度、恶的程度,它们在同一座标上,是同一的。
文明是有限度的,表现为文明程度,依对自己的利基素享受和生命的存在的一定损害程度为标准,这条标准线的具体内容,存在于人脑,就利基素而言基本相同。
文明程度正比于利单形丰度和思想水平高度,而思想水平则一般是和利单丰水平相应的。文明程度归根到底由利单丰水平决定。因此,人既好又坏,无所谓善恶,又由此生出善恶。不同两地居民总的来说的利单形丰度不同,则总的来说的思想水平也会相应不同。
文明的普及是极度利单丰社会的结果,是这个社会的分子即人的自然行为的准则。
因为归根到底文明是由利单丰产生并由其保持,因此不文明将随利单丰水平的提高而成反比地消失,文明则成正比地普及,届时便是大同社会。
这是因为,利基素的厌足性是绝对的,虽然存在相对和绝对无厌性,前者如未饱时的想吃,后者如对新产品的需要。不过现在不文明主要地总是由相对而非绝对无厌性导致的,而相对无厌性是可以从高生产力那里得到克服的。
当然,思想的影响和绝对无厌性也会导致不文明,但归根到底,思想的影响也是生自利单薄,因此,它就也会因利单丰而得到解决。至于后者,则会由利单丰生出的高水平理智来自然地克服。
雷锋性:
毕竟存在着一种与利基素相反的现象,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以至是损已利人的现象。如生自这种动机的这种现象,便是雷锋性或雷锋性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其实和道德一致,只是在人类进入国家社会以后,又多了一个成因——生自当权者需要的关于它们的宣传,故由此为起因的这类现象也就增加了。因此显然,雷锋性只是因为宣传的反复映入,从而 能较深映存,以至成为批判根据即价值标准的表现。文明实质是联想规律恶性副作用的结果,脑功能之弊的结果。因此,它仍是利基素的结果,证明而不是否定着利基素。而这种宣传至所以能够成立的原因,往往同第五章第四节中所说的宣传成因同,这两种宣传是同一的。一种没有完全被此类宣传造就,因此往往在无意中矛盾地表现或否定着这种宣传的人,是夹生雷锋性类,如本节开头被评论了一番的人和第五章第四节中所提到的第二类人。
 由于雷锋性毕竟还是利基素的结果,而又与利基素矛盾,因此历史和人类地说,它毕竟还是难以作为价值标准在人们的映存中作批判根据地立脚,因为利基素的表现要比那种宣传更强大。这就使对于有些被其立住了脚,从而会表现雷锋性现象的人,也总是在受着利基素的矫正。如果说真有一生都在表现雷锋性现象的行为中度过的人,那只是“矫正”未来得及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这也仅是就个别人而言,历史和人类地说,是逃不过“矫正”的,否则人类就会退化。
由于雷锋性是联想规律恶性副作用的表现,因此随着并行着物质生产发展的人类的思想水平的发展,产生雷锋性的大脑功能,又必将会促使这种不属于真正必要的文明和道德范围的“雷锋性”的消失。
一点声明:
我也不主张“恶”,只是在发掘着客观——人的本质利基素。由于社会文明的程度正比于“私”字的消失程度,“私”字的消失程度又正比于对“私”字的满足程度,因此要使人“善”,根本的问题还是要使整个社会极度利单丰、社会大同。而这是可能的,个人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在安慰和鼓舞着我们。由它生出了私有制,不文明,也将由它消灭私有制,不文明,导致普遍的文明——“善”。
利益基本原素的结果之四——同类项合并
同类项合并:
共同利益能联合人们,像代数中以共同的系数合并同类项一样,所以把这也叫着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合并。共同利益是系数,被联合的人们是同类项。从不同的角度取共同利益,会有不同的同类项。同类项间可能会有正负关系数,即利益相冲关系。但现实的共同系数对于它们来说,一般总是更大的利益。当然,由于情况是会变化的,从而系数也是会变化的,从而同类项也是会变化的。共同的系数会扩大,从理论上说,直到以社会为单位的两大派为止。但由于对现实的同类项,存在的原因不仅在于系数共同,更重要的是这个共同利益对于他们必须还要有着切实的厉害关系,因此,大到一定程度的共同系数,就会因对同类项的最小单位即个人的利害关系的小、或模糊而失去或降低其作用。当然,对同类项还是有着利害关系的即使是较大的共同系数,还是有其力量的。而且,也是应该有其力量的。因此,对于聪明人,要善于发现这种系数。
有些正负项,系数是其联合的因素,也是其正负的因素。如某种情况下的相对买主而言的卖主之间。
生活中同类项合并现象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由于共同系数即共同利益生于偶因、不稳定而是不稳定的,如小孩“官兵捉强盗”游戏里的“官兵”和“强盗”。但由于生活的复杂性,存在大量偶因,它是大量的;第二类,导致共同系数的原因稳定而系数稳定,所以是稳定的,如阶级。从某种角度说,同类项合并主要意义在于此类。此类内部的项可能会斗争,但一般总是在这个系数的基础上,故一般不会影响这个系数的稳定和以它为系数的同类项性质。
系数的稳定不等于系数内容的不变,共同利益稳定,而它的内容却可以今天是钟、明天是表,因为时代是在前进着的。
这二类情况会交错,交错其实就是第一类情况。同类项只有在系数对以它为系数的项能发生作用的时候,才有意义。
许多如第二类情况中的同类项内的单项的共同系数,并非时刻对以它为系数的项发生作用的,如球赛中同一队的工人和资本家的相帮、配合。
阶级和阶级性B部——共同系数B部:
利益划分了经济集团,划分了阶级,阶级间的斗争始于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产生于经济斗争。而后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以至模糊了与经济斗争之间的关系。权力斗争是这种斗争发展的结果,很早以来(尤其是在非非常时期,非生产关系交替时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它的产物和手段,许多其它战线被开辟了:如思想、文学等等,它们显然起宣传作用。倘是掌握着权力的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中的一集团的宣传,则为这个统治阶级或这一集团利益服务。这种集团间的总和的斗争,是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源泉,因为它们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间去。这种“深入”不否认、相反证明:系数对项内之项、并非时刻支配。说时刻支配是错误的,特别是我们今天关于阶级斗争的有些说法,似乎认为事实已经不存在的系数也能时刻支配人。
共同的系数,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地位,会生出共同的社会意识如感情、个性、爱好之类,这是共同系数B部,能起共同系数作用,相应地共同利益是共同系数A部。某种意义上,B部属于A部。B部可分两部份:1. 通过一个人的经济地位而源藏于人的大脑,如人的聪明、愚笨、小气、大方等;2. 直接源藏于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如工农兵欢迎大众菜。由于同类项本身会变化,B部也会变化。对于一个同类项的具体的某个项来说,变化可以由两个因素引起:1. 整个共同系数内部发生变化,如整个集体生活水平的提高;2. 脱离该同类项而进入另一同类项,如某工人的上调或下放。B部第一部份变化较慢,第二部份变化较快,
总之,共同系数B部会变化。社会分化为阶级(即集团),阶级之间有斗争,支配斗争的归根到底是利益。宣传总是在为利益服务。一般时期的社会矛盾,总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由统治阶级掌握着的宣传总是在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而今天我们的掌握着国家的人掌握着的宣传,也于自己的利益的需要,就在作着歪曲甚至捏造共同系数B部、从而是否定利基素的宣传。这种宣传给人的印象是:共同系数B部(包括被捏造出来的)不变,并且它们还时刻支配人。由于这种宣传的存在,而事实又总不是如此,因此,就导致了人们思想的矛盾和混乱。而用生活检验一下这种宣传,就会发现它存在着许多矛盾和漏洞,生活总是在否定着它,并证明着利基素,证明着我们这里的所说。
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划分了利益,还是利益划分了阶级?承认后者否定前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切社会现象,便能得到解释。反之,就会立刻陷入矛盾和混乱。
谈点关于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利基素产物,对利基素承认程度,是衡量社会制度的标准。统治阶级法权同国家社会一起产生,一起存在,表现在能享受一般人所享受不到的东西,更表现在使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都要服从其需要。
非非常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因此,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不但要极为适中、客观地承认利基素,而且还需要真正地、实在地限制统治阶级法权。
由于人的本质是利基素,由于人的生产能力的无限性,美好的未来也许是遥远的,却是可能的。
最后,马克思说:“批判不是观念与观念的比较,而是观念与事实的比较。”生活中存在大量独立于“事实”的“观念型”的宣传和更大量的独立于“观念”的“事实”型的事实,已经随手摘来并随在书后约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强的一万个它们,是产生这本书的主要原因。